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唱凯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31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
页数: 4
页码: 322-325
摘要: 民国以前,唱凯一般民众所穿服装,大都是用厚实耐用的土布(又称“家机布”,系家庭妇女用木机织成)缝制的大脯襟上衣及掩腰裤(女服要饰边),官绅富户则穿用绸缎或羊、狐皮缝制的长袍(衫)、马褂。民国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洋布(机织棉布)流入唱凯,“洋布”逐渐代替了土布。
关键词: 生活习俗 唱凯镇

内容

第一节 服饰 民国以前,唱凯一般民众所穿服装,大都是用厚实耐用的土布(又称“家机布”,系家庭妇女用木机织成)缝制的大脯襟上衣及掩腰裤(女服要饰边),官绅富户则穿用绸缎或羊、狐皮缝制的长袍(衫)、马褂。民国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洋布(机织棉布)流入唱凯,“洋布”逐渐代替了土布。较精致的“洋布”如:哔叽、卡叽、府绸、灯芯绒和毛绒等衣料也逐渐兴盛起来。服装款式也稍有变化,男人多改穿袖大襟宽的对脯襟上衣或学生装、中山装等;商人喜穿袖长过掌的“下江装”或长衫。富裕之家,男性多穿长装。冬季,呢大衣,皮棉长袍,绸缎马褂,头戴黑缎圆顶瓜皮帽,布袜棉鞋;夏季,纺绸或夏布长衫,香云纱褂,细布便鞋。女性则喜穿旗袍或绣花裙、绣花鞋;有钱子弟也有不少人喜穿西装革履。贫苦人家仅是以衣蔽体,无法讲究,但十分注意整洁,衣破即补,民间亦流传“笑破不笑补”之说。冬季是三尺长土布棉袄,无裆腿裤,布缝方巾帽,纳底鞋袜;夏季是虾蟆背褡,短脚水裤、草鞋;田间劳动时,上身赤膊,腰间系一条四至五尺长的罗布围巾,劳动时可作擦汗、垫肩或作短裤用。
   解放初期,服装款式由宽大转趋适身,注重朴素大方。列宁装、青年装风行一时。上世纪60年代后期,青年时兴穿绿军装。70年代末,一些青年开始爱穿夹克、风雨衣、牛仔裤。80年代,人们追求服装时髦美观,款式日新月异,颜色丰富多彩,各种化纤、毛料、丝绸缝制的服装以及用毛线、开士米编织的外套、背心、健美裤等广泛流行。如今风行西服。
   解放前,官绅富户讲究戴用首饰,其中男性也有佩挂金壳挂表及戴金戒指的;女性除戴金戒指外,还身穿绫罗丝、绸缎花纹镶边衣裙,尖脚绣花彩鞋,头盘花髻,簪带金钗银风首饰和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劳动妇女土布素服,胸罩围裙,尖脚花布鞋,红头绳扎发盘髻,青色方巾包头,串珠充作手镯、耳环。儿童冬季穿和尚领棉袄,粗布青兰色包裙,狗头帽,颈下套荷叶形八卦图案涎垫,蛙式套足夹裤;夏季,光身裸体,腰系兜肚,项带银颈箍、百家锁、长命宝贵牌,两手腕套银铃手箍,贫穷者无银饰品,则用线串佛珠作手箍。老年妇女喜戴玉石戒指或手镯,并以黑绉扎头御寒。一般人家仅少数老年妇女戴银戒指或银手镯。解放后,戴首饰习俗渐废。上世纪80年代,服饰观念更新,妇女开始讲究穿戴,戴金戒指、耳环、项链及手镯的逐渐增多,个别男性也戴金戒指。老年妇女在冬天,多改戴毛线或开士米纺织的御寒帽。
   旧时,唱凯男人及女人都是蓄发扎长辫,妇女头上盘髻(有的妇女头笼珠翠,发系金簪,耳垂金环,手串玉镯,逞财显势)。民国期间,男人剪辫,剃和尚头或蓄平顶头、西装头,少女仍留长辫,妇女则改髻为反梳反折或梳短发。解放后,男女以戴手表为时尚,上世纪八十年代作兴用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装饰,女发多为电烫、拉丝头、三节包、波浪式、爆炸式等新款式,有的还染发。
