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019
颗粒名称: 书院简介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7
摘要: 书院的介绍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临川县:
   兴鲁书院 位于府城香楠峰东麓,北宋曾巩就其所居之侧而建。曾巩的祖先为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的后裔,书院取名“兴鲁”,意在“上承曾子之家学,以继周公孔子之传”。曾巩一生重视教育,他在所著《劝学诏》中,建议朝廷“重学官之选而厚其禄”,并自称“乐育天下之才”。庆历三年(1042年)后,曾巩居临川,在兴鲁书院亲执讲席,欧阳修、王安石也曾莅院讲学,故书院声名远播。明清两代,一直为抚郡六县(临川、崇仁、金溪、宜黄、乐安、东乡)讲学之所,深为邑人和地方官吏敬仰。然亦几经兴废,屡有修葺。至清乾隆五年(1740年),知
  府刘永锡复建。四十六年(1781年),知府陈朗重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知府何刚德遵照清廷书院改学堂的诏令,将兴鲁书院改办为普通学舍,不久改称抚郡中学堂。据陈朗所撰《兴鲁书院讲堂记》载:该院招生名额为正课生员10名,童生15名,后新增生员5名,另加正课10名(乡试之年,归入生员正课名额之内;岁科两试之年,归入童生正课名额之内)。正课生、童,每人每年给膏火银6两。书院一月两次考试,优等有奖,劣等受罚。办学基金来源,一为学田租谷,一为学店租金,一为白银存典生息。学田、学店及存典本金多为邑人捐赠。兴鲁书院历宋至清,风风雨雨800余年,为抚州地区著名书院之一。
   临汝书院 初名南湖书院,在府城西南二里南湖之上,为北宋邑人黄勉斋所建。淳祐九年(1249年),冯去疾提举江南西路,对该院予以改建,因朱熹曾临抚郡,故立书院以祀之,并命名临汝书院。该院建置仿照学官,院址所在,湖光山色,风景优美,因此有不少名人来此讲学并游湖赋诗。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毁于火。山长黄镇、同知马合睦予以恢复。明初,又毁于战乱,南湖亦湮没为田。
   槐堂书院 宋知州叶梦得建,祀陆九渊先生,后废,其基地被辟为州学明伦堂。
   峨峰书院 在府治南青云峰左侧,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参政李皖捐献俸禄,与知县黄干创建,因讲堂面对峨峰,取名峨峰书院;后废。
   青城书院 在府治东,元至正八年(1348年),抚州路总管周一山建,后改为汉阳张公书院,年久倾塌;清乾隆七年(1742年),知府唐荐本、知县李廷友等重建,并恢复旧名;后废,改为县丞公廨。
   崇儒书院 位于府城南下桥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郡邑之士就下桥寺废基创建,内祀晏殊、王安石、曾巩、陆九渊、吴澄、吴与弼等人;士绅常常在此讲学,后书院废,复为寺。
   汝阳书院 在北关门城隍庙右侧,清道光五年(1825年),生员桂殿芳捐资兴建,并置买民田728亩,以供膏火之需,共计费银14663两;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战乱;同治元年(1862年),知县黄恩浩移建于广寿寺废基。该院有学田729亩,年租额114170文,店房租金年额3000文,地租年额3480文,共计120650文。
   青云书院 在城南青云峰县学旧基,清乾隆四年(1739年),县令李廷友与邑人李绂捐资兴建,后倒塌。嘉庆十九年(1814年),邑人汪锦江捐银2940两重建,又捐银3000两发典生息,以充书院开支;知县秦沆念生、童大多是贫寒之士,亦捐银200两发典生息,以充生、童应试卷资。另有学田108亩,学店1所,其田租、店租收入,均充书院经费。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战乱,所有产业、款项并归于重建之汝阳书院。
   该县宋代还建有碧涧书院、红泉精舍,清建有兴贤书院、玉茗书院、双桂书院等。
   崇仁县:
   渔墅书院 在县治东耆鄢巷,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安抚使陈元晋建,一名文溪书院。
   草庐书院 在县治东南小巷下,元朝(后)至元年间(1335-1340年),监邑(县令)阿里建,祀名儒吴草庐(澄)。
