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近现代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顿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42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近现代人物
分类号: K820.4
页数: 9
页码: 420-428
摘要: 近现代人物介绍。
关键词: 近现代人物 人物传记

内容

许泳祺(1877—1959) 许泳祺又名进贤,字济芸。临川上顿渡人。1877年7月22日(清光绪三年六月十二日)生。少时家贫。自幼参加劳动,稍长就读于仙桂峰学塾。宣统元年(1909年)考中清朝末次拔贡,受诰封,其师助银200元宴客庆贺,遂闻名于当地。当时清廷已摇摇欲坠,未赴京求官而在家经商心得长女婿资助,先后经营硝磺局、粮食加工和销售等。当北伐时,送次子参加革命军往南声,并举家到上海暂住。两年后返乡经商,先后在上顿渡建房多栋,捐资参与多项公益事业,如连接外河街与河西街之浮桥,收养弃婴定时发放抚养费之育婴局等,1937年兴办培基小学,以缓解当时儿童入学困难。能牛善对,为当时当地文人所推崇。民国时,上顿渡傅某被暗杀,传为某区长使人所为作挽联曰:“公死何奇,死于被刺始为奇,真欤误欤?暗杀成威教我怕;人言可畏,言出一辞尤可畏,是耶非耶?沉冤能雪待谁来。”抗战时,受战事影响,所营商业相继倒闭收缩。解放后,家产全被没收,但杳无劣迹而未判处。1959年9月病逝于上顿渡。
   傅再希(1899—1984) 傅再希,又名傅晋贤。著名中医学家。临川上顿渡人。1899年6月出生。1916年毕业于省立临川第七中学。因家贫无力升学,遂于李圃孙处学医。学满之后,悬壶济世。又三年,名闻乡里。其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堂弟傅烈影响下,1926年年投身北伐,转战苏浙。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派遣回到临川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因党组织受到破坏,被迫潜隐福建,与党失去联系,化名行医,5年后回临川继续行医。建国后,历任抚州市中医院副院长,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基础教研室主任,江西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临川县第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席,抚州市第一、二届政协副主席,江西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江西省第一至第五届政协委员。
   傅再希不仅对医学著作和中国医学发展史研究有素,且精于中医内、妇、儿科临床治疗。主张“方必切病,药必对症”,但用药却偏重滋阴。认为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之论甚合南方人体质的一般情况。行医34年,方园数百里,无不知其名。所著《阴阳五行学说的研究》—书,对阴阳五行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科学整理,澄清了各家学说中的紊乱思想。诸如《我对五运天气的看法》、《本草晶汇精要的评价问题》、《祖国医学中“神”的初步探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的作者问题》等,皆发前人之未发,受到中医学术界的重视。为表彰其对祖国医学所作贡献,1959年卫生部授于其“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金质奖章和奖状。
   傅再希还为全省培育了大量中医人才。1959年执教于江西中医学院,以其渊溥的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深受师生尊敬,被誉为学院的“活字典”。1960年出席江西省和全国两级文教卫生群英大会,1962年再次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6月在南昌病逝。
   傅烈(1899—1928) 傅烈原名见贤,化名贺德、贺泽、吁伯凯。临川上顿渡镇罗家巷人。1899年8月27日出生于小商家庭。傅烈从小聪明好学,成绩优良,常常受到老师的称赞。1917年,在江西省立第七中学读完高中,又怀着“科学救国”的激情,考入九江南伟烈教会大学学习英语,学习期间,听到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受到极大鼓舞。
  1919年夏天,傅烈离开九江,来到工人、学生运动蓬勃兴起的上海,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1920年5月,他与赵世炎等爱国青年一起,赴法勤工俭学。先在“刚福朗司”公学就读,后转到“哈佛尔乐”工厂做工。不久,参加由李维汉、李富春发起组织的“工学世界社”,成为第一批社员。1921年,参加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为争取改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进行的斗争,在斗争中结识了周恩来、邓小平等一批共产主义者。他在斗争中经受了锻炼,成为旅欧共产党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的筹建人之一。1923年2月,“少共”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周恩来任支部书记,傅烈任直属巴黎支部书记。1924年,傅烈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受中共旅欧支部派遣,到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在苏联,傅烈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苏联十月革命史和红军政治工作的经验,提高了理论水平,增长了斗争才干。
