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017
颗粒名称:
书院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8
摘要:
抚州地区书院的创办始于唐代。据宜黄县《罗氏宗谱》载:唐天祐年间(904-907年),节度使罗坚曾赠田于棠阴建湖山书院。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第一节 概况
抚州地区书院的创办始于唐代。据宜黄县《罗氏宗谱》载:唐天祐年间(904-907年),节度使罗坚曾赠田于棠阴建湖山书院。至宋,书院遂大兴,仅抚州府所在地临川,就建有峨峰书院、兴鲁书院、槐堂书院、临汝书院、碧涧书院、红泉精舍。此外,乐安、宜黄、东乡诸县,所建书院亦多达五六所。据史料载,宋共有书院近400所,其中江西有140余所,居全国首位;而抚州地区载诸史册者有40余所,可见当时抚州地区书院之盛,在全省全国均居前列。元,士人饱受压迫,大多无意仕进,书院锐减。唯崇仁县书院大为发展,新建草庐书院、邵庵书院、成岗书院、东湖书院、濂溪书院。这与元崇仁出现两位著名理学家吴澄、虞集有很大关系,草庐书院和邵庵书院即为奉祠吴澄、虞集而建。明清两代,书院继续发展。据史料统计,明代抚州地区共有
书院40余所,清60余所。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朝廷下令书院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书院教育方告结束。
书院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经历了由私学到官学的演变。宋,书院多由乡绅大族创办,民办者居多。元,朝廷诏令书院山长须经礼部或行省及宣慰司任命,并授官衔,书院逐步官学化。明,书院官学化程度不及元,但朝廷对书院控制也很严格,嘉庆、万历、天启年间,曾四次大毁书院。清,书院由地方官吏兼行监督,山长由官府选择礼聘,已和官学无大区别。
书院招生数额由政府颁给。如建于清的临川县青云书院,每年招生数为:生监(中过秀才者),正课5人,附课8人;童生(读过经馆者),正课15人,附课24人。建于清代的黎川书院,自同治六年(1867年)始,每年招生数为:生监,正课20人,附课20人;童生,正课20人,附课20人。
书院以院田作常年经费;院田由私人捐赠,或国家赐给。不少地方官员、豪绅大户,为书院购置田产,增加设备,扩大规模,或创建新书院。临川县兴鲁书院,清有院田168亩,绅民捐献纹银2248.3两,每年实收田租、银息788.548两,另有店房16所,每年可得租额钱208000文。清乾隆年间创建的黎川书院,有院田1200石,另有三段田租四六分成,不计石斗,其它则有店房收入,每年可得赁金12800余文。学生来院听讲,由院供给膳食;以后称膏火费,按正课、附课分等发放,如黎川书院正课每人4800文,附课减半。但未经政府注册的书院,一切用度由学生自备。抚州各书院山长年俸甚丰,如兴鲁书院山长年俸339两2钱白银,其中束修银240两,供膳银80两,聘仪银4两8钱,年节3次共银14两4钱,收入超过府学教授。
在封建社会,书院是名儒大师开展学术研究、传播学术观点、发展门生弟子的基地,不少书院也因而成为文化学术的中心。宋金溪人陆九渊,理学大师,也是著名书院教育家,曾辟槐堂书屋以教授生徒,后又筑象山精舍讲学其中,生徒从游者甚众。元崇仁人吴澄,为理学家兼教育家,从事讲学近60年,弟子满天下。明崇仁人吴与弼,躬耕垄亩,在乡间讲学50年,创立“崇仁之学”。南城人罗汝芳,明著名理学家,泰州学派大师之一,出仕前,在南城“丛姑山房”讲学,四方学者云集,名倾东南;出仕后,官至云南巡察副使,先后在昆明五华书院和春海书院讲学;致仕后,又巡回金陵、两浙、两广讲学,所到之处弟子满座。
许多书院,又是为纪念名儒而立,如南丰县南丰书院,为祀名儒曾巩之所;崇仁县康斋书院,为祀名儒吴与弼之所;南城县正学书院,为祀名儒罗汝芳之所;东乡县半山书院,为祀名儒王安石之所;金溪县崇正书院,为祀名儒朱熹、陆九渊之所;临川县崇儒书院,为祀晏殊、王安石、曾巩、陆九渊,吴澄、吴与弼等人之所。
第二节 书院简介
临川县:
兴鲁书院 位于府城香楠峰东麓,北宋曾巩就其所居之侧而建。曾巩的祖先为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的后裔,书院取名“兴鲁”,意在“上承曾子之家学,以继周公孔子之传”。曾巩一生重视教育,他在所著《劝学诏》中,建议朝廷“重学官之选而厚其禄”,并自称“乐育天下之才”。庆历三年(1042年)后,曾巩居临川,在兴鲁书院亲执讲席,欧阳修、王安石也曾莅院讲学,故书院声名远播。明清两代,一直为抚郡六县(临川、崇仁、金溪、宜黄、乐安、东乡)讲学之所,深为邑人和地方官吏敬仰。然亦几经兴废,屡有修葺。至清乾隆五年(1740年),知
府刘永锡复建。四十六年(1781年),知府陈朗重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知府何刚德遵照清廷书院改学堂的诏令,将兴鲁书院改办为普通学舍,不久改称抚郡中学堂。据陈朗所撰《兴鲁书院讲堂记》载:该院招生名额为正课生员10名,童生15名,后新增生员5名,另加正课10名(乡试之年,归入生员正课名额之内;岁科两试之年,归入童生正课名额之内)。正课生、童,每人每年给膏火银6两。书院一月两次考试,优等有奖,劣等受罚。办学基金来源,一为学田租谷,一为学店租金,一为白银存典生息。学田、学店及存典本金多为邑人捐赠。兴鲁书院历宋至清,风风雨雨800余年,为抚州地区著名书院之一。
临汝书院 初名南湖书院,在府城西南二里南湖之上,为北宋邑人黄勉斋所建。淳祐九年(1249年),冯去疾提举江南西路,对该院予以改建,因朱熹曾临抚郡,故立书院以祀之,并命名临汝书院。该院建置仿照学官,院址所在,湖光山色,风景优美,因此有不少名人来此讲学并游湖赋诗。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毁于火。山长黄镇、同知马合睦予以恢复。明初,又毁于战乱,南湖亦湮没为田。
槐堂书院 宋知州叶梦得建,祀陆九渊先生,后废,其基地被辟为州学明伦堂。
峨峰书院 在府治南青云峰左侧,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参政李皖捐献俸禄,与知县黄干创建,因讲堂面对峨峰,取名峨峰书院;后废。
青城书院 在府治东,元至正八年(1348年),抚州路总管周一山建,后改为汉阳张公书院,年久倾塌;清乾隆七年(1742年),知府唐荐本、知县李廷友等重建,并恢复旧名;后废,改为县丞公廨。
崇儒书院 位于府城南下桥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郡邑之士就下桥寺废基创建,内祀晏殊、王安石、曾巩、陆九渊、吴澄、吴与弼等人;士绅常常在此讲学,后书院废,复为寺。
汝阳书院 在北关门城隍庙右侧,清道光五年(1825年),生员桂殿芳捐资兴建,并置买民田728亩,以供膏火之需,共计费银14663两;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战乱;同治元年(1862年),知县黄恩浩移建于广寿寺废基。该院有学田729亩,年租额114170文,店房租金年额3000文,地租年额3480文,共计120650文。
青云书院 在城南青云峰县学旧基,清乾隆四年(1739年),县令李廷友与邑人李绂捐资兴建,后倒塌。嘉庆十九年(1814年),邑人汪锦江捐银2940两重建,又捐银3000两发典生息,以充书院开支;知县秦沆念生、童大多是贫寒之士,亦捐银200两发典生息,以充生、童应试卷资。另有学田108亩,学店1所,其田租、店租收入,均充书院经费。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战乱,所有产业、款项并归于重建之汝阳书院。
该县宋代还建有碧涧书院、红泉精舍,清建有兴贤书院、玉茗书院、双桂书院等。
崇仁县:
渔墅书院 在县治东耆鄢巷,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安抚使陈元晋建,一名文溪书院。
草庐书院 在县治东南小巷下,元朝(后)至元年间(1335-1340年),监邑(县令)阿里建,祀名儒吴草庐(澄)。
东湖书院 元朝(后)至元年间(1335-1340年),监邑隆兴建,虞集为山长。虞集是元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从教20余年,撰教育论文数十篇,卓有影响。逝后,监邑重喜建邵庵书院以祀之。
小陂书院 在小陂,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名儒吴与弼创建并讲学于此,著名学者
