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唱凯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273
颗粒名称: 第三篇 中学教育
分类号: G40
页数: 15
页码: 271-285
摘要: 解放后,1949年9月至1967年,中学实行“三三制”(初、高中各3年)。1968年缩短学制,中学改为“二二”制(初、高中各2年)。从1978年起,中学实施“三二”制(初中3年,高中2年)。至1980年秋,重点中学恢复“三三”制,一般中学仍实行“三二”制。1984年各中学全面实施“三三”制。
关键词: 中学教育 唱凯镇

内容

第一章 学制 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学制,中学修业5年;民国元年(1912)壬子学制,中学修业4年;民国11年公布新学制系统(壬戌学制)中学实行“三三”制,即初中3年,高中3年。
   解放后,1949年9月至1967年,中学实行“三三制”(初、高中各3年)。1968年缩短学制,中学改为“二二”制(初、高中各2年)。从1978年起,中学实施“三二”制(初中3年,高中2年)。至1980年秋,重点中学恢复“三三”制,一般中学仍实行“三二”制。1984年各中学全面实施“三三”制。
   1985年改为“六三”学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中学阶段共六年)之后,总体稳定未变。
   1993年秋季,临川县和抚州市各中小学采用“五四”制中的小学部分,初中采用“六三”制中的初中部分,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实行“五三” 的过渡学制。
   第二章 课程设置 光绪二十九年(1903)钦定课程标准: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理化、图画、法制、财政、体操,每周上课36小时。读经是以《孝经》《四书》《札记》为主中国文学选读简短书信之类,仿效西方,对教学法形式作了改革,废除了过去私塾那种一个教师教授十几个年龄不同,程度不一的学生的“一锅煮”教学形式,采用了按程度,成绩分级分班的授课方式,但教师讲授方法的随意性较大,按每个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兴趣理解去寻章摘句,作些空洞玄虚的讲解。作文必作“股文”,师生按框框活动,无自选余地。
   宣统元年(1903),实行文、实分科,文科以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为主课,以修身、算学、博物、理化、法制、财经、图画、体操为通习;实科以外国语、算学、物理、化学、博物为主课,以修身、读经、讲经为主课。中国文学、历史、地理、图画、手工、法制、财经、体操为通习。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廷后,中华民国政府始仿欧美,兼采德、日之长,对全国教育体制形成内容均作较大的改革。民国元年(1912)所定课程标准不分文实,其科目有修身、外国语、国文、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女子中学加设家事、缝纫。民国18年,教育部颁布课程标准,实行学分制,高中设选修科目。初中课程设党义(6)、国文(36)、外国语(20或30)、历史(12)、地理(12)、算学(30)、生理卫生(4)、自然(15)、图画(6)、音乐(6)、体育(9)、工艺(9)、职业科目(15或5)、党童子军(不计学分)等,总计180分;高中课程设党义(6)、国文(24)、外国文(26)、算学(19)、本国历史(6)、外国历史(6)、本国地理(3)、外国地理(3)、物理(8)、化学(8)、军事训练(6)、体育(9)、音乐(4)、图画(4)、选修科(18),总计150分(以上括号内数字为学分数)。民国21年,取消学分制和选修科目,高中文理不分科,初中设公民、体育、卫生、国文、地理、历史、英语、算学、植物、动物、化学、物理、劳作、图画、音乐等课程;高中设公民、体育、卫生、军训、国文、英语、算学、生物学、化学、物理、本国史、外国史、本国地理、外国地理、伦理、图画、音乐等课程。
   解放后,中学课程设置屡易,但与1952年、1963年、1981年部颁课程相近。1952年部颁课程标准:本国语言、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达尔文理论基础、地理、历史、中国革命常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共同纲领、时事政策、外国语、体育、音乐、美术、制图。1963年部颁课程标准:政治、语文、外国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生产常识、体育、音乐、图画、选修课。1981年部颁课程标准: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高中二、三年级设选修课。1987年,境内中学都改为六年制,而且都按教育部颁发的课程计划——《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安排课程。
   1991年,县市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新生开始实行高中毕业会考,会考科目为:高一,历史、生物;高二,外语、地理、物理、化学;高三,政治、语文、数学。
   1991年调整后的江西省普通高中教学计划 临川市普通完中从1997年秋季高一新生开始,参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新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与过去不同的是:明确提出了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把教育方针中规定的教育目的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具体化,提出了高中阶段在德育、智育、体育及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建立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并按照优化必修课、规范选修课、加强限定选修课的原则构建学科课程体系;课程计划既有统一要求,又有适当的灵活性,适应普通高中不同办学模式的教学需要;课程计划提出了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的构想,给地方和学校以更大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办学以及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临川中学、唱凯中学被确定为高中新课程方案试点样本校。