  1925年夏,傅烈奉命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政治秘书。他和第3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朱克清一道,采取积极措施,将新来的一批共产党员派到各团、营担任政治指导员,建立党代表制度和政治机构。开办第3军军官学校,定期对官兵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为改造这支旧军队,提高它的战斗能力作了大量的工作。当年10月,他随军平定盘踞海南岛的军阀邓本殷的叛乱。1926年春,又接受中共两广区委书记陈延年交给的一项特殊任务,领导一个情报小组,化装成豪商巨贾或军政要员,活动于广州、黄埔、东莞、石龙等地的歌台酒肆与海港军营,搜集情报,使区委能够准确判断形势,作出部署,在同国民党右派斗争中掌握主动。7月,他参加北伐。第3军进攻南昌牛行车站时,遭到军阀孙传芳4个混成旅的拼死抵抗,当敌军援兵涌至,一些出身滇军的旧军官手足无措、四散逃命之时,傅烈挺身而出,喝住逃兵,稳住阵脚,沉着指挥部队转移到安全地带,使敌人内外夹击、全歼这支军队的计划落空。事后,军长朱培德感叹地对傅烈说:“我这班军官可以说是身经百战的了,但到了关键的时刻却远不如你。”
  1926年11月18日,北伐军攻下南昌,第3军留守江西。傅烈任江西省政府秘书兼第3军政治部秘书。12月,中共江西省委成立,又任省委组织部长并负责军事工作。他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将吉安、九江两个特支改为地委,派罗石冰、曾延生分别任地委书记;将南浔铁路沿线、赣江沿岸各县原有的支部、特支大部分扩为县委;将修水、星子两个支部划归九江地委直接领导,万安、遂川、永新等县的县委或支部划归吉安地委直接领导,南昌市所有的支部由省委直接领导。还在有条件的学校、工厂、农村增建十几个支部,大力促进工农运动,为党在江西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开展武装斗争创造条件。
  1927年5月,傅烈调到中共中央军委工作。这时,四川的“三、三一”惨案已经发生,杨圈公,冉钧等一大批共产党员惨遭杀害,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群众斗争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为此,党中央又将调来不久的傅烈派往四川,委以“重建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打开新局面”的重任。8月,傅烈带着周植贡、刘大元、钟梦侠等同志,历尽艰险,在国民党警、特如麻的西南重镇重庆建立四川临时省委,任临时省委书记。9月,主持召开临时省委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检查工作,总结经验教训,肃清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四川的影响,从实际出发,确定本省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在此基础上,清理遭到破坏的党组织,登记党员,重建重庆、成都2个直辖市委和万县、宣汉、达县、涪陵、蒲江、南溪、绵竹7个县委以及13个特支、4个通讯点。巴山蜀水重又飘起斧头、镰刀的战斗旗帜。
  1928年2月,临时省委在铜罐驿举行扩大会议,正式成立中共四川省委。傅烈被选为省委书记兼军委书记。会上,他作了题为《四川暴动行动大纲》的报告。会后,不辞劳苦深入川东各地,秘密组织农会,发展党团组织,建立小型分散的游击队,开展抗粮、抗租、抗捐斗争。后又联合各个游击队加以整编,建立一支几千人的川东游击军,从而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万(县)达(县)大暴动”。傅烈在川东点燃的革命烈火,很快蔓延全省各地,吓得四川反动当局惶惶不可终日。
  1928年3月9日下午,傅烈在重庆兴隆巷8号参加巴县县委成立大会时,不幸被捕。凶恶的敌人用尽种种酷刑,未能得到他的任何口供。最后一次,竟兽性发作,惨无人道地将煤油灌进他的嘴里,还用铁丝穿进他的拇指,吊起来毒打,傅烈的指头被扯断,跌落在地,昏死过去。刽子手用冷水把他冲醒过来,他仍然斩钉截铁地说:“党员名单是我们党的秘密,你砍我的头,我也不说!” 傅烈被捕后,党组织曾多次营救无效,1928年4月3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当时,国民党刊物《国民公报》曾详细报导傅烈牺牲的经过:“首点其所谓中央共党特派员贺泽者上。贺年二十有余,身体甚伟壮,发长寸许,头圆面大。应点时“到”字特别声高。押贺泽等九名,出卫戍部,经新丰街、莲花街、陕西街、过街楼,至朝天门外,该共党沿途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口号……”。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英勇就义。临刑前,他给妻子陈才用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是知道我是怎样死和为什么而死的。