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城乡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顿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240
颗粒名称: 第七篇 城乡建设
分类号: F303.3
页数: 13
页码: 191-203
摘要: 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方针,全面加强房管局系统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了机关效能建设,规范了党员、干职工作为,推动了业务工作的发展。此外,纪检、工会、综治、信访、财务管理、计划生育、乡镇房管所房改及日常事务管理等项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关键词: 上顿渡镇 城乡建设

内容

临川历代县治设羊城镇(今抚州市),1969年因行政区划变动,县治迁上顿渡镇。至1989年,新县城建设资金达5419.27万元,建筑面积49.38万平方米。从此,一座新兴县城初具规模。农村逐渐富裕起来,农民盖新房的也日益增多,为改变历史上农民建房中乱占、乱建状况,从1984年后对全镇中心村和自然村作出建房具体规划,使农村建房进入了一个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的新阶段。
   临川区房产管理局
  临川区房管局党政班子带领全体干部职工谋事创业,开拓进取,扎实推进全区房管事业健康发展,该局2007年度被评为全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2008年度被评为全市文明单位、全区支持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2008年该局各项工作都结出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一是住房保障工作进一步推进。去年1月21日举行了全区首次经济适用住房公开摇号仪式,公开、公平、公正地摇出了98户经济适用房拥有户有10户轮候户。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建租户84套,总面积4057㎡。117套经济适用住房于今年1月21日在区行政中心多功能会议室进行了公开销售摇号。为411房低保户发放了住户补贴金,共计45.3万元,使低保户家庭无房户实现了应保尽保。二是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严把房地产准入制关,先后查处14起无资质,在集体土地上进行房地产开发、虚假房产销售文告、违纪销售商品房等行为。三是产权产籍管理进一步规范。提供了产权发证优质服务。全年共为广大群众发入产权证1234个,总面积达26万㎡;为乡镇房管所发证536个,面积达14万㎡;受理二手房交易170宗,面积为1.7万㎡,成交交额1920万元;办理房地产抵押业务487笔,面积174346㎡,总金额1.7亿元;发放商品房预售面积9万㎡;全年实现总收入170余万元;发放商品房屋维修基金236万元。四是房管部门新的业务进一步拓宽。去年下半年,经物价部门审核、区政府批准,提高了白蚁防治收费标准,增设了利用房产档案查询的收费项目,为经济的发展和加强房产档案的建设开辟一条新途径。五是项中心工作任务进一步落实。较好完成了区委、区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完成了上顿渡第二期旧城改造涉及直管公房88户、拆迁面积4928㎡的工作任务。认真做好新农村挂点连城乡连城上街一组工作,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5万元用于挂点新农村建设,组织该村能人志士捐款,修通了村环形水泥主干道3000多米,做好了“三清六改四普及”工作。六是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方针,全面加强房管局系统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了机关效能建设,规范了党员、干职工作为,推动了业务工作的发展。此外,纪检、工会、综治、信访、财务管理、计划生育、乡镇房管所房改及日常事务管理等项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局长余友德简介
