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顿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37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15
页码: 350—364
摘要: 民国以前,上顿渡一般民众所穿服装,大都是用厚实耐用的土布(又称“家机布”,系家庭妇女用木机织成)缝制的大脯襟上衣及掩腰裤(女服要饰边),官绅富户则穿用绸缎或羊、狐皮缝制的长袍(衫)、马褂。民国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洋布(机织棉布)流入上顿渡,“洋布”逐渐代替了土布。
关键词: 社会志 社会经济 生活风俗

内容

第一节服饰
  民国以前,上顿渡一般民众所穿服装,大都是用厚实耐用的土布(又称“家机布”,系家庭妇女用木机织成)缝制的大脯襟上衣及掩腰裤(女服要饰边),官绅富户则穿用绸缎或羊、狐皮缝制的长袍(衫)、马褂。民国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洋布(机织棉布)流入上顿渡,“洋布”逐渐代替了土布。较精致的“洋布”如:哔叽、卡叽、府绸、灯芯绒和毛绒等衣料也逐渐兴盛起来。服装款式也稍有变化,男人多改穿袖大襟宽的对脯襟上衣或学生装、中山装等;商人喜穿袖长过掌的“下江装”或长衫。富裕之家,男性多穿长装。冬季,呢大衣,皮棉长袍,绸缎马褂,头戴黑缎圆顶瓜皮帽,布袜棉鞋;夏季,纺绸或夏布长衫,香云纱褂,细布便鞋。女性则喜穿旗袍或绣花裙、绣花鞋;有钱子弟也有不少人喜穿西装革履。贫苦人家仅是以衣蔽体,无法讲究,但十分注意整洁,衣破即补,民间亦流传“笑破不笑补”之说。冬季是三尺长土布棉袄,无裆腿裤,布缝方巾帽,纳底鞋袜;夏季是虾蟆背褡,短脚水裤、草鞋;田间劳动时,上身赤膊,腰间系一条四至五尺长的罗布围巾,劳动时可作擦汗、垫肩或作短裤用。
  解放初期,服装款式由宽大转趋适身,注重朴素大方。列宁装、青年装风行一时。上世纪60年代后期,青年时兴穿绿军装。70年代末,一些青年开始爱穿夹克、风雨衣、牛仔裤。80年代,人们追求服装时髦美观,款式日新月异,颜色丰富多彩,各种化纤、毛料、丝绸缝制的服装以及用毛线、开士米编织的外套、背心、健美裤等广泛流行。如今风行西服。
  解放前,官绅富户讲究戴用首饰,其中男性也有佩挂金壳挂表及戴金戒指的;女性除戴金戒指外,还身穿绫罗丝、绸缎花纹镶边衣裙,尖脚绣花彩鞋,头盘花髻,簪带金钗银凤首饰和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劳动妇女土布素服,胸罩围裙,尖脚花布鞋,红头绳扎发盘髻,青色方巾包头,串珠充作手镯、耳环。儿童冬季穿和尚领棉袄,粗布青兰色包裙,狗头帽,颈下套荷叶形八卦图案涎垫,蛙式套足夹裤;夏季,光身裸体,腰系兜肚,项带银颈箍、百家锁、长命宝贵牌,两手腕套银铃手箍,贫穷者无银饰品,则用线串佛珠作手箍。老年妇女喜戴玉石戒指或手镯,并以黑绉扎头御寒。一般人家仅少数老年妇女戴银戒指或银手镯。解放后,戴首饰习俗渐废。上世纪80年代,服饰观念更新,妇女开始讲究穿戴,戴金戒指、耳环、项链及手镯的逐渐增多,个别男性也戴金戒指。老年妇女在冬天,多改戴毛线或开士米纺织的御寒帽。
  旧时,上顿渡男人及女人都是蓄发扎长辫,妇女头上盘髻(有的妇女头笼珠翠,发系金簪,耳垂金环,手串玉镯,逞财显势)。民国期间,男人剪辫,剃和尚头或蓄平顶头、西装头,少女仍留长辫,妇女则改髻为反梳反折或梳短发。解放后,男女以戴手表为时尚,上世纪八十年代作兴用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装饰,女发多为电烫、拉丝头、三节包、波浪式、爆炸式等新款式,有的还染发。自有手机以来,戴手表的人不多了。
   第二节饮食
  清末民国时期,上顿渡百姓生活较为清苦。一般人家冬春日短夜长时每日进食2餐,夏秋日长夜短时才进食3餐(一稀2干)。官绅富商之家则常年日食3餐,也有少数食4餐的,即晚上吃夜宵点心。无论贫富,家常便饭均以白米为主,贫寒之家(尤其是农户),习惯将一日三餐人家所食米饭在早晨一次煮熟,分餐食用,常配食红薯、芋头、萝卜、、黄粟、荞麦等杂粮。青黄不接时常以杂粮和瓜菜充饥。佐餐菜肴一般十分简朴,除逢年过节能吃上肉鱼等菜肴处,平时素食土产蔬菜,只有少数富裕之家餐桌上常有荤有素。辣椒、大蒜、生姜、胡椒等为常用菜肴佐料。为应新鲜蔬菜供应不时之需,上顿渡人还有腌制咸辣干菜的习惯。如腌辣椒、霉豆腐、萝卜、干、腌菜、芥菜梗、茄子干、豆角干、辣椒干等等。较富裕之家也有腌肉、腌鸡的。平时百姓家不备茶点,只有每年春节时才有糖果点心。新春年果多用土产,自己加工制作,如糖酥豆子、炒薯片、炒花生、冻米糖、煮瓜子、米糖等。新春正月,亲友来往拜年,进门清茶一杯,馔年果待客,出门以之馈赠。平时民间很少备办酒席,至亲好友来做客,买些鱼肉蛋和蔬菜加以款待。只有遇上婚丧喜庆才备办酒席。
  民间酒宴,历来多用碗盛菜,少数人家用盘。一般酒宴中每席均设有猪肉、鱼各1碗(盘),猪肉系第5道菜,鱼或豆腐最后上桌。最讲究的酒宴是鱼翅席,有鱼翅、墨鱼粉皮、清炖全鸡、银丝粉、扣肉、狮子头、冰糖白木耳(或冰糖莲子)、八宝扣鸭、鸳鸯蛋、红烧全鱼等菜,外回香肠、卤肉、皮蛋、蜇皮4个冷碟及卤蛋、荸荠、桔子、花生米等冷碟;较普通的是笋干银鱼席,菜谱一般为:笋干米粉、银鱼藕丝、滑肉笋片、猪肠(或猪肝)、红烧猪肉、海带、八宝饭、蛋皮拌韭菜(或芹菜),薯粉团(或藕团、芋团)、红烧鱼(或豆腐)等。酒宴开席时,先上第一道菜,以后各道菜依次上桌,边吃边上,直到鱼碗(或豆腐)上桌,表示菜已上完,客人开始吃饭。