你要为我报仇,要继承我的遗志,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信末,还留了两句诗:“拼将七尺男儿血,争得神州遍地红。”表达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傅大庆(1902—1945) 傅大庆临川上顿渡罗家巷人。1902年出生在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傅葵生,年轻时中过秀才,不幸早逝。母亲李冰,多年在县立小学教书,经常向学生进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育,抗战时期被日本侵略军杀害。兄弟四人,他居长。弟弟毓庆、二弟丰庆是思想激进的爱国青年,在反抗英、法殖民主义统治的沙基惨案中英勇捐躯。
   傅大庆幼时聪敏,从小受到母亲严格的教育。他学习刻苦,成绩优良,酷爱文学,对国学颇有根底。在省立第七中学读书时,正是“五四”运动风起云涌之际,他与同乡傅烈等人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秘密阅读章涤昌从北京寄来的《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寻求革命真理。暑假回乡,更是不辞劳苦,到处奔走,联络各阶层人士,,又和本县旅外学生傅烈、饶漱石等人联络社会各界人士成立剧社,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用民主、科学、进步的思想、唤醒工农群众。1920年经陈独秀介绍,到武昌找到陈潭秋和包惠僧,积极投身革命,不久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以后,随包惠僧到上海学习俄语。1921年,受组织派遣与刘少奇、彭述之、卜士奇,肖劲光等人去莫斯科,进东方大学学习革命理论,并进修俄语,同时学英语,随后在印刷工人、烟草工人和纺织工人中间进行革命活动。他在这里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考验,加入中国共产党。列宁逝世的时候,他在红场参加了这位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遗体告别仪式,是参加该项活动屈指可数的中国同志之一。1924年夏,苏联代表团应孙中山先生之请,到达广州。傅大庆奉调回国,担任代表团团长鲍罗廷少于事顾问加伦将军的翻译,每天随代表团参加各种重要的会议和活动。由于工作十分出色,曾受到宋庆龄的赞赏。1925年,傅大庆两次随军东征,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担任加伦将军的翻译。1926年参加北伐,随鲍罗廷到武昌,往来于国共两党高层领导人之间,与汪精卫、陈独秀接触频繁,不遗余力地贯彻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
   “八一”南昌起义后,傅大庆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临川,深入临(川)崇(仁)交界的山区,与临川农民建国军首领孙牛仔,邓克中等人取得联系,进行团结教育,后因国民党军队杨如轩、杨池生部反攻临川,争取工作未成,离开邓部回到自己部队,受到率部南下途经临川的贺龙的召见和热情鼓励。同年12月11日,他又来到广州,参加张太雷领导的“广州暴动”。暴动失败后,转移香港。1928年,被广东区党委派到新加坡担任中国共产党南洋临时委员会常委兼宣传部长,当时南洋(即东南亚)共产党、青年团组织,均由中共领导,称中国共产党南洋临时委员会,总部设新加坡,各地区(如泰国、印尼、越南、缅甸、菲律宾)设有地委和直辖支部。傅大庆先后在泰国、印尼、缅甸、菲律宾等国建立地委或支部,积极领导海外华人和当地群众开展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1930年5月,根据共产国际东方局的指示,成立马来西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他当选为马共中央常委兼宣传部长,负责组织、宣传工作,大力培养当地干部,发展党团组织,主编并出版《马来西亚工人》月刊,出版马来文小册子,宣传革命理论,推动革命斗争,和胡志明在一起,把东南亚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搞得如火如荼。1931年5月,共产国际东方局派法共代表洛克来这里视察工作时,肯定了他的成绩,派他负责建立东方局办事处,以办“洋行”为掩护开展活动。一个月后,由于马共中央交通处主任李思敏叛变(已镇压),傅大庆、国际东方局代表及马来亚共产党中央、青年团中央机关负责人、太平洋工会特派员黄默强等20多人同时被捕,傅大庆被英殖民当局驱逐出境,引渡给国民党当局,递解上海,关进国民党监狱。不久,又解到南京关押。敌人用尽各种酷刑,始终未能使他屈服。
