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乡村办幼儿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119
颗粒名称: 街道、乡村办幼儿园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全区乡村托幼组织的出现始于解放初期。1952年,不少县就开始试办农忙托儿所(组),以解决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受子女拖累的问题。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全区乡村托幼组织的出现始于解放初期。1952年,不少县就开始试办农忙托儿所(组),以解决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受子女拖累的问题。如广昌县顺化乡的托儿组,就是伴随着生产互助组的发展,迫切需要妇女劳动力的时候组织起来的;南丰县朝仙乡根据村民发展生产的要求,组织了临时换工托儿组。乡村这类托幼组织都是分散、小型、临时性的。1954年,临川县上顿渡镇外河街办起幼儿园1所,招收两班幼儿70人。1956年,抚州市各街道办事处在儿童会的基础上也相继办起幼儿园。这一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很快,乡村季节性托幼组织也随之广泛建立,全区达2000余所,受托幼儿2万人。各县还以乡为单位成立幼儿托管委员会,以社为单位设立幼儿托管小组。
   1958年“大跃进”,城镇和乡村托幼组织亦飞速发展,据统计,全区街道、乡村所办保育院有八九十个,入院幼儿3000多人;托儿所9000多个,幼儿园3000多所,收托幼儿十五六万人。1959年,农业欠收,农村食堂逐步解散,幼儿园和托儿所也随之减少。1961年,各地贯彻《农村人民公社条例》,城乡托幼组织大多停办。到1962年,全区街道、乡村办幼儿园为12所,入园幼儿780人;另有农忙托儿所307个,为季节性临时组织。“文化大革命”期间,为适应“农业学大寨”需要,各地挖掘妇女劳动潜力,一些社队又办起托儿所、幼儿园。“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街道和乡村幼儿园都有较大发展。到1980年,全区街道、乡村办幼儿园共有225所,入园幼儿7324人。但乡村办幼儿园长期存在着办办停停、不够稳定的问题。
   1981年,地区妇联对金溪县黄通公社办园情况进行调查,总结了该地办好乡村幼儿园的五条经验:实行生产责任制后,领导仍然重视幼教工作;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创办幼儿园;群众支持幼教事业;有能够胜任幼教工作令群众满意的师资;有一定数量的入园儿童。这些经验宣传推广后,效果很好,促进了乡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1982年,黎川县宏村公社沙下大队幼儿园被评为全国先进幼儿园。1989年,为纪念著名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广昌县饶家堡村委会创办“鹤琴幼儿园”。这一年,街道和乡村办幼儿园发展到903所,入园幼儿26614人,保教人员1108人。其中街道31所,入园幼儿2977人,保教人员131人;农村878所,入园幼儿23637人,保教人员977人。到2000年,全区街道、乡村办幼儿园共计15所,入园幼儿2737人。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