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水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唱凯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11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水稻
分类号:
S5
页数:
8
页码:
146-153
摘要:
历年农业产量 旧时,流行农谚有说:好禾三挑谷,瘦田担半粮(早稻亩产240——360),晚禾收多收少,全靠望天讨口(晚稻一般为200斤),正有力说明了一亩田常年产量最高只能打上560斤左右,也代表了这是一个长期难以增长的稳定数。
关键词:
水稻
农作物
内容
水稻是唱凯镇主栽的大宗作物,自古至今一直是著名产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境内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耕作和栽培经验,稻米产量,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
历年农业产量 旧时,流行农谚有说:好禾三挑谷,瘦田担半粮(早稻亩产240——360),晚禾收多收少,全靠望天讨口(晚稻一般为200斤),正有力说明了一亩田常年产量最高只能打上560斤左右,也代表了这是一个长期难以增长的稳定数。
建国后,发挥了集体优越性,挖掘了生产潜力,采取了多方面的增产措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造运动,农业生产得到稳步发展,农业产量有了显著提高。1977—1980年,年平均产稳在1,200斤上下,1981—1983年,年平均产为1600斤左右(据十个大人调查),较1968年亩平实产985斤,超增615斤,较1958年年平实产887斤,超增713斤,较1950年前年平亩产(560斤),翻了3番。
1981年春,全社全面实行了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包产到户的一切遗留问题,社员耕种产销有充分的自主权,是年早稻获得大面积丰收,晚稻在多病多虫的灾害下,获得高产,农村副业生产,如春笋破土旺兴起来。1982年8月连年出现卖粮难现象,自由市场议价白米低价到一元钱四斤半,有的急于求卖的降价到二角钱一斤。
唱凯公社部分年份(粮食、油脂、棉花)入库回供情况表 (市斤) 第一节 种植历史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就已有栽种,到公元前1766-1123年的殷商时代,水稻在当时农业生产中就占有一定的地位,从公元前1122年的周代开始,到公元前一、二世纪的一千多年间,水稻生产就有更大的发展,并且奠定了南方广大水稻区的基础。对于水稻的种类,《记胜之书》里明确区别了稗稻和秋稻(即粳稻和糯稻)。三国时的《能雅》里,首次出现了“灿字”,可知那时就已经有了籼稻。西晋人写的《广志》里记录了13个不同的水稻品种,有些还载明了不同的播种和收获期,《天工开物》一书还记载了江西地区小暑节前即成熟的早粳热种“敖公饥”“喉下急”,有米质好、色纯白,谷壳薄,呈金黄色的糯稻“金包银”等。到了十八世纪的清代,水稻生产就有了更大的发展,所以延到现在,水稻生产在我国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国农民在向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培育了数目繁多的适合各种自然条件的品种,使水稻栽培有着广泛的分布。
新中国成立后,战祸平息,人民居乐业,尤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十分重视水稻生产,广泛发动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极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的耕作栽培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使境内的水稻生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建国后近60年中,唱凯镇境内水稻生产经历了1950-1957年的发展,1958年的挫折,1962-1965年的调整,1966-1977年的徘徊滞缓,1978-1991年的振兴,1992-2003年的稳中有退,2004年—2008年突飞猛进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7年),评选推广农家良种,推行“三变”(一季变双季、中稻变早稻、旱地变水田),改革耕作制度、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推动了境内水稻生产发展。
