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刘国芳和女儿刘柳的小小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752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刘国芳和女儿刘柳的小小说
分类号: K825.6
页数: 19
页码: 227-245
摘要: 刘国芳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微型小说作家之一,他的名字和他的经历已和中国大陆的当代微型小说发展史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 刘国芳 刘柳 小小说

内容

第一节 作者简介 刘国芳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微型小说作家之一,他的名字和他的经历已和中国大陆的当代微型小说发展史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人认为,在中国,只要是读书的人,就读过刘国芳的微型小说。到目前为此,刘国芳已在《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中国青年》、《北京文学》、《光明日报》、《天津文学》、《萌芽》、《小说界》、《作品》、《女友》、《爱情婚姻家庭》、《家庭》、《现代交际》、《美化生活》、《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今晚报》、《大众日报》、《新华日报》、《文学报》、《微型小说季刊》(新加坡)等全国近400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1800多篇,总计400多万字。《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读者》、《青年文摘》、《人民中国一日文版》、(〈中外期刊文萃〉)、《青年博览》、《中国文学》、《每周文摘》、《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选报选刊选发作品700余篇,是目前国内发表小小说最多的作家。著有小小说集《诱惑》、《黑蝴蝶》、《人在旅途》、《刘国芳小小说》、《抬头望见北斗星》、《荡不起来的秋千》、《城市上空的鱼》等七部。多篇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韩文介绍到国外。作品《风铃》被中央电视台拍成电视短剧于1999年11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
   2002年,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百花园》、《小小说选刊》等联合在北京评选了“中国当代小小说风云人物榜”,刘国芳入选风云人物榜,获得“小小说星座”荣誉称号,在会上受到了表彰(全国最有影响的36位小小说作家获得“小小说星座”称号,刘国芳名列第四)。《月亮船》获《中国作家》优秀小小说奖。小小说集《诱惑》获江西省文艺创作成果奖。《风铃》获“亚龙杯”全国小小说一等奖,著名作家,全国政协常委王蒙亲自为刘国芳颁奖。2003年又获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同时获奖的还有著名作家王蒙,冯骥才,林斤澜等,这是目前国内小小说界最高级别的奖项。《规矩》入选韩国中学课本(中级九册,韩文版)。《黑蝴蝶》、《风铃》两获全国优秀小小说奖。《风铃》、《诱惑》、《黑蝴蝶》、《一生》等许多作品已成为中国小小说名篇。《花开遍地》收入山东省小学阅读课文第七册。《涉世之初》在“名人初涉世”拦目中对刘国芳进行过专门介绍。江西电视台在《我们江西人》、《中国江西》等栏目对刘国芳进行过专题报道。《文艺报》、《工人日报》、《青春》、《江西日报》、《创作评潭》《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其它几十家报刊对刘国芳的创作进行过评论,介绍和报道。2005年出版的《江西文学史》对刘国芳进行了列目介绍,他们指出:经过十几年的创作实践,他对微型小说这种文体的把握与运用巳达驾轻就熟的程度,善于以小见大,平淡中见神奇,注重贴近现实,关注人生,歌颂真善美,鞭鞑假丑恶,讲究构思的精巧,追求艺术的多样,写实的,寓言的,象征的,荒诞的,摇多姿。他日益走向成熟的创作,影响和推动着江西微型小说创作的繁荣与发展。1999年,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百名优秀作家赴各生活基地深入生活,刘国芳有幸被邀请到山东青岛生活基地深入生活。国内读者普遍认为:刘国芳是目前中国小小说界影响最大、读者最多、最有影响的小小说作家之一,尤其是在大、中专、高中生中影响更大。国内读者同时认为:目前国内许多小小说作者初学写作时,或多或少都受刘国芳小小说的影响,有意无意地从模仿刘国芳的小小说开始,写出刘国芳模式的小小说。东华理工学院开设了《刘国芳微型小说研究》课题,由邵维佳教授任课题组长,邵维佳已在多家大学学报发表了多篇研究刘国芳小小说的论文。我国著名小小说评论家刘海涛1996年就撰文认为:刘国芳的创作昭示了一种小小说的典型写法和小小说文体目前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和艺术成就。这种提法已得到国内同行的普遍认可。刘国芳目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政协委员、抚州市政协委员、临川区政协常委、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抚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刘柳,刘国芳女儿,1983年出生,毕业于赣南师范学院美术系。2000年考入大学后开始小说创作,已在《少年文艺》、《天津文学》、《时代文学》、《青春》、《文学故事报》、《文学报》、《当代小说》、《邮政周报》、《古今故事报》、《杭州日报》、《芒种》、《小小说月刊》、《齐鲁晚报》等报刊发表小说100多篇。作品先后被《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当代文萃》等报刊选用。《儿童文学》2002年6期头条刊发了刘柳的儿童小说五题,并附评论。他们认为:刘柳的儿童小说构思精巧,格调清晰,人物逼真,韵味隽永。儿童小说《萌芽》选人北京市东城区2002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2003年5月,刘柳的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小小说集《一片纯真》获得了江西省第五届谷雨文学奖一一青年文学奖(这次谷雨文学奖只颁发给40岁以下的青年作者)。谷雨文学奖是江西省最高文学奖,三年一届,刘柳是历届获奖作者中最年轻的一位。同年,刘柳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是江西最年轻的作协会员。刘柳现在赣南戏剧艺术研究所工作。
