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地理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399
颗粒名称: 卷一 地理志
分类号: K921/927
页数: 43
页码: 1-42
摘要: 湖南乡地处抚州城区东郊,东与金溪浒湾镇交界,南、西与市区隔抚河相望,北连七里岗、罗湖镇。乡境呈“柳叶”形,全乡总面积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200亩,山地面积1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8亩,人均山地面积0.34亩。有19个行政村,216个村小组,10530户,共有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万人。乡机关现有干部职工130名,全乡共有党员1207名,下有党支部29个,其中村党支部19个。
关键词: 地理志 湖南乡

内容

第一篇 建置 第一章 概况 湖南乡地处抚州城区东郊,东与金溪浒湾镇交界,南、西与市区隔抚河相望,北连七里岗、罗湖镇。乡境呈“柳叶”形,全乡总面积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200亩,山地面积1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8亩,人均山地面积0.34亩。有19个行政村,216个村小组,10530户,共有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万人。乡机关现有干部职工130名,全乡共有党员1207名,下有党支部29个,其中村党支部19个。
   明清时属长宁乡。解放前夕属鹏溪区,境内有鹏溪乡、流坊乡、湖南乡、永福乡。建国后属一区,境内有湖化乡、嘉溪乡、梅岗乡、带湖乡、竹溪乡、前郑乡、大塘乡、流坊乡等。1956年合并为湖南、流坊、嘉溪人塘山口5个乡。合作化时含有春光、红星、明星等28个高级社。1958年成立湖南公社,划分48个大队。1961年由湖南公社划分为山口、鹏溪、湖南3个公社。湖南公社领春光、太阳、沙湖等12个大队。1965年南头公社八一大队划入。1968年流坊、湖南两公社合并称湖南公社。1984年改称湖南乡。
   湖南乡属半丘陵半平原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如勺。灵谷岭最高,海拔320.6米。年平均气温17.8℃。一月平均气温5.2℃,七月平均气温29.5℃。全年≥5℃,积温5,977℃,≥10oC积温5,471℃。年降水量2,120.6毫米,全年无霜期298天左右。主要自然灾害有涝灾、旱灾、雹灾等。主要土壤是潴育型和淹育型水稻土。
   湖南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有许许多多古人都在湖南乡这块热土上成长,如明末抗清将领揭重熙、著名文史学家杜甫诗研究专家潇涤非、著名文史学家北大教授游国恩、抗日将领周复、1960年获“全国文化战线先进分子”萧炳喜的故居都在这里。瑶山村有唐代石拱桥,为临川区最古老的桥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两年来,该乡立足于市委提出的郊区乡镇必须“依托城市,服务市民,发展产业,富裕农民”十六字方针,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并举全乡之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同时大力扶持骨干企业,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发挥优越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的步伐。
   湖南乡是个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适合种植水稻、抚州西瓜、甘蔗等经济作物,近年来,该乡加大群众种植大棚疏菜、草莓等经济作物力度,在鹏溪村、春光村种植大棚蔬菜300多亩,在孔桥村种植草莓60亩,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丰富了城市群众的菜篮子。在工业企业上,湖南乡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行多方位招商,通过全乡干部的努力,现在主要有电力器材厂、细木板厂、建材厂、昌俊运输公司、高科技门板厂等个体私营企业。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湖南乡也着重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为了改变原有的一乡三所中学的不合理布局,经上级部门批准撤销了不适应办学条件的嘉溪中学、洪塘中学,投资700多万元在孔桥新建了一所标准高、设施齐、环境美的新校园。从而解决了学生教师不安心、家长不放心、学生不用心的不良教学现象。
   为了美化集镇面貌,对孔桥集镇、鹏溪农贸市场加大规划力度,在孔桥村316国道旁规划成小商品一条街,并与孔桥农贸市场连为一体,有效地解决了孔桥市场“脏、乱、差”等问题。同时在鹏溪村公路旁已建成一个农贸市场,从而使鹏溪村以路为市的现象彻底消失。
   几年来湖南乡党委政府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多方筹集资金为群众修好了村级水泥公路近十条,并在2005年号召湖南乡能人志士及全体乡村干部成立了“湖南乡扶贫助学基金协会”,仅几个月就筹集了资金8万元,有效地帮助该乡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
   境内交通便利,信息畅通,316国道及东临公路两条公路干线穿境而过,全乡村村通车,公路通车里程210公里。村村装有程控电话,电话装机容量0.3万门。境内抚河圩堤长19.2公里,全乡现有大小水库53座,其中小Ⅰ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2座,并有金临渠贯穿全境,灌溉方便。
   山青水秀、风1景迷人的湖南乡也是个旅游胜地,近几年该乡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在地处该乡最东部(与金溪县浒湾镇交界)的坪山村、海拔320.6米的灵谷峰高山上建了一座气势磅薄、历时三年、耗资170多万元的灵谷峰寺,这是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全乡人民及在外的仁人志士共同努力的结晶,在灵谷峰上,有灵谷寺、20多米高的瀑布、剪花娘娘、洗墨池、神仙崖等10个景点,每年都吸引了不少游客到此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黄邓村的下马山,传说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宰相王安石小时候曾在这里念过书。
   第二章 历代隶属 宋至清代,本县行政区划,县以下设乡、都、图。民国初,沿用了清制。民国21年(1932年),推行保甲制,设区、乡(乡)、保甲;新中国成立后,废保甲制,设区、乡(乡)、村制,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实行政社合一,设区、公社、大队、生产队,1984年恢复乡建制,乡以下设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
   清代,境域为长宁乡五至七都属地。其中: 流坊、院背、湖田、里杨坊、祝家港、排柱下、外杨坊、李家港、沙堰铺、冯家埠、吴格共11图属长宁乡五都。
   刘坊、鹳塘、虎溪、蓝坊、珠山、戴坊、戴湖和封家边(今七里岗)共8图属长宁乡六都。
   郑坊、落石、戴湖(部分)、小株和稠源(今七里岗)共5图属长宁乡七都。
   民国21年属临川县第二区,区驻鹏溪巷,第二区共9个联保,100个保,1350个甲。联保为流坊、鹏溪以及七里岗、唱凯、罗针、城前、湖南、太阳、董塘等。
   民国26年(1937年)联保改名为乡公所。湖南境内仍属第二区,仍为流坊、鹏溪两乡公所辖地。
   民国32年,第二区增设永福乡。至民国34年,永福乡被撤销。
   到解放前夕,境内有流坊乡(辖、竹溪、湖田、洪塘、流坊、黄邓),永福乡(辖孔桥、车家、庙东、嘉溪、沙湖),湖南乡(辖春光、湖北、瑶湖、店下),鹏溪乡(辖梅岗、兰坊、鹏溪、山塘、坪山)。
   1949年5月,临川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将全县划为5个区,湖南境地属直辖区(驻罗湖)管辖。同年10月,全县设8个区,鹏溪乡、流坊乡和长宁乡、太阳乡、董塘乡5个乡属一区(驻鹏溪)管辖。
   后划小乡,境地分属湖北乡(辖湖北)、湖南乡(辖春光)、沿岗乡(辖车家)、嘉溪乡(辖庙东、嘉溪)、永福乡(辖永福)、瑶湖乡(辖瑶湖)、店下乡(辖店下、竹溪)、大塘乡(辖兰坊、洪塘、山塘),鹏溪乡(辖鹏溪)、流坊乡(辖流坊、湖田、黄邓)、坪山则分属梅岗乡、前郑乡两乡管辖,梅岗则分属梅岗乡、稠源乡(七里岗)两乡管辖。
   1956年3月撤销区委,改设8个工作队。湖南境内12个乡分别合并为湖南、流坊、嘉溪、大塘、山口五个大乡。由嘉溪工作队管辖。
   1957年3月,工作队撤销,恢复区工委、境内有湖南、流坊、大塘、嘉溪、山口五乡。
   合作化时境内共成立了28个高级社,其中: 湖南、杨家背、下湖东、上湖东、鸿埠桥、吴格、傅家、河头等8个初级社合并组成了全县第一高级社,命名为春光高级社。
   下艾、山下、上艾3个初级社组成八一高级社。
   唐家、周家2个高级社转入龚溪高级社。
   渡口、庙东、港下、庙西4个初级社转入红星高级社。
   沙湖、李家、郑家、胥家、周家等5个初级社转入红星高级社。
   茶溪、嘉溪一、二、三初级社合并为红星高级社1分社。
   孔家庄2个初级社合并为红星高级社。
   何家桥、车家边、潭溪三个初级社合并为潭溪高级社。
   刘家、里杨、下黄3个初级社转入太阳高级社。
   东岸、西岸、南岸、北岸、上李、蔡李、杜韩等7个初级社分别组成梅岗、稠源2个高级社。
   瑶湖渡、下陈、长湖许家、王家、外杨、杨家边等6个初级社分别组成月星、长湖2个高级社。
   排杜、高堑、店下3个初级社组成明星高级社。
   桥背北、余坊、下谢、吴家、李家、涂家等6个初级社合并组成新塘高级社。
   黄陈、河港、上车、营坊5个初级社转入新胜高级社。
   瑶山、贯塘2个初级社转为瑶山、贯塘2个高级社。
   民一、民二、民三3个初级社合并为民乐高级社。
   湖田、滩腰、北头、油草湖、廖家、摆上詹家、摆上郑家7个初级社组成百花、民乐2个高级社。
   前郑、后郑、驼岭等10个初级社转入新建高级社。
   邱坊、下郑岭、竹坊、王家巷、带湖游家、白家、岩下等8个初级社转为洪塘、带湖2个高级社。
   百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五5个初级社转入百花高级社。
   一社、二社、三社、四社4个初级社并入百花高级社。
   1958年10月,撤销区工委,湖南、流坊、大塘、嘉溪和山口乡合并成立湖南人民公社。下辖春光大队、龚溪大队、庙东大队、沙湖大队、嘉溪大队、永福大队(由红星和潭溪高级社合并)、太阳大队、梅岗大队、瑶湖大队(由月星、长湖高级社合并)、店下大队、兰坊大队、塔峰大队、山塘大队、竹溪大队、新建大队、洪塘大队、带湖大队、流坊大队、民一大队、民二大队、民三大队、鹏溪大队属鹏溪公社,八一大队属罗湖公社。
   1969年梅岗大队划入七里岗公社。
   1961年八一大队属南头公社(由罗湖公社分出)。这一年公社规模进行了调整,重设8个区工委。其中湖南公社、鹏溪公社与山口、孝桥、龙桥、罗湖、南头、新积、太阳、董塘10个人民公社属湖南区工委管辖。
   1962年,湖南区工委所辖人民公社归增设的孝桥区工委管辖。
   湖南公社(1963年)辖大队15个:春光、太阳、里杨、店下、月星、日星、高欠、长湖、嘉溪、永福、茶溪、瑶溪、云溪、消湖、庙东。
   鹏溪公社(1964年)辖大队18个:鹏溪、中荣、官塘、兰坊、竹溪、湖田、摆上、流坊、滩腰、下流坊、邓坊洲、黄远山、带湖、洪塘、瑶山、贯塘、塔丰、新建。
   流坊公社(1966年,1965年鹏溪公社改名为流坊公社)辖大队11个:流坊、湖田、邓坊、黄远山、带湖、新建、山塘、中塘、新塘、竹溪、鹏溪。
   1963年,兰坊大队和塔峰大队合并称新塘大队。
   1965年,鹏溪人民公社改名为流坊人民公社,后并入湖南公社。这一年民一、民二、民三3个大队合并为湖田大队。
   1968年,龚溪大队和庙东大队合并称四新大队,永福大队改称永红大队,山塘大队与大塘大队合并称大塘大队 1973年梅岗大队划回。
   1982年,四新大队改称庙东大队,永红大队复称永福大队,大塘大队改称山塘大队,湖田大队改称红田大队,洪塘大队和带湖大队合并为洪塘大队。
   1983年4月,八一大队更名为车家大队,新塘大队改名为兰坊大队,红田大队改名为湖田大队,新建大队改名为坪山大队。
   1984年6月,政治体制改革,取消人民公社建制,县以下设乡,乡以下设村,村下设村民小组。现辖19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143个村民小组(215个自然村)。19个村民委员会分别是梅岗、兰坊、山塘、洪塘、坪山、黄邓、流坊、湖田、鹏溪、竹溪、春光、店下、瑶湖、永福、湖北、沙湖、庙东、嘉溪、车家。
   1993年,永福村民委员会改名为孔桥村民委员会。
   第三章 村组介绍 第一节 春光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东部平原地带。沿用春光高级社名。驻地湖南(村)。有11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有559户,2,557人。耕地1,936亩,现有789户,2620人,耕地1701亩,全为水田。主产稻谷。解放前夕和建国后均属湖南乡。合作化时由湖南、杨家背、下湖东、上湖东、鸿埠桥、吴格、傅家、河头等8个初级社合并组成全县第一个高级社,命名为春光高级社。1958年成立春光大队。1984年8月更名为春光村民委员会。该村在2005年被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列为全国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单位(全省仅三个)。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谢兴隆,村委会主任吴普吉。
   湖南 又名湖南巷。在上顿渡东北12.5公里临(川)金(溪)公路西侧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80户,383人。《饶氏宗谱》载,明末,饶璋二由东乡县水南饶家迁此。村北原有一大潮,村落湖南面,故名湖南。
   杨家背 杨姓建村于湖南(村)北,在湖南(村)北0.2公里田塅中,故名。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0户,132人。杨氏由店下迁此,已19代。
   下湖东 在湖南(村)东偏北0.6公里金临渠东田塅上。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2户,139人。《杨氏族谱》载,明弘治年间,杨玉一由福建邵武县迁此。原村西有湖,村处湖东面上湖东之下,故名下湖东。
   上湖东 原村西有湖,村处湖东面下湖东之上,在湖南(村)东1公里田塅中。故名上湖东。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01户,457人。杨氏由七里岗万坊杨家迁此,已20代。
   鸿埠桥 又名鸿雁门桥。据传,此地原为湖边滩地,秋冬之际,有鸿雁栖息,一猎人常在此桥上射雁,定居后取村名鸿门桥,后易为鸿埠桥。《熊氏十修族谱》载,熊氏由瑶湖濠梁迁此。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98户,423人。
   吴格 在湖南(村)东南1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64户,306人。《吴氏宗谱》载,明初,吴氏由吴腰迁此。
