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教育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唱凯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259
颗粒名称: 卷五 教育志
分类号: C40
页数: 50
页码: 258-307
摘要: 私塾是旧时唱凯镇境内较普遍的办学形式,一般由村中少数的富裕户为首,邀集村中一些有条件的读书儿童,合众聘请教师设教,名叫私塾。也有少数富户,延师教授自己的儿女,也有地方较有声望的学者,自备教室,设馆教学、吸收年龄较大已有文化基础的富家子女入学,这叫私馆。
关键词: 教育 唱凯镇

内容

卷五 教育志 概述 唱凯自古文化鼎盛,学风淳郁,教育发达。
   私塾是旧时唱凯镇境内较普遍的办学形式,一般由村中少数的富裕户为首,邀集村中一些有条件的读书儿童,合众聘请教师设教,名叫私塾。也有少数富户,延师教授自己的儿女,也有地方较有声望的学者,自备教室,设馆教学、吸收年龄较大已有文化基础的富家子女入学,这叫私馆。其形式分为蒙馆和经馆。蒙馆为启蒙教育,多是一村一校、规模大小不一,大村多至20余人,小村少至6—7人,一班多级,以识字为主,招收7岁以上儿童就读,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言杂学》、《七言杂字》等。三年左右完成识字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是个别面授,熟读、背诵,对写字教学十分重视,学生每天习写大字、小字,字迹必须端正,否则打手心。经馆,又称馔馆,比蒙馆高一级,招收富家子弟为多,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左传》、《国策》,也学《史记》、《资治通鉴》、《鉴略》等史书。经馆教师必须开讲(对学习内容进行讲解),要教学生习作诗文、对对联。
   塾师,多是未中举的生员(秀才),也有未曾进学(院试录取入儒学习称为进学)的童生或个别举人。私塾这一办学形式,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其中以万文藻先生主办的钟桥私馆称著。民国24年(1935),唱凯奉令推行保学制度,停办私馆,以保设校,实施“政教合一”。民国30年,推行国民教育制度,强调普及初小义务教育,唱凯创办了第一所万寿宫小学,由古港官绅周化夷任校长,李井泉同志的父亲清云老先生曾在此任教多年。但由于农民贫困,多数适龄儿童,无力上学,有的三代未进书院门,只字不识,有的念周年半截也就算了,识字不多。受教育者多属富家子女,上小学的要进县、上中学的要赴省,上大学的、要进京。效果不明显,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30%。
   在积极提倡新学制普及小学教育的体制下,乡有中心学,村有保学。但大部份保学是“门虽设面常关”,教师拿不到工资,怠于职责,学生读不到书,旷而不学,每学期教师领工资,要求于当地保甲长摊派,应酬得当,也只能得到八扣工资,每学期县文教科照章定期检查教学成绩,亦只是按应酬奉迎厚薄而核级定等,因此,保学形成了农民的负担,而不是为教学服务。唱凯小学是县办国民中心小学,长期都是七至八名教师,学生200余人上下,竟成了滞步不前的惯例!农村文盲半文盲,只有逐年上升,较为僻远的小村,竟有祖孙三代,没有进过书院门。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唱凯的教育事业也不断得到发展,大部分村庄都创办了小学校。唱凯小学改为区中心小学,只有少数偏远小村的私塾存在。1953年贯彻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民办小学大量兴起,各小乡全面发展开扫盲运动,村村成立扫盲识字班。1957年唱凯创办了一所古港农中、唱凯中学唱凯区中心小学,1958年古港农中转迁桥头黄村,相继成立华南农中。1962年贯彻“整顿、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农中停办、华南农中转为“华南中学”。1967年造反派大势伸张,学校无法上课。1968年成立文攻武卫指挥部和小学革委会,学校行政干部和教师被冲击,受迫害。中小学行政权分别由公社党委和大队支部、管委会掌握:1969年各小社公办小学附设初中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国家重视教育质量,狠抓人才开发,不断充实师资。唱凯的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各社小学附设初中班停办,一些小村学校也合并了。1978年改革招生制度,实行择优录取。1983年普及小学教育,7—11岁儿童95.3%上了学,经省教育部查审,批准为无盲社。2008年底有村级完小19所学生5000余人,全镇在职、退休、退养小学教师共350余人。现有初级中学1所,教职工98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1人,中学一级教师63人,在校初中生学生2253人。
   第一篇 幼儿教育 第一章 发展情况 清朝,唱凯境内民间盛行“蒙馆”。所谓“蒙馆”,即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入学的对象均为幼稚年龄儿童,教授的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描红和临摹)、点读、背诵。教材是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七言杂字》、《千家诗》一类,女幼儿要加读《女孝经》、《昔时贤文》等蒙馆是大村或大姓延师设馆,招收本村本姓幼儿,也有独家延师设馆,兼收亲朋好友的子弟。一个蒙馆由一名教师执教、教授一二十个年龄,程度不同幼儿,采用“同窗读书,分级授业”的教学方法,采用只点读不讲解的教学方法。
   背书写字凡不合格者,时遭体罚。蒙馆学习无固定年限,随儿童家长的志愿,读一两年、三五年、七八年的都有。每年分期或五个学期,放假一般在春节,端午重阳等节气前后。
   比“蒙馆”高一级的叫“经馆”。经馆的学生以富家子弟为多,目的多为投老儒家,教材以《四书》、《五经》为主,其它还有《古人观止》、《御批通鉴辑览》之类,课程分读书、讲书、作文,经馆不设习字课,以作文代习字,一般早晨,下午读书,上午塾师开讲,学生回讲,晚上要求学生读书背诵;逢三、八作诗,三五作文,但也没有固定。反复训练的是八股文,试贴诗,以求应考童试,进入县学或书院,参加科学,经馆学生学习亦无固定年限,或三年五年,或一年半载。
   学塾一般都订有详细的塾规,要求学生“言须重手而立,坐须端正其身,弗莫嬉戏打闹,弗莫左顾右盼。”塾师备有戒尺,对违规学生或学业不佳者,轻则罚站,留堂(留在塾中,不准回家),重则罚跪,鞭苔即用戒尺打手心或臂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根据《钦定学堂章程》创立的“蒙养院”宗旨为:蒙胧学与家教合一,以蒙养辅助助家庭教育。入学对象是“三至五岁”的幼儿。课程内容为:游戏、歌谣、谈话、手技。每天授课时间“每日不得超过四小时”。这切合幼儿年龄,性格特征,利于幼儿心身健康发展。但因多种原因,蒙养院并没有在唱凯镇境内实施。“蒙馆”仍操唱凯幼儿教育之年耳。
   民国初年,由于军阀战乱频频,地方政权更迭,政令朝出夕改,使唱凯镇境内的幼儿教育仅仅限于改“蒙馆”为“幼稚园”的一纸空文。
   民国三十四年(1945),临川县县长彭学游于十一月八日发出训令:“奉江西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会公署教学第37067号训令,为改进本区教育应注意事项第九条办幼稚园,县应依法开办,并督各中心国民学校一律附设幼稚园,藉以提高幼稚教育……”,但因人力经费不足,许多学校的幼儿班,有名无实,挂牌虚设。
   1958年“大跃进”,大批妇女田间劳动,农村各大队都办起了幼儿班,但因经费无着落,师资质量差,基本上停办。
   改革开放以后,唱凯镇的幼儿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唱凯中心小学和一些村办小学开设了学前班,还有一些私办幼儿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唱凯镇个体居民开始开办幼儿园,并在提高办园质量上下功夫,重点抓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教学设施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伙食卫生、改造校容校貌等。至90年代初,大部分幼儿园四季绿树成荫、鲜花满园,校园绿化、美化、香化水平逐年提高。
   90年代幼儿园个体承包制不断扩大,政府开始加强对民办、个体幼儿园的管理。1994年,抚州市制定了《抚州市民办、个体幼儿园登记管理办法》,规定民办、个体幼儿园(所)的设立。需由申请人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办事处妇联审核后,报市妇联审批方可开办。到1995年,幼儿园有了很大发展。
   1998年,开始对幼儿园、学前班每年注册一次,并建立必检的检查监督制度,以规范幼儿园、学前班的办园办班行为,促进幼儿园、学前班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在为幼儿园、学前班登记注册时,严格把好设备关、师资力量关、保教质关,凡不符合条件的幼儿园、学前班一律停办。
   2008年,唱凯镇办9所,办班15个,教师30人,幼儿803人。
   第二章 幼儿教学 1987年,各级各类幼儿园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遵循保教并重、保教合一,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独立生活能力、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机体的功能,以促进幼儿健康。教给幼儿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培养他们团结、友爱、诚信、勇敢、克服困难、有礼貌、守纪律的优良品德、文明行为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爱美的观念和兴趣,初步发展他们对周围生活、大自然、文学艺术中美的感受力、表达力、创造力等。
   目标 小班,要求儿童能正确发音、会讲普通话、会念儿歌,掌握5以内的口头运算,会用实物正确的数1~10。中班,要求儿童对汉语拼音会认会拼,能叙述复述故事或游览参观的中心内容,能掌握10以内的口头运算,会按顺序数1~30,认识阿拉伯数字1~10,能独立完成日常的值日、饲养、种植等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大班,要求儿童在正确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学会200~300个汉字,能阅读汉语拼音的儿童读物,能对已经学会的词汇进行简单造句,能有一定的表情朗读儿童文艺作品的能力,能掌握20~3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在成人指导下独立完成所规定的各项劳动任务,能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团结友爱的良好习惯。
   为适应小学招生的需要,均实行了3~6足岁的三年制保期。幼儿园分班进行教育。小班3~4岁,中班4~5岁,大班5~6岁。一些村小学开设了学前班,一般招收5~6岁儿童,学制一年或二年。寒暑假和节假日,幼儿园多比照小学安排。农村幼儿园,暑期大忙时节一般也不放假。
   课程 1987年,各幼儿园已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课程精减为语言、计算、常识、美术、音乐、体育等六门。由于受师资和设备的制约,除市区两所幼儿园开足了6门课程外,一般幼儿园多数没有开设常识和美术课。到1990年,随着师资力量的充实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各级幼儿园基本上能按部颁标准开设课程,按统编教材授课,有的还补充了乡土教材。
   1998年,地区教委决定全区幼儿园统一采用南京赵寄石教授主编的《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其主要课程有《语言》、《科学》、《社会》、《健康》、《艺术》。同时,继续鼓励使用适量的乡土教材。一些城乡小学尚保留的学前班,统一使用省编学前班教材,课程仍为语言、计算、常识、美术、音乐、体育。
   教法 各幼儿园原来一直把游戏作为发展幼儿体、智、美、德的重要手段。小班、中班尽量采用游戏的形式,以增进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游戏、知识性游戏、智力游戏等各种活动广泛开展。大班则根据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渐减少教学中的游戏因素,以便为小学学习做好准备。在教学手段上,各幼儿园普遍重视开展直观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各幼儿园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如风琴、电子琴、收录机、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电动教具、实物模型等逐步走进幼儿课堂。在活动组织上,注意动静结合,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式,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既面向全体幼儿,又注重因材施教,以幼儿为活动主体,寓教于乐,通过游戏、讲解、演示、模型、观察、操作、练习、表演等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才干,全面发展。
   第三章 幼儿卫生保健 1987年,临川县和抚州市教育管理部门和妇联,开始督促协助幼儿园建立和执行各项卫生保健制度,定期检查儿童的健康状况。对儿童保健提出可行的指导意见,对园所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幼儿园均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保健员或保健教师,建立保健室或保健箱。管理部门对各幼儿园定期进行巡回检查,并组织对口检查,经验交流,相互观摩,业务培训,评比先进等活动。各幼儿园均设立了保健室、隔离室、配备儿童保健人员,建立健全幼儿日常活动、生活作息、膳宿安排、卫生保健、体格锻炼等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制定行政、教学、后勤、医疗、门卫等岗位责任制,加强幼儿保教工作,并与当地妇幼保健院和卫生防疫站挂钩,建立幼儿保健档案,定期为幼儿进行体检,接种疫苗。
   1995年,各幼儿园完善了卫生设备,充实了技术力量,制定了各种卫生保健制度,如《预防疾病制度》、《健康检查制度》、《营养管理制度》、《卫生保健登记制度》等。2000年,全区幼儿园共有卫生保健员15人。同时普遍加强了幼儿的锻炼,保证幼儿每天至少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1小时户外活动时间。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格检查,半年测一次身高体重和视力,定期开展免疫接种。
   第二篇 小学教育 第一章 学制 光绪二十九年(1903)钦定学制: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宣统二十年(1910)改为初、高等小学堂各4年。民国元年(1912)教育部规定学制: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民国11年新学制;初小4年,高小2年。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小学仍沿用“四二”制(初小4年,高小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小学普遍推行五年一贯制;1976年至1987年,正式实施小学五年一贯制。
