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艺创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顿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27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文艺创作
分类号: I04
页数: 14
页码: 230-243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江西省临川地区的文艺创作。
关键词: 文艺创作 上顿渡镇

内容

第一节文学创作
   历来本镇籍文化名人甚多,有一批古典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上顿渡镇兴起了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逐步建立了一支以业余创作为主的文艺队伍,涌现不少文艺新秀,文艺创作事业日趋繁荣。诗歌创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活跃,突出的作者代表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延安文艺学会会员,抚州市丈艺学会顾问邓全恩。
  邓全恩,男,汉族,1945年7月生,上顿渡镇西邓村委会人。1964年9月至1968年7月就读江西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学生班级辅导员、系(场)团总支书记,校刊和《学报》编辑等职。此间,常在校办刊物、《江西日报》、《南昌晚报》等发表文学作品,并与同事合著《周恩来同志在中央苏区的故事》,该书于1979年由江西人民出版杜出版发行。近几年,诗歌、摄影等作品分别以优秀创作,入选中华诗词学会编辑出版的《诗词艺术中的伟大祖国》、中国报纸副刊学会与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编辑出版的《胜利之歌》及《和谐礼赞》、中国延安文艺学会编辑出版的《全国优秀诗词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的《中华当代美德诗选》、中国书画研究院编辑出版的《荣辱杯·当代书画名家艺术典库》等诗词、艺术专集,原创格言入选中国国际文化、人民日报、红旗、中国文史。中央党校、中国图书、长安等出版社出版的《中外哲理名言》(中英文对照)、《中华名人格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优秀格言选集》、《八荣八耻箴言录》等多部大型格言典集。2007年与中国作协会员万斌生、龚顺荣合著《临川古今孝廉故事》(中国文联出版杜出版),2008年完成专著《临汝诗谭》(中国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事迹入选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出版的《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大型辞书。
   第二节艺术创作
  上顿渡镇境内音乐创作早期以民歌为主,都是群众集体创作。民歌节奏明快,清新活跃,地方特色鲜明,乐器有胡琴、笛子、唢呐、锣鼓,逢年过节,婚嫁丧葬,玩龙灯,迎庙会,都有固定的曲调,流传至今。舞蹈创作民间历来盛行狮子舞、龙灯舞,玩采莲船,蚌克舞等,这些民间舞蹈纯属自乐而已。
  美术创作成就颇大。民间美术大量见之于建筑物和民用家具上,祠堂、庙宇、牌坊、亭阁和豪富民院无不雕梁画栋,大门雨棚下雕有花草、禽兽和人物,构思严谨,刀法老到,色调淡雅,制作精巧,神态活现,集绘画、雕塑艺术之大成。新中国成立后,业余美术创作活动更趋活跃,产生了一批形式多样的好作品。主要人物有范如之和傅世林。
  范如之于1939年10月出生在临川上顿渡镇港下范村。17岁考入武汉电力技工学校当了名铣工,这段时期,结识了时任武汉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当代著名画家周韶华先生。周先生对范如之的画十分赞赏。其后,范如之拜周先生为师,开始系统的美术创作,并先后多次在《黄石日报》、《湖北日报》上发表美术作品。22岁时,范如之应征入伍。这期间,范如之的绘画水平有了快速提高,作品先后在武汉军区《战斗报》、《解放军报》发表。1966年,范如之复员回到老家临川,在县文化馆做了名专职美术干部。改革开放后,范如之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文化馆站的重建工作,参与并主持了原临川县32个乡镇场的基层文化站的组建工作,创作了上千张书画艺术作品。绘画基本功练得比较扎实。数十年的艺术生涯,让范如之有所感悟,他觉得绘画要走自己的路,画自己熟悉的事物。如之对牛情有独钟,让他梦牵魂绕的是那无法摆脱的浓烈的牧童情结。因此,他把画位定在“牛”上。为了画好牛,他坚持每日子时起床作画,隆冬酷暑,从不懈怠。为了观察牛形,把握牛神,当时已过天命之年的他时常骑着一辆自行车,重归故里,再执牛绳,每日速写不下百篇。二十余年来,范如之专攻画牛,风餐露宿,不畏乡道泥泞,不顾蚊叮虫咬,蹲牛棚,下田头,朝随村童放牧,晚伴老农夜话,足迹遍及赣东的山山水水,画本盈箱满架,废稿汗牛充栋。对传统的书画艺术,他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将简笔人物、山水与大写意花卉等诸多技法巧妙地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手法画牛更是堪称一绝,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范如之的名字已被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及中国当代书法家名人录。范如之性情豪爽,醉后画牛,风味独特。1995年,“范如之画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新华日报》、《南京日报》、《金陵晚报》、《扬子晚报》、江苏电视台等各大新闻媒体作了报道,一时间金陵南京刮起“牛画”旋风。1997年是牛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院,由当代著名书画大师范曾先生题写展名的“范如之书画展”隆重开展,首都各大媒体纷纷对范如之“牛画展”进行报道。《人民日报》发表了《“江南牛王”范如之画展在京引起轰动》的文章,称“如之先生笔下之牛,形神兼备,呼之欲出,堪称一绝,画界誉先生‘江南牛王,再恰切不过。,,先生有自题诗一首:“风里岁月雨里天,风雨牧牛五十年。吾学牛犊不怕虎,画到白首自成仙。”诚如斯言。