  宾客入席后,尊年长及社会地位高者坐上首席,主人通常在上第四道菜(扣肉)后敬酒。席上饮料是制作的糯米甜酒或烧酒(谷酒)。
   第三节居住
  解放前,上顿渡民间居住房屋,多是竹木(土木)简易结构或砖木结构平房。绝大部分是一排三间,也有一排四间,一排五间的,多为泥木结构。砌墙用的是土砖坯,或用夹板筑的土墙。室内梁、柱、木行条、角子、楼板等都是木料,壁则有的是木栏,有的是筑土墙,有的用竹子再糊以泥巴、石灰。屋顶多使用小青瓦。由于传统习惯,房屋的高度一般为一丈五尺六寸、一丈六尺六寸、一丈七尺六寸、一丈八尺六寸、一丈九尺六寸、二丈一尺六寸等。房屋俗坐北朝南,一村一向,且迷信“风水”,要请“地仙”(阴阳先生)相地择日才可动工建造。亲戚之间做屋,都会互相帮工,上梁还要送礼贺喜。农村住宅通常是“一向三间”,一个屋脊、前后出水,外墙用土筑或砖砌,屋子两侧设飞檐式“人”字形脊墙或高出屋脊的“山”字形墙,大门两旁为水禁板,前有走廊,进大门即是厅堂,厅堂两边各有房两间。凡两栋“一向三间”前后衔接在一起的称“两幢直进”,前后幢之间,均有厢房、穿巷、天井,并设有耳门进出,少数富户及官绅之家,也有建“三幢直进”、“四幢直进”的。房屋向北不开窗。有的房屋在墙上开窗,多是内大外小的木栅窗,窗位过高,光线不充足。房屋座向大都是座北朝南或座西向东。新屋建成,当年须进屋。进屋前,先在门楣上悬一镜,以镇“风水”。同时在大门两侧各放茅竹(或晒衣青竹竿)1根,取其“竹报平安”和“节节高”之意。进屋时鸣放鞭炮,由老人牵头,全家大小依次后跟,手拿家具进入新屋,随即设宴款待亲邻。室内摆设床铺不向房门,(只许床铺与樑平行,否则有“担樑”之嫌)。橱与桌相向,不向床铺;房内悬挂镜子,镜面亦不向床;床后或床头多放大、小便桶。而且,新屋打灶需“拣好日”。
  解放后,私人建屋不再迷信风水,门楣亦不悬镜子,尽可能选择高地为宅基地。1979年后,私人建屋多为砖混或钢混(主要建筑材料为砖、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房或楼房,造型美观,坚固耐用,采光充足,空气流通。
  2006年以来,上顿渡镇党委、政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开展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以“六改四普及”为具体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
   第四节礼貌仪俗
  晚辈在路上遇见长辈,先招呼、问候,再拱手或鞠躬为礼。学生在途中遇见老师,停步立于路旁,先称呼,再行礼。同辈在外相见,互相点头问候,第一句客套话多为“去哪里”或“吃了饭啵”。
  客人来家,热情招待,让座(客人是尊者、长辈,请其在厅堂正中座位就坐,主人、晚辈在右侧或左侧下手就坐相陪,不能平起平坐;客人是同辈或同事,请其在左边客位就坐,主人在右主位相陪),倒茶、敬烟,请吃糕点或者点心、设宴款待,远客必留宿。
  主人煮点心(多是米粉条或面条)待客,点心上面放有鸡腿(1只)或者猪肉块(最多7块,最少5块)、鸡蛋(最多5个,最少3个),有的以肉丝作“盖头”。客人吃点心时,除肉丝“盖头”可全吃不剩外,未用刀划开的鸡腿一般不吃,肉块则7块吃2块,5块吃1块;蛋5个吃2个,3个吃1个,均不可全部吃光。客人赴宴不自行上坐。酒席间,请客人先动筷,向客人敬酒。结婚宴请宾客以舅父最尊,须坐东边(左边)第一席。平日家宴,父母并肩上坐,父坐左上首,母坐右上首,即男左女右。逢年过节,血亲之间多备礼互送;由晚辈先送,长辈收后备礼回赠,称“送年”、“送节”、“送中秋”。娶亲、嫁女、做屋上梁、进屋、过周岁等喜庆,一般是先请后贺,不请不贺;祝寿多是先贺后请,不贺不请。结婚礼物不可事后补送,寿礼可以补送。喜庆送礼宜成双(取成双成对,吉祥之兆);所送礼物宜用红纸包裹。丧葬均是先送后请,不送不请,事后不宜补送。所送礼物最多7色,最少3色,其中猪肉一律3斤,送素(白色)烛不送喜(红)烛。所送礼物不宜贴红纸或红纸包裹。
  亲友逢灾遇难,前去探望慰问并热情相助。如遇火灾,亲友去慰问,谓之送“火烛”,所送物品多为生活必用品、米、面、油、盐或者炊具之类。
   第五节上顿渡地方名菜菜谱
   甲鱼粉皮
  原料:活甲鱼一斤五两、粉皮六两、葱头一两、生姜五钱,料酒五钱、细盐二钱、酱油三钱、大蒜子一两、胡椒粉五分、味精五分、植物油一两半。
  制法:1、将甲鱼斩去头爪,取出内脏,用清水洗净,再用刀剁成半寸小长的方块。粉皮用冷水浸约二十钟,切成小方块。葱三钱、姜二钱,切成二分长斜角。大蒜子剥去外衣,切成小丁待用。2、用旺火将油烧至七成熟,将葱头、姜块下锅,爆出香味取出。然后,将甲鱼块放入锅内,加料酒爆炒变色,放开水三斤煮开,再移在小火上焖熟,汤要煮成乳白色。
  3、将粉皮放入甲鱼锅内,烧片刻入味,再加入细盐、酱油、胡椒粉、味精、大蒜子、葱、姜拌匀,起锅即成。
   特点:色泽浑白,味鲜美嫩滑。
  此菜来由得从明朝戏剧大师汤显祖讲起;他在构思《牡丹亭》时,为了一个情节,一句唱词,常常独自坐在远楼里苦思幂想。
  重阳节那天,汤显祖和书童来到玉茗后院观赏秋色。突然,汤显祖发现池塘有一道清晰的印迹,便问书童。
   “那一行印迹是什么东西留下的?”
  “汤老爷,写戏我不懂,这个问题你可难不住我,看足印我是拿手,那一定有一只甲鱼,不信我抓上你瞧!”
