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教育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顿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292
颗粒名称: 卷五 教育志
分类号: G527
页数: 64
页码: 267-328
摘要: 卷五教育志主要记录了江西省的教育发展历史。
关键词: 地方教育 上顿渡镇

内容

概述
   上顿渡自古文化鼎盛,学风淳郁,教育发达。
  私塾是旧时上顿渡镇境内较普遍的办学形式,一般由村中少数的富裕户为首,邀集村中一些有条件的读书儿童,合众聘请教师设教,名叫私塾。也有少数富户,延师教授自己的儿女,也有地方较有声望的学者,自备教室,设馆教学、吸收年龄较大已有文化基础的富家子女入学,这叫私馆。其形式分为蒙馆和经馆。蒙馆为启蒙教育,多是一村一校、规模大小不一,大村多至20余人,小村少至6—7人,一班多级,以识字为主,招收7岁以上儿童就读,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言杂学》、《七言杂字》等。三年左右完成识字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是个别面授,熟读、背诵,对写字教学十分重视,学生每天习写大字、小字,字迹必须端正,否则打手心。经馆,又称馔馆,比蒙馆高一级,招收富家子弟为多,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左传》、《国策》,也学《史记》、《资治通鉴》、《鉴略》等史书。经馆教师必须开讲(对学习内容进行讲解),要教学生习作诗文、对对联。
  塾师,多是未中举的生员(秀才),也有未曾进学(院试录取入儒学习称为进学)的童生或个别举人。私塾这一办学形式,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其中以万文藻先生主办的钟桥私馆称著。民国24年(1935),上顿渡奉令推行保学制度,停办私馆,以保设校,实施“政教合一”。民国30年,推行国民教育制度,强调普及初小义务教育,
  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办有“龙津乡学”。民国7年(1918年),前清贡生章褒臣把“龙津乡学”改为“龙津新学”。1933年,改名临川县第六区示范小学,有6个教学班,200余学生,近20名教师。但由于农民贫困,多数适龄儿童,无力上学,有的三代未进书院门,只字不识,有的念周年半截也就算了,识字不多。受教育者多属富家子女,上小学的要进县、上中学的要赴省,上大学的、要进京。效果不明显,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30%。
  在积极提倡新学制普及小学教育的体制下,乡有中心学,村有保学。但大部份保学是“门虽设而常关”,教师拿不到工资,怠于职责,学生读不到书,旷而不学,每学期教师领工资,要求于当地保甲长摊派,应酬得当,也只能得到八扣工资,每学期县文教科照章定期检查教学成绩,亦只是按应酬奉迎厚薄而核级定等,因此,保学形成了农民的负担,而不是为教学服务。上顿渡小学是县办国民中心小学,长期都是七至八名教师,学生200余人上下,竟成了滞步不前的惯例!农村文盲半文盲,只有逐年上升,较为僻远的小村,竟有祖孙三代,没有进过书院门。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上顿渡的教育事业也不断得到发展,大部分村庄都创办了小学校。1949年下半年,临川县第六区示范小学合并了私立培基小学,更名为上顿渡小学。全校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为县城附近6个乡镇中唯一的一所完全小学。只有少数偏远小村的私塾存在。1953年贯彻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民办小学大量兴起,各小乡全面展开扫盲运动,村村成立扫盲识字班。1952年,由于入学儿童大量增加,学校在韩樟桥开办二部,并新建二层教学楼1栋,学校面积扩大到10600平方米。1956年,被定为江西省重点学校。1961年,易名上顿渡区中心小学。翌年,附设镇办小学1所,有6个教学班,学生300人,教职工10人,其中民办教师7人。1968年,大部分教师下放农村,校址因县中搬入而改迁,校名改为上顿渡镇公社管区“五七”小学。1972年,学生有所增加,又开办二部。1974年,校址迁回原地。1975年学生增加,又开办学校二部。1976年校名易为上顿渡公社小学。1978年9月,本部改为上顿渡第一小学,二部改为上顿渡第二小学。
  1955年秋,临川县初级中学校创办,后改名临川县第一初级中学、临川县上顿渡中学、临川县中学、临川县上顿渡公社五七中学。1978年定名为临川县第一中学,1980年列为省重点中学,1995年更名为临川市第一中学,2000年更名为临川一中。1996年被评为江西省第一批优秀重点中学。2005年1l月入选“中国百强中学”。2005年11月当选“江西人民满意的品牌中学”.校长饶祥明获“首届中国(江西)十大杰出校长奖”和“最佳办学成效奖”。
  1978年9月临川二中创办,初名江西省临川县第二中学;创办之初,只有初、高中4个年级,8个班,400名学生,30名教师,校园占地面积只有12亩,全校400多名师生上课、办公、活动都挤在一幢建筑面积不足2ll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内。学生睡地铺,用膳在露天,公路当操场,图形代实验,要步行四公里或乘车20多公里到兄弟学校才能做理化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几乎一无所有,办学条件十分艰苦。1995年4月原临川县、抚州市合并为县级临川市后,更名为江西省临川市第二中学。2000年10月临川撤市改区后,更名为江西省临川第二中学。1996年1月经省教委全省重点完(高)中办学水平评估组考核批准并报省人民政府同意,由普通中学“一步到位”晋升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2002年6月,学校上收市管,成为“临川教育集团”首批3所成员学校之一。先后荣获“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中学德育示范学校”、“全国科技教育活动示范基地”、“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绿色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等殊荣。
   第一篇教育主管部门
  临川区教育局位于上顿渡建设路东段。临川素称“才子之乡”,自古教育昌隆,文风鼎,英才辈出。这片神奇的土地,曾孕育了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东方的莎比亚”汤显祖,北京词坛的“报春花”晏殊晏几道。自唐朝以业,考中进士731人,列入《中国名人辞典》的鸿儒143人,为全国各县之冠。现代又产生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傅烈、李井泉,中国物理学界“四大名旦”之一的饶毓素,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邓从豪,著名文学家游国恩、萧涤非等140多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名流学者。
  全区土地面积2121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场,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l8万。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65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职业高中(中专)7所,初级中学38所,小学413所,教师进修学校、保育院、特殊教育学校各1所;在校中小学生170988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8054人,职业高中(中专)学生5997人,初中生39137人,小学生117800人;现有教职工8233人,其中专任教师7874人。2002年后,抚州一中、临州一中、临川二中上划市管,但主要服务对象仍为临川。幼儿教育以民办为主,全区共有在幼儿园和学前班学生14617。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上上下下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续写了“才子之乡”新的篇章。
  一是基础教育成绩显著。1986年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1994年圆满通过了省“两基”工作评估验收,并被原国家教委认定为全国首批“普九”、“扫盲”县、市、区的光荣称号,2005年、2007年还有两度荣获全省“两基”工作先进集体。近几年,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招生考试、教研工作等还多次受到省政府、省教育厅的表彰。区内现有三所省优秀重点中学,一所省级重点中学,一所省重点建设中学,一所国家重点职业学校,这么多优秀名校,聚集在一个县级区,彰显了临川教育的明显优势。
  二是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坚持苦教苦学与现代科学教育方法有机结合,在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临川教育培养的英才涌出。1978年以来,临川年年高考成绩都位居全省前列,并每年不断攀升,累计共向高等院校输送新生91479人。其中1982至2000年共向名牌大学输送了150名少年大学生,人数之多,居全国各县和县级市、区之冠。2005年、2006年、2007年、20l8年录取大专学院校以上人数分别为8297人、7687人、9388人、11365人,录取二本以上人数分别为3502人、4071人、5074人、5501人,录取清华、北大人数分别为20人、37人、55人、33人,临川教育轰动全省、全国。临川中小学生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德育工作、艺术体育等方面也卓有成效。
  三是办学条件根本改善。1990年,实现了校园“六配套”。1992年,实现教学仪器配套,获全省“实验教学普及县、市”称号。1993年,全区校园建设达到普及初级中等义务教育的标准。2001年,基本实现了教学楼房化。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我区适应新形势,着力构建了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捐资助为辅的校舍建设新模式,争取中央、省等上级拨款7254万元,区配套资金4836万元,社会捐款1025万元,共投入13115万元资金,先后进行了石化项目等3l个获捐赠项目建设,238个基础设施改造工程项目建设,9个新校园区卫生厕所建设,“一扩三化”工程(扩大校园面积,净化、美化、绿化校园)建设等,共兴建校舍220500平方米,校园的卫生、绿化都有根本的改观。现全区共有1069栋教学楼房,校舍总面积976640平方米,与1978年比较,校舍总面积翻了两倍多。除了个别教学点外,中小学生全部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上课,结束了在平房、危房校舍上课的历史,从根本上消除了校舍安全隐患,绿化校园、书香校园、阳光校园成为我区东西南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近几年,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区大部分城区学校、乡镇中学、乡镇中心小学装配了计算教室、多媒体教室,所有村完小以上学校装配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都能直接收看卫星传递的教育节目,为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四是教育管理不断加强。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实施了教育民生工程,办教育的环境得到根本改观。坚持实行教师聘任制,建立了每年从优秀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聘新教师的机制,教师队伍管理切实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扎实有效,新课程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坚持了学校工作目标管理,开展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建立并规范了教育各项管理制度,实行制度管理、目标管理、形象管理,全面提升了中小学办学水平。高度重视学校全稳定工作,保极开展和谐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维护了学校安全稳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呼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临川教育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正在积极加强以城镇中小学校建设为重点的校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实施素质教育,打造充满生机活力、充满才乡特色的校园文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才乡教育品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临川教育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教育局长胡雨龙:1987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第,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7月—1990年5月在宜黄县政府办任秘书。1990年5月—1992年5月任宜黄县观音电站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1992年5月—1995年12月任宜黄县观音水库管理局书记、局长。1995年12月—1997年12月调抚州区廖坊水利枢纽工程筹建办综合等科科长。1997年12月—2001年12月任临川罗湖镇党委书记,期间在职读完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研究生班。2001年12月—2004年2月任临川区崇岗镇党委书记。2004年2月至今任临川区教育局局长、党委副书记。
   第二篇幼儿教育
   第一章发展情况
  清朝,上顿渡境内民间盛行“蒙馆”。所谓“蒙馆”,即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入学的对象均为幼稚年龄儿童,教授的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描红和临摹)、点读、背诵。教材是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七言杂字》、《千家诗》—类,女幼儿要加读《女孝经》、《昔时贤文》等蒙馆是大村或大姓延师设馆,招收本村本姓幼儿,也有独家延师设馆,兼收亲朋好友的子弟。一个蒙馆由一名教师执教、教授一二十个年龄,程度不同幼儿,采用“同窗读书,分级授业”的教学方法,采用只点读不讲解的教学方法。
  背书写字凡不合格者,时遭体罚。蒙馆学习无固定年限,随儿童家长的志愿,读一两年、三五年、七八年的都有。每年分期或五个学期,放假一般在春节,端午重阳等节气前后。
  比“蒙馆”高一级的叫“经馆”。经馆的学生以富家子弟为多,目的多为投老儒家,教材以《四书》、《五经》为主,其它还有《古人观止》、《御批通鉴辑览》之类,课程分读书、讲书、作文,经馆不设习字课,以作文代习字,一般早晨,下午读书,上午塾师开讲,学生回讲,晚上要求学生读书背诵;逢三、八作诗,三五作文,但也没有固定。反复训练的是八股文,试贴诗,以求应考童试,进入县学或书院,参加科学,经馆学生学习亦无固定年限,或三年五年,或一年半载。
  学塾一般都订有详细的塾规,要求学生“言须重手而立,坐须端正其身,弗莫嬉戏打闹,弗莫左顾右盼。”塾师备有戒尺,对违规学生或学业不佳者,轻则罚站,留堂(留在塾中,不准回家),重则罚跪,鞭苔即用戒尺打手心或臂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根据《钦定学堂章程》创立的“蒙养院”宗旨为:蒙胧学与家教合一,以蒙养辅助助家庭教育。入学对象是“三至五岁”的幼儿。课程内容为:游戏、歌谣、谈话、手技。每天授课时间“每日不得超过四小时”。这切合幼儿年龄,性格特征,利于幼儿心身健康发展。但因多种原因,蒙养院并没有在上顿渡镇境内实施。“蒙馆”仍操上顿渡幼儿教育之年耳。
  民国初年,由于军阀战乱频频,地方政权更迭,政令朝出夕改,使上顿渡镇境内的幼儿教育仅仅限于改“蒙馆”为“幼稚园”的一纸空文。民国三十四年(1945),临川县县长彭学游于十一月八日发出训令:“奉江西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会公署教学第37067号训令,为改进本区教育应注意事项第九条办幼稚园,县应依法开办,并督各中心国民学校一律附设幼稚园,藉以提高幼稚教育……”,但因人力经费不足,许多学校的幼儿班,有名无实,挂牌虚设。
  1958年“大跃进”,大批妇女田间劳动,农村各大队都办起了幼儿班,但因经费无着落,师资质量差,基本上停办。
  改革开放以后,上顿渡镇的幼儿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上顿渡中心小学和一些村办小学开设了学前班,还有一些私办幼儿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上顿渡镇个体居民开始开办幼儿园,并在提高办园质量上下功夫,重点抓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教学设施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伙食卫生、改造校容校貌等。至90年代初,大部分幼儿园四季绿树成荫、鲜花满园,校园绿化、美化、香化水平逐年提高。
  90年代幼儿园个体承包制不断扩大,政府开始加强对民办、个体幼儿园的管理。1994年,抚州市制定了《抚州市民办、个体幼儿园登记管理办法》,规定民办、个体幼儿园(所)的设立。需由申请人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办事处妇联审核后,报市妇联审批方可开办。到1995年,幼儿园有了很大发展。
  1998年,开始对幼儿园、学前班每年注册一次,并建立必检的检查监督制度,以规范幼儿园、学前班的办园办班行为,促进幼儿园、学前班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在为幼儿园、学前班登记注册时,严格把好设备关、师资力量关、保教质关,凡不符合条件的幼儿园、学前班一律停办。
   第二章幼儿教学
  1987年,各级各类幼儿园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遵循保教并重、保教合一,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独立生活能力、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机体的功能,以促进幼儿健康。教给幼儿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培养他们团结、友爱、诚信、勇敢、克服困难、有礼貌、守纪律的优良品德、文明行为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爱美的观念和兴趣,初步发展他们对周围生活、大自然、文学艺术中美的感受力、表达力、创造力等。
  目标小班,要求儿童能正确发音、会讲普通话、会念儿歌,掌握5以内的口头运算,会用实物正确的数1~10。中班,要求儿童对汉语拼音会认会拼,能叙述复述故事或游览参观的中心内容,能掌握10以内的口头运算,会按顺序数1~30,认识阿拉伯数字1~10,能独立完成日常的值日、饲养、种植等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大班,要求儿童在正确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学会200~300个汉字,能阅读汉语拼音的儿童读物,能对已经学会的词汇进行简单造句,能有一定的表情朗读儿童文艺作品的能力,能掌握20~3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在成人指导下独立完成所规定的各项劳动任务,能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团结友爱的良好习惯。
