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交通 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唱凯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224
颗粒名称: 第六篇 交通 邮电
分类号: F6
页数: 6
页码: 213-218
摘要: 唱凯地处抚河中游,境内通航河道多,水运自古向为发达。陆路古道则多小路,崎岖难行。“陆子初有临川行……临川道中愁煞人。”(陆游《上已临川道中》)。即使是至县治的“官马大道”,宽也不满2米,且全是土路,旱季尘土飞扬,雨季泥泞不堪。民国18年(1929年)2月,临川县成立筑路委员会,开始修筑简易公路。民国20年8月,国民党出于“剿共”军事目的,成立赈筑委员会,采取增收商税、米折带征、分保摊派等办法筹集经费,征派民工。
关键词: 交通 邮电

内容

唱凯地处抚河中游,境内通航河道多,水运自古向为发达。陆路古道则多小路,崎岖难行。“陆子初有临川行……临川道中愁煞人。”(陆游《上已临川道中》)。即使是至县治的“官马大道”,宽也不满2米,且全是土路,旱季尘土飞扬,雨季泥泞不堪。民国18年(1929年)2月,临川县成立筑路委员会,开始修筑简易公路。民国20年8月,国民党出于“剿共”军事目的,成立赈筑委员会,采取增收商税、米折带征、分保摊派等办法筹集经费,征派民工。
   日军入侵南昌后继续窜扰临川,公路悉被破坏。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发展国民经济,交通必须先行的方针,大力兴修公路。特别是近几年来,村民踊跃投劳集资修筑了多条乡村水泥路,形成了乡村畅通的公路网。目前,316国道穿境而过,全乡村村通车,公路通车里程210公里,村村装有程控电话,电话装机容量0.3万门。
   第一章 交通 第一节 古道渡口 旧时、唱凯地区陆上交通有两条南北主道,一为沿抚河上下,一为从云山过:往、过往邻圩罗湖,占圩、展坪、桐沅、城前等地,都是曲折小道,土车来往十分困难公路建成后,陆运南北通畅,东西来往,仍循古道。
   水上交通,以抚河为主、东乡河次之,旧时水运极盛,肖公渡设有停泊码头、唱凯人员货物均要至此靠岸和开航。东乡河水浅滩多,河道不便运输,水运价值不高,以渔船和小型货船(5吨)听便,港背熊村是停泊地点,三叉港堵塞后,上游断流,失去航运之利。1958年,礁石拦河坝建成后,抚河河床日高,上下河运成了天堑,仅在春汛时期有少量汽轮往返,冬涸水浅、毫无水运价值。
   楼下渡 位于唱凯镇楼下东侧的东河上,由楼上渡往云山的鄢坊,有木船1只。
   唱凯汽车站 在唱凯镇唱凯圩温城公路东侧。为区乡站。1931年建站。有站房1栋,占地300平方米。职工人。经过车90次/日。年客运量2.0万人次。
   唱栎公路 东起唱凯,昌抚公路,西至栎坪(罗针)。长7.37公里,路基宽7米,路面宽3.5米,有桥3座,由罗针养路组养护。客车通至罗针,日行客车16车次,有代办站一个,1957年建成通车。如今,京福高速公路取代该公路。
   唱碟公路 西起唱凯,连昌抚公路,西至碟仔岭。沙石路面,长10公里,路基宽8米,路面宽4米,有桥2座。由唱凯养路组养护,通货车。1957年路通仓下村,1980年改道路通修亭岗,1981年路通碟仔岭。
   温城公路 系省内南北交通主要干线公路之一。纵贯县境中部,北起进贤县温圳镇,南至南城县城,长115公里,沥青路面,路基宽12米,路面宽8米。途经临川县云山、唱凯、华溪、东馆、腾桥五个乡、镇、县境内里程47.83公里。有桥梁11座,平江曲线6处,最小半径84米,纵坡12处,最大坡度7%。有养路队两个,汽车站4个,代办站1个。交通量:北段(云山至抚州市)日行1.470车次,南段(抚州市至腾桥)日行1.806车次。此线分两段兴建,温圳至临川县城(今抚州市)至宁都路段,1932年建成通车,原名临宁公路。此两段公路两次被毁,第一次名临宁公路。此两段公路两次被毁,第一次毁于1938年,1945—1946年修复,温圳至南丰路段改名温杉公路:第二次毁于1948年,1949年7月至1950年10月修复温圳至南城县路段,改名温城公路。
   万年桥 横跨东乡河下游的万年桥,位于唱凯东北3公里的唱(凯)碟(仔岭)公路上。据旧志记载:此处昔日是“上通八闽,下达南昌,商贾百货,于是汇集,盖临川一通衙也”。今朝乃为临川云山,进贤衙前、东乡占圩通往抚州的交通要道。