   一会工夫,书童拧着一条足两斤重的大甲鱼上了岸。
  “嗯,真是甲鱼,快快拿去做汤,定是一道好菜!”汤显祖欣喜地说道。
   正午时分,汤显祖吃着甲鱼烧粉皮,满口称赞。
  餐后,汤显祖精神倍增,竟然午觉都未睡,一气呵成,完成了《牧丹亭》的修改。
  从此,每当汤显祖写戏时,书童都会设法为汤老爷弄一只甲鱼,做一道色泽白润,味道嫩滑的甲鱼烧粉皮。
  板栗炒鸡原料:鸡一只(重一斤半)、板栗五两、熟猪油二两半、大蒜头二两、料酒一两半、酱油一两、干辣椒、湿生粉、精盐各少许。制法:1、将鸡宰杀去毛,破腹去内脏洗净,切成三分左右的小方块。用湿生粉、酱油、料酒拌匀上浆待用。
  2、板粟用刀在皮层开个小口子,放入温水锅里煮至八成熟捞起,再放入冷水浸片刻剥壳,切成鸡块一样大小,干辣椒切一分长一段,大蒜头切五分长斜刀片。
  3、炒锅放旺火上,放入熟猪油烧热,倒入辣椒、板粟拌炒几下,再将鸡块入锅拌炒,转色时,加入料酒、酱油、精盐、大蒜片和少许好汤,约翻炒二分钟左右,挂芡起锅即成。
  特点:味鲜、鸡嫩,别有风味。晏几道是北宋宰相、文学家晏殊的第七个儿子。他从小体弱多病,晏殊多方延医,总不见效。一天,晏殊的母亲来信,要接孙儿回临川家乡调养。晏殊的母亲想,孙儿体弱多病原于牌胃不好,何不以助脾胃、养肾气的板栗来营养呢?于是老人家买来大量的板粟让晏几道吃,可吃不了几天,晏几道就乏味了。正好此时有人送来几只当年新鸡,老祖母想到鸡是益五脏、补虚亏、健脾胃、强筋骨的食物,用它烧板栗,一定有更强的滋补作用。板栗烧鸡色好味香,晏几道特别爱吃。不到半月,晏几道面色红润,精神振作,真是:吃了板栗烧鸡,行走快步如飞。老祖母心里好不高兴,便经常做板粟烧鸡给孙儿吃。也许是由于晏几道小时候吃了大量的板栗烧鸡,身体素质特别好,因而聪颖异常,创作了大量的小令词,与其父一道被誉为我国文学词坛上的“父子巨星”,又与其父晏殊及欧阳修、张先一起被称为“宋词四大开祖”。石鸡米粉
  原料:石鸡五两、米粉一斤、瘦猪肉一两、红辣椒一两、葱一两、姜五分、酱油五钱、细盐一钱二分、料酒五钱、味精五分、好汤五两、植物油一两。
  制法:1、将石鸡剖腹,除内脏,斩去头爪,每只石鸡斩成二至三段,猪肉、红辣椒、姜切成丝,葱切段,米粉用温水浸好,沥干水待用。
  2、将猪油、植物油混合一起倒入锅内,烧至七成热后,取油一半用碗装好,将石鸡、肉丝下锅爆炒几下,放入红辣椒、葱、姜丝,再炒几下,加上料酒、好汤、酱油、盐煮沸,再放味精,起锅待用。
  3、将碗内的留油倒入锅内,烧至七成热时,放入米粉炒熟,将炒好的石鸡倒入锅内,炒匀起锅装盘,撒上胡椒粉即成。
   特点:味鲜香浓。
  曾巩从小喜欢读书,12岁时文章名满天下。晚年寓居临川,曾兴办“兴鲁书院”,并亲临教学。
  一日,一学生家长为了答谢曾巩对弟子的辛勤教育,便宴请曾巩。席间,端上一道香喷喷的“石鸡炒米粉”。主人介绍说:“先生,这石鸡炒米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还有滋补作用”。在王人的盛情下,接连吃了几小碗,并对身边的家长说:“比我在南丰时吃的石鸡米粉味道鲜美多了”。
  后来,曾巩在济南做巡府时,把这道菜带去,使得石鸡炒米粉成了当地百姓桌上的佳肴。
   目鲍滑肉
  原料:瘦猪肉五肉、干目鱼二两、冬笋一两、水发香菇二钱、葱头五钱、生姜三分、纯碱三钱、料酒一钱、细盐一钱、酱油三钱、湿生粉三钱、胡椒粉五分、味精三分、好汤三两、熟猪油一两五钱。
  制法:1、先将干目鱼去骨,用湿水浸透(四小时),洗净。然后,去除皮膜、头须(另作它用),再将目鱼切成薄片,放入小钵内,加纯碱抓匀,约腌二小时,即用开水烫一下捞出,用冷水冲洗二至三次,再用开水浸泡,即成目鲍待用。
  2、将肉切成一寸二分长、半寸宽的薄片。放入碗中,用料酒、细盐、酱油、湿生粉抓匀。又将冬笋切成条片。香菇切小,生姜切末待用。
  3、油烧至六成热,放入肉片氽熟,连油倒入漏勺内,沥干油。锅内留余油少许,投入葱头、生姜爆炒一下,随即把开水中的目鲍捞出,沥干水放入锅内,推动几下,待汤再沸后,用湿生粉挂稀芡起锅,撒上胡椒粉即成。
   特点:色泽黄亮、透明、嫩滑、鲜香可口。
  明代临川才子祝微在山东任道御史时,常常吃目鲍海鲜。不久他发现,目鲍虽鲜,但久吃即厌,因此他想把目鲍海鲜与陆地荤菜连起来,做成一道既鲜又嫩滑的菜,他首先想到目鲍炒鸡,结果吃起来不知何味。他又把目鲍与猪肉相炒,结果鲜香可口,饭量也增加了许多。后进一步改进,把瘦肉切成薄片,与淀粉相拌,在炒时加上冬笋之类的配料,使得肉片色泽鲜明。这下祝微胃口大开,每餐必上此菜,祝微根据此菜特点,取名“猪鱼斗”。
  后来祝微回家乡,设宴招待亲朋好友,客人听说有一道菜叫什么“猪鱼斗”,大家都觉得莫名其妙,待“猪鱼斗”端上桌时,才发现原来是猪肉片和目鲍,大家哄的一声笑起,笑后大家认真品味,确实不错,色泽黄亮、透明、鲜香可口。
   从此,这道“目鲍滑肉”就成了家乡一道名菜
   爆炒鱼丝
  原料:草鱼肉三两半、脂猪肉一两、瘦猪肉一两、蛋一个、生粉一两、水发香菇一两、韭菜头一两、生姜丝一钱、料酒三钱、细盐二钱、红辣椒二钱、味精一分、胡椒粉二分、猪油一两、香油四钱、清水一两。
  制法:1、将鱼肉剁成茸,加盐一钱抓匀,做成大鱼丸。把生粉碾碎铺在案板上,将鱼丸放在生粉上滚匀后拍薄。锅中放水一斤左右,烧至八成热时,投入鱼片氽熟。捞起,放在冷水中洗净生粉,切成二寸长的细丝待用。
  2、蛋液下锅烙成蛋皮一张。肉、香菇、红辣椒、蛋皮均切成细丝,韭菜头切成一寸长小段待用。
