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近现代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210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近现代人物
分类号: K82
页数: 13
页码: 443-455
摘要: 与湖南乡有关的近现代人物。
关键词: 中国人物 历史人物 人物传记

内容

游国恩
   游国恩,男,汉族,著名楚辞研究家、文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字泽承。1899年4月17日生于湖南乡洪塘游家村,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两年后转入本科中文系,学习古典文学。1926年北大毕业后,先后在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2年调入北京大学。1949年7月参加全国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文协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北大中文系副主任兼文学史教研室主任。1963年至1966年曾先后赴日本和越南讲学。
   游国恩是我国屈指可数的《楚辞》研究专家。早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就写成《楚辞概论》一书,由北新书店出版,获鲁迅、郭沫若、闻一多等著名学者的好评。其后,又陆续发表了《楚辞的起源》、《离骚研究》、《天问研究》、《吊屈原》等专著。还花了几十年的心血,查阅了上千种书籍,编撰了《楚辞长编》,为推动《楚辞》的学术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又是享有盛誉的文史专家,多年来,先后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千五百年前的大诗人陶潜》、《陶潜年谱辨疑》、《五言诗产生的时代问题》、《论吴声歌曲的子夜群歌》、《论胡笳十八拍》、《论<孔雀东南飞>的思想性及其他》、《白居易的思想和艺术》等论文和《先秦文学》等专著。1955年至1960年,受中央教育部委托,与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等教授一起主编《中国文学史》。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重要著作,是大学文科通用教材,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周复
   周复,男,汉族,字仁立,又字光显,号旭人,乳名红仔。1900年4月24日(农历3月25日)生于湖南乡沙湖周家村。父亲周麟为人忠厚,母亲邓氏勤劳贤慧,生了六男一女。因家贫,五个儿女相继夭折,只剩下周复及小弟。周复8岁丧父,与3岁小弟靠母亲为人捻纱糊口。少时聪颖,力学不倦,颇受私塾先生器重。12岁经人介绍至义丰粮行学徒。15岁学徒期满转到丰太粮行帮伙。常来往于临川与上海之间。1924年弃商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在入伍生队学习。是年冬参加东征平定陈炯明叛乱的战斗。次年5月,又参加讨伐滇军杨希闵、杜军刘震寰的叛乱,立下战功。1927年,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政治部秘书,兼军校总政治部《三民周报》总编辑,黄埔同学会宣传科长。1928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帝国大学读书。1929年改任军校政治部秘书。1931年参与创办亚东新闻社,任社长。同年,当选为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常务监察委员。
   周复军校出身,却以文才和政治见长,受到同僚推重,也引起蒋介石的注意。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周复深感国难当头,罢读返国。当时,蒋介石已下野。为了东山再起,并扩张自己政治势力,蒋介石于二月间秘密召集黄埔心腹干部筹备成立酝酿已久的“三民主义力行社”(即蓝衣社)。周复作为蒋介石亲信之一受到召见,在其官邸集会十余次。于3月1日在南京正式成立了“三民主义力行社总部”。蒋介石亲任社长。周复出任检察会检察,并负责该社中央干事会工作,成为蒋介石心腹干将之一。1935年被调任为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特派员,负责整顿首都国民党党务工作,历时三年。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周复立即投入了抗日御侮斗争。头两年,担任第一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转战于中原抗日前线。1939年初,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成立鲁苏战区,开展山东和苏北一带的敌后抗日武装斗争,于学忠任总司令。周复被派往鲁苏战区任政治部主任,并兼任战区特别党部执行委员会书记长、干部训练团教育委员和山东省政府委员等职。1940年初,主持创办了鲁苏战区唯一的一家报纸《阵中日报》,自任社长,由卢麟(江西人)任经理,张冰子(江苏人)任总编辑。