  “千重云树万重山,倒卧横眠任我闲。此景画图收不得,谁言身在画图间。”北京展览归来,范如之没有自满,继续在漫漫艺术之路上探索求变。如今,每天吟牛诗作牛画之余的范如之会特意留一些时间来作画马、画鸡。如之说,中国牛太厚重了,马、鸡则比较奔放,可以舒展胸臆,可以对我的笨重的牛画作一些融通变法。2009年,范如之准备到中国美术馆去举办第二次个人的水墨牛画作品展。展望2009年中国美术馆的画展,范如之先生说:2009年又是一个牛年,我刚好满七十岁,我想我的作品会比12年前有一些突破的。
  范贤儒,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会员、华夏民族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特约撰稿人、一级作者,先后出版撰写《农谚浅释》、《二十四节气浅释》、《可爱的家乡》、《风雨同舟》、《谷雨诗集》、《老年顾问》、《崇仁县政协志》、《乐安中心县委史料》、《崇仁县组织史》、《漫漫人生路》、《林苑追忆》、《诗歌百首尝析》等。
   先后在全国和省以上报刊发表、出版诗联5篇,散文7篇,纪实文学8篇,杂文5篇,论文8篇。其中获奖作品15篇。
  傅世林,男,汉族,1946年12月出生,临川区上顿渡河西乡人。现任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海南美术家协会理事、海南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曾任海南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工作室副主任、美术系系主任。1964年至1968年在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1969年至1970年在崇仁县文化馆任见习美术干部,197l年至1981年在抚州棉纺织厂工会任美术干部,1981年551986年在抚州地区科学技术协会任美编,1986年至现在在海南大学艺术学院,任讲师、副教授。多幅作品在《美术》、《中国书画》等刊物发表,并为“中国画研究院”萧红纪念馆、青岛博物馆、澳大利亚等博物馆收藏,还为香港、台湾、日本、俄、美、澳、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人士收藏。2001年8月在青岛,由海南大学、青岛市文联、海南省美协、青岛市美协、海南大学艺术学院,举办了《傅世林、陈桂香画展》。2001年7月,《涛》参加中共中央统战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展览。2001年1月《乡音》参加浙江省浦江当代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1997年4月,《恋海者》获中国书画研究会大展一等奖。1997年10月《涛声》获泰国曼谷、东南亚现代水墨名家金奖。1996年8月应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院长B·U科柯诺教授邀请赴俄进行交流,并在圣比得堡举办《傅世林画展》。1996年《博浪图》于菲律宾、马尼拉获国际文化交流精英奖。1989年《话苍桑》获全国书画一等奖。1984年《烽火少年》入选全国第六届美展。
   第三节作品选录
   我那个小城
   陈青峰
  朋友,你一定听说过临川这个地方吧?这里曾孕育过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导宋词于先路的晏殊、晏几道等光华四射的灿烂群星,历史早给我们这里下过结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眼下“才子之乡”这个颇有灵气的名字,又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叫得呱呱响。有一种近似神话的传说:只要来临川转一圈,傻子也要灵三分。这虽然有些夸张,但近年来,全国包括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在内有许多家长通过“后门”送孩子到我们这里来“留学”却是事实。
   我是临川人,不愿意多说故乡出了名的事,免得授人与柄,说我夸耀,我只想给大家说说临川县城。
  在我孩提时候,这个小县城于我是十分神秘的,有如大人们常讲的北京、上海一般遥远、辉煌。我出生在一个藏在山旮旯里的小山村里,七、八岁时父亲第一次把我接进县城,就如同刘姥姥初进大观园,羞怯而好奇。一个人出屋,沿着一条凹凸不平的土路进了街,正是这条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寂寂地、空荡荡地从家门外仄过,上面辚辚地蹒跚着马车,踽踽地行着农民。
  其实,那时的小城不过是个集镇,与江南所有的水乡古镇一般,沿河东面只一条街,两旁缀满了古老的店铺,间间简陋,仿佛是一首古朴的小诗。
  沧桑巨变,人事浮沉。许多年后,我有缘份在小镇工作,对小镇的概貌可说了如指掌了。老街依然如旧,但看起来却象一把短尺,孤陋地插在不起眼的角落。两边,摆满了小摊几,杂乱地夹着道,使老街平添了许多乡村集市的情味。