  为适应小学招生的需要,均实行了3~6足岁的三年制保期。幼儿园分班进行教育。小班3~4岁,中班4~5岁,大班5~6岁。一些村小学开设了学前班,一般招收5~6岁儿童,学制一年或二年。寒暑假和节假日,幼儿园多比照小学安排。农村幼儿园,暑期大忙时节一般也不放假。
  课程1987年,各幼儿园已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课程精减为语言、计算、常识、美术、音乐、体育等六门。由于受师资和设备的制约,除市区两所幼儿园开足了6门课程外,一般幼儿园多数没有开设常识和美术课。到1990年,随着师资力量的充实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各级幼儿园基本上能按部颁标准开设课程,按统编教材授课,有的还补充了乡土教材。
  1998年,地区教委决定全区幼儿园统一采用南京赵寄石教授主编的《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其主要课程有《语言》、《科学》、《社会》、《健康》、《艺术》。同时,继续鼓励使用适量的乡土教材。一些城乡小学尚保留的学前班,统一使用省编学前班教材,课程仍为语言、计算、常识、美术、音乐、体育。
  教法各幼儿园原来一直把游戏作为发展幼儿体、智、美、德的重要手段。小班、中班尽量采用游戏的形式,以增进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游戏、知识性游戏、智力游戏等各种活动广泛开展。大班则根据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渐减少教学中的游戏因素,以便为小学学习做好准备。在教学手段上,各幼儿园普遍重视开展直观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各幼儿园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如风琴、电子琴、收录机、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电动教具、实物模型等逐步走进幼儿课堂。在活动组织上,注意动静结合,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式,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既面向全体幼儿,又注重因材施教,以幼儿为活动主体,寓教于乐,通过游戏、讲解、演示、模型、观察、操作、练习、表演等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才干,全面发展。
   第三章幼儿卫生保健
  1987年,临川县和抚州市教育管理部门和妇联,开始督促协助幼儿园建立和执行各项卫生保健制度,定期检查儿童的健康状况。对儿童保健提出可行的指导意见,对园所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幼儿园均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保健员或保健教师,建立保健室或保健箱。管理部门对各幼儿园定期进行巡回检查,并组织对口检查,经验交流,相互观摩,业务培训,评比先进等活动。各幼儿园均设立了保健室、隔离室、配备儿童保健人员,建立健全幼儿日常活动、生活作息、膳宿安排、卫生保健、体格锻炼等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制定行政、教学、后勤、医疗、门卫等岗位责任制,加强幼儿保教工作,并与当地妇幼保健院和卫生防疫站挂钩,建立幼儿保健档案,定期为幼儿进行体检,接种疫苗。
  1995年,各幼儿园完善了卫生设备,充实了技术力量,制定了各种卫生保健制度,如《预防疾病制度》、《健康检查制度》、《营养管理制度》、《卫生保健登记制度》等。20l0年,全区幼儿园共有卫生保健员15人。同时普遍加强了幼儿的锻炼,保证幼儿每天至少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1小时户外活动时间。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格检查,半年测一次身高体重和视力,定期开展免疫接种。
   第四章临川第二保育院
  临川第二保育院座浇在临川上顿渡建设路东端,创办于1984年3月。现占地面积9340平方米,校舍面积3694平方米。院内有儿童健身的乐园、滑梯、荡椅、转亭等大小不同几十件玩具,环境优雅,童趣盎然。保育院现有教职工35名,95%以上的为幼师专业毕业,80%以上经过函授、自学达大专以上学历。先后被评为地、市、“托幼工作先进单位”、“儿童工作先进单位”。
   临川第二保育院中共党组织
  1996年以前,该院与临川一中为联合党支部。1996年12月中共临川市第二保育院支部委员会成立,隶属于市教委党委。
   书记:余卉妮(1996.12~1998.7)黄红莉(1998.8~ )
   临川第二保育院行政机构
   院长:周桂兰(1984.3~1985.10)胡美蓉(1985.10~1986.7)
   谢龙兰(1986.8~1991.7)余卉妮(1991.8~1998.7)
   黄红莉(1998.8~ )
   副院长:周玉兰(1990.8~ )
   第三篇小学教育
   第一章学制
  光绪二十九年(1903)钦定学制: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宣统二十年(1910)改为初、高等小学堂各4年。民国元年(1912)教育部规定学制: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民国11年新学制;初小4年,高小2年。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小学仍沿用“四二”制(初小4年,高小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小学普遍推行五年一贯制;1976年至1987年,正式实施小学五年一贯制。
  1987年,上顿渡境内建立了“四包一奖”制度,即教师包入学率,班主任包巩固率,任课教师包合格率,对任务完成得好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1988年,基本实现了学校无危房,实现了“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达到校园建设“六配套”。同年,实施小学义务教育。
  1996年,取消了初中招生考试,小学毕业生一律按规定就近直接升入初中,各级各类小学加强素质教育。1997年,各级中小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和谐地发展。并提出会做人、会求知、会劳动、会健体、有特长等五个方面的学生素质要求。同时,就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发展水平分别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每学年进行一次检查评估。1999年春季,小学取消百分制评价制度,实行“等级十特长十鼓励性评语”的全面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制度。秋季在村小和各教学点全面推开。
  20世纪90年代末,小学教学时间全学期为21,周。8月30日开学,9月1日正式上课。上课时间为19周,复习考试1周,社会实践与节假日1周。新课讲授在1月10日左右结束,期末考试时间在1月中旬,1月下旬或2月初放寒假。
  1987年,进行了六年制小学试点,至1989年,各小学普遍改为五年一费制,小学入学年龄改为6岁或6岁半。2003年秋季开始实施小学六年制义务教育。2008年,有小学18所,在校学生5000多人。
   第二章课程设置
   第一节文化教育
  清末、民国与建国后的小学课程设置变更情况略见下表:1987年,各小学按规定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社会、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课程。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方案(试行)》,自次年秋季起,各小学逐步试行。按这一方案规定,各小学全学年上课34周,期末复习考试2周,校传统活动1周,机动时间1周,另安排假期13周,包括寒暑假、节日假、农忙假等,全学年共52周,小学每节课时间,一般为40分钟。
  1994年,各校执行国家教委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数学、自然、音乐、体育等课程的调整意见,五年制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由每周11课时改为10课时;六年制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由每周11课时改为9课时;五、六年制小学各减少68课时。五年制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由每周6课时改为5课时,共减少34课时。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各减少1节音乐课。另外,五年制小学的体育课也适当减少了一些课时。
  1998年6月,对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社会等科的内容的要求进行了适当调整。20l8年小学四年级增开英语课,进行英语教学实验。
   第二节思想教育
  1987年,在每周思想品德课中,安排1~2节法制教育课。1989年,开始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次年,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和国情教育采用省教科书编写组的国情教育读本《祖国在我心中》,作为补充教材。199l年,各校开始进行升国旗仪式。学雷锋、学赖宁和评选“十佳”(十名最佳少先队员)活动在各校广泛开展。1992年,学校开始重视国防教育。同时,各校贯彻省教委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在学生中加强“两史一情”(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反“和平演变”的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1994年8月,各校利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之机,开展以《走向辉煌》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举行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1995年,全市、区小学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歌曲学唱活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抗日爱国歌曲演唱赛。各校还向学生推荐《我的祖国——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组织学生阅读讨论。1996年,举办了以公民素质教育、礼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爱国旗、爱国微、爱国歌等爱国主义礼仪活动。1997年,小学在三至五年级开展《学法律讲道德》读书教育活动,并配合开展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和作文比赛。各校还大力开展香港回归祖国庆祝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1998~1999年,又开展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内容的澳门回归祖国庆祝活动和以社会主义教育为中心内容的建国50周年庆祝活动。
   第三章小学教学机构
  大队中心小学自1958年上顿渡中学单独成立后,1978年各大队实行一队一校(大队中心小学),校址多设在大队驻地,凭着两条腿走路的办学精神,公办民助,各大队中心小学,有公立老师,也有民办教师。对少数偏远的自然村,另设立村小,为了照顾年龄较小儿童上学便利,一般招收一、二年级学生。
   树立小学1982年在各大队辖境内共有村小16所,均属民办。学生、教师人数均统计在各大队中心小学内。
   第一节临川一小
  坐落于风景迤俪的宜黄河东岸,古老的上顿渡大桥桥东右侧。有着悠久历史的临川一小,创建于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名叫“龙津乡学”。民国7年(1918年),前清贡生章褒臣把“龙津乡学”改为“龙津新学”。1933年,改名临川县第六区示范小学,有6个教学班,200余学生,近20名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下半年),学校合并了私立培基小学,更名为上顿渡小学。全校占地面积420l平方米,为县城附近6个乡镇中唯一的一所完全小学。1952年,由于入学儿童大量增加,学校在韩樟桥开办二部,并新建二层教学楼1栋,学校面积扩大到10600平方米。1956年,被定为江西省重点学校。1961年,易名上顿渡区中心小学。翌年,附设镇办小学1所,有6个教学班,学生3ll人,教职工1l人,其中民办教师7人。1968年,大部分教师下放农村,校址因县中搬入而改迁,校名改为上顿渡镇公社管区“五七”小学。1972年,学生有所增加,又开办二部。1974年,校址迁回原地。1975年学生增加,又开办学校二部。1976年校名易为上顿渡公社小学。1978年9月,本部改为上顿渡第一小学,二部改为上顿渡第二小学。一小被定为地、县重点小学,新建三层楼学楼一栋,建筑面积1480平方米。添置了电视机、幻灯机、录音机、电唱机、照相机、风琴等器材和语文、数学、地理、自然等课程使用的教具、仪器。1984年8月,本部改为上顿渡第一小学,二部改为上顿渡第二小学。1992年升格为临川县第一小学。县市合并后定名为临川市第一小学。1995年易名为临川一小。至今已十易其名。历经一百九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这所古老的学校得到了蓬勃发展,学生人数由最早的“龙津乡学”25人,发展到如今拥有39ll余名学生,已成为了抚州教育界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小学之一。
  2009年,学校占地面积8350平方米。有教学大楼2栋,实验办公大楼1栋,教师宿舍楼2栋,配有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以及体育和电教设备。全校有32个教学班(其中附设学前班3个),学生2ll0余人,全校教职工1l9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86人,高级以上职称的有103人,国家级骨干老师有2人,省、市骨干老师有28人,特级教师1人,省学科带头人2人,获区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有100余人次;而且具有一支年轻向上、充满朝气的学校领导集体,他们在工作上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以学校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临川一小本着“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遵循“文明、守纪,勤奋、进取,尚礼、博爱、坚毅、创新”的校训,倡导“以爱育爱,爱满天下”的育人观,确立“师德好、学历高、业务精、能力强、讲奉献、爱学生、有钻劲、能创新”的教师新形象。教师的观念与素质实现了“从职业型向事业型、经验型向科研型、高学历向高能力、书匠型向学者型”的转化。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狠抓教学质量不放松,同时加大硬件的投入,如今临川一小拥有完备现代化教学设施,设有远程教学卫星地面接收站,建立了“才乡新苗”校园电视台,并且建起了校园宽带局域网,设置了教师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语音教室、舞蹈练功房等,为临川一中、临川二中输送了一大批诸如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刘中青、全淑霞、周酷,考入清华大学的王蒂郦、戴志文,考入北大研究生的许思明、甘超以及打破全国长跑记录的吴菊琴,获华罗庚杯全国数学竞赛银奖的黎剑等高才生。
  学校以勤奋、文明、团结、进取为校训,坚持“一育、二改、三提高”(坚持教书育人;改善育人环境,改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办学整体效益)的办学思路,全面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素质。1989~1999年,先后被评为全省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地、市教育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小雏鹰中队。
  学校先后进行了语文“五问启读教学法”数学“读书指导法”和“四步思维训练”等教学实验。在地区教育局组织的县(市)城镇小学五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中,成绩名列前茅。教师通过实验探索,积极撰写论文,先后有20篇论文在省、地及全国报刊发表交流,有6篇论文获全国性一、二、三等奖,38篇论文获省、地、市一、二、三等奖。1人获全国社会录像课二等奖,5人次获省语、数、自然、社会等优质课一、二、三等奖。在全国和省、地、市作文竞赛中,有46篇学生习作获奖,其中3篇分别选入《小学生作文精选》、《获奖作文选》、《作文之路》等书中。
  学校注重素质教育,先后成立写作、数学、文艺、体育、书法、美术、舞蹈、科技、鼓号队等活动小组。在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18人次。1991年全国中小学生“党在我心中”知识竞赛中,获二等奖1个,获奖学生被选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少年夏令营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99年“爱护地球”环卫知识征文竞赛中,获省一等奖,全国优秀奖1人。1982年,全国市县小学足球比赛中名列第一;1986年,省“长江杯”田径选拔赛中获第一名。
  经过师生不懈的努力,如今的临川一小己成为教学质量过硬、教学环境优美、校园文化浓郁、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校,成为了莘莘学子向往的乐土。百年征程铸就了临川一小人“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开拓实干的敬业精神、团结爱校的集体主义精神”。近年来,临川一小先后获得“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首批建设中的义务教育阶段省级示范学校”、“江西省绿色学校”、全国“红领巾雏鹰大队”、“江西省手拉手先进单位”、“抚州市文明单位”、“抚州市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单位”、“抚州市教科研先进单位”、“江西省红领巾示范学校”、“临川区基层党组织红旗单位”等荣誉称号。同时,教师论文获全国、省、市级奖有210余篇,教师优质课竞赛获全国、省、市级奖8人次;学生参加全国创新大赛荣获一等奖、参加省科技创新大赛获金银奖多项、参加“华杯赛”获全国银奖一项等。
   临川一小中共党组织
  1984年8月成立党支部,现有党员22人。
   书记:黄爱京(1984.8~1987.7)朱绥瑞(1987.8~1996.7)陈容如(1996.8~ )
   临川一小行政机构
   校长:吴春荣(1949.8~1951.7)徐桥松(1951.8~1953.1)
   周祖贞(1954.2~1957.7)胡省三(1957.8~1959.7)
   许伟国(1959.8~1961.7)陈金堂(1961.8~1965.7)
   陈太龙(1965.8~1970.7)罗金庆(1970.8~1971.7)
   吴仁清(1971.8~1984.7)黄爱京(1984.8~1987.7)
   朱绥瑞(1987.8~1996.7)陈容如(1996.8~ )
   现任校长全彩辉
   副校长:周喜兰(1988~ )游思兰(1992~ )
   范伟文(1996~ )吴丽芬(1998~ )
   第二节临川第二小学
