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民收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唱凯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30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农民收入
分类号: C91
页数: 5
页码: 309-313
摘要: 解放前,唱凯镇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污吏豪绅、苛捐杂税的压榨、县、乡、保、甲层层勾结为奸,虽成年累月辛勤劳作,却仍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受剥削是多方面的,如雇工剥削、地租剥削、高利贷剥削等。严重的,当时有所谓“老虎租”即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秋后根据实际收入,按“倒四六”分成交租,地主分六成,农民分四成,或对半分成。还有所谓“阎王债”即春借一担谷,秋还两担粮。农民劳动所得几乎被掠夺一空。
关键词: 农民收入 唱凯镇

内容

解放前,唱凯镇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污吏豪绅、苛捐杂税的压榨、县、乡、保、甲层层勾结为奸,虽成年累月辛勤劳作,却仍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受剥削是多方面的,如雇工剥削、地租剥削、高利贷剥削等。严重的,当时有所谓“老虎租”即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秋后根据实际收入,按“倒四六”分成交租,地主分六成,农民分四成,或对半分成。还有所谓“阎王债”即春借一担谷,秋还两担粮。农民劳动所得几乎被掠夺一空。如古港村,数十户人家,穷得“人人穿烂衣,家家住茅棚,户户吃糠菜,三个男人就有一个卖壮丁。”1945年前后是捐税最繁重的黑暗阶段,其中以田赋税、壮丁费最惨最重。1947年间竟有罗湖仓库人员,私持缴粮收据到唱凯石溪村逼着农民将款折粮面交他手,事被发觉,被群众撵跑了事。那时驻地仓库主任也有明目张胆私发收据,卷款自肥的恶行。随着局势的混乱,一甲一壮搞得劳动人民家破人亡,顶替一兵,折缴高价稻谷200担,乡、保、甲从中得贿40%。
   土地剥削 地主拥有大量土地出租给无地或少地的贫农耕种,其剥削形式有三种:1,重搁轻租:按地价的60—?0%作为押租,租田时一次付清,然后每年交租60—80斤粮食。2,长年定租:按地价固定每年交缴田租120—160斤粮食。3、看场平分:租田庄稼成熟,将地主请来验证,方许开铲,登场后,按既定的分成方法(对成或四大成)当场交租。其次另有一种典当方式为;作田穷人在困难一时无法解决,佃种无路,告贷无门的情况下,将自己仅有的少许土地(也包括房产),不忍出卖,也不容许出卖的矛盾中,暂时出卖给别人,待既定年限期满后,可将原业按卖当价值赎回,一般定规是按原业价值70—80%作为卖价,此种性质属于半买半卖,将租抵息,通常限期5—8年。或议期满后不予赎回。或到期找价出卖。
   劳力剥削 富户雇工剥削有四种:1、长工:应雇穷人,长年寄住在雇主家劳动,立有议约,如有违犯,雇主可随时解雇。2、短工:有农忙月工,有平时(1—3天)散工,其工值一般高于长工,普通月工为4担谷(480斤粮),散工日值2斗米。3,包工:在突击性农事繁忙季节,将小块土地农活按时按质按量包给他人完成业务,付给议定工资。4、领田:穷人于粮食紧缺时,先向富户预借或预领一部分钱粮,到夏秋农忙季节再给债主领田劳动,往往工值只能抵当应付工值80%。
   经济剥削 富户放债通常有小二分、大二分、到1945年间,高利贷剥削猖獗到出现“比期”。1、小二分:利息稳定,每年以10个月计息,一元钱放债一年,本息共还1.2元。2、六二分:利息按月2分,如借10元钱,月息2元,月终本息为12元,两月不还下月计算,以本为12元,月息为2元4角,五个月本息要还26元。3、比期:利息不定,按日计算,通常借债100元,隔日付还104元,借十天行息30元借一月行息20元。借比期债多为投机、急用、所为。双方都是豪门恶棍,借前须立议约,请有保人。另外还有“谷会”,“钱会”两种钱粮互助会,利息轻微,多系亲朋互通有无所为。谷会要邀集10股。需10年周转才能结束,钱会亦以10股为定,10个月周转后才结束。
   价值多变 民国初年市场流通货币,始为铜钱,铜板、银园、10枚钱为1钢板,10枚铜板为1角,360枚铜板为1银园,后废铜钱(铜板、银园仍通用),通行镍币、镍币有1分,2分、5分等币面,同时发行纸币,币面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解、1元,2元、3元,5元,拾元等11种。(3元币面后取消),抗日战争事起,通货膨胀,币值多变,物价波动太大,人民毫无信心,争购兑换硬币(金、银),市场十分混乱,后改用“金元券”和“关金”,关金面值为1元,2元,5元,10元,关金1元抵值现钞100元,此时物价日涨夜变,商家叫苦(今天卖出去,明日买不回),农民喊天(卖担谷,上街时能买双鞋,下街时只能买双袜)。当时有句流言:留票子(现钞)莫过夜,过夜一万只能值八百。
   生产落后 旧时一个强劳力,还要有一定大型耕作农具,加上妻儿做帮工,一年辛勤到头,只能种上8—10亩田地,收入不超4,000斤粮(包括杂粮在内),八口之家所余无几,农闲副业无门路,田少贫农只有靠出卖低贱劳力来维持生活,一遇天灾人祸,讨饭无路,往往一年压一年,大牛换小牛,上田变低产,生产落后,造成了生活贫困,落后贫困,带来丁无穷灾难疾苦。
