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交通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顿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253
颗粒名称: 第八篇 交通邮电
分类号: F512.3;F632.9
页数: 12
页码: 203-214
摘要: 邮政事业,历史悠久。早在宋代,本县即建立了12个邮驿、6个邮馆、1个邮亭,设有通往各县的27个递铺。民国期间,邮电事业发展缓慢,全县仅有4条线步邮班,电信事业处在草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邮电事来发展迅速,截至1989年,邮路由民国末期的300公里增加到3560.2公里。设备日渐完备,业务日益扩大,以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取代步邮,邮件每日直接投递到每个乡镇,有的地方还可以到村组,电话电报更是畅通省内外。
关键词: 上顿渡镇 邮政事业 交通建设

内容

临川地处抚河中游,境内4条通航河道总长180多公里,航运自古向为发达。陆路古道则多小路,崎岖难行。宋代诗人陆游在《上已临川道中》曾发出感叹:“陆子初有临川行……临川道中愁煞人。”及至民国20年(1931年)国民党出于“剿共”需要,先后在临川修筑公路9条,总长194.31公里。日军入侵南昌后,继而窜扰临川,公路悉被破坏,交通阻断7年。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发展国民经济,交通必须先行”的方针,迅速恢复干线公路,大力兴修县乡公路。通过40年来的经营,至1989年,全县有省养、县养、乡村公路总长达1071.51公里,形成了县乡畅通的公路网。向乐铁路通车后,穿过县境44公里,陆路运输更为发达,基本上取代了水路运输。
  邮政事业,历史悠久。早在宋代,本县即建立了12个邮驿、6个邮馆、1个邮亭,设有通往各县的27个递铺。民国期间,邮电事业发展缓慢,全县仅有4条线步邮班,电信事业处在草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邮电事来发展迅速,截至1989年,邮路由民国末期的300公里增加到3560.2公里。设备日渐完备,业务日益扩大,以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取代步邮,邮件每日直接投递到每个乡镇,有的地方还可以到村组,电话电报更是畅通省内外。
  电信产业的发展更是惊人。20世纪90年代,电信数字化、移动化的发展日新月导异。临川电信现已建成了由程控电话、数据通信、光纤通信和微波通信等先进手段组成的现代化、多功能、立体化、全力位的现代通信网络,综合通信能力明显增强,通信网正逐步向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个人化的方向发燕尾服。由政业务则由于受到市场的冲击,业务量有所萎缩。
   第一章交通
   第一节古道
  县西南
  路出南门10里至韩家铺,又10里至城上铺,又10里至三川铺,又10里至乌石铺,又10里至梅州铺,共计50里,与宜黄县交界。从此前至宜黄县治60里。
   另一条出西门5里至和尚桥,又10里至上顿渡,又10里至西家渡,又10里至白鹭渡,又10里至航铺,又10里至秋溪铺,又10里至乌石铺,又10里至猪头庄,又15里至龙骨渡,共计90里,与宜黄、崇仁两县交界、从此前至宜黄县治50里,至崇仁县治90里。
  县西路
  出西门行8里至西津渡,又12里至展坪墟,又10里至樟源岭,又10里至桐源墟,又10里至三桥,计共50里与崇仁、丰城两县交界。从此前至崇仁县治40里,至丰城县治90里。
   第二节公路
   一、公路建设
  古代,县内陆路多为羊肠小道,即使县城至省府的“官马大道”,宽亦不满2米,且全是土路,旱季尘土飞扬,雨季泥泞不堪。民国18年(1929年)2月,县成立筑路委员会,开始修筑简易公路。民国20年8月,国民党出于“剿共”军事目的,成立工赈筑路委员会,采取增收商税、米折带征、分保摊派等办法筹集经费,征派民工。全被破坏,阻断交通7年。民国35年修复温临、临宁两条公路,民国37年11月,临川解放前夕,公路再次被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积极发展交通事业,大力兴建公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临宜线 临崇线 临金线
  临崇线起点为县城南关口,止点在县境内为临、崇两县界地八角亭,长15.86公里。
  临宜线起点原为临崇线上7公里处的章舍和西社桥尧村附近分岔处。经油顿、龙溪至宜黄。现改为从临崇线上的23.72公里处分岔,再折向离龙溪镇2公里处的火家巷至宜黄,在县境内长8.2公里。