  临川二小始建于清末,原系私立书院,名为培基小学。后改公办,易名为第六示范小学。建国后,更名为龙津小学。尔后又改名上顿渡小学,分为一、二部。1978年再度扩建,将两部分体。第二部定名为临川县上顿渡镇第二小学。1995年县市合并,更名为临川市第二小学。现改名为临川二小。学校占地面积9.9亩,有教学楼3栋,教工宿舍2栋。设有多功能会议室、展览室、电子备课室、课件制作室、多煤体教室、微机房、语音室、科技活动室、健身房。各班已配置了彩电,并开通了闭路电视和网络系统,有学校专门网站,是一所环境幽雅、教学设施完备、师资雄厚的学校。学校现有教学班41个,学生3629人,教职工118人,其中教职工本科学历36人,专科学历66人,小学特高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87名,省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名,市学科3名,教学能手、教坛新秀12名。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校情,求实创新,凸显“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合格+特长”的培养目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学输送了一批批高素质的小学毕业生。学校先后荣获“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市级少儿剑桥英语培训学校”、“市教育科技装备选进学校”、“抚州市红领巾示范学校”、“抚州市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系统巾帼文明岗”、“市课改先进单位”、“市先进单位”、“市文明单位”、“区先进单位”、“区文明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办学效益先进单位”等殊荣。学校少先大队部被全国少工委授予“全国红旗大队”称号。曾获全国奥林区克数学竞赛一等奖和省“八·一杯”数学竞赛团体一等奖。是全市规模最大的一所城区小学。
   中共党组织
  1979年成立二小党支部,隶属于县直属机关党支部委。后隶属于市教委党委。
   书记:花少华(1979.3~1986.8)陈溥(1986.9~1991.8)
   陈容如(1991.9~1996.8)朱缓瑞(1996.9~1998.8)
   洪三发(1998.9~ )
   行政机构
   校长:曾润连(1978.3~1980.8)花少华(198l.3~1986.8)
   陈溥(1986.9~1991.8)陈容如(1991.9~1996.8)朱缓瑞(1996.9~1998.7)洪三发(1998.8~ )
   现任校长吴胜和
   副校长:徐金兰(1980.3~1992.2)花简卿(1980.3~1986.8)
   朱兰珍(1991.8~ )邓茂芳(1992.8~ )
   龚伙女(1998.8~ )
  临川二小校长吴胜和,男,汉族,1964年5月8日出生,江西临川温泉镇人,大专毕业,中共党员,小学特高级教师资格,抚州市中小学优秀校长。1981年7月江西崇仁师范学校毕业,临川湖南乡中心小学任教;1983年8月—1989年7月临川红桥镇中心小学,教导主任;1987年8月1989年7月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毕业;1989年8月—1992年7月临川红桥镇中学任教;1992年8月—1993年7月临川红桥镇中心小学校长;1993年8月—1996年7月临川红桥镇辅导站副站长;1996年8月—20l1年7月临川红桥镇教办主任;2ll1年8月—2005年7月临川红桥中心小学校长;2005年8月一至今临川二小校长。在任职期间,先后被评为抚州市中小学优秀校长、抚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临川区优秀党员、综治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临川二小小学特高、高级教师名单上渡籍名单
   第三节临川五小
  临川五小创办于1973年9月,它的前身是临川区上顿渡镇卫东小学,1999年改为临川市上顿渡镇玉茗小学,2006年更名为临川区第五小学,是全区最年轻的区属小学。学校现有6个年级,21个教学班,1500多名在校生,近50名在职教师,其中在职小学高级教师19名,大专以上学历30多人,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8人,区“学科带头人”1名,“教学能手”1名。学校老校区占地面积2.9亩,新校区占地面积17亩。
  临川五小从2005年发展到今天已走过近5个年头,在这不平凡的五年里,五小人乐于奉献,与时俱进,努力构建和谐平安校园,花大力气改善办学条件,近五年来,学校投入近30万元购置办公桌、学生课桌、安装电风扇、修建水沟、绿化美化校园……
  在上级的大力关心支持下,通过五小人的努力,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校园占地面积由2005年的2.59亩扩展到如今的近20亩,校舍面积由2005年的一栋不足800平方米12间教学用房的三层楼房到如今的二栋32间教学用房近3000平方米;在校学生由2005年不足500名发展到1500多名……五年来,该校师生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其中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荣誉200余人次;教师获区级及以上荣誉40余人次;学校先后荣获:2008“珍视明”杯全市“激情奥运·阳光校园”征文化赛组织奖;奥运抚州情系列组织优秀奖;2008年抚州市“三八红旗集体“;2006—20l7年度学校目标考评先进单位;2ll7年、2ll8年连续两年获全区教育工会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2ll7年连续连续两年获全区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同时在2ll9年4月协助区委宣传部、区文联成功举办了“谷雨诗会”活动。
  成绩属于过去,五小人将抓住机遇、乘势力而上,不断加快新校区建设步伐,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朝着“办精品优质学校”的办学目标前进。我们深信: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有兄弟单位成功经验的借鉴,有五小人的勤奋奉献,临川五小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
   现任校长杨宽明
   第四节河西中心小学
  河西中心小学于1984年创办,原为河西公社蔬菜小学,现校址河西街崇临公路西厕,有教学楼二幢,办公楼一幢,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校园面积6100平方米。
  中心小学下属村小学12所,共有学生2600余人,全校在职教师126人,离退休教师44人,其中河西中心小学在校学生866人,男生441人,女生425人,教师34人,校园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学校从开始创办到如今,几十年杏坛风雨,甘露润物,孕育出了满园的桃李芬芳,谱写了一曲跌岩激越的教育乐章。
   现任校长:黎水亮
   副校长:陈耀达、袁光、占爱平,
   工会主席:范长庆
   教导主任:徐红霞总务主任:管丽清
   少先队辅导员:阮英总保主任:刘志斌
   历任校长:范新明、黄佐昌、黄向荣、李庆云、黎水亮
   中心小学现辖12所村级小学,各村小校长(负责人)是:
   中心校本部:郑钰丁家小学:方其生东梁小学:梁爱龙
   周家小学:王敬仁梁家小学:王巧巧杨家小学:杨少敏
   西廨小学:杨茂荣乐家小学:吴常云吕坊小学:黄小毛
   仓下小学:龚新荣塘家小学:胡吉昌曾家小学:程富堂
   全校在校学生:2618人,其中中心小学本部868人,村级小学1750人。
   全校在职教师126人,黄中中学高级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96人,退休教师44人。其中高级教师14人。本镇藉小学高级教师72人。
   中心小学校长简介
  校长黎水亮,男,1960年8月出生,临川罗湖镇人,1982年抚州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大专学历,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历任华溪中学教师、副校长、校长,云山镇教办主任,七里岗乡教办主任,2007年至今任何西中心小学校长,江西省果喜奖优秀教师,抚州地区优秀教师。
   河西小学高级在职退休教师花名册
  第五节河东中心小学
  河东中心小学是一所镇管小学,创建于1984年。学校行政机构负责原河东乡11所村级小学管理工作。中心小学校址章舍社区居委会,有教学楼一栋,建筑面积1515平方米,兴建于2000年4月。
  中心小学有教师24人,各村小学有教师152人,共有教师176人。其中在岗小学高级教师133人,本镇藉82人,退体高级教师37人。本镇藉25人。
  各年级在校学生2935人,其中男生1619人,女生1316人。一年级592人,二年级533人,三年级515人,四年级433人,五年级470人,六年级392人。
   中心小学学生434人,各村小学生2501人。
   河东中心小学在职高级教师花名册河东中心小学退休高级教师花名册
  第四章小学教学管理机构
   第一节上顿渡镇教办
  上顿渡镇教办原名上顿渡公社教育辅导站,隶属于临川县文教局。1984年9月更名为上顿渡镇教育辅导站。1996年8月更名为上顿渡镇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隶属于临川市教委。现辖玉茗涉这、杨林小学两所村完小。有教职工50人,学生620人。
   中共党组织
  1984年以前,辅导站与上顿渡镇中学联合成立教育党支部,隶属于上顿渡公社党委。1989年9月成立中共上顿渡教育辅导站支部委员会,1996年更名为中共临川市上顿渡镇教办支部委员会。现有党员15人。
   书记:武瑞龙(1989.9~1997.7)付泽栋(1997.8~1998.7)
   汪木生(1998.8~ )
   行政机构
   一、上顿渡镇教育辅导站
   站长:武瑞龙(1984.8~1996.8)
   二、上顿渡镇教办
   主任:付泽栋(1996.8~1998.7)汪木生(1998.8~ )
   第二节河东乡教办
  1982年9月成立章舍公社教育辅导站。1984年9月,章舍公社改为河东乡,辅导站也随之改为河东辅导站。1996年9月,改称河东乡教办。下辖12所村小,有学生3000人。,它的职能是主管全乡各小学的教学工作及教师配备、规模调整等,是全乡小学的权力机构,隶属于临川县教育局和河东公社双层领导,辅导站设站长一人,会计由河东中学会计兼任。1984年8月体制改革,中小学特底分离,易名为河东乡教育辅导站。辅导站前身是教革会,教革会以前由一名专职干部负责全公社的教育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教革会由贫管会负责(又叫贫下中农进驻学校)。
   公社乡教育辅导站站长副站长
   站长:朱绥瑞(1982年9月—1984年8月)
   郑炳春(1984年8月—1996年8月)
   副站长:范中木(1991年9月—1996年8月)
   河东乡教办:
   主任:阮林辉(1996年9月—2002年8月)
   副主任:石风英(1996年9月—2002年8月)
   何木兰(1996年9月—2001年9月)
   工会主席:杨明(1998年9月—2002年8月)
  上顿渡镇河东中心小学行政人员:
   校长:阮林辉(2002年9月—2005年8月)
   黄向荣(2003年9月—2008年1月)
   李雪亮(2008年2月至今)
   副校长:石风英(2002年9月—2005年8月)
   吴海波(2002年9月至今)
   洪敏祥(2003年9月—2005年8月)
   杨明(2005年9月至今)
   陈运秀(2005年9月至今)
   陈运秀(2005年9月至今)
   工会主席:杨明(2002年9月—2005年8月)
   周志华(2005年9月至今)
   第三节河西乡教办
  河西乡教办现辖中心小学1所,村级完小11所。在校学生2379人,开设65个教学班。有教师163人,其中大专学历14人,中师毕业126人,小学高级职称27人,小学一级教师114人。1997年7月,一位教师获地区教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党支部成立于1989年9月。现有党员25人。
   书记:乐文安(1989.9~1992.7)程新明(1992.9~1996.9)
   方龙莲(1996.9~ )
   行政机构
   一、河西乡教育辅导站
   站长:乐文安(1980.~1992.7)黄财明(1992.9~1996.8)
   二、河西乡教办
   主任:程新明(1996.9~1999.9)黄向荣(1999.9~ )
   副主任:程新明(1992.7~1996.8)方龙莲(1996.9~1999.9)
   袁先(1996.9~ )
  河西辅导站,1968年成立河西公社教育革命委员会,1984年9月改名为河西乡教育辅导站,1996年9月改名为河西乡教育委员会办公室,2l00年与河西中心小学合并改名为河西中心小学。
   一、河西辅导站
   站长:乐文安(1983.9—1992.8)
   黄财明(1992.9—1995.8)
   二、河西乡教办
   主任:程新民(1996.9—1999.8)
   黄向荣(1999.9—2003.8)
   三、河西中心小学
   校长:李庆云(2ll3.9—20l7.8)黎水亮(20l7.8—在职)
   副校长:方龙莲(1996.9—2l07.8)
   陈耀达(2005.9—在职)
   袁光(1996.9—在职)
   占爱平(2005.9—在职)
   工会主席:范长庆(1998.9—在职)
   第四篇中学教育
   第一章学制
  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学制,中学修业5年;民国元年(1912)壬子学制,中学修业4年;民国11年公布新学制系统(壬戌学制)中学实行“三三”制,即初中3年,高中3年。
  解放后,1949年9月至1967年,中学实行“三三制”(初、高中各3年)。1968年缩短学制,中学改为“二二”制(初、高中各2年)。从1978年起,中学实施“三二”制(初中3年,高中2年)。至1980年秋,重点中学恢复“三三”制,一般中学仍实行“三二”制。1984年各中学全面实施“三三”制。
  1985年改为“六三”学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中学阶段共六年)之后,总体稳定未变。
  1993年秋季,临川县和抚州市各中小学采用“五四”制中的小学部分,初中采用“六三”制中的初中部分,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实行“五三”的过渡学制。
   第二章课程设置
  光绪二十九年(1903)钦定课程标准: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理化、图画、法制、财政、体操,每周上课36小时。读经是以《孝经》《四书》《札记》为主中国文学选读简短书信之类,仿效西方,对教学法形式作了改革,废除了过去私塾那种一个教师教授十几个年龄不同,程度不一的学生的“一锅煮”教学形式,采用了按程度,成绩分级分班的授课方式,但教师讲授方法的随意性较大,按每个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兴趣理解去寻章摘句,作些空洞玄虚的讲解。作文必作“股文”,师生按框框活动,无自选余地。
  宣统元年(1903),实行文、实分科,文科以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为主课,以修身、算学、博物、理化、法制、财经、图画、体操为通习;实科以外国语、算学、物理、化学、博物为主课,以修身、读经、讲经为主课。中国文学、历史、地理、图画、手工、法制、财经、体操为通习。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廷后,中华民国政府始仿欧美,兼采德、日之长,对全国教育体制形成内容均作较大的改革。民国元年(1912)所定课程标准不分文实,其科目有修身、外国语、国文、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女子中学加设家事、缝纫。民国18年,教育部颁布课程标准,实行学分制,高中设选修科目。初中课程设党义(6)、国文(36)、外国语(20或30)、历史(12)、地理(12)、算学(30)、生理卫生(4)、自然(15)、图画(6)、音乐(6)、体育(9)、工艺(9)、职业科目(15或5)、党童子军(不计学分)等,总计180分;高中课程设党义(6)、国文(24)、外国文(26)、算学(19)、本国历史(6)、外国历史(6)、本国地理(3)、外国地理(3)、物理(8)、化学(8)、军事训练(6)、体育(9)、音乐(4)、图画(4)、选修科(18),总计150分(以上括号内数字为学分数)。民国21年,取消学分制和选修科目,高中文理不分科,初中设公民、体育、卫生、国文、地理、历史、英语、算学、植物、动物、化学、物理、劳作、图画、音乐等课程;高中设公民、体育、卫生、军训、国文、英语、算学、生物学、化学、物理、本国史、外国史、本国地理、外国地理、伦理、图画、音乐等课程。
  解放后,中学课程设置屡易,但与1952年、1963年、1981年部颁课程相近。1952年部颁课程标准:本国语言、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达尔文理论基础、地理、历史、中国革命常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共同纲领、时事政策、外国语、体育、音乐、美术、制图。1963年部颁课程标准:政治、语文、外国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生产常识、体育、音乐、图画、选修课。1981年部颁课程标准: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高中二、三年级设选修课。1987年,。境内中学都改为六年制,而且都按教育部颁发的课程计划——《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安排课程。
  1991年,县市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新生开始实行高中毕业会考,会考科目为:高一,历史、生物;高二,外语、地理、物理、化学;高三,政治、语文、数学。
  1991年调整后的江西省普通高中教学计划临川市普通完中从1997年秋季高一新生开始,参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新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与过去不同的是:明确提出了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把教育方针中规定的教育目的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具体化,提出了高中阶段在德育、智育、体育及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建立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并按照优化必修课、规范选修课、加强限定选修课的原则构建学科课程体系;课程计划既有统一要求,又有适当的灵活性,适应普通高中不同办学模式的教学需要;课程计划提出了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的构想,给地方和学校以更大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办学以及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临川中学、上顿渡中学被确定为高中新课程方案试点样本校。
   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初级中学课程安排1997年江西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
   表中的“限选”系指限定选修科学,“任选”系指任意选修学科,下同。
   *1、周课时累计指每个学科各学年周课时之和。如:思想政治每学年周课时为2,三年累计为6。
  *2、授课总时数是以《课程安排表》为依据计算的。由于各地和学校可在周课时累计不变的情况下编排课程表,因此各学校实际授课总时数会有所不同。
  *3、劳动技术必修学科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分散安排:周课时累计为4,授课总时数为122;集中安排:高一、高二年级各一周,共两周。1997年江西省普通高中课程安排
   注:①I为侧重就业预备教育(含特色教育),Ⅱ、Ⅲ分别为侧重升学预备教育的文、理科。
   ②“3/2”表示上学期周课时数为3,下学期周课时数为2。
  ③劳动技术必修课时的分散安排为:高一、高二年级可隔周两节连排;劳动技术必修课时的集中安排为:高一、高二年级各一周、共两周。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两周,三年共六周。