   傅家 在湖南(村)东南1.4公里田畈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41户,185人。元末,傅氏由金溪南山迁此。
   河头 村前原有河,村建河的上头,故名河头。《赵氏十一修族谱》载,赵氏由抚州春风楼迁此,至今14代。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现居34户,187人。在湖南(村)南偏东1.4公田畈中。
   埂下 在湖南(村)东0.3公里平地上。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5户,55人。戴氏由七里岗竹堑迁此,已28代。村处一土埂之下方,故名埂下。
   滴水 在湖南(村)东南1.4公里田畈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4户,165人。明朝时,戴氏由崇仁县石鸡戴家迁此。
   土皮 在湖南(村)东1.5公里田坂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0户,125人。吴氏由湖田吴家迁此,至今40代。
   第二节 车家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西北部。驻车家得名。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56户,1,697人。耕地2,016亩。现有400户,1580人,耕地1890亩,其中水田1814亩,旱地76亩,主产稻谷。解放前夕属永福乡,建国后属沿岗乡。合作化时由下艾、山下、上艾三个初级社组成八一高级社。1958年成立八一大队,属湖南公社。1961年由湖南公社分出,转入南头公社,仍称八一大队。1983年4月更名为车家大队。1984年8月改为今名。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艾武兴,村委会主任万全武。
   车家 原名临江寺。在湖南(村)北偏西4.5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2户,152人。车氏由鹏溪车家迁入已13代。
   下艾 在湖南(村)北偏西5公里平地上。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24户,639人。艾氏由太阳涌桥迁此,已16代。村处上艾之下,故名下艾。
   山下 在湖南(村)北偏西4.9公里磨鹰山之下,故名山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88户,398人。陈氏由华溪烟墩陈家迁此,已18代。
   上艾 在湖南(村)北偏西4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96户,440人。艾氏由太阳涌桥迁此,已16代。村处下艾之上。故名上艾。
   丁桥 在湖南(村)北4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6户,68人。村西有石桥,系丁姓人所建,因名丁桥。村以桥名。周氏由抚州孝桥斗门周家迁此,已5代。
   第三节 庙东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西北部平原地带。驻庙东得名。有6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06户,1,450人。耕地1,748亩,现有365户,1345人,耕地1748亩,其中水田172亩,旱地46亩,主产稻谷。解放前夕属永福乡,建国后属嘉溪乡。合作化时由唐家、周家两个初级社转入龚溪高级社;渡口、庙东、港下、庙西四个初级社转入红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龚溪、庙东两个大队,1968年两大队合并称四新大队。1982年2月改称庙东大队。1984年8月始称庙东村民委员会。现任党支部书记唐贵泉,村委会主任周继林。
   庙东 在湖南(村)西北4.8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0户,178人。明末,周氏由沙湖周家迁此。此地原有幢庙,村落庙的东面,故名庙东。
   龚溪 在湖南(村)西北5.9公里小溪旁。龚姓先居得名。《周氏三修族谱》载,周氏由福建汀洲府将乐县麻山里迁此,已25代。明成化年间,唐氏由宜黄迁入。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居140户,671人。
   渡口艾家 在湖南(村)西北5.7公里干港东岸堤垱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51户,233人。艾氏先居,村西有渡口,故名艾家渡口。《李氏七修族谱》载,清康熙年间,李极十由车溪迁此。
   庙西 在湖南(村)西北5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2户,149人。此地原有庙,村建庙西,故名。符氏由宜黄符家迁此,已25代。
   徐家 在湖南(村)西北4.5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24户,117人。明末,徐氏由抚州太保庙徐家迁此。
   港下艾家 在湖南(村)西北4.5公里干港东岸堤脚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29户,102人。艾氏由金溪翰溪艾家迁此已29代。村处干港之下,故名港下艾家。
   第四节 沙湖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西北部平原地带。驻沙湖得名。有8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03户,1,398人。耕地1,663亩,现有401户,1467人,耕地1617亩,其中水田1483亩,旱地134亩。主产稻谷。解放前夕属永福乡,建国后属嘉溪乡。合作化时由李家、郑家、胥家、沙湖、周家等5个初级社转入红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沙湖大队。1984年8月改称沙湖村民委员会。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邹凌云,村委会主任郑明芳。
   沙湖 在湖南(村)西北3.4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61户,291人。郑氏由金溪枫山埠郑家迁此。村地原为湖,湖底是沙,因名沙湖。
   山溪 在湖南(村)西北4公里宜群港西侧。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42户,196人。李氏由附近澄湖迁此。村地较高似小山,周围水溪环绕,故名山溪。
   周家 在湖南(村)西北3.7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29户,134人。周氏由竹溪周坊迁此,已16代。
   坪上 在湖南(村)西北3.9公里坪地上,因名坪上。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6户,162人。李氏由崇仁安源来此建村,已16代。
   澄湖 在湖南(村)西北4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8户,87人。李氏由抚州瓦窑街迁此,已30代。村旁原有一湖,湖水清澈,故名澄湖。
   胥家 在湖南(村)西北3.6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43户,187人。胥氏由宜黄开玄胥家迁此,已20代。
   铺口 在湖南(村)西北3.6公里干港东岸堤垱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9户,173人。南宋绍兴年间,郑氏由金溪后山迁此,已23代。古时五里为一亭,十里为一铺,此地离抚州整10里,故名铺口。
   李家 在湖南(村)西北3.5公里干港东岸堤垱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5户,168人。李氏由东乡县桥西李家迁此,已10代。
   第五节 嘉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东偏北部平原地带。驻嘉溪得名。有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531户,2,508人。耕地2,568亩,现有598户,2603人。耕田2563亩,其中水田2306亩,旱地257亩。主产稻谷。解放前夕属永福乡,建国后属嘉溪乡。合作化时由茶溪、嘉溪一、二、三初级社合并为红星高级社1分社。1958年成立嘉溪大队。1984年8月改称嘉溪村民委员会。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万根堂,村委会主任蔡胜祥。
   嘉溪 在湖南(村)西北2.3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67户,812人。黄兴二由东乡小塘畈来此帮万姓人割禾,后定居,已传20代。村庄位于瑶溪之下,得名下溪,土改时改称嘉溪。
   宋戴 在湖南(村)北偏西2.7公里金临渠东侧。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45户,218人。南宋时,宋氏由金溪琉璃宋家迁此。《戴氏四修族谱》载,清康熙年间,戴氏由七里岗迁此。
   张杨 在湖南(村)西北2.6公里金临渠西侧。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7户,177人。居张、杨二姓人。《张氏三修族谱》载,张氏由湖北迁此,已16代。
   茶溪 在湖南(村)西北2.6公里金临渠西侧。77户,363人。《肖氏七修族谱》载,元至正年间,肖隆益由章舍迁此。村庄原名郭潭里,后传伍子胥过昭关时路过此地喝一杯茶,改名茶溪。
   下坪 在湖南(村)西北2.3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51户,242人。万氏由抚州孝桥迁此,已20代。村处上坪(村已废)之下得名。
   瑶溪在湖南(村)西北1.7公里田塅中。古时,村四周水溪环绕,村东有小山,水抱山环,故名瑶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18户,523人。《蔡氏三修家谱》载,明洪武初,蔡祥四因避兵乱,由江右迁此。
   张家巷 在湖南(村)西北1.8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6户,174人。张姓由太阳迁此,已20代。原名张家,后做房屋多了,有很多巷子,改名张家巷。
   第六节 孔桥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中部偏西。原名永福村民。委员会以境内有永福寺得名。驻地孙家墈。有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416户,1,993人。耕地1,800亩,现有660户,2026人,耕田1650亩,其中水田1567亩。主产稻谷。解放前夕和建国后均属永福乡。合作化时由孔家庄2个初级社合并为红星高级社;何家桥、车家边、潭溪3个初级社合并为潭溪高级社。1958年由红星和潭溪高级社合并成立永福大队,1968年改称永红大队,1982年2月复称永福大队。1984年8月始称永福村。1992年改称孔桥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姜南龙,村委会主任车桂龙。
   孙家墈 在湖南(村)西北3公里临金公路南侧田塅中。20户,108人。孙氏于明永乐年间由丰城同造迁此。原村址在干港内一个小洲上,因常遭水患,遂搬迁至一沙坑前,得名孙家墈。
   孔家庄 在湖南(村)西北3公里孔嘉公路西侧。927户,377人。孔姓开基得名,现孔姓绝。周氏由金溪白沙周家迁此,已30代。
   杨家巷 在湖南(村)西北2.9公里田畈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58户,298人。《陈氏族谱》载,宋神宗初,陈晞由抚州迁此。杨姓开居得名。现此村无杨姓。
   路边 38户,176人。明洪武年间,姜氏由附近湖北姜家迁此。在湖南(村)西北3.2公里干港堤边。原抚州通东乡大路经此,得村名路边。现大路不存,村名未变。
   何家桥 在湖南(村)西北2.5公里田畈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20户,112人。朱由抚州影汪渡迁此,已10代。何姓人在村西小港上建了一桥,名何家桥,以此得村名。
   潭溪 在湖南(村)西偏北1.9公里临金公路南侧。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50户,759人。明成化年间,熊氏由鄱阳迁入。村前有个潭湖口,村在湖下边,四周有小溪,水人湖中,故名潭溪。
   车家边 在湖南(村)西偏北2.6公里田畈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8户,163人。车氏由鹏溪迁此,建村湖边,因名车家边,至今10代。
   第七节 湖北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中部。驻湖北(村)得名。有7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443户,2,025人。现有615户,2168人。耕地1832亩。其中水田1727亩,旱地105亩。主产稻谷。解放前夕属流坊乡,建国后属湖北乡。合作化时由刘家、里杨、下黄3个初级社转入太阳升高级社。1958年成立太阳大队。1973年改称湖北大队,1984年8月始称湖北村民委员会。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黄木龙,村委会主任龚海龙。
   湖北 又称下黄。在湖南(村)北偏西0.9公里临金公路边上。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95户,459人。宋末,黄氏由抚州迁此。村处瑶湖之北,故名湖北。
   上黄 在湖南(村)北0.8公里田畈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0户,131人。《黄氏六修族谱》载,黄氏于宋徽宗时由抚州迁此。村落下黄(湖北)之上,故名上黄。
   中黄 在湖南(村)西北0.9公里田畈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56户,251人。宋末,黄氏由抚州迁此。村落上、下黄之间,故名中黄。
   刘家 在湖南(村)西偏北1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41户,196人。刘氏由黄邓河北刘家迁此,已13代。
   周家 在湖南(村)西偏北1.1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20户,103人。周氏由抚州马鞍山迁此,已15代。
   蔡家 在湖南(村)西偏北0.9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25户,127人。蔡氏由附近坪上迁此,已6代。
   里杨 在湖南(村)西南0.5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76户,758人。《杨氏十二修族谱》载,宋绍兴年间,杨氏由南昌西山迁此。村建围墙里面,故名里杨,又称里杨坊。