   抗战爆发后,傅大庆经宋庆龄营救出狱。1938年6月,傅大庆在贵州、桂林等地参加“农林合作委员会”工作,不久,奉调到武汉十八集团军办事处工作。1938年8月奉命去延安,行至西安时又被召去重庆,在周恩来和叶剑英领导下,参加中共中央南方局军事组工作,并负责与苏联和东南亚方面的联系事务。他怀着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利用早、晚或星期天休息时间,将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名著《战争论》译成中文,送到中央军委,获得好评。朱德、叶剑英称它是“中国当代最好的译本”o该书对提高八路军、新四军基层干部现代军事理论水平,很有帮助。在此期间,叶剑英介绍他与苏联大使馆武官处工作的杨洁(冯大璋)相识,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建立了感情。1941年元旦在重庆曾家岩56号“周公馆”结婚,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周恩来,亲自为这对革命情侣主持了婚礼。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气焰更为嚣张。中国的抗日战争出现了更加严峻的形势。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傅大庆受党中央的派遣,携带新婚不久的妻子杨洁,历尽艰难险阻,来到帝国主义血腥统治下的北平,筹建秘密电台,以加强同第三共产国际的联系,推进华北敌占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他们在鼓楼附近找了一所普通房子安身,又设法为助手汪青城在电业局谋得职业作掩护,还通过杨洁的亲戚买到一部高级收音机,改装成发报机。接着便在偏僻的西城城墙附近租赁了一个后院,利用院子一棵高大的海棠树架设天线,与莫斯科通了讯,并和北平敌伪上属建立了联系。1944年7月23日深夜,当汪青城刚刚在树上架起天线的时候,埋伏在附近的日本兵突然破门而人,将他逮捕,随后又逮捕了傅大庆和杨洁,后来,怀孕的杨洁由其父亲“保外分娩”,逃出虎口,傅大庆则从此下落不明。直到1946年1月,叶剑英代表中共参加军调处执行部采到北平,指定李克农负责调查电台被破坏和傅大庆被捕情况,证实傅大庆是在1945年6月底抗战胜利前夕被日寇残酷迫害牺牲的。
   解放后,杨洁曾多次拜访叶剑英。叶剑英嘘唏不已,老泪纵横地对她说:“大庆是个好同志,极好的同志!” 傅大庆曾翻译德国军事问题作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一书,其它译作,因笔名不详而散失。
   郭忠仁 郭忠仁,男,1904年出生,河西乡人。省立第三师范学生。1926年11月在“三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临川支部成立后,任农运干事。1927年1月任中共临川特别支部农运干事,3月兼县农协执行委员。1927年8月10日随“八一”南昌起义军南征,被敌人冲散回家,后脱党。解放后任临川县上顿渡镇长、抚州镇第二副镇长、抚州市副市长、抚州市政协副主席等职,1986年离休。
   江云辉 江云辉号介易。著名厨师。临川上顿渡镇人。生卒年不详。解放前,在上顿渡普新居菜馆掌厨,对临川四种传统的地方名菜(豆腐花、炒麦鸡、红烧牛肚皮、银鱼炒藕丝)进行了精心研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烹调质量,在饮食业独树一帜,颇有名声。民国27年(1938年),蒋经国在本县温泉训练新兵时,亦曾亲临品尝,备加赞美。临川四大名菜,从此闻名遐迩。
   邓知康 邓知康,又名邓骥。男,汉族,国民党,1910年11月21日生于临川上顿渡石鼓营村。曾任江苏人民政府参事(副厅级)。
  1925年秋溪乐英小学肄业,同年转入临川县城昭武职业学校读初中。1926年春赴南昌心远中学就读。1927年秋赴上海大同大学附中就读,1928年初中毕业。继续升入该校高中。次年转入上海复旦实验中学高中。1931年毕业,升入上海复旦大学政治系。1932年转入北平朝阳法学院法律系读书,1935年毕业后任国民党河北省政府秘书。1938年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中校教官。1939年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鲁苏战区特别党部总务科上校科长兼战区战地党政委员会党务科上校科长。1942年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重庆特级新闻检查处处长。1944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1945年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参议,又任国民政府财政部冀鲁热察区财政金融接收委员兼代天津长芦盐务局天津税务局长。1946年任天津工商学院经济系教授,不久又任国民党江西省政府驻京办事处处长,兼南京江西省银行经理。1949年春去台湾居住,同年秋在香港兰塘道5号参加章士钊、黄绍雄、刘斐等人主持的旅港各界人士归国座谈会,决定回大陆参加新中国建设,会后将名单送呈北京,经董必武批示欢迎。次年在香港同龚学遂、燕方畋等人与中共派驻香港代表取得直接联系,得到回大陆介绍信,遂于1951年全家返回上海。值国内开展镇反运动,因冤假错案株连,1954年被判刑关押三年。1957年出狱后回南京居住,从此颠沛流离,未有正式工作。1970年下放临川石鼓营农村劳动。1978年开始由南京市委统战部比照归国华侨落实政策调回南京。1980年经上海市法院确认其是由香港起义回国的爱国有功人士。同年任南京市玄武区政协驻会委员。1980年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80年10月加入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86年调任江苏人民政府参事(副厅级)。
   邓友康 邓友康,又名邓骐。临川上顿渡镇河东石鼓村人。1913年生。上海复旦大学毕业。首任国民党政府经济部技佐,重庆黑石子耐火材料厂技士,资源委员会材料试验所助理工程师。去台湾后,历任台湾耐火材料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副经理,台湾经济研究所秘书、主任。