  中学教材1987年开始执行国家教委颁发的新教学大纲,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新教材和补充教材。省教育出版社编印的《道德与法律》为初中一、二年级补充教材,省教育、省委宣传部、司法厅编印的《法律常识读本》为高中补充教材。1992年开始,初中还使用了乡土教材《抚州简史》,对初中生增加“两史一情”教育。
  1994年起,初中全部采用作民教育出版社编印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材。1997年秋季,合并后的临川市,高中全部参加国家教委组织的两省一市(江西、山西、天津)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当年的高一新生使用人教社新编的高中实验教材。2000年秋季,执行教育部新修订的初中各科教学大纲,从初一新生开始使用新编教材,主中使用修订的高中实验教材。
  20世纪80-90年代,重视开展课外音乐、美术活动,经常排练短小精悍的文艺节目在元旦、春节或当地重大活动时演出。
   第三章教学管理
   教导处管理中学教导处一般都配备1名主任,1—2名副主任,初级中学一般配备正副主任各1名。教导处是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职能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及时向校长提供教学工作信息,参与学校教学工作的决策,提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理的具体意见;全权管理教学工作,如教学力量的组织与调配,教学计划的审定与检查,各科教学改革的规划与指导,学生情况的了解与教师的培养提高等;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掌握教学与改信息,管好学籍和教师业务档案,组织教材、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的供应;确保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及有关教学观摩的联络与组织等。与教导处并行的,还有近年来新出现的教研处,主要协助校长抓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教研组管理教研组是学科教师的教学研究组织,设正副组长,由学校行政任命。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管理本学科教学,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主要工作有;组织教师学习并贯彻教育方针、政策;组织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制订教学计划;组织研究教材、教法,制定课时计划:检查教学进度、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总结交流经验,积累教学资料;组织本学科的观摩教学活动;帮助教师进修,提高业务水平;开展学科课外活动及学科竞赛等。
  年级备课组管理同年级同学科2人以上设备课组,主要任务是制订本年级的教学计划,开展本年级同学科教材集备课活动,沟通信息,切磋教艺,交流经验等。
  各中学的教学管理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内容管理、教学环境管理、教学研究管理等。具体工作主要有:制订和实施教学工作计划。全面安排学校的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等,具体落实课程设置、课表编制、教学设备准备、教学用书发放、教学计划进度填写以及备课情况检查等。检查教学工作质量。包括落实对任课教师的全面要求,对教学过程各环节提出的标准,对学生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基本要求的检查;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典型,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好教务工作。包括编班,排课表,教师的考勤、考核、学籍、教学档案、教学统计资料、改革方案、教学总结资料的保管,以及各班《教学日志》的阅、检查等。搞好教学研究工作。包括制定教学研究计划,安排教研内容、时间、班级、人员,以及教研成果收集评价等。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同时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道德、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良好个性和心理品质教育相配合的德育体系。此外各校贯彻执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了对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以政治课为主,其它各科教学有机结合。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中学思想政治课实验大纲》,政治教材随之改革,初一级为.《公民》,初二年级为《社会发展史》,初三年级为《中国革命建设常识》,高一年级为《科学人生观》、高二年级为《经济常识》,高三为《政治常识》。90年代开始,高中政治课统一改为“思想政治”课,教材也相应调整:高一为《哲学常识》,高二为《经济常识》,高三为《社会常识》。其它学科配合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在这些学科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中学均建立了班主工作制度,以及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90年代后,普遍建立学校政教处或政治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形成一支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团队干部、政治教师为主体,包括全校教师组成的德育工作队伍,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各中学围绕当时党和国家的政局和宣传教育主题,开展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学习英雄模范的教育,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教育,民主和法制,理想和前途的教育,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反对自由化的教育,纪念鸦片战争、纪念南京大屠杀六十万遇难同胞的教育,还有结合《中学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教育等。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启发诱导,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五章学校概况
   第一节临川一中
  临川一中是江西省首批优秀重点中学,创办于1955年秋,校址在临川区上顿渡镇,初名临川县初级中学。后改名临川县第一初级中学、临川县上顿渡中学、临川县中学、临川县上顿渡公社五七中学。1978年定名为临川县第一中学,1980年列为省重点中学,1995年更名为临川市第一中学,2000年更名为临川一中。1996年被评为江西省第一批优秀重点中学。2005年10月入选“中国百强中学”。2005年11月当选“江西人民满意的品牌中学”.校长饶祥明获“首届中国(江西)十大杰出校长奖”和“最佳办学成效奖”。
  现有在职教师540余人,其中特级教师8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高级教师160余人,一级教师200余人,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负责人及市学科带头人23人,省骨干教师17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18人,教师中研究生学历30余人。教师们共同信守“严谨、扎实、生动、求新”的优良教风,爱生如子,以校为家,孜孜以求,诲人不倦,以高尚的师德、良好的形象,为抚州教育事业的做大做强奉献青春和热血,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学校新老校区占地441亩。教学设施齐全,达部颁标准。多媒体教室、电子视听阅览室、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画室、琴房、健身房、400M标准跑道的田径场等设施一应俱全,居全省先进水平。学校拥有一流的育人环境,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园林绿化学校”、“全国绿色学校”。至今,临川一中已获得国家级荣誉16次、省级荣誉25次。其中,2ll5年被评为“中国百强中学”和“江西人民满意的十大品牌中学”;2006年被评为“和谐中国·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佳示范学校”;2007年被评为“2006—2007年度公众满意·中国十大名牌中学”、“首届江西十大和谐校园”、“2007年度人民群众满意学校”;2008年又被评为“江西十大人民满意学校”;20l9年再度获得“中国百强中学”等殊荣。
  学校有舍己救人的全国“三好”学生郑水荣,全国学赖宁先进个人曾颖红,全省“十佳少年”及全国百名好儿童邓党良等。1990年许锦波获全国数学竞赛江西赛区个人第一名;1996年汪雪峰获全国物理竞赛江西赛区个人第一名;1997年吴肇瑜获全国高中物理竞赛江西赛区个人第一名;1999年汪翔升获全国高中数学竞赛江西赛区个人第一名;2000年王缔郦获全国高中计算机竞赛江西赛区个人第一名;2002年周云获全国数学竞赛江西赛区个人第一名。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临川一中已向高等院校输送优秀新生3万余人。特别是近六年,临川一中连创江西高考历史之最,共有146人录取清华、北大:2004年12人,2005年14人,2006年24人,2007年38人;2008年与2009年,在这两所名牌大学减少江西招生指标的情况下,依然分别有23人和35人录取清华、北大。每年高考,临川一中600分以上的人数、一本二本上线人数均为全省第一。在全国高中学科竞赛中,已有36人次获江西赛区团体、个人前三名,江西赛区授奖大会先后八次(十二项)授奖大会在这里举行。
  2ll4年高考,临川一中朱建峰、余晟分别夺取全省高考理科第一名和第二名,7人上7ll分(全省27人),12人录取清华、北大,占当年清华、北大在江西招生总数的十分之一。500人录取重点院校,二本以上有1185人。
  2005年临川一中高考再创新高:有四名同学分别夺得个人高考总分全省第二(管浏斯为全省文科第二名)、第五(曾敏、李天阳并列全省文科第五名)和第七名;14人录取北大、清华,63人达到北大、清华最低控制线。全省文科前50名中临川一中占9人,全省理科前100名中临川一中占17人,689人上重点线,1542人上二本线。
  2006年,临川一中再创高考奇迹:24人被清华、北大录取,其中清华大学13人、北京大学11人。同时,文科考生朱文奇被香港中文大学相中。之前,临川一中应届零班学生周学成和余建敏、邵冰初分别被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录取。当年高考文理科600分以上共237人,上重点线共858人,本科以上1775人(不含保送生和体艺生),再创江西省高考历史之最。
  2007年临川一中高考成绩更令世人震撼:全省理科前12名中有6人;全省理科前26名中有10人。全省文科前10名中有3人;全省文科前26名中有9人。文、理科600分以上共568人,遥居江西省榜首。理科上一本线987人,二本以上共1986人,文科上一本线221人,二本以上共535人。全校累计上一本线12l8人,二本线以上2521人。38人录取北大、清华,另有3人录取香港、新加坡院校。
  2008年临川一中高考成绩再次保持全省、全市绝对领先地位:600分以上共有102人,其中理科98人,占全省七分之一强;文科4人,占全省八分之一(全省600分以上的考生共有683名,文史类600分以上有33名,理工类600分以上有650名)。上一本线(文科520分、理科512分)以上文、理科共有1450人,上二本线(文科487分、理科461分)以上文、理科共有2757人,均居全省第一。另有3人录取新加坡大学。全省文科前24名中临川一中有4人,占六分之一;全省理科前94名中临川一中有17人,占六分之一(清华、北大在江西省文、理科招生指标分别为23人、94人)。全市文科前1l名中临川一中有7人,前5l名中临川一中有26人;理科前1l名中临川一中有4人,前5l名中临川一中有28人。特别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名列全市前茅,占有绝对优势:全市文科应届生前10名中临川一中有6人,全市理科应届生前10名中临川一中有5人。当年,临川一中录取清华北大共24人。
  2009年,在连续五年创造江西省高考奇迹的基础上,临川一中再次打造了高考神话:(一)李江雁同学夺得全省文科状元,文科全省前10名中临川一中占4人,全省前20名中临川一中占6人,全省前30名中临川一中占7人;(二)左斌和林城分别夺得全省理科第二、第三名,理科全省前10名中临川一中占4人,全省前35名中临川一中占10人;(三)文理科上一本线共1705人(不含体艺考生),二本线以上共2962人(不含体艺考生);(四)文理科600分以上共207人(占全省六分之一);(五)37人录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其中,应届生19人,历届生18人;清华19人,北大16人,香港2人),再创历史新高。
  学校各兴趣小组经常开展活动。1991年、1997年,分别获全国首届、第五届生物百项活动团体优秀奖。胡军同学的小发明获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在全国初中学高中科竞赛中,13次获江西赛区团体总分第一、二、三名,15次获地区团体总分第一名,近500人次在地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全国高中数学、化学、物理竞赛江西赛区授奖大会先后6次在该校举行。
  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就开始进行电化教学试验。90年代后,绝大部分教师能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英语组教师从1987年起,历时5年,6易其稿,自编了《高中英语听说训练》教材一套(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录音带、投影片),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省音像公司审查通过,由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省推广使用。1998年以后,学校又增添一大批最先进的电教设备,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更好的条件。4次被评为省电教先进单位,1997年被定为全国、全省电教示范学校。学校拥有多功能电化教室、网络教室、教工电子阅览室、演播厅、闭路电视系统等先进教学设备,所有教室均装配有电脑、投影机等。
  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体委评为全国体育运动红旗学校。学校是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有田径队和篮球队。曾为国家田径队输送运动员2名,向省体工大队输送运动员6人。9人参加全国性的运动会,1人破全国纪录,3人获国家运动健奖称号,5人破省纪录。1993年,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96年,被评为全国体育锻炼达标先进单位。1997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
  临川一中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全校师生员工,一切从师生员工的利益出发,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在群众中有名望、有威信。临川一中已获国家级荣誉16次,省级荣誉25次:先后被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西省精神文明学校”、2005中国“百强中学”、“江西人民满意十大品牌中学”、“和谐中国·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佳示范学校”、“2006—2007年度公众满意·中国十大名牌中学”、“首届江西十大和谐校园”、“2007年度人民群众满意学校”、“江西省中小学和谐校园”、“江西十大人民满意学校”等。
  学校坚持“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宗旨,以“江西领先,国内一流,世界知名”为办学目标。多年来逐步形成自己独到的办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特别是自2008年秋季在高一年级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该校更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成立了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江西省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单位。与此同时,学校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成立了书法、美术、摄影、演讲、摔跤、篮球、体训、文艺等兴趣小组,经常举办征文比赛、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学科竞赛、文艺调研、体育比赛和文化讲座等活动,组织模拟法庭、社会调查、文艺调演及小制作小发明等等。
  近年来,临川一中就像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吸引着来自新疆、哈尔滨、北京、上海、浙江、广州、深圳等地的莘莘学子前来求学。鉴于该校生源素质好、人才数量多,北师大、国防科大、西北工大、大连舰艇学院、江西师大、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南昌大学(海军国防生)、河海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大学相继把该校作为教育实践基地或优质生源基地。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的教学模式,良好的办学效益,优美的教育环境,一年来吸引了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教育工作者上万人前来参观考察。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临川一中开始把目光投向世界,重视国际交流。为培养有丰富人文底蕴、优秀人文素养和广阔国际视野、自信舒展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临川一中成立了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为同学们打开一个崭新的国际交流通道。作为全国名牌重点中学,临川一中被选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预科选拔基地,并与加拿大康奈尔公立高中签约结为友好学校。在中国教育学会的帮助下,临川一中不仅每年暑期举办“常青藤”英语夏令营,丰富学生的暑期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英语交际能力,而且每年还可向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输送优秀学生去留学。2008年,临川一中叶青、程业威、吴沛三位同学分别录取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全省15人获此殊荣,抚州市仅此3人),尧文超、严焙绮、曾妮、吴乐平、徐宇晨、郑骏浩、游青婧等七名高三应届学生也荣录加拿大萨省大学。
  20l8年9月1日,临川一中建筑总面积13.8万平方米的新校区正式交付使用,从此高中年级全部迁入新校区。临川一中全体师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朝着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阔步前进!