  大体说,全镇现有四条街,成开字形,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安适地睡着,自东向西边的桥头,连结成一条柏油街,月夜也车水马龙;与之并行的后起之秀建设路,从老街身边蓦然横过;在建设路交接的龙津路,笔直舒展,恰与老街并行,横贯南北,两边集聚着四、五层楼的崭新建筑。夏天,不用撑伞遮阳,两旁的风景树,交接成巷,浓嫩口茵,一抬眼皮,就能摄入一抹浓浓的绿色。
  镇子的西面是小河,河中心有个小岛,岛上绿树成荫,花香鸟语,水声潺潺,那是新建的中洲公园。每到热天,我常去游泳,真是烟波秀色,美不胜收。
  龙津路旁边,近来新建一座大型的农贸市场,叫做“农村大世界”,喧闹至极,是个名符其实的大世界:鱼肉蔬菜,南杂北货、土特产品应有尽有,在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落里,陈列了大城市所有的新式日用晶,,象万国旗,七式八样。色彩浓浓的市场里,人头攒动,举目一望,却不再是一片“蓝色的蚂蚁”了。尤其是姑娘们,打扮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头,袅袅婷婷,美得耀眼。
  然而,生活在这千年古镇上的居民最津津乐道的是“王安石下马拜荆条”、汤显祖赴京赶考”等才子的故事。也许是受前人的熏陶,临川人历来“风流儒雅,乐读书而好文辞”,高考十年来有八千多名青少年考取大学,五十多名少年进入全国重点大学少年班,居全国榜首。小城的一、二中就是才子的摇篮,为古镇增辉,小城添色。
   行文到此,我想,我们的小城实在太美了,正如一首咏叹小城的歌中所唱:“看似一幅画,听象一首歌。”
   (载1988年9月30日《南昌晚报》)
   仰视文塔
   站在海边,我不看眼下波涛拍岸,总会眺望大海远方,那里水天相连,碧蓝深沉。
   站在山峰,我不看脚下谷壑万千,总会平视峰峦叠嶂,那里云雾绕峰,浮云飘移。
   因此,也未曾用心去触摸仰视的感觉。
  那天,突发奇想,心生仰视高大建筑之意念,迅即邀朋友开车游览市区。每每高大建筑之下,举头仰视,却未撩发惬意之情,得来的只有压迫之感,缘由灰砖灰墙灰色天空,让人心情灰不溜秋。赶快出城,驱车直奔临川城区的中洲公园仰视文塔去,换换心情。
  临川中洲公园坐落在从城旁而过的宜黄河中,是个弹丸小洲,其外形为船形,四面环水,树林茂密,风景迷人。此洲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很早以前,有个仙人到江西云游,一日他驾着一叶小舟,沿宜黄河北下,一路游览山光水色,颇为惬意。不料行至上顿渡河心,小船突然搁浅,怎么撑也撑不动,仙人冷笑一声,从头上拔下一根荆簪,吹口仙气,喝声”变”,把它变成扁担。他拿着这根又长又粗的扁担插入水底,使劲撬船,撬了很久,小船仍躺在河心一动不动。仙人一怒之下,弃船登岸走了。不知过了多少年,这只小船变成中洲。据说洲下有根金扁担扛着,水涨洲高,水落洲低,不论发多大的洪水,中洲总是浸不着。当地民谣曰:”中洲中洲,仙人弃舟,水涨船高,永不浸洲。”其实不然,此小洲以前在雨季水涨时有被淹的历史。因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临川县的决策们为将此弹丸小洲改建成一个水上公园,让群众有个休闲好去处,发动全城的机关干部、城镇居民、企业工人在枯水季节岸上挑土、河中捞沙,将小洲加宽加高,建成了面积约5l亩的中洲公园(也称水上公园)。此后中洲公园人气渐旺,特别是2ll4年以后,上洲游玩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只因为有文塔落成。
  是日,上得洲来,直奔塔下,只见秀丽的临川文塔耸立洲头,为中洲公园主景之一。有人为之喝采:舟车者,遥望之,一塔园中,碧波倒影,深显龙津之灵气,才乡之秀色;游览者,登高之,一河两岸,风光无限,深悟汤翁”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之底蕴,更思抚河之滨万魁塔,遥相并峙。似有昭告:临川文化,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碰巧那天塔门洞开,游人如织,童叟皆鱼贯而入,登塔远眺。我却未迅即登塔,而是围塔仰观。文塔全仿宋风格,塔基占地12ll多平方米,塔高五六十米,八面七层,塔角挂铃,壁内折上楼阁式,砖木结构,塔身四周嵌有《临川四梦》剧情石雕。塔名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题写,同时书有唐'四杰7之一王勃《滕王阁序》”光照临川之笔”6个大字。
  那日游玩,正逢阴天,乌云低沉,大雨欲来;塔下举头,仰视塔身,塔顶高耸,刺入云端;风吹云飘,塔铃叮当,云绕塔峰,时隐时现,如入仙境,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笔者顿悟,仰视物体,更显雄伟,全凭心境。只有用心触摸仰视的感觉,才会用心欣赏映入眼帘的美!
  游玩中偶遇一当地老者,问其当年建塔为何?他告知,曾有人分析上顿渡(临川城区)的地形:南有宜黄河、崇仁河、抚河等在此汇入长江和鄱阳湖,西北有环行山脉挡住西北风,”山环水抱必有气”,使得临川成为聚集人才的风水宝地。也曾有风水先生说,该镇”要有一座塔镇住,才会旺”。
  不知是否巧合,在文塔建成后的3年里,上顿渡”旺”了起来。这股”旺”气源于上顿渡镇辖区内的两所中学一一一临川一中和临川二中。这两所外表平常的学校,连续几年高考升学率全国全省几乎无校可媲美,连深圳市高级中学、湖北黄冈中学这样的全国名校都前来取经。每年高考揭榜后,国内许多知名媒体记者云集文塔脚下,目光聚焦在这个不知名的农业小镇,将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及其所在的上顿渡镇,一次次卷入舆论的漩涡。
  在塔下,又见几名说普通话的中年妇女,她们点燃几柱香插在塔前,双手合一,口中念念有词,朝拜文塔。后得知,她们都是外地慕名而来陪读的”孟母”。今年高考临近,她们相邀来文塔之下朝拜,为儿女祈求点才乡之灵气,企盼儿女金榜题名。此举据说已成为陪读”孟母”的“必修之课”,她们个个抱以虔诚之心,宁愿信其有决不信其无。
