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居民消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唱凯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30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居民消费
分类号: F126
页数: 5
页码: 313-317
摘要: 农民食肉主要靠自养生猪解决,或在交售生猪后由食品站回供。1985年取消生猪“派养派购”制后至市场购买。1949年唱凯农民每人每年平均食肉4.2公斤,1987年根据抽样调查每人每年平均食肉20.18公斤,为1949年的4.04倍。鲜鱼、禽蛋、家禽乃至香菇,木耳,墨鱼等也开始成为农民家中经常性副食品,其它如糖果、烟酒、调味品等消费量也大大增大,并朝高档型发展。
关键词: 居民消费 经济状况

内容

第一节 口粮 解放前,唱凯镇农民多数生活困窘,度日艰难,一般都是干稀搭配,糠菜兼食,年人平口粮只有360市斤。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口粮消费标准稳步提高。1950年至1952年每年人平各为400市斤,1953年至1957年增为460市斤,“大跃进”时,农民口粮偏低,一度“低标准、瓜菜代”。1963年经济好转,农民口粮恢复到400市斤,1965年增为436.5市斤,1960年至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农民年人平口粮长期在500市斤上下徘徊。1978年后粮食持续增产,农民口粮消费继续增加,1979年,人平557.5市斤,1981年人均口粮598市斤,1983年人平793市斤,1985年至1989年,年人平达到902市斤,比1976年增加80.4%。
   唱凯公社1973-1979年社员口粮经济分配对照表 农民食肉主要靠自养生猪解决,或在交售生猪后由食品站回供。1985年取消生猪“派养派购”制后至市场购买。1949年唱凯农民每人每年平均食肉4.2公斤,1987年根据抽样调查每人每年平均食肉20.18公斤,为1949年的4.04倍。鲜鱼、禽蛋、家禽乃至香菇,木耳,墨鱼等也开始成为农民家中经常性副食品,其它如糖果、烟酒、调味品等消费量也大大增大,并朝高档型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饮食习惯逐步改变。90年代,不少家庭多在餐馆用早餐,早点五花八门,有大米粥、绿豆粥、八宝粥、红薯粥、包子、馒头、油条、炖鸡、肉片汤、鱼肉泡水粉、面条、海带排骨汤、煎油饼、茶蛋、牛奶、豆奶、饺子、馄饨等。招待来客一般进馆用膳,减少家务麻烦。90年代末,人们时兴在大排档用晚餐、吃夜宵,90年代后期始,城镇新建住宅基本都不设计烧柴灶,普遍改烧柴为烧液化气。农村使用液化气和沼气做饭的家庭也日渐增多。
   2000~2005年,唱凯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由吃饱向吃好以及追求营养化、科学化、保健化、方便化方向发展,绿色食品、黑色食品、益智食品成为普通老百姓追求的时尚。2005年唱凯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2405元,比2000年的1667元增加了738元,增长幅度达44.3%;唱凯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为30千克,家禽11.8千克,鱼虾10.5千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唱凯农村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有所增强。在崇尚科学膳食的消费潮流下,对一些低糖、低盐、低脂、高蛋白以及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品消费量持续增加。与此同时,适应快节奏生活需求的冷冻食品、成品半成品以及各类快餐食品也越来越成为唱凯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中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唱凯农村居民在外出用餐的次数也明显增多,消费额迅猛增长,各类酒店、饭馆也不断增多。
   第二节 衣着 衣料 解放前,唱凯农民穿的都是家织青蓝土布,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穿着条件明显改善。上世纪五十年代大都穿龙头细布,线布,纱。60年代普遍穿上化纤,混纺,灯芯绒。80年代转向涤棉,涤毛,尼绒,乔其纱等高档布,衣服款式也千姿百态,主要是自己买布去缝纫店订做或请裁缝师傅上户加工。90年代后,以购成衣为主,讲究款式新颖,面料高档。西装、茄克、衬衫、羊毛衫、休闲装、风衣成为中青年男士服装主流,中山装几近绝迹;中青年女士时兴职业套裙(裤)、羊毛衫、风衣、羊绒外套、健美裤、旗袍,少数女性着装崇尚性感,低胸、露肩、袒腹;少女时兴淑女装;少年大多着休闲装、牛仔服、运动衫。布质有毛料、羊绒、棉麻、混纺、化纤、真丝,颜色由过去黑、白、蓝、灰变为艳丽多彩。穿鞋讲究美观舒适,有各式皮鞋、旅游鞋、运动鞋、时装鞋、保暖鞋等。