   中共党组织
  1988年以前,临川一中党支部隶属于县直属机关党委。1988年县教育局党委成立,临川一中党支部隶属于教育局党委。县市合并后,隶属于市教委党委。
   书记:黄华昌(1972.3~1988.5)卢国兴(1991.11~ )
   饶洋明(~在职)
   副书记:卢国兴(1984.9~1991.11)饶祥明(1997.8~ )
   行政机构
   教导主任:张为曙(1955~1956.3)(主持校务)
   校长:黄定华(1956.4~1966.3)余家骥(1966.4~1968.5)
   革委会主任:饶上迈(1968.1l~1970.8)黄祥仁(197l.9~1972.2)
   校长:黄华昌(1972.3~1988.5)李抚生(1989.11~1991.10)
   卢国兴(1991.11~ )饶祥明(~在职)
   副校长:管顺根(1988.6~1989.10)(主持工作)吴立民(1989.9~1998.8)
   饶祥明(1992.9~ )郁佩珍(1992.11~ )
   肖福祥(1989.10~ )邓木高(1994.8~1998.8)
   蔡晓明(1998.9~ )罗习奇、王昱、黄晓云、黄星昌、范筱云(在职)
  现任校长:饶祥明,男,1954年生,中共党员。1979年从教以来,以校为家,爱生如子,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由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师逐步成长为物理特级教师、临川一中校长兼党总支书记,现为全国物理学会会员、江西省物理学会理事、江西师大客座教授、江西省政协委员,先后获得江西省优秀班主任、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感动教育——首届中国(江西)十大杰出校长奖”、“最佳办学成效奖”、“和谐中国·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卓越校长”等荣誉称号。从教31年,谱写了一曲曲求真务实、贡献卓越的动人之歌。
   关于临川上顿渡中学建立的回顾
   作者:张为曙
   临川上顿渡中学是1955年7月前后开始筹建的,8月正式启用校印。到10月,才搬进后来的正式校舍——即现在一中校址。
  那时的抚州镇从临川县拨出。临川一个大县,无一所中学,县里研究决定在上顿渡建一所自己的中学。我由临川师范调出到上顿渡,一切都得从零开始。那时专署文教科科长刘夷对我说:临川要建一所中学,校长未去前,你主持工作,已按学科要求,老师已调好了,都是来自各县的老师和部分转业军人,各科目老师也已配好了,已给学生发送了录取通知书,他们的档案材料都已到县。地区已拨三万元,其中一万元用于做教室基建费,专款专用,其余两万元你与县里研究,作为购置各种教学仪器模型和教学设备等办学经费。其他工作你到县文教科后商量着办。在我去之前,已经调了张礼玉到学校负责总务工作。课桌、课凳在厂里已定好了,其他的事他没有对我讲,也没有问及有什么困难。
  1955年上半年我在专署文教科借用。我是7月份去县筹建的。到县后,当时临川县文教科杨洪锦科长讲:桌椅定好了,管总务的张礼玉已报到了,你去任教导主任,并给了我学生名单。当时最大的困难是无校舍。对此,我到校后,一手抓临时校舍的筹借,一手抓各类计划制定工作。在上顿渡区委书记何平大力支持下,当时空出了职工业余学校做教室,但地方太小,只能容纳三个班。最后只好再腾出文化馆做宿舍。后临时又借用耶稣堂和福音堂作准备,上课在三个地方,相隔很远,吃饭、住宿又不在一起,极不方便。学生在文化馆住宿,老师就住在职工业余学校楼上角楼兼集体办公用,第五班安排在耶稣堂,班主任、老师也和学生一起住在这里。房子破烂,下雨时,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雨停了,里面还在下,大家只好用脸盆盛水。吃饭问题解决不了,只好挤在上顿渡小学内打灶做饭,260个学生中的寄宿生和教师都在小学吃饭。到10月份地委学校搬走,之后我们才搬进后来的正式校舍。但当时仅有四个教室,没有礼堂,这年的除夕晚会还是在天主堂的礼拜堂举行的。
  当时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县教育局十分重视中学筹建工作,有困难他们就出面解决。何平书记经常关心这事,在人力、物资及有关协调工作中,他都具体的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困难。
  我是7月份到校,9月就要开学,时间非常紧张,一大堆的准备工作,而且有的工作不是几天就可做好的,当时我主要是考虑教学。到校不几天,我就立即动手亲自拟定并印制好教学计划、各项规章制度、教师职责、学生点名册、学生手册、学籍簿,还包括校务计划、编班、排课。当时主要精力是放在学校这些工作计划和各项规章制度上。如每周的中心工作,召开教研组长会的计划和班主任会的安排,如何组织观摩教学,期中、期末考试计划等等。别处对教研组长职责、班主任职责、科任教师职责、值日教师职责、集体备课制度、互相听课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研究。本学期要求,什么时候作文;课程方面每周上几节课,如何备课、上课次序及要求都研究了。一切计划拟好了,教师也陆续报到了。教师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是从资溪、宜黄、乐安、崇仁等县来的,有的是从部队转业的文化教员,有的是刚从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还有的是从机关干部转来做教师的。当时大家彼此不认识,更不互相了解,有的老师还未教过书。老师到齐后,连续开了三天会,讨论并通过前面这些规章制度,特别是教学计划,总的要求大家要有准备,不能教到哪里算哪里,不能“到时再说”。讨论决定好了,就要求大家坚持做到一丝不苟、统一要求,严格执行。
  学生来自全县各个乡、镇小学,当时的学生很小,班主任最难办,要当老师,还要做父母。往往半夜还要去检查学生宿舍,看看有无学生偷着点灯看书或者贪凉蹬掉被子等。因为有很多学生年龄小,初次离家,第一次离开父母过独立生活,生活不习惯,大部分是从乡下来,不熟悉校舍、课堂这个新环境。我们就把上顿渡的如罗明娥等学生集中起来,由他们为农村学生带路,引导他们报到、吃饭,就连床位上都贴好了学生的名字。学生到齐后,集中抓了几天入学教育。
  当时没有电灯,只好买汽灯,学生轮流扛汽灯,但晚上要统一熄灯,而且要轮流值日组织检查。当时的学校环境十分之差,给学生带来很多困难,上课、吃饭、睡觉在彼此距离较远的三个地方,特别是下雨更不方便。
  整个筹建过程及开始正常上课以后,我感到比较满意。这一是因为我所有的规章制度搞好了,教学计划及各方面的安排都很周密,五个班260个学生于九月初照常开学,而且一开始就非常正规,做到了忙而不乱,未出任何问题,当时的班主任是积极负责的;二是因为在培养教育学生富有集体精神,使他们从个人的小圈子里上升到热爱集体、热爱祖国,和农民建立趋势感情方面,我们开展了很多活动。为了扩大他们的视野,根据当时的条件,将学校订阅的《人民画报》拆开来,挂在墙上作为画展;组织循环红旗赛,每天组织卫生大检查,燕打分张榜公布,使学生感到生活在集体就要关心集体,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且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了全校师生到农田捡禾穗,引导大家热爱集体,老师和学生干部带头参加,并将捡来的谷子敲锣打鼓打着红旗送到粮站去卖,钱不能用,而要用于买农技书,在哪里捡禾穗就到哪里去送书给农民,还给农民讲科技,教农民识字。为了整治环境,搞好清洁卫生,学校还搞流动红旗赛。各班之间开展竞赛,培养大家关心集体的思想,树立集体荣誉感。
  这就是1955年上半年建立起来的临川上顿渡中学,当时县里取名为:江西省临川初级中学,到1956年9月改名为:临川县第一初级中学,1957年9月又更名为:临川县上顿渡初级中学。
   第二节临川二中
  临川二中创办于1978年9月,初名江西省临川县第二中学;创办之初,只有初、高中4个年级,8个班,400名学生,30名教师,校园占地面积只有12亩,全校400多名师生上课、办公、活动都挤在一幢建筑面积不足20ll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内。学生睡地铺,用膳在露天,公路当操场,图形代实验,要步行四公里或乘车20多公里到兄弟学校才能做理化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几乎一无所有,办学条件十分艰苦。1995年4月原临川县、抚州市合并为县级临川市后,更名为江西省临川市第二中学。2000年10月临川撤市改区后,更名为江西省临川第二中学。1996年1月经省教委全省重点完(高)中办学水平评估组考核批准并报省人民政府同意,由普通中学“一步到位”晋升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2002年6月,学校上收市管,成为“临川教育集团”首批3所成员学校之一。先后荣获“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中学德育示范学校”、“全国科技教育活动示范基地”、“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绿色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等殊荣。
  临川二中现有初、高中6个年级,140多个教学班,近1万名在校学生,460多名在职教工,其中有在校特级教师8人,在职研究生近20人,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30多人,省、市、区学科带头人30人,“教坛新秀”和“教学能手”18人。学校老校区占地面积约100亩,新校区占地面积300多亩。目前一期投资8532万元建设4幢学生公寓、4幢教学大楼、1幢实验楼、1幢科技楼、1幢办公楼、400米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及相关附属建筑的新校区一期工程将于2009年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20l7年10月19日,该校高一年级已全部搬入新校区上课)。建成了设施先进的宽带校园网系统、多媒体语音教学系统、闭路电视教育系统。有达省级I类标准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设施。图书馆藏书20多万册。新、老校区的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合理,校园四季花木似锦,景色宜人。
  1985年,该校荣获共青团中央“开避多种渠道,培育新型人才”奖旗。校团委13次受共青团县(市)、地、省委表彰。学生中有200余人次被评为地、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2000年7月,被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定为江西省德育示范学校。
  临川二中不仅是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和全国知名重点中学,更是抚州优质高中教育“排头兵”。近年来,临川二中在新一届校领导班子“学校要发展,教师要提高,学生要进步”的全新办学理念和“细节决定成功”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引领下下,教学设施更加完备,教育手段更加先进,师资力量更加雄厚,校园建设更加美丽,育人环境更加优化,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新的突破和新的飞跃。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竞赛中,共获全国一等奖84人次、二等奖153人次、三等奖23l人次,省级奖32l人次,其中有15名同学先后代表省队进入全国中学生学科冬令营(奥林匹克班)或全国决赛,争夺参加国际奥赛资格。学校11次荣获江西赛区数学、物理、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团体第一、二、三名。江西赛区授奖大会先后4次在该校举行。1989年起,连年获全区青少年计算机竞赛(中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1994—1997年,连续4年6次代表省队参加全国计算机决赛。2000年10月,被中国少年科学院定为全国科技教育活动示范基地。近三年就有31人录取清华、北大,3人录取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教育大学,2人录取美国本科大学,10人进入全省文理科前十名,尤其令人骄傲的是,2005年来,临川二中每年高考进入全省前十名学生人数稳居全省前茅。临川二中的教育品牌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并享誉全国各地。仅2ll7年9月至今,先后就有河南、广东、云南、四川、海南、吉林等14个省的100多个市、县、区的教育考察团慕名前来临川二中参观考察,凸现了临川二中作为抚州优质高中教育“排头兵”的名校效应。而且,临川二中新校区的建成更使学校的校园建设和远景规划实现了“里程碑式”的新跨越。
  2008年,临川二中录取清华北大9名,一本967人,二本2336人。2ll9年临川二中录取清华北大9名。学校先后开设美术书法、歌咏舞蹈、管弦乐器、田径球类、文学阅读、电脑技术、实验操作等近十门活动课,组建了由36人组成的中学生铜管方队。1993年秋,开办美术职业班,后又开设美术油画专业班,开展引进职教因素的尝试。在高一年级开设计算机、英语听说、学法指导、科普讲座四门任选课。学校美术职业班除成功地举办了全区“喜迎香港回归”商品油画展外,还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校输送了40多名学有专长的人才。
  从1987年起,两次获抚州地区体育传统学校田径比赛男女团体冠军,6次代表全区参加江西省长江杯体育传统学校田径比赛,男队曾获团体第二名,女队2次获团体第四名,4次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计参加全国级(少年)比赛,共获金牌4枚,铜牌1枚。省级比赛,金牌25枚,银牌15枚,铜牌34枚。地区级比赛,金牌96枚,银牌47枚,铜牌39枚。先后向省体工队、省体校和高校体育系输送体育人才80余人。先后15次被评为江西省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集体、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并成为江西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学校先后多次被评为省、地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十佳学校”,江西省青年教师工作先进学校,江西省首批电教示范学校,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标兵等。2000年,被国家环保局、教育部评为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单位。
  学校教师敬业爱岗,刻苦钻研,先后撰写教育教学论文1000多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30篇,省级刊物发表112篇,有167人次获奖。2l多位教师的教学论著在省内外出版发行,30多名教师参加省、地优质课、示范课、实验操作等竞赛获奖;1l多位教师的教改课题在省、地立项。30多位教师先后受到、地级有关部门表彰,其中有6人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称号。
  临川二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五育”并举,全面发展。通过长期的教改实践,总结了一套培养超常少年的“早期发现、及时指导、课内从严、课外超前”的成功经验,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和其它大学少年班输送了一大批少年大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总结了一套“先分后合、强化能力、专人负责、集体作战”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经验和做法,并结出了累累硕果:参加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学校20多次获全省团体总分前三名,学生24人次入选国家奥林匹克冬令营(集训队);先后为全国大中专院校和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志存高远,素质全面,特长显著,创新力强”的优秀人才和建设者。莘莘学子中,获博士、博士后的有300多人,近千人已走出国门,冲向世界,在欧美和日本等地留学、科研或举办实业,正奋力为中华民族争光。
  今天的临川二中,正以其“管理严,教风良,学风好,校风优,质量高”而闻名于省内外,被誉为“培养才子的摇篮”。学校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表彰和奖励。对临川二中的办学业绩,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瞭望》杂志、《半月谈》等20多家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都先后报道过。临川二中已成为倍受瞩目的“临川教育现象”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共党组织
  1978年成立中共临川县第二中学支部委员会,1995年更名为中共临川市第二中学支部委员会,隶属市教委党委。
   书记:邱义泉(1978.9~1984.5)李盛光(1985.5~1999.8)花惠萍(1999.8~ )黄振藩(~在职)
   副书记:林利群(1984.8~1996.8)花惠萍(1996.9~1999.7)
   华小明(~在职)
   行政机构
   校长:邱义泉(1978.9~1984.5)李盛光(1985.5~1999.8)
   花惠萍(1999.8~ )黄振藩(~在职)
   副校长:李盛光(1980~1985.4)黄振藩(1984.8~1999.6)
   林利群(1985.5~1998.8)邓云如(1989.8~1995.8)
   李贵根(1992.9~1994.8)花惠萍(1994.9~1999.7)
   管艺玲(1994.9~1996.6)黄伟明(1998.8~1999.6)
   在职:华小明、彭国芳、熊福生、何汉卿、刘保华
   (一)历史背景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原临川县县城从抚州迁至上顿渡伊始,又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原先几千人口的上顿渡小镇变成了有二万多人口的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特别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批判了“读书无用论”,恢复了高考制度,群众子女上学要求迫切,于是,县城已有的一所县中(一中)就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叶学龄同志带领“一班人”,当机立断,于1976年底作出决定:创办一所新的中学——临川县第二中学。之后,着手择址筹建。
   (二)筹建人员
  1977.3—1978.8为临川二中筹建过程。1977年3月,县领导班子派调邱义泉、汤高铨、吴麟奎三人组成“二中筹建小组”。同年九月,黄林辉、黄玉珍也分别从湖南中学、县一中调来参加筹建工作。同年十一月,抚州师范毕业生曹新生由县文教局分来参加筹建工作。
   (三)校址选择