   第八节 梅岗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东偏北部丘陵地带。以境内梅岗片村得名。驻北岸。余姓,于五代后,汉末年由金溪琉璃岗来此最早建村。据传,福建光泽牛田龚家一龚姓人路此,折一梅枝插入此地,说:“此梅枝能活,就在此居住”。第二年一看,果然活了,就迁此居住,因名梅岗。有8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37户,1,594人。耕地1,588亩,现有418户,1623人。耕地1586亩,其中水田1409亩,旱地179亩。主产稻谷,盛产西瓜、生姜。解放前夕属鹏溪乡,建国后属梅岗乡、稠源乡。合作化时由东岸、西岸、南岸、北岸、上李、蔡李、杜韩等7个初级社分别组成梅岗、稠源2个高级社。1958年建立梅岗大队。1959年划入山口公社(七里岗公社),1973年划归湖南公社,仍称梅岗大队。1984年6月改称梅岗村民委员会。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为龚洪禧,村委会主任龚泽亮。
   北岸 在湖南(村)东6.6公里山垅北边。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47户,209人。《李氏四修族谱》载,宋末,李昭七由福建迁此。梅岗山垅形似枯湖,村处梅岗山垅北边,故名北岸。盛产西瓜、生姜。
   蔡李 在湖南(村)东偏北6.7公里卫星水库边。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2户,148人。明洪武年间,蔡氏由金溪忻水蔡家迁此。居蔡、李两姓人得村名。
   舒郑 在湖南(村)东偏北7.2公里卫星水库边。1962年兴建水库,全村人迁于北岸、上李、蔡李三村。近年有舒、郑两户社员迁回,于卫星水库边建房。郑氏由双溪迁此,已传24代,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有21户,102人。
   上李 在湖南(村)东偏北7公里山脚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28户,124人。《李氏四修族谱》载,李氏于宋末由福建光泽花桥李家迁此。村处蔡李之上,故名上李。盛产西瓜。
   杜子塘 又名杜韩。在湖南(村)东7.2公里山坡上。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44户,205人。杜裕由乐安县田下杜家迁此已,传23代。韩目衡由抚州泰山背迁此,已传10代。村北有塘,塘中有一土包突出,形如肚脐眼,以此得村名杜子塘。盛产西瓜、生姜。
   西岸 在湖南(村)东6.5公里山垅西边。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64户,304人。《梅溪龚氏十一修宗谱》载,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龚东十一由福建来抚州任抚州司理参军,晚年迁此定居。梅岗山垅似枯湖,此村处山垅西边,故名西岸。盛产西瓜、生姜。
   东岸 在湖南(村)东6.5公里山垅东边。71户,338人。《梅溪龚氏十一修宗谱》载,宋理宗时,龚氏由抚州迁此。梅岗山垅似枯海,村处山垅之东,故名东岸,盛产西瓜、生姜。
   南岸 在湖南(村)东偏南7公里马头山北脚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0户,164人。《余氏十四修族谱》载,五代后汉末年,余氏由金溪琉璃岗迁此。梅岗山垅似枯湖,村处山垅之南,故名南岸。盛产西瓜、生姜。
   第九节 瑶湖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中偏西部平原地带。驻瑶湖渡得名。有8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413户,1,824人。耕地1,650亩,现有551户,2026人。耕地1646亩,其中水田1324亩,旱地22亩。主产稻谷。解放前夕属湖南乡,建国后属瑶湖乡。合作化时由瑶湖渡、下陈、长湖许家、王家、外杨、杨家边等6个初级社分别组成月星、长湖2个高级社。1958年由月星、长湖两高级社合并成立瑶湖大队。1984年8月更名为瑶湖村民委员会。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为陈志勇,村委会主任龚义珍。
   瑶湖渡 在湖南(村)西偏南2.5公里抚河东边堤垱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28户,564人。龚氏由福建光泽县龚家迁此,已24代。村处瑶湖之滨,村西抚河有渡口,故名瑶湖渡。
   下陈 在湖南(村)西2.6公里干港东岸堤垱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5户,187人。陈氏由抚州牛角湾陈家迁此,已21代。村处上陈(早毁)之下得村名。
   许家 在湖南(村)西1.9公里田段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3户,69人。许氏由抚州洋洲迁此,已7代。
   长湖 在湖南(村)西1.8公里田段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22户,120人。高氏由栎坪高家迁此,已7代。村背有湖,很长,故名长湖。
   王家 在湖南(村)正西2.3公里田段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8户,85人。《王氏六修族谱》载,王泮湖由金溪学前王家迁抚州,因置庄田于此,又由抚州迁此。至今16代。
   杨家 边在湖南(村)西2.7公里干港堤脚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45户,191人。杨氏由七里岗江下杨家迁此,已11代。
   外杨 在湖南(村)西南2.5公里干港圩堤下。117户,467户。《杨氏十二修族谱》载,宋绍兴年间,杨氏由南昌西山迁此。村址原在抚河堤垱外得名外杨。
   万家 在湖南(村)西偏南2公里田反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5户,141人。万氏由南昌万寿宫万家迁附近李家巷,再由李家巷迁此。至今9代。
   第十节 店下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中部偏西平原地带。驻店下得名。有3个自然村,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5个村民小组。573户,2,465人。耕地2,128亩,现有790户,2655人。耕地面积2027亩,其中水田1919亩,旱地108亩。主产稻谷。解放前夕属湖南乡,建国后属店下乡。合作化时由排杜、高堑、店下3个初级社组成明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店下大队。1984年8月更名为店下村民委员会。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杜春康,村委会主任杨云山。
   店下 在湖南(村)西南1.3公里田畈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248户,1,169人。《杨氏十二修族谱》宋孝宗时,杨氏由南昌迁此。古时,此村为抚州通金溪要道,村内一字街道,设有饭店、杂品店、肉店、百货店等,因名店下。
   排杜 在湖南(村)南偏西0.8公里田畈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83户,887人。宋孝宗时,杨氏由南昌迁此。村内居有杜姓人,古时,抚河放排的人常在此歇息,故名排杜。
   高堑 在湖南(村)南偏西1.5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42户,409人。《杨氏十二修族谱》杨氏于宋孝宗时由南昌迁此。原村周围杂树丛生,又长又高,故名高堑。
   第十一节 兰坊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中偏东部丘陵地带。驻兰坊得名。有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79户,1,824人。耕地2,224亩,现有547户,201人。耕地面积2001亩,其中水田1911亩,旱地90亩。主产稻谷。解放前夕属鹏溪乡,建国后属大塘乡。合作化时由桥北、余坊、下谢、吴家、李家、涂家等6个初级社合并组成新塘高级社。1958年成立兰坊、塔峰两大队。1963年兰坊、塔峰两大队合并称新塘大队。1983年4月更名为兰坊大队。1984年8月改称兰坊村民委员会。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吴祥泽,村委会主任余浩芝。
   兰坊 在湖南(村)东偏南3.7公里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61户,793人。兰氏先居得名(现兰氏没)。《鸿溪吴氏重修族谱》载,元泰安年间,吴季一由金溪苏蚯迁此。
   余坊 在湖南(村)东3.4公里小山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47户208人。明初,余氏由金溪县竹坊余家迁此。
   桥背 又名官塘谢家。在湖南(村)东2.8公里小山之南。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49户,255人。《官塘谢氏宗谱》载,元朝中期,谢登一由浙江迁此。村座鹿角桥后,故名桥背。
   后车 在湖南(村)东偏南4.1公里小山坡上。《清溪车氏重修族谱》载,元朝中期车千一由稠源迁此。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居16户,97人。村落前车之后,故名后车。
   前车 在湖南(村)东偏南4.4公里小山坡下。《清溪车氏重修族谱》载,车效一于明嘉靖年间由鹏溪车家迁此。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居13户66人。村处后车之前,故名前车。
   塔峰余家 在湖南(村)东偏南4.5公里小山。上地形似塔,故名塔峰。《塔峰余氏四修族谱》载,明成化年间,余仲达由金溪火源鹳塘迁入。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61户,232人。
   山背 村落小山之背后,故名山背。在湖南(村)东南4.5公里小山之南。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2户,173人。《始迁人1墓碑》考:徐七于宋朝时迁此。
   第十二节 鹏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中偏东部平原地带。驻鹏溪得名。有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567户,2817人。耕地2328亩,现有808户,2960人。耕地2278亩,其中水田2112亩,旱地166亩。主产稻谷。解放前夕和建国后均属鹏溪乡。合作化时由黄陈、河港、上车、营坊5个初级社转入新胜高级社。1958年成立鹏溪大队,属鹏溪公社。1965年并入湖南公社,仍称鹏溪大队。1984年8月改为鹏溪村民委员会。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双崇文,村委会主任车文生。
   鹏溪 又名鹏溪巷。在湖南(村)东南2.4公里金临渠南田畈中。村地形似鹏鸟,村前村后溪流很多,故名鹏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281户,1336人。《清溪车氏重修族谱》宋孝宗时,车千四因赘附近璞井刘氏。由稠源迁院溪(即鹏溪)。此村每早有露水集。
   营坊 在湖南(村)东1.7公里田畈中。分上营、中营、下营三处。《熊氏十修族谱》载,宋孝宗时,熊仲任由丰城岐里庄熊家迁此。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居85户,435人。此村原有5个小庄组成,象驻兵营房一样排列,因名营房,后讹为营坊。
   邱黄陈 邱、黄、陈三姓居住得名。在湖南(村)东偏南1.6公里田畈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47户,259人。《邱氏始迁人之妻吴氏之墓碑》考载,邱氏于明万历年间迁此。
   沙巷 村前大塘内沙子多,得名沙塘后易为沙巷。在湖南(村)东偏南2.4公里田段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49户,258人。《谢氏宗谱》载,宋仁宗时,谢姓由浙江迁此。
   鹏溪双家 在湖南(村)东南2.4公里田畈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68户,336人。《双氏四修宗谱》载,唐天宝年间,双宝义由陕西宦游于抚,遂占籍临川古楼(双家)。
   上车村 处鹏溪车家之上,故名上车。《清溪车氏重修族谱》载,宋孝宗时,车斌由稠源迁此。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7户,193人。
   第十三节 山塘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东部平原地带。以境内瑶山、大塘自然村各取一字得名山塘。驻地大塘。有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288户,1405人。耕地1392亩,现有410户,1362人,耕地1357亩,其中水田1315亩,旱地42亩。主产稻谷。解放前夕属鹏溪乡,建国后属大塘乡。合作化时由瑶山、贯塘2个初级社转为瑶山、贯塘2个高级社。1958年成立山塘大队,1968年与大塘大队合并,称大塘大队。1982年2月复称山塘大队。1984年8月改名为山塘村民委员会。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杨爱高,村委会主任吴友章。
   大塘 在湖南(村)东南4公里田段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82户,420人。村内房屋排列成巷,原名大巷,1964年改称大塘。明弘治年间,丁姓由附近营坊丁家迁入。
   丁家 在湖南(村)东南3.5公里田段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8户,203人。丁氏由上顿渡韩坊丁家迁此,已14代。
   瑶山 在湖南(村)东南4.4公里临金公路东侧,有著名古建唐代石拱桥。《瑶山杨氏七修族谱》载,唐朝时杨氏由新淦县迁入。村东有山,山上烧窑,得名窑山,后易为瑶山。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68户,782人。
   第十四节 竹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南部平原地带。驻竹家港喻家得名。有8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503户,2,353人。耕地2,113亩,现有730户,2510人,耕地2098亩,其中水田1889亩,旱地209亩,主产稻谷。解放前夕属流坊乡,建国后属店下乡。合作化时由民一、民二、民三3个初级社合并为民乐高级社。1958年成立竹溪大队。1984年8月改名为竹溪村民委员会。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喻明益,村委主任周兵高。
   竹家港喻家 在湖南(村)南2.3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27户,575人。《竹溪喻氏四修族谱》载,明弘治年间,喻姓由抚州六水桥迁此。村前抚河很窄,形容为一竹篙宽,得名竹篙港喻家,后讹为竹家港喻家。
   周坊 在湖南(村)东南1.7公里田畈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76户,324人。周姓由湖南连溪北周家迁此,已39代。
   全家 在湖南(村)南1.5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45户,213人。《全氏七修宗谱》载,五代宋元嘉年间,全普安由凤岗井山入赘于此。
   黄博 在湖南(村)正南1.7公里田畈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57户,281人。《竹溪黄氏宗谱》载,宋宁宗时,黄万一由福建禾坪迁此。村中有一黄姓人能说,能写,能辩,能驳,村人称他黄驳,有官司就要他去辩驳,后演为村名黄博。
