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环境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顿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24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环境保护
分类号: X32
页数: 5
页码: 198-202
摘要: 1970年,上顿渡城建办公室成立,有清洁工3人。1977年5月,上顿渡环境卫生管理所建立,有职工37人,清扫9.9万平方米面积垃圾,清理11万米长阴沟,管理60个公共厕所,运送70多个垃圾窑垃圾。1983年,购置洒水车1辆,每天在主要街道洒水二至三次。1986年,镇环卫所购置翻斗垃圾运输车1车,干部职工增至45人,临时工14人,清扫面积扩大致13万平方米。
关键词: 上顿渡镇 环境保护

内容

第一节街道环境卫生
  1970年,上顿渡城建办公室成立,有清洁工3人。1977年5月,上顿渡环境卫生管理所建立,有职工37人,清扫9.9万平方米面积垃圾,清理11万米长阴沟,管理60个公共厕所,运送70多个垃圾窑垃圾。1983年,购置洒水车1辆,每天在主要街道洒水二至三次。1986年,镇环卫所购置翻斗垃圾运输车1车,干部职工增至45人,临时工14人,清扫面积扩大致13万平方米。1989年建立垃圾转运站,将垃圾运至郊区山岗,经过无窑处理变成肥料。全城经常保持无垃圾,无积水、无污泥,无杂粪。1991年成立了清扫一队、清扫二队,负责干道清扫,每队二个班,每班7人。每天二次大扫,每年夏秋两季清扫时间为4:00~7:00、14:00~17:00,冬春两季清扫时间为5:00~7:30、14:00~17:00。1994年增加了清扫面积,原清扫队撤销,分6个班(每班10人)清扫,仍然是每天二次大扫。1995年,干道清扫实行责任承包,各清扫所长通过投标聘任,增加上顿渡城区清扫面积。1998年9月,购置道路清扫车清扫临川大道。2002年成立文昌桥和上顿渡两个环卫所。
  1991年,街道每天洒水2趟,清晨、下午街道清扫前,各洒水1趟,炎热夏季,每天洒水4趟。1996~1998年,每天洒水增至6趟。
  1995年4月,增加上顿渡主干道沿线垃圾集装箱20个,果壳箱67个。1996年,实施生活垃圾袋装收集,沿线的垃圾箱集装箱、果壳箱全部撤除。增加垃圾收集车(三轮车、板车)37辆,配备7辆垃圾收集专用车晚上上街收集垃圾袋。2001年,上顿渡城区增加广告牌式园桶塑钢式垃圾箱100个。
   各街巷道路均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
  1998年,清扫队人工清运的垃圾主要通过板车运到郊外洼地、水塘倾倒,各中转站的垃圾则通过汽车中转,运至抚北垃圾场堆放。1995年,人工清运的垃圾,通过板车运到就近的中转站,再由汽车运至河西垃圾场堆放。1998年,城区居民生活垃圾主要通过14个中转让运至抚北桥头垃圾场、钟岭垃圾场进行进堆腐发酵,变为成熟垃圾,再经过人工或滚筒筛选机分选,细料出售用于红壤改造,废渣则在场内堆放压实。
  粪便清运。1991年,粪便主要由农民进城打肥,或由吸粪车送往农村。1997年,水厕粪便靠公厕本身的化粪池进行生物处理。早厕粪便主要与农民签订合同,由农民打肥。
   第二节环境质量
   一、污染物排放
  污染物排放废气:锅炉、窑炉燃烧燃料排放的废气以及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是大气主要污染源。
   上顿渡镇1987~1990年废气排放情况
   注:表内数据含城镇居民稀煤废气和事业单位燃煤废气
  废水:生活用水、工业废水及带有污染物的地表径流是水体主要污染原。废水污染的原因,是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上顿渡镇1987~1990年废气排放情况
   注;表内数据含城镇居民生活废水和事业单位废水。1991年之后无完整资料。
  废渣:固体废物污染已成为影响环境质量的一个严重问题,不仅影响市容而且占用土地,污染地下水及水源地,释放有毒有害气体。
   上顿渡镇1987~1990年废气排放情况
   注:1991年之后无完整资料。
   二、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抚州市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总悬浮微粒、降尘。1991年至1995年全市大气污染少中氮氧化物逐年上升,二氧化硫和降尘呈下降趋势,各项指标都在国家大气质量=级标准以内。
  1997~2000年上顿渡镇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三、水环境质量
