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209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古代人物
分类号: K82
页数: 7
页码: 437-443
摘要: 与湖南乡有关的古代历史人物。
关键词: 中国人物 历史人物 人物传记

内容

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祖籍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南朝著名诗人。东晋谢玄之孙。晋时袭封爵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入宋曾任永嘉太阳能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在皇室与世袭斗争中失势,对未参与机要深为不满,于是不问政事,移情山水之间。后朝庭以谋反罪将他流放广州,并为朝庭所杀。他的作品主要是山水诗,他对山水景物观察细致,捕捉入微,琢句炼字,于精巧富丽之中,艺术地再现自然美。被称为我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被誉为山水诗之祖。
   据《太平寰宇记》记:公元431年,临川内史(相当于后来的县令)谢灵运,尝登灵谷,赏松间明月,听石上清泉……。之后,人们尊谢灵运为灵谷峰的开山宗师。
   在灵谷峰周边地区有很多关于谢灵运的传说:东晋后期,公元400年前后,灵谷峰上就有一座小龛,内供三尊菩萨,当地人称之为石灵像,俗叫三仙公,其实是三清公,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这三清总称三仙。这座小庙和山神土地神龛一样,不能容下香客入内拈香膜拜。
   相传,谢灵运是位年轻的饱学之士,常爱登此山,兼及周游县境。且勤政爱民,清廉俭朴,把临川治理得井井有条,但其实登山意在观察山水、河川、道路、田园之况,游县境,深入民间,探查民情,解百姓之所需。治汝水(抚河),让丰产物资运送于外地,以当地经济建设为重任,临川日渐物阜民丰,逐步富裕起来了。所以谢灵运赢得全县民众的尊敬,邻县百姓的喝彩。因而触怒了一些寡廉鲜耻的官僚,他们向皇上参奏一本,说谢灵运不问政事,只赏松间明月,听石上清泉和游山玩水罢了。不久谢灵运被皇上免除内史降调他职。
   谢内史被皇帝免职降调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又无可奈何,于是他只好弃官退隐来到灵谷峰,将原先的小神龛重建成可以容纳他处身立命之所,并决心与三仙公结缘,作伴终生。
   灵谷峰神龛经谢灵运扩建之后,乃取名隐真观。从此,谢灵运隐姓埋名,皈依修行,在隐真观周边栽花种药,侍香客以青菜淡饭,有时寻草药济世救人,广渡众生,闲来题诗作赋,早晚木鱼青灯诵经,如此自寻其乐,直至无疾而终。
   湖南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在灵谷峰下的坪山村建龙王庙(又称灵谷祠),为其塑像,又称之为“康公菩萨”。每逢秋社都要将其抬出游行,以祈消灾赐福。最后发展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将其抬至抚州游行,以至形成一年一度的七月二十三庙会。
   戴淑伦
   戴淑伦(732-789),字幼公,唐幼公,唐金坛(今绍兴)人,官至经略史,晚年做道士。贞元元年(785)为抚州刺史,曾组织民众兴修水利,筑冷泉陂(即千金陂),立均水法,改变了大片农田干旱无水的境况,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为纪念其德政,后人将灵谷峰西山脚下的湖取名为戴湖,将其晚年隐居的小天台山(今进贤与东乡交界处)改名为栖贤山,将山下的越溪改为润溪。著有《述稿》10卷传于世。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乳名獾郎,世称临川先生。我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天禧五年(1021年)出生于江西临川军(今清江县临江镇)。王安石是东乡还是临川人现在还有争议。但无可争议的是他一生有可考的只回五次抚州,在抚州生活的时候不足四年,却有三年多的时间生活在灵谷峰一带。宋明道二年(1033年)王安石13岁,随父王益奔丧返乡。曾在下马山桦林书院就读三年。王安石的在那里还流传着王安石的许多故事。王安石的好学至今仍影响了湖南人民,在民间有着巨大的影响,这是在抚州没有第二个地方的。