   1941年11月初,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10万余人,由第12司令官土桥一次中将统一指挥,分三路对沂蒙山区实行铁壁合围,企图消灭该区八路军和鲁苏战区部队。当时,日军包围区内,战区司令部直接指挥的部队只有2个师,不过2万余人。坚持战斗10多天,移到莒县、日照山区。1942年8月12日夜,日军秘密出动独立混成第五、第六旅团,突然包围驻莒县东三十里坪头的鲁苏战区司令部,企图捕捉于学忠、周复等高级将领。于、周闻讯即率部抢在日军合围之前突围脱险。8月20日,这支日军又向战区主力第113师防区唐王山——擂鼓山一带进犯,于19日移驻此地的战区司令部、政治部也被包围,激战两昼夜,歼灭200余人突出重围,但总司令部军务处张雨村少将阵亡,于学忠和政治部第一处处长潘国屏少将(江西乐安人)负伤。战后,周复率政治部迁至安丘西南乡董家宅村有子山。
   1943年1月18日,新编第四师师长吴化文率本师及保安第1师叛国投敌,鲁苏战区元气大伤,战局日趋严峻。2月17日,日军驻胶济铁路沿线的独立混成第五、第六旅团及第七旅团一部,并配属吴化文的伪军,计2.5万人,在土桥一次中将指挥下,扫荡安丘南城顶山地区,企图寻歼战区主力。周复率领政治部人员疏散至驻防城顶山一带的113师。20日凌晨,日军包围了城顶山,游击队第2纵队抵挡不住日军进攻,撒向山顶,被围在山顶的还有113师司令部及该师第678团。两军短兵相接,杀声震天。吴化文伪军熟悉山势地形,且有游击经验,他们在各山头点燃火堆,虚悬旗帜,故作疑兵;在山沟要道,则布置多层伏兵,构成方园百余里的火网。国民党军队被围一天半后,伤亡过半,粮弹不继,师部下令分头突围。21日,周复率数十名敢死队员向山下冲杀,至城顶山东北角半山腰张家溜村时,胸部不幸中弹。他强忍剧痛,继续指挥突围,最后力竭而死。战役结束后,政治部机要秘书双凫(江西临川人)寻得周复遗体,运往附近的绪泉村安葬,并为周复撰写了碑文,树立了碑碣。
   蒋介石得知周复阵亡,十分痛惜,特呈请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为陆军上将,准入祀忠烈祠。1943年6月11日,中央发表蒋介石辰删电表彰周复勋迹,称其“十余年来,忠勤不懈”,“能犯人不敢犯之险,能处人不易处之境。”11月15日,陪都重庆各界在抗建堂举行追悼大会,张治中主持会议,蒋介石特派商震将军代祭,并遗俞济时慰唁其家属。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周复为革命烈士。
   周寿南
   周寿南(1902-1930),湖南乡庙东村龚溪人。店员工人出身,1927年前,任店员工会执行委员、临川县总工会执行委员。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县总工会支部书记。后随“八一”起义部队南征,湖汕战役失利后,奉命回临川做党的地下工作。1929年3月,接替牺牲不久的曾去非担任中共临川县委书记。同年六月,在前往六岭参加县委秘密会议途中不慎被捕。经营救出狱后,又继续发动群众,在白色恐怖下坚持革命斗争。1930年7月,又因叛徒告密,再次被捕。在狱中受尽各种酷刑,始终不屈不挠。当年12月,英勇就义于临川县城清风门外。
   (周寿南的简历在新编《临川县志》P687页人物简历中说成是罗湖乡人,但在烈士表中P782页中又说他是华溪人。本志两位主编都参加了罗湖镇(含原华溪乡)的镇志采编工作,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周寿南的籍贯无法落实到罗湖镇(含原华溪乡)的某一村庄。根据中共抚州市委党史办编写的《抚州人物》,周寿南籍贯为“临川县罗湖乡龚洒桥”,经查证和调查,此地实际是“湖南乡庙东村龚溪”。)
   黄素英
   黄素英(1901-1928)女、汉族,中共党员,湖南乡瑶湖村人,出身贫苦,1901年生,临川第一个女中共党员,第一人女县委委员。少年时曾靠亲戚帮助,就读于南昌葆灵女子学校,1921年经同学介绍入“兢进”织袜厂当学徒,不久失业。1925年,她四处奔走,设法筹集资金,于7月创办“协进”织袜厂,吸收数名失业青年和工人进厂作业,共谋生计。不到一年,因资金缺乏,产品滞销,工厂倒闭。在办厂期间,黄素英经常和工友们在一起,传阅进步刊物,谈说时事,评论社会;工友有困难,她总是慷慨解囊资助;邻居遭灾祸,她也千方百计予以接济。工友们和邻里都对她交口称赞。
   1926年10月20日,北伐军进驻临川城。饱受失学、失业之苦的黄素英,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很快成为一名颇有影响的妇女运动的组织者,在开展妇女放脚剪发、反对封建婚姻、反对纳妾蓄婢的妇女解放武装斗争中,黄素英深入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激发妇女的革命斗志。临川妇女工读学校一个学生,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要求解除婚约。黄素英立即和妇女解放协会的同志一道致函县政府,请求判决离婚。国民党临川县县长肖治品顽固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对女青年提出解除婚约的正当要求极力压制,竟在公堂上大唱“嫁鸡随嫁,嫁狗随狗,随便解除婚约,有伤风化”的滥调。黄素英获此消息后,便联合妇女积极分子,发动毓灵女校、妇女工读学校学生和妇女群众300余人,到县府门前示威,找反动县长评理,高呼“铲除封建势力”、打倒损害妇女的权力的肖治品!肖治品吓得手忙脚乱,慌慌张张从后院狼狈逃走。
   1927年春,黄素英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临川县第一个女共产党员。“八一”南昌起义后,临川大部分党、团员随军南征,黄素英服从组织安排,留下来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0月,黄素英在县城罗家书院参加了曾去非主持召开的党的秘秘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临川县委,曾去非任书记兼组织部长,黄素英为委员,成为临川县第一位女县委委员。