   东湖书院 元朝(后)至元年间(1335-1340年),监邑隆兴建,虞集为山长。虞集是元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从教20余年,撰教育论文数十篇,卓有影响。逝后,监邑重喜建邵庵书院以祀之。
   小陂书院 在小陂,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名儒吴与弼创建并讲学于此,著名学者
  陈献章、胡居仁、胡九韶俱从游,后即为祠,亦名康斋书院。吴与弼一生贫寒,与学生躬耕农亩,自食其力,讲究实际,身体力行,在乡讲学近50年,为“崇仁之学”的开创者、明初的著名理学大师,其弟子多有成就。
   宝塘书院 始建于布政分司行署右侧,后倒塌。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邑民谢宗元捐白银1000余两,知县李绍春主持,重建于崇仁县县学尊经阁后。书院前有大门三楹,中有讲堂五楹,堂前两翼有号房八楹,重门洞开,高墙环绕,旷览无遗,环境优美。知县李绍春寓崇仁宝水之意,命名“宝塘书院”。延至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仍存,至光绪年间(1875—1908年)停办,历时270余年。
   文昌书院 在县学左侧,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知县谢胤璜建,康熙四年(1665年)移至学宫,同治十二年(1873年)废,历时218年。
   相山书院 一在县治南大东门外,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知县曹荩创建,又称南城相山书院,山长陈伯适。道光十年(1830年)后,经费不敷,课期渐疏,以致停办。咸丰六年(1856年)至同治三年间(1864年)毁。一在县城北坪头上,称北城相山书院,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进士陈开第等人向县民集资兴建。道光三十年(1850年)开课。每期生员60名,其中老生正课10名,附课10名;童生正课20名,附课20名。北城相山书院于县内最有影响,四方负笈来学者甚多,延至光绪末年,改为学堂。
   该县宋代还建有文林书院、梅峰书院,元建有濂溪书院、成冈书院、邵庵书院,明建有巴山书院,清建有阳明书院、育英书院、再兴书院、仙友书院、寿章书院、仰庐书院、景庐书院、毓秀书院、沸湖书院、集贤书院等。
   宜黄县:
   湖山书院 在棠阴,唐天祐年间(904-907年)节度使罗坚建,为抚州地区最早创办的书院之一。
   鹿冈书院 在鹿冈,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杜子野建,王安石曾拜子野为师,就读于此。
   读书堂 在待一都洞石仙岩下,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吴绍勒建,相传石仙岩为北宋王安石读书之处。
   五峰精舍 在崇十四都霍源,元延祐三年(1316年)名儒吴澄建。吴澄从25岁起,即设帐崇仁山中,60年间除任官三年多外,全致力于私人讲学。逝后,崇仁建草庐书院以祀之。
   崇文书院 一在崇九都,建于明,明末毁于战乱;一在崇十二都圹圩乡,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为合乡投资所建,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本县及邻县均有生、童慕名至此学习,现代著名物理学家余瑞璜曾就读于此。
   凤岗书院 在北山下学宫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胡虞继建,程卓梁任山长;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迁建于凤凰山下。原有学田可收租5050乡斗(每1乡斗折合4.5市斤),后又增拨学田可收租89406乡斗,另有松、竹、杉山数座,房屋4栋。
   该县宋代还建有三湾书院、定庵书院、遗安书院、静逸书院,元建有明新书院,明建有东壁书院、浒杏书院、水西山房,清建有松山书院、崇秀书院、灵山书院、松山书院、梧阴书院等。
   乐安县:
   西山书院 在流坑,建于宋,文天祥曾寓此并有题咏。
   心斋书院 在流坑,宋儒董德修师事象山先生于家,并开讲席,从游者为建书院。
