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所类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116
颗粒名称: 园所类别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3
摘要: 包括教育部门办幼儿园,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幼儿园,街道、乡村办幼儿园,个体办幼儿园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一、教育部门办幼儿园
   幼儿园在民国时期称幼稚园。抚州地区教育部门创办最早的幼稚园,为1927年江西省立八中附属实验小学所设的幼稚班,嗣后各县也陆续创办幼稚园或幼稚班,但大多附设在小学之中,一两个班,规模不大,难以独立建制。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门接管了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幼稚园,改名幼儿园。1950年,全区教育部门办幼儿园有2所,小学附设幼儿班3个。1955年,全区教育部门办幼儿园(班)发展到20多个,保教人员40余人。其中只有1950年创办的抚州地区保育院和1953年创办的南城县幼儿园为独立建制,其它幼儿园(班)都附设在小学之中。1957年,金溪县幼儿园创办,分大、中两个班进行教学;同年秋,南丰县解放路小学附设的幼儿班迁出,独立办园,名攀桂坊幼儿园。1958年,城乡“大跃进”,各县(市)教育部门开始大办幼儿园,小学附设幼儿班亦有增加。到1960年,全区教育部门办幼儿园共计100余所,入园幼儿3000余人,保教人员近200人。
   1961年,各地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幼儿园进行了整顿,到1965年前后,教育部门所属幼儿园保持在16所左右,在园幼儿3000人上下。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部门备受冲击,除宜黄县幼儿园仍坚持办学外,其余幼儿园大多停办。1973年,东乡县幼儿园开始恢复,部分县城小学幼儿班重新招生。1978年后,幼儿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步伐加快,质量也不断提高。1979年,宜黄县幼儿园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单位,1983年,又被评为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先进集体。1984年,全地区用于扩建新建县(市)级幼儿园的资金76.5万元,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可增入园儿童近2000人。1984年,各县(市)教育部门均办起县(市)级示范性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一些有条件的小学相继办起学前班。2000年,全区教育部门办幼儿园(含开办学前班的学校)114所,在园幼儿1.38万人,其中学前班394个,在班幼儿9889人。
   二、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幼儿园
   全区最早创办的机关幼儿教育机构,是1950年抚州专员公署保育院,入院幼儿开始为干部子女,实行寄宿制。1958年创办的崇仁县直属机关保育院、广昌县直属机关保育院等,也是招收干部子女,实行全托寄宿制。以后,随着管理体制的变更,这些保育院大多划归教育部门管辖,招收范围也扩大到普通职工子女。1954年,抚州市针织厂和棉纺织厂分别成立了托幼组织。但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幼儿园发展不快,最多时不过10余所;驻各县(市)的省属工厂陆续办了一些幼儿园,如1966年初崇仁县省属工厂所办幼儿园有5所,入园幼儿488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机关和事业单位幼儿园大多停办,唯企业办幼儿园一般未受冲击,有些在“文化大革命”中创办的企业,还因生产需要办起了托幼组织。如创建于1966年的抚州棉纺织厂,当年即办起托儿所,以后又发展为哺乳部、幼儿部,形成0-6岁幼儿一条龙保教机构,1978年入园儿童达460人。
   70年代后期,企事业单位办幼儿园开始有较大发展。据1979年统计,全区城镇企事业单位办托儿所85个,入托幼儿1833人,保育员404人;幼儿园126所,在园幼儿7259人,教养员579人。东乡县农药厂、制药厂、汽车修配厂还与东乡县孝岗镇街道、孝岗镇西郊大队协商,五个单位联合办起保育院,受托幼儿73人,解决了这些单位单独办园存在的困难。同时,地县
  (市)一些机关单位也逐步恢复或创办了幼儿园。80年代,乐安县林业局、商业局、二轻局、县医院相继办起幼儿班,入班幼儿141名。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幼儿园基本稳定在60至80所左右。