   第二节 刘国芳和刘柳的小小说成就 生活中的刘国芳常常能用一颗十分敏感、丰富的心去感受、体味内地山区小城的人物、故事,他能够在一般的长中短篇小说作家没有引起艺术注意的生活细节里发现诗美,发现哲理,传达他独特的体验;能够在一般的长中短篇小说作家极易忽视的生活场景中抒写他对生活不平的激动和愤怨。这是一个微型小说作家特有的感知生活的方式。微型小说艺术中的刘国芳又能在这些寻常琐事的生活细节、生活场景中作出微型小说式的铺垫、渲染,构置微型小说谜面式的结构,并用刘国芳式的微型小说语言来叙述、描写、强调、简化……象《剩饼》(见《诱惑》)这样的作品,只写一对夫妇的早餐从吃油饼到吃酥饼的生活细节,一般的人很可能会把它当作无意义的生活琐事而忽略掉,但刘国芳在这里作了重复的渲染、突出了人物的神态和人物的语言,让这个微型小说的细节象征、概括了一种生活中男性喜新厌旧的深层心理。一方面是很不起眼的生活细节,另一方面又让这种作了微型小说艺术渲染的生活细节负载着深刻的微型小说内涵,这就是刘国芳的艺术方式。刘国芳的叙述兴趣不仅集中在他感受到和提炼出的微型小说细节;就是在那斫削掉许多细枝末节的梗概式的微型小说故事里,也表现出了他特有的微型小说才能。在《拒绝》里刘国芳写了一个有妇之夫与一个女孩的故事,这个故事只是一个梗概而无太多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但刘国芳在处理类似的梗概式故事时,是把叙述重点集中在“女孩”的“我不能跟你好呀,我跟了你你妻子就会越发堕落”这一句独特的人物语言和她一边跑一边哭的动作神态上。因而即使是梗概式的微型小说,刘国芳也能把故事中某一具体的人物语言和某一个具体的人物行动作微型小说式的凸现叙述。当刘国芳把叙述兴趣集中在微型小说的生活细节和微型小说的故事梗概时,他常常还能熟练地使用一些微型小说常用的误会、重复、对比、夸张、省略……等技巧来创造微型小说的艺术情境,构置和生发一些微型小说的情趣,构建他的微型小说世界,于是,刘国芳微型小说生活细节的叙述便走向了精致和精美,产生了别样的神韵和魅力。
   刘国芳把艺术体验和叙述兴趣投注于一般作家和一般人不怎么注意的琐屑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中,他在许多人认为是很难使用的叙述材料里做成一篇让人惊讶的微型小说,有时甚至是成功的小说佳作。他的这种创作方式不但应该引起微型小说界的注意,而且也应该进入整个小说界和文学写作研究界的思考范围,刘国芳是以他那丰富的创作证明了微型小说文体的蓬勃的生命力和其它小说文体难以替代的独特性。可以说这是刘国芳对当代微型小说创作的可贵的贡献。
   刘国芳微型小说叙述材料的细微特征产生了它的丰富性和偶然性,叙述材料的丰富与偶然又为他的创作提供了难以穷尽的艺术资源,一个作家在向百万读者奉献了近千个微型小说故事时仍有不衰的创造力,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会让人敬意油然而生。刘国芳在叙述这些微型小说式的艺术感受时,他的叙述技法并不能象他的叙述材料那样充满丰富性和不可重复性。当读者在刘国芳的微型小说里发现了相同的叙述技法和叙述语言时;或者,当人们发现刘国芳的某一篇微型小说的叙述方式和某一篇名作的叙述方式相同时,人们也许会获得那种最忌讳的“重复和雷同”的阅读感觉。这里便隐伏了有些读者对刘国芳的微型小说略有微词的“意结”。客观地讲,在微型小说创作中,“独特的艺术感受(即新颖的叙述材料)+新颖的艺术方式”(即自己和别人没有使用过构思技巧)便具备产生微型小说佳作乃至精品的条件;“一般的感受+新颖的技法”或“新颖的感受+一般的技法”也可以写出达到发表水平的微型小说作品。最让读者倒胃口的就是那“一般的感受+一般的艺术方式”(或别人用过的、用滥的艺术方式)。在刘国芳的创作经历中,第一种情境便产生了象《黑蝴蝶》那样的代表作和精品。但是我们要求刘国芳篇篇作品都要达到这样的水平,那是不现实的,某篇代表作很可能是某个作家一生都难以超越的艺术高峰。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作家的艺术生命便活跃在他不断地超越自己的顽强、艰苦的艺术努力之中。因此我们要求一个作家力避第三种情形,力争在第二种情形的大面积丰收的前提下追求和实现第一种情形可能是比较切合实际的阅读期待。
   从微型小说的叙述内容上来说,假如刘国芳精心选择和精美传达的生活细节能够概括和包融一些人性深层的意蕴和人类生活的深层哲理,那么他的微型小说生活细节便能升华为一种象征的意象,凝结出一种生活寓言式的哲理,于是,他的这些微型小说作品便能成为多家刊物转载,读者们传阅、称颂的精品。他的《照片》的生活细节是二个同学不约而同地剪去照片上的多余者,但是这个细节却有力展现了某类人内心深处的虚荣心。那篇《脸面》通过三次连锁反应写出不同层次的人都因看到上司不同往常的脸部表情而惊恐不安,这个微型小说的梗概故事透露了生活中人际关系中的真正本质。刘国芳的小小说写的都是普通人的命运。翻翻他的作品没见什么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人与事,几乎全部是普通人,几乎全部是普通生活。他写普通生活的无情,他写普通人的绝望,生命的残酷。在一篇小小说里写一个人的一两件小事容易,写一个人的一生,不好写,一千多字怎么去写一个人的一生,用写意、变形的手法可以,但刘国芳的小小说几乎全部是写实的。刘国芳的好多小小说,往往就是写一个普通人很苦的一生,这也可能是感动人的地方,写一个人的一生比写一个的一两件小事肯定感人。如果说好多人的小小说往小里写,刘国芳的小小说却是往大里写。这也是他能成为小小说大家的过人之处吧。刘国芳的许多佳作和精品都是这样——在别人不经心、不留意的生活细节里揭橥人性的本质,概括人类生活的某种特定现象。他常常站在平民的角度用诗一般的叙述语言抒写在爱情和家庭的危机中,那些对坚贞情感的维护和对高尚人格的赞美(《拒绝》、《宁宁》等)刘国芳常常从“平衡”起笔,然后写出家庭、爱情生活的“不平衡”,最后危机消除又趋向“平衡”。在危机解决叙述中,刘国芳的价值判断、审美判断以至刘国芳的平和的家庭理想和爱情理想全都贯穿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基本母题和模式中。在那些抨击社会顽症、批判人性劣根性的讽刺性社会题材里,刘国芳的常常是以“美的毁灭”和“丑的撕裂”作为基本母题来渲泄他的愤怨和不平。
   刘国芳在十几年的微型小说创作生活中,一方面沉着、自信地走自己的路;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开拓微型小说的艺术新途。近几年来读者们也许看到了刘国芳艰难的同时又是光明的“蜕变”轨迹:一是他的叙述兴趣有所转移。这使得他的叙述材料除了早期那种写实性的生活细节和故事梗概外,还多了一些夸张、变形、怪诞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细节,逸出常规的艺术想象的成份开始壮大,出现了象《门》这样的脱离写实状态的寓言式作品,读者至此看到的是一个有些陌生化的新面孔。二是他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有了更丰富、更多样的运作。那篇被读者和行家看好的《风铃》,叙述视点不再从外部扫描而直接切入人物的内心,这篇第三人称全知视点的叙述出现第三人称限知视点的抒情色彩。那篇《月亮船》的抒情氛围完全是从女孩的眼光和心中来感受王叔叔和母亲救人的故事,如果换成刘国芳以前惯用的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那这种《月亮船》的抒情氛围和艺术主旨则要重新改写了。三是他的叙述语言除了继续保持简洁、明快的“口语+诗化语”的个性特征外,一种哲理色彩的长句和跳跃式的短句也时有出现,词汇的增多,句式的丰富更增添他叙述语言的表现力。
