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岁时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唱凯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32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岁时习俗
分类号: K89
页数: 3
页码: 326-328
摘要: 自古以来,唱凯各地百姓就极重四时八节。时节来时,家家户户盛典庆祝,亲朋之间,互赠礼物,气氛炽热,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
关键词: 岁时习俗 风俗习惯

内容

自古以来,唱凯各地百姓就极重四时八节。时节来时,家家户户盛典庆祝,亲朋之间,互赠礼物,气氛炽热,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主要时节有: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之首,古时称之为“元旦”、“过年”,现在称为春节。春节是唱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的时间很长,有从腊月二十三点灶灯起直到正月初三日辞年为止,都算“过年”的;也有从小年算到元宵的。家家户户在过了腊月二十之后便都开始大忙起来。除了要做团子、炒米花、制果点等外,还要制办草纸、金纸、香烛、元宝等上供物品,又要购买鱼肉烟酒、年画、春联等物。
   腊月二十五(有的地方二十四、二十六,不一)日过“小年”,可说是新年的“彩排”。腊月二十六,家家大扫除,俗称“擦尘”,房屋扫得干干净净。腊月三十日(月小为二十九)为除夕,又称“大年”。除夕下午,家家户户大门上都要贴门神年画(房门口和厅堂里贴年画,大门口、房门口、祖宗两旁都要贴红对联。如果大人去世,头一年要贴素对联,以示守孝。)预示吉庆。中午以三牲酒饭、祭奠祖宗,晚上合家吃“团圆饭”,点岁烛,围炉“守岁”。
   不论是大年、小年、辞年、正月初一都要先用斋饭、猪肉、鸡、鱼等食品祭奠祖宗。祭时,要烧香烛纸钱、作揖、鸣炮以示虔诚,祭过祖宗还要祭拜天地、社公及灶神。以大年最为隆重,酒宴上除吃鸡、鱼、肉等佳肴外,还要吃糯米团子,以表团聚之意。到了除夕(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各户之间往来帐目要算清。这一天传说“百无禁忌”。对债务“有钱钱交,无钱话交”之说,旧时,地主、高利贷者收租、逼债也常在这个日子。一些欠债的穷苦人为了躲债总要早封“财门”,藏身楼上,俗谓“做皇帝”,还有还不起债的穷人常常外逃,躲过这一天,称之为“躲债”。除夕夜,不论大小、小孩都要用钱压岁。未成年的孩子由父母给钱压岁;成年的儿子媳妇不仅要给自己的儿子压岁钱,还要给父母压岁线,以示孝敬。有了孙子的公公、婆婆,还要给孙子女压岁线,以示爱幼。压岁的多少,根据家庭经济条件而定。这一夜,还有“守岁”的习惯,用甘蔗撑门,以求日子越过越甜。除夕守岁之后,用甘蔗闩门,鸣炮封门,然后全家上床休息。封门之后不能再随便开门出入。遇有特殊情况需要开门的,可鸣放鞭炮表示开门,方能出入。开门时间一般在丑时、寅时(晚上2—4时),开门时点香烛礼拜,大放鞭炮,迎接新岁到来。
   正月初一有的地方全体斋戒,不吃荤食。习惯吃清水煮饭或用青菜、豆腐下饭,希望一年“清吉”。这种习惯已逐渐革除。但仍有一些老人这一天还吃斋。吃斋后,很多村子有出行的习惯。有的村子集体出行,各户人家拿着香烛纸钱及鞭炮,按通书的指定的方向祭拜天地。拜词说:“东方遇财,西方遇宝,南遇珍珠,北遇玛瑙。”出行后便“上丁”,上丁一般在祠堂进行。生女只需报上姓名生辰,一写了事,生男则携花生、豆子、甜酒、香烟酬劳,并燃放喜爆一挂为庆,过去还要请戏班子唱戏祝贺。此外,新婚者还要报上妻子的名字生辰八字及籍贯地,岳父姓名等。“上丁”完后,由当年宗祀头家分户计丁给饼,叫“族饼”。年达六十者可拿一份“寿饼”;秀才、举人或民国时期小学以上毕业者可享一份“学饼”。犯族规者,不给丁饼,以明宗法。
   从正月初二日起,各家亲戚朋友开始互相走访拜年。人人衣冠整洁,备糕点果品,走亲访友,登门拱手作揖。过去晚辈给长辈拜年,要跪下叩头,现在革除了。过去初二至初六,逢双日才可去拜年,单日则忌走动,初三或初五只搞纪念亲人逝世悼亡活动,“上七”(正月初七)过后,走亲访友才无禁忌,现在只是在初三给上年死了人的亲戚拜年,其他人家不能乱走。拜年的日子一般在元宵(十五日)以前,过了元宵拜年的很少。有俗话说:“拜年拜到十七八,捉到拜年客来杀;拜年拜到二十边,捉到拜年客来煎。”近年来,拜年之风尤盛。
   正月初三为“辞年”日。这天一过,“过年”便算结束。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点香烧纸,设酒摆宴,和过年一样庆祝。
   旧时,正月十五以前,民间吹打班,游乡唱曲,所到之处,要给银钱赏赐,有的大人打狮子灯、龙灯到附近各村庆贺;有的小孩打着龙、狮灯笼或其他纸灯,到各家各户门口喝彩。到十五更作兴,有“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之说,可惜现在唱凯很少作兴。不过元霄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摆酒设宴,吃糯米团子,全家庆贺。有过了元宵才算过完年之说。