  余友德,男,1970年10月出生,临川区连城乡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2004年5月一2007年8月任区房管局副局长;2007年9月至今任区房管局局长。第一章城镇建设
   第一节街道建设
   建设路
  分东西两路。建设西路从老剧院至县劳动人事局办公大楼,1974年修建,长206米,宽20米,水泥路面;建设东路从新华书店至图书馆,1987年修建,长304米,宽22米,水泥路面。
   中兴路
  从周头至上顿渡桥头,原为麻石路面,高低不平。1978年改修为柏油路面,全长860米,宽8米。
   龙津路
  从五交化公司至自来水公司,1978年修,全长120米,宽18米,原有柏油路面(其中250米为沙石路面)。1989年改水泥路面。
   桥东大道从上顿渡桥至跳石桥,1986年修,全长998米,宽35米,水泥路面。
   中洲路
  从县工会至中洲公园,1986年修,全长400米,宽12米。其中水泥路面200米,沙石路面200米。
  1989年至1995年,上顿渡街道路面改造建设步伐加快,先后将龙津路路面硬化,新建了上顿渡镇公园路,建成了上顿渡建设路并硬化玉茗路(见贤路)。
  1996年至于2000年,进一步加快了街道道路建设,完成了桥东路、建设路、体育路的路面硬化工程。
  2001、2002年这两年对龙津路、玉茗路、桥东路、建设路的两侧人行道统一改造,全面铺为彩色人行道板,并新建了区第二中医院侧路和区农机局侧路。
  2003年,新建上顿渡宾馆路,改造公园路和罗家巷路。
  2003年上顿渡镇街道道路情况单位:米
   一、街道路灯
   上顿渡镇过去使用油灯(煤油、水油)
  照明,灯光昏暗。1958年驻县铁道部队修筑向乐铁路时,供给镇上机关居民照明用电,街道安装路灯20盏,每晚6点至11点照明。1964年7月,上顿渡发电厂建成,街巷路灯增至50盏左右。1970年县供电所建立,使用高压电,主要街道改用水银灯、钠灯,通宵照明。1989年,街道路灯有汞灯47盏、4.7千瓦;钠灯25盏、2.7千瓦;白炽灯115盏,6.9千瓦,居民普遍用电照明,年用电量180.36万度。
  1998年,在上顿渡镇公园路安装单臂金属杆路灯6盏(套)。
  2001年至2003年,临川区人民政府决定做好城市“美化、亮化”工作,重点改造上顿渡镇城区路灯。按照“一路一灯,一路一式”的格局,在玉茗路新增全卤路灯144盏,分别在建设路、桥东路、公园路、龙律路安装单臂金属杆钠灯20盏、37盏、10盏、54盏。除原有4座高杆路灯外,又在桥东路、玉茗路、医药公司十字路口、龙津路、区委门口、建设路新装景观灯39盏,在汽车站大楼门口新装景观灯16盏,在建设路新装景观灯54盏。为河滨广场安装中杆路灯2座、海鸥灯柱31座、水晶灯6座、城市之光6座、地埋灯72处。以上合计800多盏。至2003年底,市城区拥有路灯4008盏,2005年底达到13715盏,其中有1000余盏是景观灯。
   二、排水与供水
   城市排水防洪
  2001年至2003年,为提高上顿渡镇城区排水功能,将全部排水道改为明沟加盖式,总长20公里,基本形成排水网络,全年污水排放量450万立方米,直接排入宜黄河。
  上顿渡防洪墙。1969年建,长800米,高3~5米,顶宽0.7米,墙身为空格重力式,混凝土结构,造价10.5万元。因墙上首有段土堤,迂回曲折,防守堤线较长,1982年出现过涌泉,1983年裁弯取直改为混凝土防洪墙。可抗御宜黄河洪水流量3820立方米/秒抗洪水位43米。
   城市供水
   上顿渡人民历来饮用河水或井水。
  1982年3月,自来水公司在上顿渡建立,安装400米长水管,日供水3000号,县城居民开始饮用自来水。1987年,兴建二级泵房,设置清水池、过滤池等配套设备,水管长6800米,日供水量5000吨。1989年,兴建反映池,并续建其他配套设备,水管长8900米,日供水量达万吨。
  上顿渡自来水公司1995年在斜上村、粮食局、林业局及水泥厂宿舍共铺设管径80毫米镀锌钢管477米。1996年,铺设了从取水泵至送水泵、从送水泵房经公园路至龙津路口管径600毫米预应力砼管800多米。1996年公司开始扩建工程,先后投资213万元,完成面积为216平方米的取水泵房1座,直径为3米的集水井6口,容量为2000立方米的清水池1口,送水管管径为600毫米铸铁管515米、管径为300毫米水泥压力管5200米,输水管管径为600亳米水泥压力管、铸铁管共312米,引水管管径为500毫米水泥压力管200米及配电设施,1997年,在临川大道铺设了管径300毫米预应力砼管896米、管径200毫米预应砼管975米,从国税局至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宿舍管径100毫米镀锌钢管136米。2000年,上顿渡镇城区已有管径100~600毫米,供水管共16公里,日供水量达2万吨。