   1994年,广昌县人民政府筹资3万余元,在县城吴家岭兴办广昌县鹤琴保育院;以继承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发展幼儿教育事业。该院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平方米,教学设备齐全,是一所全日制保育院。1995年以后,随着国营企业改革的深入,一些亏损企业关停并转,其幼儿园也随之停办或转为个体经营。1998年,全区幼儿园实施登记注册制度,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幼儿园经登记合格的45所,其中机关3所,企业26所,事业单位16所。2000年,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幼儿园仅11所,在园幼儿1072人。
   三、街道、乡村办幼儿园
   全区乡村托幼组织的出现始于解放初期。1952年,不少县就开始试办农忙托儿所(组),以解决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受子女拖累的问题。如广昌县顺化乡的托儿组,就是伴随着生产互助组的发展,迫切需要妇女劳动力的时候组织起来的;南丰县朝仙乡根据村民发展生产的要求,组织了临时换工托儿组。乡村这类托幼组织都是分散、小型、临时性的。1954年,临川县上顿渡镇外河街办起幼儿园1所,招收两班幼儿70人。1956年,抚州市各街道办事处在儿童会的基础上也相继办起幼儿园。这一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很快,乡村季节性托幼组织也随之广泛建立,全区达2000余所,受托幼儿2万人。各县还以乡为单位成立幼儿托管委员会,以社为单位设立幼儿托管小组。
   1958年“大跃进”,城镇和乡村托幼组织亦飞速发展,据统计,全区街道、乡村所办保育院有八九十个,入院幼儿3000多人;托儿所9000多个,幼儿园3000多所,收托幼儿十五六万人。1959年,农业欠收,农村食堂逐步解散,幼儿园和托儿所也随之减少。1961年,各地贯彻《农村人民公社条例》,城乡托幼组织大多停办。到1962年,全区街道、乡村办幼儿园为12所,入园幼儿780人;另有农忙托儿所307个,为季节性临时组织。“文化大革命”期间,为适应“农业学大寨”需要,各地挖掘妇女劳动潜力,一些社队又办起托儿所、幼儿园。“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街道和乡村幼儿园都有较大发展。到1980年,全区街道、乡村办幼儿园共有225所,入园幼儿7324人。但乡村办幼儿园长期存在着办办停停、不够稳定的问题。
   1981年,地区妇联对金溪县黄通公社办园情况进行调查,总结了该地办好乡村幼儿园的五条经验:实行生产责任制后,领导仍然重视幼教工作;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创办幼儿园;群众支持幼教事业;有能够胜任幼教工作令群众满意的师资;有一定数量的入园儿童。这些经验宣传推广后,效果很好,促进了乡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1982年,黎川县宏村公社沙下大队幼儿园被评为全国先进幼儿园。1989年,为纪念著名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广昌县饶家堡村委会创办“鹤琴幼儿园”。这一年,街道和乡村办幼儿园发展到903所,入园幼儿26614人,保教人员1108人。其中街道31所,入园幼儿2977人,保教人员131人;农村878所,入园幼儿23637人,保教人员977人。到2000年,全区街道、乡村办幼儿园共计15所,入园幼儿2737人。
   四、个体办幼儿园
   1935年,金溪县合市乡私立进修小学开办“儿童乐园”,每年招收20人左右进行学前教育。此后,该县其他一些私立小学也陆续附设幼稚班。1940年,南城县有私立幼稚园1所,即由中华基督教卫理会所创办的南城县私立启秀小学附设幼稚园,当时有教师2人,招收幼儿38人。1941年3月,日军飞机轰炸县城,校舍被毁,学校及幼稚园均停办。1945年,幼稚园恢
  复。1947年,又恢复初小班,幼稚园仍为启秀小学附设机构。1950年,初小停办,学校改名南城县私立启秀幼儿园。1953年秋,该园改办成南城县幼儿园。此后直到70年代末,私立幼儿园不再存在。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个体办幼儿园重新出现。1983年,宜黄县兰水公社龙岗大队妇代会主任邱美兰,办起新中国成立后全区第一所家庭幼儿园,招收幼儿33人。1984年,地区妇联在宜黄县召开农村儿童少年工作座谈会,总结了家庭办园中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本人热爱幼教工作,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懂得幼教的基本知识,能得到家庭成员的支持。会议对创办家庭幼儿园予以肯定,并要求各级妇联、托幼办给予关心和帮助。此后,个体办幼儿园逐步发展。1989年,全区个体办幼儿园32所,其中城镇13所,入托幼儿567人,农村19所,入托幼儿656人。
   进入90年代,一些企事业单位幼儿园和街道、乡村办幼儿园纷纷实行个体承包制,个体办幼儿园有了较快发展。到2000年,全区个体办幼儿园共有160所,超过全区幼儿园总数一半,入园幼儿3390人。这些个体办幼儿园大多在农村,成为农村一支不可忽视的幼教力量。
   2-4 1998年抚州地区各类幼儿园注册汇总
   单位:所
   2-5 2000年抚州地区幼儿园校舍情况
   单位:平方米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