   刘国芳小小说中的对话最震撼人。看上去是小说中人物在对话,其实是刘国芳在对话,刘国芳在与谁对话?他在与自已对话,与灵魂对话,与过去对话,与现在对话,与将来对话,与世界对话,与人类对话。对话描写是刘国芳作品中最突出的特色。
   《风铃》:“有风吹来,风铃丁零丁零地响,兵听了,又在心里说:‘小琪,我把风铃挂在心口了,你听到了吗?’。小琪见了兵,把头勾下,然后说:‘我现在被人遗弃了,你还来做什么?兵说:’来告诉你,我不但把风铃挂在门口了,还挂在心上了。” 《黑蝴蝶》:“他对孩子说:‘你认识我吗?’孩子认真看了说:‘我不认识你。’他说:‘我是你爸爸呀!’孩子说:‘你不是我爸爸。’他说:‘是你爸爸,我是你爸爸。’孩子说:‘不是,你不是我爸爸。’他固执地说:‘我是你爸爸。’孩子跑进屋拿了一个小木盒出来,递给他。孩人说:‘我爸爸在这里边’”。
   《眼睛》:“有人看了儿子的画,笑他,还问:‘你这画的是谁呀?’他答:‘我父亲。’又问:‘你怎么不画眼睛。’他答:‘我父亲没有眼睛。’” 像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如《名字》、《汽车与模特》、《过去》、《岁月》、《山》、,《灰喜鹊》、《渡》、《吹笛到天明》、《稻草人》、《抬头望见北斗星》、《拔去心里的草》……用对话写人的不幸、绝望,是刘国芳永恒的艺术魅力。刘国芳的对话不同于别人的对话,别人的对话是为了刻画人物,刘国芳塑造人物最终是为了最后的几句对话,这几句对话,让人久久难忘,有时让人一生都难忘。他小小说中的对话,犹如钟声,敲打在人的心坎上。
   刘国芳的作品中,好多的人物形象是女人、孩子和老人。小孩子是美的,因为他们不谙世事涉世未深,单纯可爱,所以讨人喜欢;老人是美的,因为他们饱经沧桑世事洞明,返朴归真,因此受人尊敬。女人是美的,因为她们冰清玉洁花容月貌,温柔善良,因而叫人喜爱。这是三种截然不同的美。三种极端的美,这三位一体构成了刘国芳小说的底色一一美文。同时,这三种美的化身,又都是弱者,他们给别人构不成侵害,对世界形不成威慑;相反,他们自身却往往被侵犯,被欺凌。刘国芳的小小说往往从这三种视角,去创作小小说,去诠注美与弱,去解读人生,去鞭挞暴与丑。
   刘国芳小小说另一种美是语言,他语言的特色是口语加诗语,即生活化又诗歌化,他把生活用语与诗词韵律和谐地揉合在一起,形成了刘国芳语言,把他的名字去掉,读读文章就知道是不是他的作品。他的语言就像有人包的包子,咬一口满口喷香。同样的面同样的馅,别人就包不出他那个味。
   刘柳的小小说构思精巧,格调清新,人物逼真,韵味隽永,有灵气,有深度,且新颖独特,个性很强;尤其是小说中那种稚嫩,鲜活的挡不住的青春气息,那种为少年儿童的生存状况而摇旗呐喊的勇猛势头,着实让人迷恋,令人倾倒。刘柳的小小说的青春气息,集中表现在她对儿童,少年的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和忧虑上。《家》、《妈妈在天上》、《小粉蝶呀苦瓜花》、《味》、《电话传情》、《萌芽》、《忽略》等,都一无例外地表现了这一主题。有人说,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不仅娃娃们喜读、爱听,就连成年人也常常被吸引过来,津津有味地翻阅,爱不释手,并乐此不彼。
   先看《家》,作者选择了一个平常独特的角度,通过写小主人公查字典寻找“家”字的注释,不仅反映了某些破裂的家庭,某些专制的家长伤害了孩子纯洁美好的童心,更为成千上万的儿童们道出了共同的心声——渴望拥有一个安定、美好、幸福的家。《小粉蝶呀苦瓜花》,写的是苦丫这个命苦的儿童与阿婆相依为命,艰难度日,连学也上不起。她眼巴巴地天天盼望母亲打工挣钱回来,以圆她上学读书的“梦”。可是,等呀等呀,千百朵苦瓜花开了,又落了,阿婆善意地欺骗了她,她的妈妈始终没有回来,苦丫好失望。苦丫这个可怜的无辜的儿童,连上学读书,连盼望妈妈早日回家这一个小心愿都无法实现,实在让人同情、心痛和惋惜。小说感人至深,但人们又能为苦丫这样的穷孩子做些什么呢?我们又将如何面对下一代?小说向人们深刻提示了一种没有硝烟的鲜为人知的潜在的危机,以唤醒人们的良知,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小小说《传染》中,我们竟然看到这样的家长,她身为人母,却将自己的不言行毫无顾虑地“传染”给下一代,玷污了孩子纯洁美丽的童心,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毒化了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这样的家长,这样的家庭,更是愧对下一代,让我们痛心疾首。《忽略》写的是孩子看到花盆里的小瓜苗被母亲无端拔掉,只留下耀武扬威的紫罗兰,而怅然若失。这看似一件十分细小的琐事,但经作者巧妙而细致的处理,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教训:“我虽小,但也是一个生命。”是的,对待瓜苗般幼小可爱的儿童,我们大人往往老气横秋,盛气凌人,为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们的存在。甚至粗野,蛮横地侵犯,剥夺他们那一点点可怜的“人权”。可悲的是,我们大人往往没意识到,或根本不在乎,我们于心何忍?不错,少年儿童也是人,也是一个生命,也有自己的见解和权力,我们大人为何不能给他们一点宽容,尊重,为何非要排斥他们,忽略他们不可呢?小说再次向人人敲响警钟,作者再次为少年儿童道出了心底的渴望。
   幼儿生活的天地无疑是狭小的,有限的,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憧憬与追求却是无限的。人们了解幼儿的外部特征是容易的,但要想窥见他们的内心世界的奥秘,就不那么信手拈来了,就得下点真功夫。小小说《偷鱼》中的“小孩”,望着“小鱼无力地挣扎”,便产生了一个念头:鱼儿要干死了,得赶紧抢救。但是作者没有这样直说,而是描写了两个“低下头”和两个“飞快”的动作,最后“鱼儿悠闲地吐着泡泡”,“小孩笑了”……生动地揭示了“小孩”内心思绪的起伏,并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留下了对生命的思考。了解幼儿,途径有三,一是观察,一旁静观,不插手,不介入,任幼儿充分地表现自我;二是走到幼儿中间去,一边玩,一边看;三是由表及里,开启他们的心扉,窥见他们的心灵。《电话传情》是篇情意深、令人动容的精品佳作。作者不动声色,竟在娓娓叙述中,催人泪下,文中的“孩子”思念着不在身边的妈妈,好不容易能借电话向妈妈哭诉,结果“闯”了一场“撕卡”风波,从此电话亭成了“孩子”不敢去却又每天牵挂的地方。这一天“孩子”收到了爸爸给他的一件梦寐以求的东西——一张磁卡,给妈妈的电话又通了,以至于爸爸“眼睛红红的”。此番描写,一波三折,浓浓亲情,溢于言表,通篇文章似乎都是由情浸泡着的。