   子男书院 在流坑,为奉祠宋董德元(封庐陵开国子)、董逸敦(封长青开国男)立。
   慈竹书院 在县治西,宋侍郎乐史建,为北宋著名书院;明代其裔孙乐翰曾予重修。
   鳌溪书院 在县治东鳌溪河上,元大德元年(1297年)邑人夏友兰建。友兰字幼庵,少从理学家吴澄游,后捐田500亩,建书院以宣传吴学;其子又捐田160亩,以充书院办学经费。皇庆元年(1312年),朝廷赐与匾额并设学官,书院规制与白鹿、鹅湖等著名书院等同。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重修改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毁于火。道光年间(1821-1850年)再度重修改建。
   龙岗书院 在龙头岗,元邑人谢均福与其弟均寿创建。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其五世孙将书院修缮一新,并买田以供祭祀、束修之费。
   义云书院 在牛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丁薄捐资兴建主体部分,其余为云盖、忠义两乡捐资修建,故又名“两乡书院”。清末废科举,兴学校,改建为“罗宿小学”。
   安浦书院 在城西,清道光三年(1823年)县人何文芬捐田2800余担兴建。
   该县宋代还建有杏坞书院、沂水书院、古梅书院、汝水书院,元建有西溪书院、柳塘书院,明建有卧云书院、安定书院、道乡书院、大成书院,清建有乐庠书院、奎成书院、尚义书院、步云书院、七都书院等。
   南城县:
   盱江书院 在府治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李觏创建。中有明伦堂,前有洙泗堂,左右列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四斋。李觏于此讲学20余年,学徒千数,邓润甫、余畴若、邓立节、曾巩、徐唐、李山甫等名儒皆其弟子,东南学者闻风向往。“靖康之难”中,书院被毁。宝祐二年(1254年),郡守杨重建,设兴文堂,祭祀李觏。宝祐六年(1258年),知军曾埜又重建。景定三年(1262年),知军事钱应孙重修,并籍没富户犯法田3000亩入书院,以作经费补充。元末,毁于战火,田亦湮没。明正德七年(1512年),提学李梦阳毁东岳庙址改建于城西街,建起正经、上达、志伊、学颜等学斋,旁列号舍数十间,没收淫祠田产224石归书院。十一年(1516年),知府韩辙、同知何恩,增建号舍。嘉靖三年(1524年),院舍并入益王府第,书院遂改建于城北,学田划归府学。嘉靖九年(1530年),又改为小学。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推官陆键利用府学之射圃重建盱江书院。明末,又毁于战火。清雍正七年(1729年),提学傅玉雩重建。乾隆九年(1744年),知府杨宏志予以修葺,聚南城、南丰、新城(黎川)、广昌、泸溪(资溪)五县生、童在此学习,又拨公田充作办学经费。十一年(1746年),知府叶新增修。十三年(1748年),聘新科进士广昌县赖晋掌教。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建于城内武冈山,因地势太高,时遭风雨侵袭。二十二年(1757年),知府孟绍、知县蒋有道,根据当地士绅的请求,重建于旧址。嘉庆四年(1799年),盐运使邑人曾燠捐银3000两生息,以补书院经费开支。咸丰六年(1856年),书院毁于战火,生息银亦不存。同治八年(1869年),知府达春布同五邑绅士捐资重建。光绪末年,改为府试考棚。该书院历800余年风雨,为抚州地区著名书院之一。
   龙眠书院 在毕姑山云梯岭左侧,宋庆历七年(1047年)宁文智建。宁文智、王岩谷先后讲学于此。王岩谷以博学宏儒著称,朝廷特旌“龙眠书院”额于讲堂。
   曾潭讲堂 在县南二十一都,宋儒傅梦泉建。傅梦泉师事朱熹、陆九渊、张南轩,讲学于曾潭之畔,从游者与日俱增,于是在此构建曾潭讲堂,以便居住讲学。
   崇儒书院 在府城万寿宫左侧,建于明朝,历久而废。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同知郭
  维莞重建,崇祀朱熹;又建号舍,以便生、童居住,并捐出俸禄,购置学田,以作办学之资。
   凤岗书院 在府治北关中,建于明,祀李觏、曾巩、何乔新、罗玘、夏良胜;崇祯十三年(1640年),知县王垣京曾在此讲学;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奉文裁撤;知县黄宗宪捐银300两购其址,复立为书院。
