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江南名山灵谷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761
颗粒名称: 第二篇 江南名山灵谷峰
分类号: K928.3
页数: 31
页码: 272-302
摘要: 湖南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除了闻名瑕尔的灵谷峰外,境内还有临川区现存最古老的瑶山双拱石桥,文武百官过此都要停轿下马的下马山(蛤蟆石),具有明代贵族墓葬特色的揭重熙墓以及古牌坊等。
关键词: 江南名山 灵谷峰

内容

湖南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除了闻名瑕尔的灵谷峰外,境内还有临川区现存最古老的瑶山双拱石桥,文武百官过此都要停轿下马的下马山(蛤蟆石),具有明代贵族墓葬特色的揭重熙墓以及古牌坊等。
   瑶山双拱桥 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湖南乡大塘村委会,为麻石垒成的双拱桥,长16米,宽3.1米,建于唐代。上铺石面0.7米,有破水墩,墩上石牛已失。《瑶山杨氏四修宗谱》载,杨氏唐朝时于此建宅并筑桥。桥南有砖砌挤门,横批条石刻有《杨绿枕歌》。此桥也是我市仅有的唐代古桥。然而,由于近些年来村民建房杂乱无章,致使这一珍贵文物被淹没在民居中。
   下马山 位于湖南乡黄远山附近,因远望似伏卧青蛙,故名蛤蟆石。北宋时,蛤蟆石建有龙甲科书院,王安石曾在此启蒙。官至宰相后,在蛤蟆石上建灵谷峰寺(现灵谷峰寺原名为隐真观),并亲自为刻匾题名。寺旁有一座八角亭,亭中竖一石碑,上书“文武百官至此住轿下马”。此后,蛤蟆山遂改名为“下马山”。民国时期,石碑尚存。
   诗人孙觌(1081—1169)曾运用神话传说,说明了蛤蟆石的来历,描绘了蛤蟆石的特有风光,《蛤蟆石》诗云:天公磔蛙死,坠地化为石。魁然此江郊,面带烟岚色。葱茏一掌龙,凝湛半篙碧。犹凝化蟾窟,尚吐月中液。我来蹈其背,坐睨倚天壁。鼓吹不复鸣,烟雨空寂历。
   揭重熙墓 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南乡梅岗村书邓背山坡上。墓体设计精巧,雕刻形象,规模宏伟,墓室长60余米,宽20余米,墓前有石狮、石马、石羊、石兔、石人各一对,分列两旁,并有牌坊,石桌,具有明代贵族墓葬的特色,解放初遭盗墓者破坏,仅留石马一只,石羊一对。现已基本上破坏殆尽。
   戴氏孺人节孝坊 在湖南乡鹏溪至流坊路边的稻田里,为清光绪十七年(1891)建。惜前两年被村民拆掉。
   第一章 风雨沧桑灵谷峰 在群峰环抱如山章的临川境内东南方向,透过淡青色的雾岚,可见巍然耸立于抚河岸边的灵谷峰。这山峦在临川历史文化的浸泡之下,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幽谷深遂,灵秀异常。
   灵谷峰属武夷山余脉,座落在金溪、临川、东乡县交界处的湖南乡坪山村境内,距抚州市东25华里,海拔320.6米,范围约6平方公里。《环宇纪》:“山中有石灵像,因以为名。” 灵谷峰主峰东连书乡金溪,南傍浩淼西去之汝水,北接重峦叠嶂之东乡,峙平川而奇骏,倚碧水而凝秀。诸峰连抱如嶂,山间多寒泉奇石,以其山峻景秀而名扬天下,许应瑛称:“灵谷之秀,甲于东南”。王安石在为其三舅吴藩《灵谷诗集》所作序文中说:“吾州之东南有灵谷者,江南之名山也。龙蛇之神,虎豹翬翟之文章,梗楠、豫章、竹简之材,皆自山出。而神林、鬼冢、魑魅之穴,与夫仙人、释子、恢谲之观,咸附托焉。至其淑灵和清之气,盘礴委积于天地之间,万物之所不能得者,乃属之于人……”。
   灵谷峰以其俊秀昭世。南北朝后,许多名人竞相至此,流连忘返,呤诗留墨。其中最著名的有临川内史王羲之,谢君运,抚州刺史颜真卿,戴叔伦,临川才子晏殊,晏几道、王安石,汤显祖、游国恩、肖涤非等。千古骚客曾巩,陆游、游东升、白玉蟾等,元诗四大家中的虞集、吴澄、揭斯,清代名臣,学者李绂都曾登临灵谷,赏松间明月,听石上清泉,亦有“吊灵运之劳规,抚半山之轶事”者,把酒临风,别样诗情。春秋佳日,揭胜灵灿者,纷错如织。至于金、临、东三县乡民,结伴朝仙,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祈丰年,俚曲村歌祝;求平安香火顶礼拜山;元酒佳茗,社鼓旱龙,丝竹管弦者,乡约俗成,从晋至民国,由于民俗文化之积淀,闾间黎民之精神寄托,使灵谷峰成为一方农山热土的象征。
   据清光绪《临川县志》载“谢灵运”“为临川内史……郡游放,不异永嘉铜陵古蹬,灵谷墨池,皆其遗迹。”谢灵运曾在灵谷峰开辟十大胜景:洗墨池、瀑布泉、棋坪石、漉酒泉、南北井、文印峰、退心石、驻云亭、石门关和古牛石。瀑布泉出自灵谷主峰间,穿过山涧,流至半山,突然下泻,形成瀑布,拍石击岸,声震山谷,映日望之如掣练。瀑布下是一深潭,潭边为一陡峭石坡,坡上有古人凿出的一级级石阶,可拾级而上至山涧,至山顶,其间一石名退心石。
   谢灵运在临川任内史期间,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百姓安乐,人民为了纪念他,便把此山命名为灵谷峰,并在山下建了个灵运祠,祠址在今湖南乡乐家村西。
   灵谷峰寺原为道观,名叫隐南观,始建于东晋末年,北宋东历年间,有前、中、后三殿和斗姥宫,观随山势分层建有前殿,后殿和观音阁,气势雄壮。殿东有一建筑别致的楼阁名斗姥官。山门上是著名诗人白玉蟾的对联:“雨过玉箫清夜月,一庭黄鹤舞,云深丹灶冷春风,几度碧桃开。”殿内正中,是真武公大帝神像,其左脚踏龟,右脚踩蛇,威武雄壮,大殿左右两边,分别站立着杨戬,哪吒,雷公,电婆诸神。与前殿并排的是“斗姥宫”,中殿有浮邱及其弟子王、郭三真群塑像,中殿左边是签房,内有观音金身,右边是“夫人娘娘”之阁。东边是厢房,为观内大师及香客栖息之所。后殿是“人造神仙岩”,上面塑满了不同佛像,各种动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地下天空,应有尽有,所以后殿又称之为“天涯海角。” 隐真观四周,名胜古迹甚多。东北山中葬有王安石祖父及岳父母;山南有金溪千年古刹疏山寺和现代名人何应钦祖籍的金溪车坊;南侧的黄远山有明末兵部尚书、抗清名将、湖南乡大塘揭家村人揭重熙率兵所掘的长约六、七华里、连通数山的世所罕见的“抗清洞”和已拆建水库的白马寺。西坡的戴湖虽已淤塞,却是唐代诗人戴淑伦任官抚州时兴修的水利工程;北面崇山竣岭中,有可与灵谷峰石门关瀑布相媲美的瀑布和古书院遗址,颠连远许,是有口皆碑的天造岩洞“神仙崖”等。
   站在灵谷峰巅,阵阵凉风习习吹来,俯瞰山下,道路纵横交错,村落绿树掩映,鸡犬之声相闻,田园如格如画,无论是景观情趣还是气势,均可与匡庐媲美,而田园风光,则为匡庐所不及。尤其是举目远眺,烟云苍茫中,城区楼房林立,五光闪烁,更令人豪情顿生,赞叹不已。难怪宋朝诗人曾季狸游览灵谷峰时写道:“高秋八月后,择胜来径行,黄寇两三人,淡然亦忘形”。曾季狸迷恋灵谷山色,竟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隐真观每年香火最旺盛的时候是七月初六、初七和八月初一。七月初六为信女“点彩”日。这一天,许多妇女上山买八景图请仙师用珠笔从头到脚点上几画,然后留宿观内,以祈神仙托梦,次日请仙师圆梦后才下山,梦一应验,再上山还愿。八月初一朝仙日,更是热闹非凡。半夜过后,善男信女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条条道上都是灯笼火把与吹弹鼓乐之声。香客有时竟然多达到三四千人。抚州和金、临、东三县命官,更是到任必至,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任内平安。
   1867年,慧堂大师从少林寺来山住持,时年27岁。他对佛经、典、法非常娴熟。武术方面,更加惊人,三五人非其对手。他除每天早晚诵经理佛外,就是精练武术。金溪、临川、东乡三县的青少年纷纷前来拜他为师,人数最多时达60余人。他除授给武艺以外,还教他们识字诵经,并给他们讲经。这些徒弟历经数年,有的弃学下山,有的被淘汰。到1870年以后只剩下杲松、畚上两个。本来,大师来山以后,意在择收七人为徒,效少林之法,授少林之功。可是,天不从人愿,困难重重,但最大的问题就是食、衣、住三方面,所以在不得已之下只留下两个徒弟,为其烧饭、砍柴、挑水等。并随时授以其经、典、武艺,这样,历经十数年,大师突然发病,不到三日,圆寂归天。当时杲松和畚上两个徒弟,只好将大师生前些少许积蓄,买了一口约一米的大瓦缸,合力草草将大师葬于灵谷峰之左前下缘的菜圆一角,并自勒碑石,以便吊祭。大师圆寂据说只有四十八岁。
   杲松、畚上两个徒弟在灵谷峰住了五、六年,后来不幸早逝,葬于慧堂一旁。到1938年,其间五十余年,虽有和尚尼姑来过,但都象客栈旅馆的客人一样,来来去去,没有长久地呆下来。究其原因:原来信众朝山,都亲携带香纸爆竹,还愿时,顶多就是拿几斤油,缺少信徒的供奉,他们的生活没有着落,无法维持生计,只好离开。
   1906年,瑶湖坪山村的聂晴谷又与黄坊的车其章商议,将破旧狭小的寺庙整个扩充。于是到湖北汉口筹资金,得款而归,遂扩建整修,重塑神象,使整栋庙宇内外焕然一新。
   1938年,瑶湖乡沙塘村的激发源看到灵谷峰没有正规僧侣,于是利用经商之便,遍游全国名寺,在1941年从四川峨眉山请来法号慧空的和尚,聂晴空前住汉口向亲友筹募资金。收到亲家刘新田赞助银圆伍佰元和好友徐嘉赞助银圆贰佰元。聂晴空携款归家,将庙宇修葺一新。同时把斗姥官翻建,动员来坊村徐瑶琴兴建剪花娘娘亭,以便朝拜者上山休息,还动员流坊村何龙光捐献佛经法具,绣花架裟、桌帷、宫灯、彩帐等供和尚下山做佛事诵经之用致使以后道佛相融,香火空前,仅观内寄宿的善男信女,多时意达百人。
   1942年6月,日军占领临川,6月14日至16日国民党军—00军副军长韩文采部与日寇激战于灵谷,后失守,日寇败,退临川,仓皇逃逸前纵火梵观。因一云突至,晴空转雨,将火烧灭,得存后殿及偏舍。伏于丛林中窥视之数百乡民,无不加额相庆,认为这是观中供奉的“三仙公”显圣。
   1945年日本投降,仲秋季节,黄坊村的车其章回到家乡,再次来到灵谷峰,只见那里已是断垣残壁,瓦砾遍地,于是他决心修复灵谷峰。回家后,他找人商议修复之计,拟定《修复计划》印发各地,并寄往外省亲朋,筹募修复资金。他自己又前往湖南、贵州等省募款。当时在湖南常德、贵州贵阳经商的车庆祥和车发祥以及在贵阳豫章中学任教的车开祥接到计划书以后立即响应慷慨解囊,车发祥赞助法币六万元,车庆祥赞助一万元。并向在外的同乡亲友募集资金。如临川的游文焕、游文林、聂惜文,金溪的喻为仁、车冬发、丁铁山、徐长茂、陈雅乐、饶二元及湖南的杨伯达、周作仁等,总共募得法币二十余万元,车其章本人赞助四万元。车其章、车林祥等人重新对灵谷峰道观进行规划设计,买办建筑材料,造窑烧制砖瓦。一些群众踊跃参加搬运砖瓦和木料等建材上山,并请来木匠和塑像师,1944年初动工复修。车其章亲临现场督导,群策群力,历经一年多的艰辛修建,终于在次年将日寇焚毁的庙宇复修一新。
   隐真观凋零于1951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灵谷峰又遭空前浩劫,山上的寺庙被全部拆除,连汤显祖寄情山水而盛赞之驻云亭,亦仅存断残垣基,住持慧空大师亡故。在全国那场文化大革命中,山上的宗教遗迹荡然无存。周边地区的善男信女也不敢上山朝觐了,金溪、临川、东乡等县的人们也不再上山游玩,只有那里的野草在风长,鸟儿在低呤,灵谷峰成为人迹罕至的荒山野谷。