第二阶段(1958-1962年),在“大跃进”口号下,农村刮起了“共产风”、“浮夸风”,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违背科学推广过早播种、高度密植,造成减产欠收。
第三阶段1962年9月党中央召开八届十中全会,通过了“人民公社60条”,确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农业技术推行土、肥、水、种、密、保、管“农业八字宪法”增产措施,做到翻田、播种、插秧、耕禾、收割五个适时,深耕、搭配品种、密植、施肥、灌溉五个合理,引进试种,示范推广耐肥、抗倒、高产的矮杆良种,水稻面积和产量得到迅速恢复。
第四阶段(1966-1977年),受文革极左路线影响,农村刮起“共产风”,取消社员自留地,割资本主义尾巴,使境内水稻种植面积出现徘徊,处于滞缓状态。
第五阶段1978年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文革“左”的错误思想,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区内水稻生产迅速发展,水稻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出现大幅增长。1990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市场粮价下跌出现卖粮难,农业增长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区内着力改革耕作制度,调整种植业结构压缩水稻种植,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大力推广杂交水稻,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农田化学除草、薄露灌溉、塑盘育秧抛栽等行之有效的增产技术,提高单产,稳定总产。由于增产速度快,新建仓库不及,仓库容易饱和,在1984年—1985年之间曾一度出现农民卖粮难的局面。
第六阶段 经过几年振兴,境内水稻生产稳定发展。亩产量除1998年因水灾有所降低外,一般都在377-422.9公斤之间。但到了新千年前后,由于农民负担重,得不偿失,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田改种经济作物、挖田养鱼、种菜种花,甚至栽上水果树,有不少良田抛荒无人耕种,粮食减产不少。
第七阶段 2003年至2008年通过税费改革,多予少取惠农政策落实兑现,免征农业税、种粮、栽培良种、购买农机、化肥、生产资料给补贴,重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亩产超双千的农户村村都有。
第二节 水稻品种 一、常规品种 唱凯镇的水稻品种繁多,解放前的农家品种早稻灿稻有:城下早(早白)、细谷早、五十工、西厢早、抚州早、大叶芒、早色、水白早、大叶白、灿色早、矮脚白、高脚淮、秋后黄(秋下老)、早禾迟等。一季灿稻有:细红谷,金包银、八月白、矮脚八月白、硬稿子、霜降白、九赣白(九咀白)、硬稿白、大叶芒芦;一、晚二籼稻有:大叶红(红米)、鸟壳红、鸟咀白、红旱白八月白、麻壳红、柳叶晚、贵溪晚、高稿子、叶稿子、小叶柳(软锈柳)、大叶柳(硬稿柳、晚红(红谷)等。早糯谷有:六月糯、连子糯(鱼子糯)、红壳糯、粘米、金包银、白壳糯;一晚糯约有寒糯子,粘谷糯、过冬糯、重阳糯、红壳糯(猪血糯)、棉花糯、白壳糯等;二晚糯稻有:鱼子糯、柳叶糯、柳叶糯、红壳糯等。