   第二节 饮食 清末民国时期,唱凯百姓生活较为清苦。一般人家冬春日短夜长时每日进食2餐,夏秋日长夜短时才进食3餐(一稀2干)。官绅富商之家则常年日食3餐,也有少数食4餐的,即晚上吃夜宵点心。无论贫富,家常便饭均以白米为主,贫寒之家(尤其是农户),习惯将一日三餐人家所食米饭在早晨一次煮熟,分餐食用,常配食红薯、芋头、萝卜、黄粟、荞麦等杂粮。青黄不接时常以杂粮和瓜菜充饥。佐餐菜肴一般十分简朴,除逢年过节能吃上肉鱼等菜肴处,平时素食土产蔬菜,只有少数富裕之家餐桌上常有荤有素。辣椒、大蒜、生姜、胡椒等为常用菜肴佐料。为应新鲜蔬菜供应不时之需,唱凯人还有腌制咸辣干菜的习惯。如腌辣椒、霉豆腐、萝卜干、腌菜、芥菜梗、茄子干、豆角干、辣椒干等等。较富裕之家也有腌肉、腌鸡的。平时百姓家不备茶点,只有每年春节时才有糖果点心。新春年果多用土产,自己加工制作,如糖酥豆子、炒薯片、炒花生、冻米糖、煮瓜子、米糖等。新春正月,亲友来往拜年,进门清茶一杯,馔年果待客,出门以之馈赠。平时民间很少备办酒席,至亲好友来做客,买些鱼肉蛋和蔬菜加以款待。只有遇上婚丧喜庆才备办酒席。
   民间酒宴,历来多用碗盛菜,少数人家用盘。一般酒宴中每席均设有猪肉、鱼各1碗(盘),猪肉系第5道菜,鱼或豆腐最后上桌。最讲究的酒宴是鱼翅席,有鱼翅、墨鱼粉皮、清炖全鸡、银丝粉、扣肉、狮子头、冰糖白木耳(或冰糖莲子)、八宝扣鸭、鸳鸯蛋、红烧全鱼等菜,外回香肠、卤肉、皮蛋、蜇皮4个冷碟及卤蛋、荸荠、桔子、花生米等冷碟;较普通的是笋干银鱼席,菜谱一般为:笋干米粉、银鱼藕丝、滑肉笋片、猪肠(或猪肝)、红烧猪肉、海带、八宝饭、蛋皮拌韭菜(或芹菜),薯粉团(或藕团、芋团)、红烧鱼(或豆腐)等。酒宴开席时,先上第一道菜,以后各道菜依次上桌,边吃边上,直到鱼碗(或豆腐)上桌,表示菜已上完,客人开始吃饭。
   宾客入席后,尊年长及社会地位高者坐上首席,主人通常在上第四道菜(扣肉)后敬酒。席上饮料是制作的糯米甜酒或烧酒(谷酒)。
   第三节 居住 解放前,唱凯民间居住房屋,多是竹木(土木)简易结构或砖木结构平房。绝大部分是一排三间,也有一排四间,一排五间的,多为泥木结构。砌墙用的是土砖坯,或用夹板筑的土墙。室内梁、柱、木行条、角子、楼板等都是木料,壁则有的是木栏,有的是筑土墙,有的用竹子再糊以泥巴、石灰。屋顶多使用小青瓦。由于传统习惯,房屋的高度一般为一丈五尺六寸、一丈六尺六寸、一丈七尺六寸、一丈八尺六寸、一丈九尺六寸、二丈一尺六寸等。房屋俗坐北朝南,一村一向,且迷信“风水”,要请“地仙”(阴阳先生)相地择日才可动工建造。亲戚之间做屋,都会互相帮工,上梁还要送礼贺喜。农村住宅通常是“一向三间”,一个屋脊、前后出水,外墙用土筑或砖砌,屋子两侧设飞檐式“人”字形脊墙或高出屋脊的“山”字形墙,大门两旁为水禁板,前有走廊,进大门即是厅堂,厅堂两边各有房两间。凡两栋“一向三间”前后衔接在一起的称“两幢直进”,前后幢之间,均有厢房、穿巷、天井,并设有耳门进出,少数富户及官绅之家,也有建“三幢直进”、“四幢直进”的。房屋向北不开窗。有的房屋在墙上开窗,多是内大外小的木栅窗,窗位过高,光线不充足。房屋座向大都是座北朝南或座西向东。新屋建成,当年须进屋。进屋前,先在门楣上悬一镜,以镇“风水”。同时在大门两侧各放茅竹(或晒衣青竹竿)1根,取其“竹报平安”和“节节高”之意。进屋时鸣放鞭炮,由老人牵头,全家大小依次后跟,手拿家具进入新屋,随即设宴款待亲邻。室内摆设床铺不向房门,(只许床铺与樑平行,否则有“担樑”之嫌)。橱与桌相向,不向床铺;房内悬挂镜子,镜面亦不向床;床后或床头多放大、小便桶。而且,新屋打灶需“拣好日”。
   解放后,私人建屋不再迷信风水,门楣亦不悬镜子,尽可能选择高地为宅基地。1979年后,私人建屋多为砖混或钢混(主要建筑材料为砖、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房或楼房,造型美观,坚固耐用,采光充足,空气流通。
   2006年,唱凯镇党委、政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开展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以“六改四普及”为具体要求的新农村建设活动。
   近日,临川区唱凯镇致富能人王金水来到镇政府,把他兄弟五人捐助新农村建设的15.3万元钱交到镇干部手中,并表示以后还要继续捐资。
