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口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唱凯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30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口粮
分类号: F126
页数: 2
页码: 313-314
摘要: 农民食肉主要靠自养生猪解决,或在交售生猪后由食品站回供。1985年取消生猪“派养派购”制后至市场购买。1949年唱凯农民每人每年平均食肉4.2公斤,1987年根据抽样调查每人每年平均食肉20.18公斤,为1949年的4.04倍。鲜鱼、禽蛋、家禽乃至香菇,木耳,墨鱼等也开始成为农民家中经常性副食品,其它如糖果、烟酒、调味品等消费量也大大增大,并朝高档型发展。
关键词: 唱凯镇 粮食作物

内容

解放前,唱凯镇农民多数生活困窘,度日艰难,一般都是干稀搭配,糠菜兼食,年人平口粮只有360市斤。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口粮消费标准稳步提高。1950年至1952年每年人平各为400市斤,1953年至1957年增为460市斤,“大跃进”时,农民口粮偏低,一度“低标准、瓜菜代”。1963年经济好转,农民口粮恢复到400市斤,1965年增为436.5市斤,1960年至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农民年人平口粮长期在500市斤上下徘徊。1978年后粮食持续增产,农民口粮消费继续增加,1979年,人平557.5市斤,1981年人均口粮598市斤,1983年人平793市斤,1985年至1989年,年人平达到902市斤,比1976年增加80.4%。
  农民食肉主要靠自养生猪解决,或在交售生猪后由食品站回供。1985年取消生猪“派养派购”制后至市场购买。1949年唱凯农民每人每年平均食肉4.2公斤,1987年根据抽样调查每人每年平均食肉20.18公斤,为1949年的4.04倍。鲜鱼、禽蛋、家禽乃至香菇,木耳,墨鱼等也开始成为农民家中经常性副食品,其它如糖果、烟酒、调味品等消费量也大大增大,并朝高档型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饮食习惯逐步改变。90年代,不少家庭多在餐馆用早餐,早点五花八门,有大米粥、绿豆粥、八宝粥、红薯粥、包子、馒头、油条、炖鸡、肉片汤、鱼肉泡水粉、面条、海带排骨汤、煎油饼、茶蛋、牛奶、豆奶、饺子、馄饨等。招待来客一般进馆用膳,减少家务麻烦。90年代末,人们时兴在大排档用晚餐、吃夜宵,90年代后期始,城镇新建住宅基本都不设计烧柴灶,普遍改烧柴为烧液化气。农村使用液化气和沼气做饭的家庭也日渐增多。
   2000~2005年,唱凯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由吃饱向吃好以及追求营养化、科学化、保健化、方便化方向发展,绿色食品、黑色食品、益智食品成为普通老百姓追求的时尚。2005年唱凯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2405元,比2000年的1667元增加了738元,增长幅度达44.3%;唱凯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为30千克,家禽11.8千克,鱼虾10.5千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唱凯农村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有所增强。在崇尚科学膳食的消费潮流下,对一些低糖、低盐、低脂、高蛋白以及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品消费量持续增加。与此同时,适应快节奏生活需求的冷冻食品、成品半成品以及各类快餐食品也越来越成为唱凯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中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唱凯农村居民在外出用餐的次数也明显增多,消费额迅猛增长,各类酒店、饭馆也不断增多。

知识出处

唱凯镇志

《唱凯镇志》

本书为唱凯镇志,分别在地理志、政治志、经济志、文卫志、教育志、社会志、方言志、人物志、志余等栏目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唱凯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