   2000~2005年,唱凯农村居民衣着消费的观念和内容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念已经过时,唱凯农村居民开始追求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突出个性、舒适时尚的消费模式,成衣化、时装化、品牌化、高档化、个性化及保健化已成为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主流。80年代初人们穿衣戴帽满大街几乎都是篮、白、灰,很难找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而2000年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认识和追求已不满足于单一的颜色和款式,注重的是生活的品质和品牌文化,希望通过服装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现自己的个性。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已从单纯的讲究“价廉物美”向有品位、讲品牌方向发展。服饰品牌已成为居民职业特点、生活品位、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人们追求的“无字名片”。衣着服饰更加舒适高档。衣着服饰既是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是对精神生活的需求。2001年唱凯农村居民人均服装消费支出259.6元,而到了2005年,唱凯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增至433元,比2000年增长31.2%。
   鞋袜解放前,唱凯农民穿着很差,一般天晴布鞋,落雨穿油鞋,履鞋,钉靴;家境贫苦者,则是赤脚草鞋,寒冬腊月,才用布鞋、布袜御寒。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穿着大大改善,逐渐改穿胶鞋,皮鞋。天热穿凉鞋,拖鞋;落雨穿套鞋,套靴。古老笨重的油鞋钉靴早已淘汰。套鞋有平口、短统、长统等规格,皮鞋有猪皮、牛皮、人造革等品种。布袜已不复见。上世纪60年代多穿纱袜,70年代改穿尼龙袜,80年代流行丝光袜。
   第三节 住房 解放前,唱凯富农多居住宽敞的砖瓦房,设备讲究。农民多居住竹、木建成的简易住房或土壁平房,不仅几代同居,拥挤窄狭,人平只有3-4平方米,而且人畜混杂,阴暗潮湿,破烂不堪,容易传染各种疾病。有的农民甚至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不得不租借别人的房屋或在祠堂、庙宇内栖身。
   解放后,农民在土地改革中分到了房屋,此后又在发展生产中陆续自建了一批新房。但从公社化到文革后的近二十年中,农民建房极少,而人口剧增,住房十分拥挤,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农民勤劳致富,建新房的越来越多,且大部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美观,采光通风良好,厨房、卫生间、厅堂、阳台配套。据抽样调查,到上世纪未,唱凯镇已有90%以上的农户盖了楼房。
   唱凯公社1982——1983年社员建房统计(栋) 注:表内数字来自公社登记建房许可证资料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唱凯农村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三层以上楼住宅较普遍,居住面积增大,客厅、餐厅、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等配套设施齐全。阳台及窗台用铝合金封装,也有加装不锈钢护栏封闭者。绝大多数宿舍安装铁制防盗门。室内地面流行地板砖、花岗岩、大理石,墙面为水涂料、喷塑、墙纸、仿瓷涂料、水泥漆。21世纪初,出现别墅式、上下复合式住房。农村三层、四层砖混结构楼房日渐增多,有的室内装修比抚州市内并不逊色。
   2000年以后,房地产业高速发展,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唱凯农村居民越来越愿意把资金投向住房消费,每年都有许多家庭告别低矮破旧、设施简陋的旧房,搬进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居,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2000年唱凯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0.2平方米,比1987年增长77.48%。在居民住房志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居住间数也日趋增多,辅助面积不断扩大,2000年唱凯农村居民户均居住2.22间,人均拥有辅助面积8.75平方米。2005年,唱凯农村居民人均用于居住方面的支出为633元,比2000年增长工94.1%;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5.6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26.6%。在面积不断增加同时,唱凯农村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改善和配套设施的完善上的要求也不断增高。现在镇上的居民76%的家庭居室内有浴室、厕所,96%的家庭用上了独立的自来水,几乎100%的家庭用上了液化石油气,60%的家庭购买了房改房,18%的家庭购买了商品房,64%的家庭对住房进行了装修(平均每户装修费用为9490元),2%的居民家庭拥有单栋住宅,拥有两居室及多居室及多居室的家庭所占比例为88%。在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的同时,唱凯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也日趋美化。