  想起老者回答建塔之因总觉生疑,后来详阅《临川文塔碑记》才得知建塔真正之初衷:2ll1年,临川区委、区政府应市委、市政府”创文化名城”之号召,顺临川之民意,决定对中洲公园高起点、高品味规划建设,使之成为一个景观更加优美,体现临川文化特色的休闲胜地。于是,有智者倡议,立一新塔于龙津之滨以文兴塔,以塔载文,既纪念临川先贤,又激励才乡后人,且改善城市形象,更提升人文环境。此议一出,应者云集,临川文塔便在4ll万的募资中开建,2ll4年美塔立中洲。近期,临川又投资巨资改建中洲公园,定位是:休闲、健身。在原有基础上扩宽25亩,使其为75亩。巧的是,且有在建的龙津大桥从中洲北端穿过,桥中段设引道进入洲内。公园南端以娱乐健身为主,拟建活动场所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北端结合临川文塔示临川文化,拟建仿宋结构的服务中心和临川名人馆,四周重建防洪墙以御洪水侵袭,今年6月竣工。届时的临川,上有文塔,上塔进贤,掌临川之文兴;下有万魁塔,下塔守锁,掌临川之财旺。塔、园、城相得益彰,“乐诗书而好文辞”的才子之乡,必将更加文风鼎盛,繁荣富强。
   临川赋
   邓全恩
  临川居赣之东部,洪州近邻,处星空之分野兮,属牛斗之墟。地势由南而北,趋鄱湖而倾斜.汝水纵贯,山川融结,控闽粤之冲要;两水绕郭,五峰镇城,酌诸府之“乐区 ”。王勃《序》曰:“光照临川之笔”;陆游诗云:“我行万里跨秦吴,此地固应名二绝%
  斯地者,兆基上世,奥壤名区。出土绳纹陶片石镞斧,先人生息兮添佐证。夏禹时,地属扬州域,春秋战国吴、越,楚,秦汉九江,豫章郡。永元八年(96年)置临汝,孙昊太平初(257年),临川设郡治。赣东中心兮星拱斗,人文厚重兮古临川。灵谷盱江两秀凭,十景诗山缅谢客①。孝义遗迹传千秋,临池卧冰晋王祥。金山拔地浮碧寺,妙觉幽邃近水边。青莲峰麓日月泉,冽芬兼擅七中论。晏、王诗题金栀园,裴君作台拟岘山。烟波江上宋石桥,丰姿依旧要津间。灵芝山旁文昌里,香南峰侧玉茗堂。玉隆别境第一宫,圣若教堂位前三。君不见,客家迁徙糅方言,临川音系9语化石。
  斯地者,山明水秀,地大人庶。北接江湖之脉,南冲岭峤之支,上无童山兮,下无浊水。《府志》说:“环郡数百里,有田可耕,有井可凿,有山可采,有水可渔”。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祸患;川泽衍沃,翳野而农桑,永嘉东迁,衣冠多所萃止。白浒瓷窑起隋唐,釉质光洁远俏销。茶栈酱园酿酒坊,绸庄米行渐成形。民重实际,精明缜密,贾货骈肩,豪华接袂。“翠幕管弦三市晚,画堂烟雨五峰秋”,此乃临川自古之繁华。
  斯地者,文献之邦,才子之乡。崇礼尚文重教,儒生自强不息,耕读传家兮,冠冕一路。右军墨池抚河滨,俊逸一千七百年。康乐宝应译《涅粱》,红泉碧涧留绝唱。仙坛楷书翰墨魂,文昌溯本追颜鲁。利民均水戴叔伦,似把异乡当故乡。放翁山阴道上来,淳熙济困勇弥灾。延巳、庭竖,范成大,朱熹、孝祥、刘克庄,卓吾、霞客、蒋士铨,……官宦升迁贬谪,骚客游览恋居,名士难胜数。更有列宿乡贤,古韵悠长留遗风。宋时神童晏同叔,一代贤相兼词宗。曾巩明道文俊杰,兴鲁书院驻胜迹。熙宁变法“三不足”④,独守千秋兮王荆公。小山词令殊之右,婉妙清新若天成。“月落庵前梦未回”,饶节诗僧第一人。悬壶济世陈良甫,《大全良方》妇锦篇。彪炳《四梦》惊寰宇,文同日月兮汤若士。陈罗章艾四才子,妙联巧对传口碑。奉国罄心李穆堂@,妻孥铜饰廉副实。近代学人李梅庵@,教坛一帜高徒众。乃至于现代,傅烈。大庆、李井泉,一生执著只求真。毓泰,丁渝,邓从豪,理化学界探高深。国恩、涤非、盛中国,文坛艺苑绽新花。至方今,唐宋文章存余韵,地方戏曲孕新篇。属年高考均报捷,临川才子遍天下。
  形胜冠江右,才气名五洲,雄风吾辈重振,惊鸿三十载。进入新世纪,不辱新使命。树立科学发展观,抓住战略机遇期。建材、铜业为主导,新兴产业起北坪。。打造文化生态城,创建文明后花园.征途漫漫,惟学无际,区府上顿渡,俨然一学城。人本理念素质先,南北名校十其一@。牛杂藕丝诸名菜,迎接五湖四海士。和谐兴邦巧营运,教育立区铸辉煌。星棋乡镇,明珠璀灿,赣抚粮仓,神州瓜都,荷莲映日,桔花飘香。重视“三农”,凝聚力量,发挥优势,调整结构,以时俱进,温馨小康。中心城区重规划,天兰水清遍芳草。橡胶坝@,势空前,凤岗河畔,穷眄高厦竞争妍。二十里抚河增辉,三千亩梦湖凝碧。四十项民生工程,“十一五”全面铺开。沪瑞,银福高速网,向莆开启新希冀。对接长珠闽,融入“海西”区。八面之衢绝蔽壅,如虎添翅展鹏程。
  城市沿革:临川区,面积2121平方公里,人口108万。汉和帝永元八年(96)置临汝县,三国孙吴大平二年(257)建临川郡,郡治设在临汝县。……95年临川县与抚州市合并,设立临川市(县级市),2000年抚州地区撤地设市,临川市改临川区。现工业已形成食品酿酒、机械,化工,饲料、建材等几大支柱产业;农业已初步形成西瓜,花木,药材等主导产业,且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四个著名的“西瓜之乡”之一。
  注释:①谢客、康乐:谢灵运,人称谢客,袭封康乐公,南朝宋诗人,任临川内史期间,曾开辟灵谷峰十景。②七中论:宋苏轼称临川日月泉为:“天下温泉有七,汝水其一也,。③临川音系:有关学者称:临川音系“可以作为民族迁徙和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来研究”。④“三不足,,: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⑤李穆堂:李绂,清康、雍、乾三朝元老,遭诬陷入狱,刑部抄他家时,发现其妻室的发簪都是铜的。⑥李梅庵:李瑞清,出生于清末,诗、书、画皆精,张大干、胡小石等均为其门生。⑦北坪:抚州北站、展坪工业园区。⑧南北名校十其√:临川一中被评为“2006—2007中国十大名牌中学”之一⑨橡胶项:横跨抚河的一项景观工程。
   (作者系西邓村委会人,此文原载2ll8年3月28日《江西日报》井冈山专栏、《抚州文史》总第4期等报刊)
   邓全恩词九首
   念奴娇.烟波古临川
  抚河澄碧,阅尽千秋事,举旌英卓。古墨池临川胜迹,更有诗山灵脉,麻岭仙坛,栀园题咏,拟岘民安说。金峰观晚,荆公曾几归躅。桥堍名日文昌,宋行历代,才智均萌茁。心学瑰奇崇陆氏,四梦汤翁佳作。且赣粮川,橘林千顷,荷桑妍南北。如斯风物,后人常勖求索!
   满江红.赣东红色遗迹
  融结山河,临川域、控承闽粤。广昌路,瑞金毗近,攻防未歇。日照康都筹大策,铁围告破观重獗。战两陂、歼敌整三师,歌连捷。红土地,多英杰;革命史,真威烈。赣东周边地,众勋高节。洵口角亭赢一项,击狙高虎嗟溅血。左倾盲、失利望长征,新功业!