   1987年,临川区湖南乡坪山村前郑村小组旅台同胞郑其庭先生返乡探亲,金溪县黄坊的黄坤池先生闻悉,专程从武汉赶回家乡,与郑先生共叙别后数十年的同窗之谊,两人一见,形影不离,抵足而眠,畅谈别后的世事沧桑,也谈到修复灵谷峰。郑先生回台之后不久,金溪县曾广泽先生撰文《为重建灵谷庙宇募捐缘启》,并寄给台湾的郑其庭先生,另函说是由郑其庭、黄坤池、聂祥文、聂木生诸先生为募捐发起人。郑先生收到后,立即送往临川同乡会,并交《临川文献》发表。次年(1991年)2月13日,《临川文献》第七辑刊登此启事。郑其庭先于清明前夕待母返乡,并将该刊送交曾广泽先生一册,同时聂木生先生也借机与郑先生谈重建灵谷峰寺庙事宜,郑先生在慈母郑老太夫人鼓励之下,口头答允全力支持聂木生先生重修灵谷峰庙。于是聂木生等成立了筹建委员会,报请乡、县、地区(现在称市)核准后积极开展工作,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94年底邀请南昌戒泉大师率徒众七人前来主持破土奠基典礼。当日晚,聂先生致电郑先生说:“今日破土奠基,开工迫在眉捷,急需款购料开工……”。郑先生当即告诉木生先生说:“五日内你就可以收到我寄过去的壹万美元”。谁料,不到一个月,辛苦筹建灵谷寺庙的聂木生先生在一次亲尝草药的时候,不幸中毒身亡,重建灵谷寺庙工程也就此搁置下来了。
   1995年清明前夕,郑先生又从台湾侍母返乡探亲及祭扫祖墓,因木生先生已逝,重建灵谷峰庙宇及景点无法继续,中共湖南乡党委书记丁吉高见状,多次到前郑村小组找郑先生,希望郑先生能为家乡多作贡献,恢复灵谷景点,发展当地的旅游事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郑先生为其所感动,并在老母的力促下,终于和丁吉高书记等达成协议,材料搬运所需劳力由乡政府负担,郑先生只要负责购料经费和石、木匠等劳动工资。郑先生在衡量自己经济承受能力及估算修建所需款总额之后,就满口答应了。于是,乡政府指派党委副书记黄细辉为筹委会主任委员,并兼任召集人。黄细辉受命后,随即召集全湖南乡村委书记开会,研究灵谷峰景色建设事宜,并聘任涂润生、聂明泉、李富珍、范庆昌、车赞昌、龚洪禧、刘金泉、杨爱高、黄美水、郑会庭、周金华、杨明和、郑青兰、刘忠华、聂泉龙、刘忠茂、车舜民等十七人为筹委会委员,并对他们进行了分工,划为总务、财物、人力支援三个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同时聘请郑其庭先生为名誉主委,车吉祥为顾问。第二天,有关人员集体攀登灵谷峰进行施工测量与造价测算,下山后,在乐家村乐新其村长家签约发包,以每平方米340元的造价发包给山塘胥家村的胥金华。
   开工不久,郑其庭先生回台湾,建材也没有劳力搬运上山。7月,郑先生因在台死亡乡亲的骨灰需送回老家安葬,没有时间过问修建事宜,工程仍处在停工之中。10月中旬,郑先生又因郑族四修宗谱回家乡,见状,硬着头皮允诺雇用劳力搬运建材上山,并请坪山村委书记聂明泉负责监督一切,郑德辉主管财务,由聂明泉指定乐新其村长凭票(每百斤人民币六元)按重量发放工资,才得以使工程继续下去。
   1996年12月底后殿落成,次年元旦举行了后殿落成、三清公神位牌揭幕暨前殿开工典礼。前殿、后阶、进殿左边走道、护栏、住房下去、厨厕等均由胥金华先生包工包料承建。由于进度缓慢,郑先生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以快刀斩乱麻的决心,将三期工程包括住房二层(观音堂)、斗姥宫、剪花娘娘亭、土地庙、厕所瓦顶改为混疑土顶,改包给前郑村郑胜庭、郑全高,以四十个工作日限期完成。
   1997年10月22日(农历9月21日),灵谷峰主体工程全面竣工暨上梁大典举行。至今,灵谷主要景点如洗墨池、瀑布泉、棋坪石、洒酒泉、南北井、文印峰、退心石、驻支亭、石门关和牛牯石,宗教场所主体建筑已完成,并初具规模,千年灵谷又以崭新的面貌现在世人面前。
   附:临川县人民政府关于开放湖南灵谷寺佛教活动点的批复 临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批复) 临府办字[1994]105号 关于开放湖南灵谷寺佛教活动点批复 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湖南乡人民政府: 你们《关于要求开放湖南灵谷峰真仙寺、乾明寺的佛教活动点的报告》收悉,经县政府研究,同意开放湖南灵谷峰真仙寺,乾明寺为佛教活动点,请你们做好工作,加强管理,使其依法开展宗教活动。
   临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第二章 灵谷峰十景 第一节 祛病健体北井水 在灵谷峰北面的半山腰有一水井,名北井。
   相传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之祖谢灵运曾任临川内史,他在公余之时常来灵谷峰。后来谢灵运弃官来灵谷峰修行,建起了“隐真观”,但是在山上没有水,要长期在山上生活下去有一定的困难,当务之急是解决饮水问题。在隐真观竣工日的当晚,谢灵运跪求三仙公说:“我今生终身在此修行,但无活命之水,请求赐予甘泉……”。祷求了一番之后,谢灵运上床酣然入睡,睡梦中三仙公果然对他说:“所求甘泉,可到后山约二十余丈所。那儿有一个小小的浅水窝,内有水约一瓢,你只要寻找到这个小水窝,就这个水窝向下掘地三尺,水必冒出,不但味甘,且延年益寿,足够一二十人饮用……”。
   谢公醒后,守候至天明,火速照指示寻找,一会儿果然如愿。于是,高兴地往山下雇得人手,拿了工具,将浅水窝向下深挖三尺,真的甘泉涌出。继续挖至近丈深时,只见是又大又坚硬的石块,再也挖不下去,只好作罢。而泉水仍旧三尺多点,不能到井口,即使倾盆大雨,也有三尺多深的水,可谓神奇!因为传说此水可以治病,不仅上山砍柴、朝拜观光人士,路过必饮。而且远近民众也常于拂晓时分,即来山取头水,迄今千五百余年,此俗如故。此井也成了灵谷峰之一景。
   第二节 谐世知音石牛牯 相传谢灵运建隐真观,依梦找到水源,掘土为井。就在得水的次日五更时分,谢灵运忽闻牛吼三声。天还未亮那来的牛呀!且此声不同于一般的牛声,声音洪亮,响彻云宇。顺着发声之处查看究竟,则见山北水井不远处有一块大石,状似水牛卧地,牛头上昂。谢灵运有点不信是这石发出的声音,还是不停地四处寻找是不是有牛在这附近,但找了很长的时间也不见有牛的影子。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以蔼祥之语问这石:“刚才连吼三声,可否是你所鸣?清晨吼叫,有何忠言相告?”霎时,石块应声答话:“我因此山千年,有草无水,干得老皮腐烂,疼痛不已,今您来此山灵修,与我为伴,并掘井供水,所以感恩不尽,遂发出由衷之声,以表示谢意。”谢灵运也对石回答说:“你乃吉祥仙物,又懂人情世故。人言常云‘对牛弹琴’,意为牛不懂人之意,今天看来不是这样,你这石牛也懂得人情世故、感恩之情!我今把你命名为‘牛牯石’,让人们永远瞻仰你的风采,如何?” 石牛连忙点头,表示谢意,且感激得流下泪来。此事传扬四方,人们争相上山观瞻,感受石牛的感恩之心,体悟做人的道理。牛牯石也成了灵谷峰的又一道景。
   第三节 餐风宿露退心石 相传一日,有一汉子,人高马大,身上带着一个大大的袋子,看来很沉重,大汗淋淋直往山上走来。恰在半路遇见谢灵运。灵运见这汉子又急又累的,忙问:“这位汉子为何这么急又这么慌张?你为何来此?”这位汉子也实话实说了:“我掠人钱财,又杀害数口人命,为了不让官府缉拿,绳之以法,遂来此躲避,挨过两天,风声不紧之时,我再远走高飞,有了这么多的钱财就可享受荣华富贵一生了”。没等此人说完,谢灵运即严厉斥责道:“你这人留不得,你的良心太坏了,我要让你的心日晒雨淋,餐风宿露,洗去你的罪恶。”大汉忙着求饶:“千万不要告官了,我这就走,离开这里行么?要么我给你一部分钱财,你放我走,行么?”谢灵运还是认真地说:“你把钱全给了我也不行,你手上还有几条人命。” 说完,谢灵运即用手向其背部轻轻一拍,其心即跳出身体,跌落在路旁,不一会就变成了一石块。次日,灵运将此石头命名为“退心石”。至今此石还在路旁,人来人往都可见到。
   第四节 仙翁对弈棋坪石 相传谢灵运经常下山为老百姓治病或书写婚、丧、喜、庆联轴。有一天,他从山下给人治病回来,走到半路,看到路边的一白发苍苍的老翁坐在一鼓形的石板旁,一方以柴薪为棋子,一方以石子棋子布阵,独个儿下起西瓜棋来。谢灵运一看也来劲了,。很长时间没有下这棋了。这不正好与这老翁好好地杀上几手,于是对老翁说:“老先生,我来和你下盘棋吧!”老翁一手捻着雪白的胡须,一边回答:“欢迎!欢迎!”于是两人弈三局,老翁全胜。谢灵运即说:“今天到此为止,改天再来求教。”老翁满脸笑容地回答:“不敢,不敢!我张果老常在这和李铁拐对弈,开始我是常败将军,后来,我俩胜负各半,若你常能来与我下棋,必胜我。”灵运忙说:相互切磋,相互切磋。” 拱手作辑,两人相互辞别。道别之后,谢灵运上山去了,老翁也不见人影。于是,谢灵运乃将此石命名为“棋坪石”。后人又以简单木料造一亭,棋盘石居其中,供朝山和砍柴者歇息,也有人在石上画棋对弈。上世纪五十年代,亭宇倒塌,石已风化。后郑其庭先生修缮灵谷峰时,以水泥修一棋盘,并塑对弈仙人像。
   第五节 白米下锅瀑布泉 瀑布泉俗称白米下锅。在灵谷峰之北面,距灵谷峰仅一箭之地。左下谷底名为“菜园”,再向前走,有一狭长凹地,称十八丘,也就是十八块井状土地,均为稻田。据传这十八块田为神仙栽种,其稻谷碾成米后,其米白似银,蒸煮成饭,既香且软,加上菜圃之菜佐之,更加美味无穷!过的真是神仙日子。平常由于十八丘和菜园之水汇合,急流直泻,形成飞瀑,状如白米,水落之处,又似锅状,其底为硬石块,飞流冲下没有泥浆之混浊,所以又有“白米下锅”之名。
   有一天,谢灵运听说此事后,好奇地来此参观。见瀑布之旁有八人围坐一桌一起用餐,碗里是白米饭,桌上是自种的菜做成的佳肴,大家正吃得津津有味。瀑布冲下的地方看不到底,只见蒸气沸腾,冉冉上升,谢灵运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喃喃自语道:“这真是人间难得一见的好景也!”谢灵运认为这是神仙所造,故命名为“瀑布泉”。
   第六节 谢公运笔洗墨池 谢灵运是一位书法高手,写得一手好字,常有人上门求字,或为婚嫁,或为节庆,人们总希望在自家的大门上贴上谢灵运书写的红红对联。
   有一天,谢灵运在“隐真观”内书写良久,觉得有点累,腰间有些酸痛,他挺直了腰,右手提起笔,两眼凝视手中的笔,又看看桌上的砚台,摇头自语:“此笔与砚好久未洗,脏也!脏也!”说罢,右手所握之笔和桌上之砚突然夺门飞驰扬长而去。谢灵运两眼直盯着,并起身跟随,等到谢灵运小跑似地追来,发现笔与砚落入观外的一个小水涡里,并洗得干干净净。谢灵运看到了笔与砚完好,就说:“你们就在这休息吧!我要回隐真观去。” 谢灵运回到隐真观,竟有黄坊一位村民,端正观里,手执红纸,恳求谢灵运为他书写喜联。谢灵运为这位村民送上清茶,随即坐下,将该村民手中的纸接了过来,裁剪妥当。可是手中没有笔,桌上也没有砚,这字可怎么写呀。他对着桌子裁好的红纸说:“笔呀笔,砚呀砚,你们自动离我而去,是否能否能自动而回?”说完,笔竟架在笔架上,砚也回到桌面,都在原来的位置上。于是谢灵运便将此小水涡命名为“洗墨池”。
   第七节 情深意浓驻云亭 相传有一年秋天,谢灵运在山下为村民治病,治好病后,谢灵运要回隐真观。走到半路,只见天昏地黑,电光闪闪,耳边雷鸣声声。他觉得十分奇怪,刚从老乡家里出来时,天气还是好好的,艳阳高照,这会怎么变成这样的天气。他驻足观望,只见有一团浓雾般的物体从天而降,隐隐约约地可以看见其中坐有一老翁,降落在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岗上。不一会儿,又有一对青年男女手牵着手飘然踏着祥云从天而降,稳稳地站在刚才那团雾的地方,老翁却不见了。谢灵运觉得很奇怪,正在思索之际,这对男女又手拉着手驾祥云向云层飞奔而去。谢灵运好奇向那小山岗走去,可是不待他走两三步,大地就放光明,电也不闪,雷也不鸣了。就在那老翁立脚处、青年男女牵手的地方,出现了一座美轮美奂的亭子。谢灵运记得原来这里没有亭子,怎么会突然出现一座亭子呢。那一定是刚才那位神仙所建造。可是那神仙没有给亭子取名呀。他想了想就给亭子取名为“驻云亭”。从此,这山岗上常常云层密布,可是聚得快散得也快。后来,常有青年男女聚集于此或观赏美景,或谈情说爱。