   三、公共交通
  1991年,抚州市建设局为规范全市公共汽车行驶线路名称,将城外剪子口至上顿渡镇线路称为2路。2001年,6路公交线(1998年开通,从附属医院至钟岭)改为临川酒厂至红桥镇,22路从钟岭办事处至上顿渡。从2006年开始,所有公交线路均实行一票制和无人售票,每人每次一元。
  2路公交线从城外新剪子口经大公路、赣东大道至附属医院后,拐向临川大道直至上顿渡医药公司,有31辆车运行,间隔时间为2~3分钟,全程有31个站点,从6:00运行至21:00,线路全长13公里。
  6路公交线从临川酒厂、玉茗路、体育路、公园路、龙津路至临川十中,有10辆车运行,间隔时间为6分钟,全程有14个站点,线路全长5公里,从6:00新剪子口运行至18:45。
  22路公交线从钟岭办事处经文昌大道、临川大道至至上顿渡医药公司,有11辆车运行,间隔时间为7分钟,全程有30个站点,从6:30运行至19:00。
   四、园林绿化
  1974年县城开始绿化工作,街道两旁种植法梧、樟树、冬青等,采取包栽包活,专人培育等措施,植树成活率较高,主要街道,已成林荫大道。机关、学校、企业门前一般都辟有花圃。1989年县城绿化面积为14.4万平方米,复盖率占县城面积12%。此外,在位于县城西南侧的中洲公园,规划23个绿化区,面积50亩,栽种名花珍木,使之四季常青,空气清新。
  1996年,在抚临路新植行道树1447株。从2001年至2003年,上顿渡镇城区主干道新增行道树991株,2003年,完成玉茗路绿化面积4800平方米。2004年,对临川大道两侧约3米宽的绿化带进行了改造,栽植乔木550株、花灌木52万株,龙柏球1650株,新建花池4400米,使这一路段成为景观优美、独具特色的绿色通道,大大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2002年上顿渡镇城区绿化覆盖面积37.3公顷。中洲公园位于上顿渡镇,居宜黄河中,四面环水,为一座水上公园。园内绿树成荫,花朵飘香,风景十分秀丽。入园古铁索吊桥1座。1995年,临川市园林处为加快其建设步伐,对园内进一步绿化。至1998年,新栽树木1600余株,各式花草争妍斗艳。2001~2003年,临川区委、区人民政府四方筹资,在园内建起文塔,塔体雄伟壮观,成为园中风景亮点。
   第二节公共建筑
  从1969年起,县属机关、团体、学校、工厂等办公用房,相继在新县城上顿渡镇兴建,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矗立于街道两旁。以下选价部分公共建筑。
   邮电大楼
  位于建设西路,3层。建筑面积965平方米,1969年8月建成,是县城第一栋水刷石墙的建筑。
   新华书店
  位于龙津路中段,3层,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1970年建成。
   招待所
  位于龙津路西侧,4层,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1977年竣工。
  二中教学大楼
  位于龙津路南段,第一栋3层,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1978年竣工;第二栋4层,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1988年竣工。
   临川饭店
  位于桥东大道南侧,5层,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1979年竣工。
   百货大楼
  位于桥东大道南侧,4层,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1979年竣工。
   镇一小教学大楼
  位于桥东大道西端,3层,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1979年竣工。
   一中教学大楼
  位于建设东路北侧,4层,建筑面积2661.32平方米,1981年竣工。
   新影剧院
  位于龙津路南路西侧,座位1500个,1982年竣工。
   文化馆
  位于建设东路北侧,4层,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1982年竣工。物资大楼