   惊蛰 这天,家家户户将石灰撒在屋内外墙边及各个角落,认为可避免虫、蛇为害。
   土地公公生日 二月初二为土地公公生日。家家煎荷包蛋祭土地公。相传这一天落雨,就会有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俗语说:“二月初二雨,乌江做到底;二月初二晴,乌江做不成。”这种说法当然不科学。
   春社 “立春”后第五戊日为“春社”。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粘米团子,用菜煮着吃,叫做吃“社公团子”。还要用团子敬“社公”。春社前,要给新死去的人扫墓,有“新坟不过社”的说法。
   清明 清明是在农历三月里的一个节气,距离冬至约107天。此时正值暮春时节,春暖花开,绿草如茵,万物竟长,大地一派生机勃勃。此时人们要举行各种活动,形成一些独特的清明习俗。
   清明习俗之一是祭祀扫墓。是日,家家上先人坟挂纸,为新旧墓冢去芜草,培新丘,奠以三牲祭品,以寄哀思。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祭祖。如遇天气不好,可以推迟几天,俗有“前三后四”之说。过去,大姓宗族还设有“清明会”,有“吃清明”的习惯。置有产业,其收入作清明祭扫祖坟支用。清明之日,开祠祭祀,聚族众吃清明饭。凡属房下男丁均需前往祭扫祖坟。
   清明习俗之二是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清明踏青的活动始于唐代而盛于明代,男女老少均可参加,活动多样,除春游,还有荡秋千、放风筝、踢球、斗鸡和在房檐屋下插柳。插柳后来发展为植树造林活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地腊、天中等。相传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五月初五日被奸臣所害投江自杀。广大群众悲痛欲绝,许久都打捞不到尸体。为了使他的尸体不被鱼食,百姓们纷纷向江里丢食物,当有人用箬叶包米饭丢下河后,屈原的尸体就浮起来了。后来人们就把屈原投江的日子称为端午节。端午节前一、二天家家户户都要用箬叶扎糯米粽子。从初三、四吃起一直吃过十三。过节还吃鸡蛋、油团、包子、大蒜等,有的还饮雄黄酒,有的地方还要划龙船。端午节,家家门口插菖蒲、艾叶以避邪去秽。堂前悬挂纸糊的“端阳公”(传说会打鬼的钟馗),驱妖消灾。中午在室内点艾叶熏蚊,在墙头、屋角、水缸边洒雄黄酒,以防蛇、蝎、蜈蚣为害,小孩佩五彩缤纷的香袋和红蛋络,头脸搽雄黄,妇女足染金银花,以消瘴气。划龙船时,人们穿着夏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龙舟、白龙舟等,船上的旌旗、罗伞和划手们服装都是一色的。比赛时,一声炮响。众舟一齐出动,如离弦之箭,争先恐后驶向终点夺标。舟中锣鼓喧天,岸上人声鼎沸,万众欢呼,情景动人,甚是壮观。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又称“尝新节”。这天正当天热入伏,早稻成熟即将开镰收割之际,家家品尝新谷,如果新谷未熟,也要抽几根禾穗煮熟大家品尝。现在品尝新谷的习俗已由吃鸡吃肉的习俗所取代。俗语云:“六月六,不吃鸡就吃肉。” 七月半 又称鬼节。凡上年七月半以后到当年七月半以前死去的人,都要在七月十三日或十四日追悼亡灵,俗称“做七月半”。亲戚用一斤半猪肉及纸钱、纸衣、纸箱、纸屋等作贺礼,主家请道士(也有不请道士的)念经,将这些鬼服鬼物烧给亡人。这种风俗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此时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新谷入廪,喜庆丰收之时,是夜明月高挂在空,月光酒满大地。家家户户开酒宴团聚。晚上赏月,摆上月饼、糕点,糖子、花生和瓜子,还有象征多子多孙的莲(连)子、枣(早)子,柚(又)子等果品“祭月”,请“月老婆婆”品尝佳果。有些地方,还要行拜月礼,然后一家人团团就位,一边吃着糕饼果品,一边尝月。设宴时,若有人外出未归,即留一席位,表示一家欢聚。有的地方还有“摸青”习俗。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俗话说:重阳之日好做酒。因此,不少农户在重阳节这天,用糯米酿甜酒。有的还过重阳节,虽无重九登高之习,但不少地方在这天蒸糕。“糕”、“高”谐音,表示“登高”。谚云“九月九,好酿酒”,“九月九,孵窝小鸡下年酒”,每到重阳,各地酿酒孵鸡成风。
   冬至节 俗话说“冬至大似年”。但过冬至节的已经没有了。重在填坟、换碑、祭祖,类似清明。
   建国后,唱凯和全国各地一样,机关团体、学校在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和“十一”国庆节都有纪念和庆祝活动,但农村群众参加这些活动较少。

知识出处

唱凯镇志

《唱凯镇志》

本书为唱凯镇志,分别在地理志、政治志、经济志、文卫志、教育志、社会志、方言志、人物志、志余等栏目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唱凯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