   随着白色恐怖的加剧,革命斗争异常艰险,亲友都为她的安全担忧,而她却坚定地说:“要改造社会,就要革命,革命就要不怕牺牲,我的一切早已交给革命事业了,”她的丈夫怕她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会连累家庭,要求她放弃革命。黄素英多次说服无效,为了神圣的革命事业。于1927年冬毅然与其脱离夫妻关系。从此,黄素英更是不畏艰险,忘我地为党工作。
   黄素英从小在县城长大。群众基础好,县委分配她负责机关的通讯联络工作,她冒着极大的危险,四处奔走,秘密联系,巧妙地帮助县委机关从南门袁家安全转移到郭上李家,保护了县委机关和同志们的安全。
   1927年,中共临川县委为了配合赣东北等地的年关暴动,开展了一次以县城为重点的全县性贴标语、散传单活动。黄素英等连续通宵达旦地工作,印制了大量的标语、传单,使全县主要集镇和交通要道在同一天晚上贴满了“打倒土豪劣绅,铲除封建势力!”“打倒蒋介石,推翻反动政权!”等标语和传单,党的影响扩大,人民群众受到鼓舞,反动派十分恐惧。
   1928年春,黄素英积极参加和领导秘密的打土豪活动。县城六水桥土豪周仁保勾结官府,大肆倒卖粮食,致使市场粮价猛涨,民愤极大。黄素英经过周密侦察后,与行动小组的同志们一道制定行动方案。一天深夜,黄素英带领6个同志,冲进周仁保家宣布其罪行后,勒令其家属(因周仁保外出未归)当场交出罚款300块银元。3月,中共临川县委根据中共江西省委指示,积极策划赣东暴动。7月11月上午,由于叛徒告密,中共临川县委遭敌人破坏。驻临川的国民党军队第31军29师师长周志群派出大量武装军警,四处搜捕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黄素英和县委书记宁元勋等将文件烧毁后,正准备转移时不幸被捕。接着中共临川县委机关、县委通讯联络点和东乡党的组织先后遭到破坏,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相继被捕。党在赣东举行暴动的计划未能实现。
   黄素英被捕后,敌人认为她是女的,容易对付。先对她大献”殷勤,替她准备洗澡水,摆酒设宴,并用高官厚禄诱骗她。黄素英看穿了敌人的阴谋,不为名利金钱所动。她踢翻了洗澡盆,掀翻了酒席,怒斥敌人:“你们瞎子狗眼,看错了人,休想从共产党员口中得到一个字。”敌人诱降失败,恼羞成怒,便对黄素英施用火烧、压杠子、皮鞭抽打等酷刑逼供。黄素英顽强地忍受了敌人的一切野蛮刑罚,多次昏死过去。醒来后,凶恶的敌人咆哮:“谁是共产党?”黄素英愤怒地说:“要打要杀随你们的便,要情况你们妄想。你们打死我一个,会有千万人替我报仇,向你们这些狗东西讨还血债!”敌人软硬兼施,反复折磨她,却始终未能从她口中得到丝毫情况。
   黄素英入狱后,仍想着战友的安危。被捕的第二天,她趁母亲探望的机会,写了一个小纸条,叮嘱母亲设法转交给关押在另一处的地下交通员徐春红,暗示徐春红转告家人把经手隐藏的文件马上转移。当天,徐春红趁女儿送饭时再三嘱咐她办好此事。次日,反动军警再次到徐家搜查,一无所获。黄素英在狱中,常对面来探望的女工说:“我们不能亲眼看到革命在中国胜利,这是唯一的憾事。”黄素英多次嘱咐母亲:“儿死后尸体投入河中,不要埋在反动派统冶的肮脏土地上,污我清白之躯。”她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敌人在诱骗、酷刑逼供没有得到我党地下组织情况后,便决定杀害黄素英。在临刑的前一天,敌人再次威胁引诱说:“最后给你一个机会,只要说出临川区共产党的情况,就可以免死,要官有官做,要钱给钱。”黄素英揭露敌人说:“你们狗官,要问临川有多少共产党员,临川全城人民都是你们的对头!”敌人的阴谋再次失败。
   1928年7月23日上午I1时,敌人将黄素英、宁元勋、陈导平等共产党人从临川城外天主堂监狱押往城内曾家园进行杀害。黄素英等同志昂首挺胸,视死如归。他们沿途高呼:“打倒卖国贼蒋介石!”“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土豪劣绅!”“共产党万岁!”黄素英等同志英勇就义的情形,深深地感动了街道两旁的民众,人群涌动如潮,反动派顿时惊慌失措,急忙在路旁店家强取棉絮和布条,塞进黄素英等共产党人的嘴里,阻止呼喊口号,鲜血从她(他)们的嘴角流敞下来。但是,敌人只能堵住她(他)们的嘴,却堵不住她(他)们的英雄气慨,在场的许多群众都为之流下了热泪,暗暗唾骂国民党反动派的惨无人道。黄素英等同志在敌人的枪声下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黄素英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她的英名永远在赣东大地上传颂。
   萧涤非
   萧涤非,原名忠临。男,汉族,我国著名文史学家和杜(甫)诗研究专家。1907年1月11日(农历清光绪三年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生于临川湖南乡嘉溪村(长宁乡)茶溪村。其父名雪初,号晴谷,是个秀才,母杨氏,生三子二女。萧涤非曾在村三益小学读书。10岁离乡,1920年毕业于河南开封北仓小学。1922年肄业于开封留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前身),1925年毕业于南昌心远中学,1926年毕业于南京江苏省立第一中学高中,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经黄节先生力荐,聘为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专任讲师。1936年秋,山东大学换了校长,被解聘。是时与李烈钧将军外甥女黄兼芬结婚,之后在四川大学任教。1941年在拒绝参加国民党被突然解聘,生活极困难。