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篇 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700
颗粒名称:
第四篇 商业
分类号:
F71
页数:
6
页码:
144-149
摘要:
早在清朝末年,游家便有圩场,民国时期又增加流坊,鹏溪两个圩场(当时全县农村共35个圩场)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圩场一般都是“三日圩”。本乡流坊按农历“二五八”当圩,鹏溪为露水圩(全县共6个)。圩场贸易有粮油,木竹、土布、上纸、缸甏鞭炮、牲畜、家禽、鲜蛋、猪牛肉、水产、甘蔗、砂糖,豆类、花生、西瓜、柑桔、铁木,篾制品等多种物资。大宗产品采取“定点、定段、分类集中”的办法,在圩场分设猪场、牛场等进行了贸易。
关键词:
商业
湖南乡
内容
早在清朝末年,游家便有圩场,民国时期又增加流坊,鹏溪两个圩场(当时全县农村共35个圩场)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圩场一般都是“三日圩”。本乡流坊按农历“二五八”当圩,鹏溪为露水圩(全县共6个)。圩场贸易有粮油,木竹、土布、上纸、缸甏鞭炮、牲畜、家禽、鲜蛋、猪牛肉、水产、甘蔗、砂糖,豆类、花生、西瓜、柑桔、铁木,篾制品等多种物资。大宗产品采取“定点、定段、分类集中”的办法,在圩场分设猪场、牛场等进行了贸易。
1953年至1956年,国家将粮、棉、油划为一类物资,将芝麻、甘蔗、茶叶,生猪等28种产品划为二类物资,实行派购,不准自由买卖,1958年“大跃进”时,大搞“军事”化、“战斗化”、“集体化”、“吃公共食堂”不准农民养猪、养鸡、种菜、卖柴,限制上街走圩,集市贸易一度中断,“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统”字当头,“管”字领先,物资供应由国营供销社大包大揽,“自由市场”关闭,农民贸易受到限制。
1979年开始,农村集市贸易逐步得到恢复。
1981年增设孔桥耕牛专管市场,扩在耕畜交易。
1983年放宽政策,允许完成国家统,派购任务后的一、二类物质进入集贸。允许农民从事长途贩运。从此以后圩场贸易又渐渐繁荣兴旺。
喜赶鹏溪“露水圩” 喻浩华 距抚州市城东北面7.5公里处,有一个小集圩——湖南乡鹏溪街。这里地处平原,交通便利,是抚州市通往金溪的“咽喉”。建国40年来,这个农村集圩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露水圩”吸引着方圆几十里的农民。每天清晨赶圩人数1000人以上,成交额在5000元以上。
清晨,爱叫的云雀还没出来,草丛间露水还象珍珠似的在闪光,赶圩的人们就从东西两头涌进集圩。国营、集体、个体商店和小货摊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农副产品应有尽有:鸡、鱼、肉、蛋、水果、蔬菜;红的、绿的、青的、黄的,把整条街装饰成一条彩带。
昔日的鹏溪街并非如此。十年动乱期间,这条街十分萧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个近百年古圩恢复了生机。如今国营、集体、个体商店已有20家,诸多的饮食店、传统的花炮厂、豆腐作坊、机制榨粉厂、加工厂、户办修配厂、木具厂布满鹏溪街。“巡视”时,我来到一个布匹摊点,一群村姑娘围在摊前,争相拿着自己喜爱的料子在身上比划着。对面摆满了一片鲜红的辣椒,大多数是本地农民从金溪琉璃等地贩运来的。一位青年农民对笔者说:“目前正是剁辣酱的旺季,每天上市的辣椒还不够卖。”猪肉案前更是水泄不通,9案猪肉分别摆在街的东西两头,我好容易找到一位屠夫攀谈,他说:“这里每天都有4至5头猪肉上市,并且不够卖。” 8点左右,街上的人群逐渐散了,在流连忘返之际,我要为你道一声:“鹏溪街,愿你更繁荣更昌盛”。
(原载1989年10月18日《临川报》“国庆40周年,才乡巨变”征文。)