   安石从小勤奋好学,博闻强记,读书过目不忘,作文纵笔如飞,情理俱妙。曾随父宦游大江南北,有机会接触社会上的劳苦阶层,对当时国家日益加深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有所了解,很早就立下“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后,签书淮南判官。庆历七年调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他把鄞县作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样板”,雷厉风行破陈规,去陋习,办学校,修水利,扩种桑麻,发展农业生产,不到三年就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特别是在青黄不接之时,低息发放常平储粮,帮助农民克服困难,度过春荒,深受当地群众爱戴。皇佑三年,改任舒州通判。至和三年二月,领开封群牧司判官。第二年调任常州知州。嘉佑三年三月,就任江东提典刑狱。这段时间,他先后当了十八年地方官,深谙朝政得失,洞察民间疾苦,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为以后变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嘉佑四年(1059年),王安石奉召进京,入直集贤院。次年,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其间两次上书仁宗(《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上时政疏》),献革弊兴利、富国强兵之策,未获采纳。神宗即位初,王安石以知制诰出知江宁府。不久召回,任翰林学士兼侍讲。鉴于变法刻不容缓,而且条件逐渐成熟,他觐见神宗呈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申述自己“矫世变俗”的政治抱负。《札子》全面分析了宋朝初期和中期“百年无大变”的表象,抓住“内忧、外患、国弱、民穷”的实质,从“祖宗之法”上找原因,提出“改弦更张,变法革新”的主张,远见卓识,高人一筹,立刻引起这位年轻而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的重视。熙宁二年,升任参加政事(副相)。熙宁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在神宗的支持下,亲自主持制置三司条例司,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兵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从各方面抑制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特权,保护中、小地主和自耕农的利益,积极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大力改革科举,整顿学校,训释《诗》、《书》、《周礼》为《三经新义》,配合变法,兴教育才;还开源节流,充实国库,训练士卒,加强战备,审时度势,派王韶用兵西夏,发动“熙河战役”,收复河湟(今陕西、甘肃、青海一带)失地二千里,张扬了北宋国威。他的变法,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各方面都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就。
   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执着推行新法,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新法触及大官僚、大地主、在三部曲人的利益,因而遭到司马光、文彦博、吕海、吕公著等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特别是由于曹太后、高太后等最高领导层的顽固梗阻,神宗信任不专,给他的变法带来重重困难。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罢相,出任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相,虽继续实施新法,唯以用人不当,吕惠卿误事,朝野阻力增大,难以贯彻实施。熙宁九年十月,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封舒国公,后改荆国公。直到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哲宗嗣位,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被全部废止。身居江宁、心系朝政的王安石,看见自己苦心推行的新法前功尽弃,多年从事的改革付之东流,叹息不已,忧愤满腔,于次年三月含恨去世。他的变法虽因保守派的反对而遭到挫败,但它毕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改变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作了可贵的努力,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列宁对他的变法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的“三不足”的唯物辩证观点和勇往直前的改革精神,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
