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6—1976.10)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280
颗粒名称: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6—1976.10)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区中学停课闹革命,大部分师生外出串连或参加学校内外批斗“走资派”和“牛鬼蛇神”的运动,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校舍设施、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严重受损。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区中学停课闹革命,大部分师生外出串连或参加学校内外批斗“走资派”和“牛鬼蛇神”的运动,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校舍设施、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严重受损。
   1968年,根据省革命委员会发出的《关于学习贯彻执行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的决定》,各地推行农村一村一校经验,做到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同年,省革委会抓促部下发《关于1968年中小学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二部制和小学附设初中班,尽可能多地吸收一些学龄儿童和高小毕业生入学”。是年,全区一部分城镇中学迁往乡村,一些县中改为“五七”中学,普通中学增至360多所(含附设初中班的学校),比1965年增加了5倍多,在校学生32778人,比1965年增长了近1倍。
   70年代,全区厂(场)矿子弟中学也有较大发展。创办于1960年的核工业部华东地质局261大队子弟学校,1963年开办初中部,70年代末开办高中部。创办于1969年的江西地勘局912队子弟学校,1970年由永平迁入临川县上顿渡。除原有的东乡磷肥厂子弟学校、东乡铜矿子弟学校和红星垦殖场子弟学校、黎川县德胜关中学、东山中学、茅店中学(三校均为德胜关垦殖场子弟学校)外,一些县(市)也陆续开办子弟学校(中学部),如抚州市的印染厂、富奇汽车厂、抚州纺织厂、周渡贮木场,崇仁县江西重型机械厂、永胜机械厂,乐安县721矿等都开办了子弟学校(中学部)。到70年代末,全区厂(场)矿子弟学校(中学部)超过20所。
   1975年,地区革委会政治部教育组又一次提出,要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把学校办到农
  民家门口,让“农民的子女入学方便”。此后,小学办初中,初中办高中,教师逐级上拔,造成教师奇缺,教学水平低下。许多中学几经迁并,校舍被占,图书仪器设备散失。据统计,全区被占校舍面积达109116平方米。
   当时,全区中学均实行“二二”制,即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废除新生入学和毕业考试制度,否定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基本教育原则和教学计划。文化基础知识被削减,外语课被取消,数学、物理合并为“工业基础课”,内容主要讲“三机一泵”(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和水泵)和土地测量;生物、化学等归并为“农业基础课”,把基础知识纳入生产系统中;语文、政治、历史三科合并,以毛泽东著作作为基本教材。学校规章制度被认为是“关卡压”,遭到批判,以致学校纪律松散。学生名义上是中学毕业,实际上多数达不到中学毕业程度。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