   《萌芽》写的是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的故事。两个人都想用葡萄核在花盆里种出葡萄来,结果两个人得到了不同的结局,故事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只要稍有常识的人们,都知道两个孩子的举动无异于天方夜谭。但男孩和女孩显然不这么看,在他们眼里什么都有可能,奇迹往往是在不可能的情况下诞生的。就像有幅漫画中所表现的,一个人拉着幼牛去耕地,一个人死活不让,一个说“不会耕地怎么能下地”,一个有力地反驳说“不让下田怎么知道不会耕地”。好一句“不让下田怎么知道不会耕地”!它清清楚楚地道出了尝试的重要性。不试试就轻易相信是否是我们人类的通病了男孩的那句“我想创造奇迹”为他的行动作了注解。“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冀,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子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冀里。”男孩的虔诚态度,已经超越了人类的理性。但他的行动得不到父亲的支持,父亲把他的这种行动,看作是古怪的表现。这位“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的父亲,显然并不知道在男孩这个年龄,好奇心与探索欲是多么可贵,他以一句“以前就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执迷不悟”和一个耳光,打碎了儿子的梦,让男孩变得现实起来,理性起来。后来,男孩看到女孩种葡萄,他已不再支持她,而像个成熟的过来人去劝她不要痴心妄想,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成熟。好在小小说为我们安排了一个美丽的结局。那个女孩的花盆里终于长出了葡萄藤,虽然葡萄藤是她父亲插下去的,但女孩却以为是自己种出来的。她父亲并不是要欺骗自己的女儿,相反他是在关心自己的女儿,在呵护女孩的好奇心和创造欲。因为他知道这是希望的种子,只要在心中播下了这样的种子,那么无论何时何地,女孩都会主动去发现、去创造,人类的许多梦想都是源于好奇心和创造欲。两个相似的孩子,有着不一样的父亲;一样的开始,就有了不一样的结局。《萌芽》给我们展示的是一种超越理性的美丽。男孩女孩想用他们的行动来打破千年不变的定律,女孩的父亲则用善意的欺骗来呵护女孩的梦想,他们的行动都超越了人类的理性,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同时,小说告诉我们应时时警惕,因为有时我们看似理性的言语或举动,很有可能扼杀许多创造的萌芽。
   当然,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刘柳的小小说主题开始走向多元化,但小说中的那股青春气息仍然很浓烈。例如《窗》、《老人与孩子》等,便开始着力表现青春的困惑,欣赏和赞美青春的美丽,等等,将笔伸向更为广阔的现实社会。我们有理由相信,刘柳的小小说一定会拥有美好辉煌的明天。
   第三节 刘国芳作品选 黑蝴蝶 那时候儿子依偎他的怀抱里,有蝴蝶飞过来,是黑色的,很大。儿子从他怀抱里挣脱出来,歪歪地跑着去捉。蝴蝶没捉到,倒是他跑过去把儿子捉到了。他说:“莫捉蝴蝶。” 儿子仰着头,问他:“为什么?” “蝴蝶是人死了之后变的。” 儿子说:“人死了都变蝴蝶吗?” 他说:“都变蝴蝶。” “爸爸以后也变蝴蝶吗?” “莫乱说。” 儿子仍要去捉蝴蝶。他把儿子的一双手捉牢来。这儿蝴蝶蛮多,在他们头顶上翩翩起舞。儿子于是抬着头转来转去,大喊:“这么人都变了蝴蝶呀!” 他把儿子捉回了家去。
   这以后他不大和儿子在一起了。他在外面交了个相好,很漂亮的一个女孩,女孩喜欢他,天天和他在一起。有一回女孩对他说:“我们结婚吧。” 他说:“我舍不得儿子。” 女孩说:“以后我给你生就是。” 他发半晌呆,然后点了一下头。
   于是就先得妻子办离婚。办了离婚再收拾东西往外走,儿子拉着他的手,问:“爸爸,你去哪?” 他扯了个谎,说:“出远门。” 儿子说:“爸爸以后不要我了。” 他不好做声。
   这时候有一只蝴蝶飞来了。黑色的,很大。他看见儿子盯着它,一动不动。黑蝴蝶晃来晃去飞走了。
   他也走了。
   以后他便见不着儿子了。他很想儿子。在他想儿子的时候他的新婚妻子便拍着肚皮对他说:“莫慌嘛,我帮你生。” 他想只好这样。
   于是就等,等妻子肚子隆起来。可是等呀等,等呀等,妻子并没有给他生儿子。
   他便愈发地把儿子想得慌。
   有一回再也忍耐不住,便瞒着妻子去看儿子。但好些年不见。他不晓得儿子搬哪儿住去了。很费劲打听才找到。
   找到那屋时他看见了一个孩子,孩子很高了,已无昔日地稚气。他盯着看,有些不敢认;但直觉使他相信他就是他自己的儿子。于是他对孩子说:“你认识我么?” 孩子摇摇头。他叫孩子认真看看他。
   孩子认真看了后说:“我不认识你。” 他说:“我是你爸爸呀!” 孩子说:“你不是我爸爸。” 他说:“是你爸爸,我是你爸爸。” 孩子说:“不是,你不是我爸爸。” 他固执地说:“我就是你爸爸。” 孩子不再和他争,跑进一个屋去拿了一个小木盒出来,递给他。孩子说:“我爸爸在这里边。”他把小木盒打开来。
   打开来小木盒他眼泪就流了出来。
   他看见小木盒里有一只蝴蝶。
   是只黑蝴蝶。很大。
   风铃 兵回家探亲时,小琪抱一个孩子来看他,兵屋里一屋子人,很热闹,小琪进来,把一屋子的热闹熄灭了。
   旋即,众人离去。
   一屋子只剩下兵和小琪,还有那个抱在小琪手里的孩子。相对无言。
   良久,小琪开口说话了。“我对不起你。” 兵无言。
   小琪说:“是母亲逼我嫁给大狗的,他有钱,给了聘礼两万块,我不嫁母亲跳了两次河。” 兵无言。
   小琪说:“我是爱你的,一直爱你,我也知道你喜欢我,你还同意的话,我跟大狗离婚,跟你结婚。” 兵无言。
   小琪见兵不说话,出去了,俄顷,小琪走了回来,她手里除了抱着一个孩子外,还多了一只风铃。
   小琪说:“这风铃是你以前送给我的,这两年我一直把它挂在门口。” 兵看见风铃,开口了。“你现在来还我风铃,是吗?” 小琪摇头。“我刚才说了,你还同意的话,我跟大狗离,跟你结婚。这事,你不要急于回答我,你考虑,同意的话,把风铃挂在你门口,我看见了风铃,会来找你。” 小琪说着放下风铃走了。
   屋里剩下一个兵。
   兵呆着,许久许久,后来兵拿起风铃,在手里晃动,于是有丁零丁零的声音在屋里响起,小琪住在隔壁,听得到风铃声,她跑出来,抬头往他门口看。
   他门口,眼里潸然泪下。
   兵回部队时,也没把风铃挂在门口,兵把风铃带走了。回连队后,兵把风铃挂在营房门口,是大西北,风大,风铃整天在门口丁零丁零地响,兵没事时,呆呆地看着,还说:“小琪,我把风铃挂在门口了,你看到了吗?” 军营里挂一个铃,起先让兵们觉得好玩,久了,兵们烦了,觉得丁零丁零的声音很吵人,于是让兵拿下,兵拿下来,把风铃放好,但没事时,兵会把风铃拿出来,兵找一个无人的地方,坐下来,然后把风铃在胸前晃动,让风铃丁零丁零地响,还说:“小琪,我把风铃挂在心口了,你看到了吗?” 小琪看不到,兵把风铃挂在心口也罢,门口也罢,小琪都看不到,小琪只看得见他的家门口,那儿没有风铃。
   两年后兵退伍了,这回,小琪没有来看兵,兵问人家,小琪呢,怎么不见,人家说小琪老公找一个更年轻的女人,把小琪离了。
   兵沉默起来。隔天,兵把风铃挂在门口。
   小琪没来。
   兵便看着风铃发呆,在心里说:“小琪,我把风铃挂在门口了,你看到了吗?” 有风吹来,风铃丁零丁零地响,兵听了,又在心里说:“小琪,风铃在响哩,你听到了吗?” 小琪听到了,也看到了,但她一动不动抱一个孩子坐在屋里,没出来, 隔天,兵找上门去。
   兵去之前,把风铃取了下来,然后放在胸前,同时用手晃动着,于是在风铃丁零的响声中,兵走进了小琪屋里。