   周陈壁 在湖南(村)南偏东2.1公里田畈中。居周、陈两姓人,周氏居东,陈氏居西,相邻隔壁,因名周陈壁。《周姓始迁入墓碑》考:明万历年间,周氏由抚州迁此。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84户,380人。
   廖家湾 在湖南(村)南2公里抚河拐湾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71户,344人。《廖氏六修宗谱》载,宋仁宗时,廖伯高由龚溪迁此。
   桐溪聂家 在湖南(村)南偏东1.8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1户,90人。《聂氏重修族谱》载,明万历年间,聂明启由坪山聂家迁此。
   港杨 在湖南(村)南1.8公里抚河圩堤边。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2户,146人。《瑶湖杨氏十二修族谱》载,宋绍兴年间,杨氏由南昌西山迁外杨,因外杨抚河堤被水冲刷,转迁此,取名港杨。
   第十五节 湖田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东南部平原地带。以境内有湖田(村)得名。驻地滩腰。有8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568户,2,739人。耕地2,592亩,现有776户,2904人,耕地2592亩,其中水田2311亩,旱地166亩。主产稻谷。解放前夕和建国后均属流坊乡。合作化时由湖田、滩腰、北头、油草湖、廖家、摆上詹家、摆上郑家7个初级社组成百花、民乐2个高级社。1958年成立民一、民二、民三3个大队,属流坊公社。1965年合并为湖田大队。1968年并人湖南公社,称红田大队。1983年4月复称湖田大队。1984年8月改为今名。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郑国林,村委会主任肖浪清。
   滩腰 在湖南(村)东南3.6公里田畈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36户,654人。村基原是沙滩,村建沙滩腰部,故名滩腰黄氏三修族谱》载,宋理宗时,黄仲登由福建大铺江迁此。
   湖田 在湖南(村)东南2.6公里田塅中。由喻、傅、吴三个小自然村组成。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31户,619人。《傅氏宗谱》载,元朝中期,傅氏由金溪南山迁此。村前原是一片湖,后改为田,因名湖田。
   北头 在湖南(村)东南3.3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9户,186人。《王氏宗谱》载,宋末,王福七由东乡黎头圩王家迁此。村南古时是沙滩,村建沙滩北头,故名北头。
   油草湖 在湖南(村)东南2.7公里田塅中。此地原是湖,湖内长着油草,故名油草湖。《樟溪李氏九修族谱》载,明永乐年间,李太昌由罗湖樟家庄迁入。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54户,261人。
   廖家 在湖南(村)东南3.2公里田畈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53户,272人。《始迁入廖国祥之妻何氏墓碑》载,清乾隆年间,廖氏由河南开封府得花县关洞村廖家迁排楼铺,再迁此。
   摆上詹家 在湖南(村)南偏东3公里抚河东岸圩堤下。《詹氏族谱》载,宋理宗时,詹辛一由乐安衙背迁此。村落河摆岸边,故名摆上詹家。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55户,264人。
   摆上郑家 在湖南(村)东南3.3公里抚河东岸圩堤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75户,355人。《郑氏重修族谱》载,明弘治年间 ,郑彬一由青泥郑家迁此。村处河摆上,故名摆上郑家。
   湖田全家 在湖田村东南2.3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25户,128人。《全氏九修族谱》载,全氏由沙堰(沙湖全家)迁此,已19代。
   第十六节 坪山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东部五陵地带。驻坪山得名。有10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50户,1,6672人。耕地1,854亩,现有496户,1668人,耕地1854亩,其中水田1812亩,旱地35亩。主产稻谷,兼产西瓜。解放前夕属鹏溪乡,建国后分属梅岗乡、前郑乡。合作化时由前郑、后郑、驼岭等10个初级社转入新建高级社。1958年成立新建大队。1983年4月改称坪山大队。1984年8月始称坪山村民委员会。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聂明泉,村委会主任郑德辉。
   坪山 在湖南(村)东南6.6公里坪山脚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55户,224人。《聂氏重修族谱》载,聂氏由嵩湖聂家来此做皮匠,后定居,已传22代。
   叶家坑 在湖南(村)东偏南7.4公里山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23户,116人。《叶氏重修宗谱》载,叶锦一由河口迁此,已传29代。
   驼岭 在湖南(村)东偏南6公里山脚下。村背有山形似骆驼,故名。《陈氏七修家谱》载,陈观一由金岭迁此已传23代。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2户,158人。
   艾家坑 村处湖南(村)东偏南7.9公里山垅中。《礼洞艾氏宗谱》载,艾原七由东乡塅溪艾家迁此,已传24代。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22户,105人。
   后郑 在湖南(村)东偏南5.6公里山垅中。村处前郑之后得名后郑。《郑氏宗谱》载,元朝中期,郑季五自江南徽州祁门县迁此。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57户,253人。
   赤谷 在湖南(村)东南7.5公里灵谷岭下山谷中。谷内石块呈红色,因名赤谷。《始迁人之子黎玉堂墓碑》考,明弘治年间,黎姓由金溪张塘黎家迁入。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9户,107人。
   前郑 《松谷郑氏族谱》载,元初,郑原八由青泥郑家迁此。在湖南(村)东南6.2公里平地上。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67户,287人。村处后郑之前。故名前郑。
   车家边 在湖南(村)东南6.6公里小山坡边。16户,87人。车效二由清溪迁此,已传25代。
   乐家 在湖南(村)东南7.5公里山脚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9户,100人。《乐氏始迁人墓碑》载,明万历年间,乐少山由东乡高坪乐家迁此。
   落石范家 《落石范氏二修宗谱》载,宋淳祐年间,范成二由槎村迁此。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40户,210人。在湖南(村)东南7.1公里灵谷岭脚下,风景优美。据传,赤脚大仙在此担石头,断了扁担,抬一头走了,一头落在此地,故名落石范家。村西北0.5公里处有张家。
   第十七节 洪塘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东南部丘陵地带。沿用高级社名。驻地邱游家坊。有8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83户,1,723人。耕地1,920亩,现有489户,1659人。耕地面积1898亩,其中水田1745亩,旱地地153亩。主产稻谷,盛产西瓜。解放前夕属流坊乡,建国后属大塘乡。合作化时,由邱坊等8个初级社转为洪塘、带湖2个高级社。1958年成立洪塘、带湖2个大队,1968年合并称洪塘大队。1984年8月改称洪塘村民委员会。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徐永洲,村委会主任游恒辉。
   邱坊 在湖南(村)东南5.7公里山脚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17户,504人。邱姓先居得名。后邱姓绝。《徐氏宗谱》载,徐奉二于宋淳祐年间由金溪印山源头迁此。
   下郑岭 在湖南(村)东南5公里两个山岭小坡上,与高岭相比属下岭。《杨氏古墓碑》考,杨氏由东乡马圩补伞至此定居,已传10代。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3户,46人。
   竹坊 在湖南(村)东南5.3公里小山坡上。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21户,92人。原村基竹子较多,故名竹坊。《龙溪黄氏三修族谱》载,宋理宗时,黄仲二由附近龙溪(下流坊)迁此。
   王家巷 在湖南(村)东南5.9公里山脚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2户,178人。王姓开居,村中巷多,故名王家巷。现王姓没。《印山徐氏十修宗谱》载,明正统年间,徐开三由金溪县印山徐家迁入。
   铺上 在湖南(村)东南4.6公里平地上。古时十里为一铺,此村在铺的上首,故名。《铺上黄氏族谱》载,兰万祺过继外婆,改姓黄,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禾坪迁入。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50户,203人。
   带湖游家 在湖南(村)东南5公里平地上。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15户,539人。《带湖游氏七修族谱》载,游秘阁原居福建,宋神宗元丰五年进士,领江南西路鼓铸事,慕抚州山水,迁居带湖。村位灵谷峰北,灵谷水经此流过,小港弯曲似带,故名带湖。加姓得村名带湖游家。
   白家 在湖南(村)东南5公里平地上。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21户,99人。白氏由东乡县赛阳关头家桥白家迁此,已19代。
   岩下 在湖南(村)东南6.4公里处。村建山岩脚下,故名岩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4户,62人。《带湖游氏七修族谱》载,清康熙年间,游崑三由带湖游家迁此。
   第十八节 流坊村民委员会 位于东乡南部平原地带,驻流坊得名。有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81户,1,723人。耕地1,402亩,现有492户,1732人。耕地1402亩,其中水田1244亩,旱地158亩。主产稻谷。解放前夕和建国后均属流坊乡。合作化时由百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五5个初级社转入百花高级社。1958年成立流坊大队。1984年8月改称流坊村民委员会。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智华,村委主任车长润。
   流坊 在湖南(村)东南5公里抚河圩堤边。据传,有一年抚河涨大水,淹了金溪土口刘家村。刘宣全家人带一尊伍相王菩萨乘竹筏顺流而下,至此被芦苇阻住,水退后,便定居于此,取村名流坊。并造一小庙安放伍相王菩萨,定每年农历十月十二为伍相王庙会,至今仍盛行。每逢农历二、五、八当圩。宋绍兴年间,有邹姓迁入。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252户,1,073人。
   双家 在湖南(村)东南4公里抚河边。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0户,158人。《双氏四修宗谱》载,清嘉庆年间,双永一由关中迁抚州南山川坛,再迁此。
   下流坊 在湖南(村)东南4.4公里抚河东岸堤脚下。村位流坊之下,故名下流坊。99户,492人。《龙溪黄氏三修族谱》载,宋理宗时,黄仲一由福建大铺江迁此。
   第十九节 黄邓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东南部。以境内黄远山、邓坊洲两自然村各取一字得名。驻上刘。有8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384户,1,871人。耕地1,972亩,现有 569户,2045人。耕地面积1717亩,其中水田1682亩,旱地35亩。主产稻谷。解放前夕和建国后均属流坊乡。合作化时由一社、二社、三社、四社4个初级社并入百花高级社。1958年入流坊大队,1973年由流坊大队分出,成立黄邓大队。1984年8月更名为黄邓村民委员会。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黄慰平,村主任徐良辉。
   上刘 在湖南(村)东南7公里田塅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9户,110人。村处刘家之上,故名上刘。刘氏由金溪土口刘家迁入,已17代。
   浩塘 在湖南(村)东南5公里田畈中。村前有大塘名浩塘,以塘名村。《朱氏文彦重修谱》载,朱子桂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邱坊迁此。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20户,102人。
   刘家 在湖南(村)东南5.5公里田畈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12户,496人。《玉田廿二修家谱》载,五代后梁末年,刘姓由玉田迁杨坊,不久又迁此。
   陈家塘 在湖南(村)东南6公里小山脚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40户,196人。村前大塘,冠姓得村名。《大塘陈氏重修族谱》载,陈义轻于明洪武年间由东乡塅上迁此。
   黄远山 在湖南(村)东南6.7公里小山腰间。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67户,331人。《黄氏十修族谱》载,宋孝宗时,黄氏由金溪黄坊迁琬峰(黄远山),离老基黄坊较远,故名黄远山。盛产西瓜。
   湖背邹家 在湖南(村)东南6.2公里田畈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23户,128人。原村后有大潮,加姓得村名湖背邹家。《邹氏宗谱》载,宋绍兴年间,邹氏由黎峰迁此。
   邓坊洲徐家 在湖南(村)东南6.3公里抚河堤外洲上,邓姓开基,得名邓坊洲。宋神宗年间,徐姓由金溪印山东源徐家迁入后,遂改称邓坊洲徐家。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76户,373人。
   来坊 在湖南(村)东南6.8公里田畈中。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27户,135人。《玉田刘氏廿二修家乘》载,宋真宗时,刘氏由淋淳刘家迁此。原是一片荒地,刘氏来此开基,故名来坊。
   第二篇 气候 物候 第一章 气候 第一节 气候因素 湖南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春季多阴雨低温,盛夏高温炎热,伏秋晴多易旱,冬季寒冷干燥。
