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教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121
颗粒名称: 保教工作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9
摘要: 主要介绍了保教工作的培养目标,学制与课程,教学方法和卫生保健等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一、培养目标
   早期的幼儿教育工作,其培养目标是发育儿童身体,启发儿童心智。1932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幼稚园的教育总目标:增进幼稚儿童身心的健康;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包括身体行为等各方面的习惯);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外国教会举办的幼稚园,则掺杂了教规教义在其中,教育活动含有宗教色彩。
   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暂行规程》,提出幼儿园的任务是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教养幼儿,使他们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发展,同时减轻母亲对幼儿的负担,
  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生活、生产劳动、文化教育活动等。其具体目标是:(1)培养儿童基本的生活习惯,注意其营养,锻炼其体格,保证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健康;(2)培养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和语言的基本能力,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以发展幼儿的智力;(3)培养幼儿爱国思想、国民公德和诚实、勇敢、团结、友爱、守纪律、有礼貌等品质和习惯;(4)培养幼儿爱美的观念和兴趣,增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全区幼儿园均遵照执行,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少单位把幼儿园仅当作一种福利事业来办,农村则把建立托幼组织仅仅看成是解放妇女劳动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普遍存在着“保”多于“教”的倾向。
   1960年,抚州专区制定《1960年至1962年学前儿童保育工作规划》,提出对学前儿童应执行社会教养与家庭教养相结合,而以社会教养为主的原则,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持续大跃进的需要,培养孩子爱集体、爱劳动、爱清洁、爱祖国、爱人民,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并规定其具体教学任务是:小班,要求儿童能正确发音,会讲普通话,会念儿歌,掌握5以内的口头运算,会用实物正确的数1至10;中班,要求儿童对汉语拼音会认会拼,能叙述复述故事或游览参观的中心内容,能掌握10以内数的口头运算,会按顺序数1至30,认识阿拉伯数字1至10,能独立完成日常的值日、饲养、种植等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大班,要求儿童在正确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学会200至300个汉字,能阅读汉语拼音的儿童读物,能对已经学会的词汇进行简单造句,能有一定表情地朗读儿童文艺作品,能掌握20至3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在成人指导下独立完成所规定的各项劳动任务,能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团结友爱的良好习惯。
   1981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了保教并重,保教合一,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提出幼儿教育的目标是:(1)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发展他们的基本动作,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机体的功能,增强体质,以保护和促进幼儿的健康;(2)教给幼儿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和良好学习习惯;(3)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培养他们团结、友爱、诚实、勇敢、克服困难、有礼貌、守纪律的优良品德,文明行为和活泼开朗的性格;(4)培养幼儿爱美的观念和兴趣,初步发展他们对周围生活、大自然、文学艺术中美的感受力、表达力、创造力等。从此,以上培养目标便成为全区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办学方向。
   二、学制与课程
   1、学制
   民国前期,各县创办的幼稚园(班)招收6岁以下儿童,学制为二至三年,短的仅一年;1940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幼稚园章程》,招收4足岁以上至6足岁以下之幼稚儿童,学制为一至二年,“但必要时,得准呈教育行政机关,招收3足岁之婴儿,予以三年或四年之保育。”其中省立临川实验小学的幼稚园分小、中、大三个班,小班学制为三年,中班两年,大班三年。每日在园时间,上午为两个小时,下午为一个半至两个小时;同时象小学一样,有寒暑假和节假日。
   新中国成立初期,幼儿园招生沿袭旧制,招收3—6足岁幼儿。1952年,根据省文教厅通知,各地幼儿园招收3—7足岁幼儿,保育期限四年。机关保育院多为全托寄宿制,每星期接送一次;城镇和农村幼儿园多为日托制,每日早晚接送,也有的为简托制,按上下班时间接送。除此以外,农村为方便妇女参加生产,还办有大量季节性幼儿园、田头幼儿园、工地幼儿园,以保育为主,为临时性的非正规幼教组织。