  位于桥东大道南侧,4层,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1982年竣工。
   五交化公司
  位于龙津路南段,4层,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1982年竣工。
   工会办公大楼
  位于龙津路南段,4层,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1983年竣工。
   外贸大楼
  位于桥东大道北侧,5层,建筑面积758平方米,1984年竣工。
   保育院
  位于建设东路南侧,3层,建筑面积1695平方米,1984年竣工。
   临川宾馆
  位于龙津路西侧,4层,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1984年竣工。
   镇二小教学大楼
  位于龙津路中段,4层,建筑面积2830平方米,1984年竣工。
   图书馆
  位于建设路东端,建筑面积1562.4平方米,1986年竣工。
   县人民医院住院部
  位于龙津路东侧,6层,装有电梯,建筑面积6590平方米,容纳病床260张,1986年竣工。
   电教中心
  位于桥东大道东端,5层,建筑面积2270平方米,1986年竣工。
   粮贸中心
  位于桥东大道西端,5层,建筑面积3790平方米,1986年竣工。
   农村大世界
  位于龙津路东侧,3层,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大型农贸综合市场,1986年竣工,为当时全省县城最大的农贸市场。2006年改造扩建,周围建有60多家店铺。
   民政局办公楼
  位于龙津路西侧,4层,建筑面积906平方米,1989年4月竣工。
   老干部活动室
  位于建设东路北侧,4层,建筑面积1175平方米,1989年8月竣工。
  自1990年以来,县、市、区属机关单位,团体、学校,以及房产开发商先后兴建5层以上钢筋水泥结构楼房近百幢。选录部分建筑如下: 上顿渡镇政府大楼,兴建于1991年4月,5层建筑面2900平方米。位于中兴路,现河滨大道东侧。
   财政局、兴建于1993年9月,6层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位于龙津路中段。
  供电局,兴建于1995年8月,6层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位于在临川大道南侧,临川酒厂对面。
  人寿财产保险公司兴建于2000年1月,6层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位于在临川大道北侧,移动公司西边。
  移动通信公司兴建于2003年8月,5层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位于临川大道北侧,与保险公司毗邻。
  邮政局:兴建于2003年11月,8层建筑面积5306平方米,位于临川大道南侧,与上顿渡公路稽征所毗邻。
   卫生局,兴建于2007年2月,6层建筑面积5080平方米,位于玉茗路南端。
  计生服务大楼,兴建于2009年9月,7层建筑面积5400平方平,位于临川大道北侧,西靠农业局。
   农业局,兴建于2008年5月,7层建筑面积5430平方米,位于临川大道北侧,西靠水利局。
   水利局,兴建于2008年5月,7层建筑面积3325平方米,位于临川大道北侧,西靠人劳社保局。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兴建于2009年9月,7层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位于临川大道北侧,东临水利局。新时代家居建材市场,兴建于2007年12月,营业大厅3层钢筋水泥结构,办公楼为6层钢筑水泥结构,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位于临川大道南侧,东临民政局不远,西与临川一中新校区倚角相望。
  审计局,兴建于2008年8月,5层钢筋水泥结构,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位于上顿渡派出所南面。
  上顿渡派出所,兴建于2009年7月,5层钢筋水泥结构,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位于区行政中心西南方。