  临金线原起点为县城文昌桥东,止点为临、金两县界地黄远山,长12.71公里。现起点为临东线的35.56公里处,在县境内长9公里,上述三线均于民国21年(1932年)4月3日同时开工,10月21日通车。
  东临线临樟线
  民国23年(1934年)3月,成立东樟总段工程处,负责两条公路施工指挥。在县境内,东临线起点在岗上积,止点在与临金线4.02公里相交处,中间长16.81公里,同年11月12日通车。
  临樟线起点在上顿渡河西,同年9月4日通车。
  临樟线上顿渡至温泉一段名上温线。1958年因温泉建立疗养院而修复,计程10.18公里。
   省道临八线中的临川大道 从孔家桥头至上顿渡,全长10.16公里。属简易沥青路面,路面宽仅为7米,道路狭窄、纵波大、道直径小,车辆通行困难。1995年抚州市、临川县合并为临川市后,为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和人员往来,临川市政府决定建设高标准水泥路。工程于1995年动工,总投资3000多万元(其中省投资1200万元,市投资1800万元)。整个工程征地600多亩,拆迁建筑物40000多平方米,完成土石方60万方,降3个大坡,由6%降为1.2%。改造后的临川大道为水泥砼路面,主车道18米,次车道两边各7米,绿化带二边各3米,人行道两边各11米,共60米,两边安装了路灯。改造后的大道宽敞、平坦、明亮,成为连接抚州地区和上顿渡城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镇境内古代民间桥梁多为孔式石拱桥,亦有用木架桥梁的。
   上顿渡桥位于县城上渡镇西侧宜黄 河上,为临崇线上的一座公路桥梁,1969年建成。桥长244.72米,净宽7米,人行道各0.75米,11孔,每孔22米,T型,省公路局建管。第三节航道 清末(1911年),上顿渡有木帆船470只,水上运输繁荣。民国期间,国民党破坏公路,陆路交通阻塞,水路运输尤为繁忙。民国36年(1947年),上顿渡有木帆船540只,设有两个船行,接受货物托运。民国38年全县有帆船1117只,载重42532吨,船员3000人。
  新中国成立初,县航运部门管辖的航道只有龙津至西津渡,白露渡至西津渡两段,总长54公里。
  此后,由于陆路交通运输不断发展,公路铁路网点增多,木帆船已成为落后的运输工具,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之水利事业迅速发展,抚可上游陆续兴建了洪门水库、金临渠,下游兴建了焦石坝,宜黄河中游兴建了宜惠渠,河床淤塞严重,大中型船只不能通行等原回,全县水路运输量逐年下降。
  宜黄河
  自龙溪镇至抚北大桥以上,境内全程29.25公里,河流面积7574亩,平均流量为64立方米/秒,汛期能通航12吨木帆船。
  据清同治九年(1870年)《临川县志》载:分布在宜黄河沿岸的渡口,由龙骨渡至王家渡下7里,阳婆石上1里,合崇仁河,至西津下1里与汝水合约63里,计19渡:龙骨渡、莺岩、梅洲、下津、雷李、株头、博溪头、乌石、航埠、章家庙、秋下、杭陂、园石、罗坊、上顿渡、万家、王家、杨婆石、西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公路运输和水利建设事业迅速发展,渡口建桥不断增多,渡口逐年减少。1989年,全县渡口共53处,分布宜黄河渡12处。
   第四节运输
   一、客运
  1950年,临川汽车站增开临川——崇仁,临川——乐安,临川——宜黄班车。
  1977年12月开办支农班车,有客车12辆,从县城直接开往各公社班次34对,社社通班车,并在8个公社安排夜宿班车。1980年9月,增开上顿渡——抚州夜班车。1982年,客车增至17辆,680个座位,客运量225.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037.7万人公里。1985年客运量275.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037.6万人公里。此后,个体客运专业户增多,车站业务量减少。1989年,车站有驻站客车23辆,客运量87.7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087.16万人公里。 临川公路客运事业13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私营和个体客运得到了迅猛发展,占据了客运市场的丰壁江山,车型也由过去的普通大客车发展到现在的豪华中、高档型。客运班线也从1987年的区内,发展到跨区、跨省,辐射到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海口、珠海、厦门、长沙、温州、武汉、东莞、泉州、福州、石狮、潮阳、石碣、义乌等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众出行的需要。