此时,他的同学余冠英来信说闻一多先生要他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才得活路。5年后入中正大学任教。1947年回山东大学任教授至1991年4月病逝。这期间曾兼任山东大学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主任、副教务长。先后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第一届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先后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论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编委、国务院古籍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江西师范大学学术顾问、中国诗词学会顾问、山东诗词学会及山东社科联顾问、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等。
   著述极丰。1929年在《清华周刊》发表第一篇论文《诗词星语》始,以后接连出版了大量著作,主要有《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获山东大学授予的“专著一等奖”)、《杜甫研究》、《杜甫选注》、《读诗三札记》、《解放集》、《乐府诗词论薮》(获山东省社联授予的“著作”一等奖)、《皮子文薮》,并与游国恩等人主编《中国文学史》,此书从196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来,一直作为部定教材沿用至今,获1987年国家教委高等院校优秀教材特等奖。他写的《关于(李白与杜甫)》,与郭沫若争鸣,经《新华月报》全文转载,影响很大。又写《<耒阳溪夜行>的作者是张九龄》,解决了三百年来的错案。由于他在文史方面的巨大成就,他的名字已被英国传记学会收入《世界名人录》
   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任民主同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
   吴垂昆
   吴垂昆,临川湖南乡春光吴格村人。1907年生。黄埔军校第六期,陆军参谋大学第四期毕业后,在国民党陆军服役。历任班、排、连、营、团长。1941年任鲁苏战区陆军114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8年,调任江西省保安第二旅旅长。次年,任保安第二师及陆军第十九军副军长兼十三师少将师长。后任陆军第及第一军官战斗团团长、第一军副军长。退休后,受聘为国民党交通部电信总局顾问,并被选为“台湾临川同乡会”第一届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杨耕经
   杨耕经,湖南乡店下排柱村人。1909年生。国立武汉大学毕业。抗战时参加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第1期受训。历任《武汉日报》编辑、《大道日报》社长、武汉新闻处处长、陆军185师政训处处长、政治部上校主任、94军政治部少将主任、江西省遂川、吉安等县县长、江西全省保安司令部公办室简二阶主任、江西省训练团简任三级教育长。1949年去台湾后,从事商业。历任裕台企业公司协理、永利证券公司董事长、台北证券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建康旅游事业公事总经理、副董事长,并在世界新闻专科、醒吾商业专科等学校兼任副教授。筹款20万元,在临川创办“杨明斋奖学金”,促进家乡教育事业。
   戴秉彝
   戴秉彝,字天民。湖南乡春光人。1911年生。南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毕业后,转入国民党中央军校七分校四总队步六队学习。历任空军高射炮兵司令部政治部上校主任、空军航空研究院上校政治指导,台湾中兴大学理工学院应用数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蔡德安
   蔡德安,又名大平子。湖南瑶湖村人。1918年生。1942年四川大学毕业。1943年留学美国,1944年回国后在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戡乱建国第一期训练班学习。1948年任青岛戡乱建国第五大队队副,后升少将大队长。
   黄翔春
   黄翔春,男,汉族,国民党员,湖南乡流坊中黄村人。1919年生。大学文化。先后在九江、南昌航空机械学校学习毕业。1943年在国民党中央空军军官学校第十三期学习结业后,留学美国二年。回国后历任空军大尉飞行员、分队长、作战长、指导员、副中队长、中队长等职。1949年携带弟黄锦春、黄阳春同去台湾。1956年后历任台湾空军大队作战科中校科长,政治部主任、副大队长;1960年任五大队上校大队长;1968年任二联队政治作战部上校主任;1964年入蒋介石“忠贞”讲习班受训,1969年任二联队长;1971年12月任台湾空军总司令部情报署少将副署长。有一定作战经验。抗日战争中参加过对日作战,解放战争期间,曾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过轰炸。1957年曾领队与解放军空军进行空战,其飞机被解放军空军飞机击伤,黄跳伞落海,后被敌舰救回。曾被国民党评为“战斗英雄”,先后得过十多枚蒋介石“功勋奖章”。
   杨佐经