   1987年,唱凯境内建立了“四包一奖”制度,即教师包入学率,班主任包巩固率,任课教师包合格率,对任务完成得好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1988年,基本实现了学校无危房,实现了“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达到校园建设“六配套”。同年,实施小学义务教育。
   1996年,取消了初中招生考试,小学毕业生一律按规定就近直接升入初中,各级各类小学加强素质教育。1997年,各级中小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和谐地发展。并提出会做人、会求知、会劳动、会健体、有特长等五个方面的学生素质要求。同时,就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发展水平分别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每学年进行一次检查评估。1999年春季,小学取消百分制评价制度,实行“等级+特长+鼓励性评语”的全面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制度。秋季在村小和各教学点全面推开。
   20世纪90年代末,小学教学时间全学期为21周。8月30日开学,9月1日正式上课。上课时间为19周,复习考试1周,社会实践与节假日1周。新课讲授在1月10日左右结束,期末考试时间在1月中旬,1月下旬或2月初放寒假。
   1987年,进行了六年制小学试点,至1989年,各小学普遍改为五年一费制,小学入学年龄改为6岁或6岁半。2003年秋季开始实施小学六年制义务教育。2008年,有小学18所,在校学生5000多人。
   第二章 课程设置 第一节 文化教育 清末、民国与建国后的小学课程设置变更情况略见下表: 1987年,各小学按规定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社会、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课程。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方案(试行)》,自次年秋季起,各小学逐步试行。按这一方案规定,各小学全学年上课34周,期末复习考试2周,校传统活动1周,机动时间1周,另安排假期13周,包括寒暑假、节日假、农忙假等,全学年共52周,小学每节课时间,一般为40分钟。
   1994年,各校执行国家教委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数学、自然、音乐、体育等课程的调整意见,五年制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由每周11课时改为10课时;六年制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由每周11课时改为9课时;五、六年制小学各减少68课时。五年制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由每周6课时改为5课时,共减少34课时。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各减少1节音乐课。另外,五年制小学的体育课也适当减少了一些课时。
   1998年6月,对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社会等科的内容的要求进行了适当调整。2008年小学四年级增开英语课,进行英语教学实验。
   第二节 思想教育 1987年,在每周思想品德课中,安排1~2节法制教育课。1989年,开始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次年,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和国情教育采用省教科书编写组的国情教育读本《祖国在我心中》,作为补充教材。1990年,各校开始进行升国旗仪式。学雷锋、学赖宁和评选“十佳”(十名最佳少先队员)活动在各校广泛开展。1992年,学校开始重视国防教育。同时,各校贯彻省教委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在学生中加强“两史一情”(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反“和平演变”的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1994年8月,各校利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之机,开展以《走向辉煌》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举行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1995年,全市、区小学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歌曲学唱活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抗日爱国歌曲演唱赛。各校还向学生推荐《我的祖国——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组织学生阅读讨论。1996年,举办了以公民素质教育、礼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爱国旗、爱国微、爱国歌等爱国主义礼仪活动。1997年,小学在三至五年级开展《学法律讲道德》读书教育活动,并配合开展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和作文比赛。各校还大力开展香港回归祖国庆祝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1998~1999年,又开展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内容的澳门回归祖国庆祝活动和以社会主义教育为中心内容的建国50周年庆祝活动。
   第三章 小学教学机构 第一节 各级小学情况 唱凯公社中心小学 原名唱凯区中心小学,校址设在唱凯万寿宫,是民初废科举,倡新学的第一个公办小学,首先创办的第一任校长是古港名绅周化夷老先生,革命老前辈李井泉的父亲清泉老先生是当时该校第一流教师。
   解放初期,唱凯区中心小学,仍沿用原校名,建乡后,改称唱凯乡中心小学,1957年该校长王治中同志筹办的一班唱凯中学,附设在小学内。1981年成立一所“幼儿班”,附设公社小学内。
   大队中心小学 自1958年唱凯中学单独成立后,1978年各大队实行一队一校(大队中心小学),校址多设在大队驻地,凭着两条腿走路的办学精神,公办民助,各大队中心小学,有公立老师,也有民办教师。对少数偏远的自然村,另设立村小,为了照顾年龄较小儿童上学便利,一般招收一、二年级学生。
   村立小学 1982年在各大队辖境内共有村小16所,均属民办。学生、教师人数均统计在各大队中心小学内。
   1982年唱凯公社各级小学基本情况一览表 第二节 小学教学管理机构 唱凯辅导站 1968年成立唱凯公社教育革命委员会,1984年9月改名为唱凯乡教育辅导站,1996年9月改名为唱凯镇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2000年与唱凯中心小学合并改名为唱凯中心小学。
   一、唱凯教育辅导站 站长:罗麒麟(1968年8月----1993年8月) 游炳昌(1993年8月----1996年8月) 二、唱凯镇教办 主任:黄向荣(1996年8月— ) 熊耀辉 副主任:嵇三水(1992年8月---1996年8月) 周华祥(1996年8月— ) 周向村(1996年8月— ) 唱凯中心小学 于1979年创办,原为唱凯公社中心小学,现校址井泉大道,有教学楼一幢,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辅助建筑1560平方米,校园面积19820平方米。
   中心小学下属村级完小18所,共有学生5000余人,全镇在职、退休、退养教师共350余人。其中唱凯中心小学在校学生1160人,教师45人,校园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学校从开始创办(李井泉的父亲清友老先生为该校的第一批教师)到如今,几十年杏坛风雨、甘露润物,孕育出了满园的桃李芬芳,谱写了一曲跌宕激越的教育乐章。
   早在80年代中期,唱凯中心小学就荣幸参加了全省召开的德育研讨会,并获得抚州地区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也是临川县成立最早的电化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学校教师尧裕兰被评为全国劳模,姜红兰被评为省劳模,另有13位教师评为市、区劳模。唱凯中心小学坚持管理为本,科研为先的发展思路,把“对每一位家长负责,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打造优秀的教师群体,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着力打好学生各方面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全校共有76人次参加过市骨干教师培训。由李泉发、周利剑等6位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得国家级奖,有13人次获省级奖,91人次获市级奖,299人次获区级奖;由周向村、邱慧芳主持的省级课题《远程教育网络在教师培训中的运用模式》已申报立项,正在实施,同时另有市级课题6个,区级课题48个。
   在1996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唱凯中心小学的学生一举夺得江西赛区团体奖,其中胡丽、周伟同学获国家一等奖,帅俊平、蔡淑芬同学获国家二等奖;参加2005年小学数学“华罗庚金杯”赛,唱凯中心小学周豪杰同学一举夺得全国总决赛铜奖(抚州市仅2名),累计有33人次获得省一、二、三等奖(1997--2004年唱凯中心小学小学数学奥赛停赛);参加全国“春蕾杯”竞赛,唱凯中心小学万莎莎等四位同学获国家奖;在全国“环保小卫士”征文比赛中,唱凯中心小学有两位同学获奖。另外唱凯中心小学每年都要输送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到临川教育集团、临川三中、临川十中这些重点中学就读,为续写“才子之乡”新篇章提供了不竭动力。
   现任校长:李泉发 副校长:陈刚 工会主席:邱慧芳 教导主任:曾淑琴 总务主任:邱晓莲 少先队辅导员:过珺文 邓小燕 治保主任:王印兴 许泉行 老校区1—4年级负责人:许旭吉 新校区5—6年级 五年级年级主任:陈淑琴 六年级年级主任:周春荣 历任校长:周克存 嵇三水 周天亮 郑全昌 李泉发 中心小学现辖18所村级小学,各村小校长(负责人)是: 唱凯小学 周刚剑 石溪小学 周新 低洲小学 黄淑英 江山小学 周亮文 白水小学 许安平 蔡家小学 支华平 东湖小学 胡虎泉 古港小学 胡晓辉 官洲小学 许共文 上游小学 张金娥 灵山小学 黄德凯 北堡小学 陈淑文 游鹤小学 周瑞琪 观前小学 帅凯怡 邱家小学 付星辉 文巷希望小学 涂明扬 万年小学 吴文顺 花洲小学 李国清 全镇在校学生5848人,其中中心小学2923人,村级小学2925人,各年级人数:一年级1423人,二年级816人,三年级895人,四年级936人,五年级967人,六年级811人。
   全镇在职教师230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78人,退休教师91人。其中高级26人。
   中心小学校长简介 校长李泉发,男,1964年1月出生,临川桐源乡人,1981年崇仁师范毕业,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小学特级教师。历任桐源乡小学,中学教师,展坪中学副校长,太阳中学校长,腾桥镇教办主任,罗湖镇教办主任,2005年至今,任唱凯中心小校长,抚州市优秀教师,市优秀校长。
   唱凯小学2008年高级教师花名册 第三篇 中学教育 第一章 学制 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学制,中学修业5年;民国元年(1912)壬子学制,中学修业4年;民国11年公布新学制系统(壬戌学制)中学实行“三三”制,即初中3年,高中3年。
   解放后,1949年9月至1967年,中学实行“三三制”(初、高中各3年)。1968年缩短学制,中学改为“二二”制(初、高中各2年)。从1978年起,中学实施“三二”制(初中3年,高中2年)。至1980年秋,重点中学恢复“三三”制,一般中学仍实行“三二”制。1984年各中学全面实施“三三”制。
   1985年改为“六三”学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中学阶段共六年)之后,总体稳定未变。
   1993年秋季,临川县和抚州市各中小学采用“五四”制中的小学部分,初中采用“六三”制中的初中部分,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实行“五三” 的过渡学制。
   第二章 课程设置 光绪二十九年(1903)钦定课程标准: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理化、图画、法制、财政、体操,每周上课36小时。读经是以《孝经》《四书》《札记》为主中国文学选读简短书信之类,仿效西方,对教学法形式作了改革,废除了过去私塾那种一个教师教授十几个年龄不同,程度不一的学生的“一锅煮”教学形式,采用了按程度,成绩分级分班的授课方式,但教师讲授方法的随意性较大,按每个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兴趣理解去寻章摘句,作些空洞玄虚的讲解。作文必作“股文”,师生按框框活动,无自选余地。
   宣统元年(1903),实行文、实分科,文科以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为主课,以修身、算学、博物、理化、法制、财经、图画、体操为通习;实科以外国语、算学、物理、化学、博物为主课,以修身、读经、讲经为主课。中国文学、历史、地理、图画、手工、法制、财经、体操为通习。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廷后,中华民国政府始仿欧美,兼采德、日之长,对全国教育体制形成内容均作较大的改革。民国元年(1912)所定课程标准不分文实,其科目有修身、外国语、国文、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女子中学加设家事、缝纫。民国18年,教育部颁布课程标准,实行学分制,高中设选修科目。初中课程设党义(6)、国文(36)、外国语(20或30)、历史(12)、地理(12)、算学(30)、生理卫生(4)、自然(15)、图画(6)、音乐(6)、体育(9)、工艺(9)、职业科目(15或5)、党童子军(不计学分)等,总计180分;高中课程设党义(6)、国文(24)、外国文(26)、算学(19)、本国历史(6)、外国历史(6)、本国地理(3)、外国地理(3)、物理(8)、化学(8)、军事训练(6)、体育(9)、音乐(4)、图画(4)、选修科(18),总计150分(以上括号内数字为学分数)。民国21年,取消学分制和选修科目,高中文理不分科,初中设公民、体育、卫生、国文、地理、历史、英语、算学、植物、动物、化学、物理、劳作、图画、音乐等课程;高中设公民、体育、卫生、军训、国文、英语、算学、生物学、化学、物理、本国史、外国史、本国地理、外国地理、伦理、图画、音乐等课程。