   沁园春.才乡抚州
  烽火中原,客籍南来,越楚汝江。两千年演进,人繁土沃;右军康乐,初拓文昌。草圣齐趋,老庄告退,颜戴冯公再气昂。夫桑梓,有子正撰志,泰伯陈邦。宋时临汝书香,令历代名士竟自强。在神宗前后。,三人入相;诗文八魁,独占其双。纬地三心,经天四梦,近世科坛又韫芳。看今日,众风流学子,驰誉才乡!水调歌头·筹策会群贤
   形胜冠江右,才气九州巅。雄风吾辈重振,打造丽临川。四十民生项目,突出文明生态,产业勃兴先。今日周边地,鏖战遍尘烟! 橡胶坝,衔远景,势空前。凤岗河畔,穷眄高厦尽芳妍。汝水梦湖凝碧,体馆文园竟秀,两校铸新篇。城市巧营运,筹策会群贤!
   桂枝杏·新世纪圆梦
  豫章东翼。立郡治临川,推溯三国。斯地人文厚重,诗书殊极。宋时首辅千秋业,至明朝,玉茗情炽。古桥英姿,长河堪叹,烟波春色。忆往昔,豪情在臆。更政畅风清,上下齐力‘。生态城区科教,创新同识。康村促建三农旺,主攻工业庆初克。又添高速,通疆铁路,梦圆今祚!
   永遇乐·北京奥运
  梦想成真,北京奥运,万众期候。圣火祥云,文明承接,华夏风姿秀。时空超越,沧桑往事,侪辈几曾深究。想当初,环旗属下,长春一人拼斗。红星初照,和平方略,故国天翻地覆。三十年来,鼎新革故,特色弦歌奏。村兴巢筑,全球盛会,申办功成业就。喜今日,龙腾虎跃,体坛竞茂。
   满江红·汶川大地震
   (一)
   天府家园,刹那间;山崩地裂。死神逼,汶川绵竹,九州痛彻。道路阻断通讯没,碎楼流淌苍生血。党中央、凝聚国民心,坚如铁! 荧屏内,人悲咽;幸存见,皆含悦。灾害成命令,四方情切。大爱无边惊世界,一丝希望休言别。看三军、救险又雄飞,真英烈!
   (二)
   众志成城,抗天祸、风标社稷。要挺住,坚强活下,重光在翌。血献汶川皆志愿,款捐巴蜀今宵亿。只盼着、同胞那心田,滋春色! 八级震,为罕极;夷灭地,何惶惑。上下心一致,唯吾中国。多难兴邦民不屈,庄严举悼人未息。昂起头、再建绚家园,尽全力!
   (三)
   挽日回天,多少事、救援情蹙。惜生命,万家破碎,长歌当哭。余震不断防次险,河流堰塞降悬瀑。只几天、座座帐蓬城,时神速! 对口助,过渡屋;心理护,初生犊。一方临急难,八方躬鞠。海纳百川弘协作,自强不息人诚服。大中华、团结一家亲,长城筑!
   遥想同学少年
   吴大德
  望着玻璃板下一张已经变黄的1966届高中毕业部分同学合照,“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压片题字,一下子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40多年前的中学时代。昔日在临川县中学求学的情景,犹如电影般一幕幕重新展示在我的眼前。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对母校最眷恋、最感激的心情,写下这一篇深深铭刻在我心中的青春记忆。
  重教兴学,勤学苦读,自古以来就是誉有“才子之乡”美称的临川的传统美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尽管很多家庭吃不饱饭,但崇尚读书的临川人还是勒紧裤带,想方设法让孩子上学读书。那时的临川县中学,刚刚创办不久,教学条件,生活条件都非常差。为了改善和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学校提出了自力更生,劳动建校的口号。从小就吃惯苦的临川学子,在老师带领下,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开垦荒地,创办农场,插稻种麦,养猪栽菜,挑砖建房,平整操场,勤工俭学,艰苦奋斗,硬是凭着一双双勤劳的手,不仅使临川县中学的建设初具规模,接受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而且大大改善了那六元钱一月的伙食。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学校仍然始终把教学当作第一要务来抓,同学们仍然把读书当作粮食一样如饥似渴般追求。尽管很累,肚子很饿,不少同学因吃不饱饭得了浮肿病,但苦读和追求上进的精神仍然如炽如火。我最难忘的是那夜自习用的汽灯。现在的学生坐在灯火通明的日光灯下,恐怕会把汽灯看成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可那时的汽灯却是我们夜自习、校联欢的宝贝,是照亮我们前程的灯塔。每天下午太阳刚刚落山,我们各班的值日生都会提前到校工处,等一位老校工将汽灯一盏盏点亮,然后兴高采烈地抬回来,挂在教室的中央。
  那可是我们一天最神圣的义务劳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点也不能马虎。白炽的汽灯光照亮了教室,“汽灯”的“吱吱”声,“沙沙”的翻书声,偶尔夹杂着同学们的小声讨论声,以及老师们到教室巡视辅导的轻轻脚步声,构成了一派紧张而又温馨的读书气氛。这一切的一切,汽灯看到了,它不会说话,但是它可作证,它把一个个埋头苦读的身影定格在窗户和墙壁上。直到晚上9点半下自习的悠扬钟声敲响了,同学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教室,值日生熄灭了汽灯,学校又恢复了宁静的夜晚。但少数此时仍未完成自习的学生,又拿出了自制的墨水瓶小油灯,继续挑灯苦读。因为在那一日只有6两大米的年代,能上中学读书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不倍加珍惜,对不起父母和老师。