  为筹建好临川二中,开始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主张把二中建在红旗桥。理由是红旗桥工厂集中,职工子女可以就近入学。同时,不需要占用农田,可利用丘陵山坡建校;第二意见主张把二中建在上顿渡镇。理由是一中接纳学生超过学校规模,引起“膨胀”,急需新建的二中“分流”,同时,县城干部、工人、居民都愿意子女就近入学。为了统一认识,便到红旗桥作实地调查,调查后发现当地厂矿、居民子女就读中学的只有二百来人,生源不足,且肉食、蔬菜、饮水供应十分困难,因此,最后决定把临川二中建在上顿渡镇。
   (四)第一幢教学大楼落成
  1977年11月,经反复联系、多方交涉,在县委支持下,完成了土地征用手续,购买了上顿渡公社卫东大队十四队(土城头村)的四丘田,总计征地12亩。教学大楼和附属建筑物(一个小厕所、一个小伙房)的设计、施工全由临川县第二建筑公司负责。虽说由他们包工包料进行建筑,可紧俏物资,如木材、水泥、钢材均全由我校筹建人员去采购、运输、保管。为此,筹建人员曾多次带车前往宜黄、乐安的丛山峻岭之中,起早摸黑地行驶在悬崖险道上,硬是把100多立方米的木材一车车地拉回来、扛下车。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78年8月基本建起了二中的第一幢教学大楼——三层,18个教室,总计1800M2,耗资16万元。随后厕所和师生合用的小伙房也交付使用。从而为临川二中的正式创办奠定了最早的物质基础。(五)开学上课
  1978年9月1日,临川二中正式开学了(因基建扫尾,实际开学时间推迟了一个星期)。当时共开办了八个班:高二年级两个班,高一年级两个班,初一年级四个班。每班50人,共400名学生。高中学生来源于“网点调整”:全县除保留一中、唱凯、秋溪、展坪、湖南、腾桥、龙溪等完中外,把其他公社中学“戴帽子”上来的高中部全部撤消,将这些学校老高一年级学生中达升级标准的198名学生,分100名到二中,编成高二年级两个班(另98名选入一中)。剩余的不够升级标准而需留级的50余名学生编入二中高一年级一个班。高一年级的另一个班50名学生则来源于无力把初中两年制改为三年制的那些初中的毕业生(凡基础较好的初中都在当年或前一年改成三年制,没有毕业生)。初中一年级学生则来源于上顿渡一小、二小的毕业生。因当年生源不足,还在农村招了20名小学毕业生入学。
  教职员工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搞筹建的6人全部留下;二是从各兄弟学校(单位)调来了24名老师和工人,总共30名教职员工。其中,李盛光同志是从县委宣传部干部的岗位上主动要求“归队”搞教育,经县委批准,8月23日来校报到。他是领导班子中唯一在“文革”前教过高三、带过学生高考的成员。
   开学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基本走上正轨,学校领导决定在9月16日举行创校典礼。
   (六)创校典礼
  公元1978年9月16日,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临川二中举行了隆重的创校典礼。早晨,教学楼北面露天场地上彩旗猎猎,迎风飘扬,“高举毛主席伟大旗帜用抗大精神办好学校,清除四人帮毁教流毒为中华振兴快出英才”的创校典礼对联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醒目耀眼,整个校园洋溢着浓厚的节日喜庆气氛。
  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许天浩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他宣布我校是县重点中学,要求我校师生要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努力办学,要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为全县教育事业、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江水香,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黄世藩,县委常委印纯成,县文教局局长李道芳,副局长汤春香,上顿渡镇副书记游贵福等10余位县、局领导参加了典礼。县教研室主任陈仁杰、兄弟学校代表黄华昌以及卫东大队负责同志等也应邀参加了典礼仪式。
  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邱义泉同志作了报告,号召全校师生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努力工作,拿出第一流的办学成果来报答县委的关怀和群众的支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会后进行了合影和会餐。
   二中历任校长
  邱义泉:男,汉族,1937年8月生,江西瑞金人,中共党员。1977年3月,以临川一中副校长身份被县委县政府抽调参加临川二中筹建工作,与汤高铨、吴麟奎三人组成"临川二中筹建小组"。1978年9月临川二中正式创办时,任临川二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职务,是临川二中首任校长。在临川二中任职时间为1978年9月--1984年5月。1984年5月调临川县审计局任局长职务。
  李盛光,男,汉族,1939年农历9月出生,江西乐安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61年7月江西师范学院数学系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原临川县中学(现临川一中)任教。1978年8月起,参与创办临川二中,长期任教高中数学,主管全校教学工作,担任副校长5年。1984年5月—1985年4月为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副校长,1985年5月—1999年8月,任临川二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职务,是临川二中第二任校长。曾任临川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9年冬退休。
  李盛光同志系中学数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数学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西省教育学会理事、江西省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抚州地区教育学会副会长、数学会常务理事。
  1991年5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中学特级教师;1993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4年作为全国50名模范教师代表之一,应邀到中南海参加第十个教师节庆祝活动,同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3月评为全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并出席表彰大会;4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并赴京参加表彰大会。8月当选为江西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参加党代会;1997年12月获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三届“孺子牛金球奖”之最高奖项“杰出奖”。
  花惠萍,女,汉族,1964年2月生,江西临川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82年7月抚州师专物理系毕业生分配至临川二中任教,直到离校。系中学物理高级教师,首批“全国中学骨干校长高级研究班”学员,中国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会员,临川市首批物理学科带头人,抚州市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先后当选为共青团全国十二大代表,第十、十一届共青团江西省委委员,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江西省第11次党代会代表。曾任临川市政协常委,抚州市第一、第二届人大代表。1999年8月—2004年11月,任临川二中校长兼党总支书记职务(其中2004年8月21日起,因病离校赴上海治病疗养,后在上海闵行三中任职),是临川二中第三任校长。
  花惠萍同志2001年6月26日作为江西省3名省级重点中学校长之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全国百名校长访谈”节目录制;2001年11月,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2001年12月,当选为江西省第11次党代会代表;2002年9月被抚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4年4月荣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2005年4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评为“特级教师”。
   黄振藩,男,汉族,1946年2月生,江西临川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69年8月—1971年11月,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工厂及六0——部队工厂锻炼;1971年12月—1978年7月,在临川一中任教;1978年8月调入刚刚创办的临川二中任教,是临川二中创校元勋;1984年8月,被任命为临川二中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直到2004年10月,达二十年之久。20l4年11月,被任命为临川二中党总支书记,并作为法人代表全面主持学校工作。2005年4月,被任命为临川二中校长,是临川二中第四任校长。
  黄振藩同志潜心钻研,博采众长,长年坚持“课堂教学三段法”的教学改革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学成绩稳居前列,在我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辅导学生参加全国物理竞赛近百人次获全省一、二、三等奖,参加“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竞赛,有3件作品获江西省二等奖,2件送北京参加全国展出,他本人设计的“自动控制实验板”经原抚州地区教育局鉴定通过并批量生产发至各全区各中学作为教学仪器。
  他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笔耕不止,硕果累累。参加了江西省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题组编写《初中物理学习目标指导》(副主编),主编了《物理专题分析与讨论》、《与名师对话》(副主编)。所撰写的论文《物理教学中美的思考》、《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求探》、《力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注意超常少年美育培养》等20多篇论文分别在《物理教学》、《江西教育科研》、《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等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其中论文《物理教学中的美育培养》评为全国基础教育优秀论文,并被多家出版社收录出版。所主持的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科研课题“利用计算机进行物理辅助教学”圆满完成了实验任务,已经结题。他制作收集物理课件137件,所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牛顿第一定律”获省二等奖。
  黄振藩同志系中国物理学会会员、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会会员、江西省公共关系学会考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副理事长)、江西省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抚州地区教学研究会物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西省抚州地区物理学会理事。1995年9月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5年4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2005年10月,经抚州市人民政府“抚府干字[2005]10号”文件批准,被提拔为副县级干部。
   专记才子之乡——少年大学生培养
  2004年6月,《深圳商报》连续报道了一批中国技术大学少年班的毕业生在深圳创业的故事。一个惊人的发现是:这些“天才少年”中的很多人竟然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江西临川。
   为什么临川盛产少年天才?
  临川人自古就有让孩子早读书早成才的传统。临川的孩子大都是5周岁上学,早的4岁,晚的7岁。高中毕业的孩子们大都十五六岁,像初中生。临川对培养少年大学生有一套办法,初中读两年,高中读两年,4年时间将6年的课程全部学完。然后高二参加高考,过分数线后,参加少年班的面试。如果没有被录取,可以再读一个高三,然后参加全国的统一高考。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是临川教育的“四苦”精神。在临川,学生的苦读与老师的苦教是成正比的。临川的教师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除了学校正常的教课外,不少老师家里都寄宿着外地学生,回到家还要抽出时间来给学生补课。
   临川名师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级教师就有好几位,在全国教育界都有名气。在临川做老师是辛苦的,也是骄傲的。
  临川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有达省颁一类标准的物理、化学、生物、劳技实验室,图书馆藏书近9万册。更重要的是学校的管理环境。学校有学生自律自纠委员会,同学们能学会自理、自信、自强、自立,也能营造出“苦学、守纪、求实、争先”的优良学风。
  最早向大学输送少年大学生的学校是临川一中。1982年,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少年班面向全国招生,录取的20名学生中就有4名来自临川一中。这一成绩轰动了全国,从此临川有了“少年大学生摇篮”的美誉。1995年,抚州一中又有15名学生考中科大少年班,占当年录取额的十分之一。据粗略统计,仅抚州市的三所省重点中学,抚州一中(原临川中学)、临川一中、临川二中,自1982年以来,就为全国的大学少年班输送了200多名学生。
  临川一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重视对拔尖学生的超前培养。其做法是:从基础年级开始,选好苗子。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既集体备课,又包干章节内容。课内从严,课外超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利用课余时间举办讲座,单独授课。高考前一段时间,集中培训。到2000年,共为全国重点大学输送少年大学生43人。
  1985年,临川中学(抚州一中)开展超常教育实验,逐步形成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一体化”超常教育模式,使学生提早1—2年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达到优秀高中毕业生水平。该课题被列入“八五”期间江西省教育科研重点项目。1990年,首届实验班42人,有15名学生录取高校少年班,占当年全国高校录取少年大学生的十分之一。到2000年,共向中国科大、上海交大等重点大学输送少年大学生59名。
  1982—20ll年临川少年大学生名录
  第三节临川十六中
  临川十六中创办于2000年9月,是上顿渡城区唯一的一所区属重点中学,其前身为临川河东中学。校园占地面积10l余亩,现有初、高中年级共4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260余人(初中2331人,高中929人),在编教师156名。
  学校自创办以来,取得骄人的办学业绩,每年中考录取省优秀重点高中人数都超过100人。2ll5年中考,肖乐文、徐芬两位同学分别以637、63l分总分名列全区第一、第二名。2007年中考,王汪汪同学以623分总分各列全区第一。高考每年都录取本科60余人。近三年学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组二等奖10名,国家级三等奖9人,省一等奖3人,省二等将3人,市一等奖32人。蝉联临川工第二、三、四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
  学校先后评为“临川区文明单位”、“临川区绿色学校”、“抚州市文明单位”、“抚州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抚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抚州市现代教育示范学校”、“抚州市‘四五’普法先进单位”、“抚州市综治先进单位”、荣获江西省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安全文明学校”。学校是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研究实验单位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规划重点子课题英语教学实施与课题资源整合研究实验基地。
   十六中校长王光辉
  1962年5月出生,临川龙溪镇人,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管理(本科)毕业。1977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在龙溪中学、腾桥中学、秋溪中学(十二中)工作,历任龙溪中学、十二中、十六中副校长、校长。
   第四节河东初级中学
  临川市河东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其前身系章舍“五·七”中小学,先后更名为上顿渡公社中学,章舍中学。1983年定名为河东中学,学校原址章舍村。1983年,在抚临路南侧征地10亩,成立了河东中学2部。1990年冬,河东中学教学大楼竣工,学校得以全部迁入。1998年冬,扩建工程全面开工,扩大规模后的河东中学校园球境、教学设施等方面成为一流的市属中学。恢复高考制以来,学校在多年的中考评估中获全县(市)第一,多次获全国初中学科竞赛奖。
  中共党组织
   河东中学党支部隶属于河东乡党委。
   书记:罗金庆(?)王义钦(?)
   肖福祥(1986.9~1989.10)周保兴(1989.10~1991.8)
   黄怀文(1991.9~1996.8)邓启华(1996.9~)
   行政机构
   校长:吴磷清(?)罗金庆(?)
