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唱凯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23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文化机构
分类号: G24
页数: 2
页码: 219-220
摘要: 唱凯文化站成立于1958年,为民办公助性质,主要是开展图书借阅、报刊阅读及业余文艺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直到1978年5月才恢复。1980年广播站、电影队和文化站合并,三站合一,称为唱凯公社文化中心站。文化中心站在经济上实行以文养文,独产核算。唱凯公社电影院建成后,增设了电视室、图书借阅室、儿童阅览室、报刊阅览室、棋艺室、乒乓球室、羽球场等。图书馆收集了乡村青年科教文娱小说画刊等读物五百余册,订有日报多份,假日定期开放。
关键词: 文化机构 唱凯镇

内容

第一节 文化站 唱凯文化站成立于1958年,为民办公助性质,主要是开展图书借阅、报刊阅读及业余文艺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直到1978年5月才恢复。1980年广播站、电影队和文化站合并,三站合一,称为唱凯公社文化中心站。文化中心站在经济上实行以文养文,独产核算。唱凯公社电影院建成后,增设了电视室、图书借阅室、儿童阅览室、报刊阅览室、棋艺室、乒乓球室、羽球场等。图书馆收集了乡村青年科教文娱小说画刊等读物五百余册,订有日报多份,假日定期开放。
   1980年,唱凯文化站通过整顿后,修整了图书室,分设阅览室,画刊展览廊,先后增设图书200余册,健全了借还手续,板报、宣传栏,棋类比赛室,体育活动有乓乒球台,羽毛球场,由于文化站的日趋充实,已形成唱凯农村青年活动中心。每逢春秋佳节,开展各种棋类比赛活动。
   第二节 广播站 1958年建站,建站时设机线员和播音员。建站前,县里曾用电话线给各公社输送广播,当时号称队队通广播,但收听效果不好。建站后,唱凯广播事业得到不断提高,器材年有添置。大跃进时期,社队直属单位都普及了广播箱,喇叭逐步通向千家万户,至1972年,入户年率达到百分之八十。“文化大革命中”,公社广播站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7年又复称人民公社广播站。并增设报道员,编制由二人增至三人,均为国助社办的小集体。从此开始播出本乡(社)新闻节目。广播节目大有充实和改进,每天分(早、中、晚)三次定时向广大群众及各基层单位进行广播,主要内容:转播国内外大事,科学知识、时事新闻以及有关工农业生产方面的报导,广大人民每当广播时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特别是农业天气测报,更是受到人民欢迎,喜爱收听,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的需要,对“四个现代化”和“两个文明建设”均有明显的认识,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1983年受地区评奖“镜框奖状”一块,评为“先进广播站”。
   站机房设备有:扩大机GY2×375瓦1台、GY2×275瓦1台、SB增音机1台、SB电唱机1台、MB50瓦1台、MB25瓦1台、MB5瓦1台、日式迷你卡式录音机1台、台式8080型录音机1台、日式电视24时1台、北京电视16吋1台。
   1997年又搞了一段时间的调频广播,但随着电视机在农村的普及,乡干部分流等诸多的原因,镇广播站现已基本瘫痪。
   第三节 电影院 1979年,公社购买了16毫米放映机,成立了放映队。在成立放映队之前,县电影公司有一个放映队负责华溪、罗针、唱凯三个公社一带农村放映,名为唱凯地区放映队。由于放映周期较长,群众一年难得看上几场电影。唱凯地区人烟稠密,村屯集中,爱好戏剧,久成风尚,唱凯公社放映队成立后,巡回放映范围缩小,放映场次较多,群众看电影容易了。1983年,在公社以南建成大型影院一座,占地10亩,建筑造价20万元,该院设院长1人,工作人员10名,有1000人座位,设置放映机2座,电风扇8部。公社影剧院建成并交付使用后,电影队经常在影院售票放映,从此,离公社较近的村庄群众看电影更容易了。观众总是满场,尤以青年男女,为数更多,就是盛暑严寒天气,有的从十里路外赶来观看,少有停演现象,如有名片放映,观众更为踊跃,每逢当圩日期,中午加放一次,晴朗晚上,有时连放两场。但为了照顾边远地区群众,放映队仍经常下乡放映。放映队月平放映人数在20,000人次。
   上世纪60年代,群众喜爱的国产故事片有《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五朵金花》、《平原游击队》、《天仙配》、《上甘岭》、《柳堡的故事》等。“文化大革命”中规定台能放映《红灯记》、《智取威武山》、《沙家浜》、《闪闪的红星》等。湖南电影队成立后,又放映了《小花》、《黑三角》、《从奴隶到将军》、《庐山恋》、《高山下的花环》、《少林寺》等。其中《少林寺》等武打片风靡一时。

知识出处

唱凯镇志

《唱凯镇志》

本书为唱凯镇志,分别在地理志、政治志、经济志、文卫志、教育志、社会志、方言志、人物志、志余等栏目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唱凯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