   前峰书院 在丛姑山,明罗锦建,以教其宗族子弟;后罗锦之子罗汝芳讲学其中,并改名丛姑山房。罗汝芳一生以讲学为己任,著作多达数百卷;明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少年时曾拜其门下。罗汝芳逝后,南城县建正学书院以祀之。
   紫阳书院 有二:一在北关外,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知县王垣京建于凤凰山麓,祀朱熹于其中,明末毁于战乱;清初年,当地举人萧韵等改建于万寿宫之左,定社规十二条,乾隆年间毁于火;道光年间(1821-1850年),举人梅春魁等捐资重建,咸丰六年(1856年)毁。一在西街门楼岭,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知县范长发讲堂,后典质于民;乾隆五年(1740年),进士严洁集资赎还,并予修葺,仍祀朱熹于其中。
   该县明代还建有圭峰书院、三谷书院、斗湖书院、正学书院、明德书院、两雍会馆、恒山精舍等。
   南丰县:
   南丰学舍 又名子固学舍,在城南奉亲坊,建于宋,为曾巩肄业之所。
   华林书堂 在玉浆源,宋孝子瞿元肃建。元肃孝行闻于朝廷,祥符九年(1016年)被朝廷召见,真宗赐与御书,亲王宗卿各有赋诗。
   水云书院 在水云村,建于宋。水云村为宋理学家刘埙读书之所,刘埙字起潜,自号水村,以道学鸣于时。书院于清朝末年废。
   南丰书院 在县治东,元至正初年,知州史文彬率属民姚自新建。中为圣殿,左为曾文定(巩)祠,后列讲堂斋,舍内藏曾公全集镌版,有司春秋致祭,后废。
   琴台书院 在城西龙首山之东,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县卢崧因嘉禾书院“湫隘嚣尘”,地近闹市,与里人集资,将原嘉禾书院移建于龙首山之东张家堡,初名“琴城书院”。书院置重门,进为讲堂,后有先贤阁,祀曾文定、李寅清、谢程山。偏东有斋舍6所,前有文昌阁,后有揽胜亭;偏西有斋舍4所,月池1口,庖厨3间,另有半规堂、跃龙桥、眄柯亭,共计大小房舍80余间,并莲塘2口,蔬圃数亩。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复修后,易名“琴台书院”。咸丰六年(1856年)毁,修复后,同治三年(1864年)又毁。
   该县明代还建有紫阳书院、南台书院,清初建有嘉禾书院,均废弃于清乾隆年间。
   广昌县:
   馆陶书院 建于宋祥兴二年(1279年),为县人刘群建。刘群不应元朝官府荐辟,创馆陶书院,以教授弟子为业。
   东园书院 在县治东,建于明,为明吏部尚书何文渊读书之所,文渊号东园,故书院以其号为名。
   雯峰书院 在甘竹镇,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曾任廉州太守的史学家、教育家饶秉鉴致仕返里,建书院于此;四方之士慕名求学者达百余人。
   盱源书院 在县治东城外,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知县陈纯士偕县人李思任、饶文涛集资捐建,历时三年竣工;咸丰八年(1858年),毁于战乱;同治二年(1863年),县令陈维清通过
  募捐予以修复。
   该县明代还建有南园书院、清溪书院、意园书院、南郭书院、石冈书院,后均废。
   金溪县:
   槐堂书屋 在延福乡青田村,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陆九渊建。陆九渊于乾道八年进士及第,旋即归家,辟槐堂书屋以授徒。陆九渊提出,“学者当度德量力”,“先立乎其大者”,这是他槐堂教学的总方针。故槐堂第一课为辨志,最后一课仍为辨志,目的是教学生“学做人”。他还提出“五自精神”,即为学者要“自立、自重、自得、自成、自道”;要求弟子以自学为主,谈话为次,静坐为辅。槐堂不立学规,没有纪律约束,自由问学,高度自觉。远近之人闻风而至,弟子盈门,成为陆氏“心学”的传播者。
   槐堂书院 在县治西门,宋绍定六年(1233年)县令陈咏之创办,祀陆九龄、陆九渊两兄弟。以陆氏书屋旧额“槐堂”为名。陆学门人、太学生傅子云为首任山长。淳祐十年(1250年)县令王中立重修。元末毁于战乱。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巡按吕公到县视察,复创书院,建九韶、九龄、九渊三先生像祀之。
