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农技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唱凯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108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农技推广
分类号: F302
页数: 7
页码: 140-146
摘要: 解放前,耕作技术、工业落后,长年缺水缺肥,一年只能收一季早稻,二季晚稻种植面很少,下半年只能收些秋豆,并有大量脊薄田块荒芜。水田以种植早稻为主,夏、秋季耕地主要种植晚大豆及二季晚稻,冬季则主要种植绿肥及少量油菜,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耕地为冬闲田。主要复种方式,有绿肥—早稻—晚稻,二晚—肥制和早稻—晚稻(大豆、荞麦)二熟制。1949年唱凯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47.5%。
关键词: 唱凯镇 农技推广

内容

第一节 耕作制度 解放前,耕作技术、工业落后,长年缺水缺肥,一年只能收一季早稻,二季晚稻种植面很少,下半年只能收些秋豆,并有大量脊薄田块荒芜。水田以种植早稻为主,夏、秋季耕地主要种植晚大豆及二季晚稻,冬季则主要种植绿肥及少量油菜,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耕地为冬闲田。主要复种方式,有绿肥—早稻—晚稻,二晚—肥制和早稻—晚稻(大豆、荞麦)二熟制。1949年唱凯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47.5%。
   新中国成立后,水利条件逐步得到改善,50年代后开始改一季稻为一年两熟,上季以早稻为主,兼收红花草种,下季以二晚为主,(80年后无种棉任务),小面积田块,旱地改种经济作物。全镇有近1,000亩耕种面积,达到三熟(其中包括旱地,红花草种、油莱越冬作物),稻—稻—肥,麦—瓜—稻,稻—豆—油的三熟作物逐年增多,只有“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豆、麦、油以及其它经济作物的种植,受到一定的限制。1978年后允许发展多种经营,作物结构与耕作制度也有所改革。目前,全镇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50.8%。二季晚稻种植面积与早稻种植面积基本持平。早稻、一季晚稻、二季晚稻播种面积占全乡水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80.83%、4.52%、80.18%;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82%,绿肥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6.40%,全乡耕地复种方式主要有三熟制(稻—稻—油,稻—豆—肥,稻—杂粮—肥),两熟制(稻—豆(荞麦、红薯、蔗),麦—瓜(生姜、辣椒) 第二节 作物栽培 选种 上世纪50年代,推广单穗选种,在每年早稻收割之前,组织大批劳力,深入田间,选择颗粒饱满,无病虫割的禾穗留种,后为新的良种选育方法所代替。
   浸种 以前,对种子一般采用风选、水选、谷箩催芽,清明浸种。解放后推行盐水、泥水选种,用西力生或石灰水进行消毒。一般春分后播种。
   育秧 历来沿用早稻水播、水育,晚稻水播、旱育,老式秧田每亩播种量600—800斤,如遇寒潮,秧苗常受冻害,发生烂秧。1953年开始推行新式秧田,实行稀播壮秧,田内作畦,畦宽5尺,每亩播种量300斤左右。1964年推广薄膜育秧,可以保温,提前播种时间。1980年改用地膜保温育种,每亩播种量为200斤。二晚育秧,后期水育,有的旱育,每亩播种量由原来的300斤减为150斤。杂交水稻,稀播水育,播量20斤左右。现大多用托盘育秧。
   插秧 解放初期,沿用旧习,早稻谷雨插完,晚稻栽到立秋,行株距早稻10×12或12×15,晚稻9×10或19×12。1956年采用“密植法”,早稻行株距7×9或8×10。1958年提倡高度密植,行株距缩为3×4或5×6,少数田推广湿润育秧,实行小苗带土移栽。二晚行株距一般7×8或9×10,早稻“立夏”前栽完,晚稻不栽“立秋禾”。现在许多农民都是抛秧,既快又好。
   耘禾 历来早晚稻一般耘禾两次。上世纪50年代起,提倡精耕细作,一般增耘1—2次。耘禾方法采用铁耙耘禾、站立脚耘和和跪伏手耘三种。现一般使用除草剂,不再耘禾。
   灌溉 早稻播秧后,保持遮泥水,分蘖前期,注意勤灌浅灌。分蘖以后放水晒田,一般晒到田里能站得脚住再灌水。早稻在幼穗期间,实行浅水“养蔸”,抽穗扬花期间,薄水灌溉。晚稻插秧后,灌水稍深,各个时期的灌溉,大至与早稻相同。
   收割 上世纪50年代,全用手工操作,使用禾镰割禾,禾斛脱粒,收割速度慢,地上散粒多。上世纪60年代开始推广打谷机,速度快三倍,秆上无余粒。2003年开始部分农户使用收割机。