   第八节 醇香甘洌洒酒泉 在去灵谷峰顶的路旁有两个小水涡,两涡相距不到10米,两涡的水从不干枯,且水清澈,味似甘泉。
   相传有一天正午时分,谢灵运路过此地,见底下那个水涡流水潺潺,不时遇石还激起朵朵浪花,好似仙女散花,又有醇酒之气味溢出。谢灵运感觉奇怪,苦思不解。又有一天正午,谢灵运下山有事,再过此地,适有一老翁手提酒壶正从水涡里灌满了水上来,谢灵运他站立路旁等那位老先生过来,很有礼貌地问:“老人家你手中所提的是那路旁下水涡的水吗?”老翁回答:“若是提水,这小壶够用吗?水随处可取,何必爬山越岭来此呢?你错了,这是酒,不是水。”接着又说:“你就是那位弃官来此修行的谢灵运吧,我为表示欢迎之意,咱们就在这来个开怀痛饮。” 于是,老翁举起右手在空中作了一个招手的动作,只听呼呼几声风响,桌椅齐备,就摆在路中央,而且来了五、六位宾客,菜肴从天而降。七八个人高高兴兴地喝起来了。喝罢,大家都有几份醉意,老翁对谢灵运说:“日后,你想喝酒,就只要去舀那水涡里的水就行了,那就酒。也可置一些酒具放置在水涡旁边,让过路的人也尝尝,如何?” 老翁说完作别谢灵运,率众仙腾空而去,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谢灵运的视线里。谢灵运就将此涡命名为“洒酒”,并在水涡之旁置桌椅,置酒壶一只,酒杯八个,让路过之人饮用。如今为何无酒?据传为贪利者穷取变卖,牟取暴利,因而醇酒变甘泉。
   第九节 护善祛恶石门关 众所周知,灵谷峰是江南名山,不但是座诗山,也是灵山。凡上山旅游或朝拜的人都得从石门经过。经过石门的时候,都得先在这里行求拜礼,求仙庇佑。礼仪很简单,或在关门口对着关门行拱手,或跪地心祷告说:“敬请灵峰神佛佑我步履如飞,奔上灵谷”等等。然后一路不要高声喧哗,不要追打嬉戏,且一路不要言累,则可轻松登上顶峰。
   据传千余年前,有位高龄老媪,步行到此,即跪地祷告说:“我年逾百,需登山求仙,佑我长生不老,健步如飞。”因此她顺利抵达,见了仙翁,且毫无倦意。又有一青壮年来到此关,不但不祷告,反而语无伦次,胡言乱语,这位青年对同行者说:“这山路不陡不曲,也不长,哪有什么理由上下去的?说什么要祈祷才上去等等都是骗人的。不要信那些”。这位青年边说边往前走,但无论他怎么卖力地走,都在原地,不但上下了山,连关门都过不去。
   又相传唐朝末年起义军黄巢手下有一人为非作歹,追赶着杀一村民,到此关前,即被挡架,人不了关,上不了山,而这位村民顺利过关快步上山,那人见快要到手的猎物飞走了,气急败坏而返。
   此关门为石材所建,称石门关,因此关能护善祛恶,后人称之为神仙把关,专门鉴别好人坏人。历经千年风霜,石门早已毁。上世纪末重修,仍以条石建造。
   第十节 皇玺落失文印峰 很久很久以前,朝庭的大印被盗贼窃走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全国上下为之而动。皇玺是权利的象征,用纯金所铸,重达数斤,价值连城。皇玺被盗,皇帝恼羞成怒,全国上下追查甚急。
   窃贼偷了大印逃往灵谷峰方面。追兵已发现了此贼,紧追不舍,窍贼逃命之中,心慌手软,大印掉在地上,立即变成两堆四方形的泥块,一为印泥盒,一为文印。窃贼看一傻了眼,好不容易偷来的金质皇印,最后落得两块泥土,分文不值。所以还未等到官兵追上,就气死在路上。后被过路的一醉汉切成两块,分别埋在两堆泥土之中。直到今天,坪山聂家人们坚持不让人挖动这两堆方块泥山,恐盗贼掘起还魂,蹂躏聂氏后裔,因而千余年未动此土或平为稻田。
   后来,谢灵运知道此事后,把此山命名为“文印峰”。并告诫世人说:“横财不富抱恨终,分成两块喝北风。须知勤俭方致富,偷闲躲懒总是空。”并在文印峰还勒石立碑,以警示世人。
   第三章 灵谷峰主要建筑及供奉 灵谷峰主建筑灵谷峰殿位于主峰之上。主殿分三大部分,即前殿设“道”,以维传统;中间走廊置“儒”,以兴儒字;后殿供“佛”,以弘佛法。另设“观音堂”,主殿之左后方置天后宫供奉“妈妈”,宫侧塑“三面观音佛”置于塔顶。
   第一节 道教殿 道教殿是灵谷峰殿的前殿,供奉的是道教主神“三清”,俗称“三仙公”。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又塑雷、电两神。殿之两侧,右塑玉皇大帝、炎帝、黄帝;左塑包青天(包拯)、关帝(关羽)、岳元帅(岳飞),殿门背后两侧,左塑千里眼,右塑顺风耳。
   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生于混沌之先,其时宇宙无形、无气、无物,元始分真化气,以一气化而为三,在虚无自然的大罗天境,分化为元始、灵宝、道德三位天尊。此一气亦称元始祖气,也有尊称为元始天主的。元始天尊居于玉清圣境清徵天,亦号无形天尊天宝君。相传,元始天尊诞辰为正月初一日。灵宝天尊居于上清真境禹余天,亦号无始天尊灵宝君。相传,灵宝天尊圣诞辰为五月十八日。道德天尊居于太清仙境大赤天,亦号梵神天尊神宝君。相传,道德天尊诞辰为二月十五日。
   三位天尊统为道教最高神。各历七千余劫,共四十一亿年,并各说经十二部,分为洞真、洞玄、洞神,合称三十六部尊经,而传于后世广渡众生。
   三清化生诸天,天生、生地、生人、物万物,以无生有,历经龙溪、延康、上皇、赤明、开皇五劫开图,故有太易、太初、大始、太素及太极的时空之分。整个宇宙在太易之时,只有无际的一片虚空,连气体还没有。元始于其时化气为真,至太初化生元始天尊,才开始有了气体。道君也称龙汉之年,至于太始之时化生灵宝天尊,方始有形,道君称为延康之年,到了太素之时化生道德天尊,才是质的始成时期,道君称为赤明之年。
   道经又以混沌洞太无元化生之玉清天宝君为无上道宝尊,赤混太无元化生之上清灵宝君为上经宝尊,冥寂玄通元化生之太清神宝君为玄上师宝尊,合称“道、经、师”三宝。道宝尊以郁罗萧台为布道之所,经宝尊为紫微琼台为阐经之地,师宝尊以重霄台为传法之外,三台均在三清圣境。世间宫观亦以合祀三清道祖于正殿,次及玉帝、三官、四御等神为常态,入道之教徒亦均自称“三清弟子”。《云笈七笺》:“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计三九二十七位也。”故道庙晨钟有先击三声,继击二十七响之定制者,为表示“迎三清接九圣九真九仙”之意。
   玉皇上帝 亦即上古时的昊天上帝,简称玉帝。《道藏真灵位业图》说:“玉帝居玉清三元宫第一中位,”《宋史·真宗纪》云:“祭玉皇于朝元殿,”则又简称为“玉皇。”至《宋史·礼志》云:“上玉帝圣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按此即为玉皇上帝的全衔。今人又即据以尊称玉皇上帝为“昊天玉皇上帝,”道经则多称为“玉皇大天尊”及“玄穹高上帝”,《周礼》有云:“昊天上帝者,盖亦即谓玉皇上帝也。” 玉皇上帝乃是三清所化法身的太极界第一位尊神,亦即人们所最崇敬的“天”,居于通明天弥罗宫,掌管万天,代表三清行化宇宙,行天之道,布天之德,握至高权威,施无边法力的万能之主。下设六部四相,掌理万圣千真,主宰众职群仙。过去每个家庭正厅的大梁上,都设一个吊着的天公炉,可见民间对玉帝是何等的尊崇。正月初九是玉帝的诞辰之日,因正月为四季之首,九为数的极尊也。
   神农大帝 即上古时候的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其诞辰于四月二十六日。《帝王世纪》有如下记述:“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蜗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徒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括地志》上说:“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生于厉乡,所谓烈山氏也。”在民间被尊称为五谷大帝,《礼月令》有云:“毋发令而待以防神农之事也。”注云:“土神称曰神农者,以其主于稼穑。”史又载炎帝在位百二十年崩,葬于长沙。
   据古代文献记述,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有天、地、人三皇,也就是燧人、伏羲、神农三皇,《尚书大传》说:“燧人以火纪,阳尊,故托燧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纪,故托羲皇于人;神农悉地方种谷蔬,故托农皇于地。”神农被尊之为“先农”,“田祖”,“先啬”。汉以后,历代都“祠以一太牢门”;清代雍正年间,更诏令各省府州县,准择地照九乡所耕田亩九分的地方,设立先农坛,坛后并立届,规定以红质金字神牌作为先农神位,年年由地方官率先农致祭;而且每年天子头一个祭典,便是“祈农”之祭,是在北京那巍峨的先农坛恭行大礼的,庄严肃穆,非常隆重。
   也许由于农大帝生下来就额角高耸,豹头环眼,因此传说为“牛首”的神状!神农大帝,并非神话里的帝王,是和我们血肉相连,给我们创造美好的生活条件的祖先。所以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都称之为炎黄子孙。灵谷峰奉祀神农大帝,也是告诉大家不要忘记祖先。
   轩辕黄帝 姓公孙,少典氏之子,母西乔氏之女,名附宝,在薄睡中,见强烈电光绕于北斗之枢星,照于四野,感而有孕。怡胎二十四个月,才在寿丘生下黄帝。黄帝生而灵敏,非常聪明,相貌异于常人,坐学于大项,曾居于姬水,所以又姓姬,相传曾经发明车辆,故而又称轩辕氏,十五岁即袭封为有熊国之君,因此也称做有熊氏。
   黄帝始作圆丘祭天,晚年想求高的道法,先拜九玄子为师,又往天台山受金液神舟之方,后来听说广成子有道,又到崆峒山师事广成子,在位百年,乃采首阳之锏,铸九鼎于荆山之下,其鼎能卜吉凶存亡,不灼而沸,不汲而盈,且能自生五味。鼎成,有龙垂段下迎,黄帝就在其处乘龙升开,后世称之为“鼎湖升天”。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以有道而王天下,也是世间已知的学道、修道、行道、成道而升天的第一人,故亦称为道教的始祖。
   关圣帝名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三国时蜀汉河东解良人。生于东汉恒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五月十三日(一说六月二十四日)。美须髯,有臂力,好读《春秋》,性喜济困扶贫,重义轻利。因一时义愤,杀了一个倚势凌人的地方恶霸而离家逃亡,奔向涿县,因而结识刘备和张飞,三人义气相投,乃在桃园结义。刘、关、张超过千辛万苦,南取荆州,西下巴蜀,恢复汉室,史称蜀国,遂与魏、吴鼎足而三国。刘备入川后,委命关羽镇守荆州,一时威镇华夏。孙权多次讨伐荆州不得,乃联合曹操进袭荆州,关羽大发神威,擒杀于禁和庞德。后不幸误中了吕蒙的骄兵之计,进兵樊城而失去荆州,被困麦城,败走临沮,途中遇伏被擒,不屈而亡。时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天,享年六十岁。同时遇害者有他的长子关平。
   关羽因战功屡屡,而且忠义感人,故而深受人们景仰。蜀汉后主赐壮缪,后加义勇王。明神宗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明崇祯时加封“真无显应昭明翼汉天尊”。清顺治元年制定春秋二祭,顺治九年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时加封“协天伏魔大帝”,历代均有封敕。民间或因其忠义不斯精神,又奉为商界保护神。关羽祭期有正月十三日、五月十三日、六月二十四日三种。