   旧社会由于封建、剥削、多变,落后,导致了富人愈富,穷人越穷的极端局面,劳动患者受罪,衣、食、住、用,无力添置,剥削者享福,纸醉金迷,生活腐化。40年间一贯以放高利贷闻名的豪绅有古港周庶钦、周化夷两人,拥有大量土地、店房出租。1947年间,唱凯街上有“钱庄”四家,其中以四季庄称雄,百亩以上的地主五户。打长工10年以上的27人,一辈子出卖劳的6人。境内佃田兼做短工白耕土地不够糊口的贫农,据不完全统计有1125人,长年讨饭度日的计64人。近1万人住的是破旧泥壁屋,吃的是两饭一粥,穿的是千纳衣(补针重叠),过年人平吃肉不到一斤,农具、用具、家具二更谈不上备用。千万穷人就是这样辈代相传,苦到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继而通过互助合作,生产得到一定的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人民公社化后,刮“共产风”吃“大锅饭”,未认真实行按劳动分配。1961年—1963年唱凯农民人平均收入相对稳定在47—56之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唱凯镇农民收入逐年上升。1984年至1989年农民平均收入步入了“快车道”。1995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仅1490元,1998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200元,年平增长15.8%。2000年达2300元。2005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3616元,比上年增加499元,增长16%。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4612元,比上年增加300元,增长7%。2008年人均收入5430元,比上年增长17.6%。
   1987~2005年,是唱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活质量实现了也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跨越,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人们在吃、穿、用、住等日常生活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唱凯城镇居民的收入不仅低,而且增长的速度也较缓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干部工资有所提高,许多企业职工工资同效益挂钩,加之机关、企业奖金、津贴和各种补贴的发放,使城市居民收入迅速增加。主要表现在收入额逐年增加。1987年唱凯居民人均实际收入762.12元,1990年增加到1145.52元,2000年猛增到5023.92元,14年人均实际收入增加达4262元,平均每人每年增加实际收入304元。2000年唱凯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1987年增长近6倍,平均每年增长13.1%。2005年唱凯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又提高到8402元,5年的年增长率达11%,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随着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使得唱凯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镇居民花在教育、医疗保健和旅游方面的开支越来越多。2000年唱凯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63.3元,比1987年增加了4.3倍,平均每年增长10.2%。“吃、穿、用”的费用全面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其基本标志是“用”的支出增长幅度,远高于“吃”、“穿”的增长水平。食物消费水平与结构的变化,其基本标志是主食消费量下降,副食与动物类食物消费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以家用电器为主体的耐用消费品大量进入居民家庭。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是生活质量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居民生活从温饱走向小康的重要标志是以家庭影院、空调、电脑为主体的家用电器迅速进入居民家庭,并逐步得到普及。居民家庭各类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不断增大。据2004年对50户唱凯居民家庭生活质量调查资料数据显示,唱凯居民各类消费支出相对收入的弹性系数,“用”的为1.4,“穿”的为1.2,“生活服务”的为1.03,“吃的”的为0.5,“烧”的为0.17。一般认为弹性系数超过1为“奢侈品”。上述弹性系数基本反映出唱凯居民的基本生活追求和一般消费心态,表明唱凯居民的消费需求已从满足生存需要向发展和享受需要转化。
   家庭收入不断增加 近二十年来,唱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1987年全镇农民收入为536元,1988年达到了588元,1989年随着全镇粮食产量“九年连上九个台阶”,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63元。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多种经营得到了发展,农民收入增长更快,1990年达到794元,1991年达到831元,1992年达到901元,1993年达到1006元,形成了逐年上升的势头。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特色农业效果明显,农民收入得到了较快的提高,1994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75元。由于科教兴农战略的有效实施,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输出,农民收入快速增加,1995年、1996年和1997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77元、2031元和2335元。