   王安石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以适用为本,务求有补于世。”所作散文雄健峭拔,畅达而精炼。《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长达万言,而《答司马谏议书》却不足四百字,不论是长篇还是短牍,都是议论警辟,酣畅淋漓。他的诗歌遒劲清新,《读史》、《商鞅》、《元日》、《过瓜州》等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他的词作虽少而气魄宏大,脱俗不群,《桂枝香·金陵怀古》尤为脍炙人口。他生平著作极为丰富,除《字说》、《钟山日录》两书已经散失外,尚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唐宋百家诗选》、《诗义钩沉》等多部著作传世。
   王安石为人刚正,议事敢于坚持已见,不随声附和;变法能认定目标,百折不回头,人称“拗相公”。他身居宰相高位,仍清廉自守。“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盛赞他“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声色”;是“世之伟人”;就是他的政敌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其素有德行,平生行止无污点”。他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曾先后5次回到临川,写了不少诗文,留下许多胜迹,为“才乡”增光添彩。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乡贤,曾在其故居盐埠岭旧址建立荆公祠,并将县城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荆公路。1986年,全国许多著名学者云集抚州城,隆重纪念王安石逝世900周年。会议期间,曾就“熙宁变法”的原因、条件、主观愿望、客观效果及对当时后世的影响等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学术讨论,与会同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摒弃了一些历史偏见和不实之词,既谈成就又谈失误,实事求是地评价他的历史作用和巨大功绩。省人民政府还拨出专款,在抚州市赣东大道南端建立“王安石纪念馆”,纪念这位当年叱咤北宋政坛,至今仍然受到世人敬重的伟大历史人物。
   范潜
   范潜,字孔昭。登嘉靖二十五年(1546)乡试。筑室灵谷山(今临川湖南乡境内)二十年,绝迹城市。后起用,授为杨州府别驾。有廉明誉。不久挂冠去。贫不自给,学者私谥为贞安先生。
   揭应瑞
   揭应瑞,字贞符。揭氏本居潮洲,唐朝时,有揭令仪,为郡别驾,多善政,家于东乡(当时属临川)之珠溪,遂为抚州郡诸揭氏之祖。应瑞自幼嶷特,不类常儿,初业尚书已毕,每云:“五经一本经也。”遂渐次研究《易》、《诗》、《周礼》、《春秋》等书,尤精《周礼》,屡受知督学。郡县慕其名,愿与交游,应瑞一造门。万历中,海内争高学古,而诸经该贯者实鲜。至于兼优,必推二揭,所授弟子,随诵辄绎晓之。人晓揭氏以五经显,不知应瑞实开先也。其子揭重熙,抗清名将。
   揭重熙
   揭重熙,字祝万,号蒿庵,现湖南乡山塘揭家人。性情严正,思想敏捷,三岁就能朗诵二十四孝取悦母亲。稍长,读父书,一目成诵。崇祯九年(1636)顺天乡试及明年会试,皆以五经中试,时称异才,当了福宁(今福建霞浦)知州。甲申年(1644)清兵入关,同副总兵洪日升起兵勤王。临走,叫来妻儿,对其说:“我走后,你们即同寡妇孤儿,勿以我尚在为念。”抱定了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八月到南京,有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会剿之捷。求见福王,面陈兵事。福王授他为吏部验封主事。在南京住了三个月,回归乡里。顺治二年(1645),南京被清兵攻破,江西亦陷。揭重熙召集乡勇徐组绶、万民望、王宏等起兵湖东。闰六月,清兵攻入抚州,七月建昌(今南城)失守,揭重熙招九莲洞兵迎永宁,督军奋战,接连收复抚州,建昌等失地。不久,建昌被围,重熙提兵来救。徐组绶、万民望、王宏与清兵大战于浒湾(今金溪县浒湾镇),兵败。这时,唐王朱聿键加揭重熙考功司员外兼兵科给事中。十月,清兵再逼抚州,重熙飞骑抵建昌,要求建昌守将郑彩驻中路,相倚为势,被郑彩拒绝,于是抚州于十二月再次失陷。重熙遂前往福州请兵,再举吏部主事。不久队伍发展到十万余人。捷报传出,唐王授重熙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代刘广允巡抚湖东。戊子(1648)十一月到肇庆,谒见永明王,备奏江西情形。永明王慰劳泣下,拜重熙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江西。顺治七年(1650),重熙派张自盛驻闽,赴其军约广信的曹大镐一同进军福建,慷慨誓师,转战山谷。顺治八年(1651年)四月,重熙率数十人去百丈礤找曹大镐,刚巧大镐率军回铅山(今江西铅山永平镇附近)。重熙到时,只有空空的营寨,就在曹大镐空营中煮饭。清兵侦得消息,率兵围住,重熙中箭,大呼曰:“我揭阁部也。”被清兵捉住,押至崇安。坚不投降,绝食七日,奄奄一息。将其械送建宁(今福建建宁)监狱。十一月初三日,重熙被清兵抬至南街市口,狱吏启下车,告诉重熙要杀头。重熙听后,欣然整衣,向南拜了几拜,昂首受刃。
   揭贞传
   揭贞传,字宪武。揭重熙之子。赋性侃直。祖贞符极爱之,曾曰:“此儿志洁行芳,不污尘俗,象我一样,故赐名贞传焉。”重熙起义,贞传年十三岁,奉母逃窜山谷之中。重熙被杀于福建,贞传悲痛,终身向隅。父忌日,悲痛尤切。重熙著作多散失,贞传走八闽构求数年,始得全集刻行。卒,李伍英为行状,蔡方炳铭其墓。
