第二节 作物栽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57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作物栽培
分类号: S31
页数: 1
页码: 108
摘要: 作物栽培步骤主要有选种、浸种、育秧、插秧、耘禾、灌溉、收割等。
关键词: 大岗镇 作物栽培

内容

选种上世纪50年代,推广单穗选种,在每年早稻收割之前,组织大批劳力,深入田间,选择颗粒饱满,无病虫割的禾穗留种,后为新的良种选育方法所代替。
  浸种以前,对种子一般采用风选、水选、谷箩催芽,清明浸种。解放后推行盐水、泥水选种,用西力生或石灰水进行消毒。一般春分后播种。
   育秧历来沿用早稻水播、水育,晚稻水播、旱育,老式秧田每亩播种量600—800斤,如遇寒潮,秧苗常受冻害,发生烂秧。1953年开始推行新式秧田,实行稀播壮秧,田内作畦,畦宽5尺,每亩播种量300斤左右。1964年推广薄膜育秧,可以保温,提前播种时间。1980年改用地膜保温育种,每亩播种量为200斤。二晚育秧,后期水育,有的旱育,每亩播种量由原来的300斤减为150斤。杂交水稻,稀播水育,播量20斤左右。现大多用托盘育秧。
  插秧解放初期,沿用旧习,早稻谷雨插完,晚稻栽到立秋,行株距早稻10×12或12×15,晚稻9×10或19×12。1956年采用“密植法”,早稻行株距7×9或8×10。1958年提倡高度密植,行株距缩为3×4或5×6,少数田推广湿润育秧,实行小苗带土移栽。二晚行株距一般7×8或9×10,早稻“立夏”前栽完,晚稻不栽“立秋禾”。现在许多农民都是抛秧,既快又好。
   耘禾历来早晚稻一般耘禾两次。上世纪50年代起,提倡精耕细作,一般增耘1—2次。耘禾方法采用铁耙耘禾、站立脚耘和和跪伏手耘三种。现一般使用除草剂,不再耘禾。
  灌溉早稻播秧后,保持遮泥水,分蘖前期,注意勤灌浅灌。分蘖以后放水晒田,一般晒到田里能站得脚住再灌水。早稻在幼穗期间,实行浅水“养蔸”,抽穗扬花期间,薄水灌溉。
   晚稻插秧后,灌水稍深,各个时期的灌溉,大至与早稻相同。
  收割上世纪50年代,全用手工操作,使用禾镰割禾,禾斛脱粒,收割速度慢,地上散粒多。上世纪60年代开始推广打谷机,速度快三倍,秆上无余粒。2003年开始部分农户使用收割机。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大岗镇志》

《大岗镇志》对大岗镇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经济建设、文教事业、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等都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重点地描叙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岗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书中材料典型,内容翔实,文笔流畅,不失为一本对全乡人民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它必将为造福湖南子孙后代,推进大岗镇现代化建设发挥重大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