   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临川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63年,地处唱凯镇316国道旁的饿鬼段中,创建时称临川县良种场,1970年改临川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96年改临川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0年改抚州市临川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该所占地面积260亩,其中;水田200亩,旱地10亩,养鱼塘10亩,有房屋6栋,建筑面积214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69万元。该所为区农业局辖的实行企业管理国有事业单位。现有干职工48人,其中退休18人,中共党员9人,主要从事水稻杂交良种和常规良种的引种、繁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每年生产杂交水稻良种10吨,常规良种70吨,是全区优秀稻种主要生产基地。该所1983年职工拿固定工资,地方财政差额拨款,1984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每年职工承包一定的耕地面积繁育良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每年按每亩108元的标准向所里缴交承包费。所里的经济收入一直呈亏损状态。1987年全所总收入83307元,总支出达125299元,亏41991元。以后十多年,最好的年份为1996年总收入达137911元。亏损81878元,1987年-2000年的十四年中只有1994年、1995年、1996年三年盈利,有11年全是亏损。以2000年亏损额最少为8900元,详情见表。
   农科所收入支出出盈亏表 该所历届负责人员: 临川县良种场 场长:吴侨夫(1963-1968) 黄胜能(1968-1969) 邹胜六(1969-1970) 临川县农科所 所长:顾本良(1970-1971) 王友龙(1984-1988) 李湖兴(1971-1973) 黄文清(1988-1993) 邹堂林(1973-1974) 万玉林(1993-1994) 王六生(1974-1975) 刘勇辉(1994-1995)(负责人) 周耐生(1975-1978) 王梅和(1995-1997) 付正太(1978-1981) 王毕福(1997-1998) 梅金生(1981-1983) 吴专刚(1999- )(负责人) 黄锡琼(1983-1984) 第三节 肥料施用 旧时,本地作物主要肥料是人粪尿;猪屎、鸟灰等农家肥。合作化后,曾大量取用塘泥、地皮、沤青等基肥,并开始使用化肥,公社化后,化肥进行大量使用,品种有硫酸铵、碳酸氢铵、尿素、磷肥、复合肥,每亩用量由10斤达50斤,农家料,由于分田到户,家禽家畜增多,用量亦日益增加。目前,唱凯农民使用的肥料,主要是农家肥料和化学肥料。农家肥料多属有机肥料,主要有人粪尿、饼肥、堆肥、窖肥、草木灰、塘泥、绿肥及稿杆还田。绿肥是一种最好的基肥。化学肥料(简称化肥)有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氮肥以尿素、碳酸氢铵为主。硫酸铵、氯化胺、硝酸铵次之。由于化学肥料具有养分含量高,肥效快,施用和储运方便的特点,近年来使用量逐年上升,目前平均每亩耕地施用化肥60.6公斤。一些农民在肥料施用出现不合理现象,重化肥轻有机肥料,氮肥施得多,磷肥施用少,造成土壤有机质减少,土质逐渐下降。
   唱凯生资站历年销售化肥一览表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上世纪50年代,唱凯镇农民主要采取“三光灭虫”,即田塍铲光,禾兜拔光,冬闲田翻光,对稻苞虫组织人工捕捉。从1963年开始推广药剂防治及灯火诱杀手段,主要使用“666”粉剂及滴滴涕防治水稻螟虫及其它害虫。此后,农药使用的种类及数量逐渐增多,有甲胺磷,杀虫双、杀虫胺、叶蝉散、井岗毒素、三环唑、叶青双、托布津等药物。在药剂防治的同时,逐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重点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1974年以后,采取压缩早稻迟熟品种,选用抗病品种,并强调适时晒田,合理施肥,对减轻三化螟,稻叶蝉等病虫的发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86年以后,大力推广种子药剂消毒,对减轻秧苗一些病害的发生也收到明显效果。
   1982年分田上户以后,田里老鼠一年比一年增多,对早稻、二晚危害极大,严重的年份造成的损失达10%左右。为此,唱凯公社每年都开展一次群众性灭鼠活动。
   唱凯生资站1980—1983年供给农药一览表 第五节 农业机具 本镇农民沿用的都是传统手工农具。用于耕作的有木犁、铁耙、铁耖、辘轴、蘯杠、锄、锹、铲;用于提水的有手搅水车;用于收获的有禾镰、禾斛、风车、晒垫、筛簸;用于加工的有牛碾、石碓、土砻;用于运输的有扁担、箩筐、独轮车等。耕牛是唯一的耕作动力。从1949年以后,一方面在使用原有手工农具的同时,进行改良和引进仿制新式手工农具;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和推广农业机械。1955年以前主要是对落后的旧式手工农具进行改良和引进,推广一些新式手工农具;1956年至1980年是农业机械化大发展时期;从1981年开始,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集体所有的农业机具多数由个人或联户承包。同时,个人购置农业机具增多,农业机械转入巩固调整阶段。