   小琪见了兵,把头勾下,然后说:“我现在被人遗弃了,你还来做什么?”兵说:“不定期告诉你,我不但把风铃挂在门口了,还挂在心上了。”说着,兵又把手中的风铃晃起来,抱在小琪手里的孩子,4岁了,会说话,听见风铃响,孩子把一只手伸出来,还说:“妈妈我要。” 吹笛到天明 陆警住独门独院,房子是父母留给他的,院里栽了一棵杏树,树先靠墙,墙外是一条很热闹的路。春天花开的时候,红杏就出墙了。有些孩子,多半是女孩儿,端一条凳子靠在墙外,然后爬上凳子摘花。陆警见了,很担心,总会走出来,对孩子说:“当心,不要摔跤。”说着,陆警会伸手摘一两朵花,递给孩子。孩子接了花,乐陶陶跳下凳子,然后说:“谢谢陆叔叔。” 陆警听了,一脸笑意。
   陆警是从部队转业下来的,刚回来时,陆警很清闲,特别是晚上,总没什么事。陆警这时会端一条凳子,坐在杏树下吹笛子。陆警的妻子,会坐在陆警身边,听他吹笛子。陆警吹久了,妻子会起身去屋里看电视。陆警不喜欢看电视,仍坐在那儿吹。陆警房子对面,有一幢楼,楼里住了许多文化打工仔。这些人承包了一家杂志,天天忙得晕头转向。但听了陆警的笛声,他们会停下来,有人还倚在窗前,默默地听。一天有人触景生情,在窗口念道:“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另一人接嘴:“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陆警当然当听到他们的声音,陆警沉浸在自己的笛声里,后来太晚了,妻子走了出来,妻子说:“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你真的要在这里吹到天明呀。” 笛声戛然而止,陆警跟着妻子进去。
   陆警后来非常忙了,天天早出晚归。有时候破一个案子,接连几天不归。还有时候外出皮案,十几天都不在家里。人一忙,陆警就不吹笛子了。陆警的妻子没事做,闲得慌,有一天她找出陆警的笛子来吹,但吹不出调。妻子就放下笛子,一个人坐门口发呆。人一闲就会出事,陆警的妻子后来和对面那幢楼里的一个文化人好上了。两个人是慢慢好上的,里面有很多细节,这里就不说了,反正两人好上后,陆警的妻子经常和那人出去。陆警多半不在家,当然不晓得。但慢慢地,陆警也看出一些端倪了。比如陆警有时候回来,经常没看见妻子,陆警根本不知她忙什么去了。妻子以前不怎么爱打扮,那一阵子,妻子爱打扮了,描眉画眼,衣服也穿得妖艳。一天陆警接一个电话,里面居然没声音。陆警就觉得奇怪了,陆警“咦”了一声,看着妻子说:“这电话怎么没有声音呢?” 妻子脸刷地红了。
   陆警有一天还看见妻子跟一个男人进了一家餐馆。陆警这时才意识到什么,他很想过去扇那男人一个耳光,然后把妻子拉回来,但陆警犹豫了一会儿,还是离开了。回单位不久,陆警接到一个奇怪的电话,电话没头没脑,只说:“亏你还是一个警察,连自己老婆都管不住。”说完,电话就搁了。陆警知道无风不起浪,他有些生气了,一下午都闷闷不乐。
   陆警下班回去时,看见一个孩子踩在一条凳子上踮着脚摘出墙红杏。陆警这天没有好心情,他熊起孩子来,说:“摘什么摘,滚开。” 孩子本来就踮着脚,没踩踏实。陆警一熊,孩子从凳子上摔了下来。孩子跌痛了,哇的一声哭了。孩子的母亲就在街那边,她赶忙跑过去扶起孩子,然后对陆警说:“不就是摘一朵花嘛,凶什么凶!” 陆警还在气着,没睬他们。
   陆警回屋后拿出一把柴刀,把墙那边的几根枝丫都砍了。陆警的妻子早回来了,见了,很惊讶地说:“好好地砍树做什么?” 陆警没回答,但冷着脸。
   这天晚上陆警又拿出笛子,坐在杏花疏影里吹了一些忧伤的曲子。那几个打工仔听了,又在窗前,一个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另一个接嘴跟这人说:“你怎么知道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也度玉门关。” 陆警沉浸在忧伤的笛声里,他当然没听到人家的话,但他的妻子后来打断了他,妻子说:“怎么专吹这些忧伤的曲子呢?” 笛声戛然而止,陆警看看妻子,开口说:“我们局里的陈警你认识吗?” 妻子说:“好好地怎么说到他?” 陆警说:“陈警是个好同志呀,整天把心思扑在工作上,没想到,后院起火,老婆跟人跑了。” 妻子听了,没做声,但脸红了。
   陆警说:“那女人真不是东西。” 妻子这回做声了,妻子说:“也不能全怪他妻子,一个男人不顾家,妻子还不跑呀。” 陆警说:“我也顾不上家,你不也没跑嘛,还是那女人不好。” 妻子说:“你再不顾家,我也许就跟别人跑了。” 陆警说:“不会。” 妻子说:“你那么相信我?” 陆警说:“绝对相信,我妻子是怎样的人,我还不知道吗?” 陆警说着,又把笛子横在嘴边。
   笛声袅袅飞出。
   妻子一直坐在陆警身边,没离开。后来太晚了,陆警停住了,跟妻子说:“太晚了,你去睡呀。” 妻子含着泪花,月光下,莹莹发亮。妻子说:“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我愿伴你到天明。”笛声又起。
   传说舒化 舒化,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至二品刑部尚书。舒化故里在临川油顿舒家村,村后有山,谓后龙山。后龙山峰连坡拥,一片郁葱。风水先生说,舒家村前有朱雀,后有玄武,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为风水宝地。当地老人说舒化为刑部尚书时,村有千烟。一块穷乡僻壤,竞有千户人家,三、五千人口,当年鼎盛可想而知。遥想当年,后龙山下一定房屋栉比,炊烟袅袅。村前一定阡陌交错,人影僮僮,一派繁华景象。然而,当我们一行来到舒家村寻访时,但见后龙山下房舍稀落,屋旧墙破,当年千烟已无处寻,繁华早随烟去。
   舒化故里原有舒化官第,官第三幢直进,飞檐翘角,气宇不凡。门口立石狮二尊,传说舒家石狮也能下田吃谷,可想舒家当年之荣华。官第门口还有水塘二口,弯月形,谓里外月塘。舒化当年回家省亲,里外月塘浪涌鱼跃,外月塘的鱼齐往里月塘跳。在舒家,不是鲤鱼跳龙门,而是鲤鱼跳月塘。现在官第不复存在了,石狮也不知去向。仅存一道门墙,门墙上书“尚书第”。门两边一副对联,云:“槛开半壁光照斗,蜂拥连珠气作霖。”舒家当年的兴盛和威严,此中可见一斑了。
   一位古稀老人,为我们指点舒化遗迹。作为舒家族人,面对舒家的衰败,老人感慨万千。老人说舒家衰败到今日,完全是当年舒化不谦虚之故。话出有因,随后,老人把一个传说向我们娓娓道来。老人说有一年舒化回乡省亲,地方下官前来请安,舒化竞让下人把他的官靴从狗洞里伸出,让下官朝拜。此举激怒了下官,当时一位懂风水的县令,便想主意搞垮舒化。县令认为舒家之所以发达,是因为舒家门楼接上了龙脉。何为龙脉,老人自有解释。老人说村中一条水渠自北而南,龙可溯水而上,舒家门楼便建在水渠旁边,龙可跳进门楼,使舒家繁盛。一日县令上府,说舒家门楼离村太远,关不住风水,想代代出能人,要把门楼移进200步,升高二尺,这样舒家才会代代发达。舒化接受了县令的建议,改做门楼。这正中县令奸计,从此舒化门楼接不上龙脉,舒家为此代代衰败。
   这只是一个传说,老人却深信不疑。老人说完,面色凝重,嘴里一阵嗟叹。老人希望舒家永远兴旺永远发达,现在衰败了,老人把一切过错归于舒化。这就错怪好人了,据史料载,舒化为官清正,多次为民请命,犯颜直谏,虽遭打击排挤,而不失其节。在官时颇有作为,为人称道。舒家的衰败,不是舒化的过错,是时间的魔力。时间会把一切变得面目全非,繁华的,会衰败;衰败的,又会繁荣。舒化官至刑部尚书,也只能自己荣华富贵,能延及一代两代,已是舒化家教有方。想一代一人代繁荣下去,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就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盛筵必散,谁人扭得转呢。