   杨佐经,男,汉族,1919年9月出生,湖南乡店下村人,1948年大学毕业,194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5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宜黄县人民政府文教科科长,抚州《农民报》社编辑组组长,中共抚州地委宣传部主任科员、教务处长,抚州农业干部学校教育科科长,抚州地区农业局党组成员,经济作物科科长,中共抚州地委党史办公室主任、抚州地区编史修志办公室主任等职。
   对革命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在离休以后,亲自担任了《临川县志》的主编和《乐安县志》、《广昌县志》等县志的志编纂顾问。对历史、政治、新闻、教育、农业等诸多领域均有研究,著书立说,造诣颇深。
   德高望重,影响广泛,受人崇敬,国内著名学者谷霁光、萧涤非、吴自强、姚公骞、许怀林和江西省委老领导吴允中等都曾赋诗作词对他进行高度评价。他胸怀坦荡,性格开朗,为人诚恳,作风正派,关心群众,严格律己,廉洁俭朴,做了许许多多有益于人民的工作,贡献巨大。
   萧炳禧
   萧炳禧(1922~1964),男,汉族,中共党员,湖南嘉溪茶溪村人。1922年12月19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8岁丧父,生活贫苦,靠随便母种田和帮地方放牛,做短工,打长工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茶溪村建立了人民政权,萧炳禧被选为村代表。在共产党的培养、教育下,积极参加剿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一系列的政治运动。1952年1月任嘉溪乡五分会主席,同年7月,响应党和毛主席关于“组织起来”的号召,带领本村封发寿、龚福良、宋波生、万达生等19户贫、下中农,成立全专区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萧炳禧互助组,”不久又从季节性互助组转为常年性互助组,并担任组长。因抗旱获丰收。12月得到临川县、抚州专区、江西省和中南军政委员会的奖旗和奖金。1953年1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临川县人民政府委员和嘉溪乡水利员,同年2月,带头将互助组转为茶溪初级社(萧炳禧农业生产创作社),是抚州专区第一个农业生产社,萧炳禧担任社长。同年7月又担任嘉溪乡副书记。1956年2月又带动茶溪、宋戴、张杨、嘉溪、前途、加林等8个初级社联合转为“嘉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连任初级社长和高级社长。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他先后调到湖南公社,荣山恳殖场担任党委副书记。1964年9月,在到省开会返场途中,所乘拖拉机在东馆桥头失事,不幸遇难。
   萧炳禧怀着中国农民特有的朴素感情,热爱共产党,坚持走集体化的道路。他率先推行“三包”(包工、包产、包成本),“四固定”(固定土地、劳力、耕牛、农具)责任制,较好地加强了农业社的经营管理;又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盐水浸种”、“新法育秧”、“单穗选种”、“小株密植”等农业科学实验,在科学种田上搞出了成绩,更重要的是他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抢重活,干难活,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群众战胜困难,完成任务,使粮食亩产由解放前的300斤提高到700斤,增加了1.3倍,为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作出了成绩,多次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曾先后28次出席省、地、县英模会,并先后当选为中共临川一、二、三届县委委员。1959年又被聘为江西科学院特约研究员。是当时抚州地区农业合作化的旗帜和农业生产先进典型,又是江西著名的劳动模范之一。
   萧炳禧还是自学成才的农民作家。1952年前他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1952年村里办起农民夜校,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夜校识字。一年后认字四千多,开始向报社写稿。报社派人帮助他,他到县里开会也常去县报和《赣东报》向编辑请教,后来《江西日报》发表了他的稿件。他在生产、工作之余更加勤奋学政治,学文化,学写作,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1957年至1960年他先后创作了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的散文350篇,诗歌、快板、顺口溜775首,小剧本13本,发表在省、地报纸和各种刊物上,以其纯朴真挚的感情,平实的格调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引起文坛瞩目。主要作品有《捞糊泥》、《西瓜舞》、《陈谷解放》、《新小放牛》等。他对新鲜事物反映快,口才好、编山歌、快板、顺口溜,往往触景生情,出口成章。1952年春,在嘉溪区召开的欢送志愿军入伍大会上,就曾以诗代言,当场赋诗:“送兵送到孔桥东,百面锣鼓响叮咚,妻送丈夫母嘱子,打垮美帝当英雄。”博得全场喝采,誉之为“江西的王老九”。他的散文以消息报道为主,也写过一些抒情小品。1955年发表在《江西日报》上的《清清茶溪水》就是他的代表作。他写剧本短小精悍,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边编边演,植根于现实生活,为中心工作服务。歌剧《陈老满》和采茶剧《七斤婆婆》、《家家户户作山沟》,形式活泼,语言幽默,人物个性鲜明,在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多次被赣东报、江西日报评为模范通讯员。1957年9月,他以本县农民作家的身份第一个参加作家协会,当选为第三届中国作协江西分会理事。1960年获“全国文化战线先进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李云科