   犁 长期以来,本镇农民一直沿用古老的手工耕作农具木犁。1955年引进江西水田犁。江西水田犁轻便灵活,能深能浅,速度快,耕作平稳,一直使用至今。目前因机械化操作正在逐步淘汰。
   拖拉机 1957年开始引进,1969年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公社农机站停办。1974年恢复设立公社机耕站。1983年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拖拉机集体所有和集中管理形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机耕站撤销。拖拉机转由农民个人或联户承包搞运输、个体运输专业户购买拖拉机增多。目前大都由汽车取而代之。
   手扶拖拉机 1961年始用,因机体轻便灵活,耗油量低,宜于小块土地耕作,还可以碾米、抽水、一机多用,深受群众欢迎。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建立,生产规模的缩小,手扶拖拉机发展成为本镇耕作主体机械,基本上取代了大中型拖拉机的机耕工作。
   水车 又称龙骨车,长3—4米,由一个木制渡水槽,两个木转轴轮99节龙骨和99块刮水板联接而成。有手搅水车、脚踏水车二种,本镇主要使用手搅水车。此外还有一种用牛作动力的提水灌溉工具叫牛车。整个牛车分牛车辋及水车两部分。牛车辋是个锥形大物体,中立一木轴,轴上设八根斜木连着车辋,下用十字木连成一个旋转整体,牛拉动车辋旋转,辋齿带动另一水平横轴轮,轴轮带动水车转动,提取河水或溪水灌溉田地。这种工具已被抽水机及金临渠自流灌溉取代。牛车是一种园形简易盖湖,主要配件有1、轮子,装有本制凿轮96个(上附羊角8皮、收门八根、吊子八根),2、车干,中串水头(有拨凿10个)土头(有拨凿20个),3、长槽,有3丈2尺和最短型1丈8尺两种,内部安装板骨(俗叫龙骨,装好后能曲转自如),用牛牵引运转,水源源汲上,日可日可灌田6—8亩,踏车、搞车,原理与牛车相同,造型简易轻便,一用双手人脚踏鎯头(配有简易扶架),一用两手送摘手,日可灌田3—5亩。牛车、踏车已被淘汰,小型搞车亦几波濒于废用。
   抽水机 有煤气抽水机,柴油抽水机和电动抽水机等类型。目前还有许多农民购买水泵作为抽水灌溉和家庭生活用水之必备机械。
   禾镰 一种传统手工收割农具,齿如锯,形似月牙,使用轻活灵便,本镇农民至今仍沿用这种工具收割水稻。但已在逐渐为收割机所代替。
   禾斛 为传统手工脱粒农具。木制四方大斗,高二尺盈,边板用杂木制成,长五尺多。底部设有二根平衡木,俗称拖泥,以便于在泥田中拉走。高0.7米,口宽1.3米,容量3石(360斤稻谷),熊供8人使用,笨重,脱粒时,全靠农民紧握禾把在斛壁内抽打,耗力大,速度慢,且浪费大,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起,逐步被人力脱粒机所取代。
   人力脱粒机 1956年始引进,60年代引进脚踏式人力脱粒机,比用禾斛脱粒快四倍以上,目前被大型收割机所代替。
   联合收割机 近几年来,稻子联合收割机己落户唱凯镇农村,每台收割机一天可收割稻子30-50亩,收割、脱粒、扇扬一条龙,省时省工,极受农民欢迎。
   砻 一种用木头、竹片及三合土做成,形状象石磨一样分上下二层,上层能转动而用以去掉谷壳的做米工具,原为各家必备之物,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柴油机、电动机碾米而取代,现已不存在。
   碾 一种用牛做动力,将砻出的糙米用石轮逐步碾压成熟米的大型工具。原各村均备,现仍有部分村子保留以作碾枯饼或其他用。分石轮石槽两主体,两石轮装配于木架上架端联系石槽中心木轴,牛力牵引,每榴加工100斤脱壳糙米,费时一时左右。
   碾米机 上世纪60年代开始引进以柴油机为动力的碾米机。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部分村庄的碾米机开始转用电动机为动力。现在不少私人购进剥壳机用来碾米,开办机米厂的很多。
   人力喷雾粉器 上世纪60年代后期使用,因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灭虫效果较好,已广泛推广,现几乎家家必备。
   耘禾车 专用于水稻中耕除草的工具,由一木轮两头套上铁轴,轮上钉有十二根铁齿而制成。人用挤力推动齿轮转动而翻耕烂泥,以达到锄草的目的。后由于密植不能应用而改成人跪在稻行中用手翻耘除草,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除草剂。
   磨 为磨制米粉,和捣碎杂粮去皮成仁加工粮食的另一种工具,多备用于豆腐业,粉面加工,除磨制豆腐尚无机器代替外,农村略有存用。
   油榨 为历来油料加工主要工具,木制庞然大物,中空为榨槽,主要配件为铁箍、榨尖,衔尖,两人轰击,需需加尖紧压,油粒粒而下。今近淘汰。
   碓 旧时供杂粮脱壳、捣碎、打糍、制粉用。分碓臼、碓头两主体,碓臼形,碓头木身铁咀,用脚踩蹈,一起一落。运用笨重,效率亟低,已被淘汰。
   第六节 农业、经济普查 农业普查:1997年第一次农业普查;2007年开展第二次农业普查。