  二、货运
  1949年底,县内仅汽车站有旧货车1辆,货运主要依靠大板车、小板车、土车和扁担肩挑。1956年县拖拉机站成立,有拖拉机4台,次年增到20台,利用农闲时从事货物运输。1959年县糖厂设立汽车队,有货车7辆。以后有一些部门,企业相继自购货车,少则1辆,多则3辆。1969年县汽车队成立,有货车8辆,计6至13辆,计38.5吨位,货运周转量93.89万吨公里。1980年,货车又增到16辆,计56.5吨位,货运周转量94.05万吨公里。各部门、企业和公社自购货车也继续增多。1984年后,运输业又有新的发展,出现个体运输专业户,运输货车和拖拉机进一步增多。
  改革开放促进了货运市场的发展,随着公路建设的不断升级,私营、个体货运车辆发展迅速,运输结构也由过去的粗放型经营发展到现在的集团规模化经营,现有南杭、惠通、赣运、凯坤、市联营总队等较大的运输集团公司,其货运业务已辐射到全国各地,业务量也逐年攀升。
  三、乡镇搬运队民国26年(1937年),县内抚州、上顿渡、李渡、温圳等码头,即有封建把头控制的搬运行业,搬运工叫箩脚夫,肩挑背扛,劳动繁重,收入低微,生活困苦。历代搬运行业装卸工具主要是扁担、绳索、土车等。当时流传着:“一根扁担两根绳,河下洗澡檐下落;起早摸黑累弯腰,贫苦何时摆脱掉”。新中国成立后,搬运工人成为码头主人。1950年,县境内的主要交通要道温圳、李渡、上顿渡、龙骨渡、唱凯等地先后建立搬运组织。1982年全县社办搬运队共有职工824人,年收入95.3万元。1987年,上顿渡、红桥、龙溪、温泉、展坪5个乡镇搬运队,共有职工310人,年装卸量28万吨,收入36万元。1989年,共有170人,年装卸量52万吨,收入71万元。
   县属工厂、企业,有的设有家属搬运队。1989年共有职工246人,全年收入4万元。
   四、船舶管理
   民国初期,水上运输为船霸垄断。民国28年(1939年),上顿渡港实施保甲制。
  解放初,成立船民工作委员会。1950年4月,成立船业会;6月,成立帆船工会。1953年,成立船民协会,内河航运工会。1954年,开展水上民主改革,在县城成立水上区人民政府,管辖抚州、温圳、上顿渡3个港口船舶。1955年10月1日,成立3个木帆船初级合作社;次年,转为高级木帆船社,1959年4月,成立临川县水陆运输人民公社;次年10月,改为水陆运输公司。1962年4月,改公司为上顿渡水上运输人民公社。1969年9月,水上公社并入上顿渡镇公社,为船舶大队。1970年1月,船舶大队、上顿渡搬运站合并为上顿渡水陆运输站。同年11月,水陆运输站分设。1982年,县帆船运输社只有木帆船4只,船民6人,于1986年撤销。
   临川区交通局 改革开放30年来,临川区经济建设得到持续高速发展,公路、水路交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快速扩大,促进了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有力地支撑了该区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经过“九五”和“十五”期间临川区的交通基础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交通运输加速向现代、立体化、高速化方向发展。2008年全区公路总里程达2062.43千米,公路密度达97.24千米/百平方千米。辖区内有高速公路62.2千米。
  公路运输突飞猛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公路交通运输驶入“快车道”。车辆数快速增长,车辆结构更趋合理、车辆档次趋向高档,公路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至2008年底,临川区拥有营运车2281辆,其中:客车376辆,比1978年增长6.1倍;货车815辆,比1978年增长8倍;其他机动车898辆,比1978年增长10.9。公路货运量430万吨,比1978年增长10.5倍;客运量600万人次,比1978年增长11.5倍。
  水上运输蓬勃发展。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水运天然优势,临川区水运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再一次焕发青春。全区共有内河通航河流4条,通航里程达180千米,50个码头泊位,泊位总长2500多米。至2008年底,全区拥有机动船100艘,净载重量1000Q吨位,总功率5000千瓦,与1978年相比,净载重量增长20倍,总功率增长20倍。