  上顿渡镇境内主要河流是宜黄河,地面水监测数据表明,市(区)水域污染较轻,水质良好、地表水主要污染是COD挥发酚和PH值,绝大部分指标符合(GB3838—88)Ⅰ—Ⅱ类水质标准,个别有机指标介于Ⅱ—Ⅲ类水质标准之间。
   上顿渡镇1997~2000年水环境质量状况四、声环境质量
  环境噪声声源包括交通噪声、居中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及机械振动噪声等,其中主要是交通噪声。
   上顿渡镇1995~1997声环境质量
   城市交通噪声状况
   区域噪声状况
   第三节环境污染防治
  废污治理1984年6月,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建立后,下设环境保护股,配备专业人员,县属工厂相继成立环保小组。1985年4月,又建立县环境保护办公室、县环境监测站,配有化验员。逐步增添监测仪器、化验设备,使环保工作全面系统地开展起来。
   一、废水治理
  县化肥厂废水含有大量煤灰流入崇仁河,污染河水。1974年,厂内建立6个废水沉淀池,每天收集煤灰30吨,用作制砖原料。
  县磷肥厂生普钙硫酸,废水酸性物质和铁矿渣污染环境。1985年,厂内设置沉淀废渣池,治理效率达90%。
   县城制革厂废水含有机物,发酵气味难闻。1985年厂内建置废水沉淀池,获得有效治理。
  县染织厂废水含有大量硫化物等,经县自来水厂水井50米范围内流入水溪,影响县城用水质量。1985年,厂内挖了一个250立方米大池,池中栽种水草,吸收分解废水中的硫化物棉尘;同时改变废水流通,使用水不受污染。1989年,建起净化池1座,降低废水中的染料含量,减轻污染。
  县农药厂生产二甲脂副产品氯化铵,设置制炼锅,处理氯化铵废水。使废水通过制炼锅高温蒸发冷却得晶体氨化铵肥料,不但减轻环境污染,而且获得经济效益。1989年,日处废水10吨。
  县酒厂1986年兴建60平方米沼气池,处理含有有机物废水效果好,省环保部门通报全省酒厂推广。
   二、废气治理
  生产、生活使用的锅炉和工业窑炉产生的废气,污染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从1984年开始,全县在治理废气上效果逐年显著。
   三、废渣治理
  1984年,县里开始组织工矿企业治理废渣,当年12个厂矿企业清理废渣8000吨。县化肥厂利用煤渣4102吨制煤砖40万口,产值2万元,其他厂矿均利用煤渣铺路。1985年清理废渣9607吨。1987年清理废渣1.6万吨。1989年清理废渣1.4万吨。
   四、噪音治理
  各工矿企业生产所有的柴油机和县化肥厂、磷肥厂、水泥厂的鼓风房等都采用吸音材料,使噪音分贝数降低。
  1985年1月始制订《临川县城镇环境保护实施细则》,规定:“凡进入城镇的车辆,禁止鸣放高音喇叭。驻镇单位禁止使用高音喇叭和使用震动大的空气锤、装动筛”。实施以来,效果良好。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抓紧推行煤改气工程,改燃低硫优质煤和锅炉改造工程,加快对机动车尾气的监管。对年耗煤万吨以上的用煤大户,强化消烟除尘措施。淘汰了一部分热效低、污染大的旧式锅炉。全市0.2吨以上的锅炉基本得到改造,98%年的锅炉烟尘得到治理。烟尘控制面积达5平方公里,大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1997年8月,制订《民用炉灶停止使用原煤规划》,全市停止使用原煤最终时间为1998~2002年。
  建筑工地扬尘、噪声管理。积极防治噪声污染,加强机动车噪声管理,设立禁鸣区,控制娱乐噪声,治理工业噪声。不准在一类混合区新建、改建和扩建有噪声、震动的工厂,凡在市区行驶的机动车,都必须安装消声器。
   五、污染事故处理
  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们环境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信访案件呈急剧增加的趋势,正确处理污染纠纷是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对信访案件和污染事故及时进行处理,进一步强化于民众的环保意识。
  1996年10月,邓文科在上顿渡洲下14栋居民宿舍建了一座茶水炉。不久洲下14栋宿舍曾享金等9个居民向环保局投诉,反映荼水炉造成污染,要求给予处理。12月2日,环保局经过现场调查,向邓文科下达了拆迁通知书。至1997年9月,邓文科仍未拆迁。市环保局责令邓文科停止营业,邓遂将茶水炉拍卖、拆迁。

知识出处

上顿渡镇志

《上顿渡镇志》

出版者:中共临川区上顿渡镇委员会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