   经济普查:2004年开展第一次农村经济普查。
   江西农机“三下乡”活动记述 时间:2007-03-20 11:53 来源:农博网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一环。为提高农民的机械化生产技能,日前,有关部门在抚州市开展农机科技、农机产品、农机维修“三下乡”活动—— 3月12日,春雨飘洒着,给大地抹上了一层新绿。临川区唱凯镇集贸市场里人声鼎沸,机声隆隆。“促进农业机械化,共建和谐新农村”的横幅格外醒目。由省机械行业办公室和抚州市政府举办的农机科技、农机产品、农机维修“三下乡”宣传咨询活动正在举行。
   偌大的集贸市场里,100多台水稻插秧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手扶拖拉机、脱粒机等农机,摆放整齐有序;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咨询台、农机科普知识咨询台、农机维修演示台前,围满了农民。
   当好参谋:帮农民选购好农机 【实录】在江西瑞丰农机有限公司展台前,欢快的机声中,技术人员正在演示手扶式“东洋”牌插秧机操作方式,介绍插秧机性能。唱凯镇官洲村农民胡龙科高兴得合不拢嘴:“这种插秧机1小时能栽禾3亩多,是人工栽禾的20多倍,价格也合算,我要买一台。”胡龙科告诉记者,今年,国家加大了农机购置补贴,为我们发展农业机械化添了力,时下农机产品多,选购的余地大了,我们就想选购价格划算、质量好的农机,今天的活动为我们搭了桥梁。
   【背景】今年是农机购置补贴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的第一年,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全省在积极落实农机化发展各项扶持政策措施的同时,将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机具的科研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拓展农机服务领域,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安全水平,培育和发展农机销售、作业和维修三大市场,全省农机总动力将增长15%,达到2050万千瓦,水田耕整、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将分别达到65%、45%,水稻机插秧面积力争突破100万亩。
   【解读】目前,全省20家手扶拖拉机生产企业已生产手扶拖拉机1.5万台、耕整机0.8万台,各农机销售企业已调入各类小型柴油机2万多台。国家有了好政策,农民购机积极性高涨,但还需要买到好农机。从全省的情况来看,当前农民对各类农机的性能不是很了解。为此,省机械行业办发挥农机科研、生产、销售的整体优势,和各地农机局密切配合,组织农机科研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发新产品,并帮助农民选购价廉质优的农机。省机械行业办将组织生产厂家、农机技术人员经常开展“三下乡”活动,普及农机知识,使农民买得开心,买得实用,用得放心。
   延伸服务链:让农民熟练使用农机 【实录】江西柳林机械有限公司展台前,一片欢声笑语。原来,技术员在向农民讲授联合收割机维修知识,农民间,他们解答。罗湖乡铁保村农民江纪收问:“如果我们在使用中碰到修不好的故障怎么办?”技术员笑答:“大家放心,今年,我们公司在全省的‘三包’人员已增加到200多人,只要你们一个电话,我们会尽快赶到现场。”现场的农民高声叫好。
   走进唱凯镇政府会议室,40多位种粮大户和农机大户正在听农机科研人员讲课。唱凯镇东湖村刘国平感慨地告诉记者,去年,他购买了一台联合收割机,本想再买一台水稻插秧机,但由于不懂得插秧机的分秧原理而没买。今天听了专家的讲授,已初步弄懂了,过几天就去买一台。
   【背景】我省机械行业将重点加快构建农机新型服务体系,为农民发展农机化提供载体保证;大力拓展农机服务产业链条,使农机服务由产中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依托技术服务和行业管理优势,为农民开辟新的农机服务增收途径;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为农民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打开市场通道。
   【解读】国家购机补贴政策是农民致富的金钥匙,但关键要为他们提供好的服务,有了好的服务,农机才能发挥节本增收的作用。服务的重点将放在抓好农机科普知识培训,提高农机培训质量,拓宽农机培训领域上。各级农机公司将拓宽农机培训领域,并坚持与行业工作相结合,与农机维修网点相结合,与农机购置补贴相结合,与农机推广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农民机械化生产的技能。

知识出处

唱凯镇志

《唱凯镇志》

本书为唱凯镇志,分别在地理志、政治志、经济志、文卫志、教育志、社会志、方言志、人物志、志余等栏目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唱凯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