陈献章、胡居仁、胡九韶俱从游,后即为祠,亦名康斋书院。吴与弼一生贫寒,与学生躬耕农亩,自食其力,讲究实际,身体力行,在乡讲学近50年,为“崇仁之学”的开创者、明初的著名理学大师,其弟子多有成就。
宝塘书院 始建于布政分司行署右侧,后倒塌。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邑民谢宗元捐白银1000余两,知县李绍春主持,重建于崇仁县县学尊经阁后。书院前有大门三楹,中有讲堂五楹,堂前两翼有号房八楹,重门洞开,高墙环绕,旷览无遗,环境优美。知县李绍春寓崇仁宝水之意,命名“宝塘书院”。延至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仍存,至光绪年间(1875—1908年)停办,历时270余年。
文昌书院 在县学左侧,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知县谢胤璜建,康熙四年(1665年)移至学宫,同治十二年(1873年)废,历时218年。
相山书院 一在县治南大东门外,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知县曹荩创建,又称南城相山书院,山长陈伯适。道光十年(1830年)后,经费不敷,课期渐疏,以致停办。咸丰六年(1856年)至同治三年间(1864年)毁。一在县城北坪头上,称北城相山书院,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进士陈开第等人向县民集资兴建。道光三十年(1850年)开课。每期生员60名,其中老生正课10名,附课10名;童生正课20名,附课20名。北城相山书院于县内最有影响,四方负笈来学者甚多,延至光绪末年,改为学堂。
该县宋代还建有文林书院、梅峰书院,元建有濂溪书院、成冈书院、邵庵书院,明建有巴山书院,清建有阳明书院、育英书院、再兴书院、仙友书院、寿章书院、仰庐书院、景庐书院、毓秀书院、沸湖书院、集贤书院等。
宜黄县:
湖山书院 在棠阴,唐天祐年间(904-907年)节度使罗坚建,为抚州地区最早创办的书院之一。
鹿冈书院 在鹿冈,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杜子野建,王安石曾拜子野为师,就读于此。
读书堂 在待一都洞石仙岩下,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吴绍勒建,相传石仙岩为北宋王安石读书之处。
五峰精舍 在崇十四都霍源,元延祐三年(1316年)名儒吴澄建。吴澄从25岁起,即设帐崇仁山中,60年间除任官三年多外,全致力于私人讲学。逝后,崇仁建草庐书院以祀之。
崇文书院 一在崇九都,建于明,明末毁于战乱;一在崇十二都圹圩乡,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为合乡投资所建,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本县及邻县均有生、童慕名至此学习,现代著名物理学家余瑞璜曾就读于此。
凤岗书院 在北山下学宫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胡虞继建,程卓梁任山长;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迁建于凤凰山下。原有学田可收租5050乡斗(每1乡斗折合4.5市斤),后又增拨学田可收租89406乡斗,另有松、竹、杉山数座,房屋4栋。
该县宋代还建有三湾书院、定庵书院、遗安书院、静逸书院,元建有明新书院,明建有东壁书院、浒杏书院、水西山房,清建有松山书院、崇秀书院、灵山书院、松山书院、梧阴书院等。
乐安县:
西山书院 在流坑,建于宋,文天祥曾寓此并有题咏。
心斋书院 在流坑,宋儒董德修师事象山先生于家,并开讲席,从游者为建书院。
子男书院 在流坑,为奉祠宋董德元(封庐陵开国子)、董逸敦(封长青开国男)立。
慈竹书院 在县治西,宋侍郎乐史建,为北宋著名书院;明代其裔孙乐翰曾予重修。