第一章 乡境内主要商业机构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 1952年底成立临川一区(嘉溪区)供销社,1957年7月,临川县九区供销社并入,仍称临川县嘉溪区供销社。1958年5月改名为临川县湖南国营商店,隶属临川县商业局。1962年4月属临川县孝桥区供销社分社。1968年11月起,先后改名为临川县湖南生产生活资料站和临川县湖南国营商店。1973年10月复名为临川县湖南供销社。1978年归属临川县供销社。1995年4月更名为临川市湖南供销合作社。
主任:邓森玉(1977年至1984年7月) 程孟东(1984年8月至1987年3月) 黄安石(1987年4月至1988年4月)(负责人) 郑耕田(1988年5月至1996年5月) 黄义春(1996年6月至1998年12月) 副主任:黄江珍(1977年至1982年12月) 廖洪均(1978年至1994年6月) 黄安石(1988年3月至1994年6月) 黄义春(1992年1月至1996年5月) 丁发坤(1994年6月— ) 张志华(1997年11月至1999年3月) 涂睦吉(1999年1月— ) 第二节 食品购销站 又称食品站。解放前,湖南生猪、禽、蛋仍由私营商贩经营。1955年3月实行猪、禽、蛋派购,将任务下达到各大队、生产队,实行计划收购。1958年至1961年受“共产风”影响。强调社队集体养猪,限制社员私养,市场上肉禽蛋供应紧张,人均猪肉消费1959年11市斤,1960年减少4.2斤,1961年仅为2.04市斤,1962年起实行猪肉定量凭票,城镇居民每人每月1市斤,国庆、元旦、春节加供一定数量的猪肉,家禽和禽蛋饮食行业和机关食堂用肉,实行凭票供应,会议用肉,则临时批拨。1981年以前湖南生猪、家禽、鲜蛋这些食品的购销都是和供销社联在一起的。长期以来经营猪肉,家禽、地方财政都给予政策性补贴,即每售1公斤猪肉,补0.44元,售1只家禽,补贴0.80元。1985年2月,取消猪、禽、蛋的派购,取消肉票,放开猪肉价格,实行议购议销,敞开供应后,改暗补为明补,直接发给居民补贴。目前湖南街市场上市年供应的猪肉达90000斤,家禽18300羽。
第二章 粮油 第一节 粮油收购 解放前,湖南经营粮油贸易的多为私商。他们秋后压价购进,春荒抬价销售,大秤大斗购进,小秤小斗销售,晒干扇净购进,掺水掺杂销售,扰乱市场。
解放后,国家加强了对粮油市场的管理。1953年11月对粮食、植物油料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简称统购统销)。农户扣除口粮、种子、饲料后的余粮由国家收购90%,粮食保管开展无虫、无鼠雀、无事故的“四无”竞赛。
1955年核实田亩面积,本着“有灾减购,增产不增购,余粮不全购”的原则,分配定购任务。同年对油料实行派种派购,帮助农民推广优良品种(胜利油菜)以提高农民对油料生产的积极性。
1956年在巩固“四无”粮仓的基础上采用马拉硫粉,磷丹粉,氯化苦等药剂薰蒸杀虫。
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实行全购全销。由于购了很多过头粮,不少村庄口粮供应紧张,不得不吃起了返销粮。
1965年实行超产超购,在完成征购任务后超购加奖,奖售化肥,布证和饲料。
1972年湖南粮油管理所成立。并于1975年总结出“三低”(低温、低拿、低药量)的保粮成功经验。
1978年集市粮油贸易恢复,湖南粮油管理所开办粮油议购议销业务。
1979年粮食统购价格每百斤由1952年5.21元提高到9.5元,每超购稻谷100斤,按统购价格加价50%。
1985年4月,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
1987年合同定购粮食实行“定金、化肥、柴油”三挂钩,每百斤稻谷调到12.66元。
1988年议价粮收支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管理,实行“统一收购,综合平衡,分级管理,切块经营”。
1989年湖南晚稻丰收,但早稻受灾,全乡农民仍然爱国家、爱集体,踊跃交售爱国粮。
第二节 粮油销售 粮食统购统销后,湖南乡机关单位居民,农村缺粮户补助粮等,都由湖南粮油管理所计划供应,各类人口中定量标准表如下(单位:市斤)
