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宜黄县实验小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261
颗粒名称:
宜黄县实验小学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宜黄县实验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时为官办高等小学,校址在考棚处(今县人民政府后院),开设4个班,有学生120余人,教员8人。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宜黄县实验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时为官办高等小学,校址在考棚处(今县人民政府后院),开设4个班,有学生120余人,教员8人。民国成立后,曾先后改名县立凤冈高等小学、县立第一小学、第一区中心小学、凤冈镇中心小学、凤冈镇国民小学,其校址则迁入城西黄子宁公祠堂(设一至三年级)和黄子安公祠(设四至六年级,均为复式班)。两部之间为长约60米、宽约30米的小操场,200余名师生课余活动大都在此。
新中国成立后,该校改名为宜黄县凤冈中心小学,规模有所扩大,分为四部:邹家山新校舍为本部,设一至三年级;黄子安公祠设四年级两个班;欧阳家祠堂设五年级;吴家村公祠设六年级。全校学生500余名,教职工20余人。1959年,被定为省重点小学,之后改名宜黄县城关小学,“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改名宜黄县红旗小学。1970年,贯彻落实毛泽东主席的“五七”指示,工人进驻该校,将学校分为县建筑公司“五七”小学和县印刷厂“五七”小学。“文化大革命”后期合并,改名为凤冈镇“五七”小学。1979年,易名凤冈镇中心小学。1991年,定名为宜黄县实验小学。该校设有电教室、图书室、报刊阅览室、舞蹈练功室、展览室;另有校办工厂,经营印刷、食品业务,也是学生勤工俭学、劳动实习的基地。2000年,校园占地面积1318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720平方米;全校有教学班44个,学生2048人,教职工109余人,其中高级教师39人,大学本科肄业4人,专科13人。
新中国成立后,该校经常开展观摩教学和公开教学活动。1953年,引进前苏联普希金“红领巾”教学法,后又引进凯洛夫教学法。60年代初,该校率先进行六年制改五年制实验,并相应进行“知识合并归类,缩短教时”的教学改革。80年代,引进“六因素”最优教学法,并试办语文“集中识字”班。90年代,开展的教学实验主要有语文“三速”教学法、作文五步教学法、五问自读法,数学尝试法、读书指导法等。为发展学生个性,还开办了乐器、舞蹈、体育、书法、美术等培训班。学生在省、地语、数学科竞赛活动中,曾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次,第二名2次,优胜奖1次。
长期以来,该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建立德育工作队伍,制定德育工作制度,开辟德育活动基地,办有“爱国主义教育室”,设立家庭联系卡、后进学生进步记录卡,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80年代以来,该校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次,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模范班主任5人次,全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辅导员11人次。
1988年和1989年,该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和省、地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93年、1994年,连续被评为全区“十佳学校”,并被评为省、地电教先进单位。1997年,被评为地区文明单位。1999年,被评为全区科技教育工作和科技活动先进学校。200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电影课实验学校,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