   建设局,兴建于2009年9月,6层钢筋水泥结构,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位于审计局南面。
  临川区行政中心,兴建于2008年10月,10层钢筋水泥结构,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位于新城南部。向北距临川大道1公里,向西距玉茗路300米。
  临川一中新校区,兴建于2008年9月,占地面积336亩,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6层教学大楼5幢,综合大楼2幢(6层),图书馆1幢(6层)办公楼1幢(5层)青少年活动中心1幢,食堂楼1幢,教师公寓1幢(6层)学生公寓8幢(6层)新校区位于临川新城东边,临川大道南侧。
  临川二中新校区,兴建于2009年6月,占地面积293亩,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建有5层教学大楼4幢,实验楼,科技楼各1幢,图书馆1幢,还有400米塑胶跑道等附属设施,位于龙津路、玉茗路南端,有地道由老校区通往新校区。
  锦绣前程公寓,兴建于2009年,高18层2幢,为上顿渡最高建筑。位于一中新校区北侧临川大道南侧。商住大厦,兴建于2009年,高17层,为上顿渡第二高层建筑,位于二中新校区,玉茗路南端。
  河滨广场。广场南至建设路,北靠宾馆路,罗家巷步子行街横穿广场东部,西领中兴路。因广场紧靠宜黄河,以“风”为主题,构筑中心十环形的放射性形态,以张挂膜构筑物作为主景,表现风的张力,是一个立体的功能复合型广场。规划占地1.24公顷,由音乐喷泉、灯饰、戏台、座椅、雕塑、柱廊及绿化等部分组成。广场2005年建成。
  临川新城建设。新城位于上顿渡镇,东侧为临川区第十六中学,南邻区行政中心,西北两侧沿城市主干道玉茗路和临川大道。新城以农贸市场为核心,集大型批发专业市场、零售商业和居民住宅为一体。农贸市场为一层建筑,采用大跨度轻钢结构,富有现代感。专业市场为二层建筑,围绕农贸市场四周,钢筋混凝土结构。商场、超市为在西面主入口位置,大空间框架结构和曲线门廊,为商业街在西区,以中央步行景观商业街为中轴线,设景多条各具特色的零售专业街。住宅小区在农贸市场南侧,建设多种风格的公寓,以五层住宅为主。小区内设中心花园和俱乐部。规划用地14.66公顷,总建筑面积152272.5平方米,其中农贸市场13850.6平方米,商业用房76931.5平方米,管理用房1235.4平方米(含公厕),住宅用房60255平方米。新城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第二章新农村建设 本镇新农村建设为省级试点村,建设资金以农民自筹为主,国家适当补助,能人志士赞助等方式筹集。
  2006年5个试点村:梁宪村委会的付家付、河西街村委会的下黄村、周家村委会的凤阳王家、林源村委会的村源新林、东殿村委会的东殿村。国家每个点补助10万元,临川酒业公司每个点赞助1万元,临川酒业董事长杨灿龙每个点资助1万元。
  2007年8个试点村:笠上村委会的陂头付,梁宪村委会的罗湖、黄家村,杨家村委会的上杨村,石鼓村委会的石鼓新村,安泽居委会的塔水桥村家,山头村委会的上韩、下韩村。国家每个点补助10万元。
  2008年8个试点村:石鼓村委会的邓家、徐家、周家、黄家。
   塘湾村委会的中程1、2组、下程1、2组,国家每个点补助12万元。
  2009年11个点:石鼓村委会的吴杨1个点、新店范家1个点,饶家3个点,上舍2个点,塘湾村委会中程2个点,上程2个点,国家每个点补助14万元。
   第三章住房建设
   第一节居民住房 长期以来,城镇居民大都居住木板房,光线不足,通风条件差。有的住房前面是店铺,后面是卧室,十分拥挤。
  近些年来,居民住房条件逐渐得到改善,各机关、团体、学校和工厂,先后建起职工住宅,砖木结构,一般3~5层,至1989年,驻县城上顿渡镇的县属各单位共建职工宿舍48栋,建筑面积13.68万平方米。此外从1984年至1989年,由房产公司在县城先后建起3.21万平方米的商品房,实行出售、出租,从而使县城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7.5平方米,住房难的问题得到缓和。
   至1989年,驻乡镇机关单位先后也建职工住房达15.7万平方米。
  上顿渡旧城改造上顿渡罗家巷改造于2002年3月8日开工。2003年完成拆迁面积8.1万平方米,补偿拆迁费3440万元。拍卖土地9宗,面积2.4653万平方米,收入6680万元。一期改造在建商住楼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投资1.4亿元。