   又据旧志记载:此处曾两次建桥,两次倒塌。第一次建桥,动工于明万历戊午年(1618)年)七月,已未年(1619年)十月建成。此桥为石墩七,空以行水者九,高三丈,上布石板,合广一丈五,两旁护以石栏,上复椽瓦,以蔽风雨,创屋五楹,宋僧栖焉。约费四千金,无籍于官,无典于民,乃罗静宇者独资所建,桥头悬匾,名曰“万年桥”,以寄时人愿望。所因溪流湍急,遇暴雨洪水泛涨而桥塌。第二次重建于清嘉庆年间,系邑人周英捐资,其十柱人抬石负土,各以力助,阅七月而桥成。但又于周治元年(1962年)再次倒毁。此后,此处无桥,来往行人,只得依靠船渡。
   新桥是李井泉副委员长于1979年10月28日重返故里视察工作,为“发展经济,方便交通”,提议重建新桥,省、地、县、社欣然投资,于1979年11月15日破土动工,1980年8月20日剪彩通车,仍名万年桥。
   新建的万年桥,新颖辛勤工作壮丽,富有民族风格。桥型为钢筋混凝土空腹式等截面线双曲拱桥,两台两墩,主拱3孔,桥面为混凝土铺就,旁立栏杆,栏杆上置水磨白石子混凝土扶手,下嵌水洗白石子混凝土花板。
   桥南头西侧建有三用亭楼一座,为护桥、防洪及行人歇息所设,亭边及桥北头各立青石桥碑一对,上刻李井泉副委员长为重建万年桥的亲笔题词:“发展经济,方便交通”。
   第二节 交通工具和公路养护 土车 独轮,木制。由一人在后推着朝前走,过载能力二百至四百斤,是合作化以前,本乡农民的主要运输工具,现仍有少数农民使用。
   鸡公车 一种由土车改制的独轮车,车轮子改为钢骨胶轮,运载能力比土车增大,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板车 钢骨双胶轮人力车,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拖拉机 分手扶拖拉机及丰收—27型两种,1982年农机站购进了一台上海50的拖拉机。上世纪90年代本乡农民用来装运麻石,现多为用来耕地的机耕式拖拉机。
   目前家有摩托、汽车甚至私人轿车已很常见。
   乡村级公路一般由乡村派人养护。上世纪公路都是沙石路面(昌抚路除外),本世纪初已建成水泥路面。
   唱凯交警中队 1990年2月建队,办公楼兴建于1995年6月;建筑面积:987m2;造价:52万元。历任中队长:万云辉、桂波、王华光、胡淑华。现任中队长:顾真云。现有警员:张顺成(男,副中队长,二级警司),陈华国(男,民警,二级警司),谢立成(男,民警) 中队长顾真云:男,1965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本科学历,现任抚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二大队唱凯中队中队长,三级警官,临川区罗针镇人,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87年7月至1995年2月去原临川区公安局工作,1995年3月至2001年7月在临川市交警大队工作,2001年8月至今在抚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二大队工作。1998年8月被抚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授予抗洪抢险先进个人,2001年3月被抚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评为“2000年度全市优秀交通民警”,2002年2月被市公安局嘉奖,2003年1月被市公安局授予个人三等功。
   第三节 街道建设 唱凯圩最早街道在茅家洲近傍(唱凯圩东半里许),名茅店,于宋、大观(1107—1110)年间遭洪灾,西迁至傅家井一带。今名老街,已无市场。
   唱凯圩有一条大街,两条小街。大街位于市集中心,东起老街北口,西接公路,街道长200米。旧时有南货、布店、药店、铁店、米店、茶店、酒坊、油坊、染坊、饮食店等二十余家较有名声独家经营商号,街道宽3米,石块铺面。小街有畅子街(位于大街南)、兴隆街(位于大街中心北),另有鱼街(位于大街南),已于1978年堵塞。这些小街多为摊贩市场。戏台下,是本圩杂物交易集中地,另有谷庄(胡家门前)、柴厂(老街口)、牛厂(老街南口头)、芝麻厂、芋头厂(位于大街南)等土产市场。
   建国后,各行业经改造参加了集体经营,组成各行业的合作社,街道铺面整饰一新,供销社、合作商店,手工业梳篦、理发、木器、缝纫等生产合作社,先后于大街中心兴建起门市部,1958年街道更经加宽平直,大街马路口头,形成合面街道。东西长250米,现街面宽8米,机车可通行。公路东西两侧,较大建筑物有医院,行管所、木材门市部,供销仓库和门市面部、药店、税务所、车站、加工厂、饭店、银行、影院、和乡政府等机关单位。