   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初级中学课程安排 1997年江西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 表中的“限选”系指限定选修科学,“任选”系指任意选修学科,下同。
   *1、周课时累计指每个学科各学年周课时之和。如:思想政治每学年周课时为2,三年累计为6。
   *2、授课总时数是以《课程安排表》为依据计算的。由于各地和学校可在周课时累计不变的情况下编排课程表,因此各学校实际授课总时数会有所不同。
   *3、劳动技术必修学科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分散安排:周课时累计为4,授课总时数为122;集中安排:高一、高二年级各一周,共两周。
   1997年江西省普通高中课程安排 注:①Ⅰ为侧重就业预备教育(含特色教育),Ⅱ、Ⅲ分别为侧重升学预备教育的文、理科。
   ②“3/2”表示上学期周课时数为3,下学期周课时数为2。
   ③劳动技术必修课时的分散安排为:高一、高二年级可隔周两节连排;劳动技术必修课时的集中安排为:高一、高二年级各一周、共两周。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两周,三年共六周。
   中学教材1987年开始执行国家教委颁发的新教学大纲,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新教材和补充教材。省教育出版社编印的《道德与法律》为初中一、二年级补充教材,省教育、省委宣传部、司法厅编印的《法律常识读本》为高中补充教材。1992年开始,初中还使用了乡土教材《抚州简史》,对初中生增加“两史一情”教育。
   1994年起,初中全部采用作民教育出版社编印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材。1997年秋季,合并后的临川市,高中全部参加国家教委组织的两省一市(江西、山西、天津)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当年的高一新生使用人教社新编的高中实验教材。2000年秋季,执行教育部新修订的初中各科教学大纲,从初一新生开始使用新编教材,主中使用修订的高中实验教材。
   20世纪80-90年代,重视开展课外音乐、美术活动,经常排练短小精悍的文艺节目在元旦、春节或当地重大活动时演出。
   第三章 教学管理 教导处管理 中学教导处一般都配备1名主任,1—2名副主任,初级中学一般配备正副主任各1名。教导处是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职能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及时向校长提供教学工作信息,参与学校教学工作的决策,提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理的具体意见;全权管理教学工作,如教学力量的组织与调配,教学计划的审定与检查,各科教学改革的规划与指导,学生情况的了解与教师的培养提高等;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掌握教学与改信息,管好学籍和教师业务档案,组织教材、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的供应;确保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及有关教学观摩的联络与组织等。与教导处并行的,还有近年来新出现的教研处,主要协助校长抓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教研组管理 教研组是学科教师的教学研究组织,设正副组长,由学校行政任命。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管理本学科教学,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主要工作有;组织教师学习并贯彻教育方针、政策;组织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制订教学计划;组织研究教材、教法,制定课时计划:检查教学进度、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总结交流经验,积累教学资料;组织本学科的观摩教学活动;帮助教师进修,提高业务水平;开展学科课外活动及学科竞赛等。
   年级备课组管理 同年级同学科2人以上设备课组,主要任务是制订本年级的教学计划,开展本年级同学科教材集备课活动,沟通信息,切磋教艺,交流经验等。
   各中学的教学管理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内容管理、教学环境管理、教学研究管理等。具体工作主要有:制订和实施教学工作计划。全面安排学校的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等,具体落实课程设置、课表编制、教学设备准备、教学用书发放、教学计划进度填写以及备课情况检查等。检查教学工作质量。包括落实对任课教师的全面要求,对教学过程各环节提出的标准,对学生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基本要求的检查;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典型,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好教务工作。包括编班,排课表,教师的考勤、考核、学籍、教学档案、教学统计资料、改革方案、教学总结资料的保管,以及各班《教学日志》的阅、检查等。搞好教学研究工作。包括制定教学研究计划,安排教研内容、时间、班级、人员,以及教研成果收集评价等。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同时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道德、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良好个性和心理品质教育相配合的德育体系。此外各校贯彻执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了对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以政治课为主,其它各科教学有机结合。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中学思想政治课实验大纲》,政治教材随之改革,初一级为《公民》,初二年级为《社会发展史》,初三年级为《中国革命建设常识》,高一年级为《科学人生观》、高二年级为《经济常识》,高三为《政治常识》。90年代开始,高中政治课统一改为“思想政治”课,教材也相应调整:高一为《哲学常识》,高二为《经济常识》,高三为《社会常识》。