   武穆岳王 岳王即岳飞,宋代河南汤阴人,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30年)。生时有鹏鸟鸣于屋顶,乃取名飞,宇鹏举。生未弥月,黄河决堤,母姚夫人拥飞坐在一个大盆子中,随波飘到对岸而幸免于难。岳王少即负气节,随周侗修文习武。家贫无钱买纸,而取柳枝在沙土习字,刻苦励学,尚未成人已武艺超群,并能左右挽射强弓。对孙子兵法也精研有得。母姚氏亲自刺“精忠报国”四字于其背。
   宋宣和中,金四王子兀术兴兵入侵中原,岳飞以“敢战士”应募从军,杀敌有功,升承信郎,旋又因功升秉义郎,改隶于留守宗泽麾下,智勇双全,屡破金军,不但宗泽深为器重,且获宋重宗亲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旌以赐。复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又授少保,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河南北路招讨使。不久,又大破金兵于朱仙镇,并填《满江江》一词,以明其志,悲怀壮烈感人肺腑。全词是“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正当岳飞要渡过黄河直捣黄龙府,收复失地,还我河山。时秦桧为相,力主和议,一日连降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授意佞臣诬劾岳飞,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与他的儿子岳云处死,时年岳飞三十九岁。孝宗时诏复原官,赐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改谥忠教。道教尊称岳飞为“宋忠义勇岳元帅”和“忠勇武穆神王”,二月十九日为岳王诞辰纪念日。
   包文正公 包公即包拯(公元996-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包拯少年即以孝闻名,性直敦厚。宋仁天圣五年(1027年)中进士,时年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父母年老不能随他,包公便辞去官职,回家侍奉父母。
   包公先任天长(今属安徽)知县,后又升为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两任满后,他刚正清廉的英明已传遍天下。因此调到京城(河南省开封),任殿中丞,又历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后人称他为包待制)。皇祐四年(1052年),包公因弹劾外戚张尧佐而触犯仁宗,仁宗让他离京去河北任督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四年后,包公又被调回京城,任开封府知府,再后来,又任事谏议大夫、三司使,累官枢密副使,是主管军事事务的副职,相当于副宰相。
   皇祐七年(1062年),包公病逝,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追封为礼部尚书,并赠谥号为“孝肃”,即守教道和铁面无私之意。由于包公一生为官清正无私,百姓称他为包青天、包老爷,士大夫们则尊为包公。
   风、雨、云、雷诸 神道教沿袭我国上古的宗教思想,其特性之一就是强调“万物有灵”,也就是说任何现象和事物,都有主宰的神灵各司其事,而且都有兴善罚恶的作用,其中对于天象的变化,尤其成为重要的崇信,道教六部也以雷部最为重要。《云仙杂记》中说:“雷曰天鼓,神曰雷公”。故雷师亦称雷公。道教以“天、地、水、火、风为五大”,又因“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薄动,相震生雷,以五行皆能发雷,故曰五雷,所以雷公也称五雷元帅。相传雷公手执斧凿,专惩恶贯满盈、忤逆不孝及糟塌五谷之人,随身有电母持镜投照,然后施惩,因此自然界往往是先闪电而后响雷。道庙及斋醮擂鼓,以轻重徐疾之声,表示云雨风雷变化之象。
   第二节 佛教殿 灵谷峰后殿敬佛教。即敬三宝佛: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右侧齐天大圣,左旁济公活佛。两边十八罗汉,依次:右边为长眉、沉思、喜庆、坐鹿、降龙、布袋、静坐、芭蕉、探手,左边为看门、笑狮、挖开、过江、伏虎、骑象、开心、托塔、举钵等十八罗汉。也就是降龙、目莲、舍利佛、迦旃延、阿逸陀、俱罗、难佗、离婆多、同利盘陀伽、罗侯罗、宾显、伏虎、梵波提、悟道佛、劫宾那、阿楼驮、迦留陀夷、薄拘罗十八尊者。三宝佛对面墙壁,彩绘唐僧奉旨取经图。
   释迦牟尼,佛教的始祖。亦称释迦如来,释迦世尊、释迦佛祖、释迦佛,或简称佛祖。谨按佛祖姓翟云氏,乳名萨婆悉达多,父为古中印度知萨罗国迦毗罗卫城主净饭王,母摩耶夫人。佛祖诞辰日为四月初八日。
   悉达多诞生后七日,摩耶逝世,姨母波者波提抚育他成人。十九岁,纳拘利城主善觉王之女耶轮陀罗为妃。二十九岁时偶乘车出游,见衰病者及死者,深悟世之无常,遂决意出家。一日半夜(时间十二八日),乘马潜出王城,入东方益摩国,剃发为沙门。旋诣王舍城边兰若林,就陀罗迦山注道,遂修习诸种之禅定,更至优楼烦螺付之华钵罗树(佛于此成道,故又名菩提树)下,敷草,结跏趺坐。誓言:“不成正觉,终不起坐”,至二月八日夜,忽睹明星而大悟,得一切种智,于是成大觉世尊,为人天的大导师,于是周游四方,化导苍生,八十岁时,在拘尸那城附近的婆罗双树下入灭。弟子们整理出他的言行说教,成为经、律、论“三藏”。
   阿弥陀佛,佛教中的西方三圣之一,西方极乐世四界的教主。又名西方妙善阿弥陀佛,也称无量寿,又称无量清净,是普光功德山王波颇智光佛。诞辰日为十一月十七日。以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二肋,襄赞其教化。
   阿弥陀,梵语义为无量。玄应音义为阿弥陀译云无量。按无量含无量寿,无量光两种意义。菩提心义:此佛亦名无量寿佛,梵云阿弥陀喻丽;又云阿弥婆耶汲驮,此云无量光明佛。又根据《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有十三种称号,即: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疑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阿弥陀佛也称甘露王如来。但此时之梵语,称阿弥利帝。还有以阿弥陀佛之应化身为无量光佛,其报身为无量寿佛。今灵谷峰佛教殿供奉三宝佛中之一。
   药师佛,全称是药师琉璃光王佛,其梵文译是卑杀杜篓噜。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医生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身旁有两位胁侍,即左胁侍日光遍照菩萨和右胁侍月光遍照菩萨,合称“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其喻意是日月皆升于东方,以其光明遍照众生,使众生俱得康乐。
   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条是“除一切众生病,令身心安乐”。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人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此佛誓愿不可思议: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于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得以苏生续命。
   药师佛还有两个化身:一是药树王,一是如意珠王。据《观音玄义》说,药树王的“根茎枝叶,皆能愈病,闻香触身,无不得益”。药树王专治人的肌体疾病。而如意珠王则专治精神病;据说服如意珠,就能使人如意,精神病便可治愈。药师佛的诞辰日为九月三十日。
   济公活佛绍兴元年,在朝有一位京营节度使,姓李名茂春,原籍浙江台州府天台县。妻王氏,夫妻好善,李大人为人仁慈,但带兵军令不严,因此罢官回籍,在家中乐善好施,修桥补路,扶危济因。有一天,李大人在街市闲游,人们都呼他为李善人,但内中也有人说:“李善人不是真善人,要是真善人,怎么会没有儿子呢?”李大人听见后,闷闷不乐回到家中,夫人王氏见大人不悦,就向大人请问人何因,大人即坦诚相告:“有人说我是假善人,认为我是隐恶扬善,不是真心向善,要不能怎么没有儿子!?夫人呀!我想上天有眼,神佛有灵,当教你我有儿子才是。”夫人劝大人纳妾生子。大人说:“我岂能如此,况且夫人还不到四旬,仍有生育能力,你我斋戒沐浴三天,到天台山国清寺去拜佛求子。”于是李茂春择了日期,带着家眷,直奔天台山下的国清寺,老方丈性空长老闻讯,亲自接见了他,并带着他们往各处拈香,到了罗汉堂拈香,方烧至第四尊罗汉,忽见神像由莲台坠地,性空长老即说:“善哉善哉!大人定生贵子,改日我向大人道喜。”李大人回到家后,数月夫人果然生一公子,临生之时,红光罩院,异香扑鼻。这孩落地之后,哭声不止,直至三朝亲邻好友前来庆贺,性空大师也给李大人送来一份厚礼。性空方太见孩子。啼哭不止。便走过一看,啼哭立即停止,且咧嘴笑起来了。性空大师摸着孩子头顶说:“莫哭莫哭莫要哭,你的来历我知道,你来我去两抛开,省得大家胡依靠。”性空大师又说:“另外,我收个记名徒弟,给他取个名字,叫李修缘吧。” 修缘十八岁时离家出走来到杭州灵隐寺要求出家。时当家乃七世比丘僧元空长老,一见李修缘,知道他是西天舍身降龙罗汉转世,奉佛法旨为度世而来。见修缘执迷不醒,遂用手击了他三掌,把天门打开。修缘才知道自己根本源流,拜元空长老为师,起名道济。他坐禅坐颠,还有些疯,庙里独叫他颠和尚,外界又叫他疯和尚,讹言传说济颠僧,他本是奉佛法旨,专为渡世而来。自己在外面济困扶危,劝化众生,在庙内不论那个和尚有钱就偷,有衣服就偷出来当,吃肉喝酒。人家说:“和尚应吃斋,为什么你要喝酒吃肉?”济颠说:“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心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济颠一生救世济人。后来尊称济公活佛。
   齐天大圣 相传齐天大圣是一石猴,曾在灵台山拜菩提祖师为师,被赐名孙悟空,学得一个长生不老之法。由于他聪敏勤奋,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本身,会七十二般变化,能一筋斗翻十万八千里。为了取得武器,他下龙宫搅得龙王献出了重一万三千五百斤,能随意变大变小的如意金箍棒。为了不受冥司管束,他入地府,闹得阎王拿出生死簿,让他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销。在他返回花果山之途中,又剿灭混世魔王。他的叛逆行为,触怒了天庭,玉皇大帝想派兵讨伐,太白金星却想出了把他召到天上管束之计,把他骗到了天庭。孙悟空见了玉帝,挺身而立,既不跪拜,也不朝礼,玉帝封他为“弼马温”,他高兴地到任,殷勤照看天马。但当他发现弼马温是末等官时,恼恨玉帝小看自己,不觉心头火起,取中取出金箍棒,打出南天门,回到花果山,树起“齐天大圣”旗号,对抗天庭。玉帝派兵擒拿孙悟空,巨灵神及哪吒太子均被战败,孙悟空扬言要玉帝依旗号封他为“齐天大圣”,否则,打上“凌霄殿,教玉帝龙床坐不成”。