   当然,衰败也会转向发达,据说舒化的祖先原是一个放鸭人,到舒化的父亲便考中了举人,成了八品教谕,但还算不得大富大贵。是舒化进一步将舒家发扬光大。舒化的兴起,除得益于当时的学风昌盛以外,更得益于舒化本人的刻苦努力。由此,他才能一步一步官至刑部尚书。舒家村一块穷乡僻壤,也因为舒化的荣华而变成厚土沃田,变得村有千烟,人丁兴旺。据载,当时舒家周围三个小村落居然出了三个进士,乡贤甚多,足见当时学风之盛。倒是现在,舒家学风明显不如往日昌盛了。我们问及舒家村这些年考取多少大学生,回答说考取一个。问哪年考取的,竟回答不出。可见,这一个大学生也不是近一两年考取的。我们在寻访时,因钢笔漏水,在村里讨墨水,走了大半人家,也不得。由此,我们感叹起来,曾经有过繁荣的舒家后人,你们不能沉湎于往日的繁华呀。舒化是对是错,都成为历史。传说舒化,不能使你们兴起,而唯有读书,唯有刻苦,唯有努力,才能兴旺舒家。“书中自有车马簇”,舒家后人应该明白呀。其实,临川之地人杰地灵,近年临川学风昌盛,才子遍地,为何独独冷清寂落了舒家呢,难道你们真的沉浸于往昔的繁荣而不能自拔吗? 过年 到了农历腊月,年便掐指可数了。
   有人开始忙活起来,除尘扫地,洗门抹窗。也有人攥了钱上街去跟孩子买新衣裳。崭新的衣裳买来了,孩子见了,嘿嘿地乐着时,明白快过年了。于是伸一只小手出来,向大人讨钱。大人也就掏出几角钱来,孩子接着,颠颠地跑去买了一小盒爆竹来。
   街上便有左一声右一声地爆竹响了。
   爆竹声中,年的气息扑面而来。
   孩子想早早地穿上新衣,于是不住地问大人什么时候过年。大人说快了快了,说着,有一天大人突然大鱼大肉地煮起来。孩子见了,问大人说过年了吗?大人说过小年。孩子说什么是小年?大人说小年是孩子的年。孩子听了,忙去衣橱里拿出新衣服来,要穿。大人见了,急忙阻止,跟孩子说:“过几天过大年再穿。” 孩子捧着衣裳有点依依不舍了。
   小年一过,年的气氛便一天浓似一天了,不时地有人家放爆竹,辟辟啪啪地响。有孩子听了爆竹响,屁颠屁颠跑去,便有些没响的爆竹让孩子捡了。这些爆竹不时地让孩子点燃起来,但听啪地一声响一下,又啪地一声响一下,把一个年热热闹闹地热了起来。
   年三十,各家各户过年了,一家一户都把春联贴了起来,大街小巷因为春联的点缀而面貌一新。爆竹始终是春节的主角,从年三十中午开始,一直到初一上午,一直响个不停,这响声声声入耳此起彼伏延绵不绝。人们在爆竹声中欢欢喜喜合家团聚。年三十的街上人很少很少,做各种生意的,这一天都在家过年了,硬是把一条热闹得人挤人人碰人的大街小街冷清下来。街上三三两两还有一些人走动,那是些赶回家过年的人。也有一两个小贩,还在街边坐着卖东西,这时走近小贩的人,一个二个都面带笑容,还说:“回家过年呀!”小贩说:“就回去。”几声说过,也不好意思再坐了,匆匆忙忙收拾东西回家去。
   到了晚上,街上又热闹起来,许多大人孩子,拿了礼花在门口放,各色各样的礼花燃放起来,但见天上飞着,地下旋着,五颜六色姹紫姻红异彩纷呈,把一个年夜,热闹得五彩缤纷,年的气氛由此进入高潮了。这时候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所感受的,是年的欢欣和愉快。
   守岁是传统的习俗,但内容已有了更新,八点一过,一家大小便在电视机前坐下,看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只是孩子对电视不是很感兴趣,孩子的兴趣在押岁钱上。孩子坐那儿,把押岁钱拿出来,数一遍又数一遍,数好,用红纸包好,小心翼翼地放口袋里去。新衣服早被孩子拿了出来,夜晚了,不要去哪儿,孩子还是把新衣服穿在身上,然后在大人跟前走来走去,乐陶陶的样子。
   初一早上,孩子早早地从床上爬起来,把一身新衣裳一穿,屁颠屁颠到处跑。见了熟人,大喊一声新年好!然后在大人“乖,大了一岁”的声音中又跑别处去了。
   初一的街上最热闹,大街小巷都是人,人人满面笑容和颜悦色。上街的人,也不买什么,只走走,看看,见了熟人见了朋友,握一握手,一个说新年好,一个也说新年好。
   拜年是亲朋好友联络感情的最好时机;给亲戚拜年,给朋友拜年,给同事拜年,很多天很多天都在亲戚朋友同事之间走动,亲朋好友在一起嗑瓜子剥花生,品茶喝酒,谈天说地,不亦乐乎。一天一天就这样快快乐乐过去了,直到有一天,爆竹又啪啪地响了起来,才发现元宵到了。
   元宵一过,孩子又要背上书包上学了,大人把书包放在孩子背上,说一声“好好读书”,孩子点一点头,走了。蹦蹦跳跳孩子走向学堂时,一个年便算彻底过了。
   与诗有关的故事 这是一个与诗有关的故事,或者说这是一个诗一样的故事。
   警察在执行任务时,抓到一个小姐。警察把小姐带到派出所后,开始对小姐进行审问了,警察问小姐说,哪里人? 小姐说,江西临川人。
   警察知道这个地方,警察说,临川这个地方是才子之乡呀,以前出过王安石、汤显祖、晏殊、晏几道,现在教育非常出名,年年都有很多人考取北大清华。
   小姐说,你对我们临川倒是很了解,我们临川确实是好地方,王安石说过,‘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都天天想着回去呢。
   警察说,你也是个才女嘛。
   小姐说,我不是才女,我只是小姐。
   警察说,那说来听听,为什么出来做小姐? 小姐说,‘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警察说,接下来你是不是要说‘花开花落总有时,总赖东君主’? 小姐说,不错,你今天就是我的东君主。
   警察说,就想让我放你出去,不会那么简单吧,说说你叫什么名字? 小姐说,小苹。
   警察说,小苹,这不是晏几道笔下的人物吗,‘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我一直很喜欢这首词,喜欢这个小苹。
   小姐说,可惜我亵渎了这个名字。
   警察说,如果从外表看,你倒不像个小姐,你也穿着收心字罗衣,清纯美丽,我现在倒觉得你就是那个小苹。
   小姐说,‘可惜时光不会倒流,如果时光倒流,我或许真的会是那个小苹,让喜欢我的人’瑟琶弦上说相思’。
   警察说,你真是个才女,如果不是在这种场合,我就会喜欢你,会跟你制造又一个‘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美好夜晚。
   这个警察在这天晚上,真的对那个叫小苹的会咏诗的小姐有了好感,他没有为难小姐,而是把她放了。不仅如此,警察还记下了小姐的手机号码。这后来的一天,这个警察有些想小姐了。于是警察拔通了小姐的手机,接通后警察说,知道我是谁吗? 小姐说,会念诗的警察叔叔。
   警察说,你还在我们侈城吗? 小姐说,在。
   警察说,你应该回去。
   小姐说,‘去也终需去,住也终需住’,该回去的时候我就会回去。
   警察说,这么说你还不愿回去,难道你喜欢做小姐? 小姐说,我念一首《敦煌词》给你听,你就知道我喜欢不喜欢,‘莫攀我,攀我太偏心,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来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警察说,既然这样,你就不要‘沉醉不知归路’呀? 小姐说,可是我已经‘误人藕花深处’了呀。
   警察这样跟小姐通话后来还有好多次,一次警察又打通了小姐的电话,警察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我忽然发现我现在会想你了。