其它学科配合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在这些学科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中学均建立了班主工作制度,以及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90年代后,普遍建立学校政教处或政治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形成一支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团队干部、政治教师为主体,包括全校教师组成的德育工作队伍,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各中学围绕当时党和国家的政局和宣传教育主题,开展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学习英雄模范的教育,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教育,民主和法制,理想和前途的教育,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反对自由化的教育,纪念鸦片战争、纪念南京大屠杀六十万遇难同胞的教育,还有结合《中学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教育等。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启发诱导,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五章 学校概况 第一节 唱凯中学 唱凯中学位于唱凯古港横周村,北距唱凯圩约二华里,邻乡云山、罗湖、华溪等地的高中及本镇的初中学生约1600余人,均入唱中学习。
   1956年前唱凯没有开办中学,即使有少量高小毕业学生,需要去五十华里外的县城联中或上顿渡县中就读,往来极不方便。随着人民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人民子女要求文化的思想大有提高。1957年9月在唱凯党委关怀下,完小校长王治中同志着手筹办一个初中班,当时教师2人,学生52名,白手起家,并无校舍,只是附设在一座面积仅20立方米的小学之内。1958年由于形势发展,将古港塔溪周村旁的一座面积20余亩的荒山辟为校址(即现校址)另创新居,单独设校。建教室八个,共四栋,属砖木平房。当年秋,开设五个初中班,有学生260人,当时学生宿舍在横直周村民房里。教师由2人增到4人后又增至12人。1959年增为10个班,学生6000余人,学校发挥学生勤工俭学力量,共同建设学校,扩建了二层楼房一栋。1960年兴建合面楼房,共16个教室,有8个初中班,教师45人,学生410余人。1961年开设高中班,连同初中共18个班,学生9000余人,四年之内增加了20倍。高中班直到1963年因“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停办,高二拨上顿渡。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师受到冲击,教学设施受到破坏,学校处于停滞状态。1968年以大队办中学,教师下放,唱凯中学仅留14人。1970年大搞“三不出”,小学生不出村、初中生不出大队,高中生不出公社,唱中又开始办高中。1973年片上各公社撤销了高中,古港开始成为片上完全中学,有教师56人,学生865人,随着形势的发展,教师、学生逐年累增。
   1976年拔乱反正,恢复高考,教育进入到正常状态。1979年冬,兴建四层教学大楼,面积2000平方米,学生达1500多名,教师93名。1982年止,学校共有教职员工84人,全校高中开10个班,初中有12个班,在校学生1736人,师生猛增,导致学校建设方面的迅速改变,教学质量大有提高。1983年有初中教室11班,学生800人,寄宿学生占75%,有高中教室10班,学生760人,寄宿占100%。唱凯中学的教师们在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输送了大量的合格人才。该校在全县中小学运动会上,连年荣获全县团体总分第二名,其中铅球、撑高、三级跳远曾破全县纪录,1976年铁饼投远破全省纪录。1977年恢复考试以来,输送学生136人升入大专院校、197人升入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建立了团委会,下设15个团支部,吸收青年学生186人光荣入团,培养了140名三好学生,还有2人曾光荣地出席了地区三好学生代表大会。
   2000年学校改名为临川第十一中,后改为临川树人外国语学校。
   第二节 唱凯初级中学 唱凯镇中学坐落于“才子之乡,井泉故里”,是一所美丽的农村初级中学。
   唱凯镇中前身是1968年由唱凯公社创办的北保五七中小学,1970年改为华南五七中学,1973年改为华南中学,1984年更名为唱凯镇初级中学,并于2008年9月整体搬迁至原临川区十一中学(老唱凯中学)。历经40年雨坎坷,学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条件益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现有教职工98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1人,中学一级教师63人,在校学生2253人,其中初一843人,初二750人,初三660人,共设30个班。校园面积约52800平方米,现有教学大楼二栋(42个教室)。综保大楼二栋,教工宿舍二栋,学生公寓及食堂各一栋,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全,两个篮球场,一个羽毛球,排球场,二个多媒体教室,二个电脑房,一个电子阅览室,一个图书馆,一个高标准接待室,理化生实验室,学校四季绿树成荫,四片绿化带更将校园点缀的如诗如画。
   学校本着以人为本,严格管理的教学理念,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2006年录取临川教育集团人数为95人,2007年为101人,2008年为112人,学校先后获“江西省人民群众满意学校”。“市、区文明单位”,“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市义务教育课改工作先进集体”“区教育局学校工作目标考评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历任校长:张木生,何兰金,杨汶泉,车安保,双情予,李飞龙(学校负责人)付水泉,桂礼明 现任校长:桂礼明,男1963年七月出生,江西进贤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唱凯镇中学校长。1982年7月毕业于抚州师专,1987年7月于江西师大本科毕业,先后在湖南中学(完中),湖南初级中学,嵩湖中学,唱凯镇中任教1996年8月任湖南初中学校长,2003年8月任崇湖中学校长,2005年8月至今任唱凯镇中学校长。
   现任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副校长:刘笃,吴文先,吴志奇,工会负责人(兼办公室主任):熊瑛,总务处主任:吴小华,保卫主任:廖高阳,教导处主任:陈安,政教处主任:周金阳,综治办主任:饶真和。
