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唱凯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234
颗粒名称: 第一篇 群众文化
分类号: K901.6
页数: 23
页码: 219-241
摘要: 唱凯文化站成立于1958年,为民办公助性质,主要是开展图书借阅、报刊阅读及业余文艺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直到1978年5月才恢复。1980年广播站、电影队和文化站合并,三站合一,称为唱凯公社文化中心站。文化中心站在经济上实行以文养文,独产核算。唱凯公社电影院建成后,增设了电视室、图书借阅室、儿童阅览室、报刊阅览室、棋艺室、乒乓球室、羽球场等。图书馆收集了乡村青年科教文娱小说画刊等读物五百余册,订有日报多份,假日定期开放。
关键词: 群众文化 唱凯镇

内容

唱凯人民历来喜爱文艺活动。解放前,每逢时令佳节,一些为首者聘来演剧人员,唱演京戏,乡村民间,盛行唱“三角班”“木偶戏”,如遇迎神赛会,传统的民间文艺活动有打龙灯、纸扎荡船,竹马脚、打莲花等,北保、西坊付的桥灯久传称盛,扮装古戏、骑马儿郎、锣鼓喧天,笙簧配奏,形势浩荡,排列成阵,游街串村,鸣炮相迎,庄严肃穆,倍显神威。但本地的群众文化十分落后,只有一些民间说书艺人及“三角班”的演出,大多数艺人所演唱的不是嫖娼赌博逍遥的低级下流小调,就是宣扬封建迷信,因果报应等戏曲。如“青龙山”,“寡妇叫坟”,“十八摸”等,也有一些抨击封建社会制度,提倡婚姻自由的进步作品。如“方卿戏姑”,“苏三起介”,“孟姜女”,“毛洪记”等。
   建国后,随着社会改革,广开文艺宣传门路,这些民间娱乐活动,逐渐消逝,如古港业余剧团,在配合一系列改革运动中,发挥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他们经常自编剧本,下乡轮流排演,博得广大群众好评,并多次出席地县公演受奖。又如学校方面的秧歌舞,腰鼓队,街头话剧,为配合推行政策宣传而排演活动,经常深入农村演唱。由于民间文艺日渐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不断得到充实,人民文艺生活创作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唱凯镇境内逐步建起了广播站、文化站、电影队、文宣队等。
   第一章 文化机构 第一节 文化站 唱凯文化站成立于1958年,为民办公助性质,主要是开展图书借阅、报刊阅读及业余文艺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直到1978年5月才恢复。1980年广播站、电影队和文化站合并,三站合一,称为唱凯公社文化中心站。文化中心站在经济上实行以文养文,独产核算。唱凯公社电影院建成后,增设了电视室、图书借阅室、儿童阅览室、报刊阅览室、棋艺室、乒乓球室、羽球场等。图书馆收集了乡村青年科教文娱小说画刊等读物五百余册,订有日报多份,假日定期开放。
   1980年,唱凯文化站通过整顿后,修整了图书室,分设阅览室,画刊展览廊,先后增设图书200余册,健全了借还手续,板报、宣传栏,棋类比赛室,体育活动有乓乒球台,羽毛球场,由于文化站的日趋充实,已形成唱凯农村青年活动中心。每逢春秋佳节,开展各种棋类比赛活动。
   第二节 广播站 1958年建站,建站时设机线员和播音员。建站前,县里曾用电话线给各公社输送广播,当时号称队队通广播,但收听效果不好。建站后,唱凯广播事业得到不断提高,器材年有添置。大跃进时期,社队直属单位都普及了广播箱,喇叭逐步通向千家万户,至1972年,入户年率达到百分之八十。“文化大革命中”,公社广播站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7年又复称人民公社广播站。并增设报道员,编制由二人增至三人,均为国助社办的小集体。从此开始播出本乡(社)新闻节目。广播节目大有充实和改进,每天分(早、中、晚)三次定时向广大群众及各基层单位进行广播,主要内容:转播国内外大事,科学知识、时事新闻以及有关工农业生产方面的报导,广大人民每当广播时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特别是农业天气测报,更是受到人民欢迎,喜爱收听,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的需要,对“四个现代化”和“两个文明建设”均有明显的认识,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1983年受地区评奖“镜框奖状”一块,评为“先进广播站”。
   站机房设备有:扩大机GY2×375瓦1台、GY2×275瓦1台、SB增音机1台、SB电唱机1台、MB50瓦1台、MB25瓦1台、MB5瓦1台、日式迷你卡式录音机1台、台式8080型录音机1台、日式电视24时1台、北京电视16吋1台。
   1997年又搞了一段时间的调频广播,但随着电视机在农村的普及,乡干部分流等诸多的原因,镇广播站现已基本瘫痪。
   第三节 电影院 1979年,公社购买了16毫米放映机,成立了放映队。在成立放映队之前,县电影公司有一个放映队负责华溪、罗针、唱凯三个公社一带农村放映,名为唱凯地区放映队。由于放映周期较长,群众一年难得看上几场电影。唱凯地区人烟稠密,村屯集中,爱好戏剧,久成风尚,唱凯公社放映队成立后,巡回放映范围缩小,放映场次较多,群众看电影容易了。1983年,在公社以南建成大型影院一座,占地10亩,建筑造价20万元,该院设院长1人,工作人员10名,有1000人座位,设置放映机2座,电风扇8部。公社影剧院建成并交付使用后,电影队经常在影院售票放映,从此,离公社较近的村庄群众看电影更容易了。观众总是满场,尤以青年男女,为数更多,就是盛暑严寒天气,有的从十里路外赶来观看,少有停演现象,如有名片放映,观众更为踊跃,每逢当圩日期,中午加放一次,晴朗晚上,有时连放两场。但为了照顾边远地区群众,放映队仍经常下乡放映。放映队月平放映人数在20,000人次。
   上世纪60年代,群众喜爱的国产故事片有《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五朵金花》、《平原游击队》、《天仙配》、《上甘岭》、《柳堡的故事》等。“文化大革命”中规定台能放映《红灯记》、《智取威武山》、《沙家浜》、《闪闪的红星》等。湖南电影队成立后,又放映了《小花》、《黑三角》、《从奴隶到将军》、《庐山恋》、《高山下的花环》、《少林寺》等。其中《少林寺》等武打片风靡一时。
   第二章 民间文娱活动 唱凯文娱有悠久的历史,有优良的技艺传统,有较突出的现代创新,民间文娱活动丰富多彩。每逢传统节日,迎神赛会,奇灯异彩,歌舞弹唱盛前。主要活动的龙灯、狮子灯、蚌壳舞、采莲船、高跷等民间舞蹈。随着时代的发展的变化,花鼓灯、桥灯、三脚班、木偶戏、唱道情、说书等已成历史陈物,少有流传,新兴的文娱活动为地方采茶剧,曾在极盛时期,拥有男女演员二十余人,每逢时令佳节,轮流在各乡队演出,深受欢迎。1976年并出席地区评演,多次受奖。
   第一节 龙灯 龙灯 主要是软龙灯,龙灯为篾扎、外蒙沙布,形状似龙。据传有一年连降暴雨,洪涝严重,乡民扎纸为灯,祭祀龙王,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岁熟年丰。龙灯长约13米,杏黄色的龙身披满深绿色的鳞片,灯队13—15人,头系蝴蝶壮黄毛巾,腰系大红腰带,脚穿白套袜,罗布鞋。表演时依次完成龙点头、龙伸腰、龙翻身、钻龙门、龙钻肚、龙盘拉等动作,在欢快的鼓点声中起舞,多彩多姿,令人赏心悦目。
   狮子灯 属民间传统武术灯彩文娱活动。狮子头用木制布裹。双目如电,巨口如盆,长发纷披,缀以长布作狮身,由两人表演,一人撑头,一人扮尾,动作协调,配合默契。表演动作有奔跑跳跃、前后翻、扒痒舔毛、引水洗面、跳方凳、上高台、打马肩、竖楼排等。
   第二节 戏剧演出 明末清初,唱凯镇境内流行傀儡戏(又称木偶戏,巧线戏),在乡间寿庆,婚嫁、迎神、庙会、修谱时流动演出,所唱曲调有宜黄戏的二黄、西皮,也有赣剧的南北调、高腔等。大型剧目有《龙凤阁》、《乾坤带》、《全家福》、《百子图》等,小型剧目有《平贵回窑》、《洞宾戏牡》、《壮元游街》、《打金枝》等。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三小(小生、小旦、小花脸(丑))的角色逐渐改为人演而取傀儡戏,并以锣鼓伴奏,称为“三角班”或“三脚班”、“半班”。“三角班”用的是当地土语土音,通俗易懂,地方色彩浓郁,唱做优美朴实,载歌载舞,活泼风趣,引人入胜。开台戏总是唱“单台”,有一段“拜揖语言”,如“关关睢鸠妹来出台,小妹子初到贵府来。走上前来我深深拜,郎啊我情哥,四方君子站拢来。”“三角班”的剧目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爱情的小戏,如《秧麦》、《盘广货》、《单劝夫》、《小和尚锄茶》、《辞店》等,这些剧目以短小见长,轻松活泼,散发着芬芳的泥土味。
   民国时期,“三角班”多起来,往往还与傀儡戏同台演出,使三角班得到一个较快的发展机会。剧目、角色,人员逐渐增多,并加入二胡、笛子、唢呐等伴奏乐器,朝着“半班”过渡。“半班”结合“丰城调”发展为“本调”,与“会母调”结合发展为“抚调”。多演大型剧目如《青龙山》、《毛洪记》、《桃妹逼嫁》,也演小型剧目如《打猪草》、《补碗》、《十月怀胎》、《金莲送茶》等。