  遥想那逝水年华,临川中学的几位老师给我终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映象,也为我以后灿烂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定华老校长是临川县中学的创始人,这位在解放初期当过区委书记的精干年青人,为学校制定了跨入重点中学的目标,培育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敢想、敢做、敢为。记得初三那年,黄校长亲自在6个班从400余名学生中挑选了近4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了初三(1)班尖子班,该班以后又全部升级为高中,为培养拔尖人才,费尽心血,我有幸也成为该班学生。我们都立志要苦读成才,报效祖国。担任我高中班主任的卢国兴老师,年轻有为,是我们学生的偶像榜样。他当班主任非常注重抓好我们学生预习、听课、复习三个环节,非常注重抓好我们学生的教育管理,从两个方面培养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使我们奋斗目标明确,信仰意志坚定,学习自主性强,学习成绩和智力能力稳步发展。还有那饱经风霜的物理老师章上元,那时候虽然追求升学率,但并不是关门读书,而是强调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章老师为配合搞好物理教学,组织学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教我们怎样装配收音机,怎样照相洗相,将我们这些憧憬美好未来的放牛娃一步步带进科学的殿堂,既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实际效果。最难忘的还有吴方正、万承恩、龚淑农等几位语文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和培养,已经进入初三(卜)班的我,虽然面临着升高中的考核,但我仍然爱玩儿时的游戏。一日中午,柳树下蝉声叫个不停,我利用午休之机出去捕蝉,下午到校时已经上课了,我悄悄地进入教室,向正在上语文课的老师鞠了一个躬就回到座位上,不意我隐藏在楼梯下的蝉忽然“知了、知了”地叫了起来,老师气得狠狠批了我一顿,并吟诗一首,以警示他人。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两句:“柳荫树下闻蝉声,手拿竹竿捕大蝉”。事隔几十年,此话仍是我们师生聚会时或不可缺的谈资笑料,但老师教诲,我终生难忘。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我爱上了写作。我稚嫩的作文中,经常会有语文老师大段大段的眉批和评语。老师就是用这种“笔谈”的独特方式,与我们学生进行文学艺术和心灵的交流耕耘。我写的一篇描写美丽家乡的题为“静静的宜黄河”一文被作为范文展示,语文老师还亲自在全班同学面前抑扬顿挫地朗诵,那种感染的力量至今仍会使我激情澎湃。老师就是这样,把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化作满腔的爱,爱自己的职业,爱成长中的学生。
  岁月如风。中学生活虽然在岁月的风中渐行渐远,淡忘了许多。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中学生活是我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今天,我之所以能在近40年的戎马生涯中,成长为我军的中高级指挥员,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完全得益于母校的精心哺育,得益于老师们的倾心培养。我感谢母校!感谢老师!母校勤学苦读的求学精神,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开拓进取的治学精神和艰苦创业的办校精神,已经铸造在我的心中,并将永远激励我努力奋斗,不断前进。
   (摘自临川一中五十年华证《校友回忆录》,作者系外河街人,退休前是武警江西省总队参谋长)
   抚河源头行
   饶仲安
   明天就要登血木岭看抚河源头,了却多年的心愿,我和女人都激动得一夜没有睡好。
  翌日凌晨4点多钟就起床,5点钟准时从广昌县城出发。同行的还有县建设环保局的两位同志,他们准备了面包、水果、饮料和仁丹,说是今天将面临着体力的大检测、毅力的大考验……
  汽车行进在广昌至石城的柏油路上,只见路两旁田田荷叶绿似水,灼灼莲花灿如霞,晨风吹过,阵阵清香扑鼻而来。5点30分赶到驿前镇吃早饭,房管所的吕所长和小王早已等候在此,并一起加入了我们的行列。镇里联系的向导分驾4辆摩托车在半路上接应我们,他们都是抚河源头“第一村”—一姚西村的村民,其中一位叫赖用廉的还是是座落于血木岭半山腰的里本庄人。
  车到一个名叫“上天井”的地方公路便不通了,前面是莽莽大山和崎岖小道,我们只好坐摩托车继续前行。摩托车颠簸在乱石垫就的山路上,不仅使人难受,而且倍感紧张,因为小路一边傍山,一边则是深不见底的峡谷,若摩托车手车技不好或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翻车坠谷。我紧紧地抓住摩托车的后座架,心早已提到了嗓子眼,而驾车的赖师付却轻松自如,还不停地给我介绍山中的名胜佳迹。他说血木岭山高路险,林深水清,石壁、龙潭七大瀑布飞珠溅玉,姿态各异,而其主峰一灵华峰更是秀、奇、幽、俏,可惜能登临饱览者却为数不多。
  峰回路转,几经曲折,穿过一座横卧溪流的小桥,我们来到一个较为宽敞的地方,四辆摩托先后刹住,赖师傅叫我们下车。他指着左边不远外的一座石亭说,那亭子叫“广宁亭”,顾名思义,就是广昌至宁都路上的歇脚亭,穿亭而过的是过去广昌至宁都的必经之路,我们是乘一坐摩托车沿山边走过来的,所以绕开了那段窄而陡的古道。赖师傅接着告诉我们,摩托车只能到止,往后就要徒步攀登了。我们在一棵古树下席地而坐,分吃县局同志带来的食品和饮料。大家边吃边聊,谈笑风生,那朗朗笑声和哗哗的溪水声一起响彻山谷,流向远方……忽然,一群金黄色的蝴蝶飘然而至,大约有50—60只,没有一只杂色,它们沐浴骄阳,翩翩起舞,这是我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眼前古树、古桥、古亭、古道、山峦、山溪、山花、山泉,耳边蜂鸣,鸟唱、蝉叫、瀑响,加上群蝶在蓝天白云下迎着清风飞翔,多美妙,多么和谐,颇富诗的旋律、画的韵味。我陶醉了!