解放前后引进的水稻品种,高秆早稻灿稻有:南特号(抗战时期由南昌农场引进),赣农5636(解放前省农学院引入),赣东3425(1954年上高引入),莲塘早(1955年省农科所),陆财号,更新南特号,湖南早(又名湖南白,经萍乡引入),波阳早(1955年由波阳引入),四川早(1956年从四川引入),济阳早(从万载引人)等。二晚籼稻有:黄禾子(1951年从赣南引进)银梗晚、浙场9号(1953年从省农所引入),硬杆粘(原产赣州,1957年引进的江苏农家品种),铁粳老(1959年江苏松江农家品种),田上裕(1958年省农科所引入),芦秆白(1956年江苏宜兴农家品种),爱国稻(原产日本,经南城试验场引入),苏场314(1954年由江苏引入)。
1964年以后,水稻品种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高杆品种转化为矮杆品种。先后引进的矮杆早稻籼稻有:6044、7055(省农科所),二九矮、矮脚南特号、矮南早、青小金早、广场矮、竹莲矮、青马早、红梅早、原丰早、中杆早、福矮(福建省农科院),广解9号、赣南早、先锋1号(1969年由浙江农大引进),铁骨矮(广东清远县农场引入),江矮早、朝阳早1号、二九南1号、广陆矮、珍汕、龙草号等。水稻品种经过不断引进,试种和筛选,到上世纪80年代,唱凯镇种植的水稻品种主要有:红410,密粒红、754、755、小麦稻、付连矮和杂交水稻以及新莲二号,矮占选等。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特别是“两红”更受群众欢迎。“两红”的特点是:穗多、粒大、千粒量重,单叶光能利用率高。后期功能叶片多,营养生长期短,生殖生长期长,全生育期120天左右。弱点是抗寒性差,容易烂秧,种性不稳定,在一般情况下,亩产可达700-1000斤。
1984年引进早稻熟种73-07、优质晚种R4015,更换浙幅802、红410、754等米质差的品种,以后又先引进舟优903、浙辐218、M099、622、85-02、中86-44、湖南猫牙、上农黑籼紫香糯、赣香糯、粳稻秀水11、祥湖48和中早11、65002等优质稻品种种植。到2006年全乡主栽常规稻品种早稻有:浙辐8号、浙幅218、85-02、中86-44、中优早1号、3号、M09、6225、嘉优948、中早1号、中鉴100、赣早籼37等,晚稻有双竹粘、R4015、9194赣晚籼19号、23号、晚籼923、65002等。
二、杂交稻品种 1977年唱凯镇开始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主要组合早稻是威优49、协优49,晚稻是汕优2号、油优6号。1987年后杂交水稻主栽品种早稻,是优1华联2号、协优华联2号,晚稻是油优64、汕优46汕优10号,协优46和46和协优2374,一季晚稻是汕优63。1997年后境内栽培面积大的杂交稻品种,早稻有优Ⅰ66,优Ⅰ402,二晚有协优432、协优2374、优1465,Ⅱ优86、金优桂九九、金优77,培特山青等,一晚有汕优63和65002。近几年来早稻有袁隆平01,隆平T优463,优株西优999,金优463,德农88,二晚有德农108,丰优191,农民305,农民207;中稻有德农2000,富优1号等。我国培育的超级早稻Ⅱ优28,亩产1230公斤,有望在全国推广。
唱凯公社1972—1983年粮食产量表 (单产、总产、斤) 第三节 栽培制度改革 唱凯镇传统的稻田种植是以单一的油——稻——稻、肥——稻或棉油为主的耕作栽培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开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民为了提高粮田的综合效益,瞄准市场,走粮食作物与高效经济作物轮作之路,逐渐改革传统的耕作栽培制度。到2008年止,全镇曾主要出现了下列几种成功的轮作模式。
早西瓜——晚杂交水稻模式。上半年种一季西瓜,亩产平均可达300公斤公斤左右,收了西瓜下半年种一季杂交晚稻,因瓜田土壤松疏,一般亩产可达500公斤左右。
烤烟——晚杂交稻模式。1993年曾推广,早季种烤烟,亩产烟叶100公斤,收了烤烟后栽一季晚杂交稻,用烟田栽禾可少施肥,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同比连作晚稻要亩增50至100公斤。
早花生——般杂交稻模式。早季播早花生,亩产225左右,花生收后栽晚杂交稻,同时能减少投入,提高产量。
粮菜轮作模式。这种模式有早蔬菜——晚杂交稻与早杂交稻——晚蔬菜两种搭配方式。早春栽培以辣椒为主,还有栽蕃茄、黄瓜、苦瓜、丝瓜、豆角、茄子等蔬菜的,早秋栽培的主要蔬菜有大白菜、包菜、菠菜、萝卜、秋蕃茄、秋茄子等,这种模式加上冬季种蔬菜一年可收五、六茬,亩收入在5000元以上则效益最高的模式,比单种两季稻经济收入翻两翻。