   解放后,中学课程设置屡易,但与1952年、1963年、1981年部颁课程相近。1952年部颁课程标准:本国语言、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达尔文理论基础、地理、历史、中国革命常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共同纲领、时事政策、外国语、体育、音乐、美术、制图。1963年部颁课程标准:政治、语文、外国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生产常识、体育、音乐、图画、选修课。1981年部颁课程标准: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高中二、三年级设选修课。1987年,境内中学都改为六年制,而且都按教育部颁发的课程计划——《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安排课程。
   1991年,县市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新生开始实行高中毕业会考,会考科目为:高一,历史、生物;高二,外语、地理、物理、化学;高三,政治、语文、数学。
   1991年调整后的江西省普通高中教学计划 临川市普通完中从1997年秋季高一新生开始,参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新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与过去不同的是:明确提出了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把教育方针中规定的教育目的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具体化,提出了高中阶段在德育、智育、体育及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建立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并按照优化必修课、规范选修课、加强限定选修课的原则构建学科课程体系;课程计划既有统一要求,又有适当的灵活性,适应普通高中不同办学模式的教学需要;课程计划提出了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的构想,给地方和学校以更大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办学以及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临川中学、唱凯中学被确定为高中新课程方案试点样本校。
   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初级中学课程安排 1997年江西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 表中的“限选”系指限定选修科学,“任选”系指任意选修学科,下同。
   *1、周课时累计指每个学科各学年周课时之和。如:思想政治每学年周课时为2,三年累计为6。
   *2、授课总时数是以《课程安排表》为依据计算的。由于各地和学校可在周课时累计不变的情况下编排课程表,因此各学校实际授课总时数会有所不同。
   *3、劳动技术必修学科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分散安排:周课时累计为4,授课总时数为122;集中安排:高一、高二年级各一周,共两周。
   1997年江西省普通高中课程安排 注:①Ⅰ为侧重就业预备教育(含特色教育),Ⅱ、Ⅲ分别为侧重升学预备教育的文、理科。
   ②“3/2”表示上学期周课时数为3,下学期周课时数为2。
   ③劳动技术必修课时的分散安排为:高一、高二年级可隔周两节连排;劳动技术必修课时的集中安排为:高一、高二年级各一周、共两周。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两周,三年共六周。
   中学教材1987年开始执行国家教委颁发的新教学大纲,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新教材和补充教材。省教育出版社编印的《道德与法律》为初中一、二年级补充教材,省教育、省委宣传部、司法厅编印的《法律常识读本》为高中补充教材。1992年开始,初中还使用了乡土教材《抚州简史》,对初中生增加“两史一情”教育。
   1994年起,初中全部采用作民教育出版社编印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材。1997年秋季,合并后的临川市,高中全部参加国家教委组织的两省一市(江西、山西、天津)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当年的高一新生使用人教社新编的高中实验教材。2000年秋季,执行教育部新修订的初中各科教学大纲,从初一新生开始使用新编教材,主中使用修订的高中实验教材。
   20世纪80-90年代,重视开展课外音乐、美术活动,经常排练短小精悍的文艺节目在元旦、春节或当地重大活动时演出。
   第三章 教学管理 教导处管理 中学教导处一般都配备1名主任,1—2名副主任,初级中学一般配备正副主任各1名。教导处是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职能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及时向校长提供教学工作信息,参与学校教学工作的决策,提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理的具体意见;全权管理教学工作,如教学力量的组织与调配,教学计划的审定与检查,各科教学改革的规划与指导,学生情况的了解与教师的培养提高等;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掌握教学与改信息,管好学籍和教师业务档案,组织教材、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的供应;确保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及有关教学观摩的联络与组织等。与教导处并行的,还有近年来新出现的教研处,主要协助校长抓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教研组管理 教研组是学科教师的教学研究组织,设正副组长,由学校行政任命。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管理本学科教学,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主要工作有;组织教师学习并贯彻教育方针、政策;组织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制订教学计划;组织研究教材、教法,制定课时计划:检查教学进度、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总结交流经验,积累教学资料;组织本学科的观摩教学活动;帮助教师进修,提高业务水平;开展学科课外活动及学科竞赛等。
   年级备课组管理 同年级同学科2人以上设备课组,主要任务是制订本年级的教学计划,开展本年级同学科教材集备课活动,沟通信息,切磋教艺,交流经验等。
   各中学的教学管理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内容管理、教学环境管理、教学研究管理等。具体工作主要有:制订和实施教学工作计划。全面安排学校的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等,具体落实课程设置、课表编制、教学设备准备、教学用书发放、教学计划进度填写以及备课情况检查等。检查教学工作质量。包括落实对任课教师的全面要求,对教学过程各环节提出的标准,对学生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基本要求的检查;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典型,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好教务工作。包括编班,排课表,教师的考勤、考核、学籍、教学档案、教学统计资料、改革方案、教学总结资料的保管,以及各班《教学日志》的阅、检查等。搞好教学研究工作。包括制定教学研究计划,安排教研内容、时间、班级、人员,以及教研成果收集评价等。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同时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道德、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良好个性和心理品质教育相配合的德育体系。此外各校贯彻执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了对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以政治课为主,其它各科教学有机结合。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中学思想政治课实验大纲》,政治教材随之改革,初一级为《公民》,初二年级为《社会发展史》,初三年级为《中国革命建设常识》,高一年级为《科学人生观》、高二年级为《经济常识》,高三为《政治常识》。90年代开始,高中政治课统一改为“思想政治”课,教材也相应调整:高一为《哲学常识》,高二为《经济常识》,高三为《社会常识》。其它学科配合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在这些学科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中学均建立了班主工作制度,以及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90年代后,普遍建立学校政教处或政治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形成一支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团队干部、政治教师为主体,包括全校教师组成的德育工作队伍,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各中学围绕当时党和国家的政局和宣传教育主题,开展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学习英雄模范的教育,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教育,民主和法制,理想和前途的教育,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反对自由化的教育,纪念鸦片战争、纪念南京大屠杀六十万遇难同胞的教育,还有结合《中学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教育等。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启发诱导,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五章 学校概况 第一节 唱凯中学 唱凯中学位于唱凯古港横周村,北距唱凯圩约二华里,邻乡云山、罗湖、华溪等地的高中及本镇的初中学生约1600余人,均入唱中学习。
   1956年前唱凯没有开办中学,即使有少量高小毕业学生,需要去五十华里外的县城联中或上顿渡县中就读,往来极不方便。随着人民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人民子女要求文化的思想大有提高。1957年9月在唱凯党委关怀下,完小校长王治中同志着手筹办一个初中班,当时教师2人,学生52名,白手起家,并无校舍,只是附设在一座面积仅20立方米的小学之内。1958年由于形势发展,将古港塔溪周村旁的一座面积20余亩的荒山辟为校址(即现校址)另创新居,单独设校。建教室八个,共四栋,属砖木平房。当年秋,开设五个初中班,有学生260人,当时学生宿舍在横直周村民房里。教师由2人增到4人后又增至12人。1959年增为10个班,学生6000余人,学校发挥学生勤工俭学力量,共同建设学校,扩建了二层楼房一栋。1960年兴建合面楼房,共16个教室,有8个初中班,教师45人,学生410余人。1961年开设高中班,连同初中共18个班,学生9000余人,四年之内增加了20倍。高中班直到1963年因“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停办,高二拨上顿渡。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师受到冲击,教学设施受到破坏,学校处于停滞状态。1968年以大队办中学,教师下放,唱凯中学仅留14人。1970年大搞“三不出”,小学生不出村、初中生不出大队,高中生不出公社,唱中又开始办高中。1973年片上各公社撤销了高中,古港开始成为片上完全中学,有教师56人,学生865人,随着形势的发展,教师、学生逐年累增。
   1976年拔乱反正,恢复高考,教育进入到正常状态。1979年冬,兴建四层教学大楼,面积2000平方米,学生达1500多名,教师93名。1982年止,学校共有教职员工84人,全校高中开10个班,初中有12个班,在校学生1736人,师生猛增,导致学校建设方面的迅速改变,教学质量大有提高。1983年有初中教室11班,学生800人,寄宿学生占75%,有高中教室10班,学生760人,寄宿占100%。唱凯中学的教师们在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输送了大量的合格人才。该校在全县中小学运动会上,连年荣获全县团体总分第二名,其中铅球、撑高、三级跳远曾破全县纪录,1976年铁饼投远破全省纪录。1977年恢复考试以来,输送学生136人升入大专院校、197人升入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建立了团委会,下设15个团支部,吸收青年学生186人光荣入团,培养了140名三好学生,还有2人曾光荣地出席了地区三好学生代表大会。
   2000年学校改名为临川第十一中,后改为临川树人外国语学校。
   第二节 唱凯初级中学 唱凯镇中学坐落于“才子之乡,井泉故里”,是一所美丽的农村初级中学。
   唱凯镇中前身是1968年由唱凯公社创办的北保五七中小学,1970年改为华南五七中学,1973年改为华南中学,1984年更名为唱凯镇初级中学,并于2008年9月整体搬迁至原临川区十一中学(老唱凯中学)。历经40年雨坎坷,学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条件益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现有教职工98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1人,中学一级教师63人,在校学生2253人,其中初一843人,初二750人,初三660人,共设30个班。校园面积约52800平方米,现有教学大楼二栋(42个教室)。综保大楼二栋,教工宿舍二栋,学生公寓及食堂各一栋,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全,两个篮球场,一个羽毛球,排球场,二个多媒体教室,二个电脑房,一个电子阅览室,一个图书馆,一个高标准接待室,理化生实验室,学校四季绿树成荫,四片绿化带更将校园点缀的如诗如画。
   学校本着以人为本,严格管理的教学理念,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2006年录取临川教育集团人数为95人,2007年为101人,2008年为112人,学校先后获“江西省人民群众满意学校”。“市、区文明单位”,“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市义务教育课改工作先进集体”“区教育局学校工作目标考评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历任校长:张木生,何兰金,杨汶泉,车安保,双情予,李飞龙(学校负责人)付水泉,桂礼明 现任校长:桂礼明,男1963年七月出生,江西进贤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唱凯镇中学校长。1982年7月毕业于抚州师专,1987年7月于江西师大本科毕业,先后在湖南中学(完中),湖南初级中学,嵩湖中学,唱凯镇中任教1996年8月任湖南初中学校长,2003年8月任崇湖中学校长,2005年8月至今任唱凯镇中学校长。