  交通运输业务量稳步增长。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运输能力的增强,全区输业务量30年来稳步增长。2008年,全区旅客运输量600万人,旅客周转量50820万人公里;货运量430万吨,货物周转量44000万吨公里。港口吞吐量从无到有,至2008年底,港口货物38万吨。
   全区公路情况:
  1、高速公路:62.2公里(京福高速);
  2、国道1条:44.18公里(316国道);
  3、省道5条:1849公里,已通水泥路873公里,未通水泥路971公里.402个行政村中,已通水泥路289个,占72%。
   农村公路中:
   区乡公路:258公里,已通水泥路203公里,未通水泥路55公里。
   乡村公路:831公里,已通水泥路535公里。
   村组公路:755公里,已通水泥路136公里。
   现任交通局局长彭辉武简介
   彭辉武、男、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临川区河埠乡人,现任临川区交通局局长。
  1987年7月江西农大毕业后参加工作,1992年10月以来,先后任临川县委组织部副科组织员、干部科长、组织部副部长、原纪委常委、区交通局党委书记。2007年9月至今任临川区交通局局长。
   抚州市交警支队直属二大队
  抚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直属二大队隶属抚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直接管理,负责临川区范围内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驻地上顿渡,其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国家法律,交通法规和公安工作的方针、政策;
  2、掌握辖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情况,综合分析交通安全形势,及时收集、分析、反馈各类交通管理信息,为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提供交通安全管理对策;
  3、维护辖区交通秩序,强化路面交通安全管理,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指挥交通,排除堵塞,确保辖区交通安全、有序;
  4、大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
  5、组织实施对辖区的低速载货汽车、摩托车驾驶员的登记、培训、考核、发证、审验、教育和管理工作,掌握其静、动态分布情况。
  6、组织实施对辖区的低速载汽车、摩托车的挂牌登记、定期检验、安全检查管理工作,掌握期静、动态分布情况。
  7、负责对辖区道路交通事故的现场勘查、取证、调查、侦破、追捕、处理、以及交通事故的统计上报工作。
  8、负责对辖区交通安全设施维护和更新,规划交警装务现代化建设。
  9、负责规划上顿渡城区各种车辆的停放、行驶路线以及监督执行工作。
  10、承办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大队长:严辉教导员:李志军第二章邮政
   第一节邮政投递
   民国11年(1922年),交通部下设邮政总局,上顿渡建立了邮政局为三等局,属省局管辖。
  1951年4月,邮政局、电信局合并为邮电局。1952年底,原由省管辖的上顿渡邮政局拨归县邮电局管辖。
  1969年,邮政电信分设。1973年重新合并。
  宋代以来,临川就有通往各县的铺递。其中西通崇仁的有3铺:龚家、荡石、大岭。西南通宜黄的有4铺:韩家、上塘、三川、梅洲。清同治年间,废邮驿制度,但上述铺递全部保留。
   民国24年(1935年),临川有4条干线邮班。其中有两条经过上顿渡。
   第一条:县城——上顿渡——秋溪——航埠——龙溪——梨溪(宜黄境内)——潭坊——宜黄,在龙溪交接,每二日一次,全程54公里,第四条:上顿渡——石桥——孙坊——崇仁,每二日一次,夜宿崇仁,全程39.5公里。
   新中国成立初期,县内邮路不到300公里,邮递员6人,有3条步班邮路。第三条:县城——上顿渡——西廨渡——六岭——三桥——高坪,每日一次。当时,交通工具落后,步行肩挑,递送极慢。邮差每天肩挑30公斤,步行30公里,严寒酷暑,风雨无阻。新中国成立后,邮政设备逐年增多,自行车、摩托车逐步取代了步邮,投递速度大为提高。
  1955年4月1日,县邮电局开始办理机要信件收寄和投递业务,设立机要通讯股,配备自行车2辆,短枪6支,与省局交接机要邮件每天1次,县城内党政军机关机要文件每天投递2次,当天文件当天投完。1960年,地、县邮电机构分设,县局停办机要通讯。1970年,恢复机要文件投递业务,配保险柜1个,自行车、摩托车各1车,投递点有县委、县人民政府、人武部及912地质队、抚州地区温泉疗养院、驻展坪通信部队3个驻县单位。
