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土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顿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06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土壤
分类号: P463.23
页数: 2
页码: 37-38
摘要: 根据1982年土壤普查,本镇土壤共亩,可分为红壤、黄壤、沙粒土壤、紫性土、潮土、水稻土4个土类,4个亚类,5个土属,10个土种,其中水稻土面积最大,是主要耕作土壤。
关键词: 上顿渡镇 土壤

内容

根据1982年土壤普查,本镇土壤共亩,可分为红壤、黄壤、沙粒土壤、紫性土、潮土、水稻土4个土类,4个亚类,5个土属,10个土种,其中水稻土面积最大,是主要耕作土壤。
   第一节水稻土 水稻土母质以河积物为主,其次是第四纪红粘土。按土壤形成的过程,水稻土又可分为潴育型、淹育型、潜育型3个亚类。占本镇耕地面积的94%。 潴育型水稻土是本镇耕地面积最大,肥力最高的土壤,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山区的垅田,冲田内。这类土壤排灌条件好,地下水位适中,土层深厚,土体中的氧化还原交替强烈,铁锰磷溶淀积现象明显,土层颜色分化明显,土壤熟化程度较高,属高产土壤类型,耕作多以稻、稻、肥(油)三熟制,粮食亩产平均在800斤以上。 淹育型水稻土是本镇面积少、肥力差的低产土壤,分布在丘陵山地的高排田,梯田和垅田内。这类土壤地下水位深,灌溉水源缺,大都靠天然降雨灌溉,俗称“望天田”。耕作层一般在10厘米左右,亩产600斤以下。 潜育型水稻土多分布在垅田,冲田,坑田的低平处。这类土壤地下水位高,耕作层终年积水,土体还原作用强烈,犁底层发育不明显,有的无犁底层,水冷泥烂,以种一季稻为主,亩产约500斤左右。
   第二节红壤 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岗地、丘陵和低山地区,其母质由第四纪红粘土、红砂岩、千枚岩、石英砂岩、花岗岩、混灰岩的风化物构成,土层一般1米以上,有时在底土可见黄、白、红杂色相同的风纹层。根据它的形态特征,又可划为红壤、红壤性土和红黄壤3个亚类。 红壤主要分布在300米以下的岗地和低丘地区,其中以红粘土、红砂岩和千枚岩发育的面积最大。呈现色,土层多在1米以上,腐植质薄,不到2厘米。现状植被有杂草、灌木或稀疏马尾松幼林和部分油菜等。植被覆盖率30一50%,尚有不少红土裸露。但这类土壤,因地势平缓,土层深厚,保水保肥性能较好,开垦利用价值高,潜力大,是本镇主要旱作土壤之一。 红壤性土主要分布高丘陵地区,其母质有石英砂岩、千枚岩和花岗岩,土壤发育程度较红壤差,土层较浅,一般1米左右,土体多砾石,质地有粘土和砂。但自然肥力较红壤好,腐植质层2一5厘米。植被现状有马尾松、杂木混交林和灌木林等。植被覆盖度一般在70%左右。这类土壤因地势高,坡度大、土层较浅,只适宜于发展马尾松和杂木、油茶,是本镇林业生产的主要土壤。面积不多,仅1500余亩。分布于东部丘陵坡度较大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仅栽有马尾松和芦草,且生长甚差。
   第三节潮土 潮土,主要分布在宜黄河沿岸及内地的河滩、洲地和地势略高的邻地,宜黄河等河漫滩涂上的旱作土壤,也都属此类土壤,土质由河流冲积物发育而成,土层多在1米以上,养分含量较高。这类土壤由于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下水位在1米以内,水土条件均好,适种性广,可利用率高,以种植油和和其他旱位物,果树为主,是本镇目前肥力较高的早地土壤。

知识出处

上顿渡镇志

《上顿渡镇志》

出版者:中共临川区上顿渡镇委员会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