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临川县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020
颗粒名称:
临川县书院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临川县书院介绍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兴鲁书院 位于府城香楠峰东麓,北宋曾巩就其所居之侧而建。曾巩的祖先为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的后裔,书院取名“兴鲁”,意在“上承曾子之家学,以继周公孔子之传”。曾巩一生重视教育,他在所著《劝学诏》中,建议朝廷“重学官之选而厚其禄”,并自称“乐育天下之才”。庆历三年(1042年)后,曾巩居临川,在兴鲁书院亲执讲席,欧阳修、王安石也曾莅院讲学,故书院声名远播。明清两代,一直为抚郡六县(临川、崇仁、金溪、宜黄、乐安、东乡)讲学之所,深为邑人和地方官吏敬仰。然亦几经兴废,屡有修葺。至清乾隆五年(1740年),知
府刘永锡复建。四十六年(1781年),知府陈朗重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知府何刚德遵照清廷书院改学堂的诏令,将兴鲁书院改办为普通学舍,不久改称抚郡中学堂。据陈朗所撰《兴鲁书院讲堂记》载:该院招生名额为正课生员10名,童生15名,后新增生员5名,另加正课10名(乡试之年,归入生员正课名额之内;岁科两试之年,归入童生正课名额之内)。正课生、童,每人每年给膏火银6两。书院一月两次考试,优等有奖,劣等受罚。办学基金来源,一为学田租谷,一为学店租金,一为白银存典生息。学田、学店及存典本金多为邑人捐赠。兴鲁书院历宋至清,风风雨雨800余年,为抚州地区著名书院之一。
临汝书院 初名南湖书院,在府城西南二里南湖之上,为北宋邑人黄勉斋所建。淳祐九年(1249年),冯去疾提举江南西路,对该院予以改建,因朱熹曾临抚郡,故立书院以祀之,并命名临汝书院。该院建置仿照学官,院址所在,湖光山色,风景优美,因此有不少名人来此讲学并游湖赋诗。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毁于火。山长黄镇、同知马合睦予以恢复。明初,又毁于战乱,南湖亦湮没为田。
槐堂书院 宋知州叶梦得建,祀陆九渊先生,后废,其基地被辟为州学明伦堂。
峨峰书院 在府治南青云峰左侧,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参政李皖捐献俸禄,与知县黄干创建,因讲堂面对峨峰,取名峨峰书院;后废。
青城书院 在府治东,元至正八年(1348年),抚州路总管周一山建,后改为汉阳张公书院,年久倾塌;清乾隆七年(1742年),知府唐荐本、知县李廷友等重建,并恢复旧名;后废,改为县丞公廨。
崇儒书院 位于府城南下桥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郡邑之士就下桥寺废基创建,内祀晏殊、王安石、曾巩、陆九渊、吴澄、吴与弼等人;士绅常常在此讲学,后书院废,复为寺。
汝阳书院 在北关门城隍庙右侧,清道光五年(1825年),生员桂殿芳捐资兴建,并置买民田728亩,以供膏火之需,共计费银14663两;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战乱;同治元年(1862年),知县黄恩浩移建于广寿寺废基。该院有学田729亩,年租额114170文,店房租金年额3000文,地租年额3480文,共计120650文。
青云书院 在城南青云峰县学旧基,清乾隆四年(1739年),县令李廷友与邑人李绂捐资兴建,后倒塌。嘉庆十九年(1814年),邑人汪锦江捐银2940两重建,又捐银3000两发典生息,以充书院开支;知县秦沆念生、童大多是贫寒之士,亦捐银200两发典生息,以充生、童应试卷资。另有学田108亩,学店1所,其田租、店租收入,均充书院经费。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战乱,所有产业、款项并归于重建之汝阳书院。
该县宋代还建有碧涧书院、红泉精舍,清建有兴贤书院、玉茗书院、双桂书院等。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