   1960年,小学进行学制改革试点,入学年龄提前,幼儿园也相应将幼儿保育期限改为3—6
  足岁,较前缩短一年。1963年,小学改制终止,各地幼儿园仍恢复1952年规定的3—7足岁四年保育期。
   1978年后,小学入学年龄改为6岁或6岁半,各地幼儿园适应小学招生需要,又实行3-6足岁的三年制保育期,以后一直未变。幼儿园分班进行教育,小班3-4岁,中班4-5岁,大班5-6岁。80年代开始,不少城镇和乡村小学,开设学前班,一般招收5-6岁儿童,学制一年或二年。寒暑假和节假日,幼儿园多比照小学安排。至于厂矿企业幼儿园,为照顾生产需要,一般无寒暑假;农村幼儿园,暑期大忙时节一般也不放假。
   附:抚州地区保育院全托、日托、简托作息时间表
   一、全托作息时间表
   入园时间:每周一8:00—9:00
   离园时间:每周六16:30—17:30
   换衣时间:每周三剪指甲
   周四洗澡换内衣
   周六换外衣
   在园作息时间安排
   7:00—7:50起床,盥洗
   8:00—8:40早餐
   9:00—9:30早操
   9:30—10:30上课
   10:40—11:00饭前准备
   11:00—12:00中餐
   12:00—14:30午睡
   14:30—15:00起床整理
   15:00—15:30组织活动
   15:40—16:00用点心
   16:00—16:30游戏活动
   16:30—17:00饭前准备
   17:00—18:00晚餐
   18:00—20:00活动及盥洗
   20:00—次日7:00就寝
   二、简托作息时间表
   7:50—8:30:晨间接待
   8:30—9:00:早操
   9:10—9:40:上课
   10:00—11:20:游戏活动及整理
   11:30—12:00:离园
   14:00—14:30:入园
   14:30—15:00:用点心
   15:00—15:30:上课
   16:00—17:20游戏活动及整理
   17:30—18:00离园
   三、日托作息时间表
   7:40—8:30:晨间接待
   8:30—8:50:早操
   8:50—9:10:课前准备
   9:10—9:40:上课
   9:40—10:00:用点心
   10:00—.10:30:上课
   10:30—11:00:户外活动
   11:10—12:00:午餐
   12:00—14:30:午睡
   14:30—15:00:起床整理
   15:00—15:20:午间操
   15:40—16:10:上课
   16:10—17:00:游戏
   17:00—18:00:离园
   2、课程
   民国初期,幼稚园课程比较简单,主要有游戏、歌谣、谈话、手技四个科目。1932年后,幼稚园的课程扩大为7个科目:(1)音乐,(2)故事和儿歌,(3)游戏,(4)社会和自然,(5)工作,(6)静息,(7)餐点;并规定“应充分运用乡土教材”。各地幼稚园在具体安排时各有侧重,如临川县各幼稚园偏重于社会和自然课,其课程设置为(1)说话:有讲故事,猜谜语,学儿歌等;(2)数数:由教养员利用小棒和各种动画片等教具,教幼儿数10以内的数;(3)户外自由活动;(4)劳作:由教养员教幼儿剪纸、摺纸、画画,累积木,做泥工等;(5)唱游:由教养员教幼儿简易的歌曲、舞蹈,做游戏等。使用的教材多为自编自选。也有一些幼稚园增设了浅近的计算、拼读等课程。教会办的幼稚园,教学还涉及圣经、赞美诗等宗教内容。每节课时间,均为30分钟。
   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195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学纲要(草案)》,全区各地幼儿园开设课程主要有体育、语言、常识、图画、手工、音乐等,不进行识字教育,不举行测验。教材有的采用苏联儿童教育丛书,有的自编自选。每节课仍为30分钟。下面是临川县幼儿园开课情况:
   2-6 临川县幼儿园课程安排
   单位:课时
   注:(1)其中手工课改开计算课;(2)阿拉伯数字为上课节数。
   1960年,幼儿园进行教学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作了一定调整。
   2-7 1960年全省幼儿园教学计划(草案)
   单位:课时
   说明:每学期上课按18周计
   但直到1980年,全国都没有统一的幼儿教育教材,因此全区幼儿园有的以省编教材为本,有的自行编写拟定。
   1981年,各幼儿园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课程精减为语言、计算、常识、美术、音乐、体育等六门,这一年全国统编教材颁发。由于受师资和设备的制约,据1981年年底对全区幼儿园教学情况的检查,除县(市)级幼儿园都开足了6门课程外,一般幼
  儿园不少没有开设常识和美术课。以后,随着师资力量的充实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各级幼儿园基本能按部颁标准开设课程,按统编教材授课,也有的使用本省或外省教材,有的还补充了乡土教材。
   1998年,地区教委召开全区幼教工作会议,决定全区幼儿园统一采用南京赵寄石教授主编的《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其主要课程是:《语言》,即语文知识;《科学》,即科学常识和数学知识;《社会》,即社会常识;《健康》,即健康常识和体育;《艺术》,即美术和音乐。同时继续鼓励使用适量的乡土教材。至于各地尚保留的学前班,统一使用省编学前班教材,课程仍为语言、计算、常识、美术、音乐、体育。
   2-8 1998年抚州地区保育院每周课程安排
   说明:每周语言课,小班2节,中班、大班各3节;健康课,小班2节,中班、大班各3节;科学课,小班2节,中班3节,大班4节;艺术课,小班2节,中班、大班各3节;社会课,小班1节,中班、大班各2节;游戏课,小班10节,中班5节,大班4节。另各班周末加小结课1节,总计20节。
   三、教学方法
   民国前期,幼稚园的教育教学,强调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安排,有与之相应的中心内容,可以“把各科教材打成一片,以设计教学法”,以调动儿童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和“群性”;而教师,则应“处于指导者、保育者和最后评判者的地位”。1929年,教育部颁布《幼稚园习惯标准表》,主张把儿童放到大自然中去开阔眼界,改变了仅在室内开展教学的单一方式。30年代后,开始强调幼儿教育要顺应儿童特点,按照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安排教学。但在整个民国时期,全区幼儿教育十分落后,除少数几个幼稚园比较正规外,大多
