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唱凯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95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气候
分类号: P463.3
页数: 7
页码: 28-34
摘要: 气温据气象资料记载,本镇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7.8度,最冷为1月份,平均气温为摄氏5.6度,最热为7月份,平均气温为29.6度。极端最高气温41度(1971年7月3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2.7度(1991年12月29日)。气温回升一般从3月中旬开始,最迟4月上旬。相差20天左右,气温大都稳定在摄氏15度以上,对农作物生长极为有利,早稻不栽“五一”禾,完全符合本镇气候特点。气温下降一般从9月下旬开始,“寒露”前后,常有冷空气入侵,气温下降到摄氏20度以下,给晚秋作物带来不利。
关键词: 唱凯镇 气候

内容

第一节 气候因素 唱凯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春季多阴雨低温,盛夏高温炎热,伏秋晴多易旱,冬季寒冷干燥。
   气温据气象资料记载,本镇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7.8度,最冷为1月份,平均气温为摄氏5.6度,最热为7月份,平均气温为29.6度。极端最高气温41度(1971年7月3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2.7度(1991年12月29日)。气温回升一般从3月中旬开始,最迟4月上旬。相差20天左右,气温大都稳定在摄氏15度以上,对农作物生长极为有利,早稻不栽“五一”禾,完全符合本镇气候特点。气温下降一般从9月下旬开始,“寒露”前后,常有冷空气入侵,气温下降到摄氏20度以下,给晚秋作物带来不利。
   降雨 据气象资料记载,本镇雨量集中在春夏两季,上半年雨量偏多,约1330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70%,下半年偏少,为580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30%。全年均降雨量为1917毫米,最多为2421毫米,降雨最少的是十二月,平均为47毫米,1994年反常十二月份,降雨262毫米,为历史少见。最大日雨量是246毫米(1992年7月4日),1979年秋季106天内只降雨33毫米,出现严重干旱。
   唱凯镇四季时间划分表 日照 全镇平均日照总数为1775小时,占全镇在地球上可能照射的时数的41%。年日照最多年为2359小时(1963年),占可照总时数的51%,年日照最小年为1410小时(1985年),占可照总时数的30%,7月份日照时数最多,日均8.7小时,2月份最小,日均2.3小时。
   蒸发量 据气象资料分析,唱凯镇全镇平均蒸发量为1282.7毫米。历年月平均值是:1月43.1毫米,2月44.3毫米,3月55.55毫米,4月94.4毫米,5月115.9毫米,6月136.7毫米,7月207毫米,8月203毫米,9月156.1毫米,10月98.8毫米,11月64.9毫米,12月53.9毫米。2003年蒸发量最大,为1604.2毫米,1970年蒸发量最小,仅919.9毫米。
   霜雪 霜冻一般在强冷空气过后,风小、天晴、辐射强的晚上出现,低温阴雨天气最低气温在摄氏2度以下,易下雨或结冰,霜期一般从10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唱凯镇有霜期年均93天,1978年霜期最长为126天,1966年霜最短为57天。
   冬季因受寒潮影响,出现冰冻,积雪较多。据资料记载,唱凯镇积雪期为12月下旬至次年3月。年平均雪日为7.5天,1964年雪期最长从2月17日至28日,连续下雪12天之外,积雪深度达16厘米,1977年先后下雪三次共19天,1984年雪日最多为26天(从1983年12月28—1984年2月27日,初终间日数62),1961年和1978年雪日仅为2天,近年来,受暖冬影响有全年不下雪的情况。