  桥东花园位于临川大道南侧。2002年初由江西中南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350万元开发建设,占地7亩,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2003年9月竣工,共有5栋居住楼、90套住宅、门点12间。
  河滨广场2003年7月动工兴建,12月竣工。工程占地18.6亩,总投资750万元。广场有音乐喷泉,主喷高20米,有造型8种,可排列组合变化出32种姿态。还有89盏造型各异的灯饰,近千平方米的绿化造型。广场与河滨公园、中洲公园遥相辉映,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个好去处。
  临川新城占地220亩,工期程总投资2亿元,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市场面积近5万平方米。新城有商贸城、住宅、农贸市场、大型超市、休闲广场等各类配套设施,建成后的新城使古老的临川更为亮丽。
  临川大道绿化带改造投资近100万元,更换临川大道带子石8000米,完成种植土方工程6000立方米,绿化带改造总面积1.2万平方米,种植樱花树苗900余棵,种植红花继木、杜鹃、金叶女贞、小叶女贞等灌木60余万株。
   第二节农民住房
  农民住房历来结构简单,绝大部分是一排三间,也有一排四间,一排五间的,多为泥木结构。砌墙用的是土砖坯,或用夹板筑的土墙。室内梁、柱、桁条、角子、楼板等都是木料,壁则有的是用木栏,有的是筑土墙,有的用竹子再糊以泥巴、石灰。屋顶多使用小青瓦。由于传统习惯,房屋的高度一般为一丈五尺六寸,一丈六尺六寸、一丈七尺六寸、一丈八尺六寸、一丈九尺六寸、二丈一尺六寸等,房屋方向多是坐北朝南,屋前一般有一小块平地,四周栽种果树或风景林。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民收入逐年增加,要求建房的越来越多,新房越建越高,越来越好,多为二层楼房,砖木结构,有的还用上钢筋水泥。
  1995年起,临川市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法”的原则,使农村建房走向规范化,杜绝盲目性、随意性现象。住宅设计上对“堡垒式”、“火柴盒式”的老传统建筑模式进行改革,取而代之的是整体有序、造型美观、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20世纪90年代,集镇住宅建设加速发展。住宅结构由砖木结构为主发展为砖混结构为主的3层以上的楼房,且都是经过设计按规划要求进行施工的。住宅造型各具特色,有方型、长方型、椭圆型、前凸型、后凸型、组合型等。住宅外表美观,有碎石磨面、墙面砖饰面等,饰面色彩配设整体效果加强。建筑风格有古代式、现代式、古代与现代结合式等。特别是省道沿线村庄的建筑物,外型更为新颖,下店上宅多功能的商住楼日益增多。
  1997年,临川有40%以上农民1户1井,有的使用压水井,有的使用小型小泵抽取井水,大大减轻了农民吃水的体力劳动。1999~2001年,对农村电网实行全面改造,城乡同网同价。
   第四章环境保护
   第一节街道环境卫生
  1970年,上顿渡城建办公室成立,有清洁工3人。1977年5月,上顿渡环境卫生管理所建立,有职工37人,清扫9.9万平方米面积垃圾,清理11万米长阴沟,管理60个公共厕所,运送70多个垃圾窑垃圾。1983年,购置洒水车1辆,每天在主要街道洒水二至三次。1986年,镇环卫所购置翻斗垃圾运输车1车,干部职工增至45人,临时工14人,清扫面积扩大致13万平方米。1989年建立垃圾转运站,将垃圾运至郊区山岗,经过无窑处理变成肥料。全城经常保持无垃圾,无积水、无污泥,无杂粪。1991年成立了清扫一队、清扫二队,负责干道清扫,每队二个班,每班7人。每天二次大扫,每年夏秋两季清扫时间为4:00~7:00、14:00~17:00,冬春两季清扫时间为5:00~7:30、14:00~17:00。1994年增加了清扫面积,原清扫队撤销,分6个班(每班10人)清扫,仍然是每天二次大扫。1995年,干道清扫实行责任承包,各清扫所长通过投标聘任,增加上顿渡城区清扫面积。1998年9月,购置道路清扫车清扫临川大道。2002年成立文昌桥和上顿渡两个环卫所。
  1991年,街道每天洒水2趟,清晨、下午街道清扫前,各洒水1趟,炎热夏季,每天洒水4趟。1996~1998年,每天洒水增至6趟。
