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道渡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唱凯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22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道渡口
分类号: F5
页数: 2
页码: 214-215
摘要: 水上交通,以抚河为主、东乡河次之,旧时水运极盛,肖公渡设有停泊码头、唱凯人员货物均要至此靠岸和开航。东乡河水浅滩多,河道不便运输,水运价值不高,以渔船和小型货船(5吨)听便,港背熊村是停泊地点,三叉港堵塞后,上游断流,失去航运之利。1958年,礁石拦河坝建成后,抚河河床日高,上下河运成了天堑,仅在春汛时期有少量汽轮往返,冬涸水浅、毫无水运价值。
关键词: 古道渡口 唱凯镇

内容

旧时、唱凯地区陆上交通有两条南北主道,一为沿抚河上下,一为从云山过:往、过往邻圩罗湖,占圩、展坪、桐沅、城前等地,都是曲折小道,土车来往十分困难公路建成后,陆运南北通畅,东西来往,仍循古道。
   水上交通,以抚河为主、东乡河次之,旧时水运极盛,肖公渡设有停泊码头、唱凯人员货物均要至此靠岸和开航。东乡河水浅滩多,河道不便运输,水运价值不高,以渔船和小型货船(5吨)听便,港背熊村是停泊地点,三叉港堵塞后,上游断流,失去航运之利。1958年,礁石拦河坝建成后,抚河河床日高,上下河运成了天堑,仅在春汛时期有少量汽轮往返,冬涸水浅、毫无水运价值。
   楼下渡 位于唱凯镇楼下东侧的东河上,由楼上渡往云山的鄢坊,有木船1只。
   唱凯汽车站 在唱凯镇唱凯圩温城公路东侧。为区乡站。1931年建站。有站房1栋,占地300平方米。职工人。经过车90次/日。年客运量2.0万人次。
   唱栎公路 东起唱凯,昌抚公路,西至栎坪(罗针)。长7.37公里,路基宽7米,路面宽3.5米,有桥3座,由罗针养路组养护。客车通至罗针,日行客车16车次,有代办站一个,1957年建成通车。如今,京福高速公路取代该公路。
   唱碟公路 西起唱凯,连昌抚公路,西至碟仔岭。沙石路面,长10公里,路基宽8米,路面宽4米,有桥2座。由唱凯养路组养护,通货车。1957年路通仓下村,1980年改道路通修亭岗,1981年路通碟仔岭。
   温城公路 系省内南北交通主要干线公路之一。纵贯县境中部,北起进贤县温圳镇,南至南城县城,长115公里,沥青路面,路基宽12米,路面宽8米。途经临川县云山、唱凯、华溪、东馆、腾桥五个乡、镇、县境内里程47.83公里。有桥梁11座,平江曲线6处,最小半径84米,纵坡12处,最大坡度7%。有养路队两个,汽车站4个,代办站1个。交通量:北段(云山至抚州市)日行1.470车次,南段(抚州市至腾桥)日行1.806车次。此线分两段兴建,温圳至临川县城(今抚州市)至宁都路段,1932年建成通车,原名临宁公路。此两段公路两次被毁,第一次名临宁公路。此两段公路两次被毁,第一次毁于1938年,1945—1946年修复,温圳至南丰路段改名温杉公路:第二次毁于1948年,1949年7月至1950年10月修复温圳至南城县路段,改名温城公路。
   万年桥 横跨东乡河下游的万年桥,位于唱凯东北3公里的唱(凯)碟(仔岭)公路上。据旧志记载:此处昔日是“上通八闽,下达南昌,商贾百货,于是汇集,盖临川一通衙也”。今朝乃为临川云山,进贤衙前、东乡占圩通往抚州的交通要道。
   又据旧志记载:此处曾两次建桥,两次倒塌。第一次建桥,动工于明万历戊午年(1618)年)七月,已未年(1619年)十月建成。此桥为石墩七,空以行水者九,高三丈,上布石板,合广一丈五,两旁护以石栏,上复椽瓦,以蔽风雨,创屋五楹,宋僧栖焉。约费四千金,无籍于官,无典于民,乃罗静宇者独资所建,桥头悬匾,名曰“万年桥”,以寄时人愿望。所因溪流湍急,遇暴雨洪水泛涨而桥塌。第二次重建于清嘉庆年间,系邑人周英捐资,其十柱人抬石负土,各以力助,阅七月而桥成。但又于周治元年(1962年)再次倒毁。此后,此处无桥,来往行人,只得依靠船渡。
   新桥是李井泉副委员长于1979年10月28日重返故里视察工作,为“发展经济,方便交通”,提议重建新桥,省、地、县、社欣然投资,于1979年11月15日破土动工,1980年8月20日剪彩通车,仍名万年桥。
   新建的万年桥,新颖辛勤工作壮丽,富有民族风格。桥型为钢筋混凝土空腹式等截面线双曲拱桥,两台两墩,主拱3孔,桥面为混凝土铺就,旁立栏杆,栏杆上置水磨白石子混凝土扶手,下嵌水洗白石子混凝土花板。
   桥南头西侧建有三用亭楼一座,为护桥、防洪及行人歇息所设,亭边及桥北头各立青石桥碑一对,上刻李井泉副委员长为重建万年桥的亲笔题词:“发展经济,方便交通”。

知识出处

唱凯镇志

《唱凯镇志》

本书为唱凯镇志,分别在地理志、政治志、经济志、文卫志、教育志、社会志、方言志、人物志、志余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