   气压和风 年平均气压为1010.8毫巴。最高为1031.2毫巴,最低为990.4毫巴。风向因季节转换规律性强,风力变化较大,唱凯镇主导风为西北偏北风,年最多风向为北风,北风频率为21%,静风频率为23%(多在4-6月),年平均风速为12米/秒,最大风速为20米/秒。一般从9月至次年3月以北风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时,风向渐自北转南,宜于春耕播种。4,5两月北风和南风来回变动。盛夏季节,时有台风侵袭,给农作物带来不利。6月-8月,南风盛行,也是全年农作物生长最好时节。到了秋季,因海洋性暖温气候逐渐减退,冷空气日益增强,有时“寒露风”呼号而来,影响二晚抽穗扬花。
   历年来最大风力,一般6-8级,也有极少年份出现龙卷风,短时风力达12级以上,造成房屋倒塌,作物受害。
   第二节 各月天气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月 晴12天(3-19天),雨6天(2-13),雪1.5天(0-7),霜8天左右,气温6.3℃(3-9.7℃),日照81小时(22-127),雨量88毫米(11-345)。小寒、大寒、三九、四九均在本月,正值降冬季节,是全年最冷的月份,本月有较强的冷空气入侵,多偏北风,雨雪冷冻天气出现概率较多,极端最低气温-2℃左右,有时可达-6℃以下。
   二月 晴11天(4-17天),雨8天(4-16),雪0.5天(0-4天),霜5天左右,气温8℃(4.4-11.7),日照78小时(21-143),雨量136毫米(25—300)。从节气上看,本月已经“立春”,然而,北方冷空气还经常入侵,过程降温可达10-15℃以上,有些年份最冷不在一月,而在本月。因此,从气候角度来说,本月仍是冬季,但也可能出现暖春、早春天气。一、二月份出现的冻害天气对越冬农作物和柑桔等果树安全过冬有很大的影响。
   三月 晴11天(5-19天),雨10天(3-17),个别年份本月终雪,霜2天左右,气温11.4℃(8-13.9),日照81小时(41-128),雨量217毫米(78-430)。大地解冻,气温开始回升,从气候角度来说,本月开始进入春季,但是:“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气候极不稳定,忽晴忽雨,忽冷忽热,时常形成阴雨低温天气,有时还会出现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24小时内可降温15℃以上,个别年份出现长春寒天气。三月二十六日以后各占一半。本月天气好坏对油菜产量影响极大,下旬出现的“春分寒”天气,直接影响早稻播种育秧。有利天气概率为百分之五十左右。
   四月 晴13天(7-18),雨10天(7-15),气温17.9℃(17-19),日照102小时(58-189),雨量252毫米(75-500)。气温明显回升,雨量增多,冷暖空气交锋频繁,极易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24小时可降温15℃以上。从气候角度来说,气温相对稳定,本月平气温可代表春季,本月农事活动有早稻插秧、棉花、西瓜等经济作物插种、移栽。上中旬天气晴好,有利早稻秧苗生长,反之不利,下旬天气正常有利早稻插秧和棉花播种,反之不利。
   五月 晴16天(8-23),雨8天(5-14),气温23.2℃(21.4—25.6),日照140小时(76-219),雨量255毫米(135-455),气温继续上升,个别年份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雨量充足,晴好天气较多,强对流天气时有出现,个别年份出现春洪或夏旱,本月虽已“立夏”,但气温不高,故本月仍是春末季节。本月正是棉花、西瓜大量播种移栽,争取苗全苗壮的关键时节。上中旬天气晴好,有利棉花西瓜等经济作物播种移栽,反之不利。北风阴雨天气多,会导致西瓜大量死亡。本月洪水内涝对早稻威胁极大,严重的需要重栽或改种,发生洪涝概率为十年一遇。