  数幼稚园(班)都是教识一些简单生字,唱唱儿歌,做做游戏,谈不上科学的教育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全区幼儿园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50年代前期,幼儿园根据儿童年龄特征,以游戏为主要活动,教育教学贯穿在游戏和体育之中。保育和教学工作,主要参照前苏联《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进行。各种游戏活动,大多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注重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1957年,幼儿园教师开始逐步采用普通话教学。1960年以后,课堂教学得到重视,教学要求也有较大提高。但从这段时间开始,直到70年代末,幼儿教育普遍出现“小学化”、“成人化”倾向。
   1980年至1981年,全区各级幼儿园贯彻《1980—1982年全省托幼事业发展规划》和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精神,坚持保教并重的原则,注意防止和克服幼儿教育成人化、小学化倾向,禁止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幼儿,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各幼儿园继续把游戏作为发展幼儿体、智、德、美的重要手段,小班和中班尽量采用游戏的形式,以增进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游戏、知识性游戏、智力游戏等各种活动广泛开展;大班则根据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渐减少教学中的游戏因素,以便为小学学习做好准备。在教学手段上,各幼儿园重视开展直观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活动组织上,注意动静结合,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式,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既面向全体幼儿,又注意因材施教,以幼儿为活动主体,寓教于乐,通过游戏、讲解、演示、模拟、观察、操作、练习、表演、比赛等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才干,全面发展。
   1983年12月,地区教育局召开全区幼儿教育工作会,交流办园经验,研究提高保教质量的措施,并组织与会代表到南昌参观学习。1985年5月,地区教育局、地区工会、地区妇联联合举办全区首届幼儿教师技能技巧竞赛,内容包括视唱、弹琴、舞蹈、讲故事、主题画、编写教案等6个项目。以后,这一竞赛活动被长期坚持下来。1986年,地区教育局在黎川县召开全区幼儿教育工作会议,并成立抚州地区幼儿教育研究会,推动全区幼儿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12月,地区教育局在南丰县召开全区幼儿教育改革探讨会,研究新形势下幼儿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并参观了南丰县幼儿园的教改活动。1987年,地区教育局在临川县举行首次幼儿园教师优质课评比竞赛;1988年,又在黎川县举行全区农村幼儿园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促进农村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1990年,地区教育局召开全区幼儿教育工作会议,学习《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总结交流幼儿教育工作的经验。
   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各地幼儿园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改进。50年代的幼儿园,设备大多非常简陋,幼儿的玩具多由家中自带。1956年,幼儿教师掀起自制玩具、教具的热潮,以后这一活动长期坚持下来。1982年,召开全区第一次托幼园所自制教、玩具评展会,各县(市)送展作品共1000余件。据乐安县幼儿园1998年统计,该园历年来自制的教、玩具累计上千件,其中1991年、1994年两次送全国参展的作品有50余件。1990年,南丰县幼儿园教师赵秀娥、杨萍等7人制作的教具《趣味积木》,在全国自制儿童玩具展览会上荣获特色奖,1993年又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选送到欧洲玩具展览会上展出。1999年底,举办了全区幼儿教师自制玩教具比赛,这些教具大多富有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有助于启发儿童的早期智力,锻炼儿童动手动脑的能力。
   从80年代开始,风琴、钢琴、电子琴、收录机、幻灯机、投影机、电视机、磁铁教具、电动教具、实物模型等逐步走进幼儿课堂,使幼儿教学手段不断丰富。全区各级幼儿园还大力推行木偶教学。1984年,地、县共培训木偶教学骨干900余人,制作木偶头像3100个,创作和改写木
  偶童话剧120篇,其中有4个剧目在全省幼儿木偶汇演中获奖。90年代,随着电教手段的广泛运用,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生动性进一步增强。1999年,在全省优秀幼儿教育活动录像评比活动中,抚州地区获一等奖1名,三等奖4名。