鳌溪书院 在县治东鳌溪河上,元大德元年(1297年)邑人夏友兰建。友兰字幼庵,少从理学家吴澄游,后捐田500亩,建书院以宣传吴学;其子又捐田160亩,以充书院办学经费。皇庆元年(1312年),朝廷赐与匾额并设学官,书院规制与白鹿、鹅湖等著名书院等同。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重修改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毁于火。道光年间(1821-1850年)再度重修改建。
龙岗书院 在龙头岗,元邑人谢均福与其弟均寿创建。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其五世孙将书院修缮一新,并买田以供祭祀、束修之费。
义云书院 在牛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丁薄捐资兴建主体部分,其余为云盖、忠义两乡捐资修建,故又名“两乡书院”。清末废科举,兴学校,改建为“罗宿小学”。
安浦书院 在城西,清道光三年(1823年)县人何文芬捐田2800余担兴建。
该县宋代还建有杏坞书院、沂水书院、古梅书院、汝水书院,元建有西溪书院、柳塘书院,明建有卧云书院、安定书院、道乡书院、大成书院,清建有乐庠书院、奎成书院、尚义书院、步云书院、七都书院等。
南城县:
盱江书院 在府治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李觏创建。中有明伦堂,前有洙泗堂,左右列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四斋。李觏于此讲学20余年,学徒千数,邓润甫、余畴若、邓立节、曾巩、徐唐、李山甫等名儒皆其弟子,东南学者闻风向往。“靖康之难”中,书院被毁。宝祐二年(1254年),郡守杨重建,设兴文堂,祭祀李觏。宝祐六年(1258年),知军曾埜又重建。景定三年(1262年),知军事钱应孙重修,并籍没富户犯法田3000亩入书院,以作经费补充。元末,毁于战火,田亦湮没。明正德七年(1512年),提学李梦阳毁东岳庙址改建于城西街,建起正经、上达、志伊、学颜等学斋,旁列号舍数十间,没收淫祠田产224石归书院。十一年(1516年),知府韩辙、同知何恩,增建号舍。嘉靖三年(1524年),院舍并入益王府第,书院遂改建于城北,学田划归府学。嘉靖九年(1530年),又改为小学。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推官陆键利用府学之射圃重建盱江书院。明末,又毁于战火。清雍正七年(1729年),提学傅玉雩重建。乾隆九年(1744年),知府杨宏志予以修葺,聚南城、南丰、新城(黎川)、广昌、泸溪(资溪)五县生、童在此学习,又拨公田充作办学经费。十一年(1746年),知府叶新增修。十三年(1748年),聘新科进士广昌县赖晋掌教。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建于城内武冈山,因地势太高,时遭风雨侵袭。二十二年(1757年),知府孟绍、知县蒋有道,根据当地士绅的请求,重建于旧址。嘉庆四年(1799年),盐运使邑人曾燠捐银3000两生息,以补书院经费开支。咸丰六年(1856年),书院毁于战火,生息银亦不存。同治八年(1869年),知府达春布同五邑绅士捐资重建。光绪末年,改为府试考棚。该书院历800余年风雨,为抚州地区著名书院之一。
龙眠书院 在毕姑山云梯岭左侧,宋庆历七年(1047年)宁文智建。宁文智、王岩谷先后讲学于此。王岩谷以博学宏儒著称,朝廷特旌“龙眠书院”额于讲堂。
曾潭讲堂 在县南二十一都,宋儒傅梦泉建。傅梦泉师事朱熹、陆九渊、张南轩,讲学于曾潭之畔,从游者与日俱增,于是在此构建曾潭讲堂,以便居住讲学。
崇儒书院 在府城万寿宫左侧,建于明朝,历久而废。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同知郭
维莞重建,崇祀朱熹;又建号舍,以便生、童居住,并捐出俸禄,购置学田,以作办学之资。
凤岗书院 在府治北关中,建于明,祀李觏、曾巩、何乔新、罗玘、夏良胜;崇祯十三年(1640年),知县王垣京曾在此讲学;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奉文裁撤;知县黄宗宪捐银300两购其址,复立为书院。
前峰书院 在丛姑山,明罗锦建,以教其宗族子弟;后罗锦之子罗汝芳讲学其中,并改名丛姑山房。罗汝芳一生以讲学为己任,著作多达数百卷;明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少年时曾拜其门下。罗汝芳逝后,南城县建正学书院以祀之。
