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大事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9906
颗粒名称: 中华民国大事纪
分类号: K206
页数: 5
摘要: 抚州地区中华民国大事纪
关键词: 抚州 大事纪

内容

1912年
   根据教育部规定,各地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
   全区小学实行教育部颁布的“壬子学制”,即初小四年(义务教育)、高小三年。
   1914年
   抚州府立中学堂改名为江西省立第七中学。
   1915年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国民学校令》,全区初等小学校改称国民学校。
   1916年
   抚州所属六县集资创办公立昭武农业学校。
   1919年
   5月4日,北京爆发学生群众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即“五四运动”。随后,赣临学生联合会成立,省立第三师范、省立第七中学、省立三师附小、私立豫章中学、私立毓灵女中、临川县立第一小学等校1200余名学生在抚州会馆举行声援“五四”运动集会,上街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21条不平等条约”等口号。7月,学生联合会组织剧社,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活动。
   1920年
   桂瑞藩在临川县李家渡镇创办私立桂桥小学。
   1922年
   著名物理学家饶毓泰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为抚州地区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博士。
   1924年
   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学生创办以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宗旨的刊物《师水声》。1926年被迫停刊。
   1925年
   6月 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省立第三师范、省立第七中学、昭武农校和省立三师附小等校学生,及工人、农民、市民共4000余人,在抚州会馆集会,并上街游行,声援上海工人总罢工的爱国行动。
   1926年
   原公立昭武农校收归省办,改名为江西省立抚州农业学校。翌年,更名为省立第二农业
  学校。
   1927年
   春江西省立第七中学与省立第三师范合并,改名为江西省临川中学;同年11月11日,更名为江西省立第八中学。1933年,复名为江西省临川中学。
   1929年
   临川等地一批开明绅士纷纷捐资或集资办学,城乡相继办起一批初级小学。
   各县镇开办民众业余学校。
   1930年
   乐安县苏维埃政府创办列宁小学60余所,学生2000余人。
   1931年
   年初抚州各中小学学生和工人、商人举行反对日本武装侵略我国东北三省的游行,全城罢课、罢工、罢市一天。
   全区推行国民义务教育,乡、村小学规范设置为区立中心小学、乡镇中心小学、保学,形成县、区、乡(镇)、保四级办学局面。
   广昌县苏维埃政府创办列宁小学68所,学生2259人。次年,在县城举办列宁师范培训班,为区乡培训师资。
   1933年
   11月22日至23日 教育部专员李臣谋到临川视察教育工作。
   1934年
   11月 省教育厅特种教育处在南丰县五区(白舍)设立实验区。
   1935年
   各县先后成立义务教育委员会,推行保学制度。
   1936年
   10月 各地开始实施“百业教育”,以提高生产效率,谋求经济发展。
   省立南城中等学校改名江西省立南城乡村师范学校。
   1937年
   9月 抚州城各中学学生开展抗日募捐活动。
   省教育厅确定崇仁为特种教育示范县,指定该县中洲村中山民众学校为示范学校,辅导崇仁、宜黄、乐安三县的特种教育。
   9月 因日军侵犯江西,省立永修高等农业学校迁至金溪县黄坊村,1939年春迂回永修县。
   1938年
   9月 南丰县立中学创办。
   秋江西省第七行政区创办义务教育师资训练所。
   秋私立心远中学、洪都中学、江西中学先后由南昌迁至南城玄妙观。章江中学、劳作师范、贵溪乡村师范等先后迁至南丰县。江西省立南昌第一中学迁至崇仁。江西中学部分班级由南昌迁入黎川县城,称私立江西中学黎川分校。
   1939年
   9月 金溪、崇仁、临川、宜黄、乐安等县先后创办县立初级中学。
   9月 上海江西中学迁至东乡县上池里场,翌年迁往上饶。省立南昌一中迁至广昌县驿前街,私立章江中学迁至广昌县甘竹。省立临川中学迁至黎川,抚州联合女中、私立辅仁初级农业职业学校、省立临川中心小学迁至临川龙骨渡。
   江西省立第十一中学改名为南城县立中学。
   1940年
   全区推行国民教育制度,保立小学改为保国民学校,乡镇设立中心国民学校。
   省教育厅巡视教导团在乐安县设点进行巡视教育,为时一年。
   资溪、东乡县立中学创办。私立振德中学迁金溪县。
   1941年
   9月 黎川县立中学创办。金溪县私立应钦中学、临川教会学校真光中学创办。
   1942年
   私立剑声中学迁入广昌县头陂镇;九江女子师范迁入广昌县城莱山下。
   8月 广昌县立初级中学创办。
   抚州六县联合女子中学收归省办,改名为省立临川女子中学,始办高中。
   1943年
   春国立上海幼稚师范专科学校迁入广昌县甘竹乡饶家堡,校长为著名教育家陈鹤琴。
   1945年
   春乐安县、南丰县、崇仁县先后创办简易师范学校。
   日本投降,省立临川中学、临川女子中学、临川县立中学、教会学校真光中学、私立辅仁初级农职业中学迂回抚州城,私立振德中学、私立应钦中学等迁抚州城。
   1949年
   5月9日 抚州城解放。
   5月19日 临川市人民政府接管城区公立中小学。
   7月15日 专署教育科召开全区中学招生工作会议。
   7月 临川市人民政府举办全市小学教师暑期学习班,集中学习政治,改造思想。
   8月 专署和各县(市)政府接管辖区内学校及社教机关,各县中小学逐步恢复上课。
   9月1日 原省立临川中学、省立临川女子中学、县立临川中学、临川县立辅仁农职学校等合并为省立临川联合中学;原省立南城乡村师范与临川师范合并为省立临川师范;原省立宜黄麻织、南丰农职等校停办;各县原有的县中继续开办,一般只办初中,如需办高中,须经专署批准。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