  1951年实行“邮发合一”,县邮电局开始办理报刊发行业务。1967年,每个生产队订阅《人民日报》、《红旗》杂志、《江西日报》,每个生产大队配有义务送递员(1970年裁撤)。
  1984年7月10日,县邮电局开办集邮业务,设专职业务员1人。1986年4月12日,成立县集邮协会、设名誉会长、会长、秘书长(由业务员兼任)各1人,理事23人,举办首次邮展,刻纪念章1枚,发行了纪念王安石、汤显祖两枚名信片。1987年,集邮预订户达59户,集邮协会会员33名,营业额7100元。1989年,集邮预订户206户,集邮协会会员103名,营业员2.25万元。
   第二节邮政储蓄
  1986年9月15日,县邮电局举办邮政储蓄,刻纪念章一枚,设专职会计、出纳各1人,营业员3人,分别于1987年5月14日和9月10日起,两次举办20万元有奖有息储蓄。同年底,储蓄户达18032户,储蓄余额达74.37万元。1989年储蓄户增至19555户,储蓄余额108.54万元。现在已建立邮政储蓄银行。
   第三章电信
  民国20年(1931年),县成立电话工程队,开通农村电话。初备5门磁石小交换机、后换10门,配工程员1名,接线生(话务员)3名,架线工12名,拥有线路32条,里程834里,全是14号单铁线。不久,发展到10门总机3部、5门总机8部、桌机77部、皮机1部,均为磁石式。全县8个区,63个联保,均装有电话,但线径小,用线电话多,音质差。新中国成立初期沿袭旧制,农村电话归县人民政府管辖经营。当时有40门磁石交换机1部,14个区全部装上电话,207个乡中有26个乡安装了电话。
  19502年对市内电话机线路进行整治,交换机容量达105门,线路长度99.008公里,其中单线回路23.008公里,装机82门,计费用户60余户,与长途电话台合设一室。1953年设立市内电话台,首次敷设架空电缆0.831皮长公里。1954年,用户增至200余户,架空电缆不断延伸。1955年,县邮电局撤销,并入抚州市邮电局。
  1970年,县邮电局恢复市电话,安设磁石式交换机200门,实占容量152门,杆路长度13杆公里,架空明线48对公里,电缆1.288皮长公里,其中地下电缆0.348公里。长途、市内、农村电话合设一室,成立报话班,话务员10余。
  1978年,市内电话安装HJ905自动电话交换机,容量400门,是抚州地区首次使用自动电话县。
  1969年,县治迁上顿渡,中断杆线进行改造,同路杆线合并。
  民国23年(1934年),电信营业处组建为电信局,配有20门磁石交换机一部。2条军用电话线路交电信经营:临川至崇仁单线式2条,全长40公里。临川至宜黄单线式2条,全长63.7公里。
  1970年,县局迁上顿渡,长途电话发展较快。至1989年,有直达长途电路12条,即:南昌2条,抚州7条,崇仁、宜黄各1条。长途电话不仅通达全国,并能与国外通话,业务量成倍增长。
  1978年后,私人开始安装电话机,1989年,全县有住宅电话26台。
  1989年3月拆除旧邮电楼(900平方米),动工兴建程控电话楼(2200平方米)。
  1970年,开通临川至抚州有线电报电咱,配有2台人工发报机,4个报务员。1978年,配备单路传真机1部,55型电传打字机1部。1981年1月,又增设55型电传打字机1部。1987年初,开始双机头配套发报。
  1993年,I临川县邮电局实行局、股室、班组所三级管理体制,局升级设10个股级机构,下设9个生产班组,26个邮电所,3个邮电代办所,开办的邮政业务有函件、包裹、汇兑、报刊发行及零售、机要通信、集邮、邮政储蓄、邮政快件和邮政特快专递共9大类。电信业务主要提供长话、市话、农话、电报业务等服务。自办摩托车邮路3条,总长度为105公里。全县34个乡镇场和100%的村民小组均通邮,邮路总长度为3756公里。从加拿大引进的DEMS-10数字程控交换设备1500门,长途64线,并开通了罗湖、七里岗两个端局各500门数字程控电话。1993年全县完成业务总量501万元,通信总量286万元,业务收入29万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了8.61倍、5.33倍、8.36倍。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3935元/人。全县市三交换机装机客量1500门,比1983年增长6倍,建成2个农话自动局,农话交换容量2510门,其中程控1000门,同时开办了无线寻呼、传真电报等业务。 1998年9月1日,邮政和电信分营。分营后的电信局设两部一室四个中心,即市场经营部、建设维护部、综合办公室、营销中心、网管计费中心、设备维护中心、清欠中心。同时设云山、东馆、温泉28个分支机构。