   黄飞翰
   黄飞翰,字风轩,号桐岗。湖南乡洪塘瑶湖村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举人。五十二年(1787)挑选知县,请改教职,借补广信府训导,淳淳教土,以磔行厉节为先。百里内外,争趋来学。在任十七年,一郡文教不振。历署广丰、玉山、铅山教谕,抚州府学教授。每莅任,本年学租悉与前罢任者,学使赵佑闻面加礼。嘉庆九年(1804)推升吉安府教授,未赴任卒。
   游东升
   游东升,字日生。湖南乡带湖游家人。博极群书,长于经世之学。顺治十五年(1658)成进士。闱中得其牍,将以第一人处之,以首艺讹录数学抑第八。母丧,兼程归,以未视含殓为恨,哀毁委顿,病遂不起。东升性介特,好赴人缓急。里人某陷冤狱中,将鬻妻以赂吏,立为白其事,及引妻子来谢,拒不见。崇祯末,土寇焚掠无虚夕,群县以张献忠窥袁州、吉州,欲为守城计,置弗问。以故盗益肆,东升纠集同乡十都,申严都禁,行保甲法,塑望查点,为盗者公举,立沈杀之。又开期自新之路,有保领者释之。瑶湖以东,匪类搜索殆尽,夜户不闭。时天下初定,夫马之扰,衙蠹之害,悉条陈上于当权者,多见施行,又请改民解为官解。顺治四年(1647)大祲,豪民贩籴,米价腾贵,饿殍载道。东升出粟给饥民,全活无数。甫登弟而卒,人咸惜之。所著有《绿映楼集》三十卷。其子游〓,著《池亭集》诗文十六卷,侄游恢,博通经史,为文淡洁清远,有陶孟风,著《深柳堂》诗文三十卷。
   刘命清
   刘命清,字穆叔。湖南乡流坊村人。童年时父母继丧,哀毁逾节,长老莫不为之叹息。与傅占衡(字平叔)为文字交,揭重熙曾称他们为“临川三叔”。明末,土贼劫掠乡村。刘命清与友人游东升等申饬保甲法,故郡东贴然,独无盗警。福王立(1644年5月),揭重熙特疏荐命清与傅占衡居官职,俱不应。揭重熙死,命清为保全其遗孤。晚益肆力诗文。李来泰督学江南,延至幕,赠遗颇厚。适逢命清从弟陷狱,悉捐囊金活之,家益贫,疏食布衣,泊如也。所著有《渔叟集》、《但月山集》、《虎溪渺闻》、《填辞虎溪梦》诸书。命清有用世才,游东升成进士后说自己干略不如命清。同时有徐春溶、游东升、经起鹏等十三人共为诗文,命清排第七位,诗文最近古,《虎溪渔叟集》10卷列入《四库全书》。
   杨紫生
   杨紫生,临川之东门人。常挟资贾建州。顺治八年(1651)夏,明朝的揭重熙兵败百丈礤,被捕,拘押建宁监狱。紫生与揭无平日之雅,闻变,遂变服为佣,以资赂守者,得出入侍,衣絮咸具,至狱中,爪发诗文及百战血衣皆密弄以出。如此过八个月,揭重熙就刑于市口,尸横南街一昼夜。杨紫生贿赂地保裹尸出埋城外,当时揭重熙头颅仍悬挂在竹竿上,紫生又贿赂守竹竿的人,囊而藏之,遂并城外遗骸买棺衾殡殓扶归,畀其子贞传葬之。又与贞传徒步走闽越数千里,求重熙遗文以归。紫生又说,重熙被捕时,有二个不知姓名的人,方巾博衣闯军门,谒阍者曰:“愿与揭先生一见。”直八上主者之座,从人叱之不去,曳之下,但曰:“愿与揭先生同死。”遂下别狱,同时刑于建宁市口,至市口,问:“谁是揭先生?”械系而拜,说:“得一见,死不恨矣。”惜其姓名不传,后访之,为福建人朱国隆、陈嗣道。
   揭企新
   揭企新,号鹤圃,揭重熙从兄。湖南乡揭家人。其子揭培赤,从重熙殉难于闽。企新谢绝人事,闭户独居,危坐终日。出则麻巾衣衫,随田父野老相慰劳,曾作《观物诗》二十首,自序云:“善观人者观于物,善观物者观于人。余于闲居偶观物类,而道福祸淫之意未尝顷刻不在焉,特人忽而不省也。”涂洲守称其“廉顽立懦有关世道人心。”
   揭卓儒
   偈卓儒,号立庵。揭重熙四世从孙。赋性忠实,敬贤礼宾,卓识有才,隐而未仕。创观澜书院,读书终身。尚书曹秀先有记并赠诗,有“江岸开书塾,花阴坐隐君”之句。
   萧邦泰
   萧邦泰,字虞韶,别号凤谷。湖南乡湖田滩腰村人。郡痒生。笃学潜修,嗜古不懈。性缄默,或欲探其绪论,则故与之饮,乘醉叩之,随问随答,贯串经史,辨论不穷。然慎于择交,惟来学者皆不拒,随材诱掖,多所成就。曾曰:“以类相从,友道也,择友不可不严;有教无类,师道也,师道不可不宽。”人服其论。所著有《周易详解》、《大学要义》、《中庸括义》、《诗十五》、《国世系考》、《历代名臣考》等书。乾隆年间卒,年八十六。
   杨天爵
   杨天爵,湖南乡瑶湖人。精历法。作《七政台历书》,颇鲜讹错,谈星平者悉用之。
   周兆麟
   周兆麟(1878—1953),名紫臣,兆麟为其别号。幼家贫,年轻时时城习商。辛亥革命前夕,已在县城桥东直大街开设兆丰粮行,经营有主,信誉卓著,业务蒸蒸日上,在企业界崭露头角。
  民国23年(1934年)当选为临川县商会会长。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倡建商会救火团,用巨款从上海购进大型灭火机两台,配备专职救火人员20名,以保护人民生命财生安全。抗战期间,他向城内外各商店劝募经费,派人从南宁采购急救药品,抢救被日机炸伤的群众。周兆麟担任临川县商会会长8年,为地方做了一些好事,深受群众欢迎。1953年病逝,卒年75岁。

知识出处

湖南乡志

《湖南乡志》

出版者:湖南乡人民政府

本书对湖南乡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经济建设、文教事业、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等都作了介绍,并描叙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