   小姐说,恐怕是‘此情不及东墙柳’吧? 警察说,是‘此情无处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小姐说,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只能‘见有人来,袜滑金钗溜’了。
   警察说,我现在真的是‘百啭无人能解’了。
   小姐说,那你就‘因风飞过蔷薇’吧。
   这后来的一天,警察去找了小姐。见面后警察抱住了小姐,警察说,我是真的喜欢上了你,很想你。
   小姐把警察推开了,小姐说,我相信你是真心的,可是,我是真的不想跟你好。
   警察很诧异,警察说,为什么,你跟嫖客都可以在一起呀? 小姐说,你不是嫖客呀。
   警察说,我现在穿着便衣,你就把我当个嫖客吧。
   小姐说,我做不到,在我眼里,你是个好警察,我不想让你和我同流合污。
   警察没能如愿,只有惆怅而去。
   警察后来再打小姐的电话,但小姐没接。警察怎么打,小姐也不接。后来小姐就跟警察发来一条短信 小姐在短信里说,我已离开你们这儿了。
   警察说,你去了哪里? 小姐回复说,‘若得山花插满头,休问奴归处’。
   此后,小姐再无音信。警察又打小姐的手机,回答他的是一个冷冰冰的声音:您拔打的电话已关机。
   又是后来的一天,警察在街上看见小姐了。警察赶紧走过去,但近了,警察发现,她不是小姐,那只是一个看着像小姐的女孩。面对着这个女孩,警察重重地叹了一声,然后在心里咏哦起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个警察与小姐的故事,或者说这个诗一样的故事,到这里就彻底结束了。
   第四节 刘柳作品选 萌芽 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子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
   “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嘛还这样?”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的为他种下的葡萄子浇水,然后就呆呆地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翼。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冀里。
   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这天,家里的酱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门外,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的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你几声都听不见,你心到哪去了?买酱油去。说着,便递钱给了孩子。
   男孩去了很久,还没回来。孩子的父亲慌了,忙走出去。一出去,就看见孩子还蹲在门口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
   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手,凶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 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子栽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我在想这葡萄怎么还不发芽。” 孩子的父亲听了,更气了,大声说:“以前就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执迷不悟。”说着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破了。
   孩子看着满地泥土与碎片,哭了。
   孩子毕竟还小,他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又开始和院子里的小孩一起玩。
   一星期后,也是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子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时也把葡萄子埋在花盆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子也看见了,男孩走了过去,跟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子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嘛还这样?”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孩子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你种了多久,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 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了。
   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我看见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看,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看时,一个人躲在一边流泪了。
   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里流泪?” 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 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苦瓜青苦瓜苦 孩子的家和奶奶家隔得近,就斜对着十来米的样子。这样,孩子便天天可以去奶奶家了。那时侯流行一首《外婆的澎湖湾》的歌,孩子要去奶奶家,有时就会跟大人嚷一嗓子,“我去奶奶家的澎湖湾了。”这首孩子自已改编的“奶奶的澎湖湾”没唱完,孩子就到奶奶家了。
   孩子跑到奶奶家来,喜欢看奶奶家门口种的苦瓜。奶奶家门旁的墙边斜架着几根竹竿,奶奶种的苦瓜滕蔓延着,爬满了竹竿,爬满了墙壁,爬得几乎整面墙上都是绿绿黄黄的叶儿花儿。
   苦瓜开着黄黄的花,孩子经常看见不知那儿来的蝴蝶扑朔扑朔的在花中叶间飞舞着。有白的蝴蝶,有黄的蝴蝶,特别是那种黄黄的蝴蝶,它跟苦瓜花的颜色一模一样,它停着不动时,孩子还以为它是一朵苦瓜花呢。还有苦瓜,青青的苦瓜,黄黄的苦瓜,整个一面墙上都吊着苦瓜,孩子总是这个看看,那个看看,好像苦瓜也是花一样,好看得很。奶奶呢,跟孩子一样,也喜欢看着苦瓜。但奶奶看着苦瓜时总是一脸的忧伤,有好多回,孩子还听到奶奶轻轻念道: 苦瓜青苦瓜苦 儿子快快娶媳妇 苦瓜长苦瓜黄 娶来媳妇不要娘… 孩子听不懂奶奶说什么,他楞楞地看着奶奶。