   孙悟空大闹了蟠桃会,玉帝点了十万天兵,布下天罗地网,欲擒此搞乱天宫者,俱不能胜。后调其甥显圣二朗真君来战,与孙悟空各显变化,又得观音菩萨之助,终将其擒获。孙悟空擒后被绑斩妖台,刀砍不入,雷火无伤。老君为报吃丹之仇,把他放在八卦炉内烧炬了七七四十九天,除练就一双火眼金晴外,于身无损,开炉时,他纵身而出,蹬倒炉子,摔倒太上老君,抡起金箍棒,打到通明殿里,凌霄殿外,直打得九曜星关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玉帝只得诸如来救驾。如来以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名五行山,压之于下,让他饥餐铁丸、渴饮铜汁。后来他奉侍唐三藏历经81难,从“西天”取得佛经。
   第三节 观音堂 观音堂设于两殿之间进门右侧二楼边间,中座是至圣观音,右座自在观音,左座送子观音。
   观世音菩萨,佛家诸菩萨之一。法号“观世音”,又称“观音”,亦作“观自在”,俗称“观音妈”。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精神普渡众生,世间尊称为“观音佛祖”。
   佛教显派云:“观音乃阿弥陀佛的弟子”。密派却云:“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又佛教经典所记载的“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观音”等均属化身。目前佛家所崇祀的观世音菩萨,是六观音中的圣观音,应为一切观音的本体。灵谷峰观音堂所供奉的是圣观音,两旁配以送子观音。观音坐莲,其实就是圣观音一位。二月十九日观音生辰。观音出家修行是九月十九日,得道为六月十九日。
   所谓六观音,即大悲、大慈、猴子无畏、大光普照、天人丈夫,大梵深远观音,也有人说是千手、圣、马头、十一面、准胝、如意轮观音,加上不空绢索观音,合称七观音。所谓三十三观音是杨柳、龙头、持经、圆光、游戏、白衣、莲队、泷见、施药、鱼篮、德王、水月、一叶、青颈、威德、延命、众宝、岩户、能静、阿耨、阿摩、叶衣、琉璃、多罗尊、蛤蜊、六时、普悲、马郎妇、合掌、一如、不二、持莲、洒水观音等三十三观音。
   第四节 怀恩堂 怀恩堂设在观音塔底,供奉着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释迦牟尼说,要在他灭度后,弥勒佛降生前的无佛之世,让地藏菩萨留在世间,以普济众生,包括地狱中的饿鬼,畜牲与其它众生。并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大乘佛教强调,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地藏菩萨主张:“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宋高僧传》记载,唐开元年间,新罗国王族金乔党,时年24岁,手携一白犬渡海到九华山。当地主人闵公问他要多少土地作为说法道场,金乔觉说:“只要一袈裟土地。”闵公当即应允。谁知那袈裟闻风而起,罩住了九华山的九个山峰。于是九华山就是成为地藏菩萨化身金乔觉显灵说法的道场,直到开元十六年(728年)七月三十日夜圆寂,闵公深感其佛法无边,遂令其子道明,皈依空门。公复亦难俗纲。反礼其子为师。故令侍像,左道明,左闵公。因地藏菩萨对地狱受苦的众生,十分悲悯,现身于人间地狱中,以救苦难。其状圆顶,手提宝珠及锡杖,或云即净罗化身。在葬礼仪式上,经常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使得一切罪苦众生,蒙地藏菩萨慈恩妙法,最终得到清静圆满的解脱。
   第五节 儒教堂 中廊设儒教堂,中座至无先师孔夫子,右座亚圣孟夫子,左座信国公文夫子(天祥)。
   至圣孔子 至圣先师,古代儒宗的先师,被尊为万世师表。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先师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曲阜人(今山东省曲阜县),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享寿七十三岁。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谥为文宣王,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玄圣文宣王,祥符五年(1012年)改谥至圣文宣王,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明嘉靖九年(1530年),厘正祀典,始为本主,题称至圣先师孑孔子神位。清顺治二年(1645年)定文庙,谥号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顺治二十四年(1657年)改称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祖先是宋国贵族,三岁丧失,少年时生活贫困,早年做过委史(会计)和乘田(管蓄牧)的小官。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中华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五十岁时做鲁国司寇。
  后又周游列国,推行其政治思想。晚年致力教育和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他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耻下问”的精神,倡导“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学习方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自汉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孔子的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也被尊为圣人。他的主要观点收录于现存的《论语》中。
   亚圣孟子 亚圣孟夫子,姓孟名轲,字子舆。战国前期山东邹县(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逝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仉氏。受业于子思之门(子思,姓孔名伋,孔子之孙)。
   相传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孟子晚年时回到故乡,“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孑孔子的德治思想,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活在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儒家代表,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大宗师,后世尊为亚圣。
   文天祥, 南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别号浮丘遭人。相貌丰伟,美皙如玉,眉秀目长。他为文言辞秀丽,著有《文山集》、《文山诗集》。
   文天祥生于南宋理宗瑞平三年(公元1236)五月初二日。行将出生时。其母尝梦祥云自天而降,乃取名天祥,小字云孙,又小字从龙。幼学时,见学宫祀欧阳修、杨帮义、胡诠诸乡先生像,自言自语说:“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
   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方21岁的天祥,举进士,对策集英殿,条陈时政万余言,立就成篇,御擢为状元,知赣州。恭帝德祐(1275年)元兵入侵,他应诏勤王,拜右丞相兼枢密史,奉使至元军伯颜将军营议和,被捕,押至镇江时,乘机星夜逃往真州。第二年,恭帝被元军所掳,文天祥于是在福州立益王赵日正为端宗皇帝,进为右丞相,都督江西军事,不久又被元兵所败,退循州。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卫王赵昺立帝,迁崖山,封天祥为信国公,又进兵潮阳县,败于元将张弘范,再次被捕,拘于北京三年,始终不屈降,而从容就义。时为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12月9日,年四十七岁。临刑前作《正气歌》以明其志。元世祖忽必烈称文天祥为真男子。
   第六节 天后宫 天后宫坐于佛殿左后方,住房的上层,供奉妈祖。
   妈祖 是中国民间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是我国沿海渔民的保护神,本名林默娘,是福建省浦田县湄州岛人林愿的女儿。
   林家祖籍河南,历代高官,晚唐五代,妈祖的曾祖父弃官归隐于福建浦田县东南大海的湄州屿,落籍于浦田县。到林愿那一代时,王延政称帝于闽,其父在闽王部下任都巡检,后辞官回乡,以耕读治家,且乐善好施,乡人尊他为“林善人”。
   善人妻王氏有一男五女,而长男自幼多病,希再生一男以便晚年有一个依靠。于是向观音朝夕祈祷。周世宗六年(959年),王氏梦观音手持仙丹一粒,令她吞服,并且说:“吞下此丸,当生贵人,普渡众生”。王氏依言,醒后似有所感,遂而有孕。第二年,即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亥时,忽有一道红光自西北射入王氏房中,光彩夺目,满室芳香,王氏分娩,还是一女婴,但夫妇二人见此瑞兆,对她还是备加疼惜。女婴自出生到满月,不曾哭过一声,因此取名叫默娘。
   默娘自幼聪明过人。四、五岁时随父乘舟至浙江定海普陀山,见到观音菩萨的圣像后,精神上受到奇异的感召。七岁时忽然对父母双亲说道:“我既然以‘默’为名,就应当以‘静’存心”。从此,她常在窗明几净的堂中独处静思默想。默娘八岁人塾就读,她过目成诵,悟性深刻,举一反三。十岁时已知焚香礼佛,朝夕诵经,学识渊博,且事父母至孝。相传宋开宝八年(975年)。默娘十六岁。一天,默娘与一群孩子游戏于庭堂,众女孩见古井的水澄清如镜,竞相照水观看。其时,一神手执铜符,由井底冉冉升人天空,众女大惊而逃,默娘则十分镇定跪地膜拜,合掌顶礼,神人遂将手中铜符授与默娘,飘人五彩云中。默娘自得神符之后,潜心研究,不久便能通灵变化,驱邪救厄,治病救人。十七岁那年湄州岛附近有船遭台风颠覆,恶浪排空。默娘在家静坐,听到海中有人呼叫,于是夺门而出,在海边折了一大把茅草抛入海中,口中念念有词,茅草变成一根根巨木向船舶覆没处飘去,遇难者因此得以攀住巨木而获救。
   默娘十九岁时,默娘父亲和哥哥,率领船队出海经商,遇上台风。这时默娘在房中静坐,知道父兄遭灾厄。于是灵魂脱身至海上救人,默娘运用神力,用双手牵扯住父亲及其他溺水乡亲多人,因双手不能再牵扯住他人,便以口咬住兄长的衣襟,顺风向岸边飘去。不料在此紧要关头,母亲王氏来到默娘的房间,见女儿闭目而坐,满头大汗,以为女儿有病,便拍她的肩大声呼叫她的名字,这一拍打,默娘一惊,应了一声,口中咬着的兄长即落入海中而殁。默娘醒来,深为自己法力不足而没有救出兄长痛心。于是她澄清海水,找到兄长遗体。从此更潜心学道,誓为海上守护神,保护渔民及海上过往行人的安全。
