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唱凯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31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服饰
分类号: K89
页数: 2
页码: 322-323
摘要: 民国以前,唱凯一般民众所穿服装,大都是用厚实耐用的土布(又称“家机布”,系家庭妇女用木机织成)缝制的大脯襟上衣及掩腰裤(女服要饰边),官绅富户则穿用绸缎或羊、狐皮缝制的长袍(衫)、马褂。民国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洋布(机织棉布)流入唱凯,“洋布”逐渐代替了土布。
关键词: 生活习俗 服装

内容

民国以前,唱凯一般民众所穿服装,大都是用厚实耐用的土布(又称“家机布”,系家庭妇女用木机织成)缝制的大脯襟上衣及掩腰裤(女服要饰边),官绅富户则穿用绸缎或羊、狐皮缝制的长袍(衫)、马褂。民国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洋布(机织棉布)流入唱凯,“洋布”逐渐代替了土布。较精致的“洋布”如:哔叽、卡叽、府绸、灯芯绒和毛绒等衣料也逐渐兴盛起来。服装款式也稍有变化,男人多改穿袖大襟宽的对脯襟上衣或学生装、中山装等;商人喜穿袖长过掌的“下江装”或长衫。富裕之家,男性多穿长装。冬季,呢大衣,皮棉长袍,绸缎马褂,头戴黑缎圆顶瓜皮帽,布袜棉鞋;夏季,纺绸或夏布长衫,香云纱褂,细布便鞋。女性则喜穿旗袍或绣花裙、绣花鞋;有钱子弟也有不少人喜穿西装革履。贫苦人家仅是以衣蔽体,无法讲究,但十分注意整洁,衣破即补,民间亦流传“笑破不笑补”之说。冬季是三尺长土布棉袄,无裆腿裤,布缝方巾帽,纳底鞋袜;夏季是虾蟆背褡,短脚水裤、草鞋;田间劳动时,上身赤膊,腰间系一条四至五尺长的罗布围巾,劳动时可作擦汗、垫肩或作短裤用。
   解放初期,服装款式由宽大转趋适身,注重朴素大方。列宁装、青年装风行一时。上世纪60年代后期,青年时兴穿绿军装。70年代末,一些青年开始爱穿夹克、风雨衣、牛仔裤。80年代,人们追求服装时髦美观,款式日新月异,颜色丰富多彩,各种化纤、毛料、丝绸缝制的服装以及用毛线、开士米编织的外套、背心、健美裤等广泛流行。如今风行西服。
   解放前,官绅富户讲究戴用首饰,其中男性也有佩挂金壳挂表及戴金戒指的;女性除戴金戒指外,还身穿绫罗丝、绸缎花纹镶边衣裙,尖脚绣花彩鞋,头盘花髻,簪带金钗银风首饰和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劳动妇女土布素服,胸罩围裙,尖脚花布鞋,红头绳扎发盘髻,青色方巾包头,串珠充作手镯、耳环。儿童冬季穿和尚领棉袄,粗布青兰色包裙,狗头帽,颈下套荷叶形八卦图案涎垫,蛙式套足夹裤;夏季,光身裸体,腰系兜肚,项带银颈箍、百家锁、长命宝贵牌,两手腕套银铃手箍,贫穷者无银饰品,则用线串佛珠作手箍。老年妇女喜戴玉石戒指或手镯,并以黑绉扎头御寒。一般人家仅少数老年妇女戴银戒指或银手镯。解放后,戴首饰习俗渐废。上世纪80年代,服饰观念更新,妇女开始讲究穿戴,戴金戒指、耳环、项链及手镯的逐渐增多,个别男性也戴金戒指。老年妇女在冬天,多改戴毛线或开士米纺织的御寒帽。
   旧时,唱凯男人及女人都是蓄发扎长辫,妇女头上盘髻(有的妇女头笼珠翠,发系金簪,耳垂金环,手串玉镯,逞财显势)。民国期间,男人剪辫,剃和尚头或蓄平顶头、西装头,少女仍留长辫,妇女则改髻为反梳反折或梳短发。解放后,男女以戴手表为时尚,上世纪八十年代作兴用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装饰,女发多为电烫、拉丝头、三节包、波浪式、爆炸式等新款式,有的还染发。

知识出处

唱凯镇志

《唱凯镇志》

本书为唱凯镇志,分别在地理志、政治志、经济志、文卫志、教育志、社会志、方言志、人物志、志余等栏目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唱凯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