   六月 晴17天(11-21),雨8天(4-13),气温26.5℃(24.3-28.2),日照150小时(119-190),雨量343毫米(83-975)。气温升高,不少年份本月开始出现高温天气,北风逐渐减少,南风相对增多,中下旬暴雨,大暴雨频繁出现,降雨比较集中,雨量之多为全年各月之最,多数年份出现洪涝灾害,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仍会出现。本月正是早稻抽穗杨花、西瓜开花结果、棉花花蕾盛期。天气晴好,气温正常(26℃以上),有利早稻抽穗杨花、棉花现蕾、西瓜坐果。雨日过多,气温偏低(24℃以下)对早稻抽穗杨花、西瓜坐果不利,偏北风天气过多,严重影响西瓜果实成活,久旱不雨,对西瓜、棉花生长不利,本月晴好天气概率为百分之六十左右,洪涝灾害为十年四遇。
   七月 晴23天(18-31),雨5天(0-11),气温29.6℃(28-32),日照239小时(145-334),雨量163毫米(0-428)。“三伏”高温天气在本月,日平31℃以上的高温天气可出现10天半月以上,极端最高气温38-40℃,多数年份全年最热在本月。本月台风频繁,短时热雷雨天气时有出现。从本月中旬开始,雨量开始减少,但上旬还会出现强降水,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多数年份出现伏旱。本月农事有早稻收割、晚稻栽插、棉花结铃等,天气晴好对早稻收割有利,雨水充足有利棉花生长、实粒。中下旬雷雨漏伏,不仅影响早稻收割、翻晒,还会导致谷粒发芽,谷堆发烧、变质、丰产不丰收;如遇伏旱,会使棉花花铃脱落,花生子粒不饱满。
   八月 晴23天(15-29),雨4天(0-9),气温29.6℃(28.4-31.6),日照196小时(120-288),雨量151毫米(35-465)。“三伏”酷暑在本月,全年最高气温有的年份在本月,持续高温天气要达十天以上。上中旬多南风,下旬转偏北风,雨量明显减少,降水类型主要是地方性雷阵雨和台风降水,三分之一的年份伏旱延续到本月上旬,秋旱接踵而来。本月虽已“立秋”,但气温还很高,炎热天气不亚于七月,故仍是盛夏季节。本月天气晴好,对棉花吐絮有利,多雨有利经济作物生长,晴热干旱影响棉花秋桃;上中旬时晴时雨,易使花生花芽,影响产量和质量。
   九月 晴20天(15-24),雨3天(0-8),气温26.2℃(24.8-27.7),日照167小时(114-235)雨量168毫米(5-270)。上旬仍很炎热,不少年份高温天气持续到本月上旬。中旬以后偏北风加强,气温开始下降,时令进入秋季。下旬气温可降至20℃以下,出现“寒露风”天气,雨量继续偏少,主要有局部性和台风降水,最易出现秋旱。本月下旬正值晚稻抽穗杨花之际,如遇寒露风,对其十分不利,同时,雨水过多,还会影响棉花吐絮,造成烂桃、棉质下降。
   十月 晴20天(7-29),雨3天(0-9),气温21.1℃(18.9-23.2),日照157小时(58-243),雨量70毫米(0-210)。按气候划分,本月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呈典型的秋季天气,本月平均气温可代表秋季气温。“霜降”虽在本月,但不会打霜,本月雨量偏少,个别年份滴雨不下,有的年份上旬会出现持续的“寒露风”天气,本月天气好坏对晚稻收成如何影响极大,上旬气温正常(23℃以上),晚稻丰收有望;阴雨过多,气温降低(21℃以下)。如长期低温、日照不多,迟熟晚稻将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长期干旱也会影响晚稻产量。
   十一月 晴18天(8-25),雨4天(0-12),气温14.6℃(11-18),日照134小时(69-204),雨量92毫米(0-380)。气温缓慢下降,雨量仍然偏少,呈典型秋冬干燥天气,中下旬开始见霜,“立冬”虽在本月,但气温不低,有的年份月平气温17℃以上。甚至出现“十月小阳春”天气,“小雪”虽在本月,但不会下雪,所以从气候角度来说,本月仍是秋末季节,本月中旬北方冷空气开始入侵,过程降温可达10℃以上,本月上中旬干旱影响油菜播种移栽,雨水过多,亦对油菜移栽不利,同时还会影响晚稻收割。
   十二月 晴18天(6-27),雨3天(0-13),有的年份下雪1-3天,气温9.2℃(5.6-13),日照134小时(35-214),雨量53毫米(0-262)。气候特征:冷空气继续入侵,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时令开始进入冬季,一般年份本月下旬开始下雪,少数年份出现严寒冰冻天气,全年农事活动本月全部结束。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日期本月下旬结束。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唱凯镇地区灾害性天气较多,主要有水灾、旱灾、大风冰雹、寒潮冰冻,还有漏伏、烂秋等。