   王文钦(?)肖福祥(1986.9~1989.10)
   周保兴(1989.10~1991.8)黄怀文(1991.9~1996.8)
   邓启华(1996.9~ )
   副校长:刘兴龙(?~1988.8)吴国祥(1989.10~1998.8)
   周雨辰(1989.1l~1998.8)黄怀文(1996.9~1998.8)
   魏淑娜(1996.9~ )付永昌(1998.9~ )
   黎瑛(1998.9~ )黄秋瑜(1999.9~ )
   第五节河西初级中学
   上顿渡镇河西中学坐落于临宜河畔河西街,是一所宁静优美的初级中学。
  河西中学前身是1958年由上顿渡公社创办的河西农业中学,是原上顿渡人民公社的一个片上中学。1969年改名为河西中小学,1979年9月成为河西人民公社初级中学,1984年9月改为河西乡初级中学。1995年县市合并后,定名为临川市河西乡初级中学。2001年乡镇合并,更名为上顿渡镇河西初级中学。学校座落在河西乡政府南面,宜黄河西岸堤坝旁,东隔宜黄河与上顿渡镇相望。经历50年风雨坎坷,学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条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巩固提高。学校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中学高级老师17名,中学一级有49人,在校学生900余人。校园面积16亩,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齐全,配有多煤体,电脑等现代化教育设施。
  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用“团结协作、奋发腾飞”的理念追求培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之目标,严格管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近年来学校先后两次获“区综治行进单位”、“镇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历任校长:胡辉、乐文安、黄财明、黎龙喜、罗金庆、范开才、尧天显、邓东林、陈明华、刘兴隆、吴国华。
  现任校长:吴国华,男,1964年10月出生,江西临川上顿渡西邓村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老师,现任河西中学校长。1983年7月毕业于江西崇仁师范,1991年7月于江西电大专科毕业,2003年7月江西教育学院本科毕业,先后在嵩湖中小学,龙溪中学,连城中学,河西中学任教,1993年8月任龙溪中学校长,1998年8月调任连城中学校长,2001年8月至今任河西中学校长。
  现任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副校长:陈百盘罗雪平工会主席:梅勤荣教导处主任:邱伟华总务处主任:阮闻生政教处主任:熊泉兴保卫处主任:许杰教导处副主任:周小平中共党组织
  1986年以前,河西中学与河西辅导站为联合党支部,称河西乡文教支部。1986年9月,中共河西中学支部委员会成立,隶属于河西乡党委,一直至今。
   一、中共河西乡文教支部委员会
   书记:陈太隆(1979.9~1981.7)罗金庆(1981.9~1984.7)
   范开才(1984.9~1985.7)尧天显(1985.9~1986.8)
   二、中共河西中学支部委员会
   书记:尧天显(1986.9~1993.8)陈明华(1993.9~1996.3)
   刘兴隆(1996.4~ )
   行政机构
   一、上顿渡人民公社河西农业中学
   负责人:曾润莲(1969.9~1970.7)黎龙喜(1970.9~1979.7)
   二、河西人民公社初级中学
   校长:陈太隆(1979.9~1981.7)罗金庆(1981.9~1984.7)
   三、临川河西初级中学
   校长:范开才(1984.9~1985.7)尧天显(1985.9~1989.8)
   邓东林(1989.9~1993.8)陈明华(1993.9~1996.3)
   刘兴隆(1996.4~ )吴国华(2001年8月一在职)
   副校长:徐金成(1996.8~ )吴小红(1996.8~ )
   罗国良(1996.8~ )
   河西中学20l8年教师名单第五篇业余教育
  长期以来的封建统治,广大人民群众,绝大多数是文盲,明清世袭科举制度,只有少数贵族阶级,才有享受入学受教机会,民国时其虽废科举,创立新学制,举办了小、中、大学院校,并有公立私办,文教事业,较前发展,入学上输人数,仍属寥若晨星,所能进学就读者,亦多为地富豪绅儿女,一般贫困子女,也至多只能延师就学周年半载,就算了事,少有上学机会,难望深造。
  “只见担箩借谷,未见担箩借字”,是历代以来农民对生活的追求,对读书人的厌弃,认为读书人是天生的,做官是祖宗的福荫,对一般平民,是无分的,只有世代相传,沦为文盲。“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既是当时农民的悲鸣自忏,又是对子女的鞭策鼓舞。
  民国19年(1929),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民众教育法,上顿渡民众业余学校开始兴起。这些学校大都附设在各地小学内,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的“三余”时间开课,入学对象为17—50岁的失学男女群众。教授课目是识字、常识、算术(含珠算、笔算),乐歌(音乐),办学经费由公产租谷款内拨学员,学费全免(含书本费)。但由于经费难筹,时办时停,至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各种业余学校有名无实。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农村业余教育十分重视。从1953年胜利结束土改运动,各个生产队办起了冬学,推行速成识字法,结合宣传贯彻有关农业合作化方针政策,大力开展扫盲活动。当时县里每年拨给8千至1万元扫盲教育经费,不足部分由乡镇补上,村组则筹集灯油费,年终都要培训一次义务教师,义务教师享受村干部的相等待遇,学员每学一晚记2-3工分,规定脱盲人员必须会认会写1500个常用汉字。上顿渡各村还组织儿童团识字队伍。在各交通道口指导过往人识字,对不接受识字的人不准通过。1956年改冬学为夜校,继续进行扫盲,以学政治为主,大部份时间,教师讲时事摘要,领导读报,以学政治,抓思想,搞批判为主,很少学文化
  1955年,冬学转为民校,实行“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的原则,各校订出了学习制度和计划。乡队村间,重点成立扫盲班,重点班有上顿渡、罗针、灵山何,各中心小学附设一班,如人烟较多村庄,另设一班共三十个班,,学员总数为1,254名,订立学习制度,以晚上学习为主,有专职教师辅导,扫盲教师专责教学,学员不拘男女,年龄有四、五十岁的大娘和老伯。有的夜校设男女两班制,每逢星期一、三、五为男学员学习时间,二、四、六是女学员,星期日例假,上公社派人员定期督促检查,将单一的夜校课堂教学发展到组织中小学生“送字上门”、“包教保学”和村头村尾,集圩要道,挂上识字牌,出工休工,进圩出圩都要识字等多种形式,全镇出现了亲帮亲,邻帮邻,夫妻互问字,儿子教母亲的可喜景象,可以说是“凡有井水处,都有读书声”,大大加快了扫盲步伐,许多农民在夜校里面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成千上万不识字的青年男女,百分之五十以上能看报读书,在不断的苦钻和锻炼中,大部份成了能信任农村基层干部的业务水平。,其后,农民业余夜校、渐渐松懈下去,处于有名无实状态,中间一般时间,时停时办。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民夜校被迫中断,1973年改为“四结合”(政治、文化、科技、军事”政治夜校,背毛主席语录。1978年全镇农民夜校复课。通过政府教育系统的“双线责任制”落实了“镇长包筹集资金,保办学条件,村委会主任包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包进得来留得住,校长包组织好师资,保教学质量;家长包送子女上学;属青壮年文盲的还要保证自己完成规定的发盲任务”的“四包四保”责任制,全面落实“两基”教育。1987年转为实用技术教育为主的文化技术学校。
   第一章职业教育
   临川开展职业教育的有电大、函授、教师进修学校、一职、二职等。20世纪90提代,其规模不断扩大,所办的专业不断变化和增加。
   第一节电大、函授
  1985年电大(电视大学)办了脱产学习的中文班,1987办了文史班,1989年办了经济班,总人数450人左右。1998年以后,因为生源减少开不了班,电大停办。1998年以后,电大、函授教育还有自学考试改由高招办管理,每年只管报名、代收报考费用和发放准考证,教学事项由地区电大和函授组织实施。
   第二节重点职
  临川教师进修学校前身为临川县教师进修学校、临川县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抚州市教师进修学校,1996年,三校合并,称临川市教师进修学校。
  临川县教师进修学校创办于1979年,与临川县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一起附设在江西共大临川分校,分别办有中师班、建筑班。1986年两校迁至县城,与原临川县教育局电化教育馆、广播电视大学临川分校合并,统称临川电教中心。中心共办脱产进修中师学历班5届,毕业学员225名。1985~1994年,先后开办小学新教师上岗前培训班,证考辅导员、音体美教师、小学校长、少先队辅导员、汽车驾驶员等多期培训班。1989~1991年,办证考班共培训教师5879人次。1988年,受中国电视师范学院江西分院委托,设立临川培训站,开设大专层次中文、政治、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等专业及中师专业。招收中小学教师参加学习,其中88级高师专科598人,中师132人。90级高师专科515人,中师60人。92级高师专科155人,十师736人。96级高师专科110人,本科168人。已毕业学员2603人口学校还先后开设各类业技术培训班。计有5届家电维修专业,3届建筑装潢专业,土届军预专业,1届美术摄影专业,1届保健护理专业,1届幼师专业,1届汽车修理专业,共培养职校学生735人。
  抚州市教师进修学校筹建于1984年,先后租借市实验小学、文昌小学、四中、八小等地办学,举办小学教师全脱产中师班,毕业学员68人。开展“三沟通”学历教育,毕业学员495人,使原抚州市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由83%上升到9526。随着学历教育的逐步完成,学校工作重心转向以岗位培训为主的继续教育。1992年暑期,开办小学音、体、美教师培训班。1993年春季,开办自然教师培训班1995、1996年,举办小学骨干教师和新教师培训班,参训骨干教师67人,新教师53人。完成了小学校长岗位培训任务,全市57名小学校长均获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1996年,临川县教师进修学校、临川县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与抚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合并改名临川市教师进修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4.6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学校拥有微机42台,语晋设备48座,电子琴10台、风琴8台,电教、仪器设备价值40万元。图书室藏书1.8万册,报刊杂志100余种。学员公寓能容纳200人住宿。2000年,有教职工65人,其中中学局级教师18人,一级教师20人。有“三沟通”师资培训高师、电师学员783人,中专函授学月26人,江西教育学院临川函授点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学员82人,电大法律及电大自考电脑会女专业学员35人。同年,江西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在临川教师进修学校设立教学点,开设教育管理、教育科学研究法硕士研修班,共有学员155人。
  1988年以来,教师们在各类报刊发表教育论文50余篇,获全国、省、地优秀论文奖22个次。1991年被评为全省第一轮证考工作先进单位、电视师范培训网络先进单位,全区电视师范教育评比一等奖。1993年,被评为全匡电视师范教育先进单位。1995年和1996年,被评为全省“三沟通”师训工作先进单位。1996年,被评为临川市办学效益先进单位。1998年,被评为全省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2000年,被评为江西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先进单位。
   第二章临川市教师进修学校
  临川市教师进修学校创办于1985年,其前身为原临川县教师进修学校、临川县第三职业技术学校、抚州市教师进修学校。1996年市县合并后,三所学校合并成立临川市教师进修学校。
  临川县教师进修学校、临川县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于1985年,两所学校,一套班子。初建时附设在江西共大临川分校。1986年迁至县城。与原临川县教育局电化教育馆、广播电视大学临川分校合在电教中心五层综合教学楼办公,外称“临川电教中心”。
  合并前的抚州市教师进修学校于一九八四年筹建,由于没有一块属于自的办学场地,曾先后租借市实验小学、文昌小学、四中、八小等单位办公办学。
   临川市教师进修学校成立后,校址座落在临川大道南端。校园占地面积4.6亩,总建筑面积10468.8平方米。5层综合教学大楼顶端建有MDT6—1型L6.5米馈板状铅合金教育卫星接收天线。1998年经省教委评估验收,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重点“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
   中共党组织
  1986年校址迁到临川县电化教中心以后,学校与临川县电化教育馆、临川县电视大学3个单位联合成立临川电教中心党支部,支部隶属县教育局党委。1992年临川县教师进修学校党支部正式成立。1996年临川教师进修学校党支部与抚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党支部合并,合成立临川市教师进修学校支部委员会,隶属市教委党委。
   书记:何鸿喜(1986.8~1991.9)
   周根水(1991.9~ )
   副书记:肖芝瑞(1989.6~1996.6)
   余水清(1995.7~ )行政机构
   校长:何鸿喜(1986.5~1991.8)
   周根水(1991.9~ )
   副校长:邓荣盛(1987.8~1991.8)
   肖芝瑞(1991.8~1998.7)
   余木中(1993.7~1998.7)
   余水清(1995.10~ )
   张华荣(1996.10~ )
   张克山(1998.10~ )
   第六篇教师
   第一章教师队伍
   民国初期,上顿渡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民国18年(1929)前后有所发展,至民国36年(1947)中、小学的班级数,学生数与教师人数最多。
  建国后,上顿渡教师队伍随着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而壮大。1987年,中小学教师开始评技术职称。1996年,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1998年的9月,抚州地区行署下发《中小学教师聘任制试行方案》,对教师聘任的基本原则等作了规定。
  境内以前还有部分民办教师。1989年地区教育局规定民办教师是指1980年7月19日以前任教、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取得任用证、试用证的从社会聘用的教师。今后也不再吸收民办教师。1995年,江西省提出“争取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按上级规定,对经清理登记在册的民办教师,根据下达的指标,进行选招、考试和转编。到1999年止,上顿渡历年来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人数多人,民办教师问题基本解决。
   第二章教师待遇
   第一节工资待遇
   清朝,私塾教师待遇一般以稻谷计,低者年仅二三十石(每石120斤),也有以银元计算的,一般100-150元,塾师吃饭,由学生轮供,节日学生还有送礼的。乡学“主讲修膳,每年捌拾两,按上下半年两次交送,聘金贰两,三节节仪壹两贰钱。”
  民国时期,县立小学,校长月薪30元,高年级教员月薪26元,初年级教员24元。民国24年推行保立小学,保学教员月薪分为三等,甲种保保学校长兼教员18元,教员16元;乙种保保学校长兼教员16元,教员14元,丙种保保学校长兼教员14元,教员12元。上述各级教职员工资数额,抗日战争前一概以银元发给,有时也发法币,当时法币与银元等值。抗日战争后,物价飞涨,教职员工工资停发银,一律发纸币。民国28年,初中校长每月工资45元,教导主任40元,教员33元,中心小学校长32元,教导主任23元;初小教员22元,保学教员工资由地方公款公产支付,没有公款公产的地方由学生家长负担。
  民国31年,调整中小学教员工资,县立小学校长分1至7级,月薪120至60元,教员分1至7级,月薪110元至50元。民国35年,县、乡小学教员工工资标准是:校长月薪100元,教导(总务)主任95元,高年级教员90元,初年级教员80元。保国民学校教员工资以稻谷计算,每人每月一律3石(工资谷2石,折膳谷1石,学生供膳者不发折膳谷)。当时,由于物价波动,法币贬值,教员工资结构为:生活基数、薪俸加成、公粮三部分。县立小学教员每人每月公粮(米)5市斗,生活基数是3.5万元,薪俸加成180倍。乡中心学教师待遇为县立小学教师的80%,民国36年生活基数调至18万元,薪俸加成调为900倍,但物价涨势更猛,教师的工资调整远远落后于物价的飞涨。民国37年4月5日亩石早米价180万元,至同年6月22日,每石早米价已涨至620万,教师工资得不到及时调整,温饱难求。同年10月6日,县属中小学教职员90余人向县政府、国民党县总部、县参议会请愿,同年12月3日,中小学教员再次啼饥号寒请愿,仍无结果,遂酿成罢教。
  解放后,党和政府关心教师生活待遇。1949年9月,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西省教职员工工资标准》,全镇中小学教师月工资为:初级小学80至110公斤,平均95公斤;高中完全小学140至175公斤,平均160公斤,初中190至225斤,平均210公斤,高中210至240公斤,平均229公斤,一般事务员140公斤,工友85公斤。
  同年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通令》改米为分,即“按照平均每月实得工资数目折分计算”。8斤米折合1元,1元折合2.5分,其计算公式为“工资米数(斤)×2.5分/8市斤米=所得工资分。每分之值,按各地5种实物(二机大米1市斤,龙头细布0.4市尺,青盐0.5市斤,麻油0.5市两,松柴3市斤)市价折合人民币发给。五种实物市价是以每月6、13、20、27四天价格的平均数为折合标准。发薪时间为每月15、30(或31)两天。
  1954年修正工资标准,并对部分工作成绩显著或工资较低的人员予以晋级,升级面平均为35-50%,1956年进行工资改革,上顿渡全镇中小学教师工资在原有基础上平均增长了31.5%,1959年又对中小学教师工资作了小调整,调整面中学为4%,小学为1-2%。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全镇教师工资获得了多次和较大幅度的调整。1977年与1979年的调整面各为40%,1978年的调整面为2%,1981年全镇各类学校教师全面提高一级工资,教龄15年以上者两级,中学教职员工平均月薪由53元增到60元(含粮差及副食品津贴,下同)。小学由49元增到55元。1985年工资改革,实行工龄工资与教龄津贴。工龄工资按每年0.5元计算,加至20元为止;教龄津贴标准为10-14年每月5元,15-19年每月7元,20年以上每10元,此外,每人每月还发给洗理费4元,书报费2元,年终还发奖金等。1987年10月起,全镇中小学教师每人月工资按基本工资增加10%。
  从1979年起,对中小学实行班主任津贴。其标准是:中小每班学生人数在35人次以下发5元,36至50元人发6元,51人以上发7元;小学每班人数在35人以下发4元,36人至50人发5元,51人以上发6元。
   从2001年起,上顿渡全镇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由镇发改为区财政局直接发给。
  民办教师和工资,1958年前由学校杂费中支付,小学民办教师工资每月20元左右。1959年至1978年,由生产队记工分,县财政补助每人每月生活费补助费3元,小学民办教师每月工资增加到25元左右,中学民办教师工资略高。1979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民办教师由记工分改为工资,经费源大多数乡村向村民摊派,县拨给每人每月生活补助费5.5元,小学民办教师年收入不低于村干部,每月40元左右,1986年以后,民办教师生活补助费增至16.5,还按公立教师节约奖的一半发给奖金,月工资60元左右。从1988年起,全镇教师书报费增至6元,副食品补贴元,猪肉差价补贴6元。1989年10月,中小学教师工资历普遍加一级,对1957年以来未调整工资的教师增加两级。
  1987年,中小学教师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未达到新定的工资标准最低档的,提到最低档。按国务院《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的通知》,从1987年10月起,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分别按其工资标准提高10%,并实行中学化学实验员保健津贴制。1988年,为1971年底前参加工作的教师增加一级工资,增资面达23.1%。1989年,全体教师普调一级工资。同时为离退休教师增加一个级差的工资,以提高离退休金。1990年,97.6%的教师在1989年普调基础上再升一级工资。
  1996年,中小学教师实行等级工资制,工资结构变成职称(职务)等级工资和津贴两部分。职称(职务)等级工资占70%,津贴部分占30%。同时规定,凡两年连续正常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经考核合格的教职员,每两年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1997年,按统一规定中小学工资结构大变动,工龄工资、粮贴、交通补贴、资金、副食品补助、书报费、中餐费、肉补、洗理费、燃料费、电补等全部取消,变为固定的基础职务工资(占70%)加活动部分工资,加教师增加的10%工资,加教师龄分档增的工资,再加物价补贴40元。