公营后的临川电信局主要经营基于固定、移动网络的各类电信业务,包括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电报、数据业务定。 1999年6月15日,电信重组,移动剥离,在电信局在基础上,分别成立临川市电信局和临川市移动公司。分营在的临川电信局主要经营固定电信网络为设施及基于此的话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通信与信息服务。 2000年10月,江西电信成功上市,临川区电信局更名为江西省电信有限公司临川电信分公司。2000年底,公司内设机构有经理办,综合为、市场经营部、运行维护部和28个分支机构,共有在职干部员273人。其中的工程技术员20人,经济管理人员4人。 历经邮电分营、移动剥离后的临川电信分公司,经营各类固定电信网络与设施(含本地无线环路)、基本固定电信网络的语言、数据、图像及多媒体通信与信息服务,与通信及信息业务相关的系统集成、技术开发等业务,的及固定批准经营的其他电信业务。主要有本地固定电话、小灵通、国际长途电话等基本电话业务;16300、16388窄带接入、ISDN、ADSL、FTTX+LAN宽带等数据业务;来电显示、168信息服务、互联网应用等增值业务;电路中继线、专线、光纤、管道等网元出租业务。 在通信能力和技术层次上,能满足社会各界多层次的通信需求。全区光缆线路总长381.6皮长公里,地下管道资源、光缆、电缆延伸到乡、镇甚至行政村。全区95%以上的行政村开通了程控电话。传输网基本完成了PDH向SDH的过渡,IP和多煤体通信网初具规模,窄带、宽带、有线、无线等各种接入技术广泛使用。2002年建成的SDH传输环,极大地增强了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全区人民通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03年12月底,全区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85600门,实装电话用户达45139户。 临川电信已开通了高速宽带IP城域网,实现了千兆到小区、百兆到楼层、十兆到桌面的宽带接入,并拥有FTFX+LAN、ADSL、ISDN、9NN等多种接入方式。宽带接入网在上顿渡城区内实现全覆盖,可提供高品质、专业化、安全可靠的宽带应用服务,包括高速上网浏览、电子商务、远程监控、视频会议、局域网互联、网络游戏等,可以满足社会各界对各种网上应用系统和宽带信息业务的需求,具备了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信息化能力。 2002年,临川电信开通了ADSL网络快车业务和无线市话小灵通业务。该两项业务的开通,极大地满足了市民对上网和固定电话自由移动使用的要求。 临川电信注重发展与服务并举,以服务促发展,树立用户至上、用主服务的理念,电信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实现了业务总量、业务收入、通信总量同步大幅增长。2003年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681.7万元,比1993年同期增长了5倍。净利润累计完成1032。79万元,占全市实现利润的30.4%。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21.45万元人/年,高出全市平均值3.45万元。全区电话期末总数达51780户,其中市话达15690户,农话达29804户,小灵通用户达6286户。电话普及率为6.94部/百人,市话普及率达34.12部/百人,农话普及率为3.3%部/百人。宽带数据用户达1424产,网吧15个。2001—2003年,临川电信公司先后被抚
  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行业称号,被省委、省人民政府连续授予了第八届和第九届文明单位称号。
   邮政储蓄业务
  1986年9月15日,县邮电局恢复办理邮政储蓄业务,并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在县局营业窗口设立邮政储蓄柜台,办理活期储蓄、零存整取、整存整取和定期储蓄4种业务。1987年1月,增办汇转储业务。1987年12月,陆续在罗针、唱凯、云山、腾桥、红桥、大岗、东馆、龙溪、秋溪、邓坊等10个邮电所开办了邮政储蓄业务。1993年,邮政储蓄业务进一步扩大,增加了代发工资等。全县邮政储蓄网点发展到11个,储户达18266产,年末收储余额800.1万元,储蓄业务收入15.4万元。1996年,湖南、青泥、高坪、鹏田、荣山五个邮电所开办了储蓄业务,全市储蓄网点增至16个。1999年,增办了定活两便、通知存款、活期本地异地存取业务。市局窗口、罗旬、唱凯3个网点还开办了全国通存兑业务,同时开办了代发工资、代交话费、入帐汇款等储蓄业务。年末邮储余额达到5857万元。2000年来,邮储余额达6361万元,2001年来,则达到了10408万元。