   气温据气象资料记载,本乡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7.8度,最冷为1月份,平均气温为摄氏5.6度,最热为7月份,平均气温为29.6度。极端最高气温41度(1971年7月3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2.7度(1991年12月29日)。气温回升一般从3月中旬开始,最迟4月上旬。相差20天左右,气温大都稳定在摄氏15度以上,对农作物生长极为有利,早稻不栽“五一”禾,完全符合本乡气候特点。气温下降一般从9月下旬开始,“寒露”前后,常有冷空气入侵,气温下降到摄氏20度以下,给晚秋作物带来不利。
   降雨 据气象资料记载,本乡雨量集中在春夏两季,上半年雨量偏多,约1330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70%,下半年偏少,为580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30%。全年均降雨量为1917毫米,最多为2421毫米,降雨最少的是十二月,平均为47毫米,1994年反常十二月份,降雨262毫米,为历史少见。最大日雨量是246毫米(1992年7月4日),1979年秋季106天内只降雨33毫米,出现严重干旱。
   日照 全乡平均日照总数为1775小时,占全乡在地球上可能照射的时数的41%。年日照最多年为2359小时(1963年),占可照总时数的51%,年日照最小年为1410小时(1985年),占可照总时数的30%,7月份日照时数最多,日均8.7小时,2月份最小,日均2.3小时。
   蒸发量 据气象资料分析,湖南乡全乡平均蒸发量为1282.7毫米。历年月平均值是:1月43.1毫米,2月44.3毫米,3月55.55毫米,4月94.4毫米,5月115.9毫米,6月136.7毫米,7月207毫米,8月203毫米,9月156.1毫米,10月98.8毫米,11月64.9毫米,12月53.9毫米。2003年蒸发量最大,为1604.2毫米,1970年蒸发量最小,仅919.9毫米。
   霜雪 霜冻一般在强冷空气过后,风小、天晴、辐射强的晚上出现,低温阴雨天气最低气温在摄氏2度以下,易下雨或结冰,霜期一般从10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湖南乡有霜期年均93天,占全年总天数的4.7%,1978年霜期最长为126天,1966年霜最短为57天。
   冬季因受寒潮影响,出现冰冻,积雪较多。据资料记载,湖南乡积雪期为12月下旬至次年3月。年平均雪日为7.5天,1964年雪期最长从2月17日至28日,连续下雪12天之外,积雪深度达16厘米,1977年先后下雪三次共19天,1984年雪日最多为26天(从1983年12月28—1984年2月27日,初终间日数62),1961年和1978年雪日仅为2天,近年来,受暖冬影响有全年不下雪的情况。
   气压和风 年平均气压为1010.8毫巴。最高为1031.2毫巴,最低为990.4毫巴。风向因季节转换规律性强,风力变化较大,湖南乡主导风为西北偏北风,年最多风向为北风,北风频率为21%,静风频率为23%(多在4-6月),年平均风速为12米/秒,最大风速为20米/秒。一般从9月至次年3月以北风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时,风向渐自北转南,宜于春耕播种。4,5两月北风和南风来回变动。盛夏季节,时有台风侵袭,给农作物带来不利。6月-8月,南风盛行,也是全年农作物生长最好时节。到了秋季,因海洋性暖温气候逐渐减退,冷空气日益增强,有时“寒露风”呼号而来,影响二晚抽穗扬花。
   历年来最大风力,一般6-8级,也有极少年份出现龙卷风,短时风力达12级以上,造成房屋倒塌,作物受害。
   第二节 各月天气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月 晴12天(3-19天),雨6天(2-13),雪1.5天(0-7),霜8天左右,气温6.3℃(3-9.7℃),日照81小时(22-127),雨量88毫米(11-345)。小寒、大寒、三九、四九均在本月,正值降冬季节,是全年最冷的月份,本月有较强的冷空气入侵,多偏北风,雨雪冷冻天气出现概率较多,极端最低气温-2℃左右,有时可达-6℃以下。
   二月 晴11天(4-17天),雨8天(4-16),雪0.5天(0-4天),霜5天左右,气温8℃(4.4-11.7),日照78小时(21-143),雨量136毫米(25—300)。从节气上看,本月已经“立春”,然而,北方冷空气还经常入侵,过程降温可达10-15℃以上,有些年份最冷不在一月,而在本月。因此,从气候角度来说,本月仍是冬季,但也可能出现暖春、早春天气。一、二月份出现的冻害天气对越冬农作物和柑桔等果树安全过冬有很大的影响。
   三月 晴11天(5-19天),雨10天(3-17),个别年份本月终雪,霜2天左右,气温11.4aC(8-13.9),日照81小时(41-128),雨量217毫米(78-430)。大地解冻,气温开始回升,从气候角度来说,本月开始进入春季,但是:“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气候极不稳定,忽晴忽雨,忽冷忽热,时常形成阴雨低温天气,有时还会出现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24小时内可降温15℃以上,个别年份出现长春寒天气。三月二十六日以后各占一半。本月天气好坏对油菜产量影响极大,下旬出现的“春分寒”天气,直接影响早稻播种育秧。有利天气概率为百分之五十左右。
   四月 晴13天(7-18),雨10天(7-15),气温17.9℃(17-19),日照102小时(58-189),雨量252毫米(75-500)。气温明显回升,雨量增多,冷暖空气交锋频繁,极易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24小时可降温15℃以上。从气候角度来说,气温相对稳定,本月平气温可代表春季,本月农事活动有早稻插秧、棉花、西瓜等经济作物插种、移栽。上中旬天气晴好,有利早稻秧苗生长,反之不利,下旬天气正常有利早稻插秧和棉花播种,反之不利。
   五月 晴16天(8-23),雨8天(5-14),气温23.2C(21.4—25.6),日照140小时(76-219),雨量255毫米(135-455),气温继续上升,个别年份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雨量充足,晴好天气较多,强对流天气时有出现,个别年份出现春洪或夏旱,本月虽已“立夏”,但气温不高,故本月仍是春末季节。本月正是棉花、西瓜大量播种移栽,争取苗全苗壮的关键时节。上中旬天气晴好,有利棉花西瓜等经济作物播种移栽,反之不利。北风阴雨天气多,会导致西瓜大量死亡。本月洪水内涝对早稻威胁极大,严重的需要重栽或改种,发生洪涝概率为十年一遇。
   六月 晴17天(11-21),雨8天(4-13),气温26.5℃(24.3-28.2),日照150小时(119-190),雨量343毫米(83-975)。气温升高,不少年份本月开始出现高温天气,北风逐渐减少,南风相对增多,中下旬暴雨,大暴雨频繁出现,降雨比较集中,雨量之多为全年各月之最,多数年份出现洪涝灾害,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仍会出现。本月正是早稻抽穗杨花、西瓜开花结果、棉花花蕾盛期。天气晴好,气温正常(26℃以上),有利早稻抽穗杨花、棉花现蕾、西瓜坐果。雨日过多,气温偏低(24℃以下)对早稻抽穗杨花、西瓜坐果不利,偏北风天气过多,严重影响西瓜果实成活,久旱不雨,对西瓜、棉花生长不利,本月晴好天气概率为百分之六十左右,洪涝灾害为十年四遇。
   七月 晴23天(18-31),雨5天(0-11),气温29.6℃(28-32),日照239小时(145-334),雨量163毫米(0-428)。“三伏”高温天气在本月,日平31℃以上的高温天气可出现10天半月以上,极端最高气温38-40℃,多数年份全年最热在本月。本月台风频繁,短时热雷雨天气时有出现。从本月中旬开始,雨量开始减少,但上旬还会出现强降水,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多数年份出现伏旱。本月农事有早稻收割、晚稻栽插、棉花结铃等,天气晴好对早稻收割有利,雨水充足有利棉花生长、实粒。中下旬雷雨漏伏,不仅影响早稻收割、翻晒,还会导致谷粒发芽,谷堆发烧、变质、丰产不丰收;如遇伏旱,会使棉花花铃脱落,花生子粒不饱满。
   八月 晴23天(15-29),雨4天(0-9),气温29.6℃(28.4-31.6),日照196小时(120-288),雨量151毫米(35-465)。“三伏”酷暑在本月,全年最高气温有的年份在本月,持续高温天气要达十天以上。上中旬多南风,下旬转偏北风,雨量明显减少,降水类型主要是地方性雷阵雨和台风降水,三分之一的年份伏旱延续到本月上旬,秋旱接踵而来。本月虽已“立秋”,但气温还很高,炎热天气不亚于七月,故仍是盛夏季节。本月天气晴好,对棉花吐絮有利,多雨有利经济作物生长,晴热干旱影响棉花秋桃;上中旬时晴时雨,易使花生花芽,影响产量和质量。
   九月 晴20天(15-24),雨3天(0-8),气温26.2℃(24.8-27.7),日照167小时(114-235)雨量168毫米(5-270)。上旬仍很炎热,不少年份高温天气持续到本月上旬。中旬以后偏北风加强,气温开始下降,时令进入秋季。下旬气温可降至20℃以下,出现“寒露风”天气,雨量继续偏少,主要有局部性和台风降水,最易出现秋旱。本月下旬正值晚稻抽穗杨花之际,如遇寒露风,对其十分不利,同时,雨水过多,还会影响棉花吐絮,造成烂桃、棉质下降。
   十月 晴20天(7-29),雨3天(0-9),气温21.1℃(18.9-23.2),日照157小时(58-243),雨量70毫米(0-210)。按气候划分,本月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呈典型的秋季天气,本月平均气温可代表秋季气温。“霜降”虽在本月,但不会打霜,本月雨量偏少,个别年份滴雨不下,有的年份上旬会出现持续的“寒露风”天气,本月天气好坏对晚稻收成如何影响极大,上旬气温正常(23℃以上),晚稻丰收有望;阴雨过多,气温降低(21℃以下)。如长期低温、日照不多,迟熟晚稻将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长期干旱也会影响晚稻产量。
   十一月 晴18天(8-25),雨4天(0-12),气温14.6℃(11-18),日照134小时(69-204),雨量92毫米(0-380)。气温缓慢下降,雨量仍然偏少,呈典型秋冬干燥天气,中下旬开始见霜,“立冬”虽在本月,但气温不低,有的年份月平气温17℃以上。甚至出现“十月小阳春”天气,“小雪”虽在本月,但不会下雪,所以从气候角度来说,本月仍是秋末季节,本月中旬北方冷空气开始入侵,过程降温可达10℃以上,本月上中旬干旱影响油菜播种移栽,雨水过多,亦对油菜移栽不利,同时还会影响晚稻收割。
   十二月 晴18天(6-27),雨3天(0-13),有的年份下雪1-3天,气温9.2℃(5.6-13),日照134小时(35-214),雨量53毫米(0-262)。气候特征:冷空气继续入侵,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时令开始进入冬季,一般年份本月下旬开始下雪,少数年份出现严寒冰冻天气,全年农事活动本月全部结束。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日期本月下旬结束。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湖南乡地区灾害性天气较多,主要有水灾、旱灾、大风冰雹、寒潮冰冻,还有漏伏、烂秋等。
   水灾主要有春洪夏涝冬洪。据统计,近三十年春洪十年四遇,夏涝十年六遇。1982年6月中旬,境内出现六十年不遇的特大水灾,六天中降水500毫米以下,抚河水位高达42.78米超警界线1.23米,华溪堤决口,内涝农田十万余亩。1992年三月中下旬发生全省性特大春洪,是1904年以来所未见。1998年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本乡受灾农田一万余亩,绝收(早稻)6000余亩,1997年11下旬,1998年1月份分别降雨240厘米345毫米,出现严重冬洪。
   旱灾 主要有春旱、夏旱、伏旱和秋旱。按季节划分,从清明到立夏,连续20天不下雨或雨量不足30毫米为春旱;从立夏至夏至连续15天不下雨为夏旱;从夏至至立秋连续15天不下雨或雨量不足30毫米为秋旱。发生概率:春旱三十年一遇,夏旱六年二遇,伏旱十年八遇,秋旱十年五遇。1978年境内旱灾最严重,伏旱接秋旱,长达一百多天未下透雨,不少从未干涸的水库全部现底,晚稻严重减产。
   大风冰雹 主要出现在三月至七月,以四月居多。出现概率,全区十年八遇,全乡十年四遇。1983年4月,境内连续出现三次强对流天气,大风冰雹,铺天盖地,全乡吹倒了许多民房,不少参天大树拔地而倒,电话线杆大部吹断。1985年5月13日一阵龙卷大风也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冰冻 出现在一、二月,个别年份十二月也会出现。出现概率为十年二遇。1984年冰冻严寒时间最长,一月、二月、十二月共出现冰冻天气30天,不少树枝、电线杆被压断,越冬农作物被冻死,1992年12月28日晚冰冻最严重,一夜之间,气温下降到-12.7℃,境内柑桔大部分被冻死。
   寒潮 主要有春寒(长春寒)、春分寒、清明寒、寒露风等。
   长春寒 出现在春分至清明之间的阴雨低温天气,日平气温10℃以下,这样的坏天气只有1976年出现一次,早稻烂种烂芽60%以上。
   春分寒 出现在春分至清明之间的阴雨低温天气,日平气温10℃以下,持续时间3-7天,最多可达10天以上,出现概率为十年六遇。
   清明寒 出现在清明前后的阴雨低温天气,日平气温12℃以下,持续时间一般3-6天,出现概率为十年三遇。1981年出现六天以上的清明寒。
   寒露风 出现在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的低温灾害天气,有轻度寒露风(22℃以下)、重度寒露风(20℃以下)之分,一般4-9天,个别年份半月以上,出现概率为十年四遇平均在10月2日,最早为9月19日,(1974年),最晚为10月6日(1960)。1981年10月一场寒露风使全乡晚稻大减产,空壳率达50%。1974年寒露来得特别早,一些村组的二晚至颗粒无收,1976年9月20日出现寒露风来得早,使当年二晚栽种面积较多的“早广二号”减产50%。1978年9月25日发生寒风,正遇上二晚穗扬花,造成空壳多。近十年来,寒露风天气很少出现。
   第四节 规律性天气 有些天气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极易掌握。
   冷空气入侵 从十一月中下旬开始到翌年二、三月是冷空气频繁入侵的季节。其规律性:冷空气入侵之前,天气暖、气温偏高、偏南风,连续几天出现18-20℃以上的气温。冷空气来时,风向由南转北,风力由小到大,气温缓慢下降,过程降温(3-5在内)10-15℃以上,并伴有雨雪或冻雨天气过程,维持时间较长,一般在七天以上。
   强对流天气 三至七月是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季节,以四月出现最多。出现的当天或前几天,天气闷热,气温偏高,南风紧刮,接着天气骤变,风向由南转北,气温急剧下降,24小时内可降温15℃以上,随之而来的是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飞沙走石,大小冰雹铺天盖地地袭来,维持时间不长,一般只有几十分钟,随后雨过天晴,气温恢复正常。如未出现强对流天气,便有阴雨降温过程。
   第五节 反常天气 主要有暖冬、寒春、凉夏、梅雨不雨,汛期无汛,十月小阳春等。
   暖冬 指冬季(十二月、一月和二月)出现的温暖天气,如1987年整个冬季平均高达9.8℃,较常年偏高2℃左右,其中一月8.5℃,二月10.7℃,十二月10.2℃。1999年冬季平均气温10.30C比常年偏高20C以上。还有不少年份冬季各月气温分别较常年高1-2℃,近二十年来很少出现以前那样严寒冰冻天气,一尺以上的冰棍。一寸以上的冰块很难看到,冬季气温已经变暖。
   寒春 春季低温造成早稻烂秧,解放后,早稻烂秧比较严重的年份有1959、1965、1966、1969、1970、1976、1979等。