   现任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副校长:刘笃,吴文先,吴志奇,工会负责人(兼办公室主任):熊瑛,总务处主任:吴小华,保卫主任:廖高阳,教导处主任:陈安,政教处主任:周金阳,综治办主任:饶真和。
   唱凯镇2008年中教师名单 唱凯镇中2008年退休教师名单 第三节 临川树人外国语学校 经临川区委、区政府同意,经抚州市教委批准,于2002年在原临川十一中学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国有民办”学校,位于316国道上的唱凯镇,距省会南昌1小时车程,是一所具有初中、高中的民办完全中学,有学生2000余名。学校的前身临川十一中学(唱凯中学)是一所具有45年办学历史、有着优良办学传统、较高声誉和较高教学质量的江西省重点农村中学,培养了一大批蜚声中外、声名远播的优秀人才。临川树人外国语学校远期规划近200亩,按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总投资约3000万元,将开设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贯制教学,可容纳学生4000多名。办学宗旨: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发展目标:办成一所素质教育的实验学校,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产业的示范学校,江西省的品牌学校,对外交注的窗口学校;育人目标:培养具有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自立自强的生存生活能力,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会做人、会求知,会做事,身心健康,能从容迎接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2006年2月停办。
   第四节 唱凯镇中学(原镇中) 座落于我国伟大革命家、已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井泉故里,毗邻316国道,宽阔的井泉大道从学校门口一直延伸到井泉老人故居。
   学校经过多年发展,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条件日益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00人,校园面积4万余平方米,拥有一幢五层楼的教学楼,一幢四层楼的综合办公大楼,两幢五层楼的教师宿舍,一个水泥篮球场和一个乒乓球场地,两个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各一个,两个大型花圃及一个大型后花园,校园绿化率达到60%以上。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进行多项硬件建设:组建校园宽带网、路面硬化、绿化、亮化等。如今,校园内碧草如茵,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多年来,作为临川区区属初级中学的一面旗帜,唱凯镇中学一直担负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担。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06人(其中高级教师14人,一级教师70人,达本科以上的学历的教师43人)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行半封闭式的校园管理,努力办出特色,并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风学风。2005年下半年为响应上级号召,学校又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逐步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深得上级领导肯定。
   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和正确引导下,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各项工作取得巨大成绩:2003-2004年度被抚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市文明单位”,2002-2003、2004-2005年度被区人民政府授予“区文明单位”;2002、2003、2004年连续三年被区教育局评为学校工作目标考评“先进单位”;2002年我校学生邱进同学参加全国数学竞赛荣获全国一等奖;2005年我校学生何沁林、顾睿文参加全国化学竞赛分获全国三等奖和省级一等奖。其中何沁林同学名列临川区第一名。
   “燕振翅兮以高飞”,2005年9月新的领导班子成员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再次发力跨越发展。预计未来两年,我校学生人数将超过2500人,而目前只有一幢教学楼,25个教室,远不能满足学校教学和发展的需要,就此,学校已就此作了先期规划,拟再扩建一幢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等,逐步完善教学、运动、生活服务设施。拥有一个健康而现代的和谐育人环境,是我们全校师生的共同期盼,也是唱凯镇人民的期盼。学校力图通过市场运作,争取社会资本,逐步走社会办学的道路。
   第五节 唱凯镇中学一、二部 镇中一部:又名华南中学,原名华南小学,是1955年建立的。1963年更改为北保公社完全小学,1968年又改为北保五七中、小学,1970年改为华南“五七”中学,1973年改为华南中学。有初中六个班,有学生321人,教师8名。
   1983年建筑一幢二层教学楼房,共计9间、余均为平房宿舍,总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
   镇中二部:位于集镇中心,始创于一九八五年九月。租用唱凯村小学教室。一九八七年乔迁农贸市场。
   第六节 唱凯农业中学 唱凯农中是1957年创办的,原名古港农中,是境内首创的一所农业中学,校址设在古港周村。当时,由乡长兼任校长,专任教师2名,因经费不足,教室因陋就简,学生走学,门板当桌凳,厅堂做课堂,只办一个年级的初中部,学生37人,授课分文理两科,未搞农业生产。1959年迁移至桥头黄村,扩有三个班级,学生120余名,设校长1人,增设教师共3人,老农1人、授(语文、数、理、化)学科,颁发教材,进行教学,由公社平调15亩耕作土地,耕牛、农具全套,学生寄宿,采取“半工半读”教学制度。几年来,大部份学生不但在政治、文化、科学知识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而且实践耕种操作及懂得有关农业方面的基本知识,成为一个能文能武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该所农业业中学于1962年停办,一部份学生分考专科院校和介绍国营社办企业单位工作,另一部份停学转业回家。
   第四篇 业余教育 长期以来的封建统治,广大人民群众,绝大多数是文盲,明清世袭科举制度,只有少数贵族阶级,才有享受入学受教机会,民国时其虽废科举,创立新学制,举办了小、中、大学院校,并有公立私办,文教事业,较前发展,入学上输人数,仍属寥若晨星,所能进学就读者,亦多为地富豪绅儿女,一般贫困子女,也至多只能延师就学周年半载,就算了事,少有上学机会,难望深造。
   “只见担箩借谷,未见担箩借字”,是历代以来农民对生活的追求,对读书人的厌弃,认为读书人是天生的,做官是祖宗的福荫,对一般平民,是无分的,只有世代相传,沦为文盲。“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既是当时农民的悲鸣自忏,又是对子女的鞭策鼓舞。
   民国19年(1929),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民众教育法,唱凯民众业余学校开始兴起。这些学校大都附设在各地小学内,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的“三余”时间开课,入学对象为17—50岁的失学男女群众。教授课目是识字、常识、算术(含珠算、笔算),乐歌(音乐),办学经费由公产租谷款内拨学员,学费全免(含书本费)。但由于经费难筹,时办时停,至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各种业余学校有名无实。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农村业余教育十分重视。从1953年胜利结束土改运动,各个生产队办起了冬学,推行速成识字法,结合宣传贯彻有关农业合作化方针政策,大力开展扫盲活动。当时县里每年拨给8千至1万元扫盲教育经费,不足部分由乡镇补上,村组则筹集灯油费,年终都要培训一次义务教师,义务教师享受村干部的相等待遇,学员每学一晚记2-3工分,规定脱盲人员必须会认会写1500个常用汉字。唱凯各村还组织儿童团识字队伍。在各交通道口指导过往人识字,对不接受识字的人不准通过。1956年改冬学为夜校,继续进行扫盲,以学政治为主,大部份时间,教师讲时事摘要,领导读报,以学政治,抓思想,搞批判为主,很少学文化 1955年,冬学转为民校,实行“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的原则,各校订出了学习制度和计划。乡队村间,重点成立扫盲班,重点班有唱凯、罗针、灵山何,各中心小学附设一班,如人烟较多村庄,另设一班共三十个班,学员总数为1,254名,订立学习制度,以晚上学习为主,有专职教师辅导,扫盲教师专责教学,学员不拘男女,年龄有四、五十岁的大娘和老伯。有的夜校设男女两班制,每逢星期一、三、五为男学员学习时间,二、四、六是女学员,星期日例假,上公社派人员定期督促检查,将单一的夜校课堂教学发展到组织中小学生“送字上门”、“包教保学”和村头村尾,集圩要道,挂上识字牌,出工休工,进圩出圩都要识字等多种形式,全镇出现了亲帮亲,邻帮邻,夫妻互问字,儿子教母亲的可喜景象,可以说是“凡有井水处,都有读书声”,大大加快了扫盲步伐,许多农民在夜校里面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成千上万不识字的青年男女,百分之五十以上能看报读书,在不断的苦钻和锻炼中,大部份成了能信任农村基层干部的业务水平。其后,农民业余夜校、渐渐松懈下去,处于有名无实状态,中间一般时间,时停时办。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民夜校被迫中断,1973年改为“四结合”(政治、文化、科技、军事”政治夜校,背毛主席语录。1978年全镇农民夜校复课。通过政府教育系统的“双线责任制”落实了“镇长包筹集资金,保办学条件,村委会主任包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包进得来留得住,校长包组织好师资,保教学质量;家长包送子女上学;属青壮年文盲的还要保证自己完成规定的发盲任务”的“四包四保”责任制,全面落实“两基”教育。1987年转为实用技术教育为主的文化技术学校。
   第五篇 教师 第一章 教师队伍 民国初期,唱凯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民国18年(1929)前后有所发展,至民国36年(1947)中、小学的班级数,学生数与教师人数最多。
   建国后,唱凯教师队伍随着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而壮大。1987年,中小学教师开始评技术职称。1996年,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1998年的9月,抚州地区行署下发《中小学教师聘任制试行方案》,对教师聘任的基本原则等作了规定。到2008年年底,中学教师61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34人,大学专科毕业的40人,小学教师257人,中学教师获得高级教师职称的9人,一级教师职称的37人。小学教师中获得中、高级教师职称的82人。
   境内以前还有部分民办教师。1989年地区教育局规定民办教师是指1980年7月19日以前任教、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取得任用证、试用证的从社会聘用的教师。今后也不再吸收民办教师。1995年,江西省提出“争取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按上级规定,对经清理登记在册的民办教师,根据下达的指标,进行选招、考试和转编。到1999年止,唱凯历年来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人数多人,民办教师问题基本解决。
   农村女教师何木香对抗癌症坚持执教10年 一位从教30年的普通农村女教师身患癌症仍长期带病担任班主任、教语文课长达10年。她勤耕不辍,关爱学生,以乐观和自强的精神与死神搏斗,在平凡岗位上的艰辛执着令周围所有的人为之动容。她就是江西省临川区唱凯小学的农村女教师何木香。
   何木香1958年出生,1976年走上临川区唱凯镇唱凯小学教学岗位,这一干就是30年。从开始当民办教师,再转为公办教师,到后来被聘为特级教师,她就这样热爱上了这份工作,并将自己全部的爱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学生。
   1996年,突如其来的腹痛向何木香袭来,她昏倒在课堂上。市医院检查的结果是卵巢恶性肿瘤已经化脓,急需送省城手术切除,否则有生命危险。手术后的何木香眼看快到开学的日子了,又不顾医生的挽留,签字同意“本人要求出院、后果自负”,回到了她牵挂已久的学校。她一边教书,一边治疗,每两个月复查、化疗一次。
   患病十年来,她忍着难以承受的巨大痛苦,像从前一样忘我工作。化疗头发掉光了,她就戴着假发套上课。学校领导看她但身体不好、生活艰辛,劝其病退,但深爱教学岗位、离不开学生的她没有同意。30年间,除了生病住院,她从没有因家事、私事请过一天假,缺过一节课。她担任班主任的29年中带毕业班20届,届届成绩优良,在全镇统考抽考中次次名列前茅,获得各种奖类10多次。她也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曾被评为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和劳模。
   生性开朗的何木香表示,没有领导和同事的关爱,没有自己全身心挚爱的教育事业,她可能活不到现在。如今,何木香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她依然执着于教书育人。
   (李劼) 第二章 教师待遇 第一节 工资待遇 清朝,私塾教师待遇一般以稻谷计,低者年仅二三十石(每石120斤),也有以银元计算的,一般100-150元,塾师吃饭,由学生轮供,节日学生还有送礼的。乡学“主讲修膳,每年贴拾两,按上下半年两次交送,聘金贰两,三节节仪壹两贰钱。” 民国时期,县立小学,校长月薪30元,高年级教员月薪26元,初年级教员24元。民国24年推行保立小学,保学教员月薪分为三等,甲种保保学校长兼教员18元,教员16元;乙种保保学校长兼教员16元,教员14元,丙种保保学校长兼教员14元,教员12元。上述各级教职员工资数额,抗日战争前一概以银元发给,有时也发法币,当时法币与银元等值。抗日战争后,物价飞涨,教职员工工资停发银,一律发纸币。民国28年,初中校长每月工资45元,教导主任40元,教员33元,中心小学校长32元,教导主任23元;初小教员22元,保学教员工资由地方公款公产支付,没有公款公产的地方由学生家长负担。