   第三节 其他文娱活动 唢呐吹奏 流传于本地历史甚早,曾经出现过不少演奏高手。不少人唢呐的演奏造诣甚深。他们的演奏特点是:指法熟、音色美、感情充沛;有的高手善于运气,一口气能演奏1个多小时。民间唢呐曲牌有《正调浪淘沙》、《小开门》、《闹广东》、《朝天子》、《心相应》、《阴阳别》等20多个。
   渔鼓道情 俗称“崩崩腔”,演唱者多为盲人,用手拍打竹筒蒙膜的一端,有说有唱,曲调哀怨低沉。唱本有《毛洪记》、《攀弓带》、《卖花女》、《梁祝姻缘》等,唱词口语化,通俗风趣,颇受群众欢迎。建国前,每到夏令乘凉或举办喜事的茶余酒后,往往请来这种曲艺人唱上半天或一日。因为这些唱“崩崩腔”的艺人地位低下,被人蔑视为“下九流”,故后继乏人,致以失传。
   莲花落 演唱者自击竹板,或用有齿竹板碰击数块串连的竹板来掌握节拍,唱词多为七字句,二或四句一组,似说似唱,结束句加“丝丝莲花落”或“底底莲花落”等衬词。有一人站唱、二人对站唱、数人帮腔等形式。多在每年春节至元霄时上户演唱。现似乎已失传。
   蚌壳舞 大蚌用篾扎布蒙而成,双人表演。表演时,少女扮演蚌精,身居蚌内,男者饰渔翁,手执鱼网,伴随着轻快的打击乐声,互相挑逗,婆裟起舞。
   第三章 文艺创作 第一节 文学创作 历来本镇籍文化名人甚多,有一批古典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要地位,如帅机。
   帅机(1537—1595),字惟审,号谦斋。唱凯游鹤帅村人。明嘉靖丁酉年四月三十日已时生,卒于万厉乙未年七月二十三日。
   机,行教四,四岁失恃,九岁以神童入学,十二岁失怙,十六岁领嘉靖壬子乡举,三十二岁登龙庆戊辰年科进士,格当为令,不拜。改汝宁府(今河南汝南)府学教授。开大梁书院,抡秀讲艺,文风斐然。迁国子监学正,工部主事,升礼部郎。一年后,出守思南(今贵州思南)。未几,谪邺丞。西夏入侵,帅机随军征剿,班师回朝时,写下《平西夏颂》。召他任职录史馆,擢南刑部郎。皇太子出阁,又献《出阁讲学颂》,皆蒙嘉纳。帅机慧敏纯固,与同僚谈论国策文学,常废寝忘食。然而,吏事非其所长。逾年乞归,以宦海游挫折,亦多感慨。著《南北二京赋表》,上于朝,有《阳秋馆集》四十卷行世。早年喜占文,爱词赋,文学造诣较高,与汤显祖交厚,上于朝廷文字皆有一定影响。著述全部收入《阳秋馆集》40卷中(现存23卷)。其诗题材多样,意境深远,语句清丽,别有韵致,其子廷镆、廷铢,有隽才,廷鑮有《微尘集》,汤显祖称他们为“帅氏二从。”侄廷鑮,著《历朝名臣论赞》、《廉吏传评》;帅廷鑮侄帅仁,著《象衍倚云集》。皆以文学世其家。
   传记纪事资料见《(同治)临川县志》卷43/13、《临川县志》/671、《江西通志》卷82—《四库全书》515/796、《贵州通志》卷20—《四库全书》571/547、《明诗综》卷56—《四库全书》1460/358、(明)汤显祖《阳秋馆诗赋选序》、《送帅机》(《汤显祖诗文集》卷32/1082;卷3/61、《明人小传》卷3/92、《列朝诗集小传》丁集门567、《江西诗征》卷58/18、《明诗纪事》庚9/4/2411。著述收藏在《阳秋馆集二十三卷》清乾隆三年(1731)修献堂重刻本六册(上海、江西)、《帅惟审先生集二卷》一《临川文献》(胡亦堂辑)清康熙十九年(1680)梦川亭刻本第十五册(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唱凯镇兴起了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逐步建立了一支以业余创作为主的文艺队伍,涌现不少文艺新秀,文艺创作事业日趋繁荣。诗歌创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活跃,突出的作者代表有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熊维中。
   熊维中,男,汉族,1941年9月生于唱凯镇北山熊村一农民家庭。从小爱好读书习字。读高中时,即有短诗见诸市、校文学刊物和地区报纸,对新闻报道亦感兴趣,常有校园新闻见于地、市报纸。大学毕业后,回家乡临川县中学任教。从1972年起,在从事语文教学之余,致力于诗歌、散文写作。《跟着毛主席跟着党》、《窗口》,《毛主席永远指引我们前进》及《电视到山村》、《雨夜》、《文坛新军》等诗作先后发表于《江西日报》及《江西文艺》杂志上。1976年5月参加江西省诗歌创作学习班,集中精力创作诗歌,研讨诗歌理论。1980年底,由临川县教育局教研室调临川县委宣传部任宣传干事。1984年8月调临川县委办公室任秘书。1985年7月调抚州地委宣传部;先后任文教科干事,宣传科副科长,新闻科科长。1992年,被评为江西日报优秀特约通讯员。1993年5月,调任抚州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兼党组成员。
   致力于纪实文学及报告文学写作。纪实散文《悠悠桑梓情》(与人合作)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心血,洒在文学小道上》,《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老骥”新传》、《五皇殿的女人们》,《一个“魔术师”的蒙太奇》,(与人合作)、《乘风扬帆竞风流》等报告文学先后收入江西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集。文艺评论《浅析赣东歌谣的艺术特色》获江西省文联民研会颁发的民间文学评论一等奖。反映“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童年事迹的民间故事《下马拜荆条》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历代文学艺术家的传说》一书。1995年2月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
   第二节 艺术创作 唱凯镇境内音乐创作早期以民歌为主,都是群众集体创作。民歌节奏明快,清新活跃,地方特色鲜明,乐器有胡琴、笛子、唢呐、锣鼓,逢年过节,婚嫁丧葬,玩龙灯,迎庙会,都有固定的曲调,流传至今。舞蹈创作民间历来盛行狮子舞、龙灯舞,玩采莲船,蚌克舞等,这些民间舞蹈纯属自乐而已。
   美术创作成就颇大。民间美术大量见之于建筑物和民用家具上,祠堂、庙宇、牌坊、亭阁和豪富民院无不雕梁画栋。竹溪村喻家有幢建于清代的民房,大门雨棚下雕有花草、禽兽和人物,构思严谨,刀法老到,色调淡雅,制作精巧,神态活现,集绘画、雕塑艺术之大成。新中国成立后,业余美术创作活动更趋活跃,产生了一批形式多样的好作品。
   书法创作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书法新秀。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万国良和李永忠。
   万国良,笔名墨耕。男,汉族,中共党员,书法家。1968年2月15日生于临川唱凯镇石溪村。1975年在云山乡入学启蒙;1977年转学至抚州市第六小学;1979年进上顿渡第二小学读书;1980年入临川一中就读;1986年高中毕业,同年11月入伍至武警南昌市支队,任过班长,文书;1990年3月退伍,6月分配到建设银行临川支行工作。1983年开始学习书法和装裱。1984年书法作品获华东六省一市少年书画大奖赛铜奖(江西唯一获奖者);次年获抚州地区文艺创作奖;1988年获“牡丹杯”国际书画大赛三等奖;1989年作品被选送参加中国青少年书法精品赴香港展,同年在临川举办万国良书法展;1990年书法作品被十一届亚运会收藏;1992年获江西省金融系统书画大赛二等奖;1994年获全国建设银行书画摄影大赛二等奖;1995年获世妇会国际书画摄影大赛优秀奖,作品并被收入精品集。是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艺委会委员,北京卿云书画社会社员,临川区书法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李永忠,号耕石庐主,1969年生于临川唱凯,现为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抚州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临川牡丹亭书画社副社长。
   临川刀客是抚州市诗、书、画、印界冠给李永忠的雅号。临川刀客这个雅号,他受之无愧的。因为,在抚州有很多篆刻者,但他是抚州篆刻界迄今唯一入展全国权威性大展的篆刻家,他的篆刻作品入展西泠印社第六届全国篆刻艺术评展(江西仅4人)。西泠印社是创办1904年的“天下第一名社”,经百年传承,融诗、书、画、印于一体,成为我国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大的学术团体,在国际印学界享有极为崇高的学术地位。
   入展这次艺术评展得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2006年6月,聒噪的知了增添了夏日的热度,李永忠闲看着一份报纸。报纸右下角的一篇“西泠印社第六届全国篆刻艺术评展启事”触动了他。周围朋友都说他的篆刻好,好到什么程度,他想就此证明一下。李永忠操起刀石,娴熟地刻了几份作品寄到西泠印社。几个月后,失去信心的李永忠突然接到西泠印社的入展通知,他有点欣喜。一时,李永忠在抚州印届声名鹊起,求印者渐多。后来,随着朋友的推介,省外的书画届朋友也来求印了,有浙江的,有湖南的,也有上海的。
