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旱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唱凯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96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旱灾
分类号: X43
页数: 2
页码: 38-39
摘要: 唐元和三年(808)秋,大旱,农作物几乎全部枯死。 唐元和四年(809),1-6月不雨,大旱,民以土充饥,死亡无数。 宋大观三年(1109)6-10月未雨,田土尽裂,作物枯死。 宋绍兴六年(1136),大旱,大饥,死者甚众,民多流徙。 宋绍兴十年(1140),大旱,人食草根。 宋绍兴十四年(1144)5月旱,9月雨,作物甚受其害。 宋淳熙七年(1180)正月至四月,滴雨不下,庄稼种不下去。 宋淳熙九年(1182)五月至七月不下雨,抚州大旱,岩米40万石(担) 宁淳熙十二年(1185)起,连续三年大旱,饿殍遍野。 元天历二年(1329)五月至八月不雨,大旱。 元至元二年(1336)自春至秋,八月不雨,禾多枯死。 明宣德九年(1434),四月至八月不雨,庄稼尽枯。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旱,禾麦无收,民掘白土、杂米屑食之。 明万历十七年(1589)三月至八月半年不雨,民以野蕨、树皮,草根充饥。 清顺治三年(1646)大旱,泉枯江竭,斗米价上涨两百文。 1872年大旱,五月节后至十月未雨,绝草无收,谷贵每担八元,民多食观音土,多以不便致死。 1898年,大旱河流断。 民国2年(1913)五月至十月未下透雨,早稻收三成,晚秋作物大都无收。 1933年自农历五月七日下了一场雨后,一直干旱到十月二十日为止,早禾产量只有正常年景的三分之一,晚禾及旱地上的杂粮植价物全部无收。 民国23年(1934)大旱,6至9月仅降水168毫米,其中7月滴雨未下,田园龟裂,禾苗尽枯。次年谷价每担售5元。 1935年八月份干旱非常严重,路上尘埃几寸厚,中午路上会烫脚,抚河干涸,由抚州去金溪的浒湾,可以从河里穿鞋步行。 1937年从早禾耘完第二遍开始,直干旱到农历八月十日晚上才下一场雨,早稻产量只有常年的一半。 1953年,自7月3日后,连续35天未雨,晚稻无水抽穗灌浆,旱作物枯死。 1954年,旱到井中无水可汲,庄稼受损极大。 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连续四年干旱,其中,1957年夏秋干旱,67天未雨,1958年夏秋干旱,94天未雨,唱凯境内溪沟无水流、池塘干涸。 1963年,春旱严重,“谷雨”才发雨,农民挑水育秧,同年秋,又大旱150余天未雨。 1964年,秋旱严重,唱凯全乡40%晚稻因缺水迟栽,产量大减。 1965年,夏、秋旱,60天未下雨。 1974年,夏、秋旱,75天不下雨。 1978年伏旱连秋旱,139天下雨,抚河流量仅为0.88立方米/秒。晚稻减产70%,公社党委除组织生产自救外,并核实灾情,发给救济款。 1985年,春旱、伏旱,秋旱接踵而来,境内不少村庄水井干涸,人畜饮水困难,夏秋作物产量大减。 1986年5—12月夏旱秋旱连冬旱连续干旱八个月,汛期变成了枯季,5—12个月总雨量只有490.5毫米,比历年四期平均值少615.7毫米,偏少6成,为建国以来最少雨量的一年,二晚减产严重,有的因无水而未栽种。 1988年,秋旱连冬旱,晚稻减产,冬季作物播种困难。 1991年6月21日以后,出现高温少雨天气,伏旱明显,直至7月造成二晚栽播困难,经实施人工降雨,才缓解了旱情。 2000年6月中旬至7月底,持续高温少雨,伏旱严重,人工降雨才稍缓解了旱情。 2003年全年雨量仅1106毫米,是近三十年最低值,伏早50天、秋早70天、冬早60天,7-11月只下雨177毫米,旱情严重,不少村组早稻,晚稻受灾减半。
关键词: 唱凯镇 自然灾害 旱灾