   李云科,男,汉族,烈士。1922年生。1950年参加革命,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1952年在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牺牲时年仅30岁。
   聂木生
   聂木生,男,汉族,中共党员,1925年12月10日出生,湖南乡坪山村人,是上世纪末首倡发起重建灵谷峰庙宇的人。全国五届人大代表、江西省劳动模范、省卫生战线标兵,著名中草药医师。擅长医治肝炎、肾炎等各种疑难疾病。行医验方选人《中国当代名医荟萃》,先进事迹载入《临川县志》、《抚州名人录》。
   聂木生之父名夏元,母杨氏,只弟五人,他排行第五。木生七岁丧父,九岁母亡,从小便替人放牛、砍柴,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当地一名草药郎中非常同情他的境况,留他膳宿家中,做些杂事,后又带他上山识药、采药,教他学医,视如已出。十七岁那年,为躲保甲长抓丁,深夜逃往黎川县,在华东酒精工厂打工,有同事从二楼摔下重伤,大腿骨折,脑内出血,经当地一位武术高强的名医治疗约二十天,便完全康复,木生打心眼底佩服,于是下定决心,拜他为师习武。那时,这位名医已年逾花甲,膝下也无子女,木生就向名医表达学医决心,但未获同意。从此,木生不管名医走到哪就跟到哪,如此,历时五个多月,帮助名医锄地、除草、种田、施肥、劈柴、做饭,并照顾名医饮食起居,待奉甚殷。这才感动这位名医,看他确实是个心地善良、记忆力佳、反应敏捷、好学不倦的好孩子。便收他为徒,授他武功,防身除恶;传他医术,救死扶伤。木生受益匪浅。名医将自已的武功及医术,毫无保留传授予他。如毒蛇咬伤、跌打损伤、内科、外科医术倾囊相授,历时四年有余,师徒情如父子,被当地传为佳话。直到全国解放那年,才告别名医,回到自已的故乡。
   聂木生学医十多年,已深得几任师傅的真传。新中国成立后,聂木生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清匪、反霸、土改,带头成立互助组、合作社,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历任民兵连长,互助组组长,初级社副社长、社长,大队党支部书记,且一干就十年。全力带领群众修建十多座大小水库和金临水渠,使全大队实现了自流灌溉,农田旱涝保收,多次评为先进。聂木生还多次不顾生死,潜入水库,排除险情,得到党和群众的信任和尊重。并利用空闲,起早摸夜,采集草药,为群众医治疾病,贫者分文不取,且妙手回春,受到群众的尊敬。
   1970年,为了更好地发挥他的行医特长,组织上将他调入湖南医院做医师,并任副院长,他更加专心钻研医术,为给患者解除疾苦,本着神农尝百草的精神,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尝试,多次中毒昏迷,总结出四十多种验方,研制成数十种经验方剂。当时医院住院部四十多个床位时常被患者住满,治愈了数千人的疑难病症。如肝炎、肾炎、心脏病等为祖国的医药事业作出了贡献。1971年夏,成功治愈了一位患白血病生命垂危的南昌县人汪辉,所用的中草药、粉剂及、水剂,经科学化验分析,证明疗效甚佳。1980年3月,他又治愈了被南昌、上海等医院诊断为无法治愈的喉癌患者(省厅级干部)石明之。当时,患者抱着一线希望,慕名来到湖南医院就诊。聂木生用中草药制剂,外敷内服,精心治疗,不到百天,经复查癌细胞全部消失,痊愈回任。消息传出,许多中西医人员无不感到惊奇,他的声誉远播,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
   聂木先生不但是医界术德兼备的好医生,而且嫉恶如仇,见义勇为,舍身忘我。1977年2月13日,凌晨,当两个犯罪分子潜入医院作案被发现后慌忙逃窜之际,他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不惧犯罪分子四次掷出的手榴弹,奋不顾身,冲向引爆的硝烟弹火,追捕顽凶恶极的罪犯而身负重伤。终于在附近群众的配合下,将犯罪分子捕获。聂木生受伤,三天昏迷不醒,地、县、公社三级领导及群众纷纷到医院看望,受到临川县委、抚州地委通报表扬。1978年至1982年聂木生光荣地当选为全国五届人大代表。1982年2月又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
   1986年聂木生光荣退休。仍有许多患者前来求医,望着一双双带着痛苦又充满信任的目光,他又义无反顾,为患者解除疾苦。为贫困者就诊,免费送药,供应膳宿,赢得病患等人敬仰爱戴。不仅如此,而且热心公益事业,修桥铺路等,获得当地百姓的拥戴。
   1991年9月,聂木生先为恢复灵峰名胜古迹,并开发旅游胜地,在多次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并得到支持下,成立了灵谷峰庙宇重建筹备委员会,他亲任筹备委员会主委,并赞助人民币壹万元。先期修复灵谷峰下的乾明寺,动员家族宣传,终获四方支持。1994年冬,又数次驱车前往南昌、永修、浙江等寺庙,求得许多大师的指导和帮助,并请来南昌大师前来主持奠典礼,致电儿时玩伴台胞郑其庭先生,请予以经济支援。不幸的是,1995年农历正月初八,木生尝试治白血病草药过量谢世。噩耗传出,群情悲痛,人们在悼词中动情地写道:“乡里名医,乐善好施,亲尝毒药,为癌丧身”。殡葬之日,全国总工会、省、地、市有关单位、领导送来花圈、挽联,台湾、武汉等地亲朋好友,唁电纷至沓来。当地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三千余群众自发参与殡葬祭奠及送殡活动。灵谷峰管理委员会在灵谷峰将军湾建木公亭以永久纪念他。