   李永忠的篆刻作品如此被看好,有一定道理。用一句行话说:藏巧于拙,奇崛多姿。来自抚州市书法名家是这样评价的:李永忠的篆刻很优美,线条细腻,意境深远;大者如斗,磅礴大气;细者如豆,娇小玲珑。
   其实,临川刀客这个雅号对李永忠来说,是不易的。
   他爱上篆刻,与家学无关,这种高雅艺术似乎离他很远。小时候随当兵的父亲来到福建厦门读书。厦门有着浓郁的艺术氛围。李永忠就读的那所小学校就开了各种兴趣课,最流行的是刻纸,每个小孩子手上执一把小刀,按着模型刻出花草虫鱼、人物,彼此交流攀比着。小永忠和其他孩子一样,台把刻纸当作课余生活的玩项,留下来的几幅得意之作,现在看来笔法稚嫩,却也惟妙惟肖。初中时,李永忠返回抚州,同学都在一心一意努力提高学习成绩,那么李永忠的刻纸爱好也就尘封起来,束之高阁。这一放也就多年,甚至淡忘了。
   或许是缘分,离不开这把刻刀。1988年李永忠考上抚州造纸厂。两年后,厂里派他到福建造纸厂跟班学习。一日,掌灯时分,同室的师兄却不出门,拿着一把小刀在石头上刻着汉字,刻出的汉字古朴奇巧,妙趣横生。这一下子征服了李永忠的心。回抚后,李永忠购买了器具、印谱、名人字帖,没日没夜操练起来。当然,这个时候篆刻还台是一种业余爱好,但他一直坚持着。造化弄人,1997年李永忠下岗了,待哺的孩子和妻子无助地看着他。提着薄薄的行囊,李永忠来到青海西宁市建筑工地当一个民工。还来不及欣赏异域的美景,就遭到了工地上农民工异样的眼神:这么一个斯文人,能做好建筑工地上的事?没做过体力活的李永忠确实不如人,有人甚至叫他“废物一个”。这让他既伤感又委屈,愤然刻下一碑文“客居平安号废物:壬午之秋,迫于生计,远赴青海,客居平安建筑工地,因非所长,难免有废物之讥,且艺事荒疏已久,恐铁废笔荒,乃磨刀刻此,以自警也。”那一天,他选择了逃工,不知不觉地走到西宁一家书店。在这里他结识了西宁篆刻名家海石老师,海石老师倾听李永忠的郁闷之事,带着他到古玩市场转了一圈,送了一些篆刻资料给他。几个月后,李永忠带着行李回来了,也带着篆刻的梦想回来了。
   此后,年年岁岁,落雨天晴,李永忠的心思都扑在篆刻上。这一扑又是十年。这一扑也扑掉他万多元,主要买些书画杂志、印谱、篆刻资料。此间,他的篆刻艺术水平得到质的提高,经常参加省内外的篆刻大赛,且能获奖,这让行家高看起来。随后在2006年的十月,他在市区洗墨池博古苑开了一爿字画店,维持着全家人的生计。
   当然,李永忠有了这么个雅号,也是不得意的。人称,得意就容易忘形。除了徜徉在吴昌硕、黄牧甫等名家的艺术殿堂外,李永忠经常执着自己的印章、书法向当代书画届的名家求教。有朋友来要印的,钱无论多少,都会刻的,不会因为来者是贫穷或无名之辈而有怠慢之意。
   这就是临川刀客李永忠的秉性——执著,坚韧,谦虚。
   第三节 作品选录 付鼎铨作品选 春宫词 云锁长门晓未开 坐看春色柳条回 风光好引流莺曲 莫使花收羯鼓催 其二 别院春深景思宽 春风吹纵管弦繁 香魂畏入多才梦 轻托波※赋晚寒 游七星崖 游兼峰壑胜,拂袖触星台; 施鸟觉公院,观鱼崖子台。
   高情逼象纬,俗史怅蓬莱; 夜半横经帙,天章石宝开。
   对雪叹 伤赵匡谷之见杀也,同日伏诛者三人。
   瑞比丰年雪,嗟彼六月霜; 奸人兼壮士,一息弃云扬。
   壮士死不避,断首讵呼殃; 相彼同尽者,黄金空满箱。
   所惜当前事,辜负古战场; 谁能穷相海,鸣镝任斯张。
   天子方赫怒,公卿徒徬徨; 安得张释之,多端寝汉皇。
   丙戍除夜守岁殷庄 春回盟旦又明年,一夜寒余如一天; 颂美英茎惟日远,心将劲草试风前。
   自知饮水安鱼眼,谁与同裳兢马鞭; 不寝犹思依帝梦,沉香炉缕断蛮烟。
   咏清明 寓意 昨日明来今日清,今朝清到便非明。
   逢人若说清明事,酒洒黄泉鬼亦惊。
   秋日山中寄弟鼎锽时遣人上书行在虑不能达 归家可谓乐田园,牢落真愁国士恩; 窥破纸窗林影薄,听摇剑佩声繁书; 封野猎狩愁边雁,梦涧山云忆海鲲; 回首一篱堪种菊,西风几度念吹埙。
   山行口占 雨山如岸晦如波,安步如舟去楫过; 磅礴行吟青泽畔,沦浪何取借渔歌。
   汉高祖 豁达宏才岂术疏,何言漫骂等焚书; 立章约法开天下,犹恨挟书律未除。
   从军诗和袍字 为赋无衣感泽袍,义旗欲奋九天高; 谶符白水风云会,气撼阴山鸟兽逃; 此日文章雄节钺,移时礼乐泛星臊; 思瞻万国衣冠旧,邓冠伊人有持操。
   瞻汉 投我云霄一片石,牵牛织女如连壁, 明朝砂砾黯秋风,去住东西成弃掷。
   闻南京事 龙盘旧地墟皇殿,燕啄新泥过女墙; 闻说新亭人泪尽、长江似泪涌斜阳。
   诗自经死 师中繡斧烈秋霜,最耻生还辟剑芒; 骂贼悲歌宁鼎镬,思君变雅亦笙簧。
   黄农虞夏同谁吊,城郭人民祗自伤; 催折干将埋玉底,应仲牛斗有余光。
   坡上遇 辛卯年四月八日被执崇安张村 浴佛传名日,孤臣竭节时, 棘荆堕彩风,猰狗获灵麒; 断首宁玉碎,剖心山不移; 争留巾履在,聊示汉官仪。
   被执过岭阳关 岭阳关外是吾乡,剩有孤云带夕阳; 慷慨身谁憐马革,吁嗟命自托猿肠。
   悲看烟竹幽生泣、愤触汐流响欲狂, 败将不堪过故垒,行路难歌哀且长。
   江西巡抚夏一颚先生轶诗 血染游魂凌素秋,山河正气一身收; 岭隅巴蜀猎存汉,半泣首阳不属周; 攀髯谁知随帝侧,骑箕应得与天游; 人间何处无臣子,一朔西风一泪流; 共道从容就义难,谁知难处问心安; 木天太史文章贵,原野孤臣日月寒; 武穆何堪流碧血,文山终不戴黄冠; 人间自此思忠孝,试问颓波一砥澜。
   跟着毛主席跟着党 熊维中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战斗凯歌响彻四方, 欢庆祖国二十四周年的光辉节日, 亿万人民壮志凌云,心花怒放。
   十大的春雷震撼三山五岳, 祖国大地一片欢乐的海洋, 毛主席率领我们开始新的长征, 千军万马,浩浩荡荡。
   回首望征程,豪情添万丈, 步步脚印,万道闪光, 宏图万卷展不尽啊, 神州处处换新装! 大庆红旗似火艳, 大寨花开千里香。
   是谁绣出花团锦簇新世界? 全凭着劳动人民手一双! 是谁指引我们夺胜利? 伟大的领袖英明的党! 二十四年走过的战斗路呵, 哪一步不铺满雨雪和风霜; 从高岗,饶漱石这些野心家, 到林彪、陈伯达这伙黑心狼, 他们一个个口蜜腹剑,丧心病狂, 时刻想毁坏社会主义大厦的栋梁。
   毛泽东思想给了人民火眼金睛, 智慧的猎手识穿了狼外婆的乔装, 历史给了他们严厉的惩罚, 跳梁小丑恰似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雨过山色新,云散天晴朗, 望神州春花烂漫,无限风光。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思光辉夺目, 社会主义祖国巍峨峥嵘,金碧辉煌! 斗争无尽期啊,征程万里长, 胜利了决不能忘乎所以,枕头高放; 党教导我们要坚持继续革命, 共产主义是我们的崇高理想! 十大吹响了新的进军号, 亿万军民英姿焕发,斗志昂扬, “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决不辜负毛主席对我们的希望! 看!批林烈火燃遍了大江南北, 亿万篇檄文就象排炮出膛, 在斗争中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 真理的阳光把人们的心房照亮。
   听!钻机轰鸣,马达高唱, 工业建设的热潮一浪高一浪; 银锄飞舞,铁牛奔驰, 农业生产插上了跃进的翅膀。
   啊!春风遍神州,鼓角震天响, 党的十大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
   我们永远跟着毛主席跟着党, 信心百倍奔向共产主义前方! (原载1973年10月4日江西日报) 窗口 熊维中 朝着太阳升起的东方, 我的面前有一扇小窗。
   它是我智慧的眼睛, 把祖国的山山水水, 摄进我的心房。
   每当我打开这扇小窗, 心胸顿觉无限宽广, 眼前奔腾着革命的洪流, 耳旁震荡着战斗的巨响—— 看,顶蓝天,立大地, 千座高炉铁水淌; 听,穿金山,过银海, 火车长啸飞奔忙。
   高压电线跨长空, 中南海光芒撒城乡。
   铁牛放歌驰沃野, 银犁闪闪描春光; 炮声隆隆震大地, 劈山引水闹山梁; 社社队队学赶帮, 东风过处稻谷香。
   红旗猎猎映丽日, 战歌声声行色壮, 一支支人马迈阔步, 一条条大道闪金光, 机关干部进干校, 知识青年上山又下乡…… 啊,谁说我的窗口小? 万里河山嵌满窗。
   透过窗口我看见; 塞北炉火映红日, 江南稻菽千里黄, 天安门前旗如海, 毛主席挥手指航向! 朝着太阳升起的东方, 全国有多少这样的小窗? 它是我们警惕的眼睛, 把祖国日日夜夜瞭望。
   谁胆敢侵犯我们的一寸国土, 每扇窗口啊,定会伸出闪亮的刀枪! (原载1974年1月20日江西日报) 电视到山村 熊维中 一杆天线山顶插, 好似喜报当空挂。
   入夜电灯刚放亮, 队部门前人喧哗。
   小伙、姑娘、老人家, 个个满脸铺红霞。
   什么喜讯飞山村? 呵,电视来到小山洼! 旋钮一开屏幕亮, 张张嘴巴刹住话, 霎时金光闪闪跃眼帘, 毛主席正微笑看大家。
   擦一擦眼睛再细瞧, 四海烟云飞眼下: 大江南北风光无限美, 亚非拉美战旗映彩霞。