  从1985年开始,县(市)所属中小学的工资发放由县(市)管理,乡镇中小学教师工资由乡镇管理,教师开始出现局部拖欠。1993年全地区进行财税制改革,实行乡镇财税分设制度,拖欠教师工资逐渐严重。2000年底,按行署决定,教师工资改由县(市)级人民政府统一发放。工资待遇普遍提高,小学老师最低1000元,最高1700元。中学教师最低1200元,最高2000元以上。
   第二节福利待遇
  按国家规定女教师生育子女享受产假90天,晚育者再增加30天,且男方有护理假10天。教师婚假3天,晚婚(男25岁,女23岁)可增加15天。均为带薪休假。
  教师年老享受离退休待遇,到退休年龄退休且教龄满30天的老年教师,可享受原工资百分之百的退休金。享受工会福利。政府财政部门按工资总额的2%计算,拨给工会福利金,由工会掌握使用。工会再返回其中2%给学校基层工会,作平时书报、娱乐器材购置、教师亲属丧事补贴等开支。
   第三节政治待遇
  明清以前,尊孔崇儒。传孔孟之道的师长,向来为人们尊重。所谓“天地君亲师位”人们把老师列入尊奉之行列。私塾教师生活清苦,但仍为人们所尊重,村中婚、丧、喜庆为酒席请教师入席并就上座。镇学山长也是镇里名孚众望者,其社会地位在一般塾师之上。
  民国时期,教员的社会地位,中学与小学有别,同为中小学,省立与县立又有所不同。民国16年至26年,教员工资丰厚,为人民所羡慕。民国后期,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教员工薪所得难以维持温饱,经济地位一落千丈,从而影响至他们的社会地位,教书职业渐为人所轻视。尤其是保学教员,月薪常保长侵占,且时有失业之虞,地位最低,备受压抑。当时人们常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头世造多了恶,该世教保学,不是住祠堂,就是住庙角。”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从各方面关心照顾教师,尊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各项政法运动都有吸收各级教师参加,对符合共产党员条件的教师及时吸收其入党。但从50年代后期开始,党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1957年寒假,上顿渡教师集中参加“整风、反右”,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不少小学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有的被开除公职,下放劳动,有多被当作“黑帮分子”“牛鬼蛇神”挨批受斗,1978年后改正错工时的“右派分子”,平反冤、假、错案,从1985年开始全国统一以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此后每逢教师节,都隆重庆祝,并广泛开展尊师活动。教师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教师政治待遇相当于国家公务员。
   第三章教育管理
   第一节机构
  1985年8月,撤销各乡、镇辅导站,成立教育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乡、镇管教育领导担任。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教办”。“教办”设有专职主任、副主任、会计、出纳和小学语文、数学、思想品教育辅导员。1986年7月,中小学实行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体制,规定:乡分管,以县管为主。教育经费,县乡共管,以乡为主,国家下拨经费包到乡。
  1990年重建立教育辅导站,站长由教办主任兼任,站内除原设有语文、数学教学辅导员外,又增设了小学品德课、自然课教学辅导员。
   第二节经费
  教育经费来源有以下渠道:财政拨款县(市)所属学校的经费以县财政负担为主,国家财政每年给予适量补助。乡村办学经费,一般由乡村财政负担,国家适量给予补助。在财政体制改革以前,上顿渡镇统的财政拨款均属于国家财政,实行统包统支、按期拨款。1994年财政分税改革以后,国家财政拨款主要适量补助学校的办学经费。
  1999年,省人大常委会修改了《江西省义务教育经费筹措和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义务款育经费(包括教师工资)由县政府统一管理。2000年,省政府明确规定,从当年起,连续三年省、地、县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按同口径每年搞高1个百分点。
  教育税费1986年,县(市)、乡人民政府按农业税正税附加5%开征教育费附加,其收入主要用于农村教育事业。同时,按乡镇企业、基层供销社和个体工商户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应纳款附加10—15%。从年终检查的情况看,农业税附加、农村四税、城镇三税只收到预计可收数的四分之三左右。1987年,改为按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税额的5%计征教育费附加,所得税税额不再附征教育附加。没有税额的乡镇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按产品、商品销售收入或服务经营收入计征。乡镇所属企业在税前利润10%中筹集补助社会性开支,其用于教育部分不低于30%的比例。1986年起,县以上城镇按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税额计征教育费附加率1%(不含按省规定交纳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单位)。1989年,教育费附加率增至2%。
  1992年4月7日,省政府批转省教委等部门《关于统筹乡村两级办学经费的报告》,规定:
  (1)依据《江西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由乡级人民政府按规定提取的乡镇统筹费,用于乡村两级办学经费的比例可达60%。少数尚未实行统筹费的乡镇,可在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1.5%以内筹集乡村两级办学经费。(2)依据省《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试行办法》,按乡镇企业、基层供销社和个体工商户的产品锐、增值税、营业税应纳税款附加5%用于教育,基层税务部门要及时足额征收。(3)乡村两级办学经费是农村教育事业经费的重要补充。乡镇统筹费(农村教育事业附加)用于本乡范围内乡村两级的教育事业,主要用于民师工资补助,弥补正常公用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
  1994年11月,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江西省义务教育经费筹措和使用办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府拨款的增长比例,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的1.5个百分点,保证公办教师工资和属政府支付的民办教师补助按时足额发放,按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年增长,并规定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1)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2)国务院规定开征的教育费附加。(3)用于义务教育的附加费。(4)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和校办产业、勤工俭学、社会服务收费中用于义务教育的部分。(5)社会捐赠、教育集资、增长率基金和救金中用于义务教育的部分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用于城市中小学校舍维修部分。国务院开征的教育费附加为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教育附加和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应纳税额的3%交纳的教育费附加,由税务部门随同正税同票征收。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由县级人民政府按照乡镇上一年农民人均收入。
  1987年,教育事业费比1986年减少。民办教师转编的和大专毕业分配来校任教的个人经费难以落实,不少地方个人部分正常开支和奖金无法保证。教育经费渐趋紧张。
  1988年,财政安排的教育经费计划指标占经常性财政收入的26.21%,比例有所下降。
  1989年—1995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的加大,教师人数的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支出日趋增多,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教育经费日益紧张,公用部分的经费开支则主要由学校收取的学杂费等收入来解决。
  2000年,随着人头经费(工资、福利、奖金等)不断增加和乡镇财政支出的巨大缺口,教师工资拖欠现象严重,为此抚州地委行署将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纳入县市集统一管理使用。
  1986年,《江西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克扣和侵占、挪用教育经费。同年,省政府规定,乡人民政府教育事业费管理委员会,负责办学经费的乔迁措、使用和管理。乡政府每年要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教育事业费的预决算和收支情况,并张榜公布,接受上级教育和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教育费附加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地方征收的教育费附加按专款资金管理,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提出分配方案,经与同级财政部门协商同意后,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教育部门每年向区人民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告教育费附加收支情况。
  1993年,县(市)财政在拨付各乡镇级财政的往来款中,明确地列出其中教育经费的数额。教育经费的拨付,特别是教师工资的按月发放,各级监察部门要进行监督,并定期检查。
  1995年3月,省人民政府制定《江西省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使用若干规定》,此后地区审计局对全区“三加一税”和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使用进行了审计。县市加强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力度,重点解决农村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和“乡征、县管、乡用”的问题。
  1998年8月以前,中小学预算外收入都是县(市)财政专户储存,从9月开始,乡镇及以下中小学预算外收入实行乡镇财政专户储存。12月,规定中小学一切收费均由本校财务部门负责,非本校人员一律不得向中小学生收费。中小学收取的预算外资金包括杂费、学费、借读费、择校费、住宿费共5项,收取后纳入同级财政专户储存,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中小学预算外资金由本校负责安排使用,不得挪作它用。当地政府和资金管理部门必须按照学校提出的用款计划,及时如数拨付中小学预算外资金。中小学的各种代收费和临时性收费不属于预算外收入,一律由本校财政部门负责保管和支付。收取后必须单独记帐,并严格按照多退少补,及时结算,收支公开的原则管理。中小学所收经费不属于政府调节基金的对象范围。已在中小学收取了政府调节基金的地方,全额返还学校。财政、物价、教育管理部门对中小学收费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从严查处中小学乱收费现象和挤占、克扣、挪用中小学经费的错误做法。
  1999年,在所属中小学实行“一证、一卡、两公开、四统一”的管理办法。一证,即所有中小学都要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凭证收费:一卡,即各级中小学要坚持“收费卡”即统一收费时间,统一收费项目,统一收费标准,统一使用省财政厅印制的收费收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每学期开学前,都向社会公布中小学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张贴《关于规范中小学收费办法的公告》,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严格收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2000年,推行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学校财务零户统管。即财务集中管理,账户统一设置,学校取消会计岗位,只设一名报帐名,学校一切收支均由区“教育专柜”统一办理。会计集中核算,档案统一管理。人员集中审核,工资统一发放,教师工资由银行全额代发。收费集中缴存教育专户,支出统一均衡拨付。,资金集中安排,政补统一调拨。这一改革,精减了中小学行政人员,规范了收费行为,也遏制了一些单位到中小学乱收费、乱罚款,资金使用得到有效监控,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得到缓解,教育经费运行渠道得以畅通。这种管理办法,一直沿用至2005年。
  中小学收费1986年,全区小学、补中继续按原标准收取杂费。1992年春季开学,中小学增加“实验费”项目,小学每生每学期5角,初中每生每学期1元。1993年9月,规定小学、初中属于义务教育,应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只收取杂费,不收取学费,严格执行1992年省物价局、省教委、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中小学学费、杂费标准的通知》,不得擅自立项和提高收费标准。对确实需要收取的有关费用,必须报县人民政府或物价、教育、财政部门批准,方可执行,并且开具收据。学校所收取的杂费、学费必须纳入预算外统一管理,专户储存,不准设小钱柜。学费、杂费收入保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补充公用经费,不得用于发放教职工补贴、奖金等有关个人的开支。翌年,根据省财政厅、物价局规定,各校一律停收差龄费、插班费、建档费、调档费、绿化费、课桌椅财产押金、折旧费、课本周转金、转学费、军训费、建校集资费。
   临川各中小学历年学费收缴标准
  1996年开始,抚州地区教育、物价、财政三部门每年都对中小学收费标准下通知,以规范收费行为。2000年,临川规定:(1)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收取标准,小学:乡镇及农村26元,城镇(除临川市区、含工矿区,不含其他乡镇,以下同)31元,临川市区(含上顿渡镇,、不含其他乡镇,以下同)36元;初中:乡镇及农村36元,城镇47元,临川市区52元。盲、聋、哑、弱智等特殊教育学校(班)杂费按补中收取标准执行。(2)借读费每生每学期收取标准:凡户口不在本市、县(区)、乡镇的小学、初中学生,确需异地借读,应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批准方可借读,并按规定向学校交纳借读费,小学:乡镇农村70元,城镇90元,临川市区120元;初中,乡镇及农村80元,城镇100元,临川市区140元。(3)住宿费(每生每学期),一般学生宿舍:小学2l元,初中40元;公寓式管理的学生宿舍:小学3l元,初中80元。(4)中小学代收费项目应严格限定在必须由学校统一购买的课本、作业本及电教教材范围内,学生个人学习、生活、娱乐用品,学校和教师不准统一收费收购。所有面向学生发行的教学用书(含各种辅导材料和电教教材等),都要限定在地区教委发布的用书目录之内。中小学不得擅自扩大代收费的范围。(5)其他收费(水电、搭膳、小学附设学前班、电教实验等收费),仍根据原出台的标准收取,不得调增,待新的管理办法下发后按新办法执行。
  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加强收费管理,切实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落实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乱收费问题,确保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教财[20l4]7号)精神,江西省从2005年秋季开学开始,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2008年9月开始书本费也全给免了。
   第七篇考试
   第一章清代考试制度
   清沿前制,实行科举考试,其层次可分童子试、府试、镇试、会试、殿试。
   童子试:每年二、三月在本县举行,由知县主持,录取者为童生,童生第一名为案首。
   府试:府试在抚州府举行,凡府属各县的童生均可参加,录取者为儒学生员,俗称秀才。
   镇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秀才在省城参加考试,录取者为举人。每一名叫解元,正额叫举人,副额叫副榜。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各省举人都可应考,考中者叫贡士,每一名叫会元。
  殿试:又称庭试,在太和殿由皇帝亲自主持。限得贡士资格的人参加。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均赐进士出身,三甲均赐同进士出身。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再令各省、县从速改为书院学堂。当年7月,学部对考试制度重新规定:①京师大学堂及予科各省高等学堂,优级师范之会试,由学部主持。②各省中学堂之会考,由各省校部主持。③高等小学不会试,由校学习会同地方官派员鉴试,考试合格者,除发给文凭外并按科学制度奖给进士、举人、贡士、秀才之称号。
   第二章民国时期考试制度
   民国初年,废除清朝科举考试制度,实行新的考试制度。中小学考试制度有月考、学期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等。
   月考:每月结束时举行的月测验。
   学期考试:每个学期结束时举行的考试,当时有春秋两个始业,学期考试可决定升留级。
  毕业考试:中小学修业期满举行的考试。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不合格者发给肄业证书或留级。民国21年(1932年)临川县奉令把毕业考试改为会考制,集中在县城举行。民国23年奉令取消会考制,恢复毕业考试制。升学考试:由各校自行招生、出题、评卷、录取、有时几个学校联合招生。
   以上考试均为闭卷考试。
   第三章新中国成立后考试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项考试制度有所改革。增设了平时考试、期中考试和学年考试制度。平时考试由各校自行安排,不作统一规定。期中考试为学期结束评定成绩提供参考;学年考试由于废除了春季始业,学生升留级不再以学期考试成绩而以学年考试成绩来决定。此外,对升学考试作了较大改革。大专考试由教育部统一命题,集中于地区所在地考试,由省统一评卷录取。中专和初中升高中考试,由地区教育局统一命题,印卷、评卷、录取。小学升初中考试,由县文教局统一命题,印卷、评卷、录取。
  “文化大革命”期间,把各种考试斥之为对学生的“管、卡、压”,从而废除闭卷考试,推行开卷考试,废除升学考试,采用“推荐制”这就是小学升初中,由生产队推荐,大队批准;初中升高中由生产队推荐,大队审查,公社批准。对各学校的学年考试升留级,需要领导、家长、教师、学生“四满意”,往往统统升级,“皆大欢喜”。
  1973年,大专院校恢复招生,但取消统考,采取“推荐与考核相结合”。招生指标分到县,对象为下镇插队知识青年,由知青所在生产队,公社层层审批报名资格,由县集中进行考试,县革命委员审批。由于“四人帮”干扰,文化考试流于形式,送到大专院新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1977年全面恢复升学考试制度。大专院校招生考试录取制度和办法基本上与“文化大革命”前同。中专由省教育厅(省教委)或地区教育局命题,印卷、评卷、录取、初中升高中由地区教育局命题、印卷、县文教局评卷、录取;小学升初中由县教育局命题、印卷、镇(镇)评卷、录取。各级学校恢复正常考试制度后,除学年、学期中考试外,还有一些辅助性考试,如单元测验、阶段性测验、竞赛性考试、模拟性考试等。而各科考试频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
  2000年恢复了会考制度,实行“3+X”考试制度。
  2001年将高考日期由以往的7月7日—9日提前为6月7日—9日。

知识出处

上顿渡镇志

《上顿渡镇志》

出版者:中共临川区上顿渡镇委员会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胡雨龙
相关人物
吴胜和
相关人物
黎水亮
相关人物
邱义泉
相关人物
李盛光
相关人物
花惠萍
相关人物
黄振藩
相关人物
王光辉
相关人物
吴国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临川第二保育院
相关机构
临川一小
相关机构
临川第二小学
相关机构
临川五小
相关机构
河西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上顿渡镇教办
相关机构
河东乡教办
相关机构
河西乡教办
相关机构
河西辅导站
相关机构
临川一中
相关机构
临川二中
相关机构
临川十六中
相关机构
河东初级中学
相关机构
河西初级中学
相关机构
教育管理委员会
相关机构
教育辅导站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上顿渡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