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唱凯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95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分类号: P463.3
页数: 2
页码: 32-33
摘要: 唱凯镇地区灾害性天气较多,主要有水灾、旱灾、大风冰雹、寒潮冰冻,还有漏伏、烂秋等。
关键词: 唱凯镇 气候

内容

唱凯镇地区灾害性天气较多,主要有水灾、旱灾、大风冰雹、寒潮冰冻,还有漏伏、烂秋等。
   水灾 主要有春洪夏涝冬洪。据统计,近三十年春洪十年四遇,夏涝十年六遇。1982年6月中旬,境内出现六十年不遇的特大水灾,六天中降水500毫米以上,抚河水位高达42.78米超警界线1.23米,华溪堤决口,内涝农田十万余亩。1992年三月中下旬发生全省性特大春洪,是1904年以来所未见。1998年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本镇受灾农田一万余亩,绝收(早稻)6000余亩,1997年11下旬,1998年1月份分别降雨240厘米345毫米,出现严重冬洪。
   旱灾 主要有春旱、夏旱、伏旱和秋旱。按季节划分,从清明到立夏,连续20天不下雨或雨量不足30毫米为春旱;从立夏至夏至连续15天不下雨为夏旱;从夏至至立秋连续15天不下雨或雨量不足30毫米为秋旱。发生概率:春旱三十年一遇,夏旱六年二遇,伏旱十年八遇,秋旱十年五遇。1978年境内旱灾最严重,伏旱接秋旱,长达一百多天未下透雨,不少从未干涸的水库全部现底,晚稻严重减产。
   大风冰雹 主要出现在三月至七月,以四月居多。出现概率,全区十年八遇,全镇十年四遇。1983年4月,境内连续出现三次强对流天气,大风冰雹,铺天盖地,全镇吹倒了许多民房,不少参天大树拔地而倒,电话线杆大部吹断。1985年5月13日一阵龙卷大风也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冰冻 出现在一、二月,个别年份十二月也会出现。出现概率为十年二遇。1984年冰冻严寒时间最长,一月、二月、十二月共出现冰冻天气30天,不少树枝、电线杆被压断,越冬农作物被冻死,1991年12月28日晚冰冻最严重,一夜之间,气温下降到-12.7℃,境内柑桔大部分被冻死。2008年1月下旬,特大冰冻灾害为建国以来之最,25日晚,雨雪冰冻树枝冰粗是枝杆的三、四倍,树叶冰厚一公分以上,不少树木被压断,高压电线杆塔被压倒,全镇断电近三十天,交通严重受阻。
   寒潮 主要有春寒(长春寒)、春分寒、清明寒、寒露风等。长春寒 出现在春分至清明之间的阴雨低温天气,日平气温10℃以下,这样的坏天气只有1976年出现一次,早稻烂种烂芽60%以上。春分寒 出现在春分至清明之间的阴雨低温天气,日平气温10℃以下,持续时间3-7天,最多可达10天以上,出现概率为十年六遇。清明寒 出现在清明前后的阴雨低温天气,日平气温12℃以下,持续时间一般3-6天,出现概率为十年三遇。1981年出现六天以上的清明寒。寒露风 出现在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的低温灾害天气,有轻度寒露风(22℃以下)、重度寒露风(20℃以下)之分,一般4-9天,个别年份半月以上,出现概率为十年四遇平均在10月2日,最早为9月19日,(1974年),最晚为10月6日(1960)。1981年10月一场寒露风使全镇晚稻大减产,空壳率达50%。1974年寒露来得特别早,一些村组的二晚至颗粒无收,1976年9月20日出现寒露风来得早,使当年二晚栽种面积较多的“早广二号”减产50%。1978年9月25日发生寒风,正遇上二晚穗扬花,造成空壳多。近十年来,寒露风天气很少出现。

知识出处

唱凯镇志

《唱凯镇志》

本书为唱凯镇志,分别在地理志、政治志、经济志、文卫志、教育志、社会志、方言志、人物志、志余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