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016
颗粒名称: 私学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抚州地区私塾之盛,首推清代,清抚州11个州县均有数量相当的私塾,星星点点,遍布城乡。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抚州地区私家办学起于何时,不可考,具体情况也种种不一。有因贫穷以办学谋生的:如宋南城人童蒙,官至知州,未中科举时,家中很贫困,曾招收小儿教学以自给;南城人李觏,自幼贫困寒落,未做官之前,以教学糊口。有富户慷慨捐资办学的:如明新城(黎川)人杨振邦,捐建西城义塾,有学田48亩供办学之资;南城人章前峰,捐建章氏义塾,家族子弟都集中在这里学习,邻里愿意来读书的,也可就读;清金溪人朱纯生开设云林义塾,王防英开设养正义塾,黄孝忠开设涂坊义塾,李映华开设源头义塾。有学业专精,招收门生弟子的:如宋抚州艾性,精通经学,尤其对《诗》有专门研究,“阖门教授,执经者盈门”;临川县邓名世,精通史学,弟子们手执《春秋》向他求教。也有无意仕进的学问大家,时人仰慕,争来就学的:如元末金溪举人吴仪,博极群书,隐居避乱,远近学者争到他门下就读;金溪举人王颐贞,因时世艰难而不愿为官,建屋招收弟子,背着书箱来求学的,不远千里而至;明崇仁人吴与弼,十九岁弃举子业,尽读四书五经、洛闽诸《录》,亲自耕种,自食其力,追随他的弟子甚多;明末秀才南丰人谢文洊,在明亡之后,建堂于县城西面的程山,讲学其中,远近读书人争着拜他为师。还有在职官吏,私人授徒的:如明临川知县张采,崇祯年间进士,与陈际泰、艾南英等名士,昌明古学,尊尚名教,临川读书人都愿拜在他的门下。更有官员退休或罢官归山,讲学不倦的:如明金溪人王蓂,以浙江提学副使之职退休而归,与同乡洪壮山、黄卓峰、吴疏山等,共同举办翠云讲会,学者对他极为推崇;临川人揭轨,洪武初年因明经得为知县,任满归乡,作杏花春雨亭,教授门生;临川人陈九川,以太常博士之职退休,于是周游名山,到处讲学,深得好评;临川人易文,做过高淳县丞,归乡后,著书讲学,生徒云集;东乡人徐良傅,嘉靖年间进士,因上书言事被罢官,盖房在岘台下,以古文法教授乡里之人;乐安人曾维伦,以嘉兴府同知之职退休归乡,闭门讲学,至老不倦;南城人吴毅,洪武初年以博士之职退休而归,教授乡里;南城人夏良胜,正德三年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员外郎,因上书规劝皇帝被杖罢官,归乡后,教授生徒;黎川人何垕,曾任工部员外郎,告老还乡后,在家聚众讲学,追随他的学子甚多。
   私家所办学堂,统称学塾,其形式有“义学”、“坐馆”和“私塾”之别。由富家或宗族出资请塾师在公共地方教学的,叫“义学”,如清金溪县邓应台建有晹田义学,刘敏学、刘德昭建有溶坊义学,其目的均为教授族中子弟;由官绅富户独资或合资请塾师上门教授的,叫“坐馆”;学生到塾师家去读书的,叫“私塾”。其中私塾是普通百姓接受基础教育的最常见办学形式。学塾按程度又可分两类,一类专教蒙童的叫蒙馆,是学塾中的启蒙学校;一类是更高一级的叫经馆,是学塾中的高级学校;但也有一些学塾,蒙馆、经馆合为一体,同时容有程度高低不同的学生。各学塾招生人数,有几个、十几个、几十个不等,采取的是个别教授的方式。
   蒙馆学生大多七八岁入学,以农家子弟居多。蒙馆教师一般要有秀才资格。课程分读书和习字。所读教材为《三字经》、《千字文》、《四书》等;其中《三字经》为入门者人人必读的一本书。如是女生,则读《女儿经》。各书基本读遍,将来欲升学者,加读《五经》及《千家诗》,不欲升学者,加读《日用杂字》《幼学琼林》之类。习字最先写“上大人”,其次写“六十花甲”或五言绝
  句,再次写《百家姓》。学生一般每日上下午读书,中午写字。先生对教材基本不予讲解,只要求背诵。对写字则很注重,由填红到映模到临帖,督课甚严。背书写字凡不合格者,时遭体罚。蒙馆学习无固定年限,随儿童家长的志愿,读一两年、三五年、七八年的都有。每年分三个学期或五个学期,放假一般在春节、清明、端午、重阳等节气前后。
   经馆学生一般都上了十几岁,甚至二三十岁,读过几年书,以富家子弟居多,目的多为投考儒学。经馆教师最低要有廪生资格,一般由贡生充任,亦有少数举人。教材以《四书》、《五经》为主,其它还有《古文观止》、《御批通鉴辑览》之类。课程分读书、讲书、作文。经馆不设习字课,以作文代习字。教学安排,一般早晨、下午读书,上午塾师开讲,学生回讲,晚上要求学生读书背诵;逢三、八作诗,二、五作文,但也没有一定。反复训练的是八股文、试帖诗,以求应考童试,进入县学或书院,参加科举。经馆学生学习亦无固定年限,或三年五年,或一年半载,听学生自由出入。一年之内,分三个学期或两个学期,随各地习惯而定。
   学塾一般都订有详细的塾规,要求学生“言须垂手而立,坐须端正其身,弗莫嬉戏打闹,弗莫左顾右盼”。塾师备有戒尺,对违规学生或学业不佳者,轻则罚站、留堂(留在塾中,不准回家),重则罚跪、鞭笞,鞭笞即用戒尺打手心或臀部。
   塾师薪俸没有规定,面议解决,有以稻谷计的,有以银两计的,且因各地贫富不一而多寡悬殊。经馆塾师的学俸要高于蒙馆塾师。如清末,不少蒙馆学生交学金为3—10块银元,经馆学生的学金则是蒙馆的2至3倍。塾师一般由家长轮流供膳或东家包饭,也有由学生供柴米油盐,教师自炊的。逢年过节,学生需送节礼,不外禽肉蛋油糕点之类。
   抚州地区私塾之盛,首推清代,清抚州11个州县均有数量相当的私塾,星星点点,遍布城乡。如广昌私塾,清末多达百余所,驿前张希增,塘坊饶绪传,尖峰高光莲,赤水黄炳群、谢芝生,杨溪应作霖、张儒香、王家敬及新安下坪吴锡光等人所办私塾,均享名当时。这些私塾大多一校一师,收费低廉,条件简陋,但对文化普及,功不可没。私塾这种办学形式,延至民国仍有发展。如崇仁县,清末民初仅余私塾7所,塾师7人,学生120人,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私塾增至47所,塾师52人,学生639人。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私塾纷纷改造成民办小学,私塾方退出教育舞台。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