   报刊发行
  1999年,全市订销报刊期发数达3.02万份,累计数达589.9万份(其中报纸期发数2.38万份,累计数达45.7万份。杂志期发数6345份,累计数达8672份),报刊流转额282.9万元,发行费收入62.2万元。2000年,全区订销报刊期发数达28.2万份,累计数达598.9万份(其中报纸期发数2.3万份,累计数达46.78万份;杂志期发数5918份,累计数达6334份),报刊流转额277.8万元,发行费收入61.1万元。
   邮政特快专递
  它是用最快捷的运输方式,由专职人员、专用车辆、专门处理投递的一种邮政新业务。1993年12月20日,县邮电局首先在县局营业窗口办理国际国内特快专递邮件业务。到1995年2月,全县26个邮电所,3个邮政代办所均开办了此项业务。1995年,特快专递业务的其迅速、准确的优势逐渐获得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当年1一6月,县邮电局收寄特快专递邮件9001件,收入10.8万元。1999年增办了特快礼仪业务,全年特快邮递收入19.8万元。2001年7月,又增办了特快递汇业务,全年特快收入38.05万元。
   集邮
  是一项以邮票为中心内容,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它不受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的限制,深受群众的喜爱。1986年,县邮电局按照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满足集邮爱好者的需要的业务指导方针,经常组织人员带着邮晶及集邮工具,深入到厂矿、企业、学校、机关等地,为群众服务,促进了集邮市的发展。1991年起,县邮电局陆续在唱凯、秋溪、荣山、桐源、云山、湖南等几个邮电所开办集邮点。1993年,县邮电局有集邮网点7处,配备集邮业务员1人,集邮营业员2人,兼职集邮营业员6人,业务收入14.2万元。1999年7月,临川市邮政局举行了三县一市集邮联展,并发行了两枚纪念封。全年集邮业务收入10.9万元。2000年集邮收入达13.4万元。
   第四章移动公司 抚州移动临川区分公司位于抚州市中北部,其历史悠久,文化昌盛,教育兴旺,英才辈出,既是宋代杰出的改革家王安石的家乡,又是明代伟大戏剧家汤显祖,素称“才子之乡”。临川区是抚州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下辖19镇9乡2场和5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人口105万,其中城市人口30.93万,其中临川区移动经营管辖区域含16镇9乡2场,总人口约为75万。 现临川区内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西有限公司临川区分公司(以下简称临川区分公司或临川移动)座落在上顿渡临川大道(临川酒厂旁)。该县移动通信业务始于1995年。当年10月20日,地区局7500门模拟移动通信交换机正式割接开通,是时,临川县正式办理移动通信业务。1999年6月,根据信息产业部和省局有关《江西省移动通信公司组建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当月18日,临川县移动公司揭牌,并于同年7月1日正式独立运营。2001年10月20日,抚州撤地建市,临川县改为临川区。临川移动从成立到2008年12月31日,一直隶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西有限公司抚州分公司管辖,现任经理傅亚峰、副经理辛胜泰、副经理万敏慧。临川移动下设综合财务部、市场经营部、网络部、城区营业部、南区营业部、北区营业部。
   发展历程
   员工队伍
  2008年,抚州分公司向社会招聘员工,是时派送给临川移动10人,当年聘用工离职16人。至2008年12月31日,临川移动共有员工共58人。其中,中专学历有24人,占员工总数的41.4%,高中学历18人,占31%,大专学历9人,占15.5%;本科学历7人,占12.1%;在员工总数中,平均年龄为28岁,其中30岁以下有40人,40岁以下9人,50岁以下8人,50岁以上1人。
  因员工编制有限,故临川公司实行部分员工外包制,截至2008年12月31日,外包员工共29人。其中,中专学历有12人,占的41.4%,高中学历7人,占24.1%,大专学历9人,占31%;平均年龄为21.85岁,其中30岁以下有25人,40岁以下2人,50岁以下2人。
   基站建设