  3、猪油放入锅内烧热,将肉丝放入锅内,炒至五成熟时即下鱼丝,翻炒几下,放入配料,调好味,再翻炒几下,待起锅时,用湿生粉勾芡,淋上香油,装盘即成。
   特点:鱼丝软滑,色美味佳。
  曾巩是我国宋代有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寓居临川,建兴鲁书院讲学授徒。修曾家园自娱其间。
  传说,曾巩最喜食鱼。往往亲自下厨烹饪,而他最得意的一道菜就是爆炒鱼丝。
  一日,酷热难当。曾巩闲来无事忽动垂钓之念。忙唤书僮相偕到南湖,在金凤桥畔一株垂柳下,席地而坐,等鱼上钩。阵阵清风送来荷花清香,令人心旷神怡,暑热顿消。曾巩陶醉其间,竟常常忘记提竿。好在有书憧相伴,日近黄昏,终于钓得一尾大草鱼,曾巩喜不自禁亲自下厨,将头尾烧成鱼汤。取中段鱼肉剁成肉茸,拍成薄片在热水中氽熟。晾凉后切成鱼丝,配以猪肉丝、红辣椒丝、水发香菇丝制成一道美味佳肴。但见盘中,雪白如银的鱼丝与鲜红的辣椒丝交相辉映。举箸试尝,嫩滑爽口,的确色美味佳,令人胃口大开。急命书幢绰出家酿者酒,就着鱼丝小酌起来。立刻,丝丝甜意沁人心脾,人也飘飘欲仙。
   牛肉米粉
  原料:干细米粉一斤、牛肉三两、鲜大蒜二两、鲜红椒二两、熟猪油三两半、生姜五钱、葱五钱、酱油一两半、精盐一钱、高汤六两。
  制法:1、将干米粉用温水浸泡半小时,捞起沥水。牛内、鲜大蒜、红椒各切成八分长的丝,葱切花,生赞切来(分做两次用)。
  2、炒锅放炉上,烧至七成热,放入猪油一酶,将牛肉丝入锅翻炒,转色时加红椒丝、大蒜丝、葱花合炒,然盾放梢盐五分,酱油半两,味精二分,姜末二钱五,高汤等先盾下瞒拌炒二分钟起锅待用。
  3、炒锅洗净,烧至七成热,放入猪油工两烧热,将米粉入锅炒动,放入酱油一两,精盐五分,姜末二钱五,一齐拌炒半分钟,再将炒好了的牛肉丝里面的汤泌到米粉里,再拌炒一分钟,待汤汁吸干后,淋上猪油半两,拌匀起锅入盘,再把炒好的牛肉丝撒在面上即可。
   特点:色形分明,味香润滑。
  相传,临川城郊某农村,一位年轻貌美的大户人家小姐,爱上了本村一户同样殷实人家的小伙子。由于祖辈汉遗的怨愤未了,两家可谓永火不容、誓不两立,姑娘和小伙只能瞒捞长辈偷偷幽会,暗诉袁肠扩岂料,此事还是很快被他们的父母发现,各自家长不容分说棒打鸳鸯。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姑娘和小伙相约,私奔出走,落脚在城内瓦窑。为了生活,他们在这里)厂了一个小饭店,经营的是家乡特色菜肴,其中有一道“牛内妙米粉”,色佳味道美、可口实惠,深受顾客欢迎,小俩口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以后棚沿成习,“牛肉米粉”便成了地方名菜。
   清炖瓜鸭
  原料,肥毛鸭一只(约重二斤半)飞水发香菇一两、冬瓜半只、肥瘦猪肉五两、姜(一小块)三钱、葱结一个、肉汤五两、味精二分、食盐工钱五、料酒少许。
  制法,1、将毛鸭宰杀去毛,去内脏洗净,剁去头、脚,割去鸭腴。放入沸水锅内烫一下,去掉血水腥气,再用清水洗净,装入汤豌,放入肉汤五两,入笼用旺火蒸至八成烂起笼待用。
  2、冬瓜带皮,留底去瓤,四寸左右长(以能装一只全鸭为准),立放在汤碗中,然后,将全鸭(连汤)倒入冬瓜巾,再放入猪肉(切片)、香菇(切小块)、姜块、葱结、食盐、味精、料酒,再入笼蒸一小时取出,拣去姜块、葱结即成。
   特点:清香味美。
  名医陈自明,是南宋时期临川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他不仅医术精湛咀为人厚道心地善良。某日,行医归家途中路遇两农户脸红脖子粗,叫骂推搡不可开交。陈自明走上前,网明原因,原来,这两位农户,一个是养鸭户,一个是菜农,其中养鸭的一时不慎,鸭子跑到菜农的冬瓜田里,把瓜秧弄断了,刚刚成熟的冬瓜也掉在地上,菜农气恼之下,摔死两只鸭子。陈自明听罢,笑笑道:“两只鸭子和那几斤冬瓜算我买下了,你们也不必争吵。”
  回到家中,陈自明将两只全鸭和冬瓜块倒在一大砂锅内,拌上葱蒜,微火细炖,弄成整整两大盆。陈自明邀上几位挚友亲朋,美美吃了一顿。这一吃不打紧,奇怪的是其中一位朋友多年难治的胆结石毛病竟痊愈叮。陈自明大受启发,在以后的行医中,用冬瓜清炖鸭竞医治好许多阻结石病人。
  抚州地区盛产冬瓜,百姓又有养鸭习惯,因为原料易得,又有治病健身的作用,所以陈自明发明的冬瓜炖鸭,遂成抚州地方传统的家常菜肴。
   薯粉蒸饺
  原料,薯粉一斤、猪肉四两、冬笋=斥每葱头一两、酱油二钱、细盐三钱、食油一两、味精二分。
  制法:1、薯粉滚碎过粉筛,放入大铁勺内千炒至三成热,用半斤左右开水冲成芡,搓成团,再搓成三十个其子,用擀面棍擀成二寸半一块的元皮子待用。
  2、猪肉、冬笋(烫熟)、葱切成小丁,放人蜗内,加酱油、盐、味精炒熟,挂芡起锅,待凉后再用。
  3、将冷馅包入皮内,做成半圆形饺,上笼能十五分钟左右即成。
   特点:嫩滑味鲜。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除了眷恋江南的美I山繁水美人美色,还冲着江南一绝,那就是美食。话说当年,乾隆带着他的一班随从游玩至临川城内一客店,坐定后,要了几碟小菜、几碗米酒和一大盘嗜好的水饺,饿极的乾隆夹一只饺子塞进日里咀烂咽下,突然大叫“来人,给我把店主拿下问斩”。随即婚首肚子,面如土色。贴身随从立即冲进店内,将店主、店小二五花大湘押出,欲取其首。店主扑通跪下,喊道:“客人饶命,实在冤枉,这是本地特有的薯粉饺,这位官人肚子叫疼,定是发绞肠痧,待小人看看便知”。原来,这乾隆游乐江南,遍尝各地名菜哇骨,暴饮暴食,加上一路奔波,热食一进便发病了。幸好店主有治此病的绝活,只按摩一阵,乾隆便直起腰身面转红润。