   1969年,1976年自三月中旬,连续低温阴雨,当时烂秧60%以上,1972年清明下雨,早稻烂秧严种。1970年长时间阴雨低温,各村烂秧40—50%。1959、1975年阴雨连续半月以上,烂秧烂种,甚多,公社临时组织力量,从外地调运种子补充。1976年不仅低温阴雨时间长,还下雪子,有的村连尼龙育秧都烂光了。由于这种原因,使油菜花普遍推迟,发育缓慢,红花草地生长瘦弱而缓慢,早稻播种比常年推迟5—7天。1986年4月份雨日特多,(26天),日照少(仅58.2小时)为解放以来同期最少的一年,使棉花播种推迟柑桔开花推迟,秧苗生长瘦弱而带黄色。
   1987年寒达一个月之久,3月11日至4月10日有效积温只有29.1%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少12.6℃。尤其是3月下旬和4月下旬二次强冷空气侵袭,日平均气温只有4—9℃,比历年同期低4℃,属严重春寒年伤,造成早稻烂秧60%以上,棉花,西瓜,蔬菜等作物烂种,烂苗50%以上,有的重播2—3次。
   1999年3月7日—14日出现明显春寒,伴连续阴雨天气,造成渍害,对油菜籽灌浆有较大的影响。进入春季后的三月平均气温9℃以下,出现概率十年二遇。如1976年、1985年平均气温只有8℃。1988年9.1℃,1992年9℃。
   凉夏 指七、八月盛暑期间出现的阴雨凉爽天气,连续几天日平均气温23℃以下,致使月平均气温下降到28℃左右,出现概率十年一遇,如1980年8月、1992年7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8.4gC、28.℃,较常年偏低2℃左右。1980年8月下雨9天,雨量525毫米,较常年多400毫米,称为“冷八月”。1997得7月以后,气温持续偏低,露水持续偏多,出现历史上少见的“凉夏”天气,对早稻收割不利,致使田间稻谷发芽变质,严重影响早稻产量和质量。
   十月小阳春 指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出现的一段回暖天气,平均气温25℃以上,极端高温30℃以上。此时,江河两岸阳柳青绿,漫山遍野杜鹃盛开,到处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观,只有1979年出现一次。
   梅雨不雨,汛期无汛 指入梅以后的梅雨季节未下雨或下雨不多,汛期没有出现洪水,这样的天气为十年二遇。
   1991年是异常天气最突出的一年,一月份雨量偏多,降水175毫米,较常年偏多近100毫米。五月中下旬气温偏高,特别是下旬,日平气温高达28℃以上,极端最高气温36℃以上,为解放以来所罕见。梅雨不雨,汛期不汛,整个七月滴雨未下。自八月下旬开始,二十多天因气候异常,大小辣椒均未开花结实,市场货源奇缺,价格猛涨。八月中旬以来,旱地西瓜死而复生,开花结果,到九月上旬最大的西瓜十斤左右,不少秋瓜上市,津甜可口。九月中旬石榴二度开花,实为罕见,12月28日晚,一夜之间出现-12.7℃的奇寒冰冻,池塘结冰近一寸厚,大部分柑桔枝叶被冻死冻伤,为历史罕见。
   第二章 物候 植物(农作物)萌芽始花结实,青娃鸣叫,燕子来去,这些物候现象都有一定的规律,有的以气候为前提,如植物始花,青娃鸣叫;有的以季节为准,如燕子来去。
   第一节 植物候 植物始花期,气温偏高始花提前,气温偏低,始花推迟,同一植物各年之间相差一个多月。如普通毛桃,始花最早期2月20日,最晚期3月27日;泡桐始花最早期3月9日,最晚期4月3日;杜鹃始花最早期3月3日,最晚期4月5日。如红花草最早始花期二月中旬,最晚三月下旬;小麦始穗最早三月下旬,最晚四月下旬,相差都在一个月左右。
   植物始花期虽然相差很大,但活动积温都很接近,有的相差无几。我们以头年12月1日起开始计算积温,到始花期为止,来看各种植物的积温比例:普通毛桃最早1979年2月20日始花,历时82天,活动积温823℃,最晚1984年3月27日始花,历时117天,活动积温83℃,积温比100:99。泡桐最早1983年3月9日始花,历时99天,活动积温1018℃,最晚1988年4月3日始花,历时125天,活动积温1015℃,积温比为100:99.7。始花期相差一个月以上的红花草,其积温比为100:97;始穗期相差一个月以上的小麦,其积温比为100:96。
   水稻始穗、成熟期正处气温较高,比较稳定的气节,相差不到三、五天。早稻3月中旬播种,下旬出苗,4月中旬移栽,5月下旬分蘖,6月中旬抽穗杨花。7月中旬谷子成熟,全生育期116天左右,活动积温2000-2100℃。晚稻6月中旬播种,下旬出苗,7月中旬移栽,8月中旬分蘖,9月中旬抽穗杨花,10月中旬谷子成熟,全生育期122天左右。活动积温2650-2750℃。
   油菜9月底播种,10月上旬出苗,11月中旬移栽,12月上旬开盘,次年1月抽苔,2月中旬开花,4月下旬菜籽成熟,全生育期270左右。
   花生3月底播种,4月下旬出苗,下旬长叶和旁枝形成,5月下旬开花,下旬落叶—8月上旬成熟,全生育期127天左右。
   樟树当年12月萌芽,次年3月展叶,4—5月开花,8月果实成熟。
   柑桔3月萌芽,4月杨花,11月果实成熟。
   垂柳3月萌芽展叶,4月开花。
   春节前后,茶花盛开,春分前后,桃李争艳,清明时节有映山红(杜鹃花)红遍山岗;夏有栀子花,荷花应时而开,中秋前后,桂花飘香,深秋霜降,菊花怒放;寒冬腊月,梅花斗雪。
   此外还有一些草候。如马鞭根发白,预兆将下大雨,青苔水面,大水即将临;逢春三日,百草发芽。
   第二节 动物候 燕子又名候鸟。“春分”边来,“秋分”边去,燕子低飞,大雨横飞。
   雁南飞,天将冷;雁北飞,天将暖。、 青蛙,当气温在摄氏20度以上,开始鸣叫。春耕时节,群蛙鸣如雷。
   蛇,“惊蛰”出洞,“入冬”冬眠。蛇在水上溜,天晴不会久。
   猪,猪衔草,雪将到。
   狗,狗在路中拉屎,天快下雨。
   鸡、鸭,鸡早宿要晴,鸭早宿要雨。
   此外,蚯蚓流沙、哈蟆进屋、蚂蚁搬家、睛蜓集圩、蜘蛛离网、鸦衔草、猫儿洗脸、池塘鱼跳,这些都是预兆有大水、大雨到来。
   第三节 其他非生物候 硬石干燥晴,潮湿雨。
   盐钵还潮,大雨快到。
   干烟回潮,雨在明朝;烟不出门,大雨将临。
   灶灰湿结块,定有大雨来。
   空山回音响,天气晴又爽。
   六月南风海也千;七月刮北风,楼上钩虾公;春东夏西,打马送蓑衣。
   春雾晴,夏雾雨,秋雾太阳,冬雾雪。
   乌云拦东,不雨便风。
   早雷不过当昼雨。
   天色变黄,大雪一场。
   此外,在本乡以24个节气预告农事,还流传着许多农谚。如:若要棉,“立夏”前;懵里懵懂,“清明”播种;“夏至”栽禾,不够喂鸡婆;“处暑荞麦”“白露”花,“白露”荞麦压断桠。
   第三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水灾 唐永徽元年(650),郡大水。
   唐元年(674),抚河“支流横溢,正道淹没”,大片土地荒芜。
   唐元和七年(812),山洪暴发,平地水深4丈。
   宋淳熙七年(1180)五月,倾盆大雨半月之久,村田皆淹,浮尸遍河,哀声四起,灾后,陆游睹此惨状,开仓济民,被朝廷责怪而罢职。
   宋淳熙十五的(1188)六月,郡大水,圯民庐。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七月,大水毁圩堤,漂民房。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四至六月,大水,免秋粮。
   清顺治四年(1647)春,抚河大水,民大饥,斗米银八钱。
   清乾隆五十年(1790),七月,大水,文昌桥全毁。
   清乾五十五年(1795),五月,大水,群众登树,昼夜相护,妻女呼号,惨不忍闻,临川演武厅亦为洪水冲毁。
   清道光十八年(1838),大水,毁文昌桥第5墩分水尖。
   清道光三十三年(1843),抚州大水,禾苗全淹。
   清光绪二十六年,5月,大水,禾苗淹没,谷价聚涨五百文。
   民国元年(1912)即壬子年,抚河大水,民无食,大饥荒。
   民国26年(1938)大水。
   民国28年(1940)6月19日,抚河水位猛涨至39.75米,超警戒线0.75米。
   民国31年5月9日抚河大水,灾民苦甚。
   民国32年(1943)农历4月下旬的一次洪水,水浸时间达20多天,是历史上少见的长时间洪水,早稻受淹严重,产量只有正常年份的40%。
   民国33年(1945)4月,大水,抚河堤决,受浸20多天。
   1946年从五月初开始大雨连绵以六月中旬情况为严重,一夜降雨100为公厘。
   民国35年(1947)5至6月,抚河水位猛涨至39.75米,超警戒线0.75。
   1948年(戊子年),入夏以来霪雨频繁,日复一日,6月23、24两天,大雨倾盆,通霄达旦,28、28日及7月2日三天大雨,水位超出坝顶数尺,低处越旬未退,灾情严重。
   1949年春,涨大水,6月23日两日,大雨倾盆,圩堤决口,79处,其中嘉溪区13处。宜群港洪水瀑涨,水漫山而下,来自灵谷峰至白水村口处,因湖北村以上至江下村(七里岗戴东)地势平坦,且无堤墚,洪水一片汪洋48—49年最高洪水位为历史少见,大部分早稻颗粒无收,农民多以米糠充饥。
   1950年7月14日,大水、早稻收成大减。
   1951年春,久雨不晴,普遍烂秧。
   1952年6月,连降暴雨,文昌桥水位40.26米。
   1953年,在主要生产季节,遭到二水二旱三虫自然灾害。第一次洪水是5月25日,连降大雨,河水骤涨,28日洪水位达42.43米,情势紧张,第二次洪水是8月17日—18日,山洪暴发,晚稻,大豆受灾严重。洪水位达42.43米,湖南乡全乡晚稻、大豆均受大灾。
   1954年,自六月中旬以来,接连四次遭暴雨侵袭,雨大且猛,7月23日晚上,降暴雨,至25日上午总雨量300公厘以上,到7月底共下雨125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到7月底共降雨2133.3毫米。洪水超过警界线,解放桥下超过4.9公寸。7月26日才转睛,洪水退,这年受害作物以早、中稻和一季晚为最严重。特别是第三次洪水(7月12—14日)三天降雨量达246.6毫米(13日为144.3毫米。第四次当时正值中稻、早稻硬实,一晚刚返青恢复生产不久,使灌浆不饱,降低结实率。7月23日,下午突然狂风暴雨,到25日为上午为止,共降雨30.94毫米(24日降243.8毫米1小时最大为54.3毫米)这一次又正当是早稻黄熟无法收割而普遍出现倒状脱粒发芽减产,有的颗粒无收。
   1959年6月12日起,暴雨袭击连续6天之久,内涝严重,早稻大面积受淹。
   1962年5月28日,抚河特大洪水。沿河一带早稻减产3%以上。
   1965年,因洪水早稻损失严重,春光村一个生产队就损失粮食217000斤,村庄被洪水包围,人躲在楼上持续了三、四天。
   1968年7月9日,抚河大水,解放桥水位40.26米。
   1969年7月1日,抚河大水,城外街道水越过1米,洪水达半月之久。
   1976年7月11日,抚河大水,解放桥水位40.71米,棉花死苗严重。
   1977年6月,湖南乡连续三次涨水成灾,使部分正在抽穗杨花的禾苗被淹。
   1978年6月22日至24日,降雨469毫米。
   1980年4月25日,大雨倾盆,雨量达285毫米,湖南乡禾苗被淹没不少。
   1982年6月14日—19日,六天中降水500毫米,廖家湾、娄家村水文站的洪水位分别达到42.78米和41.03米,出现自1912年(壬子年)以后的第二次特大洪峰,大水漫堤,淹没和冲毁不少早稻和西瓜,损失较重。湖南乡一部分村庄,田园处于汪洋大海之中,18凌晨2时30分华溪王家堤决口。庙东、沙湖、孔桥等村严重受灾。早稻绝收面积6000多亩。
   199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暴雨连连,内涝严重。
   1997年7月8日出现大暴雨,雨量达119.3毫米。
   1998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本乡降雨900多毫米,淹农田50%以上绝收早稻30%以上6月8日至26日出现连续暴雨天气,历时19天,其中14、15、17、21日出现大暴雨,雨量分别为144.5、102.9、124.6、106.3毫米,为历史同期最大值。
   1999年6月17日出现大暴雨,雨量达116.2毫米,至18日造成内涝,水稻、西瓜等作物受害严重,水产养殖和水利设施损毁严重。
   2000年6月6日至11日出现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
   第二节 旱灾 唐元和三年(808)秋,大旱,农作物几乎全部枯死。
   唐元和四年(809),1-6月不雨,大旱,民以土充饥,死亡无数。
   宋大观三年(1109)6-10月未雨,田土尽裂,作物枯死。
   宋绍兴六年(1136),大旱,大饥,死者甚众,民多流徙。
   宋绍兴十年(1140),大旱,人食草根。
   宋绍兴十四年(1144)5月旱,9月雨,作物甚受其害。
   宋淳熙七年(1180)正月至四月,滴雨不下,庄稼种不下去。
   宋淳熙九年(1182)五月至七月不下雨,抚州大旱,岩米40万石(担) 宁淳熙十二年(1185)起,连续三年大旱,饿殍遍野。
   元天历二年(1329)五月至八月不雨,大旱。
   元至元二年(1336)自春至秋,八月不雨,禾多枯死。
   明宣德九年(1434),四月至八月不雨,庄稼尽枯。、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旱,禾麦无收,民掘白土、杂米屑食之。
   明万历十七年(1589)三月至八月半年不雨,民以野蕨、树皮,草根充饥。
   清顺治三年(1646)大旱,泉枯江竭,斗米价上涨两百文。
   1898年,大旱河流。民国2年(1913)五月至十月未下透雨,早稻收三成,晚秋作物大都无收。
   1933年自农历五月七日下了一场雨后,一直干旱到十月二十日为止,早禾产量只有正常年景的三分之一,晚禾及旱地上的杂粮植价物全部无收。
   民国23年(1934)大旱,6至9月仅降水168毫米,其中7月滴雨未下,田园龟裂,禾苗尽枯。次年谷价每担售5元。
   1935年八月份干旱非常严重,路上尘埃几寸厚,中午路上会烫脚,抚河干涸,由抚州去金溪的浒湾,可以从河里穿鞋步行。
   1937年从早禾耘完第二遍开始,直干旱到农历八月十日晚上才下一场雨,早稻产量只有常年的一半。
   1953年,自7月3日后,连续35天未雨,晚稻无水抽穗灌浆,旱作物枯死。
   1954年,旱到井中无水可汲,庄稼受损极大。
   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连续四年干旱,其中,1957年夏秋干旱,67天未雨,1958年夏秋干旱,94天未雨,湖南乡境内溪沟无水流、池塘干涸。
   1963年,春旱严重,“谷雨”才发雨,农民挑水育秧,同年秋,又大旱150余天未雨。
   1964年,秋旱严重,湖南乡全乡40%晚稻因缺水迟栽,产量大减。
   1965年,夏、秋旱,60天未下雨。
   1974年,夏、秋旱,75天不下雨。
   1978年伏旱连秋旱,139天未下雨,抚河流量仅为0.88立方米/秒。晚稻减产70%,公社党委除组织生产自救外,并核实灾情,发给救济款。
   1985年,春旱、伏旱,秋旱接踵而来,湖南乡境内的山区不少村庄水井干涸,人畜饮水困难,夏秋作物产量大减。
   1986年5—12月夏旱秋旱连冬旱连续干旱八个月,汛期变成了枯季,5—12个月总雨量只有490.5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少615.7毫米,偏少6成,为建国以来最少雨量的一年,二晚减产严重,有的因无水而未栽种。
   1988年,秋旱连冬旱,晚稻减产,冬季作物播种困难。
   1991年6月21日以后,出现高温少雨天气,伏旱明显,直至7月造成二晚栽播困难,经实施人工降雨,才缓解了旱情。
   2000年6月中旬至7月底,持续高温少雨,伏旱严重,人工降雨才稍缓解了旱情。
   2003年全年雨量仅1106毫米,是近三十年最低值,伏早50天、秋早70天、冬早60天,7-11月只下雨177毫米,旱情严重,不少村组早稻,晚稻受灾减产。
   第三节 雹灾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2月,冰雹如石,毁灭庄稼无数。
   清嘉庆二十三年(1797)春,冰雹拳头大,屋瓦多数打碎,禾苗击毁。
   清同治八年(1869)2月24日,大风过境,冰雹降,每个雹重一、二斤,屋瓦尽裂,林间鸟雀死者甚多。
   清光绪八年,冬、檐冰长4尺。
   1954年春,冰雹大如豆,屋瓦被击,油菜、红花草大面积受损。
   1958年2月4日下午3时,风力9至10级,雹若鸡蛋,农作物多被毁。
   1964年,雨雹,损农作物甚多。
   1968年,雹灾,农田受害。
   1970年4月10日,落雹,小如蚕豆,大如蛋,历时约30分钟始停。
   1978年,雹如雨下,毁庄稼。