   1982年唱凯镇被列为全国1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之一以来,街道建设日新月异。经过十多年建设,镇区面积已扩展到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万人,初步形成了五条街道的“井”字型框架格局。以唱凯集贸市场和商城为龙头,集布匹、服装、家俱、鞋帽、副食品、建材、粮油等专业市场为一体的市场体系已具雏形。唱凯小城镇建设,通过各种渠道投资80余万元,实施城镇街道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行街”体闲广场的建成为居民休闲、娱乐、健身提供了好去处,已初步形成现代化小城镇规模。街道建设以昌抚公路为主线,向东扩展,已建成“井”字形南北向直街2条,东西向横街7条。主街昌抚大道命名“井泉大道”,全长2.5公里;另一条直街全长约一公里;通向李井泉家乡的一条横街全长1.5公里。主街宽30米,另外4条街宽20米以上。
   第四节 公路建设 早在1930年前,唱凯即有公路通过,设有客车招呼站,租用民房,一人负责卖票,营业简单。其时来往车辆稀少,路基狭窄不平,日寇入侵时,曾受严重破坏。建国后,运输频繁,路面几经整修、桥梁先后经重建为混凝结构。1961年,唱凯至罗针兴建起公路长四公里,并兴建车站平房一栋,1980年唱凯至寿亭岗六公里通车。由于形势发展,1981年唱凯公路,全长翻修为柏油路面,由原宽六米蹈面扩宽为八米,日往返车辆近四百辆次。如遇时令佳节、加调班车。1982年已完成公路两旁植树规划。
   唱凯公路的进一步建设,是我社发展经济方便交通的命脉所在,现在机耕道路,四通八达乡村大道,纵横交错,交通机辆,越来越多,运输越来越方便。
   2006年全镇已修建水泥公路62公里,实现100%行政村、90%村小组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2005年唱凯镇被评为“全省村级公路建设先进乡镇”。
   万年桥重建纪事 1、据东桥村周氏谱载: 万年桥在郡城北二十五里,上通八闽(福建),下达三江(南昌),商贾百物,于是汇集,盖临川一通衢也。桥始立于明,万历戊午年(1619),为石墩七布,以板两旁,护以橡瓦,以蔽风雨,而溪流急驶,遇暴泛涨,桥辄圮坏,而居者不一姓,曩时分居人为十柱(唱凯街)人醵金为之,而免其徭役,以尝其工力。今桥圮又数载矣,邑中人屡兴钜工,未暇谋及此也。今年余自南昌返造,邑人周君瑛之,卢而谋焉,周君慨然任之,鸠工庀材,罔辞劳瘁,其十柱人亦舁石负土,各以力助,阅七月而桥成者,咸相庆于途也。周君可谓乐于为善者矢!待日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士,苟能以济利人物为怀,而懿是好,则固无忠于善举之惑于众矣。然情涣则情不联,利诱则意中止,于是相顾而不前者有之,而乐善之心,则固人人自具而未尝或止也。临川既称难治,顾自余承乏以来,所见好善之君子,往往不乏,为善举者,且接踵而兴也,徒扛舆梁之修,守土者之责,而周君愿出其力以助,十柱诸人,又出其身以助,周君推斯意也。睦渊任恤之谊,临川人其优为之,吾愿诸君各以情联,其乡党而相戒,于利之不可汨,而推其为善之心,以明夫不善之不可为,为善之事日孟众,由是化行俗美,康乐和亲,其为余守土者之幸!为何如故,记斯役周君之善而并为易吾邑之人也。 知临川县事奏沆撰 2、一九七九年重建碑文: 万年桥位于东乡河下游,临川唱凯公社境内,西邻唱凯,北连云山,东联罗湖,南通抚州,居临川云山、进贤衙前,东乡占圩,通往抚州交通要道,桥两岸万年桥邓家,仓下李家,山水相连,土地相属,人民日夜作息,奈此往返通行,相传百多年前,此地有一座七孔石桥,因傍万年邓家而名之。石桥倾后,两岸百姓及过往行人,大感不便。
   一九七九年十月二十八日,全国人代常务委员会付主席李井泉重返故里,体察民情,抚今追昔,重建大桥,为民造福,是日为重建万年桥亲笔题词:“发展经济,方便交通”。
   中共抚州地委,抚州地区行署和临川县委、临川人民政府极重视万年桥的重逢,特为之成立:“临川县万年桥建桥工程指挥部”,于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五日破土动工,一九八○年六月建成通车,历时一百八十余天。
   重建的万年桥,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双拱桥,长一百二十四米,宽八、五米,高十三米,拱矢度六分之一,全桥两台两墩三孔,荷载:汽车十五吨,挂车八十吨。唱凯公社民工参加建设,云山、罗针、华溪、罗湖、湖南、七里岗、太阳等七个公社和地县有关单位给予了支援。