   涂遂 涂遂,临川上顿渡镇河东人。1920年生。从小随父客居福建建瓯。在建瓯中学读书期间,值抗日战争爆发,遂投笔请缨,到长汀参加为期六个月的入伍生训练。接着被编入湖南武岗军校第17期学习。毕业后,随军参加浙赣、湘西等多次战役,升任营长。去台湾后,任国民党国防部中将军团司令。退休后,担任欣欣通运公司董事长,兼任台湾临川同乡会名誉理事长。
   周峰(1921—20l7) 周峰,男,汉族,中共党员,生于1921年10月,临川上顿渡镇河西周家村委会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原杭州市市长、原杭州市政协主席。
  1937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赣东新四军三支队宣传员、战地服务团团员;中共当涂区委宣传干事、科长、区委委员;新四军二支队特务营营部书记兼党支部书记,中共苏南宣郎高县委宣传部长、中心区委组织科科长、县委书记;中共宣当芜中心县委青年部长兼游击大队政治指导员;中共苏南路西北特委青年部长、茅山特务营干部便衣队政治指导员;中共茅山特委青年部长、民运委员会书记;中共茅山中心县委委员、苏南茅东县委书记;茅山县警卫团政委;华野八纵队70团副政委;华野第一师教导大队政委;三野23军教导团副政委,政治部政策研究室党支部书记;浙江干校二部副主任。解放后,周峰同志先后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杭州市委青工部部长、副书记、书记;杭州市企业管理局局长;杭州市政府财经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主任;中共杭州市委委员、副市长;中共杭州市委常委、副书记、书记;杭州市革委会副主任、杭州市市长;杭州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等职。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2月30日3时10分在浙医一院逝世,享年86岁。周峰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以党的事业为重,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在历次重大的政治运动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忠心耿耿,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周峰同志具有高度的党性修养和民主作风,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讲党性、顾大局,淡泊名利、任劳任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保持了共产党人优良的政治本色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谦虚谨慎、公道正派,生活朴素、严以律己,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韩接兴(1922—1951) 韩接兴,曾名韩振涛。男,汉族,烈士,1922年3月20日生于临川山头乡(现上顿渡河东)韩家村。1932年9月人上顿渡中心小学读书;1938年9月考入江西省立临川中学读初中;1941年9月进入江西省立章贡中学读高中;1944年9月考入福州协和大学农业经济系读书,1948年毕业时获学士学位;同年9月到临川县辅仁农业职业学校(辅仁中学)任教;1949年8月进入南昌望城岗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政大学第二大队第八中队学习;1950年6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25师工作队任队员,同年10月入朝参加抗美援朝,在志愿军第42军125师民运工作队任队员(副排职)。1951年6月7日在朝鲜黄海道谷山郡里战斗中牺牲,年仅30岁。1951年1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杨承彬(1925—1995) 杨承彬,原名杨礼生。1925年9月生于临川上顿渡镇河西下杨村。1933年至1936年在上顿渡何山殿小学和私塾学堂读书。1937年至1944年帮人放牛、打长工。1944年7月和1947年11月先后二次被吕坊和上顿渡保长抓去当壮丁。1947年12月在吉林延吉市参加解放军,在独立6师468团机一连当战士。1948年6月在独立6师卫生部担架排任副班长,同年7月在156师卫生部担架连任班长,不久任副排长、排长。同年12月升为467团二连副指导员寥后调任该团五连指导员。1952年5月进入中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直2大队学习。初中毕业后,1954年6月分配到6997部队九连任指导员多同年调任司令部政治协理员;1957年6月在该部队一营任政治教导员。1960年8月至1961年6月在汉口高级步校四大队学习;毕业后回本部队工作。1964年6月至1976年3月在象州县武装部工作,历任副政委、政委,这期间的1969年6月始,任该县县委书记。19766年3月转业,任江西富奇汽车厂党委书记、副厂长(副地级),后任顾问。1987年1月离休。1995年3月18日去世。
  1948年10月因完成战斗任务和巩固部队立大功一次;1956年2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一枚。
   傅坚(1935—20l6) 傅坚,曾名傅贵荣。男,汉族,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1935年10月12日生于临川上顿渡罗家巷。大专文化。