   水灾 主要有春洪夏涝冬洪。据统计,近三十年春洪十年四遇,夏涝十年六遇。1982年6月中旬,境内出现六十年不遇的特大水灾,六天中降水500毫米以上,抚河水位高达42.78米超警界线1.23米,华溪堤决口,内涝农田十万余亩。1992年三月中下旬发生全省性特大春洪,是1904年以来所未见。1998年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本镇受灾农田一万余亩,绝收(早稻)6000余亩,1997年11下旬,1998年1月份分别降雨240厘米345毫米,出现严重冬洪。
   旱灾 主要有春旱、夏旱、伏旱和秋旱。按季节划分,从清明到立夏,连续20天不下雨或雨量不足30毫米为春旱;从立夏至夏至连续15天不下雨为夏旱;从夏至至立秋连续15天不下雨或雨量不足30毫米为秋旱。发生概率:春旱三十年一遇,夏旱六年二遇,伏旱十年八遇,秋旱十年五遇。1978年境内旱灾最严重,伏旱接秋旱,长达一百多天未下透雨,不少从未干涸的水库全部现底,晚稻严重减产。
   大风冰雹 主要出现在三月至七月,以四月居多。出现概率,全区十年八遇,全镇十年四遇。1983年4月,境内连续出现三次强对流天气,大风冰雹,铺天盖地,全镇吹倒了许多民房,不少参天大树拔地而倒,电话线杆大部吹断。1985年5月13日一阵龙卷大风也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冰冻 出现在一、二月,个别年份十二月也会出现。出现概率为十年二遇。1984年冰冻严寒时间最长,一月、二月、十二月共出现冰冻天气30天,不少树枝、电线杆被压断,越冬农作物被冻死,1991年12月28日晚冰冻最严重,一夜之间,气温下降到-12.7℃,境内柑桔大部分被冻死。2008年1月下旬,特大冰冻灾害为建国以来之最,25日晚,雨雪冰冻树枝冰粗是枝杆的三、四倍,树叶冰厚一公分以上,不少树木被压断,高压电线杆塔被压倒,全镇断电近三十天,交通严重受阻。
   寒潮 主要有春寒(长春寒)、春分寒、清明寒、寒露风等。长春寒 出现在春分至清明之间的阴雨低温天气,日平气温10℃以下,这样的坏天气只有1976年出现一次,早稻烂种烂芽60%以上。春分寒 出现在春分至清明之间的阴雨低温天气,日平气温10℃以下,持续时间3-7天,最多可达10天以上,出现概率为十年六遇。清明寒 出现在清明前后的阴雨低温天气,日平气温12℃以下,持续时间一般3-6天,出现概率为十年三遇。1981年出现六天以上的清明寒。寒露风 出现在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的低温灾害天气,有轻度寒露风(22℃以下)、重度寒露风(20℃以下)之分,一般4-9天,个别年份半月以上,出现概率为十年四遇平均在10月2日,最早为9月19日,(1974年),最晚为10月6日(1960)。1981年10月一场寒露风使全镇晚稻大减产,空壳率达50%。1974年寒露来得特别早,一些村组的二晚至颗粒无收,1976年9月20日出现寒露风来得早,使当年二晚栽种面积较多的“早广二号”减产50%。1978年9月25日发生寒风,正遇上二晚穗扬花,造成空壳多。近十年来,寒露风天气很少出现。
   第四节 规律性天气 有些天气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极易掌握。
   冷空气入侵 从十一月中下旬开始到翌年二、三月是冷空气频繁入侵的季节。其规律性:冷空气入侵之前,天气暖、气温偏高、偏南风,连续几天出现18-20℃以上的气温。冷空气来时,风向由南转北,风力由小到大,气温缓慢下降,过程降温(3-5在内)10-15℃以上,并伴有雨雪或冻雨天气过程,维持时间较长,一般在七天以上。