   民国31年,调整中小学教员工资,县立小学校长分1至7级,月薪120至60元,教员分1至7级,月薪110元至50元。民国35年,县、乡小学教员工工资标准是:校长月薪100元,教导(总务)主任95元,高年级教员90元,初年级教员80元。保国民学校教员工资以稻谷计算,每人每月一律3石(工资谷2石,折膳谷1石,学生供膳者不发折膳谷)。当时,由于物价波动,法币贬值,教员工资结构为:生活基数、薪俸加成、公粮三部分。县立小学教员每人每月公粮(米)5市斗,生活基数是3.5万元,薪俸加成180倍。乡中心学教师待遇为县立小学教师的80%,民国36年生活基数调至18万元,薪俸加成调为900倍,但物价涨势更猛,教师的工资调整远远落后于物价的飞涨。民国37年4月5日亩石早米价180万元,至同年6月22日,每石早米价已涨至620万,教师工资得不到及时调整,温饱难求。同年10月6日,县属中小学教职员90余人向县政府、国民党县总部、县参议会请愿,同年12月3日,中小学教员再次啼饥号寒请愿,仍无结果,遂酿成罢教。
   解放后,党和政府关心教师生活待遇。1949年9月,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西省教职员工工资标准》,全镇中小学教师月工资为:初级小学80至110公斤,平均95公斤;高中完全小学140至175公斤,平均160公斤,初中190至225斤,平均210公斤,高中210至240公斤,平均229公斤,一般事务员140公斤,工友85公斤。
   同年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通令》改米为分,即“按照平均每月实得工资数目折分计算”。8斤米折合1元,1元折合2.5分,其计算公式为“工资米数(斤)×2.5分/8市斤米=所得工资分。每分之值,按各地5种实物(二机大米1市斤,龙头细布0.4市尺,青盐0.5市斤,麻油0.5市两,松柴3市斤)市价折合人民币发给。五种实物市价是以每月6、13、20、27四天价格的平均数为折合标准。发薪时间为每月15、30(或31)两天。
   1954年修正工资标准,并对部分工作成绩显著或工资较低的人员予以晋级,升级面平均为35-50%,1956年进行工资改革,唱凯全镇中小学教师工资在原有基础上平均增长了31.5%,1959年又对中小学教师工资作了小调整,调整面中学为4%,小学为1-2%。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全镇教师工资获得了多次和较大幅度的调整。1977年与1979年的调整面各为40%,1978年的调整面为2%,1981年全镇各类学校教师全面提高一级工资,教龄15年以上者两级,中学教职员工平均月薪由53元增到60元(含粮差及副食品津贴,下同)。小学由49元增到55元。1985年工资改革,实行工龄工资与教龄津贴。工龄工资按每年0.5元计算,加至20元为止;教龄津贴标准为10-14年每月5元,15-19年每月7元,20年以上每10元,此外,每人每月还发给洗理费4元,书报费2元,年终还发奖金等。1987年10月起,全镇中小学教师每人月工资按基本工资增加10%。
   从1979年起,对中小学实行班主任津贴。其标准是:中小每班学生人数在35人次以下发5元,36至50元人发6元,51人以上发7元;小学每班人数在35人以下发4元,36人至50人发5元,51人以上发6元。
   从2001年起,唱凯全镇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由镇发改为区财政局直接发给。
   民办教师和工资,1958年前由学校杂费中支付,小学民办教师工资每月20元左右。1959年至1978年,由生产队记工分,县财政补助每人每月生活费补助费3元,小学民办教师每月工资增加到25元左右,中学民办教师工资略高。1979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民办教师由记工分改为工资,经费源大多数乡村向村民摊派,县拨给每人每月生活补助费5.5元,小学民办教师年收入不低于村干部,每月40元左右,1986年以后,民办教师生活补助费增至16.5,还按公立教师节约奖的一半发给奖金,月工资60元左右。从1988年起,全镇教师书报费增至6元,副食品补贴元,猪肉差价补贴6元。1989年10月,中小学教师工资历普遍加一级,对1957年以来未调整工资的教师增加两级。
   1987年,中小学教师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未达到新定的工资标准最低档的,提到最低档。按国务院《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的通知》,从1987年10月起,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分别按其工资标准提高10%,并实行中学化学实验员保健津贴制。1988年,为1971年底前参加工作的教师增加一级工资,增资面达23.1%。1989年,全体教师普调一级工资。同时为离退休教师增加一个级差的工资,以提高离退休金。1990年,97.6%的教师在1989年普调基础上再升一级工资。
   1996年,中小学教师实行等级工资制,工资结构变成职称(职务)等级工资和津贴两部分。职称(职务)等级工资占70%,津贴部分占30%。同时规定,凡两年连续正常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经考核合格的教职员,每两年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1997年,按统一规定中小学工资结构大变动,工龄工资、粮贴、交通补贴、资金、副食品补助、书报费、中餐费、肉补、洗理费、燃料费、电补等全部取消,变为固定的基础职务工资(占70%)加活动部分工资,加教师增加的10%工资,加教师龄分档增的工资,再加物价补贴40元。
   从1985年开始,县(市)所属中小学的工资发放由县(市)管理,乡镇中小学教师工资由乡镇管理,教师开始出现局部拖欠。1993年全地区进行财税制改革,实行乡镇财税分设制度,拖欠教师工资逐渐严重。2000年底,按行署决定,教师工资改由县(市)级人民政府统一发放。
   第二节 福利待遇 按国家规定女教师生育子女享受产假90天,晚育者再增加30天,且男方有护理假10天。教师婚假3天,晚婚(男25岁,女23岁)可增加15天。均为带薪休假。
   教师年老享受离退休待遇,到退休年龄退休且教龄满30天的老年教师,可享受原工资百分之百的退休金。享受工会福利。政府财政部门按工资总额的2%计算,拨给工会福利金,由工会掌握使用。工会再返回其中2%给学校基层工会,作平时书报、娱乐器材购置、教师亲属丧事补贴等开支。
   第三节 政治待遇 明清以前,尊孔崇儒。传孔孟之道的师长,向来为人们尊重。所谓“天地君亲师位”人们把老师列入尊奉之行列。私塾教师生活清苦,但仍为人们所尊重,村中婚、丧、喜庆为酒席请教师入席并就上座。镇学山长也是镇里名孚众望者,其社会地位在一般塾师之上。
   民国时期,教员的社会地位,中学与小学有别,同为中小学,省立与县立又有所不同。民国16年至26年,教员工资丰厚,为人民所羡慕。民国后期,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教员工薪所得难以维持温饱,经济地位一落千丈,从而影响至他们的社会地位,教书职业渐为人所轻视。尤其是保学教员,月薪常保长侵占,且时有失业之虞,地位最低,备受压抑。当时人们常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头世造多了恶,该世教保学,不是住祠堂,就是住庙角。”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从各方面关心照顾教师,尊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各项政法运动都有吸收各级教师参加,对符合共产党员条件的教师及时吸收其入党。但从50年代后期开始,党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1957年寒假,唱凯教师集中参加“整风、反右”,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不少小学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有的被开除公职,下放劳动,有多被当作“黑帮分子”“牛鬼蛇神”挨批受斗,1978年后改正错工时的“右派分子”,平反冤、假、错案,从1985年开始全国统一以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此后每逢教师节,都隆重庆祝,并广泛开展尊师活动。教师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与公务员同等待遇。
   第三章 教坛精英 第一节 本籍老师 刘金宏 刘金宏,男,汉族,1961年8月出生,临川唱凯镇东湖刘家村人。现任临川三中教导处副主任,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
   1978年7月在临川四中高中毕业,同年9月考入江西师范学院抚州分院物理系,1981年7月毕业,被分配到临川三中任教物理。1984年6月参加江西省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考入江西教育学院物理系。1986年7月毕业,获大学本科学历。1999年9月任临川三中物理教研组组长,2000年2月任临川三中科教处副主任,2001年9月任临川三中教导处副主任。2005年12月评为临川区第二批高中物理学科带头人,2007年11月被评为“临川三中首届名师”。
   从事中学教育20年,在教学中,敬业爱岗,为人师表,具有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长期担任高中物理教学,所教的班级,在高考中物理成绩显著,在1996年高考中,所任教的高三(1)班,高三(2)班(平行班),高考平均分名列全校第一、第二;高三(1)班胡进强同学物理成绩140分,名列全校第一。在1999年的高考中,所任教的高三(2)班,在高考中,物理平均分为102分,排名全市前列,徐卿泉同学物理高考成绩为145分,在全校名列第一,在全市名列前茅。在教学研究方面,论文《突破楞次定律教学难点的尝试》获第二届全国中学物理教研论文二等奖。近几年来,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高中物理竞赛,辅导的学生有11人先后获得全国中学物理竞赛(江西赛区)二、三等奖。1999年12月参加全校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1997年被评为临川市优秀教师。2000年10月,该校物理教研组被江西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工作先进集体。
   熊新华 熊新华,男,汉族,1958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临川唱凯镇上游村委会人,中学高教师,现任临川三中担任数学教师。
   多年任教高三毕业班班主任和数学教师,教学成绩优秀,深受师生和家长好评。2003年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数学竞赛荣获全国一等奖,抚州市第一名。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国家、省、市、区一、二、三等奖,多次被评为市、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胡岭峰 胡岭峰,男,汉族,1966年9月出生于唱凯镇观前村委会下易胡家村。1988年6月毕业于东华理工大学数学专业,同年七月份分配在原唱凯中学工作,于1998年8月调入抚州一中任教,一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2003年10月份晋升为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曾被聘为临川县中学数学中心组成员,被评为抚州市“师德标兵”、抚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现为江西省、抚州市两级中学数学学会会员。
   张胜华 张胜华,男,1965年5月出生于临川唱凯镇石溪村,大学本科,中学化学高级教师,临川首批学科带头人。现任临川三中党办主任兼《陶怡园》报副总编。历任唱凯镇中副校长,湖南嘉溪中学校长,临川十一中副校长。江西省心理卫生协会会员,省化学教育学会会员,临川教育学会理事,抚州市摄影协会会员,临川摄影协会理事,抚州市文艺学会理事。曾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十多篇,获全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初中化学竞赛获全国、省级奖近二十人次。十多次被评为临川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彭根才 彭根才,男,196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官洲彭家村人,现任临川三中物理教师。
   1982年9月至1985年7月在抚州师专学习;1998年9月至2000年7月在江西师大课程研修班学习;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在中国电大抚州分校学习。
   1985年7月至1997年3月任教于临川唱凯中学,期中间连续十年任高三毕业班物理教师并兼班主任,教学成绩优良,为上一级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1997年3月至2003年7月,任教于临川唱凯镇中学,期间任唱凯镇中副校长兼工会主席,多次被区教育工会评为先进工作者,2003年荣获市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2003年9月调至临川三中,现已完成一轮高中循环教学,在临川三中从教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
   邱小玲 邱小玲,女,1968年1月出生,临川邓坊乡人,婆家唱凯。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任唱凯中学任教。
   爱业敬岗,多年英语教学中成绩名列前茅。2005年本人主持的全国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研究课题经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验收,顺利通过。2006年参与江西中考“新突破”及2007年《中学综合检测》的编辑、撰稿。多次参加教学、演讲比赛获奖,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2006年被评为区优秀教师。
   黄桂阳 黄桂阳,男,1962年10月出生,临川唱凯镇石溪村委会人,大学本科学历,现在唱凯中学任教。中学高级教师。
   1981年7月南城师范毕业,1986年12月江西师大中文系毕业。1981年9月在罗针中学任教,1986年9月调唱凯中学任教至今。
   历年担任初中重三班(一)教学工作,成绩实出,曾荣幸参加临川县教育工会组织的暑期休养参观活动,荣获县优秀班主任称号,多次评为镇优秀教师。
   许泉行 许泉行,男,1962年6月出生,临川唱凯镇花洲村委会人,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在唱凯中心小学任教。
   1981年7月、2007年10月分别毕业于南城师范,全国成年自学考试。先后在本镇花洲小学、中心小学任教。
   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小学自然实验教学,效果显著,在市、区级期刊上先后发表的《小学自然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获优秀论文奖,多次评为镇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区“师德标兵”。
   周静 周静,女,1967年7月出生,临川唱凯镇石溪村委会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在唱凯中心小学任教。
   1987年7月、2002年分别毕业于南昌师范,中央广电大学。1987年8月至今,一直在本镇小学任教。
   曾多次评为区优秀教师,镇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区优秀团干。在国家级、区级刊物发表编论文,如《课改三步曲——爱心、转变、创新》、《农村小学课改问题浅析》、《浅谈诗歌教学》。