  1995年4月,增加上顿渡主干道沿线垃圾集装箱20个,果壳箱67个。1996年,实施生活垃圾袋装收集,沿线的垃圾箱集装箱、果壳箱全部撤除。增加垃圾收集车(三轮车、板车)37辆,配备7辆垃圾收集专用车晚上上街收集垃圾袋。2001年,上顿渡城区增加广告牌式园桶塑钢式垃圾箱100个。
   各街巷道路均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
  1998年,清扫队人工清运的垃圾主要通过板车运到郊外洼地、水塘倾倒,各中转站的垃圾则通过汽车中转,运至抚北垃圾场堆放。1995年,人工清运的垃圾,通过板车运到就近的中转站,再由汽车运至河西垃圾场堆放。1998年,城区居民生活垃圾主要通过14个中转让运至抚北桥头垃圾场、钟岭垃圾场进行进堆腐发酵,变为成熟垃圾,再经过人工或滚筒筛选机分选,细料出售用于红壤改造,废渣则在场内堆放压实。
   粪便清运。1991年,粪便主要由农民进城打肥,或由吸粪车送往农村。1997年,水厕粪便靠公厕本身的化粪池进行生物处理。早厕粪便主要与农民签订合同,由农民打肥。
   第二节环境质量
   一、污染物排放
  污染物排放废气:锅炉、窑炉燃烧燃料排放的废气以及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是大气主要污染源。
   上顿渡镇1987~1990年废气排放情况
   注:表内数据含城镇居民稀煤废气和事业单位燃煤废气
  废水:生活用水、工业废水及带有污染物的地表径流是水体主要污染原。废水污染的原因,是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上顿渡镇1987~1990年废气排放情况
   注;表内数据含城镇居民生活废水和事业单位废水。1991年之后无完整资料。
  废渣:固体废物污染已成为影响环境质量的一个严重问题,不仅影响市容而且占用土地,污染地下水及水源地,释放有毒有害气体。
   上顿渡镇1987~1990年废气排放情况
   注:1991年之后无完整资料。
   二、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抚州市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总悬浮微粒、降尘。1991年至1995年全市大气污染少中氮氧化物逐年上升,二氧化硫和降尘呈下降趋势,各项指标都在国家大气质量=级标准以内。
  1997~2000年上顿渡镇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三、水环境质量
  上顿渡镇境内主要河流是宜黄河,地面水监测数据表明,市(区)水域污染较轻,水质良好、地表水主要污染是COD挥发酚和PH值,绝大部分指标符合(GB3838—88)Ⅰ—Ⅱ类水质标准,个别有机指标介于Ⅱ—Ⅲ类水质标准之间。
   上顿渡镇1997~2000年水环境质量状况四、声环境质量
  环境噪声声源包括交通噪声、居中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及机械振动噪声等,其中主要是交通噪声。
   上顿渡镇1995~1997声环境质量
   城市交通噪声状况
   区域噪声状况
   第三节环境污染防治
  废污治理1984年6月,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建立后,下设环境保护股,配备专业人员,县属工厂相继成立环保小组。1985年4月,又建立县环境保护办公室、县环境监测站,配有化验员。逐步增添监测仪器、化验设备,使环保工作全面系统地开展起来。
   一、废水治理
  县化肥厂废水含有大量煤灰流入崇仁河,污染河水。1974年,厂内建立6个废水沉淀池,每天收集煤灰30吨,用作制砖原料。
  县磷肥厂生普钙硫酸,废水酸性物质和铁矿渣污染环境。1985年,厂内设置沉淀废渣池,治理效率达90%。
   县城制革厂废水含有机物,发酵气味难闻。1985年厂内建置废水沉淀池,获得有效治理。
  县染织厂废水含有大量硫化物等,经县自来水厂水井50米范围内流入水溪,影响县城用水质量。1985年,厂内挖了一个250立方米大池,池中栽种水草,吸收分解废水中的硫化物棉尘;同时改变废水流通,使用水不受污染。1989年,建起净化池1座,降低废水中的染料含量,减轻污染。
  县农药厂生产二甲脂副产品氯化铵,设置制炼锅,处理氯化铵废水。使废水通过制炼锅高温蒸发冷却得晶体氨化铵肥料,不但减轻环境污染,而且获得经济效益。1989年,日处废水10吨。
  县酒厂1986年兴建60平方米沼气池,处理含有有机物废水效果好,省环保部门通报全省酒厂推广。
   二、废气治理