   默娘二十三岁那年,两妖高明与高觉原是殷纣部将,高明眼能看千里外之景,高觉耳能听千里远之声,武王伐纣牺牲后,魂魄变为厉鬼,在湄州西北桃花山一带作孽为害百姓。默娘施展神力降伏二妖,收为部将待立左右。老大为千里眼,老二为顺风耳,千里眼能看到远处失事船只,顺风耳能听到远处失事船只呼救声,他们导引妈祖救护遇难船只,协助妈祖行善做好事。现灵谷峰道教殿门背后两侧有他们的塑像。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默娘二十九岁,九月九日,重阳吉日,默娘羽化升天。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允迪出使高丽,在海上遇险,妈祖相救,事后奏闻皇上,朝延颁布下“顺济”朝匾。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瘟疫流行,妈祖显灵用药而瘟疫得到控制,朝廷封以“崇福夫人”。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又封“灵惠夫人”,绍兴三十年(1160年)又封“灵惠昭应夫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因救旱有功,进而又封为“灵惠妃”。自此以后,元世祖、明太祖、清圣祖等历代朝廷敕封多达四十一次。由夫人而妃而天妃而天后天上圣母。而妈祖是天上最高女神一天后。
   妈祖庙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到现在,有庙一千五百余座,不但遍布中华大地,而且随着华侨的足迹,走向了日本、东南亚和美洲等二十多个国家。
   第七节 斗姥宫 斗姥宫在灵谷峰正庙右侧,虽有斗姥天尊之神,但由于灵谷峰面积有限,乃沿1950年前的旧习,拓为会议、会客、休息、住持大师卧室,置桌椅、茶水以饷来者,宫后设置天然水柜、厨房、饭厅,供来者及服务人员漱洗进膳之用,并有住房四间,储藏室一间,供来山者住宿之用。
   斗姥天尊乃先天元始之阴神,因其法相象征道体,故又称先天道姥,谓为象道之母。其妙相紫光圆融,禀一气元之象。也是相应于无极生太极之理的。手持日月二轮,应阴阳二气以象太极之义。四头磊落,应四象,八臂垂雍,应八卦。道经以斗姥居大梵天宫,综日月星辰,为斗极之母。梵气妙文,敷成九章,应化九皇:一曰食狼,二时曰巨门,三曰禄存,四曰文曲,五曰廉贞,六曰武曲,七曰破军,八曰左辅(又号擎羊),九曰右弼(又号陀罗),居于斗垣。斗姥常沐浴于九曲华池,涌出白玉龟室,神獬宝座。登宝座以救渡众生,持宝杵以降魔御患,执弧矢以救劫消灾,振法铃以济人度鬼,为道家之法主。宋史记述,高宗为金兵所困时,闻空中有辇猪声,仰见斗姥天尊,四头八臂乘七车,现紫金巨光,大施扶危护驾之法力。号曰紫金妙相皇君,圣德巨光天后,圆明道姥天尊。故法科朝斗,咸以斗姥为主,而民间多尊之为斗姥。因曾化身于西笠国。故佛教尊为摩利支天大菩萨。
   第八节 剪花娘娘亭 剪花娘娘亭位于灵谷峰后山往乐家路上山腰,亭内设剪花娘娘的神位。
   据传剪花娘娘是一位仙女,姓郭名仙花。父亲与李某是亲密的好朋友。一年,郭李俩人的妻子都怀孕,为了加深友谊,双方同意指腹为婚,结为秦晋之好。后来李某生一男孩,郭某生一女孩,正好珠联璧合。仙花十八岁遵父命出嫁为媳,从此两家亲谊更为深厚。她婚后接连生下五男二女,全家非常高兴。可是翁婆逐渐年迈,体力衰弱。夫妻二人虽勤劳耕织,但仍不足以维持全家温饱。
   为了培育儿女,度过贫穷,仙花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苦心钻研剪花手艺。她首先学剪福禄寿喜四字,然后学剪鸡猪鱼羊和芙蓉牡丹等,进一步剪出凤凰和花鸟拼成中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令人喜爱,争相购买。因此,大家都称赞他为剪花娘娘。
   她的剪花工艺传四方,除了赠送给亲朋好友和出卖给附近村寨人家办婚嫁喜事以外,不少富贵人家也慕名前来购买。一次,万员外过六十大寿,派人前来买花庆祝。她把剪好的一只“公鸡”和寿比南山”寿匾卖给员外,当时得纹银一百两,后来员外又赏她纹银四百两。员外的重奖说来有因。因为员外的四少爷赖惰成性,不愿学习,他把买来的“公鸡”贴在四少爷的书房里,每天黎明前“公鸡”便喔喔喔啼,这一啼把四公子唤醒,从此再不睡懒觉,发奋学习功课。第三年参加乾隆皇帝殿试,终于名列榜中。拜见皇上,皇上亲自授封官职,万四公子殿试封官的事传开,不少富家贵人不惜代价,专程从远方前来求购“公鸡”,一付钱就是几百两纹银。因此,她家渐渐由穷变富,这就是她动脑动手苦心剪花的结果。
   仙花除了精通剪花艺术以外,还有一门特殊的接生本领。凡是请她接生的产妇,安全而无痛苦。如果是怀孕不久的妇女,她只要观察她的面容,就能断定所怀的是男是女。若是怀女孩而想要的又是男孩的话,她有一种变女为男的换胎术,一点即灵,为不少人解除了无子之忧。因此,后人就在此立碑永志纪念。恰巧在她神位后面山上有一凹形石窠,人们就把它叫作中子岩。凡是在庙上观音老母面前许愿的人,到此都要捡起石子向中子岩抛去抛中了,便兴高采烈地回家。
   第九节 灵运祠与灵谷下院 灵谷下院是祭祀谢灵运的一座寺庙,又称灵谷王祠,也叫龙王庙,位于丁家山。
   相传谢灵运成仙后被玉皇大帝封为龙王。当地百姓在灵谷峰下建起了龙王庙供奉,庙内还供奉着一位貌若天仙的女性,名唤护灵娘娘,她和龙王谢灵运并排而坐。谢灵运成仙封为龙王,坐镇今之坪山村。十几年后,附近居民不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而且人丁发达,身体健康,生活富裕。于是龙王庙的香火也就特别鼎盛。每逢初一、十五,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家家户户都携香纸、三牲前往祭拜。百姓的举动惊动了玉皇大帝,于是大帝下旨说:“龙王谢灵运,惜爱苍生,忙里忙外,应为他选择一个好帮手……”。刚好这年村民正为龙王重塑金身,要往流坊河下(今之抚河)捕打鱼鸟之灵。夜里由一德高望重长者头系红巾(俗称土司),腰扎红带,手执法具前面引导,后随大队人马,用轿子扛抬新塑神像,携带多种乐器音响,但不能发出声音。半夜一到,从龙王庙出发,直往流坊汝水,寻捕鱼鸟之灵。途经车家边、前郑、王家巷、邱坊、游家、车家轿、道场、白家等村庄,快近谢家村之时,前导长者两手合什向空中一击掌,然后掰手好像捉住什么似的,往龙王塑像座轿飞奔而去,然后郑重其事把手里的东西放入龙王塑像背后的木匣子内。随即鞭爆、齐鸣、锣鼓等,所有乐器齐响,全部人马往回走。到了灵谷王祠,龙王塑像尚未安妥当,刚好寅卯相间时刻,谢家村的人跑来报信说:“龙王显灵,将我们谢家村的一位女子的灵捕走,而且这女托梦父母,说龙王谢灵运修道成仙,小女奉玉皇大帝之命伴驾,并册封为护灵娘娘”。于是村民马上请人根据谢女容貌以木雕成神像,与龙王公谢灵运并排而坐,受村民永远朝拜。
   相传,龙王和护灵娘娘等神灵,每年农历九月都要出庙巡游境内。他们沿前郑、王家巷、邱坊等村直达护灵娘娘的娘家——谢家村,这些神灵由艾家、叶家、黎家、徐家、饶家、聂家、乐家、范家、张家、车家、陈家以及前后两郑村民,以轿子扛抬他们的塑像,一路敲锣打鼓,并要在护灵娘娘的娘家禾场上表演,神灵也排坐,接受谢家及附近村民的膜拜。鞭爆声、锣鼓声、各种乐器的吹弹演奏声齐鸣,可谓热闹非凡。
   灵谷王祠除初一、十五、一年三节香火鼎盛之外,每年七月初七、八月初一、初三、九月十五朝仙、朝华到灵谷峰的善男信女上山前和下山后,都要到王龙庙进香参拜一番。
   灵谷王祠在1950年后,同样遭到拆除之命运,铲平为稻田。现在往灵谷峰之路上(老虎坝)暂建有灵运祠,供奉龙王(谢灵运)和护灵娘娘。
   第十节 三面观音塔 观音塔建在怀恩堂之顶上,天后宫左则,上塑三面观音像,观音菩萨全身及塔层以七彩灯泡点辍,观音菩萨正面雄视抚州市区,右面向着金溪县,左面向着东乡县,意为观音菩萨泽被三县。
   从地面至像顶共31.5米高。
   第四章 灵谷峰诗文楹联及故事 第一节 古今诗词 灵谷 (宋)王益 灵谷神仙宅,言归肆目新。
   山光远如画,秋色老于人。
   世事棋争劫,人心海变尘。
   功成思范蠡,湖上一闲身。
   ——《临川县志》(同治版)之卷十一 送灵谷山人 (宋)余靖 万树秋风一路蝉,渡头重舣木兰船。
   自惭蹙頞非奇骨,拟问清朝跃马年。
   ——宋·余靖《武溪集》卷二 灵谷山 (宋)吴南寿 尝闻天台八万四千丈,仿佛根蟋东海上。
   赤城丹霞二石梁,几欲从之路难往。
   吾州喜有灵谷山,悬崖秀出群峰间。
   兴来腾身览绝顶,十步九折劳跻攀。
   追寻凌云抚遗迹,门对长江秋水碧。
   洪波浩荡绕山流,鹭睨鸡窥云树黑。
   焚香再拜礼浮丘,烈烈北风吹殿头。
   夜深何处候笙鹤,披衣托宿南岩幽。
   ——《临川通志》卷一五0 赠灵谷山人 (宋)黄震 无缘一步如秦湘,有缘千里如门墙。
   山人安得不相访,□如昔也同行藏。
   自从另后乐何处,灵谷山中养冲素。
   懒与尘凡争是非,拂袖俄趋长乐府。
   十洞真人怀宿契,阴使来陈掌中示。
   不着手书惟口传,千古茫茫索根蒂。
   惑乱枝条无计寻,大还只欠金公中金。
   玉简朱书落吾耳,安用冥搜遶天地。
   紫元忽见老翁笑,家住昆仑何杳杳。
   神炉已真龙山椒,蓬壶可听东溟潮。
   温泉名界甘复泚,阙一毂符行坎宫。
   沸七十二候承天时,三五一法明天机。
   晤言再卜春为期,冲和有道当依归。
   山水多夸武林好,更有龙椒惬幽抱。
   桃源惟在山腰间,越出寸碧窥吴峦。
   雷驱猛雨玉龙过,月明人上朝元坛。
   五符金鼎任还返,段知造化由阴丹。
   愿屈冲地讲幽秘,莫独云山孕金公水。
   紫府宾丹台身去,来在我若为情谷。
   风时送步虚声山,□□花径水月沼。
   乐因谈到长生妙,偶坐俄行无事了。
   或将得一问因缘,江天为指归舟到。
   ——宋·黄裳《演山集》卷二 豫章别李元中宣德 (宋)谢逸 旧闻诸李隐龙眠,伯时已老元中少。
   一行作史各天涯,故人落落疎星晓。
   西山影里识君面,碧照章江眸子隙。
   向来问道渺多岐,只今领略归玄妙。
   老凤垂头噤不语,古木槎枒噪春鸟。
   身在幕府心江湖,左胥右律但坐啸。
   荑愁一叶钓鱼舟,不容七尺堂堂表。
   我今归卧灵谷云,君应紫标莺花绕。
   相思有梦到茅斋,细雨青灯坐林杪。
   与诸友访黄宗鲁 (宋)谢逸 宗鲁置酒于思猷亭。席上分韵赋思猷亭,诗各以姓为韵。子得谢字。
   我见俗子避百舍,一钱不直灌天骂。
   灵谷峰前汝水湄,谁信无双有江夏。
   平生眼底无可人,子猷粗与吾同社。
   故栽修竹共岁寒,不与繁花斗荣谢。
   疏阴时过少陵樽,斜枝最入萧郎昼。
   强排风雨作寒声,巧留雪月延深夜。
   三伏炎蒸自可逃,一榻清凉那肯借。
   愿言闭关谢俗子,勿与此曹俱日化。
   但得风味如晋人,纵无此君自潇洒。
   ——宋·谢逸《溪堂集》卷三 灵山 (宋)王安石 灵山宁与世为仇,斤斧侵凌自不休。
   水玉比来闻长价,市人无数起相雠。
   忆昨诗寄诸外弟 (宋)王安石 忆昨此地相逢时,春入灵谷多芳菲。
   短垣囷囷冠翠岭,踯躅万树红相围。
   幽花媚草错杂出,黄蜂白蝶参差飞。
   灵谷山 (宋)曾季狸 旧闻《伯子记》,已得灵谷名。
   隐然望此州,奇胜称山灵。
   悬岩泻瀑布,如高屋建瓴。
   乔松数十丈,下有千岁苓。
   仄足行鸟道,势欲搏青冥。
   仙事虽渺茫,幽讨未忘情。
   高秋八月后,择胜来径行。
   黄冠两三人,淡然亦忘形。
   烟霞到几席,爽气来户庭。
   瘦筇闲指点,老瓦同注倾。
   惭非换鹅子,不敢临黄庭。
   或可联石鼎,未必让弥明。
   重阳无十日,黄菊渐向荣。
   佳哉此天气,一笑未易营。
   但愿脚力健,年年此寻盟。
   ——《江西通志》卷一四八 灵谷山 (宋)周献臣 秀色灵山远峤连,氤氲谷翠下长天。
   清虚路断苍苔合,紫雾岩分碧殿悬。
   烟含残雨千林失,霁散长空一鸟还。
   独忆苏门霞外思,过然飞啸白云边。