   1981年,3月12日晚上8时30分,湖南乡境内出现大风冰雹,大风7—8级,冰雹直径最大为5公分,主要是油菜,红花草受害严重。
   1983年4月22日至4月28日,大风,冰雹频繁发生,其次数之多,为历史罕见,该年灾害性天气之多,范围之广,损失之大也为历史上所少有,比较严重的有4月22日的大风冰雹,4月14日的大风冰雹,4月28日的寒潮大风。4月9日11时30分至14日3时40分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程度的大风冰雹出现,11日上午及13日晚上,一天内出现两次大风冰雹,最大的冰雹有鸡蛋大,最大的风力达10级,以4月14日,28日两次冰雹大风危害最大。境内电话、广播、电灯等线杆吹倒,线路中断,房屋倒塌,作物损失。
   1994年5月1日,境内遭受台风袭击,伴大风、冰雹(最大径2厘米)暴雨及雷电灾害,农作物损失严重。
   第四节 大雪、冰冻 明弘治六年(1493)12月,临川大雪,冻死万人。
   明正德八年(1513)12月,大雪,百姓冻死甚众。
   清康熙九年(1670)12月,积雪达40天之久,河冰可涉,民多冻死。
   清康熙五二年(1713)冬,冰冻,乔木尽折。
   1930年,冬雪大 1935年,积雪厚一尺余 1957年,春节边下雪连续半月以上,积雪厚1.5市尺深。
   1960年2月,连日大雪,厚达0.4米,冰冻10日,竹木多压断,农作物大都冻死。
   1965年,冰冻严重,电杆,树多压倒。
   1969年农历12月至次年元月出现一个月以上的冰冻。
   1972年,二月大雪,转晴后,又雪上加霜。
   1963年,冻冰加雹,维持达30—40天,红花草,油菜全部冻死。
   1964年2月17日,大雪,厚达0.4米,冰冻10日 1976年3月19日,大雪,气温下降13度,最低气温-3℃,日平均气温2.6度,春播稻种受损50%。
   1980年,2月,大雪连续7天。
   1984年1月18日至,2月11日共25天,除1月21日及22日及2月7、8日为晴天外,其余时间都为雨雪日,积雪深度最厚的达7寸,降雪过程之长,为解放以来所罕见。
   1985年12月9—10日冻雨和大雪,来得快来势猛,最低气温为摄氏零下2.9度。
   1991年12月28日晚,建国以来最大冰冻零下12.7℃,柑桔全部冻死。
   第五节 风灾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大风拔木。
   清康熙十九年(1680),大风,屋瓦皆飞,吹倒石坊,毁坏庄稼。
   清光绪十九年(1893)2月,午夜雷鸣,大风拔树。
   民国28年(1939)出现大风,晚稻损失严重。
   1952年农历2月19日南风突转北风,温度急剧下降,降温急为历史所罕见。
   1959年6月,暴风袭击,风力由8级聚增于12级,吹倒房屋。
   1962年3月,湖南乡地区出现八级偏北风,树木、房屋被吹倒,农作物受害。
   1983年4月11—15日大风夹着冰雹袭击了湖南全乡,农作物受灾大,全乡通讯中断,广播、电话杆全部砍倒,据不完全统计,直接经济损失73万元。
   第六节 虫灾 汉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临川蝗虫为患。
   晋大兴三年(1208),郡蝗灾。
   宋绍兴二十九(1159),连续两年螟虫成灾,作物大受损失。
   宋嘉定元年(1208),大面积蝗虫为害。
   清雍正年间(1732),一禾数百虫,禾秆尽枯,连年虫害,民多无食。
   民国24年(1935),螟害蔓延。
   1961年,稻苞虫铺满禾田,水稻几乎颗粒无收。
   1969年,松毛虫成灾,省里派飞机来湖南乡梅岗一带撒药灭虫,这也是原临川县全县首次使用飞机灭虫。
   1970年,第二代纵卷叶螟发生,湖南乡部分早稻防治不力,每亩损失稻谷约80-120斤。
   1985年,早稻稻瘟病严重流行。
   2006年,二晚稻飞虱严重。
   第七节 地震 从明代到民国的四百余年,境内先后发生过13次地震。但因离震中位置远,震级不大,几乎没有什么损失。
   明弘治十八年(1505)9月13日夜地震,抚州居民庐舍有声,震中位置黄海,震级6.75级。
   明正德五年(1510)秋,发生地震,震中位置抚州府,烈度4—5度,震级3.5级。
   明正德十二年(1517)5月9日,发生地震烈度5度。
   明正德十三年(1518)发生地震,震中位置临川县,烈度5度。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4月8日,发生地震,震中位置抚州府,烈度4度,震级3级。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发生地震,震中位置临川,烈度5度。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十月,发生地震,震中位置抚州府,烈度为5度,震级为3.5级。
   明崇祯四年(1631)8月18日,抚州地震有声,震中位置湖南常德澧县,烈度为8度,震级为6.5级。
   清康熙七年(1668)6月17日,发生了强烈地震,抚州有感,震中位置山东X县至郯城,烈度为12度,震级为8.5级,是我国东部地区破坏范围最广、死伤最重、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破坏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纵横8省161个县,涉及范围在200多万平方公里以上。
   清光绪十一年(1885)9月,二十七年(1901)也两次发生地震,房屋动摇有声。
   民国七年(1918)地震,房屋有声。
   2005年11月26日上午8时50分,九江发生5.7级地震,湖南有震感。
   第八节 病疫 明万历十七年(1539)秋瘟疫发生,死者无数。
   明崇祯十五年(1642)传染病流行面广。
   民国27年(1938)夏,霍乱流行,病亡者数十人,翌年重又发生,患者不少。
   民国31年6-8月,日军侵占临川,投放病菌,导致鼠疫、霍乱、虐疾、疥疮等流行,受害者不计其数。
   民国36年出现鼠疫,势甚猖獗。
   1967年全国流行性脑膜炎大暴发。
   2003年广东、北京等暴发非典型肺炎,由于防治措施得当,本乡没有传入。
   第九节 其他灾害 1978年4月19日,竹溪大队喻家生产队基干民兵喻盛哲因对生产队干部不满,当日凌晨潜入大队存放民兵训练使用枪药子弹的库房内盗枪。响声惊动了住在队部的竹溪小学校长杨友玎。杨出门察看被枪法好的喻盛哲打死。驻在周坊村的竹溪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喻建益闻讯持鱼叉赶来也被打死。喻盛哲趁天黑下雨逃至寿亭公祠,后被捉正法。
   1983年8月13日,嘉溪大队第十生产队蔡猛恒的儿子蔡国庆从宜群港桥下捞到一个手榴弹回家玩。同村的蔡大芳以为是假的,便拿过来扯下线,结果引起爆炸。当场炸伤在场社员12人(其中重伤4人) 2000年4月25日,1村民在田里拔秧时被雷击中死亡。
   2005年12月13日,上艾村一名94岁的老人独自一人在家用火炉取暖时引燃了柴堆导致火灾,此老人不幸遇难。
   第四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植物 用材植物:针叶林有马尾松、雪松、杉木、园柏、龙柏、扁柏、三尖杉等,常绿阔叶林有苦槠、樟树、木荷、冬青、栎树等,落叶阔叶林有桑树、枫树、白杨、泡桐、柳树、合欢、杨树、苦楝、银杏、桉树等。竹类主要是在梅岗、坪山有毛竹。
   木本糖油植物:作淀粉用的壳科有储栎、板粟等,作水果用的蔷薇科有葡萄、柑桔、柚子、柿子、梨子等。作食物用的油料有油茶树;作生产生活用的油料有油桐、乌桕、山苍子、樟树等。
   野生饲料植物:禾本简直的有高草、中草、蕨类、禾草、野枯草、茅蒿草、狗尾草、蟋蟀草等。水性植被有浮划、水葫芦、野舌草、泡泡草、菱白、野荸荠、水浮连等。
   药用植物:黄栀子、桔梗、金银花、大活血、板兰根、夏枯草、车前草、野菊花、桃仁、益母草、大青叶等。
   观赏植物:木本科有杜鹃、茶花、芙蓉、石榴、木兰花、梅花、鸡冠花、栀子花、水仙、夹竹桃、桂花、月季、四季桔等。草本科有菊花、葵花、百合、美人蕉、黄花菜、观音莲、牵牛花、金银花等,上述植物除家庭种植外,大都零星野生。
   第二节 动物 兽类:黄牛、水牛、猪、肉兔、猫、狗、黄鼠狼、野猪、穿山甲、蝙蝠等。
   禽类:鸡、鸭、鸽、鹅、鹰、鹁鸪、八哥、乌鸦、喜鹊、燕、麻雀、啄木鸟、布谷、竹鸡、锦鸡、野鸡、猫头鹰等。
   鱼虾类:鲤鱼、鲗鱼、草鱼、鲢鱼、鳙鱼、泥鳅、鲶鱼、黄鳝、鳜鱼、泥锹、虾。
   介壳类:田螺、螃蟹、甲鱼、龟、蚌。
   虫类:蚕、蜜蜂、蜘蛛 蛇虫类:蛇、晰蜴、青蛙、蟾蜍、田鸡、壁虎、蚯蚓、蝴蝶、蜻蜓、蝉、蟋蟀等。
   建国初期,本乡灵谷峰等山区曾出现不少豺狼,獐、鹿、虎、狐狸等野生动物,还有虎、豹出没。如今,不少野生飞禽走兽已经绝迹,如狼、鹰、雕等。
   第三篇 人口 第一章 人口分布及构成 据统计资料记载,民国37年(1948年),境内人口分布如下: 流坊乡:1924户,计9860人,其中男5147人,女4713人。
   鹏溪乡:898户,计4987人,其中男2645人,女2342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湖南人民公社共有8037户,计39036人,其中男20050人,女18986人,每平方公里549人。
   1983年湖南人民公社共计36596人。其中: 梅岗大队(驻东岸),东岸333人,西岸297人,南岸169人,北岸298人,上李125人,杜子塘210人,蔡李145人,共1577人。
   新塘大队(驻兰坊),山背176人,塔峰余家234人,兰坊694人,后车100人,前车67人,余坊228人,桥背250人,下谢70人,共1819人。
   山塘大队(驻大巷),瑶山692人,揭家134人,胥家191人,丁家120人,大巷272人,共1409人。
   新建大队(驻坪山),前郑297人,车家边87人,落石范家204人,乐家96人,赤谷106人,艾家坑113人,叶家坑115人,坪山235人,驼岭下158人,后郑250人,共1661人。
   洪塘大队(驻邱坊),邱坊徐家499人,王家巷175人,竹坊97人,杨家47人,带湖126人,山下122人,上游138人,车家桥144人,岩下59人,铺上196人,白家100人,共1703人。
   流坊大队(驻流坊),徐家山200人,流坊街894人,下流坊463人,双家152人,共1709人。
   黄邓大队(驻上刘),黄远山305人,陈家塘200人,浩塘102人,河背刘231人,排柱203人,上刘112人,湖背村87人,来坊146人,邓坊洲徐家338人,花园邹家130人,共1854人。
   红田大队(驻湖田),湖田528人,油草湖294人,摆上詹家264人,摆上郑家355人,廖家274人,滩腰513人,北头172人,湖锡132人,共1973人。
   竹溪大队(驻喻家),全家246人,廖家湾230人,黄博319人,周陈璧377人,竹溪喻家641人,周坊386人,共2199人。
   鹏溪大队(驻鹏溪街),车家926人,上东179人,双家357人,刘家297人,邱黄陈248人,沙巷267人,上营411人,下营130人,共2815人。
   春光大队(驻湖南村),杨家背179人,湖南村413人,下湖东251人,上湖东223人,埂下96人,滴水120人,土皮155人,鸿雁门桥336人,吴格273人,傅家174人,河头赵家218人,共2438人。
   店下大队(驻店下村),高堑下604人,排柱541人,杜家267人,店下1042人,共2454人。
   瑶湖大队(驻瑶湖渡),外杨501人,瑶湖622人,杨家边207人,下陈189人,王家90人,许家201人,万家95人,长湖高家78人,共1983人。
   湖北大队(驻下黄),上黄134人,中黄244人,下黄456人,蔡家127人,刘家187人,周家103人,里杨709人,共1960人。
   永福大队(驻永福),孔庄378人,杨家巷285人,路边189人,永福111人,车何168人,何家桥120人,潭溪721人,共1972人。
   嘉溪大队(驻嘉溪),嘉溪806人,下坪228人,张家巷186人,瑶湖溪528人,茶溪355人,张杨159人,宋戴255人,共2515人。
   沙湖大队(驻沙湖)李家140人,铺口170人,胥家200人,周家130人,沙湖296人,山溪190人,坪上170人,澄湖97人,共1393人。
   庙东大队(驻庙东),港下艾家215人,庙东282人,龚溪唐家408人,渡口艾家254人,徐家与周家321人,共1480人。
   八一大队(驻车家),下艾627人,上艾452人,车家153人,丁桥59人,山下391人,共1682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乡共进行五次人口普查,第一次1953年,第二次1964年,第三次1982年,第四次1990年,第五次2000年。
   1990年进行第四次人口普查。普查结果表明,全乡共有9688户(其中家庭户9659户,集体户29户),43161人(其中男22356人,女20805人,男女性别比为107.45,家庭户平均每户人数4.29人)。
   按户口登记状况分,全乡常住本县、市、户口在本县市的有42867人(其中男22201人,女20666人);常住本县、市一年以上,户口在外县、市的有134人(其中男80人,女54人),人住本县、市一年以上,离开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的有7人(其中男5人,女2人),人住本县、市户口待定的有159人(其中男74人,女85人)。
   按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分,全乡农业户口40919人(其中男20845人,女20074),非农业户口2083人(其中男1437人,女646)。
   按人口年龄状况分,0至4岁的有5064人(其中男2679人,女2385人),5至9岁的有3953人(其中男2094人,女1859人),10至14岁的有4900人(其中男2575人,女1859人),15至19岁的有5633人(其中男2993人,女2640人),20至24岁的有5348人(其中男2826人,女2522人),25至29岁的有3635人(其中男1823人,女1812人),30至34岁的有2724人(其中男1472人,女1270人),35至39岁的有2784人(其中男1424人,女1360人),40至44岁的有2123人(其中男1087人,女1360人),45至49岁的有1107人(其中男592人,女515人),50至54岁的有1263人(其中男677人,女586人),55至59岁的有1416人(其中男721人,女695人),60至64岁的有1120人(其中男537人,女583人),65至70岁的有927人(其中男406人,女521人),70至74岁的有599人(其中男259人,女340人),75至79岁的有345人(其中男147人,女198人),80至84岁的有156人(其中男37人,女119人),85至89岁的有36人(其中男7人,女29人),90至94岁的有7人(均为女性)。95至99岁的有3人(均为女性)。
   按文化程度分,全乡6岁及6岁以上人口数为37191人(其中男19203人,女17988人)。大学本科的有42人(其中男37人,女5人),大学专科的有79人(其中男71人,女8人),中专700人(其中577人,女123人)。高中1468人(其中男1075人,女393人),初中7314人(其中男4868人,女2446人),小学21482人(其中男10678人,女10804人)。文肓、半文盲的有6106人(其中男1897人,女4209人)。
   按在校学生人数分,全乡在校学生数为7628人(其中男4706人,女2922人)。中专在校人数497人(其中男437人,女60人);高中在校人数323人(其中男255人,女68人)。初中在校人数1256人(其中男859人,女397人),小学在校人数5552人(其中男3155人,女2397人)。
   按不在业人口分,全乡不在业人数为4676人(其中男1978人,女2698人)。在校学生1532人(其中男1187人,女345人)。料理家务的1744人(其中男87人,女1657人),待升学14人(其中男6人,女8人)。市镇待业90人(其中男48人,女42人),离休退休退职221人(其中男195人,女26人)。丧失劳动能力925人(其中男346人,女579人),其它579人。
   按婚姻状况分,全乡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有29244人(其中男15008人,女14236)。未婚7405人(其中男4747人,女2658人),有配偶19592人(其中男9613人,女9979人),丧偶2084人(其中男512人,女1572人),离婚163人(其中男136人,女27人)。