   强对流天气 三至七月是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季节,以四月出现最多。出现的当天或前几天,天气闷热,气温偏高,南风紧刮,接着天气骤变,风向由南转北,气温急剧下降,24小时内可降温15℃以上,随之而来的是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飞沙走石,大小冰雹铺天盖地地袭来,维持时间不长,一般只有几十分钟,随后雨过天晴,气温恢复正常。如未出现强对流天气,便有阴雨降温过程。
   第五节 反常天气 主要有暖冬、寒春、凉夏、梅雨不雨,汛期无汛,十月小阳春等。
   暖冬 指冬季(十二月、一月和二月)出现的温暖天气,如1987年整个冬季平均高达9.8℃,较常年偏高2℃左右,其中一月8.5℃,二月10.7℃,十二月10.2℃。1999年冬季平均气温10.3℃比常年偏高2℃以上。还有不少年份冬季各月气温分别较常年高1-2℃,近二十年来很少出现以前那样严寒冰冻天气,一尺以上的冰棍。一寸以上的冰块很难看到,冬季气温已经变暖。
   寒春 春季低温造成早稻烂秧,解放后,早稻烂秧比较严重的年份有1959、1965、1966、1969、1970、1976、1979等。
   1969年,1976年自三月中旬,连续低温阴雨,当时烂秧60%以上,1972年清明下雨,早稻烂秧严种。1970年长时间阴雨低温,各村烂秧40—50%。1959、1975年阴雨连续半月以上,烂秧烂种,甚多,公社临时组织力量,从外地调运种子补充。1976年不仅低温阴雨时间长,还下雪子,有的村连尼龙育秧都烂光了。由于这种原因,使油菜花普遍推迟,发育缓慢,红花草地生长瘦弱而缓慢,早稻播种比常年推迟5—7天。1986年4月份雨日特多,(26天),日照少(仅58.2小时)为解放以来同期最少的一年,使棉花播种推迟柑桔开花推迟,秧苗生长瘦弱而带黄色。
   1987年寒达一个月之久,3月11日至4月10日有效积温只有29.1%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少12.6℃。尤其是3月下旬和4月下旬二次强冷空气侵袭,日平均气温只有4—9℃,比历年同期低4℃,属严重春寒年伤,造成早稻烂秧60%以上,棉花,西瓜,蔬菜等作物烂种,烂苗50%以上,有的重播2—3次。
   1999年3月7日—14日出现明显春寒,伴连续阴雨天气,造成渍害,对油菜籽灌浆有较大的影响。进入春季后的三月平均气温9℃以下,出现概率十年二遇。如1976年、1985年平均气温只有8℃。1988年9.1℃,1992年9℃。
   凉夏 指七、八月盛暑期间出现的阴雨凉爽天气,连续几天日平均气温23℃以下,致使月平均气温下降到28℃左右,出现概率十年一遇,如1980年8月、1992年7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8.4℃、28.6℃,较常年偏低2℃左右。1980年8月下雨9天,雨量525毫米,较常年多400毫米,称为“冷八月”。1997得7月以后,气温持续偏低,露水持续偏多,出现历史上少见的“凉夏”天气,对早稻收割不利,致使田间稻谷发芽变质,严重影响早稻产量和质量。
   十月小阳春 指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出现的一段回暖天气,平均气温25℃以上,极端高温30℃以上。此时,江河两岸阳柳青绿,漫山遍野杜鹃盛开,到处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观,只有1979年出现一次。
   梅雨不雨,汛期无汛 指入梅以后的梅雨季节未下雨或下雨不多,汛期没有出现洪水,这样的天气为十年二遇。
   1991年是异常天气最突出的一年,一月份雨量偏多,降水175毫米,较常年偏多近100毫米。五月中下旬气温偏高,特别是下旬,日平气温高达28℃以上,极端最高气温36℃以上,为解放以来所罕见。梅雨不雨,汛期不汛,整个七月滴雨未下。自八月下旬开始,二十多天因气候异常,大小辣椒均未开花结实,市场货源奇缺,价格猛涨。八月中旬以来,旱地西瓜死而复生,开花结果,到九月上旬最大的西瓜十斤左右,不少秋瓜上市,津甜可口。九月中旬石榴二度开花,实为罕见,12月28日晚,一夜之间出现-12.7℃的奇寒冰冻,池塘结冰近一寸厚,大部分柑桔枝叶被冻死冻伤,为历史罕见。

知识出处

唱凯镇志

《唱凯镇志》

本书为唱凯镇志,分别在地理志、政治志、经济志、文卫志、教育志、社会志、方言志、人物志、志余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