   吴木媛 吴木媛,女,1957年9月出生,临川唱凯镇江山村委会人,中师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在本镇江山小学任教。
   1995年12月南城师范毕业,1976—1977年任民师,1977年2月至今在江山小学任教。
   2001年评为全镇优秀教师,2006年度所带六年级毕业班语文成绩全镇第一名,并荣获镇模范班主任称号,2007年所带五年级语文成绩又获全镇第一名,2006年12月指导学生获市教育局、市文联“八荣八耻”征文比赛二等奖。《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自主合作教学策略探究》等多篇论文获市、区论文竞赛一、二、三等奖。
   杨飞员 杨飞员,女,1962年2月出生,临川唱凯镇官洲村委会人,中师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在本镇官洲小学任教,教导主任。
   1987年南城师范毕业,1979年—1984年任官洲小学民师,1987年至今在官洲小学任教。
   曾多次评为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2006年指导学生获“八荣八耻”征文比赛二等奖,2007年指导学生获八届全国青少年“春蕾杯”征文三等奖。
   陈早红 陈早红,女,1962年1月出生,临川唱凯镇上游村委会人,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在本镇官洲小学任教。
   1994年临川电大毕业,1978—1980年在华溪乡烟墩小学任教;1980年9月至今在本镇上游小学、官洲小学任教。
   多次被评为市、区、镇优秀教师和优秀辅导员,2005年4篇论文在市期刊发表,2000—2005年17篇论文获镇、区、市奖,2005年获省区镇课件奖4次,获市区课题实验立项9次,1997年获区“抚河杯”第五届小学语文竞赛奖。
   涂明杨 涂明杨,男,1957年2月出生,临川唱凯镇居委会井泉大道人,中共党员,中师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本镇“八一希望小学”校长。
   1988年7月毕业于南城师范,1978年以来,先后在本镇低洲、东湖、石溪、邱家和“八一”希望小学任教,并长期担先后担任教导主任、校长职务。
   1979年以来,先后二次评为镇优秀教师,一次评为镇先进教育工作者,一次评为镇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在市级刊物上发表过论文。
   许共文 许共文,男,1962年1月出生,临川唱凯镇唱凯村委会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在本镇官洲小学任教、校长。
   1987年南城师范毕业,2003年抚州电大毕业。一直在本镇村小学任教。
   1996年度评为全镇优秀党员,2000年被评为临川市先进教育工作者,2006年被评为镇教育系统优秀党员。1998年撰写的论文《校园环境与学生德育的影响》获市一等奖,同年数学公开教学评比获市二等奖。
   熊友元 熊友元,男,1960年2月出生,临川唱凯镇唱凯村委会人,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在本镇北保小学任教。
   1978—1982年任唱凯小学民办教师,1984年7月南城师范毕业,分配任本镇北保小学任教。
   多次评为全镇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
   陈淑文 陈淑文,男,1977年4月出生,临川唱凯镇古港村委会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在本镇北保小学任教,校长。
   1995年、2002年先后毕业于东乡师范、抚州电大。
   1995年以来,先后在本镇邱家、观前、蔡家、北保小学任教,并先后担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
   在国家、省市区级教育期刊发表教育论文几十篇,单独主持6个教研课题立项,多次在市区级教学比赛中获奖。
   2005年指导学生周雅清荣获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周豪杰、周仕豪荣获第十届化罗庚金杯决赛一等奖。其后,周豪杰又荣获第十届华罗庚金杯全国总决赛铜牌奖。
   周济昌 周济昌,男,1938年12月出生,临川唱凯镇邱家村委会人,中师文化,小学高级教师,1961年9月至1997年8月一直在本镇唱凯、观前、邱家小学和唱凯中学任教。
   1958年12月在校运会上获得马拉松二级运动员称号。任教37年先后多次任本镇小学体育体育代表队教练员。1989年率领唱凯镇小学代表队获全县运动会总分第四名,1995年获全镇四年级数学统考第二名,1987年12月评为小学高级教师,1998年12月光荣退休。
   周龙金 周龙金,女,1957年5月出生,临川唱凯镇邱家村委会人,中共党员,中师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在本镇邱家小学任教,总务主任。
   2001年7月东乡师范毕业后一直在本镇邱家小学任教。连续11次被评为全镇优秀教师,1993年被评为区优秀教师,2002年荣获镇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李凤娇 李凤娇,女,1956年1月出生,临川唱凯镇艾巷村委会人,中师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在本镇邱家小学任教。
   1977年7月南城师范毕业后,一直在邱家小学任教。曾先后被评为县、镇优秀教师和镇优秀班主任。
   周亮文 周亮文,男,1969年11月出生,临川唱凯镇古港村委会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在本镇江山小学任教,校长。自1987年以来,先后在本镇蔡家、邱家、灵山、游学、江山小学任教,先后担任副校长、校长。
   在省、市、区教学期间上发表乡篇教育教学论文,并分获一、二、三等奖,获一次县优秀教师,市骨干教师荣誉称号,多次评为镇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
   帅杜生 帅杜生,男,1956年8月出生,临川唱凯镇北保村委会人,中共党员,中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在本镇北保小学任教,总务主任。
   在市区级期刊上发表十多篇教学论文,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教学认真负责,成绩显著,为中学输送了一批优秀合格人才。
   刘海泉 刘海泉,男,1974年5月出生,临川唱凯镇古港村委会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在唱凯中心小学任教。
   自1994年9月以来,先后在本镇官洲小学、万年小学、游鹤小学、中心小学任教。多次在国家、省市区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论著,指导学生写作数十篇并获奖,主持参加区级教学研究课题多次。
   2004年评为抚州市小学思品骨干教师,2005年评为区先进青年。
   许小玲 许小玲,女,1969年10月出生,临川唱凯镇花洲村委会人,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唱凯中心小学任教。
   1988年7月东乡师范毕业后,先后在温泉小学、唱凯古港小学、唱凯中心小学任教。
   热爱教育事业,先后被评为市“骨干教师”、镇先进教育工作者,模范班主任。曾有6篇论文获市、区、镇级奖,8次荣获教学比赛奖。
   熊凤娇 熊风娇,女,1965年9月出生,临川唱凯镇观前村委会人,大专文化,现在唱凯中心小学任教,小学高教师。
   1985年7月东乡师范毕业后,先后分配在本镇上游小学、古港小学、中心小学任教。1994年12月江西师大历史专业毕业。
   自任教以来,爱岗敬业,多次评为镇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获省市三等奖,撰写多篇论文获市区级奖。
   邱慧芳 邱慧芳,女,1972年10月出生,唱凯镇邱家村委会人,大专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在唱凯中心小学任教,工会主席。
   1989年—1999年8月先后在江西省商业学校、江西师小燕子大学函授毕业,1992年9月至今在唱凯中心小学任教。
   先后荣获镇、区优秀教师,优秀工会主席和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财务工作者称号。
   黄淑英 黄淑英,女,1962年7月出生,唱凯镇石溪村委会人,大专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唱凯镇低洲小学校长。
   先后七篇论文获市级、镇级奖,六次说课、优质课获区级镇级奖,先后评为市“巾帼扫盲”先进个人,思想品德骨干教师,区优秀教师,先进青年,镇先进教育工作者,模范班主任等。
   章淑新 章淑新,女,1956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师文化,唱凯镇观前村委会人,小学高级教师,现在唱凯镇观前小学任教。
   1973年唱凯五七中学毕业后,先后分配华溪乡华溪小学,唱凯镇观前小学任教。
   论文《适应信息革命、改进小语教学》获2001年抚州市教育学会二等奖。2003年指导学生参加《中小学生之友》周刊征文比赛作品《我的梦》获三等指导奖,2000—2001年度被评为镇优秀共产党员,2003—2004年评为镇模范班主任。
   邓自保 邓自保,男,1953年11月出生,唱凯镇万年村委会人,中师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在唱凯中心小学任教。
   1979年7月抚州师范毕业分配到唱凯中心小学任教。
   自1980年9月—1985年7月连续5年担任五年级语文把关教学,升学率达80%—90%以上,居全镇第一。
   姜红兰 姜红兰,女,1953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师文化,唱凯镇上游村委会人,小学高级教师,现在上游村小学论教。
   1972年唱凯高中毕业,1978年至2008年一上在唱凯镇上游小学任教。1995年被评为镇、县先进教师,1996年被评为“全省扫盲先进工作者”,曾获全镇教师论文一等奖二次。
   刘跃科 刘跃科,男,1954年10月出生,临川唱凯镇东湖村委会人,中师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在唱凯中心小学任教。
   1971年—1976年在南京军区服兵役,退伍后考入抚州师范,毕业后分配在唱凯公社,镇任教,先后多次被评为全镇先进教育工作者。
   周宁娥 周宁娥,女,1949年9月出生,临川唱凯镇灵山村委会人,中师文化,小学高级教师,1974年以来一直在唱凯镇灵山村小学任教。任教导主任多年。
   诚诚恳恳像一头老黄牛,耕耘在教学中,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像一支蜡烛,照亮别人,毁灭自己,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而且乐于助人,关心帮助困难同学,多次评为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并当选过乡镇人大代表。
   黄香兰 黄香兰,女,1960年10月出生,临川唱凯镇低洲村委会人。中师学历,小学高级教师,自1978年以来一直在唱凯镇低洲小学任教。从教以来写过多篇论文,获市级一、二等奖,参加过优质课,说课竞赛,均获奖,所任学科全镇抽考、统考多次名列前茅。
   胡虎泉 胡虎泉,男,1960年9月出生,临川唱凯镇北堡村委会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唱凯镇白水村小学校长。
   善于指导学生参加有关作文比赛,曾获县级、省级三等奖、二等奖。热爱本职工作,1998年被评为市模范班主任,爱好书法,音乐,2007年获区级教师基本功(毛笔字)一等奖。
   许安平 许安平,男,1958年10月出生,临川唱凯镇江山村委会人,中师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唱凯镇东湖村小学校长。
   三十多年来,热爱本职工作,忠诚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为祖国培养了一培建设人才。深爱领导、同事和家长的好评。
   胡仁科 胡仁科,男,1952年11月出生,临川唱凯镇观前村委会人。中共党员,中师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原任唱凯中心小学工会主席。多次评为镇、区优秀教师,区教育局优秀基层工作主席,区优秀工会工作者。
   曾金祥 曾金祥,男,1955年2月出生,临川唱凯镇花洲村委会人,中师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唱凯镇花洲小学总务主任,语文教师。
   任教三十多年来,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任劳任怨,积极进取,为培养祖国有用人才呕心沥血,深受校内外好评。
   多次评为公社、镇优秀教师,多篇论文分别编入临川市教育局《论文集》获市论文竞赛二等奖。
   李国清 李国清,男,1957年9月出生,临川唱凯镇艾巷村委会人,中共党员,中师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唱凯镇花洲村小学校长。
   自1988年南城师范毕业以来,先后在唱凯镇艾巷、邱家八一希望小学、万年小学、花洲小学任教。199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11月评为小学高级教师,自1995年以来,所撰论文2篇获临川区优秀论文二等奖,一篇在抚州《赣东教育与电视》报上发表。指导学生(五年级)参加临川语文竞赛获二等奖,获全区语文优质课竞赛二等奖。曾荣获镇“模范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周共琪 周共琪,男,1949年10月出生,临川唱凯镇邱家村委会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唱凯中心小学教导主任。
   任职期间,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诚诚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教学成绩突出,深受领导、同事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多次荣获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黄淑琴 黄淑琴,女,1960年11月出生,临川唱凯镇低洲村委会人。中师文化,现在唱凯镇低州村小学任教。
   个人业绩,2002年获区论文一等奖,2004年获区优质课一等奖,多次评为镇优秀教师,所任班级统考连续获奖。
   周华祥 周华祥,男,1952年8月出生,临川唱凯镇艾巷村委会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在唱凯中心小学任教,曾任该校副校长。
   1972年—1977年在部队服役,退伍后分配在教育部门工作,1988年—1991年在电视师范大学函授中文毕业。
   自1972年参加工作以来,积极上进、诚实做人、工作踏实、乐于助人、在部队服役期间,6次受到团、营连嘉奖。执教以来,多次评为镇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曾三次评为县(区)优秀教师或先进教育工作者,在唱凯镇小学教育界有较高的声誉。
   周晓文 周晓文,女,1959年3月出生,唱凯镇艾巷村委会人,中师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在唱凯镇中心小学任教。