  第二天早晨,乾隆洗漱完毕,精强气爽,再禽这薯粉饺,竟觉美不胜收,当即赏店主白银三百两。在以后的巡游中,乾隆每到此店,都要来一盘“薯粉蒸饺”。
   冬瓜扣“肉”
  原料,冬瓜四斤、大蒜一两、鲜红辣椒二分、酱油三分、生粉三分、味精一分、细盐三分、茶油二斤(耗油二两)。
  制法:1、冬瓜去皮除瓤,切成二寸半的方块,表面用刀划成花纹。大蒜切成片。
  2、切好的冬瓜蒸七成熟,将冬瓜的花纹面,放在茶油中炸至黄红色捞起,切成条肉形状,砌入扣琬,入笼蒸三至五分钟。
  3、将扣碗取出,翻倒入稍大一点的碗中,再加入酱油、味精、大蒜、辣椒(切末)挂芡即成。
   (一)
   临川市有一条“慎斋路”,是为纪念乡贤纪大奎而命名的。
  纪大奎是清朝乾隆时的举入,在《四库全书》馆任誊录,纪大盟家境贫寒,但为了官家体面,他给素菜取了一些好名字,“冬瓜‘扣肉…即其一。
  那年,乾隆皇帝五十大寿,各位京官都要献土特产贺寿,纪大奎送的便是冬瓜“扣肉”。乾隆皇帝吃惯了山珍海味,对色泽红严,香味喷鼻的冬瓜“扣肉”特别感兴趣。以后几乎隔不了几天就要纪大奎送上一份冬瓜“扣肉”。
  这一天,乾隆皇帝想吃冬瓜“扣肉”,让太监去通知纪大奎,太监回禀:纪大奎到山东商何县任知县去了,乾隆皇帝便下令,要御厨无论如何做出冬瓜“扣肉”。那些御厨没见过冬瓜“扣肉”,也没听过冬瓜“扣肉”,便胡乱蒸了一碗送给皇上。乾隆大怒,除了打御厨一甲板子,还发出八百里快马去传纪大奎。待纪大奎来京将冬瓜“扣肉”的做法演示一番后,御厨们个个目瞪口呆,想不到普普通通的冬瓜还能做出这样好的一道佳肴,那顿板子打得一点也不冤枉。
   (二)
   据说:冬瓜扣“肉”是东晋诗人谢灵运的杰作。
  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佳句使时人倾倒的田园诗人谢灵运曾在临川担任内史,和当地一位家道清贫的读书人过往甚密,常请这位读书人入府饮酒论诗。一日,内史到这位友人家回访,友人十分高兴,留他吃饭,并叫儿子上街去买半斤肉,他又要省半月饭,但又怕伤了友爱人的面子,便说:“我已带了肉来”,朋友问肉在哪里,谢灵运说:“到时便知”。
  快到午时,谢灵运和友人一同进了厨房,说是要亲手做一道“冬瓜扣肉”。说着,切下一大块冬瓜,削去瓜皮,再用刀口在瓜肉上勒出花纹,下锅用菜油熬烧成金黄色的肉皮状,再把它翻过身来,加上豆油汤细火煮片刻,使之形为精肉,于是,“扣肉”烧成,入盘上桌,斟上水酒,二人边酌边品。这“冬瓜扣肉”的味道果然十分鲜美,朋友惊喜地说:“谢兄,你又将冬瓜变扣肉,保止园柳变鸣禽”。谢灵运语重心长地说:“淡泊劲人志,园蔬胜珍馐,你我之交,与酒肉何干”。
   巧巧蛋菇
   原料:猪小肠二尺、鲜蛋八只、精盐、味精、水适量。
  制法:小肠刮干洗净,将蛋打入碗中搅混,加入冷水二两,放入精盐和味精,用漏斗灌入肠中,两头扎好,放入温水锅中,用微火煮至金黄色,手压无蛋浆即取出,待冷却后,用刀切成二公分薄片,连切两刀不断,在第三刀时切断,吃时放上肉汤,在锅中煮四、五分钟即成。
   特点:嫩滑可口。
  临川市孝桥乡从前叫中洲围,中洲围自由民风淳朴,忠孝的人历代不衰,贤媳妇巧做“蛋菇”孝敬公爹的事就发生在这里。
  周老爹辛劳一辈子,终于病倒了,媳妇巧巧端茶倒水,服侍得很周到。但由于家里穷,拿不出什么好东西给老人吃,巧巧心里很难过。这天,村里有人杀猪,巧巧想去称点肉,可那主家不肯。好说歹说,主家给了一段小肠。老人家牙齿不好,巧巧就将小肠刮洗干净,打了几个蛋,灌进小肠。她想这样煮的蛋沾了荤腥气,肯定比清水氽蛋好吃。待小肠变了色,小肠里的蛋浆也煮结了,巧巧将它切成半寸长的段子,还在每段上又连切两浅刀,然后再放到水里去煮。不一会儿,只见灌了蛋的小肠段子两头开花,形如鲜嫩的爆花蘑菇。周老爹吃后,觉得嫩滑可口,味道鲜美。穷人吃点好食物胜过吃药,周老爹几天后身体就康复了,见人就夸媳妇巧巧不但孝顺,还会采好吃的菇子。待巧巧说明后,大家就把这菜叫做“巧巧蛋菇”。
   欢喜丸子
  原料:肥瘦猪肉五两、鸡蛋二个、糯米五两、荸荠三两、水发香菇三钱、葱五钱、生姜一钱五分、料酒二钱、细盐一钱、酱油二钱、白糖五钱、胡椒粉五分、味精二分、熟猪油五钱。
  制法:1、先将糯米洗净,放在湿水中约浸一小时,捞起沥干。把二两糯米投入开水锅中,烫熟捞出。将剩下的三两生糯米放在托盘内,摊开待用。
  2、将肥瘦肉剁成茸,荸荠去皮拍碎,鸡蛋打散、水发香菇洗净,与葱、姜一并切成细末,再加入熟糯米、白糖、料酒、细盐、酱油、胡椒粉、味精等拌匀,成肉茸团待用。
  3、将肉茸团做成直径五分大小的肉丸,投入生糯米盘中滚动一下,然后,将肉丸在手掌中转动,使每个肉丸均匀地粘上生糯米,放入蒸笼内(或糖瓷盘内)。
  4、将蒸笼放置沸水锅上,用旺火蒸十五分钟,起笼稍凉,然后,将碗抹上一层熟猪油,再将肉丸整齐地扣入碗中,吃时再上笼煮热取出,碗翻入盘中即成。
   特点:色泽晶莹,形似珍珠,松软鲜美。
  明朝临川出了“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四大才子,号称“陈罗章艾”。他们学富五年,才高八斗,风流倜傥,出口成章,俗称“四大游相”。