   第三节 临川树人外国语学校 经临川区委、区政府同意,经抚州市教委批准,于2002年在原临川十一中学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国有民办”学校,位于316国道上的唱凯镇,距省会南昌1小时车程,是一所具有初中、高中的民办完全中学,有学生2000余名。学校的前身临川十一中学(唱凯中学)是一所具有45年办学历史、有着优良办学传统、较高声誉和较高教学质量的江西省重点农村中学,培养了一大批蜚声中外、声名远播的优秀人才。临川树人外国语学校远期规划近200亩,按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总投资约3000万元,将开设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贯制教学,可容纳学生4000多名。办学宗旨: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发展目标:办成一所素质教育的实验学校,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产业的示范学校,江西省的品牌学校,对外交注的窗口学校;育人目标:培养具有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自立自强的生存生活能力,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会做人、会求知,会做事,身心健康,能从容迎接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2006年2月停办。
   第四节 唱凯镇中学(原镇中) 座落于我国伟大革命家、已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井泉故里,毗邻316国道,宽阔的井泉大道从学校门口一直延伸到井泉老人故居。
   学校经过多年发展,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条件日益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00人,校园面积4万余平方米,拥有一幢五层楼的教学楼,一幢四层楼的综合办公大楼,两幢五层楼的教师宿舍,一个水泥篮球场和一个乒乓球场地,两个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各一个,两个大型花圃及一个大型后花园,校园绿化率达到60%以上。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进行多项硬件建设:组建校园宽带网、路面硬化、绿化、亮化等。如今,校园内碧草如茵,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多年来,作为临川区区属初级中学的一面旗帜,唱凯镇中学一直担负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担。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06人(其中高级教师14人,一级教师70人,达本科以上的学历的教师43人)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行半封闭式的校园管理,努力办出特色,并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风学风。2005年下半年为响应上级号召,学校又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逐步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深得上级领导肯定。
   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和正确引导下,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各项工作取得巨大成绩:2003-2004年度被抚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市文明单位”,2002-2003、2004-2005年度被区人民政府授予“区文明单位”;2002、2003、2004年连续三年被区教育局评为学校工作目标考评“先进单位”;2002年我校学生邱进同学参加全国数学竞赛荣获全国一等奖;2005年我校学生何沁林、顾睿文参加全国化学竞赛分获全国三等奖和省级一等奖。其中何沁林同学名列临川区第一名。
   “燕振翅兮以高飞”,2005年9月新的领导班子成员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再次发力跨越发展。预计未来两年,我校学生人数将超过2500人,而目前只有一幢教学楼,25个教室,远不能满足学校教学和发展的需要,就此,学校已就此作了先期规划,拟再扩建一幢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等,逐步完善教学、运动、生活服务设施。拥有一个健康而现代的和谐育人环境,是我们全校师生的共同期盼,也是唱凯镇人民的期盼。学校力图通过市场运作,争取社会资本,逐步走社会办学的道路。
   第五节 唱凯镇中学一、二部 镇中一部:又名华南中学,原名华南小学,是1955年建立的。1963年更改为北保公社完全小学,1968年又改为北保五七中、小学,1970年改为华南“五七”中学,1973年改为华南中学。有初中六个班,有学生321人,教师8名。
   1983年建筑一幢二层教学楼房,共计9间、余均为平房宿舍,总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
   镇中二部:位于集镇中心,始创于一九八五年九月。租用唱凯村小学教室。一九八七年乔迁农贸市场。
   第六节 唱凯农业中学 唱凯农中是1957年创办的,原名古港农中,是境内首创的一所农业中学,校址设在古港周村。当时,由乡长兼任校长,专任教师2名,因经费不足,教室因陋就简,学生走学,门板当桌凳,厅堂做课堂,只办一个年级的初中部,学生37人,授课分文理两科,未搞农业生产。1959年迁移至桥头黄村,扩有三个班级,学生120余名,设校长1人,增设教师共3人,老农1人、授(语文、数、理、化)学科,颁发教材,进行教学,由公社平调15亩耕作土地,耕牛、农具全套,学生寄宿,采取“半工半读”教学制度。几年来,大部份学生不但在政治、文化、科学知识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而且实践耕种操作及懂得有关农业方面的基本知识,成为一个能文能武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该所农业业中学于1962年停办,一部份学生分考专科院校和介绍国营社办企业单位工作,另一部份停学转业回家。

知识出处

唱凯镇志

《唱凯镇志》

本书为唱凯镇志,分别在地理志、政治志、经济志、文卫志、教育志、社会志、方言志、人物志、志余等栏目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唱凯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