   喻建益
   喻建益,男,汉族,中共党员,烈士,1925年生,竹溪村人。1956年参加革命,系竹溪大队党支部副书记。1978年4月在村因公牺牲,牺牲时53岁。
   熊和奎
   熊和奎,男,汉族,烈士。1926年生,1950年参加革命,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1952年在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光荣牺牲,牺牲时年仅26岁。
   黄金良
   黄金良,男,汉族,烈士。1926年生。1950年8月参加革命,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1952年在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牺牲时年仅26岁。
   章祥生
   章祥生,男,汉族,烈士。1926年生。1950年参加革命,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1952年在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牺牲时年仅26岁。
   陈福祥
   陈福祥,男,汉族,烈士。1927年生,1950年参加革命,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1954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牺牲时年仅27岁。
   龚桂珍
   龚桂珍,男,汉族,中共党员,湖南乡瑶湖渡村人,出生于1928年9月13日。幼时在家乡读私塾三年,后在城外南杂店学徒,土改时参加工作。1951年4月至1954后6月,先后在原临川县嘉溪区任水利宣传干事、副区长、区长、区委会副书记。1954年7月至1956年11月,在原临川县工作期间,先后任中共临川县委农工部干事、中共临川县温圳区委会书记、临川县农工部副部长。1956年12月至1957年3月,在原抚州地委农工部任副科长。1957年4月至1960年11月,在乐安县工作期间,先后任中共乐安县委常委、农工部部长,中共乐安县委副书记。1960年12月至1961年9月,在原临川县太阳垦殖场劳动锻炼,任分场场厂。1961年10月至1961年12月,在原抚州地委政研室任干事。1962年1月至1964年8月,在崇仁县工作期间,先后任原中共崇仁县委农工部部长、中共崇仁县航埠乡公社书记。1964年9月至1965年12月,在原抚州地委农工部任科长。1966年1月至1980年7月,在原临川县工作期间,先后任原临川县人委会副县长、临川县革委会常委、临川县委常委、临川县革委会副主任、中共临川县委副书记。1980年8月至1984年7月,任中共江西省德胜关综合垦殖场委员会书记。1984年8月至1990年6月,在原中共临川县委顾问委员会任正县级顾问,1990年7月退休。2000年11月19日上午8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3岁。
   杨义信
   杨义信,男,汉族,烈士。1928年生,1950年参加革命,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1954年在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牺牲时年仅26岁。
   李沛人
   李沛人,男,汉族,烈士。1928年生,1953年参加革命,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1954年在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中光荣牺牲,牺牲时年仅26岁。
   杨长民
   杨长民,男,汉族,烈士。1929年生。1952年参加革命,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1952年在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牺牲时年仅23岁。
   杨裕隆
   杨裕隆,男,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10月出生,湖南乡春光村人。1991年退休,退休前任中共抚州地委统战部部长。1993年6月11日去世。
   1938年至1940年在春光小学读书。12岁时在家放牛种田。13岁在应钦中学附设小学读书。幼年时先后在进贤李渡福生、福隆酒店学徒。1950年1月开始参加革命工作,任本村代表,主任。1950年10月至1951年4月在临川县一区参加土改工作队,任千分之一脱产干部,1951年7月任临川县一区游家乡乡长。1952年9月至1953年12月在中共抚州地委组织部组织员,1954年1月到1956年5月在临川县唱凯区委任区委书记、区长。1956年5月至1958年10月在中共临川县委组织部历任副部长、部长。1958年10月至1965年3月任中共临川县委副书记。1965年3月至1968年10月任临川县委常委、红雨桥区工委区委书记。1968年10月至1970年3月任临川县唱凯公社党委书记。1970年3月至1971年3月任临川县革委会抓促部负责人。1971年3月至1973年3月任江西量具厂党委书记。1973年3月至1979年3月先后任中共乐安县委副书记、书记。1979年4月至1983年9月任中共抚州地委副秘书长。1983年10月至1990年2月任中共抚州地委统战部部长。
   杨长高