  一天,有大户人家娶亲做喜事。咎人们正吃得兴浓,来了四个人,他们衣衫不整,贺礼没带,硬要入席喝酒。伙计阻拦不住,便请出主人来。主人略识之无,不认得他们,耽心他们装疯装颠,搅了喜事。正在犹豫,适逢酒席上到“欢薄九子”这道菜,主人灵机一动:“我向四位先生讨个彩头,请你们说说这道菜的好处,说得大家欢喜,即便另开一桌酒席。”陈罗章艾四人看了看色泽晶莹、形似珍珠的欢喜丸子,不加思索,一人一句道:“欢声笑语满庭中,喜酒宴宾新郎公,圆月好花醉红烛,于孙富贵代代红。”这四句彩语,不但把,“欢喜丸子”的莱名嵌进去了,而且句句吉祥如意,主家和客人听了齐声叫好,立即让陈罗章艾四人入席喝酒。
   从此,临川人办红喜事,都少不了“欢喜丸子”。
   如意冬笋
  原料:冬笋二斤,夹心猪肉五两,水发再菇一两,虾米五钱,鸡蛋二个,淀粉四钱,精盐三钱,葱姜汁三十二钱,味精二分,胡椒粉、料酒二钱,鸡汤八两。
  制法:冬笋剥壳去皮,用水煮熟,捞出凉干;猪肉剁成茸,虾米用料酒浸泡,放入笼中蒸后剁成茸,香站刘成泥;将渚肉茸、虾米茸、香菇泥、蛋清、味精、精盐、葱姜汁放入锅内搅匀待用;用左手把住冬笋,右手持刀由上侧下刀,由右向左旋,进刀时左手将冬笋向右转动,把冬笋片成长形薄片衙川;把冬豁子摊,撒上少许淀粉,再铺上一层茸陷,接着相对差拢,趋州息形,在台缝处
  抹上少许温淀粉然后放入盘内,上笼蒸热取出。凉干切成厚片,整齐地摆在豌内再上笼蒸熟,取出扣在殷山;协隅蹬旺火,放入鸡汤、味精、精盐,调好味烧沸,用淀粉、勾芡撒上胡椒,浇在冬笋卷上即成。
   特点:味鲜脆嫩,形似如意头。
  传说,此菜深为我国古代改革家、北宋宰相王安石喜爱。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致力于朝政,心力交瘁。其时,改革受阻,夫人劝其回乡调息。安石也想回故里察访,了解新政的利弊,便向神宗报假。回到故园,正值腊月,万木萧疏,唯有旧宅旁的竹林青葱欲滴、生机盎然。安石一向敬佩竹君子不畏严寒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风亮节,经常徘徊其是。一日,安石于卧榻上小憩,忽见床头露出一棵笋苗。那尖尖的笋壳竟将床前硬土顶破。原来,是隔墙竹林的鞭根从地下钻入室内爆出笋苗。安石深知,笋长室内难以成竹,弃之可惜,遂令家人将其烹制成菜。家人也为安石日渐消瘦的身子担忧,总想让老爷多吃点,便将冬笋配以少许瘦肉、香菇、蛋清,精心制成“如意冬笋”,安石食后,味甘如饴。便将此菜取名“如意冬笋”,记录入谱,凡有客到,烹以待客。
   银鱼藕丝
  原料:塘藕1.5斤,银鱼3钱,瘦猪肉2两,好汤、味精、姜花、葱末、香醋、酱油、精盐等不许。
  制法:1、将藕洗净,刨皮去节,切一寸六分长的段,纵切成细丝(越细越好),银鱼用温水浸发洗净捞起,滤干,瘦猪肉切细丝待用。
  2、起油锅,放热油少许,把银鱼放入涡中爆炒数下,速把好汤下锅,又把肉丝、细盐连续下锅举沸,撇去泡沫,再将藕丝放入锅中,用锅铲靠锅底边擂边熘油,连续擂动两分钟成糊,将味精、酱油、香醋、姜花、葱末连续下锅边炒,拌匀即成。
   特点:色泽很灰,藕质粘滑,入口香脆。
   (一)
  晏殊是北宋仁宗时的宰相。他少年及弟、位极人臣、身兼数职。却自奉清淡,生活节俭,平日经常吃家乡名菜——银鱼藕丝。
  金秋八月(此指农历),丹桂飘香。赴京应试的晏殊回乡省亲,一路鞍马劳顿,咽喉得了“秋燥”之疫。为了排解心头的烦燥,他信步二仙桥头。但见桥下残荷满池,仍清香四溢。一童子顺着荷梗探藕,掏出一支三尺长的大藕。晏殊平日极喜爱莲藕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遂令家人购买回家,让厨子选中间肥嫩的藕段细切成丝,配以银鱼瘦肉,炒成清淡可口的银鱼藕丝。食后,神清气爽,喜不自禁,欣然录入自家菜谱,终生享用。此后,银鱼藕丝成为晏殊宴请同僚的风味名菜。
   (二)
   蒋经国留恋临川银鱼炒藕丝
  1938年5月,28岁的蒋经国走马上任为江西保安司令部督练处处长。训练新兵之地需僻静,众人椎祟临川温泉。精力充沛、春风得意的蒋经国和侍从坐着美国造的小汽车来到临川。中午,蒋经国提议回县城吃饭,再到温泉去看看。回到临川城里,蒋经国找了家字号显眼的饭馆,落座后对店老板说:“老佐,我们吃完饭还有急事,能快点吗,”店老板指若旁边的雅座说:“要思快呀,您还是请到别的饭馆去,我们这正准备一桌删席,没有闲来侍候您。”
  紫红的大园桌上,佳肴美酒齐全,正冒着扑鼻的香气。蒋经国此时肚子咕咕叫,真不想再到别的饭馆去,他对侍从挤挤眼,指着桌上的菜对店老板说:“老表,先从这桌上借两个菜蛤我们行吗?您等会儿给他们再炒。”
  “不行罗,不行罗。”老板神秘地轻声燥:“那是给当今太子蒋经国处长特意准备的。”
  蒋经国听后才知晓这是地方官为巴结自己而设的,那知阴差阳错,他们没进衙门,直接亡饭馆来了。
  “蒋处长嘛,我认识。”,蒋经国说:“借他两个菜吃不要紧,再说我们挑两个价钱便宜,做法简单点的,等会儿炒两个同杆的菜还他不就行了吗,又不白吃他的。”
  “做得,做得。”老板听他们说认识蒋经国,见他们气度不凡,又是坐小汽车来的,不是一般人物,很爽快地答应了。
  鸡鱼肉蛋,山珍海味对蒋经国来隘已是司空见惯,早已提不起味口,他挑了盘半索半晕的菜居,突然被一盘色泽银从、又似米糊的菜吸引住了,仙好奇地问:“老依,这是刊么荣?”