   颗颗红心冬冬跳, 阵阵掌声如雷炸, 毛主席呀,日夜想念您, 看见您,有多少知心话…… 身在山村看电视呵, 胸怀祖国普天下, 个个心头挂盏大明灯, 个个眼前亮起红火把! (原载1974年第四期《江西文艺》) 雨夜 熊维中 雷声隆隆电光闪, 高山修渠引银泉。
   县委书记冒雨归, 房东大娘迎上前。
   大娘盯住书记脚, 颗颗血泡泥水染: “老赵呀,帮咱脱贫你真豁出命, 老脾气硬没改一点。” 不容书记把脚藏, 大娘攥针走上前。
   眼望老赵心潮涌, 手挑血泡忆当年—— 那年土改闹翻身, 老赵来这把火点, 走村串户闲不住, 翻山越岭踩雷电。
   多少次帮他挑血泡, 一双铁脚量山川, 二十多年风雨里过, 如今劈山引水又冲上前。
   眼望双脚血点点, 大娘心痛开了言: “双脚不是钢铁铸, 今晚休息不能走远。” “大娘呵,学大寨要争朝夕, 水利工程不能拖延, 咱当班长的不领头干, 怎能把穷县的面貌变……” 大娘想留留不住, 一把雨伞递上前。
   雷声隆隆大门开, 一盏马灯风雨里闪…… 明代孤臣翰林学士复庵公《奏疏》(稿录自付氏家谱) 付鼎铨,字维源,号聿庵、改号复庵、北乡娄下里人,父性良,砥节行,幼有邻女夜挑,正色拒之。得藏金五百、曰、父遣也、以让二兄,二兄亦让性良,乃三分,悉散以济贫者,以布衣祀乡贤祠、鼎铨生有善兆,初从塾师学,即以圣人之徒自命、弱寇,补弟子员、随食饩,性孤介、不谐里俗,而鬻产,账饥,捐资修学,敦伦尚义。崇贞癸酉岁,年二十三,举于乡,庚辰成进士,以志趋风论, 为东林所推,特选入史馆,擢简讨,教习皇储,壬午,东事亟,庄烈帝辟门求言,行人熊开元,荐周延儒负国状,帝震怒,偕给事姜采下狱,鼎铨条奏制胜之策,并恳俯宥言事之臣、以裨安攮,以开言路,疏云:臣伏绎圣谕,以敌兵入,罪躬求言、忧勤祗畏之心,动学中外,草莽市井、思效忠忱,况臣点侍从之班,区区愚荩,敢不沥陈,以应明诏,臣观自古人君,临制天下,虽霄肝图治,纳谏惟明,苟不务其本,则劳心冈功,而有终鲜克,不断于行,则多言惑听,且厌拒易生,故求言致治、在陛下诚言力行而已,夫御敌之策、不出择将练兵守城三事,朝廷之大,何患无将,窃恐择之驭之,未尽其术耳,臣尝考之周礼,寓兵于农,一旦有事,则农可擐甲而兵,卿大夫可秉钺而将,井田既坏、军制不可遽复,汉魏而后、惟唐初俯兵,为有井田余意,诚由其道、可以得兵,亦可以储将、历数前代名将、或起贱微、或出仇降、或拨罪累,虽其途不一,未有不于无事之日预求之者,如以一朝夕之急需之,在廷论荐,恐求艾之未畜也,待之郡县搜扬,恐招龙之难致也,则莫如军中求将,宋臣欧阳修之说,可仿而行,臣请就卒伍之中,简其言壮者,每合百人为队,较其技力,取其胜者,以为队将,合十队而较之,阅其技精最勇者,以为裨将,合十裨将而较之,阅其勇而有智者一人,以为大将,如是则耳目相习,情既足以相恃,智力相先,艺复足以相制,其与举无根之人,加诸乌合之上,异矣。不然、则如周宣王、江、汉、淮、徐之役,亲命世卿,有召虎皇父其人者可也,然军机中制。则将帅不威,唐未中使之临,最可为万世殷鉴,苟将得其人,则命之宜重,故古者有告庙设坛之礼,安南之乱,文皇帝遗臣国公能新城候铺等,往征祀祭,亲谕其典亦可考也,至于练兵之法,当以畿辅八郡,傲府兵之意而变通之,籍其丁壮,比耦出兵,因其里社,制为队伍,分甲制长,亦略仿设周制,又令司农,计算融通,合天下物力之赢,以宽畿甸,科差尽为蠲除,秋粮量减其额,纾其民力,以备军需,民年二十为兵,五十更代,籍有常数,兵无常人,岁一造籍,秋季上于司马,孟冬农隙、奏遗五府,协诸兵垣,分往各郡操练,如京营之法,平时有司,或月一点视,或时一教练,不使旷惰亦不致频数、妨农,遇有调发,按籍就行,事矣,归散乡里,其与不教之民,坐饱之兵,有间矣,亦复度地设厩,计丁置牧,其间又有养马之政,先臣邱睿,谓此宜行之顺天真保永河五府者,臣愚计之,当行之八郡,如此可得数十万精兵,以壮威而制敌有余也,若为目前之计,权檄科臣察理,所在募练乡勇,令州县设法,士绅捐赀,以备器具刍粮,寇迫则所在御守,缓则视其所趋,联络声授,八面环击,然后官兵得有余力,出其设伏,分扼要害,邀其惰归,又得却顾关门,绝其后竞,敌虽强、可御矣,择将练兵,既无出此者,臣闻州县名城继堕,大可寒心,爱讯其由,失之内应,则奸细可爱,城守尤为急务,臣约言之,察诘贵详,申令贵简,说则严不容奸,简则画一易晓,大抵守城垛者,务在静专,禁不乱动,则声势不摇,教之更番,则心力不倦,街巷繁阔,稽察少疏,则奸宄窃发,乱城上之耳目,故游兵之设,戒不虞也,更乞勅大小京职,及谒选计偕诸臣之中,有原任州县、或在籍里,曾经御寇,身亲守臣者,器具方略,各恶条奏,不烦部议,立见施行,并任其人,画尽分守、勿以阶秩拘挠,所为保甲严明,参以巷战之法,虽闭门而守,敌不敢狡窥也,臣方拟入告,适行人司臣熊开元,科臣姜采,以奏事得过,并下锦衣※狱,臣何敢为二臣解,臣实不胜为陛下求言之意惜也,夫君圣臣直,自古识之,如汲黯魏令唐介,往往斥言宰相过私,而数犯天子顏色,其时君相备丞嘉容,吏官书之,美不相俺,宪庙时,儒宦罗伦,以谏李贤见黜,士论伟之,然罗伦之贤,亦不掩李贤相业、无殇宪庙之明,今天威震怒,二臣之罪,当无所逃,但士人生平,矜尚气节,幸处不讳之朝,威愤多难,虽语涉狂妄,其系心君国,反复考意,亦必有可原者,况陛下赦过之谕,与求言之诏方新,向者二三执政,娼嫉之臣,陛下又已诛之斥之,宽大有容,人方以缄口结舌为辱,倘使二臣,以言获罪,臣恐天下之士闻之,误以言为戒也,伏愿圣明,留意纾察,曲赐矜全,所以作敢言而壮敌忾者,非小也,臣生盛世,志古人事君之义,敢终以诚意力行,为皇上进焉。臣无任惶恐待命之至,时崇祯壬午年润十一月二十五日也,其疏虽条陈战守,实以申救熊姜二臣,亦暗斥延儒,适左都御史刘宗周入对,申救,亦被遗责,鼎铨再上疏,力留宗周,指切延儒,言臣待罗翰林才学最出诸臣下,比以敌兵屡入,伏读明纶,至于卧薪尝胆,犬马微忱,并以建言下狱,臣冒万罪,前月二十五日,具有恭陈御敌之策,并恳圣明,俯宥言事之臣,等事一疏,待命惶恐,宪臣刘宗周,金光辰,复以召对申救,奉革职降调之旨,臣不胜震慄,有怀继进而不能已也,敢冒死为陛下陈之,窃惟治天下之道,莫大于明道学而敦风节,浮薄竞进,必指道学为迁舀秋日工,则斥风节为矫,往者崔魏构祸,士气之伤,不可言已,幸天开圣人,廓爱钱惜死之习,未尽事多艰,凡是圣心忧勤,而谕诫臣工者,又无不至,虽忠谠争奋,然爱钱惜死之习,未尽耻格,请缨者固少,殉节者无闻,节钺之威,不灵于行间,白简之权,渐轻于郡县,祖宗百战而有之封疆,二百七十余年培养之风气,尽坏于官邪宠赂之中,今日之忧,不在敌,而在花本不端,与臣节不著也,从来老成为后进楷模,风宪为百僚师帅,如刘宗周者,正心诚意之学,直言亟谏之风,其清忠介节,四十载如一日,立其大本,足以光辅有道,而厘革弊政,裁抑贪风,尢于纲纪之道有裨焉,金光辰者,其正直靖共,与宗周同志足以佐之,天下方幸陛下知人善任,贤能在位,可尽其用,即不心垮戡乱定变之烈,而实有移风易俗之功,倘正人去位,群邪渐长,使中外失望,谅外谍之初心,又岂损治之本计哉,文皇帝谕解缙等日,敢为之臣易求,敢言之臣难得,敢为者强于已,敢言者强于君,所以王魏之风,世不多见,夫皇上,尧舜之主也,日所以诏诸臣者,未尝不以臬夔稷契期诸臣,奈何以臬夔稷契期之,曾不以魏徵王圭容之,且宗周,非有私于开元采也,光辰,又非有私于宗周也,惟圣明察之,世道之理乱,观贤奸之进退,而本第系于君心之喜恕,历考前史所载名臣:有身系天下安危,与威望重于外围者,有甫登政事之堂,而廷镇大臣,减声乐毁弟舍,省驺从者,不可谓古有其人,而今不可得也,陛下宥过任贤,其最著者,如黄道周姜日广其人,皆是苍生之望,而足为世道之安,顾贤如惠世杨章农辈,株连罪斥于前,今四臣者,复见逮黜于后,臣恐天下有以喜怒窥朝延,叹君于当明时而不能用也,昔富弼有言,愿不以同异为喜怒,不以喜怒为用舍,先臣杨士奇,尝以告神庙者,在陛下一转寰间耳,伏愿德育音霈发,原直臣之心,复老臣之位,尊贤赏谏,书之史册,实为中兴盛事,又何敌之足患哉,臣书生也,生最后于诸臣,而官不同列,且要领肌庸,不足以任诛刑,今乃为此喋喋者,夫岂有私意其间,敢以身为诸臣赎乎,惟恃皇上恩威,当如震雷时雨,嘉惠省察,为世道臣节,虑至心远也,昧死陈情,并祈圣慈裁宥,臣不胜惶悚待命之至,疏上,帝震怒,郑三俊力为解救,以夺考得请,癸未,延儒罢,以鼎铨分考会场,力谢免,甲申三月,特疏留蒋德璟为首相,忤俸演魏藻德,杜门待罪,闯贼陷城,欲自经三,为同舍郎朝震所夺,晦迹真如寺,得弃间诣南都,唐王予知府衔,赴赣州军自动,寻复其故官,赣州破退隐山中,已闻金声桓叛。大清,鼎铨举兵以应,永明王屡擢为兵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声桓灭,鼎铨往来张自盛曹大镐军,顺治八年,至广东省信张村,为守将所执,系于南昌狱,谕之降,不从令作书招重熙,亦不从,八月朔,从容就刑,已重熙大镐相继败,而都昌督师余应桂,亦以是岁亡,江右兵逐尽,鼎铨祀忠义乡贤两祠,父性良、祀乡贤祠。
   南昌探望邓小平 申再望 1972年,我曾到江西南昌探望邓小平,并在邓小平家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新年。邓小平的厨艺、卓琳的热情,与邓林兄妹的友情,无不令我记忆犹新。
   元旦南昌探亲 1972年元旦前夕,我和妹妹大蓉、二蓉从江西省临川县到南昌市去看望邓小平伯伯。我记得那是一个阴冷的冬天,苍茫的赣江上有一层薄雾,不见船影,远处的山峦灰蒙蒙的,江边的草木一片凋零,在瑟瑟的寒风中颤抖。我们来到赣江边的省委招待所,这是指定的见面地点。
   听说邓伯伯和家人来到江西后,住在南昌步兵学校的一幢小楼里,楼里没有暖气、热水,想洗澡的时候,老人家必须在楼下把洗澡水烧好,一桶一桶提到楼上的卫生间去,很不方便,况且老人在冬天洗澡很容易患感冒。这个问题拖了很久,原江西省委老干部黄知真得知此事,才作了安排,让邓伯伯一家人每个周末到省委招待所洗个热水澡,我来到招待所时,邓小平伯伯一家恰好在这里洗澡。
