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004
颗粒名称: 社学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3
摘要: 社学始创于元,终止于清。它是地方政府在乡镇设立的官立小学,以实施启蒙教育为主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社学始创于元,终止于清。它是地方政府在乡镇设立的官立小学,以实施启蒙教育为主。元规定,农村五十家为一社。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朝廷诏令“每社设学校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隙使子弟入学。”(《新元史·食货志》)明洪武八年(1375年),朝廷亦下诏各地立社学,“每五十家为一所,各随所在,延师儒以教民间弟子”。正统元年(1436年),令各处“严督勤课,有俊秀向学者,许补生员”。天顺年间(1457-1464年),朝廷责令各地学使督察地方政府在“每乡里俱设社学,仍免为师之人差徭”。时崇仁知县李祥创社学4所。正德年间(1506—1521年),李梦阳任江西提学副使,对社学全面规划,大力督办,促进了社学的发展;时王守仁巡抚南赣,以为“民风不善,由于教化不良”,亦大力倡办社学,并作“社学教条”,对社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原则、课程安排、教学方法等,均作了明确规定,促进了社学的正规化。据旧志记载,正德之后,临川、金溪各建社学4所。但行之不久,均被停废,启蒙教育仍由民间自办。
   清社学复兴。顺治九年(1652年),题准“凡府州县每乡置社学一区,择其文艺通晓、行谊谨厚者,补充社师,免其差役”。雍正元年(1723年),诏令各地照顺治九年例,“州县于大乡巨堡各置社学一区,凡子弟十二以上二十以内有志学文者,令入学肄业,并造名册,于学臣按临日申报查考。如社学中有能文进学者,将社师从优奖赏;如怠于教习钻营充补者,查出褫革,并该管官严加议处。”此后,社学逐渐发展。据统计,清建昌府社学多达33所,计南城14所,南丰6所,新城6所、广昌6所,泸溪1所;抚州府也有社学23所,计临川4所,崇仁4所,宜黄5所,金溪4所,乐安4所,东乡2所。
   社学所授内容,元为《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等;明“以《百家姓》、《千字文》为首,继以经史历算之属”,兼及御制大诰、本朝律令、歌诗习礼等;清所授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童蒙读物,渐及儒家经典。社学发展到清雍正之后,日渐式微,逐步被私塾取代。
   一、临川杜学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临川知县李彬曾建社学4所。清,较著名的有金台社学,学址设在西乡17都金台寺,为同治五年(1866年)乡人马汝良等倡建。有学田298亩。每期招正课生10名,附课生30名。每月初二考查学习情况,由县命题,试卷须呈县官审阅。试卷按完成程度分上中两卷,成绩优者可得奖励,其中上卷考生名列一、二、三、四名者,分别奖钱600、500、400、300文;中卷第一名者奖钱200文。另有培风社学,设在西乡石井马家村,有学田60余亩,亦名重当时。
   又,临川农村除建有社学外,还有乡学,其性质与社学一般,唯偏重启蒙教育。临川较著名的乡学有临江乡学和龙津乡学。临江乡学,原建于16都临江寺,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知县秦沆曾予改建,有学田102亩,招收正课生、附课生各10名,每逢三、八为成绩考查时间,考
  卷须送县官审阅;龙津乡学,设上顿渡陀山殿,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由龙津社学改建,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战乱,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该乡学有学田236亩,折租钱117000文。招收正课生10名,附课生15名。其他各地乡学不录。
   二、崇仁社学 明初崇仁始创社学,至天顺七年(1463年),知县李祥建社学4所:东耆社学,设于无为观废址;西耆社学,设于严家巷,后改设善修观;北耆社学,设于招隐堂废址,后改设四贤祠;西馆社学,设于县东北境铺左道旁,今白露乡西馆村。历经变异,这些社学先后废弃。万历年间(1573-1619年),知县陈瑛于县治重建社学,其后亦废。清雍正六年(1728年),知县陶士黄重建社学,设在城南瓦子堆新兴寺旧址,并置有学田。
   三、宜黄社学 载于清同治《宜黄县志》的社学有5所,一在宜黄东隅南山庙之左,一在西隅鸣山庙之右,一在南隅城隍庙之右,一在北隅黄陂桥附近,一在东招福寺之左。
   四、乐安社学 据清光绪二年《抚州府志》载,乐安有社学4所,具体不详。
   五、南城社学 南城社学明代为盛,弘治年间(1488-1505年),南城即有社学12所。正德七年(1512年),学使李梦阳毁淫祠十五处,以其中之一改建为盱江书院,其余十四处均改建为社学,后被豪绅侵没。万历五年(1577年),知县范涞重毁淫祠,恢复社学14所,其名依旧,分别为:礼字社学,在北隅朝京门内;乐字社学,在西隅孔家岭;射字社学,在北隅旧府治后;御字社学,在北关童家湖;书字社学,在北关石磴前;数字社学,在西关杜家坊;格字社学,在北隅雍熙街;致字社学,在东关便民仓后;诚字社学,在东关太平桥头;正字社学,在西关长冈上;修字社学,在南关定印寺前;齐字社学,在南关申明亭;治字社学,在北关江家巷;平字社学,在北关罗家庙。清,继续实行每乡一所社学政策,南城当时较著名的社学有:青绥社学,设在十四都青绥里八堡,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后废,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恢复:黄山社学,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以黄孝子祠为学址,教师薪俸从黄孝子祠祀余谷内分半酌给;钟灵社学,设在十一都中林寺故址,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中林”因改“钟灵”,置有学田;城关社学,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咸丰六年(1856年)毁。
   六、南丰社学 南丰社学盛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南丰即有社学6所,分别冠以“礼、乐、射、御、书、数”之名。万历十四年(1586年),在原参将府设立南方社学,于紫阳书院内设立东方社学,选择通晓经书的儒者为师,农闲时招收子弟入学就读。
   七、广昌社学 广昌社学明亦颇兴盛,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侯端奉诏立学。嘉靖六年(1527年),知县毛益奉令建社学于县治东迎恩桥(今胜利街人行桥),内设听乐厅、习礼厅、句读厅、算数厅等,规制十分宏大。后毁于战乱。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知县陈时重建。清雍正元年(1723年),在大乡设社学,凡年12—20岁者均可入学,在校生、童可免差役。时全县有社学6所,分别冠名礼、乐、射、御、书、数。
   八、金溪社学 明代金溪县城有社学4所,其中南市1所,中市1所,北市2所,为嘉靖五年(1526年)知县林初所建。
   九、泸溪(资溪)社学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泸溪知县潘元勋曾建社学,在李泰伯祠,清同治(1862-1874)时已废。
   十、新城(黎川)社学 新城社学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到正德九年(1514年),除各乡村设有若干社学外,在县城四坊设有社学6所:立礼社学,设在东湖寺;通书社学,设在学仙观;如射社学,设在天峰寺;成乐社学,设在宝林寺;象数社学,设在龙湖寺;执御社学,设在新丰桥东。另有黎川社学,原设在城东环胜山,初名冯鲸讲堂,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县徐大坤奉文改建,后塌毁。同治五年(1866年),知县金时宣重建于南市寺观。后任知县黄寿琪、刘昌
  岳,皆曾予以修治。
   十一、东乡社学 东乡社学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另据清光绪二年《抚州府志》载,东乡有社学2所,一在长林,一在黎墟。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