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吴头村民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457
颗粒名称: 第九节 吴头村民委员会
分类号: D638
页数: 2
页码: 11—12
摘要: 吴头村民委员会位于镇中部,以境内吴头地片得名。驻地上门。有8个自然村。设8个村民小组,1085人,耕地1.793亩,主产稻谷。
关键词: 吴头村 村民委员会

内容

位于镇中部,以境内吴头地片得名。驻地上门。有8个自然村。设8个村民小组,1085人,耕地1.793亩,主产稻谷。解放前夕和建国初均属熊隍乡。1951年改为河山乡。合作化时,由3个初级社转为中心高级社。1958年成立五胜大队,属易俗人民公社。1961年划归院前公社,改称吴头大队。1967年上半年并入前进公社,名火车头大队,下半年划回院前公社。,复称吴头大队。1968年并入大岗公社毛坊大队,1979年分出仍称吴头大队。1984年8月改称吴头村民委员会。
  上门在塘坊西北1.7公里大田畈中平山上。40户,160人。耕地面积281.49亩,山地面积320亩。劳力数91人,外出务工劳力数20人,村庄占地面积30亩。居方、黄、徐三姓人。明永乐年间,方仕雅由进贤迁此。建村时,村被城墙围着,城墙西门为上,此村在西,故称上门。
   坑口嘴在塘坊北1.2公里山嘴上。11户,58人。甘景德由桐源坑口迁此建树。袭用旧居名,加山嘴的嘴字,得名坑口嘴。至今17代。
  下门在塘坊西北1.2公里大田畈中平山坡上。建村时被城墙围着,城墙东门在下,故称下门。吴德仕由院前吴家迁此,至今11代。47户,194人。耕地面积181.39亩,山地面积519亩。劳力数102人,外出务工劳力数70人,村庄占地面积35亩。
  李家在塘坊西北1.9公里溪港边上。李氏由崇仁杨溪李家迁此始建村。周氏由周家山迁此15代。21户,89人。耕地面积93亩,山地面积220亩。劳力数40人,外出务工劳力数10人,村庄占地面积20亩。
   党溪上在塘坊西北1.8公里溪港边。溪港名澡溪,村名用此。李柏林由温泉李家到此弹棉花,后定居,至今30代。13户,68人。
  徐家在塘坊西北1.4公里平山上。居方、徐、黄三姓人。徐姓由三江口迁此开基。《方氏七修宗谱》载:方仕雅于明永乐年间由河西方家迁此。
  杨家门在塘坊北偏西1.3公里田畈中的平山上。杨九一由长山晏青皮杨家迁此,至今8代。村四周筑围墙,村前门楼挂“杨家门”字匾,村名本此。38户,167人。耕地面积259亩,山地面积312亩。劳力数90人,外出务工劳力数10人,村庄占地面积35亩。
  同山村在塘坊西1.1公里山坡上。原名铜山,后简为同山。《黄氏重修族谱》载:宁末,黄德昭“因丰城兵乱,逃至临川焦石假馆,许宫二年,更名德荣,适见铜山山环水秀,人物风雅,遂徙居于铜山筑室家焉。”现居68人户。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大岗镇志》

《大岗镇志》对大岗镇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经济建设、文教事业、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等都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重点地描叙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岗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书中材料典型,内容翔实,文笔流畅,不失为一本对全乡人民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它必将为造福湖南子孙后代,推进大岗镇现代化建设发挥重大作用。

阅读

相关机构

吴头村民委员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上门
相关地名
坑口嘴
相关地名
下门
相关地名
李家
相关地名
党溪上
相关地名
徐家
相关地名
杨家门
相关地名
同山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