   在招待所的二楼客厅,我们先见到卓琳阿姨和邓林、毛毛,她们刚洗完澡,正在梳头。邓伯伯让她们先洗,自己后洗。见到卓琳阿姨,我和妹妹心潮难平,热泪盈眶。卓琳阿姨和我母亲肖里在延安时期就是好友,往来很多。邓伯伯洗完澡出来,见到我们来了,非常高兴,可能是因为刚洗完澡,他的脸红彤彤的,神采奕奕。他讲四川话,我们也讲四川话,因为我们从小在成都长大,一口乡音。看望邓伯伯,一直是我们的心愿。我们家和邓伯伯家关系很好,两家的孩子又是一起长大的。我们先报告了江西省革委会副主任刘俊秀,他抗日战争时期曾和我父亲李井泉同在晋绥军区工作,通过刘叔叔和邓伯伯家联系,我们的愿望才得以实现。
   邓伯伯关切地问起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我告诉他,我和妹妹1969年来到江西,落户在父亲的老家临川县唱凯公社务农,完全靠挣工分养活自己。说到这里,我和妹妹拿出从家乡带来的两条鱼,这是乡亲帮忙从我们水塘里捕捞的,还有一些攒下来的鸡蛋。我告诉邓伯伯,这些都是劳动成果,请一定收下,让全家人尝尝。见时候不早了,我们准备告辞,邓伯伯一听,马上说:“今天不要走了,到我们家去住几天。” 在邓伯伯家过年?省革委可能不同意,我也怕给邓伯伯一家带来麻烦。“怕啥子,你们都是些小娃娃,明天就要过年了,咋个能走嘛?”邓伯伯说。卓琳阿姨也说:“你们大老远的赶来,话还没说完呢,跟我们回家去,一块儿过个年。别担心,我去给他们说一下,家里能住下。” 邓小平的厨艺 就这样,我们坐着车,来到南昌市郊区的步兵学校。邓伯伯住的小楼,就在校园里的一个小坡上,四周都是空地,种着庄稼,还有一些树木。院子的围墙很高,两扇大门紧闭。小楼红砖灰瓦,外观陈旧。院里有一株桂花树,还有一些常绿植物。楼房的底层有一个较大的过厅,当中放着一个乒乓球桌,邓伯伯的小儿子飞飞最喜欢在这里打乒乓球,底层还有管理人员的住房,几间客房,一间很小的用餐房间、厨房。在小楼后面有一座平房,是堆放柴火和煤块的地方。邓伯伯的子女没来江西前,劈柴和砸碎煤块的体力活儿,都是邓伯伯自己干。
   客厅的右边有上楼的楼梯,邓伯伯住在二楼靠前的套房,外间是起居室,里间是卧室。起居室里有一个长藤椅,还有若干椅子,平时一家人喜欢坐在这里聊天,做一些手工活儿,比如织毛衣、缝缝补补。邓伯伯的儿女也住在楼上,我们去的时候,朴方在北京住院治病,楠楠在外地工作,家里台有邓林、毛毛、飞飞。楼上还有一间房子,放了很多书。毛毛对我说:“这可是咱家的宝库,足够我们看了。” 邓伯伯每天要花很多时间看书,还要看报纸,卓琳阿姨说,他读了《二十四史》,正在读《资治通鉴》。通常,邓伯伯在晚饭前后听家人聊天,他不爱说话,台是听别人讲。
   我和妹妹刚刚在小楼里安顿下来,毛毛就来打招呼。卓琳阿姨问我们住下来没有,被子暖不暖,有没有热水瓶,我们说一切都很好,比我们乡下的家好多了。邓伯伯说:“你们三个孩子在招待所的时候,好多话没有说,现在回家了,给我们摆一下。”过了一会,他站起身来:“我今天给你们做饭吃。”正如毛毛在她的回忆录《我的父亲邓小平》中所写到:“父母尽可能把家里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招待这些孩子们。父亲还亲自到厨房生火炒菜,给他们做米粉肉和醪糟鸡蛋吃。” 我以前根本不知道邓伯伯会炒菜。而且炒的菜那么香,那么好吃。那天晚上,我们很晚才吃饭,因为邓伯伯坚持要多做几个菜给我们吃。那天他蒸了一盆孩子们爱吃的糯米饭,是用小脸盆蒸的,分量很多,邓伯伯说:“你们尽管吃,今天吃不完,明天还可以吃嘛。”邓伯伯知道我们爱吃四川菜,还特意炒了放辣椒的回锅肉,说是四川人要吃回锅肉才算打牙祭。在饭桌上,邓林姐姐打开了话匣子,她的话非常幽默,特别是她学的四川腔,声调悠长,很有味道。邓伯伯一家人的欢笑,好像一阵春风,吹散了笼罩在我们心中的悲楚,他们的乐观精神,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这顿饭,让我们深深感到回家的温暖。
   每逢佳节倍思亲。邓伯伯一家最思念的亲人,莫过于朴方。提到他,大家又开始担心和挂念。卓琳阿姨说,朴方在北京医院治腿,看样子是没法再走路了。我们告诉邓伯伯和卓琳阿姨,朴方哥哥1965年到四川农村参加社教运动时,住在峨眉山附近的乡下。母亲听说后,担心他冬天受冻,特意买了一床棉絮给他送去,父亲视察三线建设到峨眉山时,几次把朴方接到招待所吃饭。邓伯伯曾说过:“朴方大有我风”,朴方聪明好学,为人厚道,磊落大方。在朴方身上,邓伯伯和卓琳阿姨寄托了多少希望啊。
   后来,邓伯伯还向我打听了一些江西农村的情况。刚好在此之前,我写过一份江西农村考察报告,我便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讲给邓伯伯听。这份报告主要以唱凯公社为调查对象,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土地的分配和使用,农村阶层的变化,农村人口的增长,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民生活存在的困难。邓伯伯认为,了解农民的真实想法很重要,农村要进步,还是要靠提高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他还说,农村的基础教育很重要,首先要从娃娃抓起。
   我们在邓伯伯家住了五天,该回去了。离别的时候,我们真舍不得走。卓琳阿姨拉着我们的手,一再叮嘱说:“你们要注意身体,千万不要累坏了。”她还说:“以后来南昌,到家里来啊。”我们的眼圈都红了,自从和父母别离后,好多年了,我们都没有听到过这样亲切的话语。我们多想有个家,一个温情的家,是邓伯伯和卓琳阿姨,在我们最孤单、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们家庭般的温暖和安慰,令我们终身难忘。
   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同邓伯伯在江西的见面虽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历史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在我们心中,它永远是值得珍藏的一段回忆。
   注:作者申再望,系李井泉的儿子,此名为化名。家乡还有另一化名——辛在望,取“新生在望”之意。粉碎“四人帮”后,被安排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他的两个妹妹大蓉、二蓉也分别安排了工作(见人物表)。
   唱凯奏凯歌 临近临川市30华里的赣抚大平原上,有一个古老的集镇,叫唱凯镇,当地人称唱凯集。相传明代的朱元璋打了胜仗,夜宿此地,适逢农民喜庆丰收,吹弹歌唱,热闹非凡,触景生情,便将原名“茅家店”更名为唱凯。唱凯东临东乡河,昌抚公路傍西而过,全镇辖18个村会、161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共有村(居)民44790人。
   唱凯镇地处平原,土地平坦肥沃,水源充足,历来以产粮为主,是临川市的富饶粮仓。镇东南6华里处有个大村,名叫“仓下”。1909年9月19日,已故国家领导人、前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顾委常委李井泉同志就诞生在这里。唱凯人勤劳聪慧,除善于种田,粮食单产居全市前列外,还精于土木建筑,有万余人外出沪、粤、浙、湘、鄂和南昌、九江等地从事建筑业,并颇负盛名。因此,该镇又被人们称为建筑之乡。
   唱凯尽管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且物产丰盛,解放前,人民群众常年却过着啼饥号寒的生活;解放后,广大农民虽获得翻身解放,但由于受极左思潮的束缚,生产上单一经营,田少人多,长期难于摆脱贫穷的阴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大潮给该地的经济注入了生机活力,人们朝致富的金光大道上迅跑,唱凯的面貌才真正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该镇党委书记黄国敏欣喜地告诉我们:唱凯这几年的变化确实比较快,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改革加快、社会进步。特别是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一年比一年快。拿1995年与1994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达15825万元,增长110.9%。乡镇企业总产值40000万元,增长47%;财政收入达276万元,增长2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12元,净增302元……这些朴实无华的数字不啻为一组动听的音符,给唱凯奏响了一支奋进的凯歌。
   小城镇建设的成功尝试,是凯歌的第一乐章。