   ——《金溪县志》(同治版)之文征 灵谷山 (宋)刘迂 山云归尽黛眉横,点染溪头六曲屏。
   春入翠微残照紫,天含空碧断峰青。
   城藏绿树江明灭,人没苍烟路渺冥。
   定有子真耕谷口,移文不负北山灵。
   ——《金溪县志》(同治版)之文征 灵谷 (宋)黄华旸 群峰环抱灵山玲,四顾森森葱树林。
   南瞰旰江千水落,北峙匡庐万岩错。
   东连荆国古松楸,西临大川水悠悠。
   岭头尽是白云气,山腰惟见青岚沸。
   瀑布时从山半通,霞光日向林上封。
   墨池早拂山中雾,丹灶夜添仙掌露。
   自古登临推谢家,江山收尽何豪奢。
   迩来诸子登坛坐,飞笺属予相唱和。
   予家住在水之西,朝暮拱揖望翠微。
   愧我风尘多碌碌,瞻睇山兮一何毣。
   几时雅会集诸英,狂呤一阕风雨惊。
   ——《金溪县志》(同治版)之文征 送客至灵谷 (元)艾性夫 仙林路细出山腰,灵谷峰高人紫霄。
   立石借为题字壁,倒松因作度溪桥。
   雨花湿地人归晚,烟草迷川马去遥。
   记得玄都种桃处,黯然分袂各魂销。
   ——艾性夫《剩语》二卷 谢灵运墨池 灵谷山前白水寺 (元)周分封 一曲溶溶烟雾迷,宿云收尽得新诗。
   梦回南国花为笔,人去高堂草满池。
   麝醉香泉堪养肭,鱼吹绿浪渐成缁。
   苍苔履迹池边路,花落春残吊子规。
   ——《金溪县志》(同治版)之文征 千金陂棹歌 (明)徐良傅 灵谷铜陵眼里稀,汝川淼淼弄晴晖。
   双悬翠巘云为障,直下瑶江玉作围。
   ——《江西通志》卷一五八 寻谷对客 (明)汤显祖 秀色红亭春自饶,薜萝间受小山招。
   疏窗夜色寒青竹,密苑朝光暖翠条。
   厌世转寻丹臼诀,怀人空散白云谣。
   拚将海日窥岑寂,定有人吹紫玉箫。
   ——《汤显祖诗文集》 灵谷秋望怀南都少司南公 (明)汤显祖 十年何地一扬眉?犹记尊师玉眄垂。
   翠气流离分晓帐,蓝光馥晔映秋墀。
   谁知更郁青霞气?不似长鸣白下时。
   致敬悠悠少春雁,单衣无绪独悉谁。
   ——《汤显祖诗文集》 九日城楼宴即事 (明)经起鹏 菊花高节晚相邀,灵谷红泉气色遥。
   睥睨东楼连桂馆,轩辕北斗正星桥。
   金灯映月寒犹薄,纱帽临风兴欲飘。
   刚晏峥嵘一杯酒,恰逢摇落听吹箫。
   ——《汤显祖诗文集》 灵谷诗 (明)经起鹏 仙人枕簟白云隈,斗纽雷枢秘不开。
   紫府春深无消息,山花琪树纷皑皑。
   上酌麻姑下羊角,浮邱乐白相更来。
   两河交戟缠襟肘,五虎叉牙北津守。
   谷口隐隐见青烟,岭下村逢杖藜叟。
   山川无阻道无修,但能从之穿蓬茆。
   ——《临川县志》(同治版)之卷三 游灵谷 (明)沈柴 有约寻幽上翠微,丛林因叩远公扉。
   苍龙护钵和云卧,白鹤听经带雨归。
   世路赏音人有几?浮生开口笑应稀。
   山翁倘爱松花酿,明日重来更典衣。
   ——沈季友编《□□李诗系》卷十 游灵谷次郑司徒韵 (明)李杰 吾爱山中笋蕨甜,山灵况复不吾嫌。
   日华浓染绯桃色,云影轻笼翠柏尖。
   尊酒兴催诗兴发,管弦声与鸟声兼。
   绍光满眼供春望,分付奚权为卷帘。
   ——朱彝尊编《明诗综卷》二十八 十五夜月 (明)孙伟 圆魄初升万象奇,雯光先泛碧梧枝。
   清虚露堕疑蟾泣,沧海书来讶凤迟。
   灵谷山高曾对酒,洞庭秋好记题诗。
   广寒仙乐开香宴,法喜应拈玉笛吹。
   —明·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七十 灵谷对棋峰 (明)黄位中 县知此地有真仙,一局能消几昼眠。
   似欲守位常让白,更思处后莫争先。
   机心不起子慵下,妙着无多手懒填。
   就里输赢君莫问,拾柯归去非秦年。
   ——(金溪县志)(同治版)之文征 退心石诗 (明)黄位中 屹然片石俯溪流,为忆当年洗耳俦。
   涉世已劳宜止止,登山欲倦且休休。
   心难转也凭谁劝,身欲归兮尚许留。
   风雨不教猿鹤怨,几人廷尉望山头。
   ——《临川县志》(同治版)之卷十一 登灵谷 (清)徐朝玺 旧传灵运老,曾此屐痕留。
   我变烟云客,来观天地秋。
   那得惊人句,高呤最上头。
   ——《金溪县志》(同治版)之文征 洗墨池用灵运韵 (清)傅占衡 夙怀扫白石,皎皎恶尘栖。
   抱瑟摇古木,挈舟响远溪。
   穷胜无逸轨,蹑影泛连隄。
   陟险惬心往,寻烟蓄思迷。
   春草没荒途,园柳无故蹊。
   芙蓉初日散,猿犹竟夜啼。
   惆怅羊何侣,面貌惠连携。
   寒山悦幽桂,经台变新荑。
   晚吟寄高志,前史多曲悱。
   悠悠墨池赏,丹崖徒可梯。
   ——《临川县志》(同治版)之卷十一 南北井诗 (清)傅占衡 峰头井干隶仙人,天上寒泉自作邻。
   分陆依然涵日月,两街相望沃星辰。
   石根已没丹成灶,水力俱傅火后薪。
   野鹤饮涧毛羽洁,山南山北往来频。
   ——《临川县志》(同治版)之卷十一 驻云亭诗 (清)傅占衡 空庭无宾客,日与云相知。
   不招云来疾,欲麾云去迟。
   一《临川县志》(同治版)之卷三 文印峰诗 (清)傅占衡 赤日弄金光,青云压石纽。
   遥从天上看,直是大如斗。
   ——《临川县志》(同治版)之卷十一 文印峰诗 (清)游乐升 烺烺天符开群玉。炯炯奎光何历录。
   中有鸿章不可读,遗下一方镇云谷。
   虫形鸟迹自为镌,史皇未肇鬼先哭。
   赤霞覆丹露滋,钤辖宝画三万轴。
   安得佩之游太清,骑风驭气达帝廷, 遥令六指向文明。
   ——《临川县志》(同治版)之卷十一 驻云亭诗 (清)游乐升 灵山将散敲蒸泾,嶕嶢前滃云霄。
   佗傺婴虑西郊密。白画当空阵红日。
   断桂斩药树亭幽,遮迎叆叇香风习。
   应龙潜下远鱼暇,解霈雨施拜嫁铋。
   安得裁近蓬莱阿,浓阴郭徹郁纷和, 遐追八百复旦歌。
   ——《临川县志》(同治版)之卷十一 石门关 (清)游东升 仙圣宏通何所束,无门无房往来独。
   山骨嶙峋自成幅,世人强自灵关跼。
   百二重险几经过,此阈未许获猿蹴。
   云度月移不验繻,柝声时听风刮木。
   安得全葺汉时关,金戈铁马息阖寰, 暴客不烦夜警奸。
   ——《临川县志》(同治版)之卷十 瀑布泉 (清)游东升 织女银汉梭不释,绞绢织就千万尺。
   谷神有灵通玉液,长曳一声山下射。
   冰蚕吐丝冻凌澌,火云烘之转鲜白。
   激越如闻捣砧声,萦回锦绞连绉襞。
   安得剪服衬荷衣,练溉尘浊莹体肌, 覆露苍赤无穷期。
   ——《临川县志》(同治版)之卷十一 洒酒泉 (清)游东升 酒泉旧列郡名灼,灵山酝酿同其酢。
   不娆为司元化籥,麦蘖罔施存淡泊。
   欲画不画无画藏,此理终古畴先觉。
   自吞九户靡足云,野人道士任意酌。
   安得一挽上古风,醉乡诸君旦暮逢, 衔盅乐圣意融融。
   ——《临川县志》(同治版)之卷十 南北井 (清)游东升 南衙北衙水火别,灵峰井井相对列。
   丹灶坎离婴姹结,玉浆银乳并莹徹。
   沐日浴月两溶溶,绀元互映寒枝雪。
   其中一咏若为通,陆贾交罐联平勃。
   安得溥汲清冷渊,急沃生民焦与燀, 鼓腹还赓凿井篇。
   ——《临川县志》(同治版)之卷十一 洗墨池诗 (清)游东升 晋代风流洵殊绝,王谢英声两相埒。
   右军墨池**宫活,康乐灵源同泼泼。
   池水犹是绿生漪,墨迹已微名不灭。
   草圣诗禅且若此,何况功德昭日月。
   安得天下同其书,上法周诰及夏谟, 大儒不以一艺居。
   ——《临川县志》(同治版)之卷十一 棋坪石诗 (清)游东升 弈学繇来通治国,辅卫车骑两不忒。
   火攻驭远宜深饰,一卒进前所常恤。
   著棋峰高留仙迹,大畅元机传胜迹。
   谁议仙家岁月闲,支倾窒隙精筹画。
   安得直醒当局迷,善著制胜炳先几, 毋悼置君让弈棋。
   ——《临川县志》(同治版)之卷十一 退心石诗 (清)游东升 务进已非识时杰,勇退徒称包身哲。
   大易洗心有微说,顽质不关真谤揭。
   法其静寂同神枯,林其巉岩则意恭。
   是殆见吾杜得机,偶与兹石相契悦。
   安得灵根密为藏,吉凶同患赐民康, 与石为盟志莫忘。
   ——《临川县志》(同治版)之卷十一 文印峰诗 (清)徐春溶 何年受秦封,绾印遂累累。
   下有遁甲书,金字流玉髓。
   乾坤秘鸿文,六丁不敢举。
   诸峰遥起光,吾肘欲悬取。
   ——《临川县志》(同治版)之卷十一 驻云亭诗 (清)徐元功 妙构发天倪,趾疑星露湿, 草根称云深,山猿声吹入。
   不堪风雨断,夜幽鬼神泣。
   高士若可期,追翔如不及。
   ——《临川县志》(同治版)之卷十一 齐天乐上灵谷峰 蕉下鹿 慕名登上灵山岭,楚天恰逢秋晚。叠嶂层峦,烟村旷野。空水澄鲜如练,风光满眼。听峰顶钟鸣,梵音悠远。夜月睛岚,碧城丹鹤乐无限。
   千年黄老1日迹,令王颜谢陆,吟啸留恋。斗转星移,兴衰几度。今又巍峨宫观,庄严寺院。对飞瀑清泉,驻云亭畔。洗墨池前,不由心境展。
   灵谷峰重建寺观有感 王冰泉 谢公杖屐登临处,胜迹千年传至今。
   峰有神灵僧道显,世多劫运罄钟喑。
   众生的本心崇善,三教由来德化人。
   万事兴衰如转轴,眼前寺观又翻新。
   丁丑初冬登灵谷峰感怀六首 邱左贤 (一) 灵异乡关地气殊,金临东界翠云舒, 停车足印谢公迹,来看诗山好画图。
   (二) 一峰高耸众山间,万木扶疏醉可餐; 列喜鹃花开十月,霜禽引我抱诗还。
   (三) 烟波远色入云峣,古道西风正寂寥; 一自康公开世泽,临川代代舞青跤。
   (四) 山路弯弯映夕阳,东边青翠北橙黄; 金乌玉兔如丸转,万古山河著丽妆。
   (五) 宋相孩提迹已沉,云亭牛石走飞禽; 殿前留得君三字,仿佛书声在近林。
   (六) 自古登高逸兴多,初来灵谷动呤哦; 山山都是诗人料,句句冰过汝水河。
   第二节 古今散文 城陂院兴造记 (宋)王安石 灵谷者,吾州之名山,卫尉府君之所葬也。山之水东出而北折以合于城陂。陂上有屋,曰城陂院者,僧法冲居之。而王氏诸父子之来视墓者,退辄休于此。
   当庆历之甲申,法冲始传其毁而有之。至嘉祐之戊戌,而自门至于寝,浮屠之所宜有者,新作之皆具,乃聚其徒而谋曰:“自吾与尔有此屋,取材于山,取食于田,而又推其余以致所无,然犹不足以完也。而又取货力于邑人以助。葢为之以八年而后吾志就,其勤如此,不可无记。惟王氏世与吾接,而卫尉府君之葬于此也,试往请焉。宜肯。”于是徒相与砻石于庭,而使来以请。
   一宋·王安石《临川文集》卷八十三 灵谷诗序 (宋)王安石 吾州之东南有灵谷者,江南之名山也。龙蛇之神,虎、豹、翚翟之文章,楩楠、豫章、竹箭之材,皆自山出。而神林、鬼冢、魑魅之穴与夫仙人、释子,恢谲之观,咸附托焉。至其淑灵和清之手,盘礴委积于天地之间,万物之所不能得者,乃属之于人,而处士君实生其址。
   君姓吴氏,家于山址,豪杰之望,临吾一州者,葢五六世,而后处士君出焉。其行,孝悌忠信;其能,以文学知名于时,惜乎其老矣,不得与夫虎豹、翚翟之文章,楩楠、豫章、竹箭之材,俱出而为用于天下,顾藏其神奇,而与龙蛇杂此土以处出。然君浩然有以自养,遨游于山川之间,啸歌讴吟,发寓其所好,终身乐之不厌,而有诗数面篇传诵于闾里。
   他日,出其《灵谷》三十二篇,以属其甥曰:“为我读而序之。”惟君之所得,葢有伏而不见者,岂特尽于此诗而已。虽然,观其鑱刻万物而接之以藻缋,非夫诗人之巧者,亦孰能至于此? 一宋·王安石《临川文集》卷八十四 抚州灵谷山隐真观记 (宋)黄震 天开地辟而川流山峙,帝兴王起而画野分州,各于高山以定祀典。在四方则为岳,在九州则为镇,在诸候之国则为境。名山是为风气之聚,是为神灵之居,是为兴云吐露,润泽万物,民生利赖之所从出,故圣人之所事,即造化之所在。
   至秦汉始,以真仙称,实则不外。吾圣人者矣,若抚州之高山,其惟灵谷乎? 灵谷在万山绝顶,隐真观又在灵谷山绝顶,此观其又祀典之寓者乎? 咸淳八年秋,余劝民种麰麦,尝一到其上。道士丘守静惊喜出迎,谓自前太守张于湖后,此山猿鹤已百十年间不闻车盖声。此观危插半空,不堪飘摇摧圮几尽,守静方一新其居,而郡太守适来,岂有数耶?愿为真仙记之也。