紫阳书院 有二:一在北关外,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知县王垣京建于凤凰山麓,祀朱熹于其中,明末毁于战乱;清初年,当地举人萧韵等改建于万寿宫之左,定社规十二条,乾隆年间毁于火;道光年间(1821-1850年),举人梅春魁等捐资重建,咸丰六年(1856年)毁。一在西街门楼岭,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知县范长发讲堂,后典质于民;乾隆五年(1740年),进士严洁集资赎还,并予修葺,仍祀朱熹于其中。
该县明代还建有圭峰书院、三谷书院、斗湖书院、正学书院、明德书院、两雍会馆、恒山精舍等。
南丰县:
南丰学舍 又名子固学舍,在城南奉亲坊,建于宋,为曾巩肄业之所。
华林书堂 在玉浆源,宋孝子瞿元肃建。元肃孝行闻于朝廷,祥符九年(1016年)被朝廷召见,真宗赐与御书,亲王宗卿各有赋诗。
水云书院 在水云村,建于宋。水云村为宋理学家刘埙读书之所,刘埙字起潜,自号水村,以道学鸣于时。书院于清朝末年废。
南丰书院 在县治东,元至正初年,知州史文彬率属民姚自新建。中为圣殿,左为曾文定(巩)祠,后列讲堂斋,舍内藏曾公全集镌版,有司春秋致祭,后废。
琴台书院 在城西龙首山之东,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县卢崧因嘉禾书院“湫隘嚣尘”,地近闹市,与里人集资,将原嘉禾书院移建于龙首山之东张家堡,初名“琴城书院”。书院置重门,进为讲堂,后有先贤阁,祀曾文定、李寅清、谢程山。偏东有斋舍6所,前有文昌阁,后有揽胜亭;偏西有斋舍4所,月池1口,庖厨3间,另有半规堂、跃龙桥、眄柯亭,共计大小房舍80余间,并莲塘2口,蔬圃数亩。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复修后,易名“琴台书院”。咸丰六年(1856年)毁,修复后,同治三年(1864年)又毁。
该县明代还建有紫阳书院、南台书院,清初建有嘉禾书院,均废弃于清乾隆年间。
广昌县:
馆陶书院 建于宋祥兴二年(1279年),为县人刘群建。刘群不应元朝官府荐辟,创馆陶书院,以教授弟子为业。
东园书院 在县治东,建于明,为明吏部尚书何文渊读书之所,文渊号东园,故书院以其号为名。
雯峰书院 在甘竹镇,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曾任廉州太守的史学家、教育家饶秉鉴致仕返里,建书院于此;四方之士慕名求学者达百余人。
盱源书院 在县治东城外,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知县陈纯士偕县人李思任、饶文涛集资捐建,历时三年竣工;咸丰八年(1858年),毁于战乱;同治二年(1863年),县令陈维清通过
募捐予以修复。
该县明代还建有南园书院、清溪书院、意园书院、南郭书院、石冈书院,后均废。
金溪县:
槐堂书屋 在延福乡青田村,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陆九渊建。陆九渊于乾道八年进士及第,旋即归家,辟槐堂书屋以授徒。陆九渊提出,“学者当度德量力”,“先立乎其大者”,这是他槐堂教学的总方针。故槐堂第一课为辨志,最后一课仍为辨志,目的是教学生“学做人”。他还提出“五自精神”,即为学者要“自立、自重、自得、自成、自道”;要求弟子以自学为主,谈话为次,静坐为辅。槐堂不立学规,没有纪律约束,自由问学,高度自觉。远近之人闻风而至,弟子盈门,成为陆氏“心学”的传播者。
槐堂书院 在县治西门,宋绍定六年(1233年)县令陈咏之创办,祀陆九龄、陆九渊两兄弟。以陆氏书屋旧额“槐堂”为名。陆学门人、太学生傅子云为首任山长。淳祐十年(1250年)县令王中立重修。元末毁于战乱。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巡按吕公到县视察,复创书院,建九韶、九龄、九渊三先生像祀之。
青田书院 在县治北三十里,为宋著名理学家三陆(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故里;元大德七年(1303年),县尹张居怿特建以祀。元末毁于战乱。明正德丙寅年(1506年),居怿裔孙志行、志爱,会同族人重建。