   当你从省城南昌乘车南下,沿途所见的最漂亮的集镇就是唱凯。几条齐整划一的街道纵横交叉,西式楼房鳞次栉比,俨然是城市中一个繁化角落。逢上墟日,占地16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产品充沛,货物满目,市声琅琅,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附近占街1万平方米的顶棚市场以及2条商业新街又在加紧兴建之中。一切城市建设的配套设施,如自来水、高压电、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绿林树木等,这里应有尽有。分管城镇建设的副镇长刘华忠,从1992年10月唱凯被选为全国第一批农村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起,日夜奔忙于这项造福桑梓的事业中。他兴奋地告诉我们:镇党委、政府并不满足于现有规模,他们计划以现有集镇为中心,向东扩展,南北延伸,使镇区总面积达1平方公里,力争用年三、五时间,把唱凯镇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符合“小康”型的新型农村集镇。
   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以新型集镇为载体,借助316国道改造,近几年,唱凯镇党委、政府致力于培育发展商品市场,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效引人注目。
   这里有一个声誉初起的伞件市场,是1993年始兴建的。前年,镇党委、政府采取“放水养鱼”、“放线钓鱼”的优惠政策,汇集45户单家独户,形成“集团效应”。他们从闽粤购进原村料加工组装,产品远销云贵三省。年销售产值1000万元,税利100万元。现已成立伞件实业总公司,成为江西第一家、全国第二家伞件专业市场。有位台商经过考察,拟投资400万元在此建一个伞件综合市场,届时,将逐步形成伞件一条街,成为千户经营、万户云集之地。
   从具有建筑传统优势出发,该镇扬长避短,兴建了建筑建材市场。镇政府征地6亩设立竹木市场,各地竹木商闻风而至,产品云集,为平原地区农民建房解除了缺乏木竹之难;与之配套的建筑市场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的专业户达50户之多。
   此外,就是上面提到的综合农贸市场,以路为市、百货、生猪、农副产品交易活跃、商品零售额和农贸市场成交额墟日平均可达12万元,每年为财政提供了可观的税收来源。
   强化第二产业,形成建筑之乡,是这支凯歌的第二乐章。
   早在70年代,唱凯就流传这样一句乡谚:“一把斧头(泥刀)两面光,走南闯北吃四方。”在困难年月,人多田少的农民靠从事土木建筑赖以糊口生存;到了改革年代,获得温饱的农民,更赖以发家致富。这里有近五分之一的农民都具有既务农又务工的两手本领:农忙时田间务农,农闲时外出打工,而打工多数是搞建筑。在省市建筑行业,唱凯人占有相当的优势,当包工头的为数不少。这些人胆子大、心眼活,手段也不凡,一些上百万元、上千万元投资的建筑工程都能包揽到手。有几支建筑小分队进军上海,居然一举打开局面。据说,如今包工头中腰缠万贯者比比皆是,私人购买小轿车者不下几十人。
   以建筑业为第二产业的龙头,唱凯镇的近几年还兴起了镇、村、组(户)三级办企业的热潮,他们鼓励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为其提供种种优惠政策。同时,想方设法营造一个吸引内外资金的良好环境;外来投资办厂者,其子女可以就近入学读书、落户,征地、建房可以得到优惠及有关服务。他们还成立了一个互助会,面对临川市、抚州地区吸纳外来资金。最近,他们大抓了企业“转机建制”的改革,实行股份合作制、租赁制,现有企业参股人数已达80%,对一些企业还准许拍卖。现有乡镇企业多以挂靠形式为主,这样的改革,一举端掉了“大锅饭”,激发了企业经营者的主人翁精神,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经济效应,黑猫粮油工贸公司是94年度乡镇企业的先进单位,它以饲料加工为主,兼营油脂加工和生猪饲养,水面养殖,从1993年开始大生产至第二年底,盈利近70万元。一个由村委会创办的小厂,其效益能达到如此水平算是难能可贵。究其原因,就是得益于机制的灵活。亚太钨沙精选加工厂,是95年创办的,台有15名工人。厂长是外地某钨矿的推销员。该厂年产值达200万元,利税(扣除利息)20万元,也是由于私人经营的结果。
   唱凯的乡镇企业在临川市农村,算不上冒尖,但由于四轮驱动、机制转变快,近两年在增长速度上还是奏了唱歌的;94年总产值为2.7亿元,到了95年便增至4.2亿元。增长率为55%。
   巩固农业优势,加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力度是这支凯歌的第三乐章。
   唱凯地处平原,土肥水足,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的管理使用冒出了一系列新问题:一方面,由于外出打工人员剧增,部分土地出现粗放经营;另一方面,长年在家务农的农民受土地面积的限制,难于施展身手,土地的规模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镇党委、政府为了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打工经商与农业生产两不误,发挥土地的规模效益,94年底,大胆在东湖村开展承包土地试点工作,组织了50户农户按高低不同等次承包1466亩耕地,一举改变了原来“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和农作物粗放型经营的状况。
   规模经营一年 承包户粮食总产达63万公斤,亩产534.5公斤,每亩比上年增产49公斤;总收入51.15万元,户均纯收入10603元,最高的达到39715元。乐得承包户逢人就夸“规模种田,越种越甜。”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唱凯镇还打破单一种植水稻的传统禁锢,转向多种经济作物并存的良性循环。大力发展水产业、林果业、以及投资少、收入高的特色种植,如种花生、棉花、荸荠、甘蔗、西瓜、蔬菜。该镇现已建成三个这样的农业基地,取得了明显和经济效益。
   时序进入九六年新春,唱凯镇党委一班人并不满足于上述现状,决心苦干三年,进一步改变该镇面貌。
   在1996年全区三级干部会议上被评为优秀乡镇长的镇党委书记黄国敏,现年37岁,是一个充满朝气、精明干练的年轻干部,1995年底乡(镇)换后之前,任该镇镇长。在任镇长期间,他一心扑在为民谋利造福的事业上,任劳任怨。他有一句名言,在镇政府这一级工作,除了要当好镇长之外,还要当好“粮管所长”、“财政所长”、“工商所长”、“税务所长”、“派出所长”、“土管所长”乃至“计划生育指导站站长”。因为这几个所(站)都有硬任务,向上级交帐少不了镇长的责任。黄国敏是个敢作敢为,吃得苦、不怕难的角我。从以下几个事例就可见其端倪:抓小城镇建设、316国道改造,必然要触及某些群众的切身利益,拆迁户阻拦、告状,与干部相骂、打架之事时有发生。黄国敏作为一镇之长,总是带领一班干部,亲临现场考察指挥,上门串户动员说服,遇到困难户想方设法予以妥善安置。由于他善于协调化解各种矛盾和困难,终于每工程获顺利进展。为扩建镇自来水工程,兴建顶蓬市场争立项、争资金,黄国敏更不辞辛劳,风尘仆仆跑省水利厅、省农行、省建设厅,凭着一腔热诚,争来了立项,争得了拨款。为了使镇伞件市场形成规模,他还多次向市政府、工商部门争取资金,争来政府对专业户一年半的税费优惠。1995年6月,肖公渡抚河大提出现险情,黄国敏身先士卒,率领50来名干部赶赴险段,与大伙一道奋战了三天三夜,使之化险为夷。凡是有利群众发家致富的事,年轻的镇长都乐意去干,且干得卓有成效。1993年,为了恢复遭受冻害的修亭岗农场的生机,他组织了500余人在此奋战10天,挖兜扩穴,重新栽上柑桔、桃、李、板栗等共计800多亩。94年,为了开发水面资源,他又集中了4000劳力打响了改造低洲港的战斗,所开发的160亩水面用于养鱼,当年产值即达60多万元…… 班子强不强,首先看“班长”。唱凯镇新一届党委有这样一个富有实干和进取精神的“班长”,整个班子的作风能不过硬么? 我们满怀信心地祝愿唱凯人在九五计划期间,再接再励,乘眭前进,奏响一支又一支薪的高亢的凯歌! (此篇是与闻宣彬联合采访由熊维中执笔的原载1996年抚州地区文联主办《纪实文学报》第五期) 菲律宾、台湾纪游 熊维中 (一)马尼拉印象 菲律宾,这个以西班牙王储“菲律浦”名字命名,如今由那位娇小俊美的女总统阿罗约统治的太平洋岛国,是一个美丽而富有异国风情的群岛国家。它的神秘色彩和独有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光客,今年7月中旬,我有幸成为观光游客中的一员。
   当日下午四时许,我随同国内其他18位游客在香港机场登上了赴马尼拉的国际航班。宽敞舒适的波音747平稳地飞越碧蓝浩渺的太平洋上空,两个多小时后便把我们送抵马尼拉市。