   热爱教育事业,几十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出色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深受家长、学生、领导好评,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所撰论文、教学比赛多次获市区奖。
   周春荣 周春荣,女,1973年1月出生,临川唱凯镇艾巷村委会人,大专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在唱凯中心小学任教。
   在教学方面效果显著,所任班级成绩突出,所撰论文教学竞赛先后获市区优秀奖,多次评为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及区“优秀青年”。
   帅云水 帅云水,男,1952年12月出生,临川唱凯镇游学村委会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在唱凯中心小学任教,原中心小学校长。
   帅云水在数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人师表,在提高中青年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下了苦功,取得一定的好成绩,其《教学改革之我是》等六篇论文获市县级奖,多次被评为县(区)镇先进教育工作者。
   王印兴 王印兴,男,1967年11月18日出生,临川唱凯镇东湖村委会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在唱凯中心小学任教,治保处主任。曾任村小校长多年。
   自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先后多次评为镇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十余篇论文分别获省市、区奖,2006年参加江西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同年获临川区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曾淑琴 曾淑琴,女,1976年9月出生,1976年9月出生,临川唱凯镇花洲村委会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唱凯中心小学总务主任。
   自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先后多次评为镇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员,10多篇论文分别获省、市、区级奖,在全镇统考中,其所任班级多次获全镇第一。2001年获临川区“十佳巾国班主任”称号,2002年当选临川区党代表,2004年评为市级骨干教师,获全国“优秀辅导教师”奖。
   周海金 周海金,女,1970年12月出生,临川唱凯镇艾巷村委会人,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在唱凯镇中心小学任教。
   自任教以来,在教学方面效果显著,所任班级成绩实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学竞赛,所撰论文多次获奖,被评为全区“优秀青年”教师。
   第二节 外藉教友 桂礼明 桂礼明,男,1963年7月出生,进贤李渡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唱凯镇中学校长。
   1979年7月李渡中学毕业,1982年7月抚州师专毕业,1982年7月—2003年8月在湖南中学任职,并担任校长;2003年8月至2005年9月任嵩湖中学校长,2005年9月至今,任唱凯中学校长,并当选为抚州教育学会理事。
   吴志奇 吴志奇,男,1969年3月出生,临川区上顿渡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任唱凯中学副校长。
   任长达20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兢兢业业、积极进取、认真做好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撰写论文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多次评为镇、区优秀教师。
   刘笃 刘笃,男,1968年10月出生,临川大岗镇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唱凯中学副校长。
   1989年7月抚州师专毕业,先后分配到桐源、大岗、太阳、唱凯中学任教,并担任大岗、太阳、唱凯中学副校长。
   多次评为市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辅导学生竞赛多次获市以上奖,优质课竞赛,2次获市以上奖励;连续几年教学成绩中考每、多年考核为优秀。
   吴小华 吴小华,男,1967年6月出生,临川红桥镇人(现温家镇)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在唱凯中学任教。
   1988年抚州师专毕业后分配到唱凯中学任教至今。
   教学认真负责,多年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2004—2005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多篇论文获省市级一等奖,说课、优质课获区一等奖,两次辅导学生作文比赛获国家级二、三等奖。
   吴茂荣 吴茂荣,男,1965年12月出生,临川云山镇人,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在唱凯中学任教,并担任政教主任,教研主任。
   1985年9月以来,先后在鹏田中学、罗针中学、云山中学、唱凯中学任教。热爱教育事业,勤奋工作积极向上,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担任班主任,并多次担任总务副主任、政教主任、教研主任为高中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合格人才。
   李泉发 李泉发,男,1964年1月出生,临川相桐源乡东坊村委会西村小组。1981年江西崇仁师范毕业,研究生学功,中共党员,小学特级教师,任桐源乡小学、中学教师,展坪中学副校长,太阳中学校长,腾桥镇教办主任,罗湖镇教办主任,2005年9月至今,任唱凯镇中心小学校长。抚州市优秀教师、抚州市优秀校长。
   陈刚 陈刚,男,1968年10月出生于临川区高坪镇高坪村委会,1988年9月毕业江西省崇仁师范,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历任高坪下周村校长,中心小学副校长,2005年任唱凯中心小学副校长,曾先后评为临川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抚州市优秀教师。
   付星辉 付星辉,男,1976年10月出生,临川罗湖镇人,大专文化,小学高级教师,1994—1995年在鹏田乡小学任教,1995年至今先后在唱凯镇观前小学、灵山小学、邱家小学任教,现任邱家村校长。自1996年以来,七次获全镇公开教学二等然,二次参加任教育工会组织的青年教师歌咏比赛获优胜奖,三次获市区级优质课,说课一等奖,在市区级教育专刊上发表论文十一篇,指导学生参加全市征文比赛获二等奖二次,2007年被评为临川区“先进青年”。
   张金娥 张金娥,女,1962年2月出生,临川罗湖镇人,大专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唱凯镇上游小学校长。
   自1999年以来,先后被评为模范班主任,全区先进青年,全市师德师风标兵,全区优秀教师多次,荣获市级小学自然论文一等奖一次,全区优秀CAI课件评比一等奖一次。
   胡莉 胡莉,女,1972年6月出生,临川云山镇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唱凯中心小学教导主任。先后在国家市、区级刊物上发表多篇教学论文,曾被评为区优秀教师,区优秀团干、镇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陈水莲 陈水莲,女,1965年3月出生,临川罗针镇人,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在唱凯中心小学任教,小学数学教研组组长。1982年—1985年崇仁普师毕业,1993年江西电师大政教毕业。先后在罗湖镇、唱凯镇中学任教。
   任教24年来,多次评为镇先进教育工作者,模范班主任及骨干教师,四篇论文获市论文比赛一等奖,三篇论文获二等奖。
   黄德凯 黄德凯,男,1959年8月出生,临川罗针镇人,中共党员,高中学历,小学高级教师,自1995年以来,先后在唱凯镇蔡家、东湖、白水、灵山村小学担任校长,自2001年以来,先后荣获全镇教育先进工作者、模范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2年获全区语文优质课竞赛三等奖,2005年获全区说课竞赛二等奖,2006年被评为全区骨干教师。
   许旭吉 许旭吉,男,1970年8月出生,临川秋溪镇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唱凯中心小学校长(老校区负责人)在国家、省市区级教育日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多次在市区公开课、优质课比赛中获奖,1996年、1997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奥克数学竞赛分别获江西省团体总分一等奖,抚州地区团体一等奖,2005年指导学生参加华罗庚金杯赛获团体总分一等奖,其中周仕豪同学获总决赛铜牌奖。
   胡小辉 胡小辉,男,1967年8月出生,临川云山镇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在唱凯古港村小任教。多次荣获唱凯镇优秀教师,镇优秀共产党员,区小学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数篇论文在市级刊物上发表。
   周瑞琪 周瑞琪,男,1962年12月出生,临川罗针镇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先后任唱凯镇江山、低洲、石溪、灵山、上游、游鹤村校长。1981—1987年在九江永修消防部队服役,先后任战士班长。先后被评为技术能手、九江市消防全能标兵。参加教学以来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多次评为镇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邱晓莲 邱晓莲,女,1974年12月出生,临川罗湖镇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现在唱凯中心小学任教,总务主任。先后参加过市区优质课、说课竞赛、获区二等奖,数篇教学论文分别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并被区教研室评为一、二等奖。2006年当选镇党代表,2008年被授予区优秀教师称号。
   帅凯怡 帅凯怡,男,1962年11月出生,临川罗针镇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在唱凯镇观前小学任教校长。
   自1996年以来,先后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任教的五年级全镇自然科评比获第一名,1999年撰写论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浅析》获全区三等奖,2000年论文《浅析小学数学能力的培养》获全区二等奖。
   苏冬红 苏冬红,女,1968年2月出生,临川罗湖镇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在唱凯中心小学任语文教师。在教学方面效果显著,所任班级成绩突出。2004年度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小学作文《英才杯》大赛中获优秀作品奖,撰写的论文、说课竞赛、优质课竞赛及四项基本功赛都在市区获奖,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
   郑全昌 郑全昌,男,1954年12月出生,临川青泥镇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在唱凯中心小学担任数学教师。先后在青泥中学、青泥辅导站、东馆教办、唱凯中心小学担任总务主任、站长、主任、校长等职,多次被评为市、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曾当选为乡镇党代表、人大代表,临川市党代表。
   第四章 教育管理 第一节 机构 1985年8月,撤销各乡、镇辅导站,成立教育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乡、镇管教育领导担任。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教办”。“教办”设有专职主任、副主任、会计、出纳和小学语文、数学、思想品教育辅导员。1986年7月,中小学实行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体制,规定:乡分管,以县管为主。教育经费,县乡共管,以乡为主,国家下拨经费包到乡。
   1990年重建立教育辅导站,站长由教办主任兼任,站内除原设有语文、数学教学辅导员外,又增设了小学品德课、自然课教学辅导员。
   第二节 经费 教育经费来源 有以下渠道:财政拨款县(市)所属学校的经费以县财政负担为主,国家财政每年给予适量补助。乡村办学经费,一般由乡村财政负担,国家适量给予补助。在财政体制改革以前,唱凯镇统的财政拨款均属于国家财政,实行统包统支、按期拨款。1994年财政分税改革以后,国家财政拨款主要适量补助学校的办学经费。
   1999年,省人大常委会修改了《江西省义务教育经费筹措和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义务款育经费(包括教师工资)由县政府统一管理。2000年,省政府明确规定,从当年起,连续三年省、地、县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按同口径每年搞高1个百分点。
   教育税费 1986年,县(市)、乡人民政府按农业税正税附加5%开征教育费附加,其收入主要用于农村教育事业。同时,按乡镇企业、基层供销社和个体工商户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应纳款附加10—15%。从年终检查的情况看,农业税附加、农村四税、城镇三税只收到预计可收数的四分之三左右。1987年,改为按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税额的5%计征教育费附加,所得税税额不再附征教育附加。没有税额的乡镇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按产品、商品销售收入或服务经营收入计征。乡镇所属企业在税前利润10%中筹集补助社会性开支,其用于教育部分不低于30%的比例。1986年起,县以上城镇按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税额计征教育费附加率1%(不含按省规定交纳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单位)。1989年,教育费附加率增至2%。
