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旱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顿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08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旱灾
分类号: P426.616
页数: 2
页码: 50-51
摘要: 本文介绍上顿渡镇各年代所发生的重大旱灾情况。
关键词: 上顿渡镇 旱灾

内容

唐元和三年(808)秋,大旱,农作物几乎全部枯死。
   唐元和四年(809),1-6月不雨,大旱,民以土充饥,死亡无数。
   宋大观三年(1109)6-10月未雨,田土尽裂,作物枯死。
   宋绍兴六年(1136),大旱,大饥,死者甚众,民多流徙。
   宋绍兴十年(1140),大旱,人食草根。
   宋绍兴十四年(1144)5月旱,9月雨,作物甚受其害。
   宋淳熙七年(1180)正月至四月,滴雨不下,庄稼种不下去。
   宋淳熙九年(1182)五月至七月不下雨,抚州大旱,岩米40万石(担)
   宁淳熙十二年(1185)起,连续三年大旱,饿殍遍野。
   元天历二年(1329)五月至八月不雨,大旱。
   元至元二年(1336)自春至秋,八月不雨,禾多枯死。
   明宣德九年(1434),四月至八月不雨,庄稼尽枯。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旱,禾麦无收,民掘白土、杂米屑食之。
   明万历十七年(1589)三月至八月半年不雨,民以野蕨、树皮,草根充饥。
   清顺治三年(1646)大旱,泉枯江竭,斗米价上涨两百文。
  1872年大旱,五月节后至十月未雨,绝草无收,谷贵每担八元,民多食观音土,多以不便致死。
  1898年,大旱河流。民国2年(1913)五月至十月未下透雨,早稻收三成,晚秋作物大都无收。
  1933年自农历五月七日下了一场雨后,一直干旱到十月二十日为止,早禾产量只有正常年景的三分之一,晚禾及旱地上的杂粮植价物全部无收。 民国23年(1934)大旱,6至9月仅降水168毫米,其中7月滴雨未下,田园龟裂,禾苗尽枯。次年谷价每担售5元。
  1935年八月份干旱非常严重,路上尘埃几寸厚,中午路上会烫脚,抚河干涸,由抚州去金溪的浒湾,可以从河里穿鞋步行。
  1937年从早禾耘完第二遍开始,直干旱到农历八月十日晚上才下一场雨,早稻产量只有常年的一半。
  1953年,自7月3日后,连续35天未雨,晚稻无水抽穗灌浆,旱作物枯死。
  1954年,旱到井中无水可汲,庄稼受损极大。
  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连续四年干旱,其中,1957年夏秋干早,67天未雨,1958年夏秋干旱,94天未雨,上顿渡境内溪沟无水流、池塘干涸。
  1963年,春旱严重,“谷雨”才发雨,农民挑水育秧,同年秋,又大旱150余天未雨。
  1964年,秋旱严重,上顿渡全乡40%晚稻因缺水迟栽,产量大减。
  1965年,夏、秋早,60天未下雨。
  1974年,夏、秋旱,75天不下雨。
  1978年伏旱连秋旱,139天下雨,抚河流量仅为0.88立方米/秒。晚稻减产70%,公社党委除组织生产自救外,并核实灾情,发给救济款。1985年,春旱、伏旱,秋旱接踵而来,境内不少村庄水井干涸,人畜饮水困难,夏秋作物产量大减。
  1986年5一12月夏旱秋旱连冬旱连续干旱八个月,汛期变成了枯季,5一12个月总雨量只有490.5毫米,比历年四期平均值少615.7毫米,偏少6成,为建国以来最少雨量的一年,二晚减产严重,有的因无水而未栽种。
  1988年,秋旱连冬旱,晚稻减产,冬季作物播种困难。
  1991年6月21日以后,出现高温少雨天气,伏旱明显,直至7月造成二晚栽播困难,经实施人工降雨,才缓解了旱情。
  2000年6月中旬至7月底,持续高温少雨,伏旱严重,人工降雨才稍缓解了旱情。
  2003年全年雨量仅1106毫米,是近三十年最低值,伏早50天、秋早70天、冬早60天,7-11月只下雨177亳米,旱情严重,不少村组早稻,晚稻受灾减半。

知识出处

上顿渡镇志

《上顿渡镇志》

出版者:中共临川区上顿渡镇委员会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