   按家庭户规模分,全乡共有9659户。其中一人户423户,二人户250户,三人户1407户,四人户3114户,五人户2189户,六人户1038户,七人户450户,八人户17户,九人户67户,十人及十人以上户50户。
   按家庭户类别分,单身户352户,一对夫妇户442户,二代户6584户,三代户1774户,四代户66户,一代与其它亲属和非亲属63户,二代与其它亲属和非亲属197户,三代与其它亲属和非亲属107户,四代与其它亲属和非亲属3户,其他71户。
   按出生人口数分,1989年1月1日至1990后6月30日全乡共出生人口1586人(其中男859人,女727人,性别比为118.16)。1989年上半年出生466人(其中男245人,女221人),1989年下半年出生655人(其中男343人,女312人,性别比为109.94)。1990年上半年出生465人(其中男271人,女194人,性别比为139.69)。
   按死亡人数分,1989年1月1日至1990年6月30日全乡共死亡313人(其中男155人,女158人,性别比为98.10)。1989年上半年死亡96人(其中男49人,女47人,性别比为104.26),1989年下半年死亡101人,(其中男54人,女47人,性别比为114.89),1990年上半年死亡116人(其中男52人,女64人,性别比为81.25)。
   第二章 计划生育 解放前,湖南地区由于深受“早生儿子早得福”,“儿多福多”“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等封建思想旧习惯的严重影响,男女早婚(男20岁,女18岁)的现象相当普遍,婚后生育多,间隔密,形成人口盲目增长。
   1958年理论界批判马寅初的新人口理论,对于要求流产和绝育须夫妇双方申请,经所在单位批准方可进行,因此乡属境内节制生育工作没有广泛开展。
   1971年至1973年,提出“一个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生育口号,要求一对夫妇以生两个孩子为宜。
   1976年有关部门提出规定一对夫妇的子女最好一个,不得超过两个,两个之间必须隔三年以上,从此湖南乡人口出生率方开始逐年下降。
   1977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公社党委采取提高结扎对象在结扎期间的待遇,使计划生育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1980年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湖南乡开始配置了计划生育专职干部,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几年纪不满40岁已有两个孩子的妇女,一般都做绝育手术,对违犯计划生育的实行经济制裁,情节严重的,采取降薪、停职,直到开除工作。对只生一个孩子,保证不再生育的,发给《独生子女证》,在口粮、自留地、住房、入学、就医等方面优先照顾。
   1981年又规定,在农村符合如下条件之一的,可安排生育二胎:一是两代以上单传的;二是几兄弟只有一个有生育能力的;三是男到独女无儿户的;四是夫妻都是独生子女,只生育一个孩子的;五是再婚夫妇双方只有一个子女的;六是人均占有土地3亩以上的。七是婚后5年未育,抱养一个孩子后又怀孕的;八是已生一个孩子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为正常劳动者的。
   1994年全省第一个少生快富奔小康合作社在春光成立。该村赵高科作为全省唯一的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少生快富奔小康模范家庭代表座谈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一年,湖南乡计划生育工作获全县第一名。
   2004年湖南乡共结扎176例,引产57例,人流152例,上环533例。
   2005年,湖南乡被列为市级重点隔级管理乡镇。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到位后,就把计生“摘帽”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主要有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坚决杜绝以罚代生,以罚代管,以罚代术的现象发生,以二女户结扎为突破口,在5月份全区开展的计划生育服务活动月中,全乡共结扎102例,引产36例,人流38例,上环57例。对超过环检期最后期限的对象每超过一天处罚5-10元。第二、三季度环检率达到98%,对计划处生育社会抚养费第一次征收不得少于6000元一例,有效地控制了计划外生育。当年全乡共结扎498例,引产58例,人流209例,上环489例。
   2005年开始实施“关爱女孩”行动。鹏溪村新门里组二女户女儿车润平以584分考入江苏大学,得到区政府2000元奖励金后,特意在自家门上刷写对联。上联是“政策英明儿女都一样”,下联是“制度优越百姓皆多福”,横批是“紧跟党走”。
   2006年全乡共结扎414例,引产69例,人流121例,上环624例。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
   不幸姐妹的幸运大学路 “关爱女孩”行动走进江西临川 一段“访谈”引出一段历时10多年的动人故事。
   那一刻,全场观众的情绪沸腾了。
   那一瞬间,站在舞台中央的敬一丹神情上也带有诧异。曾三获“金话筒奖”,“访谈”难计其数,可却在这赣东小城抚州临川,亲历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一幕—— 一位健壮的中年男人,突然间几步跨上舞台,打断主持人敬一丹与赵国荣、谢兰兰、谢娜娜母女三人的对话,将两张百元人民币塞放到因小儿麻痹致残、拄着拐杖的赵国荣手中。
   敬一丹下意识地想到:“现场捐款,这可超出预定的时间和内容了?!”就在她微微一怔的工夫,第二位、第三位及至第五位观众接连跳上舞台,将两张或三张百元票币紧紧地握放到赵国荣掌心里。
   台下观众爆出阵阵叫好声和潮水般的掌声,热烈的情绪仿佛要冲破东华理工学院体育馆的穹顶。舞台上的赵国荣和她的两个女儿,早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这场《全国关爱女孩行动万里行——手牵手、迎未来》大型活动晚会,也在此时进入高潮。
   三年前,敬一丹便与同样为人低调、口碑甚好的著名演员蒋雯丽一起,出任“全国关爱女孩行动特聘宣传员”,人们习惯上称其为形象大使。
   本月10日,一个本该在家庭中履职尽责的星期天,她飞到江西南昌,再转道至抚州市临川区,在她驾轻就熟的“访谈”节目中,在与身有残疾、丈夫病逝、生活极为贫困的赵国荣母女的对话中,履行她“特聘宣传员”的职责。
   敬一丹出场了,体育馆内的一些观众竟涌到舞台前方,以往只在电视荧屏上见过的那个人,如今真真地、近距离地出现在大家面前。
   赵国荣母女的不幸命运,此时因敬一丹的访谈而被放大、被现场观众高度关注,于是出现观众径自上台捐款的感人一幕。
   当临川区人口计生委主任饶萍香走到台前宣布帮助辍学的谢兰兰重返校园、南昌理工学院副院长刘文波向谢兰兰宣布被该校商务英语专业录取并减免学费的消息时,现场气氛被推向又一个高潮。
   这档原定8分钟的节目,最后以半小时结束。
   台前语,幕后情,接触中敬一丹感觉到了两姐妹的内向和自卑,便以她一贯的和声细语与两姐妹说起“悄悄话”:“兰兰、娜娜,你们俩的名字多好听呀!其实,你们两个长得都挺好看,可是你们发现没有,你俩都不爱笑,这可能是前一阵愁事儿太多了。现在有这么多叔叔阿姨帮助你们,你们一定要快快乐乐地生活。” 她问考入东华理工学院的娜娜是否报到了,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继续发问:“那学费是怎么交的呢?”娜娜小声相告:“借了二分五的债。” 敬一丹明白,这是高利借债。
   一栋老式院落里门对门住着几户人家,木质的屋厦早已漆色剥落,裸露着旧得发黑的木纹,也诉说着它年久失修的贫穷。
   谢兰兰的家在距抚州市区三十多里处的湖南乡流坊村,兰兰的妈妈赵国荣说,当年土改时分给兰兰爷爷的这栋老屋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住过至少四代人。现在有钱人家早已搬出,在老屋前盖起二层小楼。她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下大雨,“娜娜要用几个盆子接屋顶漏的雨”。
   屋子虽然破旧,但收拾得很干净。屋里最贵重的物品要数桌上那台熊猫牌黑白电视机,赵国荣说那是她和兰兰父亲1985年结婚时置办的。
   在赵国荣眼里,兰兰的父亲高大而英俊,由于家中贫穷,31岁时娶了腿有残疾的赵国荣。赵国荣说:“他特别善良,体恤我,才和我结婚的。当时很多人说他的闲话‘怎么找一个残疾人?!” 婚后第二年,兰兰出生,又一年,娜娜来到人世。为了糊口,兰兰父亲一天到晚外出找活干,石匠泥工是重体力活计,积劳成疾,终于落下病来。病中的一家之主还要担忧着生计,病没痊愈就去干活,劳累使病情加重,1999年因肺气肿病逝时,年仅45岁。身后留下治病欠下的几千元债务,兰兰才上小学五年级,娜娜是四年级学生。
   那时家里在村边还有几分菜地,瘦小的姐妹俩用一根木棍抬着尿桶摇摇晃晃到菜地施肥,看得村里人心发酸、眼流泪,长叹一声“两个女娃命好苦”。
   赵国荣说:“村里人捐钱安葬了兰兰父亲。村里人可怜我,欠的债从不催讨,逢年过节还请两个女儿去吃饭。女儿慢慢长大,就不好意思去了。” 丈夫去世,母女三人陷入“饭都没得吃”的境地,这时乡干部到村里收管理费,看到她家的情况,乡政府很快送来800斤稻谷;民政干部也送来棉被、食油和救济款…… 这时,最大的困难是两个女儿读书的学杂费,副乡长聂福仙亲自过问、与学校商洽减免收费,使两个女孩顺利完成小学学业。相隔一年,两人都以优异成绩考上省重点中学临川第十中学。
   到城里上学,要租房住,还要交伙食费,乃至从家往返学校的车费,都是不小的负担。清苦的日子里,姐妹俩穿别人送的旧衣,回家时炒咸菜、腌萝卜干带回学校。为了能减免女儿的学费,架着拐杖的赵国荣去学校恳求。兰兰说:“最初学校不了解我家情况,态度有些冷淡。有一次,我妈妈等候学校领导,从晚上一直等到天亮。” 初中二年级时,娜娜在区妇联的帮助安排下,与有意报效乡梓的临川籍军官常海龙结成“对子”,师级干部常海龙在了解她家经济情况的基础上,承担了娜娜每个学期的学费。往来书信中,常海龙勉励她用心读书,不要贪玩,更不要为钱犯愁。有时他工作忙,学费如期寄到,励志的信却是别人笔迹,娜娜说:“我当他像自己的父亲。” 比起乖巧的娜娜,姐姐兰兰似乎更为内向、倔强,苦熬苦捱的生活环境,令她感到日子的艰难和精神的不快乐。高中一年级时,她终于做出一个决定:辍学,外出打工。
   她对妈妈说,两个人都念书,家里负担太重;自己外出打工挣钱,可以让妹妹继续读书,“挣到钱,我还会回学校读书的!” 兰兰跟着村里同伴去了福建,那是2003年春天,她16岁半。
   每天,身高不足1.5米、体重只有32公斤的赵国荣用右臂夹住木拐,将身体的重心压向落地的左腿,蜷缩着的右腿明显畸形,脚尖呈九十度角向外悬在半空。
   这是一幅让人心头发紧的人体图像。
   但赵国荣自认为“性情刚直”,“别人做得来的活,我也能做!”为补贴家用,她养过猪,一手架拐杖、一手提猪食桶,一步一步挪向猪圈。有时左脚没有站稳,或者拐杖打滑,她就要摔轻重不同的跟头。在女儿兰兰的脑海里,已经记不清母亲摔过多少跟头了。懂事后,每次看到瘦小的母亲匍匐着从地上爬起,她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淌出。
   赵国荣总是以自己“吃过别人没有吃过的苦”,来为姐妹俩励志:读书才能有出息,才能不过苦日子。她对姐妹俩甚有期许,“读书成绩要数一数二才行”,考试成绩不好,她会骂女儿;“我女儿会读书!”是她喜欢向村邻们强调的一句话。
   2003年下半年,当临川区成为“全国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单位的时候,赵国荣正每天数百个、“有时‘赶单’就通宵干”地裱糊“盒子货”,那是广东、福建一带在清明节、“七月半”鬼节祭祀死者的一些冥品:金银元宝、麻将牌九等等。每年忙碌完这两个纪念日的“盒子货”,她大约有三四百元钱收入。“老板很照顾我,有时还允许我预支工钱。女儿回家,我总想带几块钱给她们。” 这做母亲的心愿,直到与一项机制结缘,所产生的效能是:扼住命运的咽喉,改变人的生活轨迹。
   2004年正月十四,临川区人口计生委副主任李芝琴陪一位记者了解“关爱女孩”试点情况,调查对象之一就是赵国荣。
   在乡政府的一间办公室里,赵国荣讲述了丈夫病逝、女儿兰兰辍学打工,讲述了买两毛钱便宜菜吃好几天的拮据日子,直讲得李副主任鼻头发酸、泪水如线。
   她向赵国荣发问:“你能肯定,你女儿是真心想回学校读书吗?”赵国荣回答得毫不含糊。
   “那好,你打电话给她,只要她回学校读书,一切困难由我们帮忙解决。” 回到机关,李芝琴副主任向主任饶萍香等汇报了赵国荣母女的情况,机关干部纷纷解囊捐助。时隔一天,正月十六,李芝琴副主任带着600元钱来到赵国荣家中,一番电话联络后,远在福建的兰兰回家来。
   经过一年的磨炼,凭借不错的英语水平,此时的兰兰在一家电子公司已经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800元的月收入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就像一束希望之火,可是她和她的母亲的确把读书看得更重要。
   这次,她们主动选择了命运。兰兰回到学校读书了,这时,她刚好与娜娜同一年级。
   2006年,姐妹俩同时参加高考,最后的结果是:分别被南昌理工学院和东华理工学院录取。
   自娜娜先一步收到录取通知书起,母女三人就为报到时交纳7000元学杂费的事犯了愁。区人口计生委送来1600元,乡政府支援600元,兰兰暑期做家教的钱,七七八八算到一起,还差3800元。
   母女三人盘算学费时,还发生过口角。赵国荣说:“她爸爸去世时欠的老账还没还净,我们就不好意思再跟村里人借了。
   母女三人争论急了,就喊出气话:“把这录取通知书卖了吧,就不用着急学费啦!” 可是,母女三人“不好意思打扰更多人”的结果,就是决定去借“二分五”高利贷也就是平均每个月还债主80元利息,对于这个贫困家庭,这无异于一条绳索。
   原来,这3800元“二分五”,竟是娜娜签字画押借来的。母亲签、姐姐签,人家债主都不同意:“谁用钱,谁签字。” 就这样,娜娜在学校规定的最后时限,凑齐了这笔学杂费。
   在掌声中结束访谈节目,敬一丹走下舞台,回到座位上,她立即将娜娜“高利借债交学费”的信息转告东华理工学院院长。院长表示:“我要在一周之内,让她把借来的钱退回去。” 随后赶来的区计生委主任饶萍香和副主任李芝琴也带来了好消息。
   东华理工学院为娜娜减免学费,并为她在学校食堂安排了一个勤工俭学的工作,每月有一百多元收入。
   区民政局决定:向姐妹俩每人颁发600元助学金奖励;送两床被子和学习用品;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的最高标准。
   区计生委再次向每人颁发1000元奖励。
   乡政府每学期提供500元资助……
   老屋门前,一片欢声笑语。
   (摘自:2006年09月17日<北京青年报>)

知识出处

湖南乡志

《湖南乡志》

出版者:湖南乡人民政府

本书对湖南乡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经济建设、文教事业、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等都作了介绍,并描叙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揭重熙
相关人物
杜甫
相关人物
潇涤非
相关人物
游国恩
相关人物
周复
相关人物
萧炳喜
相关人物
王安石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嘉溪中学
相关机构
洪塘中学
相关机构
嘉溪工作队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金溪县
相关地名
临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