   青田书院 在县治北三十里,为宋著名理学家三陆(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故里;元大德七年(1303年),县尹张居怿特建以祀。元末毁于战乱。明正德丙寅年(1506年),居怿裔孙志行、志爱,会同族人重建。
   林泉书院 在林泉汪家村,明洪武三年(1370年),邑人汪伯高以平江县令致仕归,建林泉书院,召本乡学童及汪氏后裔,亲自课读。
   象山书院 在县治西门外二里,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知县程秀民建,祀陆九渊先生,并于刈鹅墩置办学田,一时文学大兴。
   崇正书院 在县治西太紫庙前,明嘉靖二十一至二十五年(1542-1546年),知县冯元鼎建,祀朱(熹)陆(九渊)二先生。相传南宋时此地曾建书院,朱熹、陆九渊曾在此讲学。崇祯年间(1628-1644年),兵巡道吴麟瑞重修。
   该县宋代还建有榉林书舍、荐堂书院、石林书院,清建有仰山书院、柏轩书院、大门石书院等。
   泸溪(资溪)县:
   进修书院 在四都,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进士石松建,其孙淳熙年间(1174-1189年)进士石致平重修。
   鹤城书院 在县治西,清康熙三年(1664年)建,初名“文会馆”;乾隆十八年(1753年)移于县西南,改名“养正书院”。内有讲堂、学舍、亭榭。二十八年(1763年),又改名“盱江书院”;五十四年(1789年),为避南城盱江书院同名,更名为“鹤城书院”。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同治五年(1866年),知县刘献葵修复。
   该县宋代还建有庵山学舍,后毁;清建有琴台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为县立鹤城小学堂。
   新城(黎川)县:
   武彝讲堂 在福山双林寺后,建于宋。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曾讲学于此,后人为肖像立祠祀之,罗伦为题匾额,曰“崇正”。
   风月书院 建于宋,曾是李觏读书之处。
   正崇书院 一名北田学舍,在新城县北门外,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为大司成王材讲学之所;书院后为学古楼,中为念初堂,旁有存诚斋、克已斋、慎动斋、尚志斋。
   东园书院 在县城东,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司空张梗建皆春堂为讲学之所,后改建为书院。万历年间(1573-1620年),侍御邓澄读书其中,有三层楼、大隐堂、德隅堂、二酉阁。
   贤溪书院 在宏村,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孔氏乡绅创建,为教育孔氏宗族子弟之所。明清之际毁于战乱。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复建,又毁于战火。乾隆十三年(1748年)再建。
   黎川书院 在县治东门内环胜山,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县卢松偕本乡士绅捐资兴建,计有学舍30余间。咸丰六年(1856年)毁。同治七年(1868年),县绅陈谦恩倡义筹资复建。
   该县元代还建有西村书堂,明建有廪山精舍、萧曲山房,清建有崇正书院等。
   东乡县:
   半山书院 即云峰书院,设崇德乡上池源里村明珠峰,建于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为祀王安石而立。
   桂山书院 在长寿乡一都桂山下庵山,建于宋,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黄简基重建。
   黄山谷书院 在延寿乡十九都乾元寺,建于宋,祀山谷道人黄庭坚。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修。
   下关书院 在延寿乡水南村,建于宋,清宣统三年(1911年),饶警光重建。
   汝东书院 在县治阜成门外会龙岗,清道光三年(1823年),知县吴名凤根据举人吴士杭建议,请各绅耆富户捐建,3年乃成。后几经兴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该县清代还建有桂苑书院等。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