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貌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顿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06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貌地质
分类号: P54;P931
页数: 2
页码: 36-37
摘要: 地形上顿渡镇东南与抚州、连城乡接壤;西与温泉镇相邻,西北与抚北镇隔河相望。 地理坐标东径116度18分,北纬28度0.6分。 地貌全镇地貌主要可分平原、岗地2种类型。临川大道、抚八线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湖池星布,地势东高西低,公路渠道脉胳相联,形似桑叶。
关键词: 上顿渡镇 地貌地质

内容

第一节地貌
   地形上顿渡镇东南与抚州、连城乡接壤;西与温泉镇相邻,西北与抚北镇隔河相望。
   地理坐标东径116度18分,北纬28度0.6分。 地貌全镇地貌主要可分平原、岗地2种类型。临川大道、抚八线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湖池星布,地势东高西低,公路渠道脉胳相联,形似桑叶。 平原主要分布在宜黄河沿河两岸,海拔高度一般30~50米,相对高差5米左右,地面坡度小于5度。按其地质、地貌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冲积平原,分布在抚河下游两岸,地势开阔平坦,土层深厚,土质松软肥沃、灌溉方便,土地利用率高,是本镇主要粮食高产地区,但易受洪水和内涝的威胁。二是溪谷平原,分布在宜黄河支流两岸,呈条带状,地面倾斜一般略大于5度,土质和灌溉条件较好,是岗丘之间重要耕作地带,土地利用率中等,易遭山洪侵袭。 岗地范围较广,海拔高度一般60~100米,相对高度10~30米,坡度缓和,一般为7~8度。地表由红砂红壤和第四纪红粘土构成,土层深厚1米以上,目前利用率不高,只开垦种植旱作物和马尾松、幼林等。岗丘之间的凹地大都辟为良田,是本镇土地潜力最大地区。
   第二节地质
   一、地层 上顿渡境内地层发育不全,以上统白垩系南雄群红色岩系和第四系分布最广,次为元古代的双桥山群和震旦系尚源群的变质岩系,至于石炭系、三选系、侏罗系地层,仅有另星露出。 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分为上、中、下三个段,上段为泥质千枚岩、砂岩、粉砂岩等,厚540米,下、中、段为灰绿、灰紫色千枚岩、千枚状砂岩,厚125米。 俄罗系分上下两统,上统分打鼓顶组和鹅湖岭组。打鼓顶组为安山岩、火山碎屑砂砾岩,流纹质角砾岩、凝灰岩等,厚398米,分布在高家鹅湖岭组为紫灰色斑状流纹岩,凝灰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等,厚616米。
   第四系分为中、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三大部分。
   中系新统,上部为冲积网纹红土,含砾亚粘土、砂砾石层。厚11米。下部为残积岗纹红土、亚粘土等,厚10米,分布于红色盆地的低丘岗地。
   上更新统,为亚粘土、亚砂土、下部砂砾石层,厚10米。
   金新统、为抚河、崇仁河、宜黄河的冲积层,岩性为亚粘土、亚砂土、砂砾石层,厚17米。
   二、构造
   东西向构造系为双桥山群、和尚源构成,岩成倾角较陡,一般45—60度,同时有西北和北东向和张性张扭性断裂伴生。
   第三节山脉
   上顿渡境内无名山,只有局部丘陵,小面积坟山和部分分配造林山地。 丘陵分布于西邓、山头、火焰山等地,大部分经开垦为林园和梯田旱地,局部荒坡,只生长一些柴草。 坟山分布于境各村委会,面积不大,这些私有祖坟山地,面积三、五亩不一,只备葬墓,不栽树木。
   计划造林山地位于
   第四节河流
   境内属鄱阳湖水系抚河流域,大小河港纵横交错,水源丰富。主要河流是
   宜黄河上起吕坊村,下至梁宪下窑渡,与崇仁河汇合注入抚河。本地境内长度为13公里。
   崇仁河上起曾家村,下至梁宪下窑渡,与宜黄河汇合注入抚河。本地境内长度为15公里。 抚河东岸上起尧家赵家村,西岸上起梁宪下窑渡,下至上肖北部距抚北大桥一公里处,全长约5公里。

知识出处

上顿渡镇志

《上顿渡镇志》

出版者:中共临川区上顿渡镇委员会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