   余谓真仙非余所能知。然此山为此州之镇,此观寓此山之祀,犹州之祀典也。是宜书。青冥风露间,飞甍缥缈,下瞰人寰,仅盈一握,此绝境也。亦宜书。世之为琳宫梵宇者,依深山密林,享安乐尔。此独人迹不到处,使世虑毫发有未除,殆不容一朝居而子安之,此难能之事也。,亦宜牵连得书。虽然未也。顷余此来,呜呼难哉!扪萝踏磴,分寸跻攀,悔而欲返者数矣。俄而,登峰造极,豁如有得便欲凌风神游八极。士之求道,先难而后获者,独不类此哉。
   守静大笑曰:“敢不勉,固并请为记。”守静能诗好,修创此观者丘佐实其上世其详见前记云。
   咸淳八年八月,朝奉郎知抚州军州事节制军马兼江西提举黄震记。
   ——宋·黄震《黄氏日抄》卷八十八 灵谷山隐真观记 (明)张宇初 洪之曰:“名山福地,仙真灵迹之奥区者,莫甲于盱抚,而抚之奇胜必华盖三真君居焉。”按传记,真君为秦人,即古浮丘公也。王郭其弟子焉,往从之游。已而,俱升真矣,世谓三仙云。
   灵谷山在抚之临川,三峰峭拔,去郡邑三十里。而近高峻雄峙冠于他山。山颠东南古牛石,南则洒酒泉,西为石门关、退心石、瀑布泉,北连文印峰。山之半有南北二井,水清冽不竭,井傍立驻云亭,棋坪石灵鹤常集其下。西南第二峰为谢灵运洗墨池。盱江之水萦回于前,西若龙虎之尘湖瑟琶,云林诸峰暨巴陵、华盖、芙蓉、军山、麻姑、羊角诸山皆环峙互拱于目睫间,其上见迭出,一举而皆仙都真境也。
   宋大观已丑冬十月,山人丘祜翁于山岩遇星冠霞服者三人奕于地,遗祜以桃。奕毕,叱祜归。徐莫之见,祜及家越三载矣。祜复往奕所,掘地得陶灯器、三香炉一。众异之。即累为龛像。三仙祀之。疑奕者即三真君云。
   正和丁酉,道士易安宁始建观其上,请于朝赐额隐真。凡民之旱涝疾疫,祷之,辄应元盛亦显著。累毁于兵,旋复修,创我朝。众日益繁而举废为多,观之,张大顺氏。洪武十五年壬戌,授府之道纪叶良贵氏。二十七年甲戌,授山川坛署丞,或谓皆山灵之阴有祜焉。而皆以法术名间。请记于余,余方退偃林壑,有高蹈远引之志。凡仙真灵异之迹,岂不愿游而乐道之?故不辞然。
   余尝观堪舆家之言,凡山川风气所会,皆合乎天之星曜,地之精英聚焉。是故扶舆清淑之手所锺,亦岂苟然哉。若灵谷之胜虽相去不数舍,闻未即,而三仙之灵休伟贶在,在有之其着于是也。宜必与山川之壮同其无穷期矣。士产期间,亦岂非宿修预植而然哉,良贵温实,夷靖知其必能大先业矣。尚当挟冷风,撷飞佩,一览其上,或将有异遇焉。乃记其概以俟。
   ——明·张宇初《岘泉集》卷二 灵谷飞泉赋 (清)曾于洋 华巅拔峙,胜迹回旋。名驰江右,望重临川。纵步翔于灵谷,辄心诧乎?飞泉数尺,遥祝腾凝流。沙之瞥露,千寻危俯。方瀑布之高悬,尔乃赋形颇异,发迹殊佳。泻涌清冷而有本,长流汗漫而无阶。耀彩霏微,似落霞之可仰。凝辉缥缈,严曳练之堪怀。涛激高浤,疑是药师之洒。澄泓下溯,非关神禹之排。萦回万树,掩映双岩。当其春也,流澌将柳絮齐飘。迨夫冬也,迅浪共雪花相乱, 〓〓悠悠,滮滮涣涣,非漉金茎,印落银汉。
   地中有水,偏在山头;山下出泉,岩从天半,黄金兮可耀,白玉兮堪漱,夜月照兮影还空,晓风吹兮波欲皱,池汊兮如昆仑之吐津,沉泍兮似泰山之放汪时,澎湃若江潮亦洒泎,如宫漏,非有击而在山,实无心而出岫,故其不烦映带颇有发挥泵氻。
   嗔,磓碎棋枰而振响,浩淋埽嵲,刷文印而增辉,洒酒有泉而多注,墨池泛砚而添肥,洗真人之丹灶,明荆国之书帏。俯仰而奇观不偶,流连而逸与遄飞。彼夫滢滢,鹤岛艳艳。龙湫白道红泥,擅佳名于远古。金沙玉液,踞盛迹于神州。泻石恣幽人之咏,摇林供学士之游。虽不同于凡水,难以概乎? 兹流况乃不竭,其源长盈于谷。低映星潭,高翻雪屋,晶晶吐洁,讶玉灿以,千条滴滴,成圆比珠,溅之万斛。
   芙蓉峰下,伴注石与分林毕,昂山头类挂云,而穿木洵足遐瞻,差堪近眺。冰壶之冷透层层,银烛之光分皎皎。曰:廉。曰:让。瑞同仁厚之征,为醴为甘美。兹太和之兆,又何羡乎?庐池之飞石飘雁影于云端,邹县之飞仙汤凫形于天渺。
   ——《临川县志》(同治版)之卷三 灵谷十咏序 (清)游显 灵谷以康乐名,夫人而知之,如匡庐之以匡公名,武夷之以彭祖二字名。然考之《图记》,南都有灵谷寺,关中有灵峰山,信州之福地亦有灵山,建武之洞天亦有灵谷,则灵之为灵,恶知非柳柳州之适附于柳耶? 至宋,为隐真观。荆国读书其上,作《赠吴君诗序》盛称山水之美,附托之奇。而后,天下之大,始知江南有灵谷,则山赖文人以彰信矣。窍怪康乐为临川内史,传谓其诗为江左第一,胡今集中所存惟《铜陵》一章。而两郡尚断断然争之。岂其手芟荆棘为游展所最乐者,而无一寄咏以宠之耶?则知帙之散落也多矣。吾又以知作者之功与传者之功不相远也。
   兹山为神仙窟宅,郡乘所载仅存二诗。其后,名公巨卿、骚人墨士,往往有作,皆以散落不传,岿然一观。至先大公诸伯仲为出力以构为而听事成,先大父又独出力以构之而楼槛成。而后游观者得所楼栖息,是固家奇乐胜,为山灵助不浅也。
   今吾从兄廊冶不坠前志,讨旧因而倡之以咏。一时和者云霞蔚起,惧后之视今,亦若康乐之咏,散落无闻,故为稍加遴订付者剞劂,则作者传者,吾兄殆兼之矣。是集成庶吾乡于闼窗见者天下尽几案见之。使古人遗踪一旦新于荒烟蔓草间,而环山之士各能挟所钟之才,以发山之沉伏,其为山灵助滋益不浅哉?予兹最末亦学步诸咏,辱滥收集,内厕于父兄长者之后。倘所谓缀下里于白雪者耶!故欣书小言以识之。
   ——《临川县志》(同治版)之卷十一 第三节 古今楹联 白玉蟾(南宋) 雨过玉箫清夜月一庭黄鹤舞 云深丹灶冷春风几度碧桃开 杨耕经(临川) 隐真开仙境高士修道观善男信女求神拜佛祈美梦 灵谷浮云间谢公览胜地诗人墨客寻芳探幽咏华章 吴析森(金溪) 古观历沧桑忆寇氛肆虐虏燹焚烧浩劫酿凶灾瓦砾废墟伤往事 名山钟俊彦喜游子捐金乡贤戮力台胞襄盛举楼堂丹灶换新颜 灵岫矗青云百代真经留胜地 谷风萦紫气千秋至道衍名山 感悟玄机丹砂炼就成仙骨 祛除世虑黄卷书来证道心 廖光华(台湾) 灵峰五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谷景十胜其间能宜春消夏延秋款冬 黎骥(金溪) 涤虑清心万欲消除便是佛门真弟子 叁惮悟道一尘莫染决非魔境假长生 漫步灵峰欲籍梵音暂祛俗 攀登谷巅冀临佛境共参惮 孔凡章(北京) 灵异著仙踪浩劫终消山中建观青童赐 谷峰恢胜迹神明永佑海外看云赤子来 魏石山(北京) 看此日美轮美奂解囊游子怀明发 怀当年遭劫遭燔疾首人民识历阶 李国华(东乡) 风流王谢陆登攀斯山不朽 锦锈金临东鼎足此地恒兴 曾广泽(金溪) 汝水灵峰山川壮丽 荆公康乐翰墨纷芳 赵昭(南丰) 灵雨润乾坤葱笼树畔隐真观 谷风披宇宙峻峭峰前斗姥宫 灵像显名山道长仙入功成福地 谷峰盈胜境荆公内史文耀洞天 邱左贤(南城) 灵芝瑞草含真性谷涧苍岩育相才 灵岫听泉留爽气谷风放鹤挹清芬 江右奇峰仰之弥高曾有谢颜王陆飞逸兴 赣东独岫登之愈壮尚存松石云泉逗天风 王冰泉(金溪) 绣谷灵峰山水诗宗十咏忆康乐 书堂丹室莲花佛座三教归大同 灵运开灵山千载遗风流韵 善民续善事八方福泽绵辉 宋友贤(奉新) 灵运访胜山巅明月清风添兴会荆公读书岩畔晨钟暮鼓悟天心 俯仰每忘情但葆纯真皆赤子 皈依如有悟常怀黎庶是仁人 有悟真修入静洗心斯为道矣 无生苦已养年益寿可得闻乎 万斌生(临川) 鼎袅青云香迎白鹤磬敲黄竹剑挺苍松 擘破沉浮两仪生四象孕包终始一气化三清 言志登峰谢公穿蠟屐怀柔尚水老子过函关 杨勇林(临川) 灵谷菩提尚有一方净土尘凡俗子应求半寸禅心 无慧心灵空说门前客 有菩山谷可传世上人 吴文鼎(金溪) 汝水壮灵山千秋日月 奔雷催谷雨万古风云 空水澄鲜黄庭异趣迷丹鹤 云岚辉映紫府清歌醒碧鸡 数百代炎黄赤子苍生朝北阙 五千言黄老丹书青史著东方 啸咏佳辰春草池塘秋夜月 登临灵谷平明法鼓暮天钟 聂祥文(临川) 灵毓奇峰江右名山垂青史 谷涵竣岭赣东胜迹焕新姿 吴中世(临川) 浩荡松涛清籁生于空谷 悠扬佛号尘嚣不附心灵 但愿世人皆觉悟还须大士指迷津 同为草草劳人到此登临啸傲听山灵天籁仙观青词禅林佛号定能俗虑全消凡心尽涤 都是匆匆过客倚栏拍遍谣歌看空谷云流紫岚白日翠羽丹霞顿觉胸襟开阔眼清明。
   车金荣 光照四方千家福寿佛庥三县万户安康 吴德恒(临川) 灵山留佛性谷水洗凡心 胡龙泉(临川) 灵峰自古留仙迹谷岭于今添佛踪 灵峰其无恙乎游子归来觅仙迹 谷庙庭何壮哉信士登此铭德功 泉可饮松可食叶可衣石可眠山可游水可玩可吟诗论道养气炼丹谢灵运在此成仙应可信 天更宽地更阔眼更高识更广忧更淡乐更浓更为文议政革故图治王介甫于斯常游奚更疑 三教本一源可憾世俗论尊卑此地良称典范 大同系众愿所憎枭雄作旗帜斯辈岂曰英豪 灵山茫茫今遗千古胜迹 谷峰巍巍曾集三教英才 灵泉注汝水海内才子尊临邑 谷风度琴城华厦书籍推金溪 餐霞漱露神仙府 修心养性隐逸家 灵雨沐三县年丰物阜感神德 谷风扬百代民安国泰铭佛恩 灵谷峰牌楼联 郑其庭(临川) 攀灵山观日出看汝水睹车水马龙 登谷岭临仙境游十景赏万家灯火 追寻仙踪何须南奔北跑 诚心礼佛此峰就是西天 黄涛(临川) 超脱世俗度仙境 遁入空门悟禅机 第四节 古今故事 有钟无鼓皆有因 相传明末清初,有位县令,穿着皮靴,登灵谷峰揽胜,汗流浃背,寸步难行,累得两眼昏花,走了半日才在随从搀扶之下,到了顶峰。坐下休息片刻,绕峰观赏胜景,仍旧两腿发软,遂问住持大师说:“我来此山赏玩,为了何一路累得无法言语,现在平地观赏四周景色,两腿亦无力站立,何故?”住持大师回答:“信士不该穿着皮靴来此山也。”县令听罢,神情凝重。遂将皮靴脱下丢入谷底,回答大师说:“我不能穿牛皮靴来此,你们为何打牛皮鼓呢?”于是,灵谷之鼓就自动滚下山去,再也找不到踪影了。
   天地不容日暴行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了对华侵略。1942年春,日寇魔瓜伸到了临川,灵谷峰也为日寇占领。我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给予敌人以强有力的打击,敌人败退。1943年农历五月初八下午三四点钟,艳阳高照,日本鬼子因失败而欲放火梵毁灵谷寺庙,当火势冲天之际,突然乌云密布,天昏地黑,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约十多分钟,大火熄灭。随即大地重放光明。虽烧毁前殿和回廊,但保住后殿。据从年青时就在庙中服务的山下乐佑堂老先生说:“是日火烧之时,大雨滂沱,雷电不止,天昏地黑。两只巨蟒咬追日本鬼子连滚带爬往黄坊下山,死伤七八人。同时落雨范围,仅周边不及一里……”云云。不久,就传来日本投降喜讯。这真是:灵谷之神保苍生,日本败亡有果因;骤一阵及时雨,保存古迹佑黎民。
   声销迹匿不见鹰 相传大约在1600年前,灵谷峰上有只老鹰,体态庞大,叫声如雷,状似猛兽,飞越来扇动翅膀,好像阵阵飓风,将民房的瓦块都吹落满地,而且专食鸡鸭,且不费吹灰之力。有时还把牛、羊、猪用嘴爪抓来山上供鹰子鹰孙饱食,弄得附近居民无可奈何,痛恨不已。这鹰的所作所为及周边地区老百姓的怨声也惊动了三仙公。三仙公决定将老鹰制服,于是将它翅膀及脚砍掉,点成顽石,留山修行。老鹰从此不再危害村民,并在自己肚子之下建筑庙宇,饲养动物,以表惭悔。后来谢灵运在山修行时,知晓其中因原,就把这貌似老鹰的顽石取名为神鹰石(俗称老鹰岩)。神鹰石由于年代久远,风雪摧残,现在仅头部酷似,其它部位就不甚明显了。这以后,灵谷峰就再也没有老鹰来过,灵谷峰方圆数十里,也见不到老鹰踪。

知识出处

湖南乡志

《湖南乡志》

出版者:湖南乡人民政府

本书对湖南乡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经济建设、文教事业、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等都作了介绍,并描叙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揭重熙
相关人物
王安石
相关人物
王羲之
相关人物
谢君运
相关人物
颜真卿
相关人物
戴叔伦
相关人物
晏殊
相关人物
晏几道
相关人物
汤显祖
相关人物
游国恩
相关人物
肖涤非
相关人物
曾巩
相关人物
陆游
相关人物
白玉蟾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乡县
相关地名
东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