此外,对国家干部出差,下乡,每人每天补助1.2斤,参加大型会战的居民人口每月不足45斤的给予补足。对农民出售农副产品(如生猪、棉花、鲜蛋等)实行粮食奖售。对缺粮户实行定销粮,如耕牛饲料每头40斤,肥猪饲料每头150斤,公母猪饲料每头300斤,群鸭饲料每只8斤。
第三节 湖南粮油管理所 湖南粮食购销公司 即湖南粮油管理所,创建于1958年,六十年代开展粮油加工,属国家企业单位。现在办公楼兴建于1991年7月,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所址春光村316国道南,原址春光316国道北。
湖南粮油加工厂曾改为湖南精制米厂,主要加工居民供应口粮。1993年7月取消居民定量供应后,主要经营市场销粮及出口大米,因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2001年停止加工至今。原加工厂职工全部于2005年参与转制。
粮管所改为粮食收购公司以后,主要职能平衡市场粮价,调节市场。粮权归中央,主要是中央专项储备粮转换,少部分进入市场,调节粮源及粮价。公司现有库点三外,七里岗仓库6座,仓容300万公斤,杨家背点仓库,11座12厂,仓容700万公斤,湖南巷点仓库4座,仓容430万公斤,共计仓库22座,仓容1430万公斤,其中湖南1130万公斤。
现任所长(经理)是龚春光(本乡梅岗村人),历任所长,邓于发、徐全生、艾亮远,李怡寿、桂志锋、龚春光。现有在编干职工33人,2005年6月粮食企业转制,原有职工在编人员62人,退休人员10人全部参加转制,其分流人员已全部买断工龄,共计56人。退休人员全部转入社会劳动保险。
湖南粮管所开始为流坊方粮管所(首任所长黄金生)和嘉溪区粮管所(所长付正文),先后还有胡长生,邓谦喜、李泉生、艾亮远等人。
第四节 粮食加工 本乡粮食惯用木砻、石碾或水碓加工,生产工具落后,耗费大量人力、畜力。面坊中,流坊油面作坊所产油面,质佳味美与浒湾油面齐名。
食油加工业务绝大部分由私营榨坊经营。其中流坊有7家榨坊(1948年数字,当时全县仅有34家),这些榨坊一般都是接受农民来料加工,生产带有很强的季节性。饲料加工业没有,农民习惯用稻谷、大米、细糖饲养猪、鸡、鹅、鸭,不仅消耗了大量粮食,而且营养成份单一,牲畜生长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粮食加工逐渐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1983年湖南储粮中心曾建立加工厂和饲料车间,将不同营养成份的粗糠、糠麦夫、饼粕、鱼骨粉、添加剂等原料科学配方,加工制成含有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成份的混合饲料,供应养殖专业户。1958年嘉溪粮管所建立了油料土榨加工车间,后在1960年将人土榨改为动力带榨,机器带碾,减轻了榨油强度。到1989年湖南乡拥有10台机榨。
知识出处
《湖南乡志》
出版者:湖南乡人民政府
本书对湖南乡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经济建设、文教事业、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等都作了介绍,并描叙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邓森玉
相关人物
程孟东
相关人物
黄安石
相关人物
郑耕田
相关人物
黄义春
相关人物
廖洪均
相关人物
丁发坤
相关人物
张志华
相关人物
涂睦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临川县九区供销社
相关机构
临川县嘉溪区供销社
相关机构
临川县商业局
相关机构
临川县孝桥区供销社分...
相关机构
临川县湖南供销社
相关机构
临川县供销社
相关机构
临川市湖南供销合作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临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