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 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018
颗粒名称: 书院 概况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抚州地区书院的创办始于唐代。据宜黄县《罗氏宗谱》载:唐天祐年间(904-907年),节度使罗坚曾赠田于棠阴建湖山书院。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抚州地区书院的创办始于唐代。据宜黄县《罗氏宗谱》载:唐天祐年间(904-907年),节度使罗坚曾赠田于棠阴建湖山书院。至宋,书院遂大兴,仅抚州府所在地临川,就建有峨峰书院、兴鲁书院、槐堂书院、临汝书院、碧涧书院、红泉精舍。此外,乐安、宜黄、东乡诸县,所建书院亦多达五六所。据史料载,宋共有书院近400所,其中江西有140余所,居全国首位;而抚州地区载诸史册者有40余所,可见当时抚州地区书院之盛,在全省全国均居前列。元,士人饱受压迫,大多无意仕进,书院锐减。唯崇仁县书院大为发展,新建草庐书院、邵庵书院、成岗书院、东湖书院、濂溪书院。这与元崇仁出现两位著名理学家吴澄、虞集有很大关系,草庐书院和邵庵书院即为奉祠吴澄、虞集而建。明清两代,书院继续发展。据史料统计,明代抚州地区共有
  书院40余所,清60余所。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朝廷下令书院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书院教育方告结束。
   书院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经历了由私学到官学的演变。宋,书院多由乡绅大族创办,民办者居多。元,朝廷诏令书院山长须经礼部或行省及宣慰司任命,并授官衔,书院逐步官学化。明,书院官学化程度不及元,但朝廷对书院控制也很严格,嘉庆、万历、天启年间,曾四次大毁书院。清,书院由地方官吏兼行监督,山长由官府选择礼聘,已和官学无大区别。
   书院招生数额由政府颁给。如建于清的临川县青云书院,每年招生数为:生监(中过秀才者),正课5人,附课8人;童生(读过经馆者),正课15人,附课24人。建于清代的黎川书院,自同治六年(1867年)始,每年招生数为:生监,正课20人,附课20人;童生,正课20人,附课20人。
   书院以院田作常年经费;院田由私人捐赠,或国家赐给。不少地方官员、豪绅大户,为书院购置田产,增加设备,扩大规模,或创建新书院。临川县兴鲁书院,清有院田168亩,绅民捐献纹银2248.3两,每年实收田租、银息788.548两,另有店房16所,每年可得租额钱208000文。清乾隆年间创建的黎川书院,有院田1200石,另有三段田租四六分成,不计石斗,其它则有店房收入,每年可得赁金12800余文。学生来院听讲,由院供给膳食;以后称膏火费,按正课、附课分等发放,如黎川书院正课每人4800文,附课减半。但未经政府注册的书院,一切用度由学生自备。抚州各书院山长年俸甚丰,如兴鲁书院山长年俸339两2钱白银,其中束修银240两,供膳银80两,聘仪银4两8钱,年节3次共银14两4钱,收入超过府学教授。
   在封建社会,书院是名儒大师开展学术研究、传播学术观点、发展门生弟子的基地,不少书院也因而成为文化学术的中心。宋金溪人陆九渊,理学大师,也是著名书院教育家,曾辟槐堂书屋以教授生徒,后又筑象山精舍讲学其中,生徒从游者甚众。元崇仁人吴澄,为理学家兼教育家,从事讲学近60年,弟子满天下。明崇仁人吴与弼,躬耕垄亩,在乡间讲学50年,创立“崇仁之学”。南城人罗汝芳,明著名理学家,泰州学派大师之一,出仕前,在南城“丛姑山房”讲学,四方学者云集,名倾东南;出仕后,官至云南巡察副使,先后在昆明五华书院和春海书院讲学;致仕后,又巡回金陵、两浙、两广讲学,所到之处弟子满座。
   许多书院,又是为纪念名儒而立,如南丰县南丰书院,为祀名儒曾巩之所;崇仁县康斋书院,为祀名儒吴与弼之所;南城县正学书院,为祀名儒罗汝芳之所;东乡县半山书院,为祀名儒王安石之所;金溪县崇正书院,为祀名儒朱熹、陆九渊之所;临川县崇儒书院,为祀晏殊、王安石、曾巩、陆九渊,吴澄、吴与弼等人之所。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