内容

唐元和三年(808)秋,大旱,农作物几乎全部枯死。
   唐元和四年(809),1-6月不雨,大旱,民以土充饥,死亡无数。
   宋大观三年(1109)6-10月未雨,田土尽裂,作物枯死。
   宋绍兴六年(1136),大旱,大饥,死者甚众,民多流徙。
   宋绍兴十年(1140),大旱,人食草根。
   宋绍兴十四年(1144)5月旱,9月雨,作物甚受其害。
   宋淳熙七年(1180)正月至四月,滴雨不下,庄稼种不下去。
   宋淳熙九年(1182)五月至七月不下雨,抚州大旱,岩米40万石(担) 宁淳熙十二年(1185)起,连续三年大旱,饿殍遍野。
   元天历二年(1329)五月至八月不雨,大旱。
   元至元二年(1336)自春至秋,八月不雨,禾多枯死。
   明宣德九年(1434),四月至八月不雨,庄稼尽枯。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旱,禾麦无收,民掘白土、杂米屑食之。
   明万历十七年(1589)三月至八月半年不雨,民以野蕨、树皮,草根充饥。
   清顺治三年(1646)大旱,泉枯江竭,斗米价上涨两百文。
   1872年大旱,五月节后至十月未雨,绝草无收,谷贵每担八元,民多食观音土,多以不便致死。
   1898年,大旱河流断。
   民国2年(1913)五月至十月未下透雨,早稻收三成,晚秋作物大都无收。
   1933年自农历五月七日下了一场雨后,一直干旱到十月二十日为止,早禾产量只有正常年景的三分之一,晚禾及旱地上的杂粮植价物全部无收。
   民国23年(1934)大旱,6至9月仅降水168毫米,其中7月滴雨未下,田园龟裂,禾苗尽枯。次年谷价每担售5元。
   1935年八月份干旱非常严重,路上尘埃几寸厚,中午路上会烫脚,抚河干涸,由抚州去金溪的浒湾,可以从河里穿鞋步行。
   1937年从早禾耘完第二遍开始,直干旱到农历八月十日晚上才下一场雨,早稻产量只有常年的一半。
   1953年,自7月3日后,连续35天未雨,晚稻无水抽穗灌浆,旱作物枯死。
   1954年,旱到井中无水可汲,庄稼受损极大。
   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连续四年干旱,其中,1957年夏秋干旱,67天未雨,1958年夏秋干旱,94天未雨,唱凯境内溪沟无水流、池塘干涸。
   1963年,春旱严重,“谷雨”才发雨,农民挑水育秧,同年秋,又大旱150余天未雨。
   1964年,秋旱严重,唱凯全乡40%晚稻因缺水迟栽,产量大减。
   1965年,夏、秋旱,60天未下雨。
   1974年,夏、秋旱,75天不下雨。
   1978年伏旱连秋旱,139天下雨,抚河流量仅为0.88立方米/秒。晚稻减产70%,公社党委除组织生产自救外,并核实灾情,发给救济款。
   1985年,春旱、伏旱,秋旱接踵而来,境内不少村庄水井干涸,人畜饮水困难,夏秋作物产量大减。
   1986年5—12月夏旱秋旱连冬旱连续干旱八个月,汛期变成了枯季,5—12个月总雨量只有490.5毫米,比历年四期平均值少615.7毫米,偏少6成,为建国以来最少雨量的一年,二晚减产严重,有的因无水而未栽种。
   1988年,秋旱连冬旱,晚稻减产,冬季作物播种困难。
   1991年6月21日以后,出现高温少雨天气,伏旱明显,直至7月造成二晚栽播困难,经实施人工降雨,才缓解了旱情。
   2000年6月中旬至7月底,持续高温少雨,伏旱严重,人工降雨才稍缓解了旱情。
   2003年全年雨量仅1106毫米,是近三十年最低值,伏早50天、秋早70天、冬早60天,7-11月只下雨177毫米,旱情严重,不少村组早稻,晚稻受灾减半。

知识出处

唱凯镇志

《唱凯镇志》

本书为唱凯镇志,分别在地理志、政治志、经济志、文卫志、教育志、社会志、方言志、人物志、志余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