  歇息间,赖师傅交给我们一道选择题:往右,走广宁古道,经果木庄到抚河源头。路虽窄陡,但相易行;往左,穿罗家地,攀灵华峰到抚河源头,山高林密,更显艰难。选左还是择右,由我们定夺。稍事思索,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往在”,我却想“鱼和熊掌兼得”。于是建议往罗家地上山,经里木庄下山,这样,上下山的时间虽然要增加一倍多,但两相兼顾,不留遗憾。经商量,大家一致同意我的建议。民主决策后,我们又愉快地上路了。“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不知谁还牵挂着那黄蝴蝶,竟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歌曲《两只蝴蝶》。我们行进在真正的“林荫道”上,上下左右全都是树、竹,它们枝杆与枝杆紧紧相牵,叶子和叶子垂叠交错,阳光透过树叶将斑斑点点的光彩投射过来,小花小草争相挤到路边,柔软的滕蔓不时多情地牵扯着我们的衣裤……悠悠山溪一路上友好作伴,调皮的泉水偶尔跃上路面,给我们出一道难题,这时,赖师傅脱下鞋子把我们一个个背过去。此情此影,既让我体会到“人在泉上过,水在脚边流”的情趣,又使我记起一位诗人曾说过的一段话:“山有多高,山溪就有多长,长长地流向波涛;山有多峭,山溪就有多弯,弯弯地缠绕溪径;山有多青,山溪就有多柔,柔柔地追求浪花;山有多大,山溪就有多急,急急地寻觅海洋……身在此境中,心情多愉悦,我不禁停步观景:仰首望山,山如雄狮,低头看水,水似游龙。山的静态美与水的动态美鬼斧神工地融为一体,山衬水之秀,水托山愈雄,把自然水之美演绎到了极致。再看那多姿多彩的瀑布,她们从层峦叠嶂的大山中奔腾而来,向与溪流相连的深潭飞扑而去,有的似银河落九天,有的像青山晾白绸,有的则如素带缠林间,那瀑声也有大有小,忽远忽近,犹如纤纤玉手拨弄琴弦,婉转悠扬,,悦耳动听。眼前这巍巍峰峦,峨峨巨石,幽幽山间,哗哗飞瀑,滚滚松涛,青青翠竹,涓涓清泉,弯弯小路……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精美画卷。
  8时20分,我们走出“林荫道”来到一块百亩左右的开阔地。赖师傅说,这就是罗家地。罗家地原来是一个小山村,住着十几户人家,他们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祖先开垦出来的薄田,只能种一季水稻,产量很低,村民靠肩挑手提将粮食和山货运下山去卖,而后把油、盐、酱、醋换回山来,年复一年,代接一代,循环往复,长期过着那贫穷落后的日子。在县政府的关怀下,90年代他们和里木庄的村民一起迁移到山下,分住在姚西村的各个村小组,生产条件大改善,生活水平大提高。移民政策,既改变了山民的命运,又做到了退耕还林,前几年栽下的红枫已齐崭崭地长到近2米高,大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哞——”,慕然一声牛叫,像无形的绳索牵扯着我们的目光。只见密林深处转出一头牛来,接着是2头、3头……一共10多头,它们鼻上无栓,更无套绳。“不好,我们碰上野牛群了!”不知谁率先叫了起来。赖师傅见我们有些惊慌的样子,赶紧笑着说:“这不是野兽,而是村民们放养在山上的家牛,它们每年5月由主人牵上山来,卸去栓绳,放养在山,每月来看望一次,到冬天再认领回去。”“啊!”大家松了口气,望着那一头头膘肥体壮,悠闲懒散的黄牛,我们都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想,这一方充满诗情画意的圣土竞被一群不识琴音的顽牛占据了,多么可惜。赖师傅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他接着说:“牛也就只能到此为止,前面就是海拔991米高的灵华峰,它们只能望峰兴叹了。”
  江南七月,骄阳似火,一路急行,汗流夹背,除了赖师傅,每个人身上都没有一根干纱,每个人都喉头冒烟,步履蹒跚,再要登上灵华峰已是非常艰难,但我们还是下定决心,作最后的“冲刺”。
  灵华峰岭,没有人至,所以没有路。赖师傅手持柴刀走在前面为我们开道。他劈荆斩棘、削枝断藤,从树与树、竹与竹的疑缝隙间挤身前行,大家紧跟其后,气喘嘘嘘地向上攀爬。人最原始的本能此时被激发出来了,我们手脚并用,交替使劲,象原始祖先一样用四肢的力量来支撑自己。爬过半山腰,人的力耗似乎到了极限,手臂的肌肉酸软得不停地颤抖,双腿象是灌满了铅,每挪一步都非常困难。所幸的是这里树竹茂密,我们可以不时地靠在它们身上歇息一会,喘口粗气。此时,我便在心里默念着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攀啊攀,爬啊爬,我们简单地重复着一个动作,从中感受到久违的纯朴,一种亲近自然的快感。同时也深深明白,在高山竣岭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掺杂使假,投机取巧。
  “快来啊,抚河源头到了!”不知过了多久,赖师傅在前面不远处高声呼叫。这分明是给大家注入一支兴奋剂,我们咬紧牙关,争相奋力向前……9时40分,我们终于看到了镌刻着“抚河源头”四个大字的巨石,大家欢呼雀跃,手舞足蹈,将那咱“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成就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啊!抚河源头太美了,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看,两面碧绿的山坡相对相守,造构细流后,像一支银箭射向幽深的峡谷,义无反顾地流向远方,泉水,源源不断,生生不息,恰似大地母亲纯净的乳汁。泉水,雪白如银,通体透明,在阳光的照耀下,如氤如氲,溅珠泻玉。泉水,一头连着沧桑的远古,一头连着美好的未来。我捧起一把泉水入口,啊,清凉清凉,津甜津甜……此时,“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境油然而生。我趁大家摄影留念之隙,闭目倚靠在一棵大树上,悉心品味大山的深邃与伟大,峡谷的幽深与险竣,流泉的温柔与妩媚,禁不住感概万千;血木岭啊抚河源,我真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才能道出你秀姿的神韵与魅力,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说出你生命的真谛与意义。您灌注着千年流淌的抚河,滋润了美丽富饶的赣东大地,哺育了勤劳善良的两岸人民,催生了辉煌灿烂的“临川文化”,孕育了日益发达的抚州经济……今天,我们在您的身边“喜看稻菽千重浪”,笑谈“烟波古临川”才真真切切地感到您胸襟博大、奉献无私!
  中午时分,我们吃完所带食品和饮料,用矿泉水瓶装满珍贵的抚河源头清水泉水,恋恋不舍地踏上回程路。穿林海,踏蝉声,缓步走在悠悠古道上,我心潮激荡,浮想联翩: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古今多少兴亡事,教随江水东流去;唯有大自然造化的杰作,才是天地间亘古不变的永恒丰碑。
   抚河源头,我还会来看您。更多的抚河儿女都会来亲睹您的风彩!