   为感承党和政府的关怀,为纪念建设者的业绩,专修此文。
   公元一九八○年十月 发展经济,方便交通 为纪念重建万年桥留字 李井泉 一九七九年十月二十八日 第二章 邮电 第一节 邮政 旧时称邮政代办点,附设在唱凯街谢国轩药店内,中转平函,一人隔日来往,负责中转,直到解放初期。1956年改称邮政代办所,1958年改称邮电代办所,有职员四人,内分负责人、话务员、投递员,营业员。1968年增设机线维修员一人。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邮电所业务日益扩大,到上世纪80年代,每日全所投递量平信150封左右、挂号及汇票60张上下,来报近30张、去报达20张,现有总机一台附50门。历届负责人分别为,过祥生、肖传军、刑思凡、刘正元、李海生、周海水、胡友生;陈书生,胡正发。
   唱凯邮政所 创办于建国初期,时为邮政代办所,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以后,改为邮政所与公社电话总机合并,后改称邮电所,1996年邮电分家唱凯邮政所单独经营,业务范围,信件报刊包裹邮寄投递,汇款、兑付、代款等。
   现有工作人员6人,现任所长许凯清(女)本镇白水村委会人,1974年5月出生,毕业于东华理工学院法律系专业。
   2000年邮政与电信分开。
   解放前,邮局的函件业务主要是收寄信函,以后逐步开办明信片和印刷品等邮务,民国29年(1940年),平信邮资每件为法币8分,到民国37年竟上涨至法币15元,同年改用金元券,平信邮资每件改为金元券1角,到民国38年4月,己上升至金元券1500元。1950年2月,国家统一邮政资费标准,平信资费每件(20克以下)人民币8分,1960年新开办特种挂号信函业务。1986年又调为平信费为人民币2角。此外还有包裹,汇兑等业务,但本乡业务量都不大。
   解放前,报刊由各报社通过私营分销处发行。1951年实行“邮发合一”每个生产队都订阅了《人民日报》、《红旗》杂志、《江西日报》。每个生产大队配有义务投递员(1970年撤)。近几年报刊发行量稳中有升。
   第二节 电信 民国20年(1931年)临川县成立电话工程队。全县8个区,63个联保都装有电话,但由于线径小,有线电话多,音质差。
   1958年,在“全党全民办邮电”的指导下,邮电所下放到公社经营,开始架设中继电路。1962年湖南集体办起了电信站(总机),装60门容量交换机一台,实行了中继线路“双线化”和各大队通电话。
   1969年开始使用单路载波机。随着县城搬迁,唱凯公社于1987年12月建于直达县城上顿渡的线路,杆路长度为11.40对公里。
   1982年开始开办电信业务,电信站设两个话务员和一个线务员。
   农村电话的资费标准,初时包干制,后改为固定月租费与通话费(不论区远近,每分钟话费一样)并举。1988年7月15日起改为固定月租费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通话费并举。
   1988年7月1日起,省政府对农村电话每分钟收取附加费0.15元。1992年11月1日,农话附加费每分钟调整为0.2元。初时,甲种程控电话初装费为3000元,改制费为1200元,乙种程控电话的装费4300元,改制费2000元。随着电信业务的迅猛发展,电话初装费的不断调低,唱凯境内目前已有2800余部固定电话。
   临川电信局唱凯分局 唱凯电信分局办公楼兴建于1987年10月,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现已装机3150户,装机费用全免,由原来每台几千元降至150元现免费装机。装机容量叠加式,可增加很大数。1996年电信与邮政分家,成为两个独立单位。现有工作人员6人,其中分局长陈树生、业务骨干黄良春、章俊。
   临川电信局唱凯分局现任局长陈树生 男,1950年12月出生,临川罗针镇人,中专文化,中共党员,1968年参军,1971年退伍,分配在邮电部门工作,先后在临川县邮电局、罗针电信所、唱凯电信分局任县局农场场长、罗针电信所长、唱凯电信分局局长至今。多次被评为市县(区)先进工作者。

知识出处

唱凯镇志

《唱凯镇志》

本书为唱凯镇志,分别在地理志、政治志、经济志、文卫志、教育志、社会志、方言志、人物志、志余等栏目介绍。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临川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