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来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315
颗粒名称: 教师来源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1
摘要: 学堂负责人称监督,教师称教习。民国时期,分别改称校长和教员,并沿用至今。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清末 学堂负责人称监督,教师称教习。民国时期,分别改称校长和教员,并沿用至今。
   清末 中学堂的教习开初主要来源于落第举人、秀才,后来主要来源于师范学堂和高等学堂的毕业生。当时,全区2所公立中学堂学生较少,教师也不多。
   民国时期 中学教员由校长聘任,省立中学教员报省教育厅备案,县立中学教员报县教育科备案。中学教员新聘以一年为限,续聘以两年为期。
   高中教员任职资格为:(1)经高级中学教员考试或检定合格者;(2)国内师范大学毕业者;(3)国内外大学本科或高等师范专科毕业后,有一年以上经验者;(4)有一定价值的专门著述发表者。
   初中教员任职资格为:(1)初中教员考试或检定合格者;(2)具有高中教师资格者;(3)国内外大学专科毕业后,有一年以上教学经验者;(4)高中毕业后,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并于所任学科确有研究者。
   全区中学教员中,国立大学生甚至留学生的比例逐渐增加。1929年,省立八中有教职工47人,其中教员34人,本科毕业24人(含国外大学毕业生5人),专科毕业3人,其它7人。1935年,临川中学15名教员中,本科学历13人,专科2人。1946年,私立真光中学24名教员中,本科学历22人,专科2人。1947年,临川中学26名教员中,本科学历19人,专科3人,高中4人。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初,全区中学的师资队伍比较整齐,大专以上学历占半数以上。1958年,大力发展中学,一大批小学教师被调入中学任教,降低了中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从1960年起,全区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其中主要包括:高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保证分到中学任教;抽调部分党政机关干部充实教师队伍;积极开展高师函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经过多年努力,到1966年上半年,全区中学教师的数量、质量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
   从5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前,临川中学的教师均由省教育厅直接派遣。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高等师范一度停止招生,加上大批教师下放,致使中学教师十分紧缺。如抚州市二中1969年复办时,全校10个班,仅有11名教师。1972年,抚州师范开办教师培训班,1974年,又招收工农兵学员培养中学师资。这期间,进驻学校的部分工宣队员、贫宣队员及下放知青被吸收到中学任教;70年代末,高等师范及其它高等学校的工农兵学员也陆续分配到中学任教,全区中学师资紧缺的状况得到缓解。
   1977年,行署在崇仁、东乡、南城三县增设抚州师范分校,设文史、数理、生化等专业,招收历届高中毕业生,培养初中教师。1978年,抚州师范停办,在原校址创办江西师院抚州分院(后改名抚州师专),承担培养全区中学教师的任务。1982年,崇仁、东乡、南城三所师范改招应届初中毕业生,培养小学教师,不再承担培养中学教师的任务。80年代中期以后,全区中学的师资基本由抚州师专、江西师院及省外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补充,中学教师的数量和学历达标率均有大幅度提高。(详见附表)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