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土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唱凯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94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土壤
分类号: S15
页数: 2
页码: 26-27
摘要: 根据1982年土壤普查,本镇土壤共72000亩,可分为红壤、黄壤、紫性土、潮土、水稻土4个土类,4个亚类,5个土属,10个土种,其中水稻土面积最大,是主要耕作土壤。
关键词: 唱凯镇 土壤

内容

第一节 土壤 根据1982年土壤普查,本镇土壤共72000亩,可分为红壤、黄壤、紫性土、潮土、水稻土4个土类,4个亚类,5个土属,10个土种,其中水稻土面积最大,是主要耕作土壤。
   1982年唱凯第二次土壤普查测定各土种面积 第二节 水稻土 水稻土母质以河积物为主,其次是第四纪红粘土。按土壤形成的过程,水稻土又可分为潴育型、淹育型、潜育型3个亚类。占本镇耕地面积的94%。
   潴育型水稻土 是本镇耕地面积最大,肥力最高的土壤,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山区的垅田,冲田内。这类土壤排灌条件好,地下水位适中,土层深厚,土体中的氧化还原交替强烈,铁锰磷溶淀积现象明显,土层颜色分化明显,土壤熟化程度较高,属高产土壤类型,耕作多以稻、稻、肥(油)三熟制,粮食亩产平均在800斤以上。
   淹育型水稻土 是本镇面积少、肥力差的低产土壤,分布在丘陵山地的高排田,梯田和垅田内。这类土壤地下水位深,灌溉水源缺,大都靠天然降雨灌溉,俗称“望天田”。耕作层一般在10厘米左右,亩产600斤以下。
   潜育型水稻土 多分布在垅田,冲田,坑田的低平处。这类土壤地下水位高,耕作层终年积水,土体还原作用强烈,犁底层发育不明显,有的无犁底层,水冷泥烂,以种一季稻为主,亩产约500斤左右。
   第三节 红壤 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岗地、丘陵和低山地区,其母质由第四纪红粘土、红砂岩、千枚岩、石英砂岩、花岗岩、混灰岩的风化物构成,土层一般1米以上,有时在底土可见黄、白、红杂色相同的风纹层。根据它的形态特征,又可划为红壤、红壤性土和红黄壤3个亚类。
   红壤 主要分布在300米以下的岗地和低丘地区,其中以红粘土、红砂岩和千枚岩发育的面积最大。呈现色,土层多在1米以上,腐植质薄,不到2厘米。现状植被有杂草、灌木或稀疏马尾松幼林和部分油菜等。植被覆盖率30—50%,尚有不少红土裸露。但这类土壤,因地势平缓,土层深厚,保水保肥性能较好,开垦利用价值高,潜力大,本镇主要分布在修亭岗、小华山一带,是我镇主要旱作土壤之一。原种植面不大,1973年经集中劳力垦发利用,1978年,已建成4000余亩柑桔园林,开垦200余亩梯田。
   红壤性土 主要分布高丘陵地区,其母质有石英砂岩、千枚岩和花岗岩,土壤发育程度较红壤差,土层较浅,一般1米左右,土体多砾石,质地有粘土和砂。但自然肥力较红壤好,腐植质层2—5厘米。植被现状有马尾松、杂木混交林和灌木林等。植被覆盖度一般在70%左右。这类土壤因地势高,坡度大、土层较浅,只适宜于发展马尾松和杂木、油茶,是本镇林业生产的主要土壤。面积不多,仅1500余亩。分布于东部丘陵坡度较大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仅栽有马尾松和芦草,且生长甚差。
   第四节 潮土 潮土,主要分布在东河、抚河沿岸及内地的河滩、洲地和地势略高的邻地,石溪、灵山、古港等河漫滩涂上的旱作土壤,也都属此类土壤,土质由河流冲积物发育而成,土层多在1米以上,养分含量较高。这类土壤由于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下水位在1米以内,水土条件均好,适种性广,可利用率高,以种植油和和其他旱位物,果树为主,是本镇目前肥力较高的旱地土壤。

知识出处

唱凯镇志

《唱凯镇志》

本书为唱凯镇志,分别在地理志、政治志、经济志、文卫志、教育志、社会志、方言志、人物志、志余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