   1992年4月7日,省政府批转省教委等部门《关于统筹乡村两级办学经费的报告》,规定: (1)依据《江西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由乡级人民政府按规定提取的乡镇统筹费,用于乡村两级办学经费的比例可达60%。少数尚未实行统筹费的乡镇,可在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1.5%以内筹集乡村两级办学经费。(2)依据省《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试行办法》,按乡镇企业、基层供销社和个体工商户的产品锐、增值税、营业税应纳税款附加5%用于教育,基层税务部门要及时足额征收。(3)乡村两级办学经费是农村教育事业经费的重要补充。乡镇统筹费(农村教育事业附加)用于本乡范围内乡村两级的教育事业,主要用于民师工资补助,弥补正常公用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
   1994年11月,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江西省义务教育经费筹措和使用办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府拨款的增长比例,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的1.5个百分点,保证公办教师工资和属政府支付的民办教师补助按时足额发放,按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年增长,并规定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1)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2)国务院规定开征的教育费附加。(3)用于义务教育的附加费。(4)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和校办产业、勤工俭学、社会服务收费中用于义务教育的部分。(5)社会捐赠、教育集资、增长率基金和救金中用于义务教育的部分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用于城市中小学校舍维修部分。国务院开征的教育费附加为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教育附加和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应纳税额的3%交纳的教育费附加,由税务部门随同正税同票征收。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由县级人民政府按照乡镇上一年农民人均收入。
   1987年,教育事业费比1986年减少。民办教师转编的和大专毕业分配来校任教的个人经费难以落实,不少地方个人部分正常开支和奖金无法保证。教育经费渐趋紧张。
   1988年,财政安排的教育经费计划指标占经常性财政收入的26.21%,比例有所下降。
   1989年—1995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的加大,教师人数的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支出日趋增多,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教育经费日益紧张,公用部分的经费开支则主要由学校收取的学杂费等收入来解决。
   2000年,随着人头经费(工资、福利、奖金等)不断增加和乡镇财政支出的巨大缺口,教师工资拖欠现象严重,为此抚州地委行署将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纳入县市集统一管理使用。
   1986年,《江西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克扣和侵占、挪用教育经费。同年,省政府规定,乡人民政府教育事业费管理委员会,负责办学经费的乔迁措、使用和管理。乡政府每年要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教育事业费的预决算和收支情况,并张榜公布,接受上级教育和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教育费附加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地方征收的教育费附加按专款资金管理,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提出分配方案,经与同级财政部门协商同意后,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教育部门每年向区人民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告教育费附加收支情况。
   1993年,县(市)财政在拨付各乡镇级财政的往来款中,明确地列出其中教育经费的数额。教育经费的拨付,特别是教师工资的按月发放,各级监察部门要进行监督,并定期检查。
   1995年3月,省人民政府制定《江西省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使用若干规定》,此后地区审计局对全区“三加一税”和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使用进行了审计。县市加强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力度,重点解决农村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和“乡征、县管、乡用”的问题。
   1998年8月以前,中小学预算外收入都是县(市)财政专户储存,从9月开始,乡镇及以下中小学预算外收入实行乡镇财政专户储存。12月,规定中小学一切收费均由本校财务部门负责,非本校人员一律不得向中小学生收费。中小学收取的预算外资金包括杂费、学费、借读费、择校费、住宿费共5项,收取后纳入同级财政专户储存,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中小学预算外资金由本校负责安排使用,不得挪作它用。当地政府和资金管理部门必须按照学校提出的用款计划,及时如数拨付中小学预算外资金。中小学的各种代收费和临时性收费不属于预算外收入,一律由本校财政部门负责保管和支付。收取后必须单独记帐,并严格按照多退少补,及时结算,收支公开的原则管理。中小学所收经费不属于政府调节基金的对象范围。已在中小学收取了政府调节基金的地方,全额返还学校。财政、物价、教育管理部门对中小学收费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从严查处中小学乱收费现象和挤占、克扣、挪用中小学经费的错误做法。
   1999年,在所属中小学实行“一证、一卡、两公开、四统一”的管理办法。一证,即所有中小学都要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凭证收费:一卡,即各级中小学要坚持“收费卡”即统一收费时间,统一收费项目,统一收费标准,统一使用省财政厅印制的收费收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每学期开学前,都向社会公布中小学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张贴《关于规范中小学收费办法的公告》,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严格收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2000年,推行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学校财务零户统管。即财务集中管理,账户统一设置,学校取消会计岗位,只设一名报帐名,学校一切收支均由区“教育专柜”统一办理。会计集中核算,档案统一管理。人员集中审核,工资统一发放,教师工资由银行全额代发。收费集中缴存教育专户,支出统一均衡拨付。资金集中安排,政补统一调拨。这一改革,精减了中小学行政人员,规范了收费行为,也遏制了一些单位到中小学乱收费、乱罚款,资金使用得到有效监控,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得到缓解,教育经费运行渠道得以畅通。这种管理办法,一直沿用至2005年。
   中小学收费 1986年,全区小学、补中继续按原标准收取杂费。1992年春季开学,中小学增加“实验费”项目,小学每生每学期5角,初中每生每学期1元。1993年9月,规定小学、初中属于义务教育,应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只收取杂费,不收取学费,严格执行1992年省物价局、省教委、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中小学学费、杂费标准的通知》,不得擅自立项和提高收费标准。对确实需要收取的有关费用,必须报县人民政府或物价、教育、财政部门批准,方可执行,并且开具收据。学校所收取的杂费、学费必须纳入预算外统一管理,专户储存,不准设小钱柜。学费、杂费收入保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补充公用经费,不得用于发放教职工补贴、奖金等有关个人的开支。翌年,根据省财政厅、物价局规定,各校一律停收差龄费、插班费、建档费、调档费、绿化费、课桌椅财产押金、折旧费、课本周转金、转学费、军训费、建校集资费。
   临川各中小学历年学费收缴标准 1996年开始,抚州地区教育、物价、财政三部门每年都对中小学收费标准下通知,以规范收费行为。2000年,临川规定:(1)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收取标准,小学:乡镇及农村26元,城镇(除临川市区、含工矿区,不含其他乡镇,以下同)31元,临川市区(含上顿渡镇,不含其他乡镇,以下同)36元;初中:乡镇及农村36元,城镇47元,临川市区52元。盲、聋、哑、弱智等特殊教育学校(班)杂费按补中收取标准执行。(2)借读费每生每学期收取标准:凡户口不在本市、县(区)、乡镇的小学、初中学生,确需异地借读,应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批准方可借读,并按规定向学校交纳借读费,小学:乡镇农村70元,城镇90元,临川市区120元;初中,乡镇及农村80元,城镇100元,临川市区140元。(3)住宿费(每生每学期),一般学生宿舍:小学20元,初中40元;公寓式管理的学生宿舍:小学30元,初中80元。(4)中小学代收费项目应严格限定在必须由学校统一购买的课本、作业本及电教教材范围内,学生个人学习、生活、娱乐用品,学校和教师不准统一收费收购。所有面向学生发行的教学用书(含各种辅导材料和电教教材等),都要限定在地区教委发布的用书目录之内。中小学不得擅自扩大代收费的范围。(5)其他收费(水电、搭膳、小学附设学前班、电教实验等收费),仍根据原出台的标准收取,不得调增,待新的管理办法下发后按新办法执行。
   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加强收费管理,切实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落实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乱收费问题,确保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教财[2004]7号)精神,江西省从2005年秋季开学开始,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2008年9月开始书本费也全给免了。
   第六篇 考试 第一章 清代考试制度 清沿前制,实行科举考试,其层次可分童子试、府试、镇试、会试、殿试。
   童子试:每年二、三月在本县举行,由知县主持,录取者为童生,童生第一名为案首。
   府试:府试在抚州府举行,凡府属各县的童生均可参加,录取者为儒学生员,俗称秀才。
   镇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秀才在省城参加考试,录取者为举人。每一名叫解元,正额叫举人,副额叫副榜。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各省举人都可应考,考中者叫贡士,每一名叫会元。
   殿试:又称庭试,在太和殿由皇帝亲自主持。限得贡士资格的人参加。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均赐进士出身,三甲均赐同进士出身。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再令各省、县从速改为书院学堂。当年7月,学部对考试制度重新规定:①京师大学堂及予科各省高等学堂,优级师范之会试,由学部主持。②各省中学堂之会考,由各省校部主持。③高等小学不会试,由校学习会同地方官派员鉴试,考试合格者,除发给文凭外并按科学制度奖给进士、举人、贡士、秀才之称号。
   第二章 民国时期考试制度 民国初年,废除清朝科举考试制度,实行新的考试制度。中小学考试制度有月考、学期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等。
   月考:每月结束时举行的月测验。
   学期考试:每个学期结束时举行的考试,当时有春秋两个始业,学期考试可决定升留级。
   毕业考试:中小学修业期满举行的考试。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不合格者发给肄业证书或留级。民国21年(1932年)临川县奉令把毕业考试改为会考制,集中在县城举行。民国23年奉令取消会考制,恢复毕业考试制。升学考试:由各校自行招生、出题、评卷、录取、有时几个学校联合招生。
   以上考试均为闭卷考试。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考试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项考试制度有所改革。增设了平时考试、期中考试和学年考试制度。平时考试由各校自行安排,不作统一规定。期中考试为学期结束评定成绩提供参考;学年考试由于废除了春季始业,学生升留级不再以学期考试成绩而以学年考试成绩来决定。此外,对升学考试作了较大改革。大专考试由教育部统一命题,集中于地区所在地考试,由省统一评卷录取。中专和初中升高中考试,由地区教育局统一命题,印卷、评卷、录取。小学升初中考试,由县文教局统一命题,印卷、评卷、录取。
   “文化大革命”期间,把各种考试斥之为对学生的“管、卡、压”,从而废除闭卷考试,推行开卷考试,废除升学考试,采用“推荐制”这就是小学升初中,由生产队推荐,大队批准;初中升高中由生产队推荐,大队审查,公社批准。对各学校的学年考试升留级,需要领导、家长、教师、学生“四满意”,往往统统升级,“皆大欢喜”。
   1973年,大专院校恢复招生,但取消统考,采取“推荐与考核相结合”。招生分到县,对象为下镇插队知识青年,由知青所在生产队,公社层层审批报名资格,由县集中进行考试,县革命委员审批。由于“四人帮”干扰,文化考试流于形式,送到大专院新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1977年全面恢复升学考试制度。大专院校招生考试录取制度和办法基本上与“文化大革命”前同。中专由省教育厅(省教委)或地区教育局命题,印卷、评卷、录取、初中升高中由地区教育局命题、印卷、县文教局评卷、录取;小学升初中由县教育局命题、印卷、镇(镇)评卷、录取。各级学校恢复正常考试制度后,除学年、学期中考试外,还有一些辅助性考试,如单元测验、阶段性测验、竞赛性考试、模拟性考试等。而各科考试频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
   2000年恢复了会考制度,实行“3+X”考试制度。
   2001年将高考日期由以往的7月7日—9日提前为6月7日—9日。

知识出处

唱凯镇志

《唱凯镇志》

本书为唱凯镇志,分别在地理志、政治志、经济志、文卫志、教育志、社会志、方言志、人物志、志余等栏目介绍。

阅读

相关机构

地区教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唱凯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