   “这就是我们临川名菜炒藕丝。”老板自豪地答道。
  蒋经国干常只见过藕块藕片,还没朽见过这等纠如发丝、制作精细的藕丝,便夹起一尝,藕质粘滑,味美可口,果然不问凡响,顿时味口大开,连声赞叹:“好菜,好菜!”因训练场地还没着落,没刨根问底,详细询问,这顿饭很快就吃完了。
  过厂一段时间,新兵督练工作全面铺开。空闹时,蒋经团心血来潮,想吃炒藕丝,便命侍从召店老板到愠泉特意为他炒藕丝。店老板得令后,真是又喜又愁,喜得是能亲自为当今太子做菜,自己脸不仅风光,店里名声会更响亮,利润也会更人;愁的是做这盘莱不仅原料讲究,刀工复杂,且配料种类繁多,仅鸡汤、鸽子汤汁一时难办,看家本事又不外传,但搞不好惹太子生气那真是吃不j-兜着走。店老板思量片刻,计上心来,他将店里存有的鸽子汤鸡汤合二为一,拿条新毛巾浸在汤里,浸足后将毛巾装在茶缸里,带一L配料,坐上蒋经国派来的专车来到厂温泉新兵督练处。
  身着便服,头戴鸭舌帽的蒋经国热情地接见厂店老板。店老板一看,这不正星邶天中年在自己店里惜菜吃的那位吗?只见店老板扑通双膝跪地,双手使劲地左右掴着自己的耳光,连说:“小人有眼不识泰山,罪该万死,罪该万死-”蒋经国和气地说:“老表,俗话说不知者不罪,快快请起,今天还得麻烦老表呢。”店老板见蒋经国不治自己之罪,丽贝很热情,连说:“谢蒋处长不耶之恩。”后就随侍从下了厨房。店老板将菜刀磨得飞快,精选了几段塘藕,聚精会神地切了起来,随着菜刀急速上下,那雪白如五的藕段先变成张张白纸,又变成头发丝那么墩的一堆。店老板捻起根藕丝往墙上一扔,只见那藕丝稳稳当当地粘在墙上,肉眼是不易看清的。店老板把灶里的火烧得旺旺的,铁锅烧得红灯的,用大勺勺油化开,将藕丝倒人反复爆炒后拧出毛巾甲的汤汁,配上银鱼生姜、胡椒、大蒜、葱白、香醋片调料,一会儿,一盘香喷喷、细如丝、色泽极灰、令人吞咽唾牡的炒抽丝端厂上米,蒋经国细细品尝后,赞不绝口,连称“奸菜,好菜”。打这以后,蒋经囚经常要吃临川银鱼炒藕丝,直至出任赣州专员。据说,蒋经国离开临川愠泉后,再没得机会啤卜别具风味、风格独特的临川炒藕丝,并常为之叹息,从此,具有悠久历史的临川炒藕丝的名声就更大了。
   红烧牛肚
  原料:牛肚皮1.5斤,红辣椒、猪油、生粉、青蒜、味精、姜末、胡椒粉、香醋、酱油、精盐等少许。
  制法:1、将牛肚皮洗净下锅,煮至八成烂,捞起切成一寸二分长、三分宽、三分厚长条片,将青蒜切成八分长段,红辣椒切成细丝待用。
  2、起油锅,放油少许,油温六成,把牛肚皮倒入锅中爆炒数下,再用好汤下锅,烤煮五分钟,继续翻动,把红辣椒、精盐、酱油、青蒜、味精、胡椒粉、香醋连续下锅,用湿生粉勾芡,拌匀即成。
   特点:色泽金黄,料滑可口。
   (一)
   王安石好吃红烧牛肚皮
  王安石任宰相期间,时有传出关于王安石好吃的奇闻,被人说成是好吃宰相。当时朝廷中的富弼、韩琦、文彦博等反对振大臣,都以此诋毁王安石。
  其实,王安石对饭菜从不挑肥拣瘦,有什么吃什么,根本谈不上好吃,如果说他酷爱家乡名菜红烧牛肚皮,用好吃来形容的确一点不过分,为这还差点难倒了厨师和夫人吴氏呢。
  王安石拜相以后,生活自然有人专门照料,厨师也是经过严格挑选而且手艺精湛。一次,王安石的亲友从临川远道来京城探望,顺便捎来一些经过半加工的家乡名菜牛肚皮,也许是久别家乡之故,或许是对家乡名莱的特别钟爱,王安石对牛肚皮特别痞兴趣,井请亲友亲自动手,按家乡制法进行烧制。亲友即刻下厨,将带来的牛肚皮洗净,加水置于锅内,用小火煮了一个时辰,捞起后切成寸许长条片去水,倒猪油入锅煮个半熟,又换锅小炒,用鲜汤红焖片刻,加上生姜、蒜、辣椒末等佐料,再用生粉勾芡而成。当呈金黄色的红烧牛肚皮端上来,王安石高兴得似顽童,连说好,干刑不太喝酒的他这次竟也破了例,就着酥脆粘滑、味美可口的红烧牛肚皮,连喝了几杯家乡酒,食欲也大大超过平常。一连几天,红烧牛肚皮都吃得碗底朝天。
  带来的牛肚皮吃完了,亲友也要返回临川了,王安石食欲也随之减退。仆人急得只好去问夫人吴氏,吴氏心想,相公在朝为官,政务繁忙,身子骨要紧,爱吃点家乡菜也不过份,只因自己随王安石在外多年,对家乡名菜只略知一二;但知晓的不是那么透彻,左思右想,没办法,只好差仆人到市上买来牛肚皮,请亲友再宽住几日,手把手地教厨师按临川风味配料制作,直至厨师完全掌握后,亲友才离开京城。从此王安石就经常能吃上纯正的家乡名菜红烧牛肚皮了。这样一来,王安石好吃的名声也就传开了。当然罗,知其内情的人对有些人为什么把王安石说成好吃宰相,其用心也就一清二楚了。
   (二)
  李瑞清号梅庵,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书画家,名噪海内外的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就是他的得意门生。
  他的弟子,临川名书法家李仲乾深知老师爱品尝佳肴,心想,做一个老师没尝过的菜,让老师高兴高兴。于是,李仲乾上街买了几斤上等的牛肚皮,来拜见老师,老师非常高兴。忙吩咐厨管弄些好的下酒菜,李仲乾说先生别急,待弟子亲自下厨。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烧牛肚皮摆到李瑞清的面前,李瑞清忙问:“这是什么菜,我怎么从来没吃过?”李仲乾笑而不答。李瑞清见学生神秘的样子,便尝了起来,口里顿觉嫩滑,味鲜可口,自此食髓知味,李瑞清先生有了红烧牛肚瘾。
   麦鸡豆腐
   原料:麦鸡(一种小鸟,每年3—5月捕获)三只,猪油、水豇(即白豆腐)半斤,蒜心、味精、生粉、姜葱末、胡椒粉、酱油、精盐等适量。
  制法:1、将麦鸡向肚下剥掉皮毛,去掉两眼,除去内脏洗净,剁掉嘴脚,取下两块脯肉和头部,将骨剁碎,连肉带骨切成三分长小丁,把头切成两半,水豆腐切成三分小丁放在盘中,蒜心切成八分长段待用。
  2、起油锅,油温六至七成,把麦鸡丁倒入锅中炸至骨酥为止,速将蒜心、姜葱末连续下锅爆炒片刻放汤少许,用湿生粉勾芡,倒在盘中水豆w腐丁上即成。
   特点:色泽深黄,肉骨松酥,凉热相配,味香鲜美。
   (一)
   晏殊盛邀同僚品尝麦鸡炖豆腐
  晏殊自十四岁作为“神童”进京与皇太子伴读后一生显达,身处相对升千的年代,享受优厚的待遇,宴饮歌舞,赋诗作词,构成了他生活的中心,难怪史称晏殊为词仙,其实他又是一位酒仙,也是一位品尝大家。
  晏殊任枢密使时,深得皇上宠爱,与同朝大臣关系甚好,为此他经常在相府与同僚饮酒作词,畅谈国事。一次,晏殊又盛情邀请几位相好同僚在相府共饮。款待同僚,自应特别殷勤丰盛,酒菜备办高雅,待遇极至华贵。但这一次要殊在待客上倒是不拘一格而又破了格的,说破格,是因为这次品尝的主莱只是家乡的名菜——临川麦鸡炖豆腐,而且极有新意。
  “众位大人,耍某在朝为宫多年,承皇恩浩大,蒙各位大人鼎力相助,我大宋才有今日之辉煌景象。晏某平日有不到之处,今后还望众位大人多加谅解。”
   “哪里,哪里,还望相爷多多延誉。”
   “承蒙相爷厚爱,实是吾等三生有幸。”众同僚拱手作揖,连声答道。
  晏殊举杯接着说:“晏某今日无甚山珍海味,只有家乡名菜麦鸡炖豆腐,招待不周还望众位大人多多包涵。干!”