   马尼拉这个全国最大港口和东方著名的旅游城市,这时已华灯初上,挟带潮湿气息的海风习习吹来,显得分外凉爽,没有丝毫盛夏感觉。在驱车落宿旅店的市区大道上,行人不多,只见形似我国大型吉普、装饰华丽的“花车”穿梭来往。年轻的华人导游对来自故国的同胞显得分外亲热融洽。沿途他用纯正的中国话介绍着这里的风土人情等。他指着车外的花车告诉我们:这是用美国吉普改装的市内公交车。中间乘坐男士,前后乘坐女士,座位不够时,乘客可以吊站在敞开的车后,不用买票。开车司机违章行驶,也不用罚款,台须献血了事。菲律宾人信奉天主教,一辈子台结一次婚,进一次教堂。(我后来参观的一所教堂起码有抚州天主教堂二、三个大)每家都有四、五个小孩,多的八、九个。市民生活优闲节奏慢,一天要吃五餐。谈起整个菲律宾,他说最多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近三十年来引进外资发展经济,债务负担沉重。工农业生产各占国民生产总值30%、20%。农作物以甘蔗、烟草、蕉麻、风梨、芒果为主,椰子产量占世界四分之一。我纵览市容,也许还没到市中心,高大豪华建筑很少,有些房子还比较破旧。导游接着指出,这里贫富相差悬殊,贫困家庭占百分之三十以上。穷人想买家电有的要靠卖肾(一个卖15万比索,约合人民币3万元),有人一年四季就穿一条牛仔裤。虽然穷,但并无温饱之忧,他耸人听闻地说这里的东西较贵,但“人肉”便宜,把我们吓了一跳!难道这里还卖人肉吗?他笑了:是这里穷人小孩多,可以随便买卖,不管男女孩,每个台要1000比索(约合人民币200元),有两个天津女游客不禁怦然心动,便想买一个带回家,打听能否带出境。答曰:可以。会办出境手续,但她俩考虑时间来不及,台好作罢。
   如果确如导游所述,菲律宾是一个虽美丽却并不发达的国家,就使我想起那位娇小俊美的女总统。据说她是菲律宾高官的后代,曾留学美国,与克林顿同窗,她在发挥自己的潜力时,为什么不借鉴老同学的治国经验,对本国有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把菲律宾治理得既美丽又富有呢?她有这个胆识和能力吗? 第二天清晨,驱车前往世界上最低的火山湖游览(每人交费300元人民币)。旅游车沿着绿树成荫的公路冒雨奔驰,约二小时抵达一处湖泊。湖面宽阔,波翻浪涌,放眼四望,未见火山。导游要我们披上雨衣,乘“螃蟹”船去对岸。这是一种两旁前后各伸出二米长竹杠的机动小船,形似螃蟹,故名。稳定性极好。到了对岸,导游又要我们翻山。我看山高路陡,正着急如何上山,当地人早备好马匹。看来真要“马尼(来)拉”了!由于山路陡峭,又未经修整,一路上左右摇摆,上下颠簸,时时担心跌落马下。好不容易登上山顶。向前朝下一望,在环形山中突现一泓碧波,约莫数百公顷,形成湖中湖的壮景。原来这就是火山口!有几处湖岸正冒着袅袅白烟。几个胆小女伴不禁有些害怕。导游忙说,没事,现在不是火山活动期!于是游客们纷纷举起相机,对着火山口拍个不停。
   下午回程到市区参观前总统马科斯的总统府(每人150元本币)。总统府并不雄伟,总约三层二十几间房。但造型美丽,装璜考究。据说全部建材取自当地特产椰树。房顶是椰木板,立柱是椰木杆,墙壁是椰砖,连大门的图案也是由椰壳片所组成。工艺品也离不开椰树材料。整个建筑共用了2000棵树龄达70年以上的椰树,当初的建设方案由马科斯夫人亲自设计。楼房向西面海呈八字形伸出,左右对称分别为马科斯及其夫人办公、居住。如今室内各种豪华摆设仍存。所不同的是,马科斯的书架书本寥寥,马科斯夫人几千双鞋子也不见了,(听说是放别处展示去了)。我驻足总统办公室,想起了这位臭名昭著的总统,据我所知,他从1965年起执政,连任三届总统,利用特权疯狂敛财,富可敌国,但终于被推翻,最后落得个客死他乡的下场,听说马科斯夫人美艳出众,长袖善舞,曾任马尼拉市长,上世纪七十年代曾造访我国,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仅管她曾致力于慈善事业,关心过弱势群体,但她拥有三干双高级女鞋的传闻,却产生很大负面作用,成了女性奢侈的典型。如今,斯人已去楼已空,昔日荣华一场梦!为了不枉到此一游,过把“总统”瘾,游客们争相坐在总统宝座上,为自己留下一幅幅虚拟总统的可笑形象。
   (二)台湾掠影 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与大陆分离已近六十载!大陆的民众谁不想踏上宝岛的土地,一睹它的芳颜,一亲那里的同胞呢?机会终于盼来了,我的宿愿即将实现,怎么也按撩不住心中的激动与喜悦! 今天,艳阳高照,云淡风轻,碰上乘机的好日子!等不及吃中饭,我们一团19人就急急赴机场,乘坐马尼拉的国际航班,经由香港转机赴台。临近黄昏,波音747这台硕大的“吉祥鸟”,经过2小时的飞行,越过台湾海峡的高空,把我们安全送抵台湾桃园机场。前来接机的台北市旅游车十分利索地把我们送去三重市膳宿,这次的导游是一位十分亲和诙谐的山东大汉,能说会道,见多识广。为了活跃气氛,他在匆匆交待此次旅游的注意事项之后,便无所顾忌地讲述了台湾关于“老蒋”与“老毛”的传说,以助谈资。他煞有介事地说:老蒋是乌龟精的化身,没有天命,不得人心。而老毛是蛇精的化身,是制伏乌龟精的。蛇属龙,虎踞龙盘嘛,所以能盘踞江山。乌龟精台好蜷缩到小石头上晒太阳。但是蛇精虽厉害,要渡海还是不容易啊……这种传说,大家还是头一次听到,颇感怪异。但从中也折射出台湾人民对这两位大人物鲜明的爱憎与褒贬,姑妄听之。
   第二天一大早,动身赶往台北市。台北是台湾省的最大城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台湾北部的游览中心。百闻不如一见。眼前所见的街道却并不宽阔,建筑物也不算高大,人气也不很旺的样子。仅从表面一看,似乎还不如我省南昌市。难怪行前导游说过:“台北比不过大陆。”我问其故,他答曰;陈水扁掌权八年,不思进取,贪腐成性,弄得台湾经济衰退,民不聊生,市容怎么会好?他转而忆起小蒋(经国),说他是蟾蜍精转世,很会招财,掌权时搞了十大建筑,还把台湾治理成了亚洲四小龙之首。赞扬之情溢于言表。
   他说现在台湾人都喜欢到大陆去,在这里赚到钱拿到大陆去花。过些时他就要去深圳,也许我们还会在大陆再见呢! 第一站是参观中正纪念堂及总统府。与其说是参观,不如说是远观。因为中正纪念堂现成民主纪念馆,民进党人正在里面活动,游人不能入内,台能在门前的自由广场蹭哒。而其对面的“总统府”,现为国民党的首脑机关,也许新“总统”马英九正在里面办公,当然更不能近前打扰,台好敬而远之,远远地以大楼为背景留影纪念。我看“总统府”建筑虽不算雄伟,五层楼高,中部突出也只十一层,但端庄典雅,别具一格,令人难忘。
   接下来参观士林官邸。这是老蒋和宋美龄呆了25年的地方,据说他们刚来台的时候,是住在草山附近。后来意识到有“落草为寇”之嫌,便命人对选中的士林园艺所进行多次改建,直至把它建成一座要塞化的官邸,我在外围探视,这座官邸的主体结构,其实就是一栋二层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并处于周围山峦的环抱之中。据有关书籍记述:当年为了应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可能的奇袭,士林官邸实际上建成为一所战时军事指挥部,蒋、宋进驻官邸之后,除派有大批宪兵驻守附近外,还派了千余名卫士来保卫官邸,不难看出,蒋、宋二人是何等恐慌和紧张!如今人逝楼空,台见铁门锁深院,芳草对斜阳! 第三站是参观故宫。这是一座仿北京故宫的中国宫殿式建筑。绿瓦黄墙,庄重典雅,极富民族色彩。据说,宫内所藏中国古代艺术珍品,绝大部分是大陆解放前夕,搬自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避暑山庄的旧藏。宫藏文物有64万多件。因为导游台安排一小时逗留,台能匆匆浏览,真有览一漏万之憾。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誉为镇宫的三件宝:毛公鼎、翡翠白菜、东坡石。毛公鼎年代久远,价值连城自不必说。那弱翠雕刻的包头白菜,惟妙惟肖,令人叫绝。东坡石不如叫东坡肉,形状虽小,其色泽、层次、质感与红烧肉并无二致,几可乱真。听人说《清明上河图》的真本也在宫内陈列,可惜我未能看到。我想此宫内的文化珍宝要是能完壁归赵,运回北京故宫,供全国更多民众观赏,那该多好! 第二天,用过中饭,车行向东沿着花东海岸公路开始环台一周的长途旅游。
   首选目标是花莲方向。花莲是个港口城市,以盛产宝石闻名,汽车经过三小时的驱驰,抵达著名的太鲁阁国家公园。名为“公园”,实为自然风景区。属台湾八景之一。主要景点有燕子口,九曲洞、长春祠,其中以九曲洞最为壮观,堪与福建武夷山九曲溪媲美。名为“九曲”乃是概数。所谓“洞”,并未见一个个完整的洞,我们弃车步行于峡谷之中,仰观两侧大理石山壁立万仞,绵延数千里,气势磅礴,险峻峭丽。山下深谷溪水混浊如浆,似骏马奔腾,咆哮如雷。山上两山衔接处流泉飞泻而下,撒下银花万点,蔚为壮观。转过山坳,不远处即是长春洞,为蒋经国倡议所建,祭祀为修筑公路开辟九曲步道而牺牲的劳工。为保持祠内香火不断,蒋还特意为和尚兴建了一座寺庙。由此可见蒋通达人性的真善一面,当晚我们下榻于花莲饭店。
   接着是台东方向。第二天乘车续行。沿东部海岸线,途径石梯坪、北回归线游览区,来到台东县一个绝妙去处,看“水往上流”!平生台听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里水怎么会往上流?简直不可思议!但信不信由你;事实就在眼前,台东县政府还在附近立了一块纪念石碑,以记其事。台见山坡下一条水泥小渠里,水流确实是缓缓地由低到高,由西向东流去,但其坡度很小。出于好奇,我足足追随了几十米才止步。我问导游,其中何故?他以“视觉误差”作答,大家并不信服。好比物理学家解释星球转动是引力作用,我们无法理解一样。