林泉书院 在林泉汪家村,明洪武三年(1370年),邑人汪伯高以平江县令致仕归,建林泉书院,召本乡学童及汪氏后裔,亲自课读。
象山书院 在县治西门外二里,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知县程秀民建,祀陆九渊先生,并于刈鹅墩置办学田,一时文学大兴。
崇正书院 在县治西太紫庙前,明嘉靖二十一至二十五年(1542-1546年),知县冯元鼎建,祀朱(熹)陆(九渊)二先生。相传南宋时此地曾建书院,朱熹、陆九渊曾在此讲学。崇祯年间(1628-1644年),兵巡道吴麟瑞重修。
该县宋代还建有榉林书舍、荐堂书院、石林书院,清建有仰山书院、柏轩书院、大门石书院等。
泸溪(资溪)县:
进修书院 在四都,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进士石松建,其孙淳熙年间(1174-1189年)进士石致平重修。
鹤城书院 在县治西,清康熙三年(1664年)建,初名“文会馆”;乾隆十八年(1753年)移于县西南,改名“养正书院”。内有讲堂、学舍、亭榭。二十八年(1763年),又改名“盱江书院”;五十四年(1789年),为避南城盱江书院同名,更名为“鹤城书院”。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同治五年(1866年),知县刘献葵修复。
该县宋代还建有庵山学舍,后毁;清建有琴台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为县立鹤城小学堂。
新城(黎川)县:
武彝讲堂 在福山双林寺后,建于宋。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曾讲学于此,后人为肖像立祠祀之,罗伦为题匾额,曰“崇正”。
风月书院 建于宋,曾是李觏读书之处。
正崇书院 一名北田学舍,在新城县北门外,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为大司成王材讲学之所;书院后为学古楼,中为念初堂,旁有存诚斋、克已斋、慎动斋、尚志斋。
东园书院 在县城东,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司空张梗建皆春堂为讲学之所,后改建为书院。万历年间(1573-1620年),侍御邓澄读书其中,有三层楼、大隐堂、德隅堂、二酉阁。
贤溪书院 在宏村,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孔氏乡绅创建,为教育孔氏宗族子弟之所。明清之际毁于战乱。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复建,又毁于战火。乾隆十三年(1748年)再建。
黎川书院 在县治东门内环胜山,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县卢松偕本乡士绅捐资兴建,计有学舍30余间。咸丰六年(1856年)毁。同治七年(1868年),县绅陈谦恩倡义筹资复建。
该县元代还建有西村书堂,明建有廪山精舍、萧曲山房,清建有崇正书院等。
东乡县:
半山书院 即云峰书院,设崇德乡上池源里村明珠峰,建于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为祀王安石而立。
桂山书院 在长寿乡一都桂山下庵山,建于宋,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黄简基重建。
黄山谷书院 在延寿乡十九都乾元寺,建于宋,祀山谷道人黄庭坚。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修。
下关书院 在延寿乡水南村,建于宋,清宣统三年(1911年),饶警光重建。
汝东书院 在县治阜成门外会龙岗,清道光三年(1823年),知县吴名凤根据举人吴士杭建议,请各绅耆富户捐建,3年乃成。后几经兴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该县清代还建有桂苑书院等。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