   杨年高,男,汉族,烈士。1930年生。1950年参加革命,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1952年在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牺牲时年仅22岁。
   乐瑞昌
   乐瑞昌,男,汉族,烈士。1930年生,1948年7月参加革命,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1948年10月在北作战时光荣牺牲,牺牲时年仅39岁。
   黄祥珍
   黄祥珍,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生,湖南乡竹溪村人。
   1949年10月至12月在竹溪村任村代表,1950年1月至1952年10月任店下乡农民主席。1952年10月至1956年任竹溪乡乡长。1957年1月至1958年8月任民乐高级社主任。1958年9月至1959年2月任湖南公社调配科科长。1959年3月至1962年7月在湖南公社任干部。1962年8月至1966年2月任鹏溪公社副乡长。1966年3月至8月任院前村社教工作组组员。1966年8月至1982年3月任湖南公社党委委员副主任。1982年3月后任湖南食品经营处主任。1986年退休。
   谢贤雯
   谢贤雯,男,汉族,中共党员,高级法官。1934年1月19日生于湖南乡鹏溪沙塘村。1950年9月因祖父病危,从景德镇步行回临川,之后积极参加土改运动,加入了共青团,并选为团支委。1951年7月至临川县一区(嘉溪区)政府工作。同年10月调入临川县法庭(后改为法院)。1952年11月调到江西省人民法院工作。1953年7月要求调回临川县法院。1954年2月至7月在江西“八一革命大学”学习。1957年2月至7月在江西省公安学校学习。1956年8月至1972年8月先后任临川县人民法院审判员、庭长、县保卫部审判组长。195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恢复法院后,任庭长、办公室主任、法院副院长。1982年4月调任抚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党总支委员、刑庭党支部书记。1988年11月任副县级审判员。2003年病逝。
   曾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生产者及政法战线标兵,1979年获全省人民司法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
   郑铁根
   郑铁棍,男,汉族,中共党员,湖南乡湖田村人。1935年10月14月日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父母双亡。小学毕业后,当过学徒店员。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4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8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财贸系毕业,先后在江西省商业厅、省重工业局、省四机局任科长、秘书、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76年10月任江西省委材料组副组长。1979年10月任省委“两案”办公室副主任。1981年7月任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后改任省政府副秘书长。1990年4月任江西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江西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
   在任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副秘书长期间,先后协助省政府领导分管工交、农业等方面工作,为发展全省经济出谋划,提出创办赣南改革试验区,扩大资溪等18个县(区)经济管理权限,搞活边境县市贸易;综合利用鄱阳湖,严厉酷渔滥捕,确保湖区生态平衡等建议,受到重视。
   他关心家乡,热爱家乡。1982年临川遭受特大洪灾,他以抗洪救灾副总指挥身份,冒着狂风暴雨,涉过齐腰深水,赶赴现场指挥救灾,又亲去武汉军区请来舟桥部队抢救被洪水围困群众。事后,又积极筹措救灾资金和物资,帮助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修建抚河大桥时,施工进入紧张阶段时他亲率省、地有关部门现场办公,及时解决资金,物资困难,确保大桥按期竣工。
   郑铁根一心扑在工作上。1989年夏,他从赣南调查工作回到南昌,由于途中中署,烧到39℃。,刚到家,还没唱上一杯茶,又接到省人民政府急电,要从火速赶到武宁,处理山区村民械斗纠纷。他带病上路,迅速赶到出事地点,很快平息了争端。
   他调任省对台工作办公室主任后,深入实际,到上饶,鹰潭、抚州等地调查研究,制订工作计划,改进工作方法。当得知自己身患肺癌后,仍以工作为重,抓紧时间,批阅文件,接等台胞。他在重病住院期间,省长吴官正曾到医院看望,指示医务人员竭力抢救,但终因医治无效,于1990年10月25日去世。

知识出处

湖南乡志

《湖南乡志》

出版者:湖南乡人民政府

本书对湖南乡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经济建设、文教事业、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等都作了介绍,并描叙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