   (写于20l6年8月1l日,发表在《中国环境报》、《抚州日报》。作者系抚州市环保局局长,本镇城东居委会人。)
   新三字经
   春日暖,秋水长,和风吹,百花香。青少年,有理想,立大志,做栋梁。
   天行健,人自强,生我材,为兴邦。倡和谐,民所望,兴道德,国运昌。
   人之春,在少年,光阴迫,惜时间。生有涯,知无限,苦攻读,莫偷安。
   求学路,曲弯弯,路是弓,人是箭。头不回,弦不断,志不渝,永向前。
   大海阔,踏浪尖,高山险,勇登攀。守琴心,抱剑胆,温而历,恭而安。
   铁可磨,石可穿,攻必克,胜必谦。我学予,重师礼,感师恩,为人梯。燃红烛,化春泥,呕心血,育桃李。
   授知识,传道义,人才群,功德碑。学与思,琢与磨,知与行,相交错。
   成于勤,毁于惰,荒于嬉,败于奢。省吾身,思已过,言必行,行必果。
   败与胜,非天命,得与失,乃互生。勤奋者,功必成,开创者,难成龙。
   图小利,毁名声,贪大财,易丧命。私欲烈,弊丛生,心怀公,百路通。
   学知识,长本领,崇人文,尚理性。数理化,天下用,文史哲,民理明。
   学先辈,慰英灵,传家宝,要继承。学女娲,补苍穹,仿后羿,济苍生。
   思夸父,追光明,效愚公,事竟成。字经典,育华英,出凡俗,入佳境。
   学中品,品中升,苦中练,练中精。石中玉,木中松,云中鹤,人中龙。
   知荣辱,习礼仪,不知礼,无以立。遵公德,守纪律,兼相爱,交相利。
   见人贤,即思齐,仰高洁,弃粗鄙。两分法,辩是非,三思行,慎有益。
   宠思辱,安思危,福思祸,利思义。欲利群,先修己,树新风,从我起。
   兴五常,正纲纪,处世训,应牢记。仁者爱,民所喜,义者刚,民所宜。
   礼者雅,民所需,智者明,世所依。信者诚,民所誉,扬正气,振国威。
   明人伦,孝第一,家道昌,门风立。对长辈,忌无礼,凡出言,用敬语。
   虐老人,悖情理,天不容,法不依。父母在,勿嫌弃,若有病,快就医。
   勤照料,细护理,寸草心,报春晖。羊跪乳,鸟反哺,父母在,儿孙福。
   真善美,是三金,人之根,国之魂。真在情,善在心,美在意,形在神。
   雾茫茫,雨纷纷,眼见事,未必真。千里风,万里云,背后语,莫全信。
   财试人,火试金,慎褒贬,善恶分。良言出,冬亦温,恶语吐,箭穿心。
   道不邪,有知音,德不孤,必有邻。已不欲,勿施人,已欲立,而立人。
   博爱心,宜长存,忠恕道,伴终身。毁人者,必自损,玩火者,必自焚。
   恶为疾,是孽根,善为宝,乃福音。柔若水,义薄云,人心归,天下顺。
   德智体,是三好,争三好,是目标,德为上,智为高,体为本,风华茂。
   登书山,善思考,游艺海,陶情操。莫赌博,勿暄闹,远毒品,拆黄妖。
   戒网瘾,防泥沼,陋习俗,应改掉。清肌肤,洁心灵,正衣冠,修其容。
   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走如风。听其言,观其行,明其道,计其功。
   精气神,是三宝,克敌弓,不可少。精神力,紫气豪,民族魂,华光照。
   男儿品,贵似金,女儿魂,洁如云。能抗争,能沉稳,能高歌,能低吟。
   贫不移,富不淫,威不屈,辱不忍。精有源,气无垠,心通道,道通神。
   重名节,防微尘,浩然气,贯古今。
  松竹梅,是三友,岁月寒,不分手。松有志,不倨傲,竹有节,不折腰。梅有香,不争俏,三结义,品自高。轻私利,重友谊,结善缘,忌猜疑。
   遇无礼,莫斗气,求大同,存小异。人至察,无知已,水至清,则无鱼。
   传闲言,非儿戏,听谗言,要警惕。闻流言,不唱随,逆耳知,众人离。
   成人美,济人危,见人险,义勇为。帮有道,助有规,巧为浮,拙为贵。
   口拙者,无是非,眼拙者,无怨怼。愚在表,智在内,勤补拙,大智慧。
   天地水,是三元,养万物,亲自然。天道历,地道严,水性柔,顺而险。
   慎开发,节能源,播绿色,种福田。芳草地,碧云天,杏花村,桃花源。
   元气旺,福气添,心神怡,寿延年。天人合,永世安,地球村,乐陶然。
   正清和,是三经,践行者,事必功。不信邪,曰为正,路不偏,中道行。
   脚不斜,心不惊,中正者,乐平生。不浑浊,曰为清,阴阳分,泾谓明。
   欲不贪,情不纵,心清者,人必敬。曰为和,不纷争,和为贵,和则兴。
   一人力,难经风,百人力,四海宁。国不和,刀兵起,家不和,骨肉离。
   人不和,心不齐,志不得,道分歧。社会和,少暴戾,民族和,国之基。
   将相和,力生威,家庭和,万事吉。港澳台,亲兄弟,同根生,共呼吸。
   和合力,胜金玉,和生祥,彩云归。
   倡五讲,揭新篇,尊四美,扬新帆。讲文明,忌野蛮,讲礼貌,忌傲慢。
   讲卫生,忌污染,讲秩序,忌散漫。讲道德,忌空谈,日日新,不间断。
   心灵美,无邪念,语言美,无脏言。行为美,做典范,环境美,建乐园。
   我中华,开新纪,倡文明,兴正义。五千年,文化力,传至今,了不起。
   好传统,莫荒弃,百福临,千祥集。和谐经,警世钟,铭在心,贵在行。
   和平颂,入太空,和谐曲,咏无终。建小康,求繁荣,兴中华,奔大同。

知识出处

上顿渡镇志

《上顿渡镇志》

出版者:中共临川区上顿渡镇委员会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邓全恩
相关人物
范贤儒
相关人物
傅世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上顿渡镇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我那个小城
相关作品
仰视文塔
相关作品
临川赋
相关作品
邓全恩词九首
相关作品
遥想同学少年
相关作品
抚河源头行
相关作品
新三字经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