   太阳西斜,旅游车继续南行。车窗左侧太平洋碧波万顷,大气镑礴,令人惊叹其壮阔浩瀚之美。此时,忽听见导游动员我们去附近海滩拾石。踏着柔软沙滩,迎着拍滩惊涛,我们果然寻拾到一把把形状各异的秀美小卵石,欣喜不已,感谢大自然的无偿馈赠,使人们得到这一把把免费的纪念品! 不多久旅游车经过路旁一水果市场。游客们口渴难忍,望果心动。善解人意的王导灵机一动,提出由他请客,用水果款待大陆同胞。大家正中下怀,均表感谢,台湾水果举世闻名,吃什么最好?他首选释迦Ⅰ这是一种外形象释迦牟尼佛头发型的水果,外面长有一个个小包,他发给每人一个,每个一百台币(合本币25元),由他付款。吃时用手一掰,就会露出含饱满籽汁的果瓤,逐个吮吸,甘甜无比。这是我平生吃的最甜水果,很想买些回大陆,听说无法出境,台好割爱。
   第三目标是高雄方向。高雄旧名打狗。是台湾第二大都市,也是有名的港口城市,以钻石加工闻名于世。崇尚佛教,建有不少寺庙。前往高雄途中,花东沿岸景色迷人,独特奇岩景观林立,汽车奔驰了三个多小时才抵达。观其街市初显繁华景象,尤以港口附近为佳:高楼耸峙、巨轮来往。旅途有些疲劳,参观完高大的元帝庙和英国打狗领事馆、钻石商店之后,便入住酒店,精力旺盛的游客,晚上还逛了热闹非凡的六合夜市,购买了些大陆少有的小件物品,个个欣喜不已。
   阿里山,日月潭,这是游客们心仪已久的旅游胜地。早晨七时从高雄出发约十时到达阿里山,沿途皆高大青翠的椰树林带。导游介绍,阿里山是周围18座山的统称。以玉山为最高,主峰海拔3997米。因古代山民呼喊曹族勇士阿巴里(简称阿里)而得名。早些年台湾民歌一句“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把阿里山唱得名扬中外,令人神往。其实如今阿里山姑娘早已外出打工去了,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尽管如此,阿里山还是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来朝。因为这里群峰交错,溪壑纵横,奇伟险幻,清幽秀丽,是台湾八景之一。其中森林、云海、日出被称为阿里山的三大奇观。我们一上山便受到天隆茶庄女老板的热情接待。这位女老板曾和连战合过影。她让我们一一品尝这里高山名茶,确有“洄甘之美”,大家纷纷解囊购买。之后便以森林为重点参观,首先是“神木”。此木为桧木,不愧神奇之木,腰围12.5米,树高50多米,树龄3000多年。真可谓“桧树王”,另有一株奇木为“三代木”,即老树长新树,连接三代,这也是绝无仅有的。地灵树杰,我想也台有阿里山这灵秀之地才会长出上述这种少见的奇木,环视四周,遍布这种坚硬挺拔的桧木。据说日本占领时期,日寇为掠夺这里桧木资源,在这山上专修了一条小火车道,以利运输。好在他们尚能边伐边植,故至今仍然成林。
   下了阿里山,下午四时许赶至日月潭。日月潭位于南投县北部,是玉山和阿里山间的天然湖泊。风光秀美,被誉为宝岛明珠,列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纵观日月潭中有一小岛,如珠落玉盘,将潭水分为丹碧二色。北半湖水色如丹,形同圆日,故名曰潭;观其湖水清澈,波平如镜,两岸翠峰环抱,山水相依,青山倒映,共同凝聚成日月潭的美景。我看其规模不及杭州西湖,但景致亦堪与西湖媲美,潭东山上耸立一座慈恩塔,为蒋介石感怀母恩而建;潭西有一幢赭色别墅,为蒋、宋生前休憩之所。据说1969年蒋氏夫妇从阳明山下来因车祸受伤,来日月潭休养了一年多。现“总统”马英九每年夏天也都会来日月潭参加游泳比赛。潭的东岸立有一块“日月潭”石柱,我们正好借此拍照留念。
   最后是回首台北。这是我们参观的起点,也是参观的终点,可谓善始善终。这里名胜古迹众多,导游安排回来“补课”。先看的是所谓“忠列祠”。忠列祠建得富丽堂皇,色彩斑斓。因为祠堂里供奉的都是老蒋统治大陆时,历次国内战争战死的将士,其名单历历在目,除牺牲的抗日将士外,大都是镇压屠杀我大陆军民的刽于手,我们憎恨唯恐不及,便无心细看,台走了个过场。
   接着参观的是国父纪念馆。蒋介石以孙中山的忠实信徒和追随者自居。建了这幢雄伟壮丽的纪念馆,并亲自题写了馆名,底层正大厅塑有孙中山先生的座像。座像描金铭刻了孙中山那段关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至理名言。前面两侧有持枪军人伫立。正当我准备留影时,十多名全副武装的军人来到大厅举行一个例行仪式。他们分列成两排,手持上刺刀的枪支,在统一口令下,整齐划一地做着各种持枪动作,气氛庄严肃穆,做完规定动作后便列队离去。仪式进行中,游客们纷纷拍照留念。东大厅是孙中山事迹陈列室,橱柜里陈列着有关孙中山生平事迹的各种资料、实物。墙壁上则镶嵌着孙中山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观展时,橱柜中展出的孙中山年轻时一张照片,特别吸引了我的眼球:饱满睿智的前额、炯炯有神的双目,方方正正的国字脸庞,好一幅英俊过人的伟人标准像!近旁一位女游客禁不住啧啧称赞。由像及人,正是这位胆识过人的英俊伟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百折不挠、艰苦卓绝的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让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在历史上立下丰功伟绩,至今仍受到海峡两岸亿万民众的崇拜敬仰。离国父纪念馆不远有座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成为我们这次访台参观的“压轴戏”:这就是赫赫有名的101商业大厦。据说楼高500米,楼层101层。其高度目前仍为世界之最之列,多雄伟壮观!这是台北市的骄傲。此大厦耗资巨大,系台北几位企业大亨合资兴建,可见其实力不凡。谁知强中还有强中手。台北还有一位超级富豪,凭他的实力一人建几座这样的大厦也不在话下!我们闻知无不咋舌!由此看来,台湾虽然整体经济衰退,但民间个人资本仍相当雄厚,其潜力不可小觑!身处摩天大楼,正当凌绝顶,一览众楼小!在这里台要花上一百元本币,便可乘电梯登上顶层观礼台,去俯瞰整个台北市容。但遗憾的是时近黄昏,大雨如注,我和几个游伴竟然生生放弃了这样一个机会。
   屈指一算,来台一周,绕台一圈,见所未见,前所未闻。亲眼看到台湾确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它千娇百媚的山川风光,令人陶醉流连;它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令人趋之若鹜;它气象万千的宜人气候,令万物争荣;它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令繁华竞逐;它历史悠久的人文古迹,令人崇敬仰慕;它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令人翘首期待……我这次前来游历,来也匆匆,去也依依。好在台湾的台独势力势微,新生力量方兴未艾。两岸“三通”已露曙光,和平双赢已成共识。今后两岸同胞来往将更加便捷。有期一日我还想再来观光尽兴,续写新章。
   再见了,迷人的台北!再见了,美丽的台湾! (载2008年第9期《抚河》杂志) 第四章 名胜古迹 唱凯镇境内无名山大川,古迹稀少,遗传至今,寥差晨星,大都失修倒塌,或遭受推毁,兹据有迹可考者,记存于后: 太监亭 位于北保湖鹤尼村,亭高4米,宽近方丈,砖瓦砌成,建于清初,相传已有300余年,刻有“虞学重光”四字扁额,亭居大路当中,文武官员过此,必须停轿下鞍。今亭半倾怀,太监失史载。
   寿亭岗亭 位于万年邓北1000米处,为云山唱凯乡境交界点。建于清初,四石柱砌成,民初经复修,传为谢姓一寡妇捐资所建,曾有某代县令过境憩歇于此,有感、撰赋一联:“且此休息片刻,人生几何春又夏,只为名利两字,世路那堪东复西”。尔后,一落魄秀才过此,和之以下联:“行行须且止;怅怅欲何之”。世人传为绝句,过此必一睹为快,寿亭岗亭,因以闻名。
   花屋 位于游鹤帅村,为该村清代一财富所建。花屋周围,有绣花楼、凉亭、书院、客厅,中以中堂四板花雕称绝于世。此屋的花板雕刻相传出于名匠之手,费时三年,耗资数百两(银园),浮雕山水,草木,人物、鸟兽,宫楼龙舟成套戏文,其中人物立坐,攀爪悬檐,浪腾鱼跃,鸟翔兽奔,微至丝线,精入肉骼,亟尽天工,金朱夺目,世所罕见。花板护以垂帘,历300余年犹新。民国期间,政府曾出重金收藏未果。建国后,数经有关爱好者参观。1964年以破旧受损,1983年经社会办考查拍照留念。
   门楼 位于石溪吴村,建于300年前。砖石砌成,上有“至德传家”四字,呈八字形。主楼二层,垒叠悬浮,砖块环扣,孔格齐整,下嵌石板,凿有人文鸟兽,栩栩欲生。曾经识者鉴评,认为艺绝工高,世少见闻。村中习惯,婚典喜庆,皆要由此进出,冬闲日暖,夏夜乘凉,村民多喜聚谈于此,历代相传,号为村中圣地。门楼毁于1964年。
   潘家山 位于东湖鄢家村北,相传100余年前是个大村庄(潘家村),村中出生了个潘知府而闻名。村族没落后,后裔他迁,村址荒废,草木丛生,即成山名。内有古井旧址遗迹可辨,原面积近十亩。

知识出处

唱凯镇志

《唱凯镇志》

本书为唱凯镇志,分别在地理志、政治志、经济志、文卫志、教育志、社会志、方言志、人物志、志余等栏目介绍。

阅读

相关机构

唱凯文化站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唱凯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