早稻——荸荠模式。栽季早杂交稻,一季晚荸荠,早稻亩产425公斤左右,荸荠一般亩产1500公斤。
棉油套种。用稻田春秋种棉花,在棉花地中套种油菜,比菜双季稻亩增收200-300元。
冬季农民一般习惯种植油菜或绿肥,油菜籽亩产75-100公斤,绿肥鲜草亩产2000公斤左右,效益都不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摸索提高效益的栽培制度,形成了冬季作物三种搭配模式: 1、中迟熟晚稻田种植小麦,蚕豌豆、马铃薯,这种模式能提高效益,增加粮食总产; 2、早熟晚稻田或再生稻田种植包菜、小白菜、菠菜、大蒜等耐寒蔬菜; 3、秋玉米等秋旱粮作物,在收获前,套种冬季蔬菜或其它冬作物,充分利用十月份温光资源,提高产量,并提早上市卖得好价钱。
在生产实践中广大农民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的光、热、水资源,用生长期与采收期不同和杆子高矮不同创立了各种粮田立体种植模式。如西瓜套种玉米,不影响西瓜产量和品质,每亩多收一季玉米80-100公斤;红薯套种玉米,也不影响红薯产量,每亩多收100公斤玉米;玉米间作大豆、花生、比单种玉米要亩多收几十元;在粮食轮作中,安排不同蔬菜间作套种,如黄瓜、苦瓜、丝瓜或棚架下套种芹菜、大蒜等效益更高;棉花间作套种黄瓜、茄子、辣椒、软荚豌豆等蔬菜。
第四节 水稻栽培新技术 旱床育秧技术。唱凯镇从1994年开始改革育秧方式,推广应用酸土肥进行旱床育秧。所育旱床秧苗,白根多、秧苗壮,栽到大田早生快发,穗大粒多产量高,一般亩产比湿润育秧苗增产10%以上,酸土旱床育秧虽对增加产量降低成本起了很大作用,但农民用酸土育秧,认为较麻烦,又不愿意增加投入,所以推广面积逐年下降。
塑盘育秧抛栽技术。1997年推广应用抛秧技术。早稻抛栽田平均亩产405公斤,比手插田亩增29公斤,增幅10.5%,一晚抛栽田平均亩产482公斤,比手插田亩增46公斤,增幅12.2%,二晚抛栽田平均亩产448公斤,比手插田亩增42公斤,增幅11.4%。
壮秧剂育秧技术。用壮秧剂育出的秧苗矮壮多蘖,具有很强的增产潜力,与旱床育秧和塑盘育秧抛栽相配合,更能发挥节本增效的优势。
多效唑施用技术。多效唑是一种施用后能使作物秧苗粗壮矮化、分蘖多的化控药物。唱凯镇1988年开始推广,由于浸种育秧施用了多效唑后,种子发芽整齐,秧苗矮化、分蘖多,增产幅度5-8%,因而多效唑施用量逐年增多,面积逐年扩大。
薄露灌溉技术。这是一种既节水又增产的灌溉技术,对水稻采取薄水灌溉,适用露田,即每次灌水田的水层在半寸左右,自然落干露田后再灌,露田程度根据水稻生育阶段的需要要求而定,改变了过去深水漫灌或长流水的传统方法。
第五节 水稻病虫害 近十多年来唱凯镇危害水稻的病虫有稻飞虱,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瘟病、纹枯病、细条病、白叶枯病、稻曲病、恶苗病等,种类繁多,危害程度不一,总的发生情况有三种,一是稻飞虱、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稻瘟病分布广,危害大,发生相对稳定;二是恶苗病、白叶枯病分布广,危害大,发生忽多忽少;三是稻曲病、细条病、三化螟发生危害一般,但有明显扩大趋势。
稻瘟病 稻瘟病早稻发生较重,晚稻一般很少发生,并呈波浪式发展。1987、1988两年属轻发,由于发生较轻,农户有轻视防治稻瘟病现象,加上连年种植浙幅系统,73-07等易感稻瘟病品种,致使1989年稻瘟病的发生面积急剧上升,造成稻谷减产,并使稻草和种子带菌率较高,同时次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又碰上长时阴雨,稻瘟病发生面积猛增,造成稻谷减产甚至绝收。而且该年晚稻也出现中等发生,由于防治得力,1991、1992年两年发生量稳定下降,1993-1994两年又缓慢回升,随着优Ⅰ华联2号栽种面积的不断扩大,抽穗时常遇不良天气等原因,1997-1998两年稻瘟病又有上升,1999年以后优Ⅰ华联2号种子逐渐淘汰,才使1999-2000年稻瘟病稳定下降。
该病90年以前主要是大面积用药剂防治,在栽培上没有注意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更换。后因稻瘟病大面积流行,农户意识到更换抗病品种的重要性,因而易感病品种逐年减少,加上应用富士1号、三环唑等高效药进行大面积的防治,稻瘟的发生逐渐得到控制。
细菌性条斑病 细菌性条斑病属一种检疫对象。1988年前本乡极少发生,随着水稻杂交制种田不断增加,该病也逐年猛增。1997年由于防治及时,病情得到控制,发病面积又逐年下降,目前此病发生面积极少。