  生产、生活使用的锅炉和工业窑炉产生的废气,污染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从1984年开始,全县在治理废气上效果逐年显著。
   三、废渣治理
  1984年,县里开始组织工矿企业治理废渣,当年12个厂矿企业清理废渣8000吨。县化肥厂利用煤渣4102吨制煤砖40万口,产值2万元,其他厂矿均利用煤渣铺路。1985年清理废渣9607吨。1987年清理废渣1.6万吨。1989年清理废渣1.4万吨。
   四、噪音治理
  各工矿企业生产所有的柴油机和县化肥厂、磷肥厂、水泥厂的鼓风房等都采用吸音材料,使噪音分贝数降低。
  1985年1月始制订《临川县城镇环境保护实施细则》,规定:“凡进入城镇的车辆,禁止鸣放高音喇叭。驻镇单位禁止使用高音喇叭和使用震动大的空气锤、装动筛”。实施以来,效果良好。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抓紧推行煤改气工程,改燃低硫优质煤和锅炉改造工程,加快对机动车尾气的监管。对年耗煤万吨以上的用煤大户,强化消烟除尘措施。淘汰了一部分热效低、污染大的旧式锅炉。全市0.2吨以上的锅炉基本得到改造,98%年的锅炉烟尘得到治理。烟尘控制面积达5平方公里,大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1997年8月,制订《民用炉灶停止使用原煤规划》,全市停止使用原煤最终时间为1998~2002年。
  建筑工地扬尘、噪声管理。积极防治噪声污染,加强机动车噪声管理,设立禁鸣区,控制娱乐噪声,治理工业噪声。不准在一类混合区新建、改建和扩建有噪声、震动的工厂,凡在市区行驶的机动车,都必须安装消声器。
   五、污染事故处理
  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们环境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信访案件呈急剧增加的趋势,正确处理污染纠纷是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对信访案件和污染事故及时进行处理,进一步强化于民众的环保意识。
  1996年10月,邓文科在上顿渡洲下14栋居民宿舍建了一座茶水炉。不久洲下14栋宿舍曾享金等9个居民向环保局投诉,反映荼水炉造成污染,要求给予处理。12月2日,环保局经过现场调查,向邓文科下达了拆迁通知书。至1997年9月,邓文科仍未拆迁。市环保局责令邓文科停止营业,邓遂将茶水炉拍卖、拆迁。
   第五章沼气建设
  本镇平原丘陵地区较多,历史上缺柴、缺煤现象严重,群众常说:“不愁锅中米,只愁锅下柴”。每当秋冬季节,大批劳力上坡铲草,进山砍柴,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为了解决能源问题,1980年开始在河西人民公社试点,按照省沼气办公室颁发的《农村家用沼气池标准图集》进行施工,严格要求统一;二是材料要过硬,所建的沼气池,全部使用钢筋混凝土整体现浇和储气密封,精确计算用料,不马虎凑合,三是严把规格标准关,坚决做到,技术不合格不建池,图纸不统一不施工,未先试坯不投料,投料不合要求不封盖。经过检查验收,这次所建的样板池,使用效果很好,深受群众欢迎。
  1984年开始,村村开展了沼气建设,1986年,沼气建设结合实行“六改一增”,改砖模为玻璃钢模,改软管为硬管,改集水瓶为自动排水装置,改平板瓶塞式活动盖为椭园形或四方型倒瓶塞活动盖,改纸压力表为搪瓷压力表,改乳胶开关为硬塑料或钢开关;增加预处理发酵池。同时,建池坚持“四个结合”。一是与厕所和牛猪栏结合,二是与土壤开发结合;三是与乡村规划结合;四是与治理脏、乱、差开展文明建设结合。着重做好“三抓”,一抓普及科学知识,举办技术讲座,负责沼气池管理,保证正常产气,三是抓健全管理制度,村民委员会负责沼气池,维修经费和监督管理制度的执行,管理员做到勤检查,勤维修,用户做到勤加料、勤搅拌、勤出粪。
  1985年,法国专家福克博士到河西乡参观沼气,看后非常高兴。
  上顿渡镇杨林村历来以种蔬菜、果树为主。1985年全村建了23个沼气池,解决了煮饭、照明问题。1986年有16户人家在沼气池旁建起猪栏和厕所,人畜粪自动流入池内,使沼气池肥源充足,产气稳定。经过发酵腐熟的肥料施用于菜地,蔬菜不但产量高,而且无虫害。还有12户人家,在沼气配套的厕所上安装了封闭式马桶,无臭气,又卫生。

知识出处

上顿渡镇志

《上顿渡镇志》

出版者:中共临川区上顿渡镇委员会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