   第四节 行旅 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是唱凯农村居民主要交通工具。90年代摩托车取代自行车,城区交通以蹬士、公交车为主,城乡交通以客车、的士、摩的为主。之后,私人小轿车逐渐增多。目前,摩的、拐的、蹬士、公交车、出租车成为唱凯农村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道路建设的加快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公交车的车辆数量、线路扩展、车辆档次和服务质量都有了较快的发展。打的已不再是有钱人的奢侈,已成为唱凯农村居民出行的更快捷、更安全、更舒适的选择。
   唱凯与外界的交往主要靠公路,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汽车。1995年,抚州第一条二级公路——昌抚公路建成通车,这大大方便了居民出行。2000年,18米宽、双向四车道的昌厦一级公路建成通车。2005年,京福高速公路顺利通车,使临川公路干线直接融入了全国交通网。给唱凯农村居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第五节 生活日用品 解放前,唱凯农民用具简陋、粗糙。新中国成立后,轻工业逐步发展,农民用具日新月异,炊具现时习惯仍以铁锅为主,兼用铝锅、钢精锅、高压锅、电饭煲。餐具,农民常用的碗、盘、杯、碟已由竹、陶、粗瓷转向搪瓷、塑料细瓷、不锈钢制品,款式多样。雨具中的蓑衣、斗笠极少,用的多为老农,一般年青人都穿雨衣、雨裤。伞为晴雨两用,有布伞、尼龙伞、折伞、自动伞等品种,纸伞、油布伞早已被淘汰。洗涤、皂果洗衣洗手的习惯早已废止,现在已改用肥皂、香皂、药皂和洗衣粉。一些经济富裕的农家,还用上了洗衣机。照明,农村过去燃松照明,点菜油灯,煤油灯,现在全部改用电灯,少数人已用上了空调。家具,传统的“宜黄橱子三弯床”已为大衣柜、小衣柜、高低床、席梦思、写字台、床头柜、食品柜等新式家具所取代。党的富民政策,导致农村日用高档商品消费激增。据抽样调查1989年全乡手表户均1.43只,自行车户均1.21辆,时钟户均0.49座,缝纫机户均0.36台,收音机户均0.66部,收录机户均0.13部,黑白电视机户均0.46台,电风扇户均0.42台,洗衣机户均0.014台,大家具户均2.03件。
   唱凯公社1970年、1983年中档生活用品对比 80年代后期,商品日益丰富,唱凯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居民家庭中拥有的彩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逐步取代了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为代表的旧“四大件”。90年代初至2000年,居民的耐用消费品又有了新的变化,彩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陆续进入更新换代期,老式产品被新潮、高档、功能齐全的新产品所取代。至2000年底,唱凯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98台,冰箱78台,洗衣机92台。一些新型家电如微波炉、热水器、组合音响、影蝶机等迅速进入居民家庭。2000年以后,彩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逐步退出“四大件”的宝座,空调、移动电话、家用电脑、家用汽车成为新的“四大件”。至2005年底,唱凯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空调46台,移动电话96部,家用电脑30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家用电脑18台),家用汽车0.67辆。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唱凯农村居民越来越追求享受现代化的耐用家电商品,各种新型家用电器如数字电视机、电磁炉、数码相机、DV摄影机等高端消费品也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日渐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新热点。
   第六节 娱乐消费 随着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越来越得到重视,“花钱买享受”成为不少唱凯农村居民的共识。春天,纠纷邀朋唤友去郊外踏青,感受大自然的清新气息。夏季,“避暑游”成为唱凯农村居民热衷的休闲方式。秋季,更是唱凯农村居民旅游的旺季,“名胜游”、“出国游”热度不断升温。此外,市民热衷的生活方式还有欣赏影视歌舞、读书看报、学习琴棋书画、饲养花鸟鱼虫、上网冲浪以及运动健身等。2005年,唱凯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化、教育、娱乐及服务方面的支出为573.33元,人均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为291.7元。随着交通和通讯事业的蓬勃发展,唱凯农村居民这方面的支出也大幅增长。2005年唱凯农村居民人均用于交通方面的支出为134.2元,比2000年增长70.5%;人均用于通讯方面支出为336元,比2000年增加88.4%。众多造型新颖、高档时尚、功能齐全的品牌手机受到唱凯农村居民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和青睐。

知识出处

唱凯镇志

《唱凯镇志》

本书为唱凯镇志,分别在地理志、政治志、经济志、文卫志、教育志、社会志、方言志、人物志、志余等栏目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唱凯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