  “干!”晏殊与同僚一饮而尽后都客气地品尝起麦鸡炖豆腐来。晏殊如数家珍似地介绍:“此莱原料为一种小鸟,家乡父老称之为麦鸡。每年三至五月都能捕获,去眼除毛剐皮剔杂后,放在锅中油煎两次,使之骨酥肉脆,再用水豆腐垫底,加酱醋炖熟即成,凉热相配,味道纯正,是晏某家乡临川的一道名菜。”
   “难得的美味佳肴,难得的美味家肴。”
   “别具一格,风袜独特。”
  “真不愧是才子之乡,礼仪之邦,要不哪有这等上品,我等确有口福啊。”众大臣品尝后齐声夸道;
  晏殊听到赞誉很是自豪,又说:“这仅是晏某家乡四大名菜的一种,来日再请众大人来品尝临川的红烧牛肚皮,银色炒藕丝和水豆腐,届时请众位大人赏光啊。”
   “难得相爷赏识,岂有不来之理。”
   “谢宰相厚意”。
   从此,临川麦鸡炖豆腐在汴京红火起来了。
   (二)
  一天,在抚州任职的陆游走进一家餐馆,想品尝一下临川的名菜,便叫小二上一份好酒好菜。
   一会工夫,小二端上了香喷喷、热腾腾的酒菜。
  陆游尝了尝,顿觉奇怪,自己五十年来的地方不算少,还没见过色泽金黄,肉骨香酥的菜,其味道鲜美,非同一般,便忍不住问小二,小二笑了笑,说道:“官人请勿见笑,此菜乃本地土产——麦鸡烧豆腐”。
   陆游听后,不住地夸道:
   “走遍天下路,没吃过临川的麦鸡烧豆腐1”
   从此,临川的麦鸡烧豆腐便名声远扬,一直流传至今。
   (三)
   汤显祖盛赞水豆腐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四十九岁的汤屁祖两袖清风,从浙江遂昌弃官返回临川老家。这期间,他到处访亲问友体察民情。一天,当他行至上顿拽时,遇到一阵大雨,因没带雨具,衣衫半湿,忙找了个人家躲雨。房东是个年轻秀才,正在用心作文,见有人来躲雨,忙开门迎接。他望了一下来人,见来人衣服俭朴,举止一般,招呼也就不太热情,依旧修改自己的文章。汤湿祖也不在意,慢慢地走到年轻秀才背后观看,当年轻秀才刚要动笔修改时,汤显祖这才指出文章的欠缺之处,井把自己修改之意说了出来。年轻秀才一听,大屹一惊,所指之处都很独到,恰到好处,觉得来人非同一般,回头笑道:“老叔可曾读过诗书?”汤显祖谦虚地答:“实不相瞒,敝人电曾上过几年学。”“那您会吟诗罗?”汤显祖说:“粗粗句子,略能几句。“年轻秀才忙备好纸墨:“请题诗一首”。汤显祖有意说:“多年未曾动笔,还请代劳如何?”年轻秀才说:“小生愿意代劳,请老汉吟沣吧”。
  沥显祖略思片刻,用纯正的临川方言吟道:“滴哒一阵雨”,年轻秀才一时写不出“滴哒”两字,就画厂两个四圈代替,“踢遢两脚泥”,“蹋遏”两宇又写不出来就又画了两个圈囤,“临川汤显祖,遂昌弃官归。”年轻秀才一听是大名鼎鼎的汤显祖,竟连笔都放不赢,连忙起身让坐,拱手说道:“久闻乡贤大名,只是无缘相会,今日学生有福,仍是三生有幸。学生刚才有眼不识泰山,还望乡贤多多包涵。接着又忙吩咐妻子备酒款待汤显祖。
  年轻秀才乃贫寒之士,艮妻子产子不久,一时拿不出什么象样的东西来招待汤显祖,家里只有几样青菜和一大碗水豆腐。妻子是个知书达礼之入,昕到汤显祖到来,高兴得不知所措,忙做了几个菜。当煮水豆腐时,油罐已是底朝天了,只见她急中生智,忙将留有的半碗鸽子汤倒入水豆腐中烹调。那水豆腐的香味,直往汤显祖鼻头阵阵吹来,他这才意识到自己饿了,不禁连咽口水。一会儿,饭菜端了上来,汤显祖就着青菜,饮了几杯土酒,喝了几口水豆腐。这水豆腐真不错,不仅味道鲜,而且色香味均臻上乘,汤显祖赞叹道:“走尽天下路,找不到上顿泼的水豆腐。”从此,这句话就成了当地的谣谚,水豆腐也就更有名气了。
   红薯甜泥
   主料:红薯2.5斤
   配料:蜜饯10克、白糖3两、猪油2两。
  制法:红薯洗净,削皮,切成条片,盛装托盘内,上笼,用旺火蒸热。将熟薯压碎,蜜饯切成末待用。取锅1只,放中火上,下猪油2两。将碎薯、蜜饯末下锅擂炒几下,白糖下锅连续擂炒,看糖色变化,薯擂成泥即可。
   特点:甜香可口,色泽鲜黄,有地方风味。

知识出处

上顿渡镇志

《上顿渡镇志》

出版者:中共临川区上顿渡镇委员会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汤显祖
相关人物
陈自明
相关人物
蒋经国
相关人物
李瑞清
相关人物
张大千
相关人物
李仲乾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