   早年在上顿渡培基小学、临川中学初中读书。1951年6月在中国人银行抚州第二期银行干部学习班结业后,分配在中国人民银行宜黄县支行工作,历任出纳、会计、神干和梨溪营业所主任、计划股长,中国农业银行宜黄县支行行长。农业银行停办后,先后任宜黄县财政局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革委会办公室主任、县委常委。1980年2月调至乐安县任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县政府副县长。1984年9月调入中国银行抚州支行任党组书记、行长。1987年被评为经济师;1993年先后获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职称。在国家级、省、地级报刊发表论文10篇。于2006年6月16日因病逝世,享年71岁。
   夏伟生(1936—1988) 夏伟生,男,汉族,中共党员,临川上顿渡镇河东上肖夏家村人。1936年10月生于临川上顿渡镇。
  1946年9月入江西南城启迪小学读书;1949年9月考入临川县中,1951年2月毕业。1951年3月在江西鹰潭镇木器联营厂当学徙,1952年6月在江西上饶新华书店任办事员;1954年7月在江西上犹水电工程局任党委秘书、编辑组长;195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9月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读书,1961年9月留校任教;1970年6月调入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任干事;1973年11月调入甘肃省委宣传部,先后任副处长、处长;1984年回兰州大学地理系任教师;1985年被评为副教授1988年3月病逝。
   发表论文30多篇,专著三本。《人类生态学初探》—书出版后,在我国地理学界、人口学界引起反响。《光明日报》特邀他写文介绍有关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有关报纸对此书作过专题评介,该书被评为优秀名书,参加香港书市展出。1983年至1985年参加《中国人口》丛书中的《甘肃人口分册》的统稿工作,任编委,并撰写《甘肃总人口变动分析》—章。除学术论文外,还写过散文、政论文十余篇,出版过《谈谈党内民主集中制》等小册子。》1980年后担任过甘肃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生态学会理事,人口学会理事及《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西北人口》两杂志编委。
   江海(1945年—20l4年) 江海,男,汉族,中共党员,经济师。1945年农历10月20日生于临川市上顿渡麻姑塘。1952年启蒙读书。1958年至1962年初参加大跃进年代的诸多义务劳动。1962年3月入上顿渡农机厂学徒。1964年到临川县民政局工作。1965年在上顿渡镇公社以工代干,同年12月参军,在福州军区通信独立八团服役。1969年3月退伍,入江西车辆开关厂政治处任干事。196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9月至1987年3月历任抚州棉纺织厂人民武装部副部长、部长、厂长助理、厂党委委员、厂办公室主任。其间于1985年始在中国纺织政工干部函授学院、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业余学习三年。1987年4月调任抚州地区纺织印染总厂办公室主任。1987年4月任抚州棉纺织厂副厂长、厂党委委员。1992年7月调任抚州地区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1993年11月调任江西特钢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主持工作)。1996年2月调任江西电渣熔铸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2004年病故。
   范茂华(1956—2ll2) 范茂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0月生于临川上顿渡杨林村。1962年9月入上顿渡小学读书。1966年9月人抚州市第六小学读书,后在该小学初中班就读。1969年考入抚州一中读书。1971年2月进抚州电机厂当工人。1975年10月调入临川县法院,先后任法警、审判员、办公室副主任、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1989年8月调临川县司法局任副局长。1990年2月调临川县太阳乡任党委书记。1992年10月当选为抚州市副市长。1995年4月临川县与抚州市合并当选为临川市副市长。2002年10月去世,享年46岁。
   熟悉农业和农业管理,精通法律。在太阳乡期间,为太阳乡乡镇企业发展和镇容建设作出了许多工作。任市长分管农业后,对临川粮食连年丰收作出了贡献。爱好文学,发表了诗、散文、小说等许多文学作品,说《关于爱的一封信》、《五婆秩事》颇有影响。

知识出处

上顿渡镇志

《上顿渡镇志》

出版者:中共临川区上顿渡镇委员会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泳祺
相关人物
傅再希
相关人物
傅烈
相关人物
傅大庆
相关人物
郭忠仁
相关人物
江云辉
相关人物
邓知康
相关人物
邓友康
相关人物
涂遂
相关人物
周峰
相关人物
韩接兴
相关人物
杨承彬
相关人物
傅坚
相关人物
夏伟生
相关人物
江海
相关人物
范茂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