   快到吃饭的时侯,孩子的大人会在对面喊:“宝崽,快回来吃饭。”有时侯孩子的大人没喊,孩子的奶奶煮好了饭也会叫孩子留下来吃饭。孩子就留下来吃饭,多吃了几次,孩子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孩子发现奶奶每次都只吃一个菜一一炒苦瓜。孩子就奇怪了,一次孩子又在奶奶家吃饭,孩子就问:“奶奶,你天天都吃炒苦瓜呀?每次吃饭都只有这一个菜。” 孩子的奶奶笑笑,“是,只有这个菜,那不就天天吃这个。” 孩子瞪大了眼,“怎么只有这个菜哟?” “只种了苦瓜。” 这时,孩子的母亲在叫:“宝崽,回来吃中午饭。”孩子看了看那碗苦瓜,跳下凳子,“奶奶,走,去我家里吃饭,你这样天天吃苦瓜有什么好吃哟,我家里有鱼,还有红烧肉。” 孩子的奶奶不愿去,“我有苦瓜吃就够了。老人家,不要吃什么。” 孩子不依,拉着奶奶的手往外拖,“奶奶,去我家里吃,去我家里吃哇。” 孩子的奶奶仍不愿去,“你快回去吃,吃完饭再到奶奶这里来。” 孩子就撒起娇来,“奶奶,你不去吃,我就也不去。”说完,孩子就蹲在地上。
   孩子的奶奶没办法了,“好,我跟你一去。”孩子的奶奶叹了口气。孩子就“腾”地站起身,拉着奶奶往外走。“等一下,我摘几只苦瓜去。”孩子的奶奶走到苦瓜墙边摘苦瓜,摘得极仔细,把可以吃的苦瓜都摘了下来。大大小小七八只,只剩下些点点大的青球球。“自已家种的苦瓜干净,没有洒农药。”奶奶说。
   孩子高高兴兴的把奶奶拉到家里,“妈妈,奶奶来了,今天奶奶在我们家吃饭。”孩子的母亲没说话,只乜了孩子的奶奶一眼,然后把碗在桌上一顿说:“快来吃你的饭。”桌上,只有两只碗。孩子的奶奶看了看两只碗,把苦瓜放在桌上,“你们吃饭,我回去了。” 孩子忙放下碗追出来。“奶奶,你在家里吃饭哟。” 孩子的奶奶摸摸孩子的头,“不了,奶奶人老了,只喜欢吃苦瓜,我还是回去吃饭。” 孩子不知道说什么了,孩子看着奶奶一颤一颤的走进了青青绿绿的苦瓜墙里。
   第二天,孩子又跑去奶奶家里玩。孩子在苦瓜墙边追着蝴蝶跑来跑去。苦瓜叶上还有小瓢虫,黄黄的壳,背上有着小小红红的圆点点。孩子知道那叫七星瓢虫。孩子在一片苦瓜叶子的背面捉到了一只七星瓢虫,孩子数了数小虫虫背上的圆点点,只有五个,孩子嘿嘿的笑,“七星瓢虫不是有七个点呀,这只小虫子怎么只有五个点哟,还有五星瓢虫呀?” 孩子捂着小拳头跑进屋,“奶奶,奶奶,快来看,我捉到一只瓢虫。” 孩子的奶奶刚煮好饭,“你就晓得捉小虫子,我弄好了饭,你在这里吃啵?” 孩子笑了,“好,是不是又吃苦瓜哟?” 孩子的奶奶低了低头,“是,奶奶没有什么好菜。” 孩子把手一扬放走了他的小瓢虫,拍拍手,“奶奶,苦瓜好吃,我也喜欢吃苦瓜。”孩子懂事的晃晃奶奶的手。
   孩子的奶奶把菜端上桌子。碗里是几大片黄黄黑黑的苦瓜。孩子夹了块张口就咬,“奶奶,这是什么苦瓜哟?好咸,咸死了。”孩子忍不住“呸呸呸”的吐舌头。
   “这是去年腌的苦瓜,昨天把新鲜的都摘了,还有小点的没熟,不能吃。” “呀?是哟,昨天把苦瓜都摘到我家里去了。这个腌苦瓜真难吃哟。”孩子皱起了小眉头。
   “对了,奶奶,你等一下。”孩子像想起了什么,忙跑出去。
   昨天奶奶拿了七八只苦瓜到家里,孩子想拿回几只给奶奶。孩子冲进家里,“妈妈,妈妈,昨天奶奶拿来的苦瓜在哪里?” “你这样大声叫什么哟,那样的苦瓜被我扔了。” 孩子在厨房的垃圾桶里找到了苦瓜。苦瓜在垃圾桶的底部,上面还扔了蛋壳,剩菜等杂物。
   孩子愣了,大声的问母亲“你怎么把奶奶的苦瓜扔了?”, “苦瓜有什么好吃,苦不拉叽的,谁会吃哟?”孩子的母亲一脸的不屑。
   “奶奶天天吃苦瓜。” “谁叫她不会赚钱,儿子又无用,她只有吃苦瓜的命。” 孩子恨恨地瞪了母亲一眼,然后跑了出去,边跑边说:“那我也天天跟奶奶吃苦瓜。” 不一会,孩子就跑到奶奶家了,孩子听到奶奶又在轻轻念着: 苦瓜青苦瓜苦 儿子快快娶媳妇 苦瓜长苦瓜黄 娶来媳妇不要娘…… 孩子这回好像听懂了,孩子哇地哭起来。
   家 小孩子一直跟着父亲过,父亲对他很凶,于是,孩子很怕他的父亲,在父亲面前他头都不敢抬一下。
   一天,父亲又把孩子反锁在房里。孩子一个人烦了,便在房间里乱翻。后来,便翻出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人是他父亲,他父亲边上站着一个陌生女人;他们两人前面有一辆手推车,里面是一个小婴儿。孩子痴痴地看了很久,意识到那个陌生的女人就是他的母亲。
   孩子从没见过他的母亲,以前他问过一次:“爸爸,别人都有妈妈,我的妈妈呢?”回答孩子的是大声的责骂和一对瞪红了的眼睛。从此孩子再也不敢问有关他母亲的任何一点事了。
   孩子咬紧了嘴唇,下意识地反过照片。照片后面竟是一个特大的“家”字。孩子不知道这是什么字,但他很想知道这是什么字。孩子看了一会,用一张薄纸一笔一划的摹了下来。
   父亲一回来,孩子便拿着纸,唯喏地问:“爸爸,这是什么字?” “家。”父亲斜了一眼。
   “家?!”孩子反复念着,又问:“家是什么意思?” 父亲古怪的望着孩子,仿佛意识到什么,忽然大吼:“家,就是你老子,我……” 孩子吓着了,睁大了眼,不明白父亲为何这样生气。
   孩子上学了,一次,老师教他们查字典,并要求放学后不断练习。孩子很听话,在练习字典时,忽然想起了照片后面那个大大的“家”字,他迫切想知道家是什么意思。
   孩子很快查到了家字。下面是这样的注释: 家:1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 2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
   家:同价,如整天家,成年家。
   孩子反反复复地看着这些注解,发现这些都不是自已想要的。孩子觉得鼻子酸酸的,父亲总为一点小事,对他不是打就是骂,我怎么有这样一个父亲呢?孩子想,“嘭”的合上字典,呜呜地哭了。我没有家,孩子想,恨起父亲来。
   后来,孩子长大了,长大了的孩子迫不及待的离开已经年迈的父亲。再后,孩子结婚了,孩子结婚后从不去看父亲,只按月寄钱给父亲,尽一点儿子的义务。
   他很好学,一次在看书时遇到了一个生字,便翻开字典查找,偶然地,他翻到了家。
   家:1家庭;人家;他~有三口人…… 他呆了,想起了以前查找家字,并没找到这一注解。看了看,他才明白了自已的过失,以前他根本没注意到这一注解。
   家:1家庭;人家;他~有三口人…… 他若有所思的看着,突然他想起了父亲。
   几天后他把父亲接到了身边,他妻子很贤慧,对父亲很好,一家三口倒也其乐融融。这时,字典里的字会跳出来: 家:家庭;人家,他一有三口人 他知道自已有家了。

知识出处

湖南乡志

《湖南乡志》

出版者:湖南乡人民政府

本书对湖南乡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经济建设、文教事业、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等都作了介绍,并描叙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国芳
相关人物
王蒙
相关人物
冯骥才
相关人物
林斤澜
相关人物
邵维佳
相关人物
刘海涛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央电视台
相关机构
中国作家协会
相关机构
江西电视台
相关机构
东华理工学院
相关机构
江西省政协
相关机构
临川区政协常委
相关机构
江西省作家协会
相关机构
抚州市作家协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