   幼儿在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民国时期就开始受到重视,当时的主要做法是鼓励教师家访或请家长到幼稚园来,目的是协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80年代以后,改进幼儿家庭教育成为各地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县(市)幼儿园纷纷设置家园联系簿,开辟家教宣传栏,创办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讲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家庭卫生保健及幼儿营养”、“怎样开发幼儿智力”等知识。不少幼儿园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学期初,向家长通报一学期的教学目的、活动内容以及需要家长协助的工作;学期末,向家长汇报孩子在园半年来体智德美各方面发展的情况,请家长参观孩子们的作业,观看孩子们的表演。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孩子各方面才干的增长。1987年,南丰县委机关幼儿园幼儿罗雅婷的国画《我爱和平》入选“中国儿童画展”,并在美国5个城市巡回展出。1994年,地区教育局下发《关于在全区幼儿园、小学开办家长函授学校的通知》,要求各县城所在地幼儿园都要认真办好家长函授学校,以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水平。到1998年初,全区77%的幼儿园开办了家长学校,幼儿园的家长学校达306所。
   四、卫生保健
   民国时期,各幼稚园对入园幼儿都有健康要求,病儿不得入园,在园患病者均需离园治疗。幼儿一般每半年检查一次身体,每月检测一次身高体重。幼儿活动场所,不管室内室外,均要求安全、卫生。课程方面,则有静默、餐点两项设置,旨在训练、培养儿童静默端坐,静卧午睡和饮食清洁,爱惜食物等良好习惯。各项活动安排,均能注意到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各幼儿园开设了体育课,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加强幼儿体格锻炼;根据儿童年龄和季节变化,规定作息制度,加强疾病防治。各地卫生防疫部门和医院,定期到幼儿园进行健康和体格检查,接种卡介苗,宣讲卫生保健常识,预防常见病和传染病。五六十年代,地、县、社、队还经常举办保教人员训练班,普及新法育儿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和幼儿教育知识,克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打骂、威吓、哄骗现象和保育工作中嚼饭喂食等不卫生的行为,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1960年,专署公布了《抚州专区1960年至1962年学前儿童保育工作规划》,对全区托儿所、幼儿园提出了卫生保健方面的具体要求,即做到“一化”(卫生保健制度化)、“二检”(晨检,定期检查)、“三早”(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四有”(每人有一碗、一巾、一帕、一勺)。这些要求,被列为各地幼儿园、所检查评比的重要内容。
   1980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布《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江西省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方案(草案)》亦下达,各地根据文件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妇联组织对幼儿园保健工作的具体任务,即:协助幼儿园建立和执行各项卫生保健制度;预防小儿传染病及多发病,减少发病率及防止蔓延;定期检查儿童的健康状况,督促对体弱儿童(佝偻病、营养不良、贫血、发育不良等)进行矫治,对提高儿童保健水平提出可行的指导意见;对园(所)工作人员(园所长、保育员、炊事员、医务人员等)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保健业务水平。各县(市)托幼领导小组明确规定:幼儿园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保健员或保健教师,建立保健室或保健箱,协助园长做好卫生保健工作;要定期召开园长及保健员(保健教师)工作会议,研究业务情况,总结工作经验,并根据卫生中心任务和季节特点提出相应要求;县(市)对各幼儿园定
  期进行巡回检查,并组织对口检查,经验交流,相互观摩,业务培训,先进评比等活动。1984年,卫生部、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颁发《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各幼儿园根据有关要求,设立保健室、隔离室,配备儿童保健人员,建立健全幼儿日常活动、生活作息、膳宿安排、卫生保健、体格锻炼等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制定行政、教学、后勤、医疗、门卫等岗位责任制,加强幼儿保教工作,并与当地妇幼保健院和卫生防疫站挂钩,建立幼儿保健档案,定期为幼儿进行体检,接种疫苗。
   下面是抚州地区保育院1993—1997年体检情况。
   2-9 1993-1997年抚州地区保育院体检结果
   单位:人
   1993-1997年抚州地区保育院体检结果(续)
   单位:人
   1990年,全区幼儿园遵照省教委、省卫生厅、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关于在全省中心小学及幼儿园开展健康教育的通知》精神,每周增开健康教育课,由保健医生讲授,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各幼儿园加强了幼儿的体格锻炼,保证幼儿每天至少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1小时户外活动时间;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格检查,半年测一次身高体重和视力,定期开展免疫接种。1995年,地区卫生局、教育局、妇联转发省卫生厅、省教委、省妇联联合制定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各幼儿园进一步完善卫生设备,充实技术力量,制定了各种卫生保健制度,如《预防疾病制度》、《体格锻炼制度》、《卫生消毒隔离制度》、《预防安全制度》、《健康检查制度》、《营养管理制度》、《卫生保健登记制度》等,加大了卫生保健工作的力度。到2000年,全区幼儿园共有卫生保健员63人,主要分布在城市和县镇。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