   唱凯镇采取政府投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市场运作筹一点的方法,多方筹措资金,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唱凯镇利用该镇致富能人多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动员致富能人为新农村建设捐资。该镇东湖村下阳村小组村民王金水,在云南几经摸爬滚打,创办了东盟国际酒店用品市场,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当他得知家乡在搞新农村建设后,决定捐资10万元,并动员他的四个兄弟一起捐资,共计15.3万元。在他的带动下,该镇致富能人纷纷慷慨解囊,短短几天时间就收到捐款28.8万元。罗针镇河粟村是该区有名的富裕村。村民何良发长期在南昌搞建筑,当得知村里要搞新村建设,他一口气捐出了6万元。
   2006年,新农村试点村3个,国家及省、市、区每个点补助13万元:唱凯村委会的占坊许家村、东湖村委会的下杨村、石溪村委会的圆湖熊村 2007年试点村7个,国家及省、市、区每个建补助10万元:观前村委会的石子塘、上游村委会的下熊村、石溪村委会的黄顾桥村、江山村委会的山上陈家、蔡家村委会的东溪刘家、东湖村委会的下阳新村、古港村委会的何寺村(未动工)。
   2008年试点村2个,国家及省、市、区每个建补助14万元:古港村委会的上刘村、江山村委会的周山泗村。
   新农村建设名人志士捐款情况 东湖下阳村王发根(建筑老板)捐款3万元 江山村山上陈村陈武华(广州市经商老板)捐款5.6万元 陈乾华(北京市航空中心医院)捐款6000元 陈建明(个体运输户)捐款5000元 陈发泉(南昌市民营企业家)捐款5000元 蔡家村东溪刘村刘印国(深圳农发行经理)1万元 刘志龙(在家务农)49300元 刘月水(上海个体老板)12000元 刘庆国(深圳市民营企业)13000元 刘泉根(上海市日用瓷老板)12800元 刘云兵(上海市日用瓷老板)5000元 刘木龙(上海市日用瓷老板)1万元 上游村下熊 熊晓华(抚州市消防支队长)1万元 第四节 礼貌仪俗 晚辈在路上遇见长辈,先招呼、问候,再拱手或鞠躬为礼。学生在途中遇见老师,停步立于路旁,先称呼,再行礼。同辈在外相见,互相点头问候,第一句客套话多为“去哪里”或“吃了饭啵”。
   客人来家,热情招待,让座(客人是尊者、长辈,请其在厅堂正中座位就坐,主人、晚辈在右侧或左侧下手就坐相陪,不能平起平坐;客人是同辈或同事,请其在左边客位就坐,主人在右主位相陪),倒茶、敬烟,请吃糕点或者点心、设宴款待,远客必留宿。
   主人煮点心(多是米粉条或面条)待客,点心上面放有鸡腿(1只)或者猪肉块(最多7块,最少5块)、鸡蛋(最多5个,最少3个),有的以肉丝作“盖头”。客人吃点心时,除肉丝“盖头”可全吃不剩外,未用刀划开的鸡腿一般不吃,肉块则7块吃2块,5块吃1块;蛋5个吃2个,3个吃1个,均不可全部吃光。客人赴宴不自行上坐。酒席间,请客人先动筷,向客人敬酒。结婚宴请宾客以舅父最尊,须坐东边(左边)第一席。平日家宴,父母并肩上坐,父坐左上首,母坐右上首,即男左女右。逢年过节,血亲之间多备礼互送;由晚辈先送,长辈收后备礼回赠,称“送年”、“送节”、“送中秋”。娶亲、嫁女、做屋上梁、进屋、过周岁等喜庆,一般是先请后贺,不请不贺;祝寿多是先贺后请,不贺不请。结婚礼物不可事后补送,寿礼可以补送。喜庆送礼宜成双(取成双成对,吉祥之兆);所送礼物宜用红纸包裹。丧葬均是先送后请,不送不请,事后不宜补送。所送礼物最多7色,最少3色,其中猪肉一律3斤,送素(白色)烛不送喜(红)烛。所送礼物不宜贴红纸或红纸包裹。
   亲友逢灾遇难,前去探望慰问并热情相助。如遇火灾,亲友去慰问,谓之送“火烛”,所送物品多为生活必用品、米、面、油、盐或者炊具之类。

知识出处

唱凯镇志

《唱凯镇志》

本书为唱凯镇志,分别在地理志、政治志、经济志、文卫志、教育志、社会志、方言志、人物志、志余等栏目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唱凯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