1998年,临川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农业和农村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全镇上下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实现了“大灾之年不减收”的目标,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仍达到了2352元,1999年和2000年,全镇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一边“治愈”洪涝灾害留下的“创伤”,一边积极应对需求不旺、农产品市场供过于求的挑战,千方百计挖掘潜力,调整结构,使农民收入总体保持了稳定增长,1999年和200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了2449元和2452元。随后的几年,农民收入水平增加更快,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上报2452元,提高到2008年的5430元,年均递增10%以上。
   消费支出不断提高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后二十年,唱凯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市场物质日渐充裕,带来了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的历史性变化。首先表现在食品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彻底摆脱了过去较长一段时期的食物不足,而转变为讲究吃好、档次提高、营养丰富三大变化上。一是食物消费在吃饱的基础上转化为吃好。人均主食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由1987年的52.1%,下降到2000年26.7%,下降了25.4个百分点。同期,人均副食品支出占食品支出的份额则由1987年的37.6%上升到2000年的51.6%。二是食物消费细粮增加,粗粮减少。2000年与1987看相比,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虽然仅增加了3.6公斤,但其中细粮消费数量由215公斤,减少了81.3%。三是营养状况显著改善。营养丰富的油脂类和享受性食物成倍增长,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肉禽类食物比1987年增长了1.6倍,蛋类增长了解1.8倍,水产品增长了2.5倍。热量摄入基本达到了营养方面的要求标准,同时热量中来源于淀粉类食物的比重下降,来源于肉类、水产品、禽蛋产品等高蛋白质食物及其他精制食品的比重上升。
   居住状况极大改善,家庭耐用消费品成倍增加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唱凯农村居民住房条件一般,房屋比较简陋,两层以上的楼房较少。如今,一排排的砖瓦房和一幢幢新颖别致的楼房拔地而起,成为改革后唱凯农村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2000年,唱凯农村居民人均住房支出117.8元,比1987年高出2.3倍。建房支出也是农村支出的最大支出。在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农村居民购买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数量成倍增加,这是唱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又一重要标志。过去农村居民家庭渴望的老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等耐用消费品已稳中趋降,而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收录机等新型家用电器迅速增长。2000年,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电视机98台,电风扇162台,洗衣机13台, 一些收入较高的农户还购置了照相机、电冰箱、手机,甚至空调,部分富裕农户家庭还配置了电脑等高档消费品。
   精神生活日益充实 唱凯农村居民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享受性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如今不仅电视机获得了相当的普及,不少农户也意识到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行,对文化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多。到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28.2元,占生活消费的7.9%;同时,由于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支出的增加,2000年人均该项支出达到79.5元,占生活消费的4.9%。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的改变,但居高不下的医疗费使农村居民的医疗费用大幅上升。

知识出处

唱凯镇志

《唱凯镇志》

本书为唱凯镇志,分别在地理志、政治志、经济志、文卫志、教育志、社会志、方言志、人物志、志余等栏目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唱凯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