细菌性条斑病主要是用药剂防治。1996年以前使用叶青双、叶枯宁等药剂喷施防治,用强氯精浸种消毒,1997年以后除上述药剂外还有消菌灵、施稻灵等药剂喷药防治,1998年除使用叶青双外,还用引向胜、绿乳铜等新药剂进行喷施防治,效果较好。
二化螟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本乡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早稻20%,晚稻40%),因而二化螟发生面积上升加快。后因冬种花草和油菜面积减少,发病的桥梁田面积相对减少,由于轻发,农民放松了防治,1991年出现反弹。1997年以后粮食市场疲软,出现卖粮难,全区农民响应政府号召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进行双季改单季、水稻改旱作、粮食改油料,因作物结构复杂,引起1998年二化螟暴发。
稻飞虱 稻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其发生没有明显规律,但多数年份发生较重,危害大。1987年区内稻飞虱暴发,1988年轻发。1992年发生面积下降。1993年早稻发生较轻,但晚稻暴发,与1987年晚稻相似。1995年属重发年。1996-1998年属中发偏重年。1999年又重发。2000年中发偏重。
稻飞虱以药剂防治为主。1990年以前主要是用叶蝉散撒施,199卜1996年改用扑虱灵为主药,1997年至今又以高兴龙、大功臣等药进行撒施防治。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主要虫害之一,它和稻飞虱一样没有明显的发生规律,1987年中等偏重,1988年早稻中等发生,但下半年8月20日至23日,境内出现八级以上雷雨大风,气温下降,纵卷叶螟成虫大量迁入,赶娥田的亩发蛾量高达2万头以上,平均亩娥量也是正常年份的1.8倍,致使二晚纵卷叶螟大量发生。1989年7月25早日至8月5日,临川出现罕见的盛署酷热天气,纵叶螟交配率极高(97.4%),虽然迁入虫量明显少于1988年,而发生面积为历史最高。1990年后,纵卷叶螟发生逐渐下降,只是1995年有一个回升,到1996年因广东、广西两虫源地的田间虫源少,飞迁入本地的虫量也少,全乡发生面积降低到最低点,1997年-2000年都是中发年份,可近几年又有回升。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防治纵卷叶螟。主要用杀虫双和甲胺磷,部分使用有机磷乳油,九十年代除用杀虫双和甲胺磷外,复配逐药使用面积不断扩大。
其他病害 唱凯镇水稻生产除上述病虫害外,发生比较重的还有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纹枯病是广普性病毒,而危害严重,发生非常稳定,白叶枯病发病不稳定,以1987、1996、1998、1999五年发病较重,1998年发病面积最大,造成严重减产,少数田块颗粒无收,其他年份发病较轻,经过防治对产量影响不大。
农田化学除草 除田除草,唱凯镇农民历来采用双膝跪泥,双手耘草的落后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效率极低。为了让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解脱出来,农业局植保站农技人员于1984年着手引进化学除草技术,进行稻田除草试验,除草效果很好。1988年开始推广应用,但因农民受传统思想束缚,推广应用艰难。后经过两年抓点、试验示范,农民对化学除草逐渐发生兴趣。1993年化学除草在水稻田中大面积应用。1995年稻田化学除草扩大到80%,旱地化学除草(主要是油菜地)除草面积也达40%。1996年以后,全乡水田化学除草基本普及,使用面积达99%,旱地化学除草因油菜面积减少比1993年相对减少。1996年以后,水稻除草剂改用稻草畏、乐草隆和精克星等,旱地除草仍用盖草能。
知识出处
《唱凯镇志》
本书为唱凯镇志,分别在地理志、政治志、经济志、文卫志、教育志、社会志、方言志、人物志、志余等栏目介绍。
阅读
相关机构
党中央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唱凯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