  2008年,临川移动建成开通河西桥头、湖南流坊、罗湖科溪、罗针老郭、青泥吴山、青泥肖家、上渡城东、上渡韩档桥、上渡堰上、太阳延桥、温泉流溪、温泉杨源、云山欧湖、荣山旨荣、上渡南山、罗针长湖、桐源池溪、大岗溪头、河埠严岭、鹏田碑背、云山韩梅、崇岗林家、崇岗下邓、大岗庵下、龙溪大岭、龙溪岗上、邓坊尧家、东馆刘家、东馆下张、高坪荷胧、高坪尧山、河埠尚源、红桥祝坊、罗湖双林、罗湖宋家、青泥黄道、三桥金龙、太阳茶花岗、桐源茅坑、至2008年12月31日,临川区内共有基站191个。至此,临川全区信号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服务网点
  截止2008年12月,临川移动有自办厅2个,合作营业厅33个,指定专营店88个,特约代理店17个。 基层党组织情况和历年来在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地市以上),荣誉称号(包括个人)25次,其中获省级荣誉16次:
  2000—2001年度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江西省文明单位”;
  2001年度共青团抚州市委授予的“青年文明号”;
  2001年度江西省消费者协会授予的“江西省消费者合法权益先进单位”;
  2002-2003年度抚州市地方税务局授予的“B级纳税信用等级企业”;
  2002—2003年度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江西省第九届文明单位”;2003-2004年度江西省消费者协会授予的“诚信·维权先进单位”;
  2004年度抚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文明示范窗口”;
  2004-2005年度江西省地方税务局授予"A级纳税信用企业”;
  2004-2005年度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江西省文明单位”;
  2005—2006年度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江西省文明单位”;
  2006-2007年度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江西省文明单位”;
  2006-2007年度江西省地方税务局授予“A级纳税信用企业”;
  2006年3月临川区分公司被评为“A级纳税信用企业” 江西省地方税务局;
  2006年6月临川区分公司被授予“学习型示范党支部” 江西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2006-2007年度江西省地方税务局授予“A级纳税信用企业”;
  2007年度被评为第七届江西省“巾帼文明岗”;
  2007年度被授予江西省“诚信·维权先进单位”;
  2007年度被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授予“模范职工小家”。2003-2004年度江西省消费者协会授予的“诚信·维权先进单位”;
  2004年度抚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文明示范窗口”;
  2004-2005年度江西省地方税务局授予"A级纳税信用企业”;
  2004-2005年度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江西省文明单位”;
  2005—2006年度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江西省文明单位”;
  2006-2007年度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江西省文明单位”;
  2006-2007年度江西省地方税务局授予“A级纳税信用企业”;
  2006年3月临川区分公司被评为“A级纳税信用企业” 江西省地方税务局;
  2006年6月临川区分公司被授予“学习型示范党支部” 江西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2006-2007年度江西省地方税务局授予“A级纳税信用企业”;
  2007年度被评为第七届江西省“巾帼文明岗”;
  2007年度被授予江西省“诚信·维权先进单位”;
  2007年度被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授予“模范职工小家”。

知识出处

上顿渡镇志

《上顿渡镇志》

出版者:中共临川区上顿渡镇委员会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