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46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水灾
分类号: X43
页数: 3
页码: 24-26
摘要: 唐永徽元年,郡大水。唐元年,抚河“支流横溢,正道淹没”,大片土地荒芜。唐元和七年,山洪暴发,平地水深4丈。清光绪二十六年,5月,大水,禾苗淹没,谷价聚涨五百文。民国28年6月19日,抚河水位猛涨至39.75米,超警戒线0.75米。洪水位达42.43米,湖南乡全乡晚稻、大豆均受大灾。1959年6月12日起,暴雨袭击连续6天之久,内涝严重,早稻大面积受淹。1962年5月28日,抚河特大洪水。1969年7月1日,抚河大水,城外街道水越过1米,洪水达半月之久。1999年6月17日出现大暴雨,雨量达116.2毫米,至18日造成内涝,水稻、西瓜等作物受害严重,水产养殖和水利设施损毁严重。2000年6月6日至11日出现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
关键词: 水灾 自然灾害

内容

唐永徽元年(650),郡大水。
   唐元年(674),抚河“支流横溢,正道淹没”,大片土地荒芜。
   唐元和七年(812),山洪暴发,平地水深4丈。
   宋淳熙七年(1180)五月,倾盆大雨半月之久,村田皆淹,浮尸遍河,哀声四起,灾后,陆游睹此惨状,开仓济民,被朝廷责怪而罢职。
   宋淳熙十五的(1188)六月,郡大水,圯民庐。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七月,大水毁圩堤,漂民房。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四至六月,大水,免秋粮。
   清顺治四年(1647)春,抚河大水,民大饥,斗米银八钱。
   清乾隆五十年(1790),七月,大水,文昌桥全毁。
   清乾五十五年(1795),五月,大水,群众登树,昼夜相护,妻女呼号,惨不忍闻,临川演武厅亦为洪水冲毁。
   清道光十八年(1838),大水,毁文昌桥第5墩分水尖。
   清道光三十三年(1843),抚州大水,禾苗全淹。
   清光绪二十六年,5月,大水,禾苗淹没,谷价聚涨五百文。
   民国元年(1912)即壬子年,抚河大水,民无食,大饥荒。
   民国26年(1938)大水。
   民国28年(1940)6月19日,抚河水位猛涨至39.75米,超警戒线0.75米。
   民国31年5月9日抚河大水,灾民苦甚。
   民国32年(1943)农历4月下旬的一次洪水,水浸时间达20多天,是历史上少见的长时间洪水,早稻受淹严重,产量只有正常年份的40%。
   民国33年(1945)4月,大水,抚河堤决,受浸20多天。
   1946年从五月初开始大雨连绵以六月中旬情况为严重,一夜降雨100为公厘。
   民国35年(1947)5至6月,抚河水位猛涨至39.75米,超警戒线0.75。
   1948年(戊子年),入夏以来霪雨频繁,日复一日,6月23、24两天,大雨倾盆,通霄达旦,28、28日及7月2日三天大雨,水位超出坝顶数尺,低处越旬未退,灾情严重。
   1949年春,涨大水,6月23日两日,大雨倾盆,圩堤决口,79处,其中嘉溪区13处。宜群港洪水瀑涨,水漫山而下,来自灵谷峰至白水村口处,因湖北村以上至江下村(七里岗戴东)地势平坦,且无堤墚,洪水一片汪洋48—49年最高洪水位为历史少见,大部分早稻颗粒无收,农民多以米糠充饥。
   1950年7月14日,大水、早稻收成大减。
   1951年春,久雨不晴,普遍烂秧。
   1952年6月,连降暴雨,文昌桥水位40.26米。
   1953年,在主要生产季节,遭到二水二旱三虫自然灾害。第一次洪水是5月25日,连降大雨,河水骤涨,28日洪水位达42.43米,情势紧张,第二次洪水是8月17日—18日,山洪暴发,晚稻,大豆受灾严重。洪水位达42.43米,湖南乡全乡晚稻、大豆均受大灾。
   1954年,自六月中旬以来,接连四次遭暴雨侵袭,雨大且猛,7月23日晚上,降暴雨,至25日上午总雨量300公厘以上,到7月底共下雨125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到7月底共降雨2133.3毫米。洪水超过警界线,解放桥下超过4.9公寸。7月26日才转睛,洪水退,这年受害作物以早、中稻和一季晚为最严重。特别是第三次洪水(7月12—14日)三天降雨量达246.6毫米(13日为144.3毫米。第四次当时正值中稻、早稻硬实,一晚刚返青恢复生产不久,使灌浆不饱,降低结实率。7月23日,下午突然狂风暴雨,到25日为上午为止,共降雨30.94毫米(24日降243.8毫米1小时最大为54.3毫米)这一次又正当是早稻黄熟无法收割而普遍出现倒状脱粒发芽减产,有的颗粒无收。
   1959年6月12日起,暴雨袭击连续6天之久,内涝严重,早稻大面积受淹。
   1962年5月28日,抚河特大洪水。沿河一带早稻减产3%以上。
   1965年,因洪水早稻损失严重,春光村一个生产队就损失粮食217000斤,村庄被洪水包围,人躲在楼上持续了三、四天。
   1968年7月9日,抚河大水,解放桥水位40.26米。
   1969年7月1日,抚河大水,城外街道水越过1米,洪水达半月之久。
   1976年7月11日,抚河大水,解放桥水位40.71米,棉花死苗严重。
   1977年6月,湖南乡连续三次涨水成灾,使部分正在抽穗杨花的禾苗被淹。
   1978年6月22日至24日,降雨469毫米。
   1980年4月25日,大雨倾盆,雨量达285毫米,湖南乡禾苗被淹没不少。
   1982年6月14日—19日,六天中降水500毫米,廖家湾、娄家村水文站的洪水位分别达到42.78米和41.03米,出现自1912年(壬子年)以后的第二次特大洪峰,大水漫堤,淹没和冲毁不少早稻和西瓜,损失较重。湖南乡一部分村庄,田园处于汪洋大海之中,18凌晨2时30分华溪王家堤决口。庙东、沙湖、孔桥等村严重受灾。早稻绝收面积6000多亩。
   199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暴雨连连,内涝严重。
   1997年7月8日出现大暴雨,雨量达119.3毫米。
   1998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本乡降雨900多毫米,淹农田50%以上绝收早稻30%以上6月8日至26日出现连续暴雨天气,历时19天,其中14、15、17、21日出现大暴雨,雨量分别为144.5、102.9、124.6、106.3毫米,为历史同期最大值。
   1999年6月17日出现大暴雨,雨量达116.2毫米,至18日造成内涝,水稻、西瓜等作物受害严重,水产养殖和水利设施损毁严重。
   2000年6月6日至11日出现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

知识出处

湖南乡志

《湖南乡志》

出版者:湖南乡人民政府

本书对湖南乡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经济建设、文教事业、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等都作了介绍,并描叙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陆游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